忘恩负义的负是什么意思***_负义忘恩公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6-30 0
  1. 忘恩负义的历史故事概括
  2. 孙权真的忘恩负义?为何既不追尊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孙策后人 ?
  3. 忘恩负义的典故_忘恩负义的意思
  4. 为什么刘邦忘恩负义,在临死前要命人除掉救命恩人樊哙?
  5. 刘邦忘恩负义,大功臣,为什么他的江山还能保那么久?
  6. 关羽兵败被杀,为何说是刘备忘恩负义导致的?
  7. 求成语"忘恩负义"的典故
  8. 为何说卧薪尝胆中的勾践是个忘恩负义之人?

袁世凯,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1916年6月6日因病不治身亡,终年57岁。

曾任清朝巡抚、总督、军机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洪宪皇帝,所有的这些官职都属于一个人;受李鸿章保举、光绪皇帝信任、荣禄的信赖、西太后首肯,所有这些也荣耀都属于一个人;出卖光绪帝、弹劾李鸿章、刺杀荣禄(企图)、胁迫,有的这一切又都属于一个人;那便是被万人唾骂的历史人物- 袁世凯。

袁世凯的一生几乎伴随着阴损坏而存在的。戊戌变法,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向荣禄告密。使光绪遭到软禁、维新派被杀;在山东疯狂镇压义和团;辛亥革命时期,篡夺革命果实;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颁布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并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宣布帝制,就任“ *** ”皇帝。

忘恩负义的负是什么意思视频_负义忘恩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戊戌变后,还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在对外关系中,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帝国主义。如:出卖国家 *** ,以盐税作为抵押,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外蒙古“独立”,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中国 *** 丧失了外蒙古的领土。对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袁世凯没有任何反对的表示。接受日本 *** 的“二十一条”。

除了出卖光绪外,袁世凯还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对保举、提携他的李鸿章也是尽其小人所能。

1885年9月20日,因李鸿章保举、提携,清 *** 任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加三品衔。对此袁世凯感激涕零,上书李鸿章说:“卑府才力驽下,深惧弗克胜任,惟有仰赖声威,敬谨从事,以期不负委任至意”。但当李鸿章代表朝廷签定《马关条约》后,朝野谴责之声此起彼伏,见到李鸿章大势已去,而作为真正的罪魁,袁世凯亲自写折,弹劾李鸿章。被李鸿章大骂为小人。

袁世凯还是个窃取能手,在选举大总统那天,袁授意““公民团”包围会场,进行胁迫,自早8时至晚10时,经3次投票,才得以当选。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便先后下令取缔 *** 、取消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

据说袁世***出过这样的感叹:“我一生骗人,不料竟被蔡松坡(蔡锷)骗过了!”

忘恩负义的历史故事概括

中国历史上三大忘恩负义皇帝 朱元璋最为绝情

提到诛杀功臣,人们自然会想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帮,他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帮也更不可能当皇帝。刘帮当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还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帮又再将他再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他的妻子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砍头。刘帮于纪元前二O二年得天下,韩信于纪元前二O一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难怪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了。刘帮于处决韩信之后的六年间,又相继把打天下时立过大功的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消藉砍头,稍后分封的燕王卢绾被废为平民,连他的女婿赵王张敖的封国也被取消;韩王信则很***地逃往匈奴,汉初分封的七个异姓王就只剩下偏居一隅兵微将寡对汉帝国构不成实质性威胁的衡山王吴芮了。刘帮诛杀功臣的恶名也因此载入史册。 

刘邦诛杀功臣的名声最为响亮,但他并非做得最绝的人物;和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帝王勾践和朱元璋相比,刘邦的行为简止仁慈得象传说中的“***菩萨”。刘邦所诛杀的六个异姓王,虽然在打江山时立了大功,但他们的封国跨州连郡,各自拥有强大的军力和财力,对汉王朝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就算他们念在和刘邦曾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的情份上不举兵反叛,他们的后裔能否还会顾念这种情份就是一个未知数了,一旦实力膨胀到一定的程度,向主子问鼎发难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六个异姓王都是用兵于神的英雄豪杰,年龄也比刘邦小得多,若要反叛朝庭自然难于应付,刘邦抵抗得了并不表明他的后代能够抵抗。因此那些强大的封国一朝不灭,汉帝国就一朝不能安枕。刘邦自己就是因反叛项羽才当上皇帝的,因此对封国的忠诚持怀疑态度,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事先消除隐患,把封国消灭或使其力量消弱到不能累积叛变资本的程度。韩信在当楚王时曾收留了刘帮的天敌项羽的大将钟离昧,招降纳叛连友帮都是一件忌讳的事,就更不用说怀有震主之威的臣子了,因此刘帮对韩信的疑虑并非毫于根据。梁王彭越是因没履行封国出兵助主的义务才招致杀身之祸的;淮南王英布则是率先举兵发难,刘帮连回避的余地都没有,因此刘帮诛杀功臣是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是为了帝国的千秋大计,并非单纯是猜忌心太重或心胸狭隘之故,象和韩信并称“汉初三杰”的张良和萧何,刘帮不但没杀他们还礼敬有加,其他的功臣也都委以重任。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勾践和朱元璋是怎样对待那些开国元勋的: 

