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说:我白养你了!

2.为什么称梅汝璈为中国第一大法官

3.争执、争辩、论辩的礼仪

4.《西厢记》大体内容

妈说:我白养你了!

力理据争与据理力争-据理力争是好还是坏

11点,起身准备洗澡睡觉。

收到了好友L的微信(语音),她哭哭啼啼,说刚和妈妈吵了一架,关系再也和好不了了。

起因有些荒诞,她吃西瓜,她妈妈数落她胖,于是L从最开始的强颜欢笑,到中间的据理力争,到最后咆哮如雷,然后结局却是两败俱伤。

L带着抽泣声跟我说,不惯我,老是数落我,从来都没有称赞,只有不满意,到最后,她说'我白养了你26年!'那一刻,我不再说话了,因为已经毫无意义。

其实从L的身上我依稀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这也是她知道我会理解她,无力诉说时朝我伸出了橄榄枝。

两个女人,而且还是这样微妙关系拉扯在一起的女人,却会在同一屋檐下发生无数次狗血的吵架剧情,是真的。

我和母亲也会这样,当我们在争吵时,她先是就事论事,到最后发现自己没有理据,说不过我时,绝对会搬出那句直接可以谋杀骨肉亲情的话----“我白养你了,你这个白眼狼!”

那一刻,我也深知,再也没有谈下去的必要了,内心极度痛苦。

有人问: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职业是什么?

其实是“为人父母”,它不需要实习,不需要讨好老板,不需要团结同事,不需要撰写总结报告,却永不下岗,只是不一样的是,他们的薪水不一。

她只要说一句,“我养了你”!

顿时,再多的言辞狡辩,再充分的论据观点,都无法奏效,身为儿女只会输的一败涂地。

有一种母亲,她的言辞就是“圣旨”,她的唠叨都是“为你好”,她的一生都是“为你操心”,越说越多,你越听越厌恶,你会觉得,仿佛当初是你逼着喊着躲在她子宫里喊:“我要出来!”

别忘了,女人生养了子女,这本身就是出于你自己的心甘情愿,而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纯属偶然。

并且,孩子不是你的“玩物”,她是独立有思想的个体,不可以“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更不是“奴役”,必须一味顺从,否则就是大大大不敬!

我也是一个极度怕我妈的人,她的强势,她的聒噪,她心理的缺陷经常使我如鲠在喉,心生疲惫。

尽管上学时期是优等生,但是从来不敢在上课期间向老师提出“上厕所”的意见,这个习惯一直保存到大学。

我妈说的话,基本上言听计从,有时实在观点相悖,稍作反驳,也会被批得遍体鳞伤,所以再不敢与她争。

工作之后,有几次心生厌倦,流露出辞职的想法。晚上做梦,梦到自己竟然大胆地跟领导争论,说出了自己一直不敢说的话,但是就算在梦境里,内心还一直积压着一股莫名的害怕--我妈的怒发冲冠。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人类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能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的事。

其实,这句话再具体一点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被看见过、被重视过、被正确地爱过的孩子,会继续在新生家庭中延续。

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孩子的出生成长,新家庭的建设和维系,我才顿悟,一直以来,由于母亲的强势,已然把我逼到了墙角,于是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我开始扮演了她曾经的角色,而受惊恐的是我的孩子和另一半。

索性,全是男人。

所以大多数时候都依着我,让着我。

而我却依然会在孩子嫌弃我不是好妈妈的时候怒斥:白养你了!

