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烟炎的词语解释

2.烟字有哪些成语大全?

3.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4.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的翻译

5.关于三国故事《赤壁之战》

烟炎的词语解释

烟炎张天是什么意思-烟炎张天翻译

火苗。亦指烟和火焰。《后汉书·蔡邕传》:“惧烟炎之毁熸,何光芒之敢扬哉!” 李贤 注:“烟炎,烟火之微细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法苑珠林》卷三七:“焚柴灌油,烟炎方盛。 仕行 捧经,涕泪稽颡。”

烟字有哪些成语大全?

『壹』 “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烟”字开头的成语有:

烟波浩渺、烟波万顷、烟火邻居、烟岚云岫、烟霞蜩疾。

『贰』 “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烟云过眼[yān yún guò yǎn]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烟熏火燎[yān xūn huǒ liǎo]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嗓子烟熏火燎地难受。

烟消云散[yān xiāo yún sàn]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霏雾集[yān fēi wù jí

形容众多

『叁』 带“烟”字的成语有哪些

灰飞烟灭,渺无人烟,烟消云散,烟波浩渺,乌烟瘴气,过眼烟云,荒无人烟,柳烟花雾,纸落云烟,七窍生烟……

『肆』 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烟消云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炎张天: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专

烟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属得干干净净。同“烟消云散”。

烟销灰灭:比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烟霏雨散:形容众多。

烟飞星散:形容离散。

烟霏雾集:形容众多。

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

烟不出火不进: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烟霞痼疾: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烟波钓徒: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烟云过眼: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伍』 有关烟字的成语

烟花粉黛、

撞破烟楼、

落纸云烟、

荒烟蔓草、

烟花风月、

烟炎张天、

扼襟控烟、

雨膏烟腻、

雨条烟叶、

烟花贱质、

渺若烟云、

雾锁烟迷、

落纸烟云、

不吃烟火食、

狼烟大话、

七窍生烟、

荡为寒烟、

狼烟四起

『陆』 烟字开头有哪些四字成语

烟字开头有哪些四字成语 :

烟炎张天、

烟花粉黛、

烟花贱质、版

烟云过眼、

烟花风月权、

烟波浩淼、

烟霏雨散、

烟霏雾集、

烟霞痼疾、

烟消火灭、

烟波浩渺、

烟飞星散、

烟岚云岫、

烟熏火燎、

烟消雾散、

烟蓑雨笠、

烟雾腾天、

烟视媚行、

烟波钓徒、

烟消云散、

烟销灰灭、

烟波万顷、

烟断火绝、

烟断火绝、

烟聚波属

『柒』 烟字有哪些成语

烟字有哪些成语 :

过眼云烟、

荒无人烟、

浩如烟海、版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乌烟瘴权气、

烟消云散、

灰飞烟灭、

笔底烟花、

雨笠烟蓑、

撞破烟楼、

烟花贱质、

雨膏烟腻、

烟花粉黛、

荒烟蔓草、

雨条烟叶、

烟炎张天、

烟花风月、

落纸烟云、

烟霏雨散、

雾锁烟迷、

紫玉成烟、

烟霞痼疾、

雨愁烟恨、

硝烟弹雨、

烟飞星散、

七窍生烟、

『捌』 带有烟字的成语有哪些

烟雾缭绕

[读音][yān wù liáo rào]

