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纬武干一场-文经武纬对联
1.带有静和钟的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2.清朝皇帝是谁?拜托各位了 3Q
3.皇帝的谥号要多少个字是标准,举例说明
4.清朝有多少个皇帝
5.关于皇帝的谥号和庙号,是如何封的啊?
带有静和钟的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1. 带有静的四字成语
安安静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百动不如一静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
避嚣习静嚣:喧哗。躲开喧闹,安于清静。
沉烽静柝烽火熄灭,柝声寂静。比喻边疆无战事。
沉静寡言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处静息迹息:停止;迹:足迹。
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沉声静气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沉心静气犹言心平气和。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动而若静动:行动;若:象。行动却象静止一样。
指军队或某种事情虽已行动,由于隐蔽等原因,使人感到象没有行动一样。 动静有常常:常规,法则。
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
动静有法法: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
指行动合乎规范。 风静浪平静:安静;平:安定。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没有风浪。
比喻平静无事。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
比喻平静无事。 风恬浪静恬:静。
没有风流。比喻平安无事。
恭默守静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更阑人静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阑:将尽;人静:没有人的吵杂声,一片寂静。夜已很深,没有人声,一片寂静。
更深人静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更深夜静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
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夜已很深,没有一点声响。
形容夜深处于一片寂静之中。 故作镇静指故意装做心情安定。
禁暴静乱禁:禁止;静:平静。禁除暴行,平静叛乱。
静不露机静:平静,安静;露:泄露;机:机密。指在心里暗暗谋划计策,外表不露任何声色。
静观默察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娟好静秀形容容貌秀美,性情柔和。
静极思动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静水流深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静影沉璧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 静言令色静:安静;令:和善。
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静言庸违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
犹言口是行非。 静中思动静:平静,静止;动:变动。
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买静求安指息事宁人,以图安逸。 六根清静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浪静风恬波浪不兴。比喻十分平静。
廉静寡欲廉:品行端正;静:脾气平和;寡欲:欲望很少。指人的品德高尚,性格平和,没有什么奢望。
浪恬波静波浪不兴。比喻十分平静。
冷眼静看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闹中取静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
平风静浪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
平静无事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平平静静安宁,没有骚扰动荡。
屏声静气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同“屏声敛息”。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清静寡欲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
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清静无为道家语。
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清清静静安安静静,不嘈杂。 沈烽静柝亦作“沉烽静柝”。
烽火熄灭,柝声寂静。喻边疆无战事。
一本作“沉烽静柝”。 四海波静比喻天下太平。
沈静寡言见“沈默寡言”。 山静日长山中静寂,时间过得很慢。
指在山中闲居。 沈声静气亦作“沉声静气”。
谓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沈心静气亦作“沉心静气”。
犹言心平气和。 神闲气静指神气悠闲安静。
同“神闲气定”。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神怡心静怡:愉快。精神愉快,心境平和。
头脑冷静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 偷闲躲静摆脱杂务,得个清静。
万籁俱静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静:安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稳稳静静沉稳镇静。 息迹静处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
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闲静少言不爱说笑,很少讲话。 。
2. 带静和钟的成语带静的成语
〔 沉声静气 〕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
〔 静言令色 〕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 风平浪静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
〔 更深夜静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夜已很深,没有一点声响。
〔 更深人静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 静观默察 〕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 娟好静秀 〕形容容貌秀美,性情柔和。
〔 平心静气 〕心情平稳;态度冷静;不鲁莽行事。
〔 偷闲躲静 〕指偷懒。
〔 鸦默雀静 〕默:静默。形容人们或活动场所非常安静。
〔 夜静更阑 〕阑:尽。无声无息的深夜。
〔 夜静更深 〕无声无息的深夜。
〔 夜深人静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带钟的成语
〔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 黄钟瓦釜 〕瓦釜:泥土烧成的大锅,用作乐器,音调最为低。比喻高雅优秀的或庸俗低劣的。
〔 老态龙钟 〕老态:老年人的体态;龙钟:行动不灵活。形容年老体衰;动作迟缓。