我的心被深深扎住了,曾经厌恶的一切竟然毫无保留的全盘复制在了我的身上。

特别,特别想砍掉这尖尖的“刺”,不让自己的孩子饱受我的成长历程中所背负的煎熬与无力。

深深地对L表示理解和同情,因为同道中人。

当我对儿子说出那句揪心的话时,我自己也是痛苦的,也心生厌恶。

也想改,尽管很难,但是还是要去尝试。

碰到矛盾冲突时,尽可能的先理清根源,控制情绪,多冷静分析,坚决就事论事,不扯过往,不谈养育,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这种改变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过了30岁,要想改变性格绝对是难上加难了。

但依然不能轻言放弃,毕竟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多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多与他沟通,多从他表面的反应去深追实质,是不是在哪一刻,哪一次,与自己曾经遭遇的情况类似。

然后适当分析之后,认真处理,改变方式,用更好的态度和言语去解决,去弱化矛盾,最终达成共识。

最后我给L出了一个主意,跟父亲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让他出面做第三方进行协调,应该会更好一些,对于僵持不下的两个女人也会是最合适的不伤自尊的做法。

L回我:“好吧。我爸也可怜的。”

唉,原生家庭里的都是受害者。

为什么称梅汝璈为中国第一大法官

梅汝璈(1904—1973),字亚轩,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 以理据争 为国争光,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朱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代表、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故事:

梅汝璈(公元1904~1973年),江西省南昌县人。自幼聪颖好学,12岁便自江西省立模范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2年毕业后赴美,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四年后获硕士学位;旋即进芝加哥大学深造,二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应聘到山西大学法学院任教授。

他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在强调“法制”与“法治”重要性的同时,经常以清华人“耻不如人”的精神勉励学生。他谆谆告诫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建立,都与外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有关,其用意是培养崇洋媚外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明耻’,‘耻’中国的科学文化不如西方列强国家,‘耻’我们的大学现在还不如西方的大学,我们要发奋图强以雪耻。”

后来,他相继在天津南开大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任教。他温文尔雅,戴着副金丝边眼镜,俨然是个学者,但思想进步,气质不凡,作风严谨,办事坚决果敢,民主、法律、民族意识极强,终因其突出的法律水平和法学风格,而成为中国法学界驰名中外的法学专家。

1945年7月,根据波茨坦公告规定,决定设立逺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美、英、苏、加、法、新、荷、马、菲、澳等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中国是受降国之一,国民政府接到驻日盟军统帅总部的通知后,立即指示外交部和司法部官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精英,组成具有强大实力的参审班子。其中,参审的法官、检察官和顾问是三个最重要的人选,由行政院提交选拔名单,最后由选定42岁的复旦大学教授梅汝璈为中国法官、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向哲浚为检察官、44岁的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吴学义担任顾问。梅、吴俩曾经担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的助手,参与和英、美、苏三国分别在1943~1945年签订《中美平等新约》、《中英平等新约》、《中苏友好条约》的谈判,有丰富的国际外交经验,通晓英美诸国法律。

1946年5月初,各国法官、检察官、顾问、律师以及有关人员聚集东京后,正式开庭前,召开预备会议,讨论法官座次安排问题。

按照惯例,庭长应居中坐首位,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法官担任,他应坐在中间 各国法官没有争议。但是,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左手的第二把交椅,该让谁坐呢?发生了争执。

美国军事法官克莱墨尔抢先发言:“庭长右边往下第一把交椅,应归我们美利坚合众国。”英国帕特里克紧接着说:“我们英国法官应当坐庭长左面的第二把交椅。”苏联法官柴杨诺夫激动地反诘:“难道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法官就不能坐在这个位置上?”……

听了这些各执一词、互不退让的话后,梅汝璈和在座的所有法官都明白,座次表示着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可是,当时的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四强”之一,国力却不强,徒有虚名,应该怎么说呢?他想了想,态度平和地说:“若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须请示本国政府。”

在座的人都对梅汝璈的话感到惊异。韦伯说:“要是一个座次问题都得请示政府,何时才能讨论出结果来?”

梅汝璈那是运用“以退为进”的论辨技巧,先以低调应对,见大家神色惊讶、不知所措时,他立即转换为攻势,神情郑重地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最为合适。”

大多数法官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人反对。英国法官帕特里克说:“那就是说,让你们中国法官坐法庭的第二把交椅?这怎么行!”

