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官相护下一句-官官相护下一句怎么接
1.猜最浪漫的六个字!
2.张宏杰《曾国藩传》第一章
3.沛县中学事件内幕
猜最浪漫的六个字!
第一个答案:乞朱为吾昭雪
有个典故的,在明太主朱元章时期,贪官当道。人们有怨都很难得到公正的审判。有一穷书生考试三年而不第,并且家中田地被占。由于官官相护,他无处伸冤,跟本不可能去告御状。终于,他想出个方法,能让太主知道他的怨情。他出了这么个谜语,让别人猜。由于很难,很快传遍天下,也就传到了太主的手里。太主看了后,便把他招来问:“你有什么怨情?”他把所有的委屈都说了出来。 贪官被斩首了。可他们总不明白书生怎么告的御状。后来,迷揭开了,所有的秘密全在那个诗歌里。
何车无轮?:古时候,农民犁地,在牛身后的拉的叫犁车,犁车是用来开荒的,当然没有轮子。那时候,人们管开荒又叫‘起地’,所以‘起’通‘乞’代表乞求的意思。
何猪无嘴?:这个自然代表太主本人,猪代表朱字,说太主很少慰问国事,像无嘴一样。
何驴无毛?:也代表太主本人,太主本来当过和尚,那是广交贤良,以天下为心,用这句和上面的那句对比,说明太主应该管国事了,所以,这句代表的字就是‘为’字,表示太主该有所为了。
何屋无门:这个屋字通吾字,代表书生自己,
何书无字:古代的诏书都是太监念的,而太监根本不认识字,所以,诏书就是用口头来传达的,所以,这句代表的字就是‘昭’。
何花无叶:这个很简单了,大家都会想到的,就是雪花了,这句代表的就是‘雪’字。
所以,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乞朱为吾昭雪’。天下之博学者,当数书生,令以后之人没有不为之叹服的。
第二个答案:我爱你一万年
何车无轮:我(我)车无轮。我的车本来就没有轮子,轮子给我卸了,但没有钱买新的轮子,只好放在仓库里。
何猪无嘴:矮(爱)竹无嘴。矮竹,就是我们说的文竹。植物而已,哪里来的嘴巴?
何驴无毛:泥(你)驴无毛。谁都知道。
何屋无门:蚁(一)屋无门。蚂蚁的家是洞口,没有门的。
何书无字:万(万)树无字。多少树都没有字的。
何花无叶:年(年)画无叶。年画而已,和叶子确实没有关系。
第三个答案:老鼠喜欢大米
何车无轮:老车无轮。车老了,要拆掉,拆车是先拆轮子的,可能是由于轮子上有橡胶,可以重新回收的缘故。当然轮子也没有了。
何猪无嘴:紫(子)竹(猪),一种植物。不是动物,当然没有嘴。子猪的子,就是鼠。学过天干地支的人都知道。
何驴无毛:锡驴无毛。为什么呢?无锡古代盛产金属锡,北人用毛驴来运送锡矿,获利丰厚。然而驴经常在锡矿中,容易锡中毒,浑身毛发尽脱。常见运锡之驴无毛。是为锡(喜)驴无毛。
何屋无门:幻(欢)屋无门。典出《金刚经》。
何书无字:大叔无字。大叔是农村的叫法。一般大叔是只有名字,不会专门学文人取什么“字”“号”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的。
何花无叶:米花无叶。谁都知道。爆米花直接可以吃的,不是什么植物
第四个答案: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般所说的“正解”
《释迦凡尘语录》记: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曰《劝修经》。
第五个答案:“开书——余弃悟空”
《西游记》中有一个情节相信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孙悟空将白骨精化成的老妇打倒在地时,妖精脱身而去,并在空中扔下一纸(上书:“恶徒不除,难取真经”等字样),八戒飞身上前抓得此条,递与师父,唐僧曰:“开书——”阅后,深思良久,“余,弃悟空。”
(开水无鱼,书山无石,余树无枝,弃子无父,悟女无夫,空城无市。悟女者,大彻大悟之女子也)
第六个答案:“纯金?!地老天荒!”