〔 暮鼓晨钟 〕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之声。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学说或言论。
〔 一见钟情 〕钟:集中;专注。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很深的感情。
〔 钟鸣鼎食 〕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华、排场。钟鸣:吃饭时敲钟;鼎食:列鼎而食。
〔 钟馗捉鬼 〕钟馗:传说中打鬼的神。钟馗抓住小鬼。比喻清除坏人。
〔 情有独钟 〕钟:汇聚,专注。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
〔 老迈龙钟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 声如洪钟 〕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 鼎食钟鸣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 现钟不打 〕比喻有现成的东西却不加利用。
〔 掩耳盗钟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 朝钟暮鼓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
3. 带“静”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静成语有(列举几个解释如下) :
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娟好静秀、息迹静处、清静无为、静观默察、冷眼静看、
神怡心静、故作镇静、恭默守静、水静鹅飞、沉烽静柝、平静无事、避嚣习静、
万籁俱静、偷闲躲静、心魂俱静、静极思动、平平静静、浪恬波静、仪静体闲、
夜阑人静、静思默想、买静求安、动而若静、静影沉璧、研精静虑、安安静静、
静如处女、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虚一而静、四海波静、静不露机、动静有常、
屏声静气、清清静静、禁暴静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鸦默雀静、动静有法、
沉心静气、清门静户、头脑冷静、处静息迹
成语:风平浪静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释义: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出处:宋·陆九渊《语录》:“因提公昨晚所论事;只是胜心。风平浪静时;都不如此。”
造句:海面上~,太阳在天上懒懒地挂着。
成语:夜深人静 [yè shēn rén jìng]
释义: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造句:虽然已经是~,但爸爸仍在伏案攻读。
成语:静影沉璧 [jing ying chen bi]
释义: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
出处: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亦作“跃”)金,静影沉璧。”
造句: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4. 含静的四字词语有哪些静观默察 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静极思动 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静影沉璧 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
静言令色 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静言庸违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安安静静 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沉静寡言 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动静有常 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
夜静更阑 阑:尽。无声无息的深夜。
夜静更深 无声无息的深夜。
仪静体闲 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买静求安 指息事宁人,以图安逸。
清静无为 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娟好静秀 形容容貌秀美,性情柔和。
冷眼静看 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平心静气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屏声静气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同“屏声敛息”。
沉烽静柝 烽火熄灭,柝声寂静。比喻边疆无战事。
沉声静气 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沉心静气 犹言心平气和。
平风静浪 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夜阑人静 夜阑:夜将尽。夜深人静的时候。
夜深人静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神闲气静 指神气悠闲安静。同“神闲气定”。
5. 带有静的四字词语鸦雀无声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 鸦默雀静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没有一点声息。 夜静更深 无声无息的深夜。
夜深人静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夜阑人静 夜阑:夜将尽。
夜深人静的时候。 杳无人迹 见“杳无人迹”。
杳无人烟 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
万籁俱寂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万籁无声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无人之地 见“无人之境”。
无人之境 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渺无人烟 一片渺茫,没有人烟 寂若无人 寂:寂静。
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 更深夜静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
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夜已很深,没有一点声响。
形容夜深处于一片寂静之中。 更深人静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关门闭户 门户都关闭起来。形容冷清寥落。
6. 带有“静”字的四字词和成语射像止啼 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为典实。
像模像样 指体面好看。形容郑重或隆重的样子。
像心称意 称心满意。
像心如意 顺心如意。
像心适意 随心所欲。
像心像意 谓顺遂心愿,合乎心意。
像形夺名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依心像意 犹言称心如意。