梅汝璈正言回敬:“怎么不行!?首先,这个法庭的使命是审判日本战犯。众所周知,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军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坚持了长达14年的英勇斗争,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不仅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企图,而且阻滞了日本南进攻击美英盟军的步伐。请问,这个贡献如何?该不该排在前面?再者,如果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所以,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座次,实属顺理成章。”

梅汝璈说到这里,略一停顿,微微一笑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这一办法,那我们不妨找一台体重测量器来,以体重的大小排座,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嘛!”梅汝璈这几句恢谐之言,使各国法官忍俊不禁,有人甚至拍手叫妙,大家感到轻松了许多。

庭长韦伯也笑了笑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祗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列,那还是按体重排列为好。这样,纵使我被置于末座也心安理得,并可以由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待。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调派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各国法官又被逗得哈哈大笑。

笑是笑了,但庭长韦伯仍未最后拍板。他怕是不能自己作主。

事情的进展果然并非设想中的那么顺利。

下午举行法庭开庭预演。庭长韦伯宣布入场顺序是:美、英、苏、中、法、加……。被点到的前几名法官,一个个立即喜滋滋地依次入队排列。甬道里的新闻记者们都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和摄影机。

“什么?竟然这样安排!”梅汝璈怒不可遏地脱下身上的黑色丝质法袍,扔到一边,拒绝参加“彩排”。他知道,如果预演时不据理力争,次日开庭的顺序就这样排定了。

记者们均为这一突发情况所震惊。庭长韦伯猝不及防,顿时语塞:“这……”

梅汝璈义正辞严地大声说:“对法庭这种既不按国名字母排序,又不按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签字顺序排序的不公道行为,中国法官提出强烈抗议!”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国的法官当即表示支持梅汝璈的抗议。

庭长韦伯走到梅汝璈身边,低声劝道:“梅法官,最高统帅要英美居中的意思,无非是因为他们对英美法律程序熟悉一些,这也纯粹是为了工作着想,并无歧视中国的意思。”梅汝璈立即回答:“尊敬的庭长先生,我想提醒您的是,这是国际法庭,不是英美法庭,我看不出有英美当主角的必要。”

韦伯无奈,祗好把麦克阿瑟搬出来:“这是最高统帅的意思。如果因为你拒绝这个安排,而使中美陷入不愉快的境地,那,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你的政府也未必会同意你这种行为。”

梅汝璈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去从,他凭着对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坚持己见:“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我国军民伤亡逾两千万,财产损失逾两千亿美元,击毙击伤日军达一百三十多万,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正是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力。现在可好,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法庭里,她应具有的席位竟被降到曾向日本投降的英国之下,这本身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不相信我国政府会同意这个安排。同时,我也怀疑最高统帅会做出如此出格的安排!我上午已提出了建议,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

韦伯只好召开紧急磋商会议,对提议进行表决。开庭预演推迟了半个多小时。结果,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终于按照日本投降书中受降国的签字顺序(美、中、英、苏、加……)排定。

梅汝璈因有爱国之心,才有此正义之举,在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最终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为祖国争了口气。国内新闻媒介立即插发了这一重大新闻,有的报纸还及时刊出套红“号外”。

参考:梅汝璈百度百科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争执、争辩、论辩的礼仪

争执、争辩、论辩的礼仪

 与外界交往,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任何独立的、有主见的人都应正视这个问题。

 每个人留心自己的周围,就会发现,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是不愉快的,因为它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 ,试图以一己的观念强加于对方。

 能不能使争辩成为一种愉快的、平和的思想交流呢? 当然能。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口服心服。?

