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典故
1.坐收渔利 什么意思
2.“坐收渔翁之利”是什么意思?
3.〈战国策〉田父擅功译文
坐收渔利 什么意思
成语:坐收渔利zuò shōu yú lì
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手机字数受到限制,建议电脑提问
“坐收渔翁之利”是什么意思?
“坐收渔翁之利”这句话的原话是“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出处: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两个谁也不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2.类似句子: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战国策〉田父擅功译文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兔子跑在前面,犬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分别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并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自获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背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们都回家休息了。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渔翁之利
读音:yú wēng zhī lì。
解释: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获利。
引证: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引证: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例句: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2、一箭双雕
读音:yī jiàn shuāng diāo。
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引证:唐代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翻译:曾经有两只雕在空中飞着争夺一块肉,于是拿两支箭给长孙晟,请他把雕射下来。长孙晟骑马跑上前,正遇到两只雕互相抢夺,就射出一支箭把两只雕穿在下来。
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因为凤珠也是十六岁的人了,胡统领早存了个得陇望蜀的心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双雕的手段。”
例句:他的话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3、一举两得
读音:yī jǔ liǎng dé。
解释: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引证: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特制者用宣纸,此外以廉纸印若干,定价极便宜,使学生亦有力购读,颇为一举两得。”
例句:我早上为了不浪费时间,一边听英语一边写作业,真是一举两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