趁心像意 〖解释〗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解释〗骂人的话。骂人长相难看。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解释〗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像煞有介事 〖解释〗指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7. 带静的四个字的成语京辇之下京兆画眉京兆眉妩泾清渭浊泾渭不分泾渭分明泾渭同流泾渭自分泾渭自明泾浊渭清经邦论道经邦纬国经多见广经风雨,经官动府经国大业经国之才经济之才经久不衰经久不息经纶济世经纶满腹经纶天下经明行修经年累月经丘寻壑经师易遇经史百家经史百子经史子集经始大业经世之才经天纬地经纬天地经纬天下经纬万端经文纬武经武纬文经验教训经验之谈经验主义经一失,经一事,经营擘划经营惨淡经营惨澹荆笔杨板荆钗布袄荆钗布裙荆钗裙布荆衡杞梓荆棘丛生荆棘满途荆棘塞途荆棘铜驼荆棘载途荆人涉澭荆山之玉荆天棘地荆榛满目惊才风逸惊才绝艳惊采绝艳惊愕失色惊耳骇目惊风扯火惊风骇浪惊风怒涛惊弓之鸟惊鸿艳影惊慌失措惊慌失色惊慌无措惊惶失措惊惶失色惊惶万状惊惶无措惊魂动魄惊魂夺魄惊魂落魄惊魂丧魄惊魂摄魄惊魂失魄惊魂未定惊见骇闻惊恐失措惊恐失色惊恐万状惊起梁尘惊群动众惊人之举惊肉生髀惊蛇入草惊神破胆惊神泣鬼惊师动众惊世骇目惊世骇俗惊世绝俗惊世震俗惊涛骇浪惊涛巨浪惊涛怒浪惊天地泣惊天动地惊喜交集惊喜交加惊喜若狂惊喜欲狂惊弦之鸟惊心悲魄惊心惨目惊心褫魄惊心怵目惊心悼胆惊心吊胆惊心吊魄惊心掉胆惊心动魄惊心夺目惊心骇目惊心骇神惊心骇瞩惊心裂胆惊心破胆惊心丧魄惊心眩目惊愚骇俗惊猿脱兔旌旗蔽空旌旗蔽日旌旗蔽天旌旗卷舒旌善惩恶兢兢乾乾兢兢切切兢兢业业兢兢翼翼精白之心精兵简政精兵猛将精兵强将精兵勇将精采秀发精彩逼人精诚贯日精诚所加精诚所加精诚所至精诚所至精诚团结精打细算精雕细刻精耕细作精贯白日精悍短小精金百炼精金良玉精金美玉精进不休精力充沛精美绝伦精妙绝伦精妙入神精明能干精明强干精疲力竭精疲力尽精奇古怪精强力壮精禽填海精锐之师精神抖擞精神涣散精神焕发精神恍忽精神恍惚精神满腹精卫填海精细入微精心励志精义入神精益求精精忠报国鲸波鳄浪鲸波怒浪鲸波鼍浪鲸涛鼍浪鲸吞蚕食鲸吞虎据鲸吞虎噬鲸吞蛇噬鲸吸牛饮寒底捞月井底蛤蟆井底鸣蛙井底银瓶井底之蛙井管拘墟井井有法井井有方井井有理井井有条井井有序井井有绪井臼躬操井臼亲操井然有条井然有序井水不犯井蛙醯鸡井蛙之见井渫不食井渫莫食井中求火井中视星景公求雨景升豚犬景星凤皇景星凤凰景星麟凤景星庆云憬然有悟警愦觉聋警心涤虑劲骨丰肌净几明窗净盘将军径情直遂径情直行径行直遂径一周三胫大于股竞短争长竞今疏古敬布腹心敬陈管见敬而远之敬恭桑梓敬鬼神而敬姜犹绩敬酒不吃敬老敬老慈少敬老慈幼敬老慈稚敬老怜贫敬老恤贫敬老尊贤敬如上宾敬若神明敬上爱下敬上接下敬时爱日敬事不暇敬事后食敬授民时敬授人时敬天爱民敬贤爱士敬贤礼士敬贤下士敬贤重士敬小慎微敬谢不敏敬业乐群敬之如宾敬终慎始靖言庸回靖言庸违靖谮庸回静观默察静极思动静如处女静若处子静言令色静言庸违静中思动镜分鸾凤镜花水月镜里采花镜里观花镜破钗分镜圆璧合。
8. 形容安静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噤若寒蝉 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噤:闭口不作声;寒蝉:天冷时不再叫或叫声低微的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造句: 有时沉默的确是金,有时却只是怯懦而噤若寒蝉。
道不行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33932则隐,莫怪我噤若寒蝉,不谈国事。 平日高谈阔论,但该他们说话时,却又噤若寒蝉。
冠以爱国之名,反对派随之噤若寒蝉。 2.鸦雀无声 拼音:[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释:鸦雀:鸟类的一属;无声:没有振动,没有声响;形容非常静。 造句: 上课 *** 响过以后,教室里鸦雀无声。
夜幕降临了,树林里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整个礼堂鸦雀无声,大家聚精会神地听报告。
只见指挥把指挥棒举起,全场立即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地等待着。 3.万籁俱寂 拼音:[wàn lài jù jì ]。
解释: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造句: 在这万籁俱寂的月夜,我独自一人来到花园赏花。
已经是深夜了,万籁俱寂,只有几颗星星在天边眨着眼睛,一闪一闪的。 夜晚万籁俱寂时突然听到一声尖叫,吓得我汗毛直竖。
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大街上只有清洁工人在辛勤地工作着。 4.无声无息 拼音:[wú shēng wú xī ]。
解释:无声 : 没有声音;无息 : 没有什么动静。 造句: 他就这样无声无息、平平淡淡地走完了一生的历程。
一时间,教室里无声无息,静得连一枝铅笔掉到地上都能听到。 那些地方无声无息,毫不装模作样。
5.悄无声息 拼音:[qiāo wú shēng xī ]。 解释:悄:静;无:没有;声息 :声音;气息。
造句: 小添偷偷沿着窗帘后面悄无声息地潜到阳台上。 今天我悄无声息地从他身后接近,他知道了。
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
共2页:12下一页。 天还傍晚的时候,他家就关门闭户,悄无声息了。
9. 带有“静”字的四字词和成语风平浪静
更阑人静
更深人静
更深夜静
恭默守静
四海波静
偷闲躲静
鸦默雀静
夜阑人静
夜深人静
神闲气静
鸦没鹊静
鸦默鹊静
鱼沉雁静
静极思动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静影沉璧 静言令色
静言庸违 六根清静 冷眼静看 买静求安 平风静浪
屏声静气 平心静气 清静无为 四海波静 神闲气静
树欲静而风不宁 树欲静而风不停 树欲静而风不止 偷闲躲静 息迹静处
鱼沉雁静 一动不如一静 夜静更阑 夜静更深 仪静体闲
夜阑人静 鸦默雀静 鸦没鹊静 鸦默鹊静 夜深人静
清朝皇帝是谁?拜托各位了 3Q
清朝历代皇帝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3、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咸丰帝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利欲的女人把持着,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她后3年的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简介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因 ——据清宫档案透露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于什么原因呢? 福临帝(顺治) 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称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在养心殿,时年24岁。 玄烨帝(康熙)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但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刺激,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虚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礼有五子允祺前往孝东陵典祭,实际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遗嘱,致使心力憔瘁,气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时病情突然恶化,遂将其八个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时,耗尽心血的玄烨结束了生命,终年69岁。 胤禛帝(雍正) 胤禛继位时年四十五岁,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体状况虽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骁悍强健。即位以后,面临着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动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务中去,日久天长,健康必受影响。 雍正四年即承认精力不足,疲劳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调治。雍正八年三月,间日时发寒热,饮食大减,夜不能寐,历时两年有余。五月间一度好转,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过险关。