勾践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忍辱负重的君王,也是最著名的忘恩负义的君王。纪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国大举进攻越王国,越王国不能抵抗,为了保全国家,国王勾践被迫给吴王夫差当奴隶,三年后依靠一号智囊范蠡的智慧才得以返国。勾践回国后,在范蠡和另一位智囊文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秘密重整军备,十年生计,十年教训,于纪元前四七三年打败了比越王国强大十倍的吴王国,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吴王国覆亡的明天,看透了姒勾践本性的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王国的宰相文仲,信上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文仲看完信后大大地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经迟了。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王国宰相伍子胥***的那把剑)给文仲,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会谁?”文仲除了***外别无选择。***设范蠡没有先见之明,结局一定不会比文仲更好。当时的越王国刚刚逃离草昧时代,人才极端馈乏,象样的就只有文仲和范蠡两人。勾践虽然只杀了一人,越王国的政治家已被剪除罄尽,性质比刘帮要恶劣得多,造成的危害也要大得多。 

如果说勾践对功臣元勋象冷血动物的话,朱元璋则和蛇蝎差不到哪里去。 

朱元璋于一三六八年得天下,一三八一年统一中国。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尽,朱元璋就对功臣发动有***的合法***。

一三八O年,“有人”告发宰相胡惟庸谋反,说他企图勾结东方大海中的日本,准备在宴会上杀掉朱元璋。朱元璋把胡惟庸剐了两千多刀(鱼鳞剐),屠灭三族。十年后朱元璋的迫害狂又犯了,宣称发现已死了的胡惟庸的新阴谋和新同党,于是展开全面逮捕,连朱元璋最尊敬的开国元老,朱无璋的儿女亲家,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也包括在内,共杀死了二万余人。朱元璋还煞有介事地为这次大***编撰了一本书,名“奸党录”,附录李善长的供词,(这些供词是怎样获得的?想起来应该令人不寒而栗。)全国每个官吏人手一本,令其***自危。 

一三九三年,朱元璋发动第二次***。“有人”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蓝玉下狱,在酷刑下“召认”准备发动兵变。蓝玉被凌迟处死,屠灭三族。根据“口供”(在灭绝人性的酷刑下,要什么口供就有什么口供)牵引,***二万余人,其中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刑场上的鲜血大概能汇成一条小溪了。朱元璋又为这次大***编撰了一本书,名“逆党录”,昭告全国。 

朱元璋两次大***的对象,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殊连九族。这两次大***不过是成批成批地死亡,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象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朱元璋尊称他是“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因他孙儿牵扯

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昔日的上宾一眨眼就成了阶下囚。宋濂被贬窜到穷困的蛮荒,没几年就死在那里。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他对明王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帝国的功绩不相上下,但他的结局和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朱元璋将其毒死后再嫁祸到胡惟庸身上。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绑赴刑场腰斩。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惨死在钢鞭之下。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表示辞职,朱元璋认为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当即命武士摔下殿堂,脑浆崩裂而死。在所有共患难的朋友中,只有三个人保全性命,没有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一是常遇春,一是徐达,一是汤和。常遇春运气最好,天下还没太平就早早地死掉。徐达的死和处决没啥分别,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身死。只有汤和一人寿终正寝,因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备承载野心的智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结果官员害怕白天,夜晚不上朝,皇帝也不处理公务,生存概率要大一些。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谋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后快。恰好其弟李存义和胡惟庸联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系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长的私亲)告发李存义曾交通胡惟庸谋反。狱吏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过,只好按狱吏的主意(实则是朱元璋的主意)“承认”是奉了李善长的指使,那时一班朝臣,希承意旨,联章交劾善长,统说是大逆应诛,一桩“谋反案”就此制造出来。此时朱元璋还要故作姿态,说李善长是大功臣,应法外施恩。偏偏太史又奏言星变,只说此次占象,应在大臣身上,须加罚殛,于是太祖遂下了严旨,赐善长自尽。此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尽行处斩。只有一子李琪,曾尚临安公主,得蒙免死,流徙江浦。既说占象应在大臣,则善长一死足矣,何必戮及家属多至七十余人,可见都是事先安排好做戏给人看的。外如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并押赴刑场处斩。

孙权真的忘恩负义?为何既不追尊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孙策后人 ?

关于中山狼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 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咬去。文种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亲自来到文种家里***意探望他。勾践说:“老兄曾教导我用七种方法打败吴国,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剩下的四种你打算干啥呢?”文种说:“我看不出它还有什么用处。”勾践说:“那你就带着四种方法去阎王那里辅佐他吧!”说完给文种留下了一把宝剑。文种自刎而死。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帮助夷吾回国即位,而夷吾则许以事成后割河外五城为谢。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为晋惠公,即刻就反悔了,并不打算割城给秦国。

忘恩负义的典故_忘恩负义的意思

俗话说“生子当如孙仲”,曹操这句评语可谓是对孙权这位三国之一吴国的建立者的极高评价。他在位二十四年,是三国所有开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如果论执掌权力,孙权比蜀汉在位四十年的后主还要长,同时也以七十一高龄成为三国中最为长寿的一位帝王。然而这位一代雄主的家务事却是一塌糊涂,后人称之“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

这一切的开端,就要从孙权他的兄长孙策说起。

三代基业

孙权虽然是吴国开国帝王,然而吴国的基业却不是他一手奠定下来的。孙家创业时期最艰难的阶段分别是由他的父兄,乌程侯孙坚以及吴候孙策率领大家一力渡过的,孙权只不过是从父兄手中接过前人的遗泽而已。