[解释]形容一种朦胧的,看不清东西的感觉。

『玖』 带烟字烟字的成语

过眼来云烟、

荒无人烟、源

浩如烟海、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乌烟瘴气、

烟消云散、

灰飞烟灭、

笔底烟花、

撞破烟楼、

雨笠烟蓑、

烟花贱质、

落纸云烟、

扼襟控烟、

烟花粉黛、

烟炎张天、

荒烟蔓草、

落纸烟云、

雨膏烟腻、

雨条烟叶、

烟花风月、

渺若烟云、

七窍生烟、

烟岚云岫、

雾锁烟迷、

狼烟大话、

烟霞痼疾、

烟消火灭、

荡为寒烟、

硝烟弹雨

烟霏雾集、

人烟稠密、

烟飞星散、

有气无烟、

齐烟九点、

紫玉成烟、

柳烟花雾、

万顷烟波、

烟霏雨散、

狼烟四起、

雨愁烟恨、

人烟阜盛、

一脉香烟、

烟熏火燎、

浩若烟海、

竹烟波月、

烟聚波属、

蔓草荒烟、

雨井烟垣、

烟断火绝、

不食烟火、

如堕烟海、

露红烟绿、

枪烟炮雨、

尘烟障目、

烟雾腾天、

烟销灰灭、

烟波钓徒、

千里无烟、

人烟浩穰

蛮烟瘴雨、

烟波万顷、

扯纤拉烟、

烟视媚行

『拾』 带“烟”字的成语有哪些

过眼云烟[guò yǎn yún yān]:从眼前飘过的云烟。 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浩如烟海[hào rú yān hǎi]: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荒无人烟[huāng wú rén yān]: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烟波浩渺[yān bō hào miǎo]: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渺:水面辽阔。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灰飞烟灭[huī fēi yān miè]: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A. 以烟字开头的成语

烟波钓徒 烟波:抄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烟波浩渺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烟不出火不进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烟霞痼疾 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烟消火灭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烟消云散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B. 烟开头的成语有什么

烟波浩淼,烟雾缭绕。

烟雾 ( *** og)是煤烟( *** oke)和雾(fog)两字的合成词,由英国人沃伊克思(内H.A.Voeux)于1905年所创用。

原意是空气容中的烟煤与自然雾相结合的混合体。目前此词含义已超出原意范围,用来泛指由于工业排放的固体粉尘为凝结核所生成的雾状物(如伦敦烟雾),或由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是多种污染物的混合体形成的烟雾。

在化学中的 烟一般指粉尘而雾一般指液体。

在化学上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物有2种: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分别为液态和固态,因而可见白色烟雾。

但其他反应一般为烟或者雾,如: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现象为白烟;打开浓盐酸细口瓶,瓶口有白雾。

C. 烟字开头有哪些四字成语

烟波钓徒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烟波浩渺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烟不出火不进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烟霞痼疾

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烟消云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云过眼: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

烟飞星散:形容离散。

烟霏雾集:形容众多。

烟霏雨散:形容众多。

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烟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同“烟消云散”。

D. 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烟消云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炎张天: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专

烟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属得干干净净。同“烟消云散”。

烟销灰灭:比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烟霏雨散:形容众多。

烟飞星散:形容离散。

烟霏雾集:形容众多。

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

烟不出火不进: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烟霞痼疾: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烟波钓徒: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烟云过眼: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E. 四字成语以烟开头的

烟波浩( 渺 )

F. 烟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烟开头的成语有来哪些 :

烟波源浩淼、

烟波浩渺、

烟消云散、

烟花粉黛、

烟花风月、

烟炎张天、

烟花贱质、

烟岚云岫、

烟消火灭、

烟霏雾集、

烟飞星散、

烟霏雨散、

烟不出火不进、

烟霞痼疾、

烟熏火燎、

烟聚波属、

烟波钓徒、

烟销灰灭、

烟雾腾天、

烟波万顷、

烟断火绝、

烟视媚行

G. 烟字开头的成语

烟字开头的成语:烟消云散、烟视媚行、烟花风月 、烟霞痼疾、烟霏雨散 。

1、烟消云散 [ yān xiāo yún sàn ]

解释: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出自:《朱子全书·治道二·祯异》:“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

释义:只一天的时间里,烟云消散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事物或情绪

2、烟视媚行 [ yān shì mèi xíng ]

解释: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出自:《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释义:他们有新取的媳妇,媳妇到了,安详稳重,害羞不自然。

语法:作谓语、定语。

3、烟花风月 [ yān huā fēng yuè ]

解释:指男女情爱之事。

出自:吴梅《风洞山·游湖》:“都是些烟花风月担误了你也!”