这场将近一年的寒热病,几乎送了胤禛的命,一个53岁的人,患了这样一场大病(似疟疾),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于圆明园。 对于他的因,缺乏史料,只能从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谕中分析。 乾隆在胤 后的三天内,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与葬礼直接相关。其中一件是传谕给宫中的道士的。言:“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实际上,胤禛生前曾谕几路总督、巡抚为其寻找道士,甚至不顾夏日炎炎,在宫内、宫外辟静之处用万斤灰炭炼丹。年老体弱的胤禛豢养道人,为治病强身这个目的显而易见,道士推拿炼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盲目迷信却走向反面,从胤禛对道士的重视态度与乾隆果断的驱道行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与长期服用丹药引起重金属中毒有关。 弘历帝(乾隆) 弘历在几个兄弟当中,不论在才华或政治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胤禛时他年方25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统治知识和几年参与军事机务的经验,所以极为顺利掌握了政权。 弘历天资聪慧,青年时代受到精心培养。从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历登极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业稳定,政绩卓著,其前提条件是其寿命长,政策当。他个人对绘画、文玩、音乐、体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养心殿断气,才被人抬着离开了宝位,享年89岁。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锻炼,反对进补,常自称为“长寿老人”,看来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而已。 顒琰帝(嘉庆) 顒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十五岁大婚后仍日居书室,寒暑罔闻。 琰经过从建储到即位加训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为后来从政奠定了牢固基础。度过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子军的造反,同母弟庆亲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内心忧郁,负担加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庄,准备去木兰围猎,在去山庄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庄后即“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渐。戌刻,崩于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 旻宁帝(道光) 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为顒琰的第二子,六岁就傅,十五岁与钮祜禄氏成婚,嘉庆十三年正月钮病,十二月又与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顺利,崇尚节俭,但清已处未落时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圆明园慎德堂,召见部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密议传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谕,立皇四子奕 为皇太子,并将另一个宠儿封为亲王。 关于旻宁于何疾,因无原始资料故难以推断。 奕詝帝(咸丰) 咸丰执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的签定都给咸丰以沉重的打击,他所患的肺病愈来愈重,热河行宫不断传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带血益发严重,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虚劳的咸丰终于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 载淳帝(同治)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 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 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了。对于他的,尽管清代宫庭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于天花,有的说他于梅毒,也有的说他于疥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于天花是无疑的。 载湉帝(光绪)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 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几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国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于肺病。 溥仪(宣统) 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仪因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皇帝的谥号要多少个字是标准,举例说明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清朝有多少个皇帝
清朝历代皇帝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3、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咸丰帝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利欲的女人把持着,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她后3年的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简介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因 ——据清宫档案透露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于什么原因呢? 福临帝(顺治) 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称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在养心殿,时年24岁。 玄烨帝(康熙)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但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刺激,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虚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礼有五子允祺前往孝东陵典祭,实际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遗嘱,致使心力憔瘁,气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时病情突然恶化,遂将其八个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时,耗尽心血的玄烨结束了生命,终年69岁。 