孙权和孙策的父亲孙坚,自称孙子的后人,在东汉末黄巾之乱时响应朝廷的征召,成为佐军司马,孙坚募集了过路的商旅以及乡里的壮丁过千人加入朝廷的部队,他作战勇敢,数次冒着矢石冲锋在前,升为别部司马。后来又跟随司空张温讨伐凉州叛乱,积功任长沙太守,乌程侯,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唯有孙坚一军奋战在前,所谓的温酒斩华雄,历史上不是由关二爷而是由孙坚完成的。孙家在孙坚的领导下,打出了威名建立了最初的班底。

孙坚后来依附袁术在攻打荆州的途中战死,他死后部下被他侄子孙贲带走归附了袁术,作为儿子的孙策带着弟弟们度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后来他募集部下投靠袁术,屡立战功,袁术对孙策十分喜爱,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权后来得到曹操的那一版评价,也只不过是2.0的版本而已,原版在他哥那里。

靠着袁术这棵东汉末的大树,孙策开始重整了孙家的事业,后来他发现自己论资排辈在袁术的集团中升迁有限,于是下决心一搏,向袁术申请带着几百老部下渡江攻打盘踞在长江南岸的刘繇集团,孙策作战和父亲一样所向皆破,敌人莫敢当其锋,于是如龙入大海,最终打下了六郡基业。连称霸中原的曹操也害怕孙策与袁绍呼应,在官渡之战中背刺自己,将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自己的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点评道:“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孙策之死

正当孙家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孙策死了,死的很窝囊,《三国志》里记载他是被之前被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在半路伏击打伤自己,伤重不愈的。临死前,他将部下和弟弟们招到身边将基业传给弟弟孙权并说出了那句名言: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应该说,孙策哪怕是死前最痛苦的时候,思维都是清晰的,他知道孙家对江东六郡的统治还很不牢固,自己不死还能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武略维持住,甚至还能伺机通过扩张领土来转移内部的矛盾。但他如今要死了,在这个当口,合适当继承人的,唯有弟弟孙权合适。

孙权的能力与猜忌

孙策选择孙权是经过仔细思量的,孙坚四个儿子,幼弟孙匡娶了曹家的女儿,首先就排除出继承人序列,否者一个不好曹家就对江东有了宣称权。三弟孙翊骁悍果烈有孙策之风,但孙策知道弟弟不如自己,而且兄弟一样的性格搞不好也会重蹈自己覆辙,果不其然,四年后孙翊就被身边的人所刺杀。

这时孙策还有一个儿子孙绍,按道理父死传子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儿子年幼,孙策为了孙家基业着想还是让弟弟孙权继承。应该说孙策确实是个好哥哥和好领导。

接过基业的孙权也不负哥哥的众望,不但稳定住了江东的局势,孙权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是调和了江东几方政治势力的矛盾,将他们融为一体,为自己出力。对外他先是打赢了赤壁之战,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又成功击败关羽占领了荆州,一举坐断东南,大大地扩张了吴国的版图。

然而在事业腾飞的过程中,孙权自己对于兄长及其后人却愈发猜忌。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只是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对兄长孙策,只追封为长沙桓王。在这点上,孙权起码有两点的不厚道。

其一是对孙策的追谥,对留给自己一大片基业的哥哥,孙权不但不追封皇帝,而且还给了“桓”这么个谥号,客观的说这谥号不算坏,但东汉末桓帝的所作所为在前,很容易让人有不好的联想,正如“**”这一称呼,在民国时候颇为正面,到今日在网上又隐隐地带上一些贬义的意味。

其二是对孙策的儿子孙绍,既然你追封孙策为王,那么出于对兄长感激对他的儿子也应该封王才对,这在非常注重史书名声的古人中可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孙权对此明显是不乐意的,只封孙绍为吴候。吴候就算了,好歹是孙策曾经的爵位,可是孙权不放心很快又将孙绍的爵位改成上虞侯。我们知道古代爵位一般以上国为美,吴好歹是一个古国,而上虞不过只是一个县,优劣一目了然。一步接一步地消弱以及打击兄长孙策的影响力,孙权的用心不可不谓之忘恩负义,甚至在对孙绍的安置上孙权也奉行不提拔、不起用、不宣传的三不政策,导致在《三国志》之中对孙绍的记载不过寥寥十数字,连孙绍生卒年份都不清楚。

孙权的后代,对孙策的后代更加残忍,末帝孙皓在位时,仅仅是因为有流言说孙绍之子孙奉有谋反的嫌疑便命人将孙奉一家诛杀,孙策嫡系血脉就此断绝。

对比历史

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同一时期司马家族便是如此。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执掌魏国的国政,司马师死后将权力移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到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开国时,对司马师这位叔父大加追封,追尊为世宗景皇帝,对司马师的养子自己的同父兄弟司马攸也加以重用,司马攸死后也极尽哀荣,“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和孙权的刻薄寡恩截然不同。

结语

虽说政治家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对错。很多人为孙权辩护说他防备孙策一系只是预防他们有朝一日反攻倒算。只是孙权却没有想过,若是自己示之以诚,待之以礼,不吝***爵位优养孙策的后代,岂不是更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声望吗?至于害怕孙策后人的继承名义,担心日后倾覆,说到底不过是孙权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而已,俗语说”久负大恩必成仇“,或许是因为潜意识里对兄长孙策存在一种不足与外人道的自卑,所以晚年的孙权及其后人对待孙策一系才会如此病态吧?