这是一个极端恶俗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是一对恋人。那天,当小伙拿着一枚金戒指嗫嚅着说:“我知道我没有钱,不能给你买钻石戒指,只能送你这个金的,但是我保证会爱你,疼你,照顾你一生一世……”时,姑娘根本就没有听小伙说什么,只是拿着那枚戒指迅速冲进了最近的一家商场,迎着灯光,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小的“24K”字样,然后,她甜蜜地笑了,偎进了一头雾水匆匆赶来的小伙怀中:“纯金?!”然后深情地凝视着小伙,说出了平生第一句诺言:“地老天荒!”
(纯水无鱼,金山无石,地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地树:树桩也,因其高度接近地面,故称地树。老子:李耳也,其从玉女腋下而生,玉女无夫,则老子无父。)
张宏杰《曾国藩传》第一章
1.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1.1曾国藩的家庭背景
曾国藩祖父曾玉萍本为普通农民,年轻时没有度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一匹好马,整天在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在他纵酒高歌之时,有一老头对他孙子说:“不要学他,家里没钱却跑到城里装大爷,这个家迟早败在他手里!”他听闻此话,便立马卖了马,徒步回家。自此之后,早睡早起,干农活,发誓兴家立业。他告诉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得钱,花着才心安。
曾玉萍奋斗十几年,使曾家从普通中农成为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在地方上树立了自己威信。传统社会,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主要看家里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巩固。故而,他请最好的教师,将自己的儿子曾麟书供出去。奈何,儿子太笨,中不了秀才,他将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由其父曾麟书给他开蒙,教他学习。然而,此次,二父子再次踏上科举之路,已是第五次,但仍未高中。
1.2曾国藩的性格
然则曾玉屏相信人定胜天,第六次送他们去科考。而这一次其父曾麟书已中秀才,而曾国藩却被“悬牌批责。”(被批为文理不通,是一件难堪的事,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一次,对他打击特别大,他开始反思多年读书考试失败的经验,找出原因。
他自此确定一个事实: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即天赋太差,志向远大但能力不副。但是他天生有一股倔劲,绝不放弃,故而,解决雄心与头脑之间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超人的努力。他给自己取名叫“涤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他要扫去过去的失败,重新做人,洗刷“悬牌批责”的耻辱。他要破釜沉舟,挽回自己的颜面。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思路,寻求改变。
其实他之所以一直失败,主要是曾麟书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就是四个字:记硬背。虽然基础扎实,但是限制了他的灵性。他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文章,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于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苦苦反思后,他感觉以前学了六年的他,瞬间打通了关节,最后第七次科考终于中榜。后来考举人,考进士、进翰林院都遂如人愿。开了窍后,一顺百顺。
艰难的科举考试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崇尚笨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他一生做事从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带兵打战,只凭坚韧踏实,磕到底。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虽然比别人晚,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2. 为什么学做圣人
2.1初入翰林、诸多不适
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开始了京官生涯。翰林院工作任务便是“读书养望”,在这里深造,以备他日大用。翰林院之学士不以官员自居,而以学者身份自重。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是:锐意功名,意气自豪;顾盼自雄,睥睨一世。但不久他便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翰林院集结了当时的精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学者气质,大儒本色。而自己,没读过什么书,从气质到观念都非常庸俗,出生在普通农家的他从小听闻的,不过是鼓吹变迹发家的地方戏;头脑中所想不过是功名利禄。然而人毕竟是被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他“急于功名”倒也情有可原。
他开始读王阳明,发现自己的境界和视野狭窄而低劣。于是,如何洗刷身上的低劣之气成了他深深的焦虑。
一开始,曾国藩在性格上有许多缺陷。一、浮躁,坐不住;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青年时代的他,活跃外向,爱交朋友,爱窜门,爱聊天,爱开玩笑。初进翰林院,许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他开始放任自己。二、为人傲慢,修养不好。朋友称之为“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自是——说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对,听不进不同意见。”刚刚结识,还显得谦逊,但是与人交往久了,就会露出傲慢的本色。三、虚伪。发出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第四、好色。所以说年轻时的曾国藩很多方面都很平庸,不仅智商、性格修养上亦如此。