 我们称之为积极的争辩。

 获得积极的争辩的第一要点是避免无益的争辩。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他人相左时,当言行遭人非议时,很多人的第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了。其实,只要稍稍冷静一点,考虑一下这么几个问题,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

 ① 如果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 如果败了呢?如果保持沉默呢? 比较一下这三种可能出现的效果。

 ② 自己辩驳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虚荣心、表现欲或面子上下不来等) ? 如果是后者,大可就此打住。

 ③ 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 彼此有着深刻的成见吗? 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

 对于不可避免的辩论,在它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往?积极争辩?的方向上引导。辩论的目的无非就是寻求真理,或说公理。因此首先要有自己是靠着强有力的依据这一自信心。所谓真理或公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关键看强调哪一点,然后再据理力争。这种道理可以从律师的辩护中看到。这是以自己一方正面出击的策略。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应注意几点。

 ① 说理明白简单;

 ② 语气自信果断;

 ③ 多摆事实。

 同时,在言辞交锋中,还有一些针对对方要害处开战的辩论方法:

 ① 试着归纳复述引出对方结论的大致思路或理由,说明它们是错误的`或有偏颇的;

 ② 找出对方言谈中的漏洞与失误,予以驳斥;

 ③ 暴露对方?理据?的根本错误所在;

 ④ 对比式说明,使对方的错误与自己的正确形成鲜明对比。要想在争辩中取得胜利,除了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与修养。知识面广的人不仅说理材料丰富,而且由于认识水平高,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都要高出一筹。这两点应是辩论人最重要的底蕴。否则,?后院?空虚,必定是表面上穷于应付,极易流于义气用事;若遇上强手,雪上加霜,惨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一位诗人说:全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锋刃的刀,让使用它的人满手流血。在争辩中,?理?的因素固然重要,因为它是争辩的目的与取胜的保证所在。然而,人又是感情的动物,情与理交织在一起,往往互相左右,难以截然分解。如果在争辩中能考虑到这一点,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犹如列车通向?积极争辩?的双轨,缺一不可。

 争辩中运用这种感情攻势主要从两点出发:一是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伤人自尊心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比如尖刻申斥的口气,居高临下的不屑眼神,嘲讽甚至侮辱的词句,貌似汹汹,其实正反映出说话人毫无修养,这时,即使他非常占理,却也争不回对手一点点心悦诚服。相反,还会引起在场每一个人(不仅是被伤害者)的反感。这一切决定了伤人者注定要失败。

其次,是注意保护和鼓励对方的自尊心,这是更高的要求。大致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先礼后兵。开口之前,不妨先来一番和风细雨,或谦虚或抱歉,然后再理直气壮地切入正题。

 (2)有理不在言多,言多必失。争辩中说话应有所节制,只要点中要害就够了。

 (3)抑扬有节,不要急于求成。对方滔滔不绝或多有冲撞冒犯之时,尽管任其发挥,自己一旁心平气和,处之泰然,这才是心怀必胜之念的风度。

 (4)同情之心。每一个人的言行都有他自认为足够正当的理由,他的意见、看法虽然不同,但仍要表示理解他这么想、这么做。这样至少在感情上与对方取得了统一,无形中也瓦解了他的一部分斗志。

 (5)不揭隐私。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隐私与忌讳,尤其是在争辩的场合,双方带有敌对的意识,对这些更是千倍的敏感,一旦被触动,伤痛之苦简直无法弥补,因此要慎而又慎。

 (6)口下留情,适可而止。俗话说,兔子急了都能咬人。眼看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气魄来,结束对立的场面,给他一个台阶下来,重归于和平。

 (7)不要让争辩在争辩中结束。当将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之时,克制更是美德。结束争论,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然地转一个话题。记住:争辩是一事,交情又是一事。人性都是很脆弱的,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只要一两句好话,便可恢复一个人刚刚失去的心理平衡,让他重返愉快平静,何乐而不为?

 综观以上七点,贯穿其中的要旨只用四个字便可说明,那就是?尊重别人? 。

;

《西厢记》大体内容

故事梗概

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珙,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一次强盗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张生在悲恸之下一病不起,莺莺也大为伤痛,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便欲马上将莺莺嫁给一名贵族公子,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成为状元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於是张生便努力攻书,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