孙权最终达到了自己巩固权力的目的,但忘恩负义这个名声他怕是躲不过的了,也无怪现代网上许多人不忿其行为,称其为“渣权”了。

为什么刘邦忘恩负义,在临死前要命人除掉救命恩人樊哙?

忘恩负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背弃了情义,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那么你想知道忘恩负义的 典故 是什么吗?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忘恩负义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忘恩负义的典故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忘恩负义解析

 [释义]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恩:恩惠;负:违背;义:情义。

 [辨形] 恩;不能写作?思?。

 [近义] 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

 [反义] 感恩戴德 以德报怨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谴责、揭露。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背信弃义?都含有不顾道义的意思。但~偏重在忘恩;?背信弃义?偏重在背信。

 [例句] 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背弃了作人的道义。负:辜负

 [英译] turn on one?s friend

典型的忘恩负义的人物

 要说中国 历史 上最忘恩负义的人,当数春秋时的晋惠公夷吾。

 晋惠公夷吾,就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先是,晋献公宠爱骊姬,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逃亡他国。

 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帮助夷吾回国即位,而夷吾则许以事成后割河外五城为谢。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为晋惠公,即刻就反悔了,竟不打算割城给秦国。而秦穆公也没拿他如何。

 后来晋国又闹饥荒,仓廪空虚,民间绝食,晋惠公居然还厚着脸皮向秦国求救。而秦穆公因为考虑到晋国人民,便不计前嫌,送了几万斗粮食给晋国,帮助其挨过了饥荒。可第二年轮到秦国闹饥荒了,便向晋国求救,这次晋惠公堆着粮食,却拒绝救济秦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回终于惹火了秦穆公,便率领大军攻打晋国,在龙门山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不过只是囚禁了他两个月,又把他放回了。

 虽说春秋无义战,可是当时诸侯之间的基本信用还是有的。而晋惠公真真算得上一个十足的无赖了,丝毫没有良心过去,?我就不给你,我就不救你,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在尔虞我诈的今天,像晋献公这样的人恐怕就多不胜数了,而很多都是之前很亲密的人。遇到了,自认倒霉,良心防线既已崩溃,世间 法律 也帮不上忙。

忘恩负义 造句

 1. 果任何人想质问她这件事,她的防卫心会变得很重,而且大声囔囔为何一切都是她那恐怖、忘恩负义女儿的错。

 2. 他因忘恩负义而受到责备。

 3. 忘恩负义是可鄙的不道德行为。

 4. 我觉得这样做有些忘恩负义。

 5. 每当我提出一个新任命,即造成十个不满分子与一个忘恩负义之徒。

 6. 忘恩负义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明智的人不会忘记别人的恩德。

 7. ***从选民那里得到的只有忘恩负义。

 8. 他的忘恩负义刺痛了她的心。

 9. 永远不要施恩于忘恩负义之人。

 10. 他的忘恩负义使我们失望。

 11. 东郭先生责斥它忘恩负义,它还有歪理论,世上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我本是个禽兽

 12. 他甚至感到一些青年人有些忘恩负义。

 13. 我想您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吧。

 14. 权势把牺牲者的痛苦看作忘恩负义。

 15. 我们真是上帝纵容坏了的忘恩负义的孩子。

 16. 这忘恩负义的家伙5分钟也不让我闲着。

 17. 他甚至连谢谢都没说,真让人难以相信。一个人怎么可能这么忘恩负义呢?

 18. 他不是第一个被抬上高位便忘恩负义的政客。

 19. 这样我们显得多么忘恩负义呀!

 20. 她觉得她的被保护人在公开场合讲有损她的话是忘恩负义。

 21. 别的都甭说,你别忘恩负义就得了!

 22. 许多人对小恩小惠给予回报,对一般的恩惠则表示感谢,但对大恩大德却忘恩负义。

 23. ***债权人不仅要冒资本风险,还需勇敢面对债务人经常上演的忘恩负义之举。

 24. 在中国统治者眼里,这里是个有些落后的地方,先前被***?解放?的农奴们用忘恩负义甚至露骨的?分裂主义?来报效***的恩惠。

 25. 我希望,我的美国朋友不要将此视为抛弃遇难船只的忘恩负义之举。

 26. 欧阳寂对丐帮的几位长老,印象极差,在他眼里,丐帮的几位长老分别诠释了固执、好色、野心勃勃、黑白不分、忘恩负义这几个词。

 27. 我们怎能违背良心,做忘恩负义的事呢?

 28. 我不愿意?帮助她,因为她忘恩负义。

 29. 不做骄傲自恃的人,要做谦和敦厚的人;不做忘恩负义的人,要做感恩图报的人。

 30. 这个忘恩负义的儿子的 故事 给我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1. 忘恩负义的典故

2. 名人励志典故

3. 励志的故事精选

4. 古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

5. 修身励志经典哲理故事

刘邦忘恩负义,大功臣,为什么他的江山还能保那么久?

因为刘邦是不折不扣的“负心汉”,人家樊哙为了刘邦甘愿付出自己的身体(战场负伤)与生命(鸿门宴),可这渣男一言不合就要处死对方,实在是丧尽天良!