湖南人虽倔强、坚韧,但也封闭、狭隘。湖南历史上有一个规律,一个人只有出湖,才能褪去那种在闭塞环境中产生的狭隘偏执,变得大气宽广,有所作为。在这里,曾国藩大开眼界,开始如饥似渴的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他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至此一年起,发奋图强。后通过读书与交友,他的视野和见识大不相同。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追求完美的时候。三十岁这年,是曾国藩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年,他决定要做“圣人。”在这一人格设计中,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张扬。
2.2如何改变——写日记
每天写日记为入圣之基。早期日记三问题:不连贯、流水账、提要求不能马上做到。
事实上:日记之主要目的是反省自身。首先,把日记当成生活之大事。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研究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一个细节垮掉,整个自我管理都会垮掉,所以写日记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于是每晚他都细细过一遍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不对的地方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既是自我完善,当不能荒废时间。于是,他开始规定自己的学习基本日程:每日读写日记、读史十页、等为下限。除此之外,还练习作文,通过记日记之方式,他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他还对脾气性格进行反思,在日记中记录整个事件的经过,然后进行分析。即使两个人都有问题,他也觉得应该要从自己做起,改过从速,立马道歉,握手言欢。对于最大的毛病,每日在日记中高度警惕。但是圣人的标准太绝了,他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很难坚持。如何坚持呢?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比才能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最有效的。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目的是把自己的行为开诚布公的给朋友看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成功:戒烟。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他领悟到,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如果没有一点“截断众流”的悍然,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实、走得远。戒烟成功,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
2.3志当存高远
但是,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并非那么容易。比如上午决定去学习,但是朋友叫他去玩;比如发誓不吵架,但是一言不合又大吵一架。经过不断失败,他发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单纯的嗜好那样简单,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值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只能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可能慢慢化解。因而,在修身的起始阶段,最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所以曾国藩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越到熬不下去的情况,就只有一个办法: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在一次次磨练中待、,他越来越有恒心,待人接物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高看得远。
他总结道:人的一生,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回顾其一身,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故而,“立志”或者”“确立一个终身的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曾国藩人生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志存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上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促使他“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
3. 惊人的进阶之道
3.1自我管理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在十多年里在仕途上的升迁非常迅速。“十年七迁徙。连跃十级”。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他为自己制定了十二军规。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通过这十二条日课,他额生活变得十分规律,对考试的准备也比一般人充分。