胤禛帝(雍正) 胤禛继位时年四十五岁,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体状况虽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骁悍强健。即位以后,面临着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动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务中去,日久天长,健康必受影响。 雍正四年即承认精力不足,疲劳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调治。雍正八年三月,间日时发寒热,饮食大减,夜不能寐,历时两年有余。五月间一度好转,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过险关。这场将近一年的寒热病,几乎送了胤禛的命,一个53岁的人,患了这样一场大病(似疟疾),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于圆明园。 对于他的因,缺乏史料,只能从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谕中分析。 乾隆在胤 后的三天内,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与葬礼直接相关。其中一件是传谕给宫中的道士的。言:“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实际上,胤禛生前曾谕几路总督、巡抚为其寻找道士,甚至不顾夏日炎炎,在宫内、宫外辟静之处用万斤灰炭炼丹。年老体弱的胤禛豢养道人,为治病强身这个目的显而易见,道士推拿炼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盲目迷信却走向反面,从胤禛对道士的重视态度与乾隆果断的驱道行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与长期服用丹药引起重金属中毒有关。 弘历帝(乾隆) 弘历在几个兄弟当中,不论在才华或政治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胤禛时他年方25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统治知识和几年参与军事机务的经验,所以极为顺利掌握了政权。 弘历天资聪慧,青年时代受到精心培养。从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历登极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业稳定,政绩卓著,其前提条件是其寿命长,政策当。他个人对绘画、文玩、音乐、体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养心殿断气,才被人抬着离开了宝位,享年89岁。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锻炼,反对进补,常自称为“长寿老人”,看来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而已。 顒琰帝(嘉庆) 顒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十五岁大婚后仍日居书室,寒暑罔闻。 琰经过从建储到即位加训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为后来从政奠定了牢固基础。度过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子军的造反,同母弟庆亲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内心忧郁,负担加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庄,准备去木兰围猎,在去山庄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庄后即“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渐。戌刻,崩于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 旻宁帝(道光) 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为顒琰的第二子,六岁就傅,十五岁与钮祜禄氏成婚,嘉庆十三年正月钮病,十二月又与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顺利,崇尚节俭,但清已处未落时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圆明园慎德堂,召见部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密议传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谕,立皇四子奕 为皇太子,并将另一个宠儿封为亲王。 关于旻宁于何疾,因无原始资料故难以推断。 奕詝帝(咸丰) 咸丰执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的签定都给咸丰以沉重的打击,他所患的肺病愈来愈重,热河行宫不断传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带血益发严重,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虚劳的咸丰终于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 载淳帝(同治)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 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 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了。对于他的,尽管清代宫庭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于天花,有的说他于梅毒,也有的说他于疥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于天花是无疑的。 载湉帝(光绪)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 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几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国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于肺病。 溥仪(宣统) 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仪因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关于皇帝的谥号和庙号,是如何封的啊?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 大清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兴京陵四帝庙号和谥号
肇祖 原皇帝 孟特穆
兴祖 直皇帝 福满
景祖 翼皇帝 觉昌安
显祖 宣皇帝 塔克世
清十二帝庙号和谥号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齐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
此外,摄政王多尔衮薨逝之初,世祖曾为其上“成宗义皇帝”的庙号谥号。
关于皇室命名,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绘《岁朝图》,进呈孝圣太后,乾隆在上面题诗,有“永绵奕载奉慈娱”句。以后,乾隆就在“弘”字辈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宣宗朝增加“溥、毓、恒、启”四字。文宗朝又增加了“焘、闿、增、祺”四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