樊哙,西汉著名开国大奖,自追随刘邦以来骁勇善战,立下无数战功,一度被认为是刘邦帐下最勇猛的将领。

樊哙一生对刘邦忠心耿耿,并且曾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一命。按理来说,刘邦应该百般厚待这个忠心耿耿的救命恩人,可没想到他临终前居然要命人摘下樊哙的头颅,如此冷血无情不免让人心寒。

刘邦与樊哙剧照

樊哙与刘邦的相知相识

樊哙出生卑贱,早年以屠宰为生,还未起义前他便与刘邦便相知相识,曾因为避官与刘邦一起躲藏到芒山和赐山一带。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樊哙认为这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便与曹参、萧何两人共同拥护刘邦起义。

刘邦当上沛公后,樊哙成了他的随从副官,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在砀东作战时,樊哙勇猛难当,连斩十五个敌人,吓得他们仓皇逃跑,后被封为国大夫;

与章邯部队正面交锋时,樊哙先登城头,连斩二十三个敌人,因此晋升列大夫;

围攻东郡守尉之战中,樊哙斩首十四人、俘虏十一人,获赐五大夫;

对抗秦河间守军时,樊哙屡次冲锋陷阵,得封贤成君。

覆灭秦国前,楚怀王曾许下诺言:谁先进入关中就封他为关中王。结果刘邦比项羽先行一步入关,他打算按照约定在关中称王,而樊哙告诫他不要贪图咸阳城的奢靡享受,同时极力劝他率军回到霸上。

樊哙剧照

鸿门宴救命之恩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获全胜后,威望暴涨,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大诸侯,看到刘邦先自己一步进入关中并且打算称王,项羽心里非常不爽,所以入关后他率军驻扎于戏水西岸,打算铲除刘邦这个敌人。

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人马,实力悬殊,面对项羽咄咄逼人的姿态,刘邦自知无法力敌,便带着张良、樊哙与一百多个随从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鸿门宴上,项羽的亚父范增打算铲除刘邦,他让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对方,好在项伯也拔剑起舞,他将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前面,不给项庄行刺的机会。

张良见状,来到帐外将此事告诉了樊哙,樊哙担心刘邦安危,便拿着盾牌撞倒负责把手的士兵,强行闯入营帐,然后怒目圆睁瞪着项羽。

鸿门宴樊哙

看到有人砸场子,项羽握着剑坐直身体询问道:“来者何人?”

张良回答道:“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非常欣赏樊哙忠心救主的行为,于是他让人赏赐樊哙一杯酒与一条猪腿。樊哙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拔剑切下猪腿肉一口又一口,很快就吃完整条猪腿。

见状项羽问道:“樊将军还能再喝酒吗?”这时樊哙当面斥责项羽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我家主公先进入咸阳城,却不敢动用里面一丝一毫的东西,率军回到霸上等待大王的归来,可大王不但没有赏赐这样的功臣,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致他于死地,我认为大王这样做是在走秦朝的老路!”

听了樊哙的话,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带上樊哙,从小路偷偷溜回霸上。

鸿门宴上樊哙对于刘邦算是有救命之恩,如果当时他没有冒死冲进来并从言语上让项羽动摇杀心,恐怕刘邦凶多吉少。所以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樊哙也是受封临武侯,跟随刘邦进入汉中。

鸿门宴樊哙与项羽

平定叛乱之功

西汉建立之初,***并不稳固,那些异性诸侯王相继叛乱,这时候樊哙成为平定叛乱的主要将领。

燕王臧荼叛乱时,樊哙率军平定了燕地,并且将臧荼俘虏;

淮阴侯韩信造反时,樊哙追随刘邦来到陈地活捉了韩信;

韩王信反叛时,樊哙又跟着刘邦出兵讨伐,不但摘下韩王信的项上人头,还与周勃共同平定了代地。

燕王卢绾叛变时,同样是樊哙出马,率军成功平叛。

樊哙不仅为西汉建立添砖加瓦,还为守护王朝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实乃西汉难得的肱骨之臣!

樊哙剧照

翻脸无情的刘邦

可即便樊哙忠心耿耿,没有半点不臣之心,刘邦仍然没有对他放下戒备,甚至还在临死前让陈平砍下他的头颅。

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军成功击溃反叛的英布,得胜归来时他却因旧伤复发病倒了。刘邦刚回到长安就收到燕王卢绾谋反的消息,于是他又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前去平叛。

樊哙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诋毁樊哙,他对刘邦说道:“樊哙与吕氏一族的人狼狈为奸,等到陛下百年之后,他一定会率兵杀死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等人。”

听完这些话,刘邦非常生气,他让陈平带着绛侯周勃,前往军营将樊哙斩杀。对此《汉书樊哙传》如是记载: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

刘邦剧照

不过老谋深算的陈平并没有遵照刘邦的吩咐处死樊哙,因为他明白樊哙与吕氏一族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自己杀了樊哙必然会得罪吕氏一族,况且刘邦已经病入膏肓,随时有可能去世,犯不着为了一个半截身子入土的皇帝而得罪一个大家族。

于是陈平擅作主张,将“杀死樊哙”的命令改为“押解樊哙回长安等候发落”。也正是这个决定救了陈平一命,樊哙还在被押解途中刘邦就已经去世,大权落到吕雉手中,她一声令下无罪释放樊哙,并且让他官复原职。