3.2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他除学习外,还交友广阔,在士林中名声很好。一个人获得知识信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靠朋友。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在闭塞的湖南,曾国藩最大的遗憾是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乡间无朋友,此乃第一憾事。”到北京后,他迅速结交了一大批朋友,看他日记,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之所以能交到如此多的朋友,在于他效仿祖父,急公好义、特别爱助人。但他也懂得朋友之间的界限,比如与上级交往,注重分寸从不失态,,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走动不是特别勤。
3.3道光皇帝喜爱
之所以深得道光皇帝喜爱。源于曾国藩的性格、工作态度、和学识。性格上与皇帝相投,实在、踏实;态度上,认真尽职尽责;学识上,在理学上下了不少功夫,广读书籍,成绩颇好。
4. 从前的官场闷头青
4.1郁闷的“副部长”
道光29年,曾国藩是升礼部侍郎,从此有了实权。每天特别忙,无闲暇时间。转印一份日记用纸,分八栏(读书、静坐、办公、课子、对课、回信),每日按表格填写。
湖湘学风是经世致用。曾国藩很早就研究实际政治,他虽致力于理学,却没有被理学遮蔽全部视野。他考察范围极广。开始时,其雄心勃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而后,他发现自己虽处庙堂之高,却无补于国计民生。他虽一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但是忙的都是例行公事,于国家大政丝毫无补。偶尔提出改革主张,也被大学士弃置一旁,根本不予考虑。曾国藩厌恶当时官场的污浊混沌。道光帝用的大臣多为“多磕头、少办事”一类。这让他非常忧虑。那时他察觉到,一场席卷全国的正在酝酿之中(太平天国)。于此时他结识江忠源——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
4.2开罪咸丰皇帝
曾国藩正欲辞官之时,道光帝驾崩,咸丰继位。先罢免道光帝所用重臣穆章阿,后下诏“求言。”曾国藩写《应诏陈言疏》,希望皇帝能培养人才,这加深了咸丰对曾国藩的好感,后来,让其身兼五部。曾国藩不断给皇帝提意见,指出大清面临的各种危机、官僚体系问题,呼吁改革,然而皇帝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其实,咸丰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主子。(咸丰为奕伫,其弟明敏能干为奕祈。道光帝对于皇位犹豫于二人之间,于是叫二人南苑射猎。咸丰自知本领不如,于是待见父亲时,两手空空,说,现在是春天,母兽怀孕之时,如果把他射了,也害了他的孩子,这样太残忍了,此所谓藏拙示仁,道光帝认为其很仁慈,对其满意;后道光帝临前接见二人,想听听他们对家国大政的看法。奕祈滔滔不绝,咸丰见父亲病容,跪在地上磕头流涕,一句话不说,说看着父亲太难受,说不出话来,此所谓藏拙示孝),咸丰其实个人能力不如其弟弟,却采用了其他的方法保住了皇位。
一个王朝,到了末期,这些皇族子孙往往气质庸若,缺乏做大事必要的坚持和担当。咸丰做事也是有始无终,刚开始下诏求言诚心诚意,但是几个月后,折子也就不看了。曾国藩对此失望不已,因为此时天下大乱已经从可能变成了现实。他决定敲打这个糊涂皇帝,于是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的三个缺点。(谨于小而反忽于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他本以为这一奏折能使皇帝幡然大悟,可不知其触到了皇帝的软肋。咸丰是一个非常自卑和敏感的人。(事事不如其弟弟,身体有残疾)——无能缺才引起的内心自卑,反过来使他更有强烈的自尊心,更爱装腔作势。自卑的人最在乎的是你看得起看不起我。
就因如此,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态度大转变。他同时又是一个特别记仇的人,他把这件事记了一辈子,以至于后来曾国藩尽管战功赫赫,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这次上书呈现他一心为国、忠心耿耿,也让他在湖南的知名度和威望迅速提升。?
4.3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因为其过于刚直,得罪了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大学时赛尚阿。由于二人在北京人脉广、门生众多,官场又信奉“官官相护”这一套,这让曾国藩迅速进入了被孤立的状态。后来他向皇帝提议举行“日讲”,皇帝让他画图解释讲堂怎么布置。由于他没有任何美术基础,最后图画出来相当难看,瞬间成为北京官场议论中心,自取其辱。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咸丰二年,他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他想回家,却因为清朝的低薪制没有路费,终于,皇帝派他去江西为正考官,可以借此机会回家。六月“驰驿出都”,结束了十来年的京官生涯。
沛县中学事件内幕
师殇
温饱且不暇,何心以教人。
万事穷教育,最难是老师。
高中尤为盛,成果终端显。
数年寒窗苦,尤是人下等。
晨曦不得见,更漏人定初。
作业批不尽,排名捶你心。
上级有关爱,下级相逼迫。
关爱给学生,逼迫加于师。
校长惟向上,哪管园丁。
只要能长脸,何惜走极端。
数字仕途路,学画攒成簇。
就业不必论,成人莫要谈。
设法进名校,看我威风长。
可怜穷酸儒,课堂讲八股。
悬梁带刺骨,老态又龙钟。
年龄刚不惑,乌发变白首。
风流何曾现,徒见人佝偻。
一身尽疲惫,两月半平方。
全家人三代,挤挤何处安?
物价猛于虎,工资缩如鼠。
绩效迷如雾,我心泣如注。
无力抚育家,拔剑复何如?
英雄出龙地,罢课沛县中。
何必沛公处,天下教师心。
民心犹可违,载舟亦覆舟。
皇天复何极,眷顾校中人?
浩浩文化省,可悲苏北人。
教育产业化,年年争生源。
可笑下任务,烽火狼烟酷。
曾经知识人,一朝黑屠夫。
五严声似雷,邈邈炊烟处。
周末课如旧,排名看分数。
校校通天手,师生何其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