就这样,樊哙成功逃过一劫,并且在往后的日子尽享荣华富贵,直到公元前189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樊哙剧照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疑惑:樊哙不仅忠心耿耿还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可为何刘邦翻脸无情想要在临死前杀死他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刘邦疑心重善于猜忌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因君主猜忌而死的开国大臣数不胜数,曾经为他们带来无尽荣耀的才能却因君主的猜忌变成一张张催命符。

刘邦疑心重善于猜忌,这一点毋庸置疑,他比项羽厉害的地方只是懂得适时隐藏这种猜忌,而建国以后他原形毕露。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不是在平定叛乱,就是在平定叛乱的路上,他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铲除异姓诸侯王,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诸侯先后因为叛乱被杀或被废,唯有长沙王吴芮幸免于难。

这些人真的想要造反吗?别的人不说,单单兵仙韩信就死得不明不白!刘邦能够打下天下韩信居功至伟,当初潍水之战韩信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大将龙且,至此名动天下,他手握二十万兵马,本可以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他还是选择对刘邦俯首称臣,这份忠心实属难得。

可刘邦是如何回应这份忠心的?默许吕雉与张良联合起来诱杀韩信,对于韩信被夷灭三族这件事不闻不问!

说白了刘邦心底是无比自私的,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西汉仍然牢牢掌握在刘氏子孙手中,所以才能想方设法铲除各大异姓诸侯王。

到了晚年刘邦的疑心更重了,尤其是曾被视为生死兄弟的卢绾造反后,刘邦已经几乎不相信任何人了,因此他在听闻樊哙要造反时如同惊弓之鸟,立马派遣陈平将樊哙铲除。

刘邦剧照

二、刘邦非常忌惮吕氏一族

一直以来刘邦都非常忌惮忌惮吕氏一族,因为后者有独立的政治***,而非全部依赖刘邦,相反刘邦能够成功离不开吕氏一族的帮助,并且在西汉建立后,吕氏一族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吕氏一族有两个兄弟,一个名为吕泽,一个名为吕释之,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尤其是吕泽,多次拯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对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云:

(吕泽)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从这段记载我们能得出以下两个信息:

1、吕泽曾在秦朝末年组建起自己的军队,后来以保持高度独立性为前提,率军加入刘邦的阵营,这也就是所谓的“客从”;

2、彭城之战中,刘邦五六十万联军不敌项羽三万精锐,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是吕泽再次站出来支持刘邦,出兵辅佐他东山再起。

西汉建立后,吕泽的部下阳都侯丁复封七千八百户,而刘邦帐下首席大臣萧何也仅仅只是受封八千户,吕氏一族势力网之大可见一斑!

吕泽剧照

刘邦虽贵为皇帝,但从始至终西汉都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吕氏一族的势力实在太大了,大到后来他一想要触碰吕氏一族利益,就会有无数大臣出面阻挠。

为了防止吕氏一族势力过于膨胀,刘邦做了以下三件事情:

1、与大臣们杀白马歃血为盟,约定“非刘氏为王,天下共击之,非功而侯,天下共诛之。”

2、病入膏肓之际,再度要求废除吕雉之子刘盈太子之位,这一次他拒绝了任何人的进谏,哪怕是曾经无比敬重的军师张良。

3、命陈平与周勃诛杀樊哙。

樊哙与吕氏一族有啥关系?他曾迎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并且还属于丰沛派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樊哙是吕雉的人。所以刘邦临终前要杀樊哙是为了敲山震虎、杀鸡儆猴,间接打压一下吕氏一族的势力。

吕雉剧照

三、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与刘如意

戚夫人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歌姬,遇到刘邦后才麻雀变凤凰,地位一路飙升。

刘邦对于戚夫人的宠爱几乎突破天际。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会带上戚夫人,意兴阑珊之时他会让戚夫人歌舞助兴,甚至于生活起居都是由戚夫人负责,这一点就连皇后吕雉也比不上。

后来戚夫人生下儿子刘如意,刘邦非常高兴,一度想要将他立为太子。当时的太子是吕雉之子刘盈,他性情温和,待人友善,深得诸位大臣的喜爱,可刘邦却认为刘盈性情太过懦弱,无法胜任皇位,一度想要将太子换成刘如意。

说白了这只不过是刘邦想要换掉太子的借口罢了,他喜欢刘如意是因为戚夫人的缘故,如果刘盈与刘如意的母亲对调,他必然不会被贴上“懦弱”的标签。

刘邦担心自己百年以后戚夫人母子无人照顾,特意将周昌任命为赵国相国,负责保护赵王刘如意的安全,可见刘邦对于她娘俩有多宠爱。

正是这份极致的宠爱让刘邦无法忍受任何对戚夫人母子潜在的威胁,所以当时有人向他告发樊哙可能会联合吕雉杀死戚夫人母子,刘邦勃然大怒,立刻命陈平、周勃前往军营杀死樊哙。

然而刘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宠爱竟然会给戚夫人母子带来多大的磨难,吕雉掌权后开始展开疯狂的报复,刘如意被活活毒死,而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人彘饱受折磨,母子俩的下场一个比一个悲惨!

戚夫人剧照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诚然樊哙对于刘邦有过救命之恩,但是由于刘邦疑心重善于猜忌、非常忌惮吕氏一族、十分宠爱戚夫人母子,他决定在临死前将可能会勾结吕氏一族、对刘氏江山与戚夫人母子造成威胁的樊哙铲除,哪怕后者从来没有对他表现出异心,刘邦之冷血无情可见一斑!

诸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关羽兵败被杀,为何说是刘备忘恩负义导致的?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但刘邦知道后,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喜的是终于除去了一个隐患,潜藏的对手。怜之,也就是韩信死的有点可怜吧。可见,刘邦还是从心里不是非要杀了韩信的。估计是在两可之间。

换言之,即便刘邦杀了韩信,我认为不能说是刘邦忘恩负义,我倒觉得韩信是忘恩负义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韩信最早投奔的是项羽,但项羽没重用他,尔后才投奔的刘邦。当然,中间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功劳。

话说刘邦一时也没看透韩信这个潜力股,同样没重用他,韩信一生气,猪八戒甩手不伺候(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之。

多亏了萧何老油条,慧眼识人,把韩信拽了回来,刘邦相信萧何的眼光,重用韩信,这在当时也是很冒险的行为,因为韩信寂寂无名。

韩信很争气,建立了奇功。如果写到此,作为老板的刘邦,收留了落魄的韩信,给了韩信发现的空间,我觉得韩信是感激刘邦的。

其实历史也是这样发展的,刚开始韩信感念刘邦:“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那时,对刘邦还是言听计从的。

随着韩信功劳越来越大,身配七国相印。韩信位高权重,觉得飘飘然了,加之他的朋友蒯通从中挑拨,韩信认为得到的赏赐少,于是开口要赏赐。要赏赐也不要紧,但他是以胁迫的方式进行的。

话说刘邦和项羽在坝上相持不下的时候,眼看刘邦坚持不住了,刘邦紧急求援韩信,此时韩信刚把齐国灭了。正在得意的时候,十万火急的调令来了:刘邦说“韩信赶紧来救驾,我快撑不住了”。

此时韩信没动,而是派了使者到刘邦那里传话说:齐国刚刚平定,需要一个齐王来治理这个国家,不如让我先当个“***齐王”吧。隔谁也火大,这里火烧眉毛了,你不是想法救援,却以此要挟邀赏。

刘邦当着使者的面,气冲冲的说:还当?,刘邦本来想说:“还当齐王,老子都这样了,当个***(脏话)”结果,谋士陈平踢了他一下,刘邦多聪明啊!立刻明白了,话锋一转,这句话变成了:“还当***齐王,没出息,大丈夫当就当真齐王。”回去告诉老韩,我封他为齐王。

当使者走了后,刘邦大骂韩信忘恩负义,陈平劝导说,***如韩信造反,你觉得有人能降住他吗?所以我踢了你一脚,也幸亏汉王机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这就是韩信政治水平太低的表现。不看眉眼高低,你说能怪刘邦恨他吗?后来刘邦缓过手来,把他的王给撸了,降为了淮阴侯。我觉得刘邦对韩信还是不错的。

说到为什么杀了一些功臣,刘邦的江山还可以维持那么久这个问题,英明的君王,该杀谁其实心里有数,该杀的不杀反而江山不稳。比如康熙不杀吴三桂,不杀鳌拜;雍正不杀年羹尧,你觉得他们江山能维持吗?

说到杀功为什么其他大臣不一起***这个问题,我觉得那些文官十年寒窗苦读为了什么呢?不就是当官荣华富贵吗?杀岳飞时,岳飞的岳家军也没动静吧。除了韩世忠说了几句公道话,你看有将军带兵造反的吗?鳌拜带兵少啊?16岁的康熙就办了他,没见有将军带兵解救鳌拜。别忘了,所有一切是皇帝给的,想收回你也没办法

求成语"忘恩负义"的典故

因为刘备并没有亲自救援关羽,其实?襄樊之战?中关羽的兵败身死,本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两人联手策划出来的一场阴谋。谈及三国时代天下最闻名遐迩的第一战将,非?武圣?关羽莫属。他的一生,***性十足,功勋无数;

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被天下人推举为当世的?万人敌?。他万军之中,斩杀颜良的事迹,被记载在正史《三国志》之中,堪称古往今来少见的武勇表现。

襄樊之战,关羽一连应战曹仁,于禁,庞德,徐晃等天下有数的猛将,先后高歌猛进,水淹七军,几乎?威震华夏?,曹操都开始商议要不要躲避关羽的锋芒,主动迁都。不过,关羽后来迅速的?兵败身死?,也是引发了千古遗憾。

在关羽?败走麦城?的前后时间线里,最让人疑惑不解的,就是刘备的按兵不动。按理来说,关羽回军已经有半月时间了,刘备应该早就得知他身赴险境的消息;就算此时从成都出兵,可能已经错过了营救关羽的最好时机;

但是,素来标榜自己最重?兄弟情义?的刘备,也不可能一直按兵不动啊。这足以说明,关羽的死亡,背后一定有刘备等人做的猫腻。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正史中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不过是普通的君臣关系而已,有猜忌也是正常的。试想一下,关羽当时在襄樊声威震天,甚至?震动华夏?。臣子的名望比主公还高,刘备坐得住吗?

而且,关羽的死亡,也可以为刘备带来最直接的政治成果:就是让?伐吴?名正而言顺。后来,果然关羽身死之后,刘备迅速称帝,出兵东吴;

其实这件事,彻头彻尾,就是刘备为了解决关羽,顺便出兵东吴的一场大戏而已!

为何说卧薪尝胆中的勾践是个忘恩负义之人?

越王勾践是忘恩负义的典型。

当年,有一位大功臣帮助越王勾践最终完成了灭吴国的报仇壮举,他就是文种。如果没有文种的帮助,越王勾践客死他乡的几率是很大的。

可以说,勾践能有今天完全是文种的帮助。当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时,是文种提出乞和求降之计帮助勾践保住性命得以生还;当勾践被捉往吴国的时候,是文种留在了越国,坚持奋战;当勾践从吴国回来时又是文种提出了灭吴国的七种方法。越王勾践按照文种的***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

但是,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是绝不能容忍有威胁他皇位的人的存在的,何况文种是个善于谋略的开国功臣,万一文种起兵的话勾践是敌不过的。所以,勾践亲自来到文种家里***意探望他。勾践说:“老兄曾教导我用七种方法打败吴国,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剩下的四种你打算干啥呢?”文种说:“我看不出它还有什么用处。”勾践说:“哼,那你就带着四种方法去阎王那里辅佐他吧!”说完给文种留下了一把宝剑。文种自刎而死。

越王勾践在现在是激励人发奋图强的典型例子,可是在他的背后还有这么一段忘恩负义的背景。所以,不要轻易相信榜样,真相是残酷的。

春秋时期各国互相吞并掠夺从而加强自身的实力。而吴越两国又属于世仇。从勾践的父亲允常开始就和吴国死斗不休了。勾践的父亲允常去世后勾践继位。而吴王阖闾则趁着允常刚死而勾践又刚刚继位这个时间节点率军攻打越国。谁成想阖闾因为自大反而被勾践给击败了,并且自己还身负重伤。阖闾回到吴国后便因伤病去世了,临死前阖闾交代他的儿子夫差替自己报仇。三年后勾践得知夫差一直在整兵备战准备攻打越国。所以勾践索性抢占先机率先进攻了吴国。范蠡苦劝无果后只能任由勾践行动。但结果却是悲剧的。在勾践和夫差的大战中勾践处于劣势后来迫不得已向夫差求和。夫差同意了勾践的求和。但他奴役了勾践命令勾践给他养马,并且让勾践住在阖闾的坟墓旁边的草棚子里做着最低贱的工作。

虽然勾践在吴国给夫差当奴隶,但是勾践无时无刻不想着复国,想着可以报仇雪恨重新振兴越国。为了早日实现这个梦想,勾践必须心甘情愿的为奴为婢就是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甚至在一次夫差生病之后勾践为了体现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勾践甚至亲自品尝了夫差的粪便。并且对夫差说粪便的颜色味道都很正常。相信您不久之后就会康复。勾践的做法让夫差非常的满意。夫差认为勾践已经从心底里臣服归顺了自己。所以夫差在病好了之后就放勾践回国了。

《史记》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记载“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一种非常苦的菜。蓼菜也可以称为蓼薪。而且蓼菜具有极强的***气味。所以“卧薪”是指用蓼菜***眼睛,而不是睡在稻草上。这也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

终于在勾践的以身作则下,还有越国大臣文种,范蠡的帮助下越国得以恢复实力。越国虽然恢复了实力但吴国也没闲着,并且还成为了当时的霸主国家。所以勾践就开始麻痹吴王夫差。一方面送美女给夫差消磨夫差的意志。另一方面散播谣言致使吴王夫差冤杀了伍子胥。最后更是把煮熟都***卖给吴国农民。结果导致吴国在第二年颗粒无收国家陷入了粮食危机之中。后来吴王夫差统帅吴国精兵志得意满的前去黄池会盟展示自己的武力。而勾践趁机攻打吴国使得吴国实力大损。

之后由于吴国实力大损被再次进攻的越国所灭。勾践也报了之前被奴役之仇也彻底使越国崛起于诸侯之间。勾践之所以能够崛起并且击败夫差,这其中大臣文种和范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伐吴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勾践仅***用了三条就灭了吴国。而大臣范蠡也同样功勋卓著。越国之所以实力恢复的如此之快都是范蠡筹划有方。也就是说勾践之所以有能力打吴国全靠范蠡打下的经济基础。

在勾践灭吴国之后,范蠡曾对文种说,勾践此人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现在勾践击败了吴国我们也该功成身退了。否则难免会落个不得好报。但文种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帮助勾践击败了吴国,现在正是他享受荣耀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所以文种不愿意离开。而范蠡在苦劝文种无果后就离开了越国隐姓埋名生活起来。后来范蠡还成为了一代巨富化名为陶朱公

相较于范蠡的功成身退,文种在勾践看来就有点不知死活了。所以后来勾践以莫须有的罪名决定要处死文种。并且勾践还对文种说“你当初交给我七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如今只用了三条就成功了。剩下的四条你替寡人到地下去和吴国的先王演练一下吧。”而文种在临死前也苦笑着说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想我文种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最后无奈之下文种***身亡。我们现在所说的“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实际上最初说这句话的就是文种。

而勾践此人从在吴国为奴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一种心理上的病态。他不顾一切的想要报复吴国。所以他才会卖煮熟的***给吴国农民。导致吴国饿殍遍野。而对于抱住了越国并且帮助他勾践使越国强大击败吴国的文种和范蠡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恩之心。在利用完之后马上就要下杀手除掉以绝后患。虽然站在勾践的角度来说并不过分。但也可以看出勾践的冷血和残忍。也再次印证了好人不当皇帝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