释义:都是这些男女情爱之事耽误了你呀。

语法:作宾语、定语

4、烟霞痼疾 [ yān xiá gù jí ]

解释: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出自:《新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

释义:形容爱好山水林泉,烟雾云霞,已经成为难以改变的癖好。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爱好山水成癖

5、烟霏雨散 [ yān fēi yǔ sàn ]

解释:形容众多。

出自:《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络绎纵横,烟霏雨散。”

释义:连续不断的,的迷雾细雨散落下来。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H. “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烟”字开头的成语有:

烟波浩渺、烟波万顷、烟火邻居、烟岚云岫、烟霞蜩疾。

I. 烟开头的四字成语有那些

烟波钓徒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烟波万顷

烟不出火不进

烟尘斗乱

烟断火绝

烟飞星散

烟霏露结

烟霏雾集

烟霏雨散

烟花风月

烟花贱质

烟火邻居

J. “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烟云过眼[yān yún guò yǎn]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烟熏火燎[yān xūn huǒ liǎo]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嗓子烟熏火燎地难受。

烟消云散[yān xiāo yún sàn]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霏雾集[yān fēi wù jí

形容众多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的翻译

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译文

建安五年,孙策了,孙权统领事务。建安十三年春天,孙权讨伐江夏,周瑜为前部大都督。这年九月,当时刘备被曹操攻破,想要带领军队向南渡江。刘备和鲁肃在当阳遇到,于是在一起商量大事,于是就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访孙权,孙权于是派遣周瑜和程普等人和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的军队已有疾病,一开始交战,曹操的军队便败退了,曹操带领军队驻扎在江北。周瑜等人在江南。周瑜于是准备了数十艘轻快的战舰,用柴草装在其中,用油灌在其中,用帷幕把船裹上,上面竖上旗子,先用书信向曹操报告,用自己想投降来欺骗他。又预备小舟,将它们系在大船后面,于是就按照次序前进。曹操的将士们都伸长脖子在看,都指着说这是黄盖来投降。黄盖翻开这些船,这些船同时点火。当时风很大,把岸上的驻扎营地都烧了。顷刻间,浓烟烈火铺天盖地,被淹和烧的人和马不计其数。曹操军队于是战败,退回保住了南郡。

关于三国故事《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约160,000 约50,000

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 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刘备虽在长坂战败,但仍有一定实力,现在收拢的部队和关羽的水军精兵尚有万余人,刘琦的部队也不下万人,如果与东吴的军队联合作战,实力相当可观。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加之后方不稳,远征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只要善于利用曹军的这些弱点,联合抗曹,定能取胜。孙权因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即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约5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十月的一天,黄盖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易燃的枯草干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另备速度快的走轲,系于蒙冲、斗舰之后,以便纵火后官兵换乘撤离。时值东南风急,黄盖领战船扬帆直驶曹军水寨。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毫无戒备。联军战船接近曹营时,曹军戒备松懈,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孙刘联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联军迅疾追击。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脱,自还北方,留满宠驻当阳,曹仁<守江陵。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战后,曹操鉴于失败教训,大治水军,进控江淮。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荆州牧,作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点评:此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在此关键时刻,本应集中力量,彻底追歼刘备,然后再图东吴。而他却骄傲轻敌,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不习水战。曹操在进军之前虽然训练了一些水军,但战斗力不强;在进军中虽然又收降了荆州水军,但军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要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显然是舍长就短,结果为孙刘所乘,遭到失败。

孙刘联军在赤壁水战中,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为强敌所吓倒,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通过冷静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万大军压境,其势汹汹,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稳,部队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既看到刘备新败,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

二、联合抗曹,打击主要敌人。孙权和刘备虽有矛盾,但大敌当前,如果不联合起来,势必被各个击破;而联合起来,就相对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曹军创造了条件。

三、积极迎战,先机制敌。采取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情势的。一则曹操轻取荆州,发展过快,兵力不集中,占领区不巩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稳而击之。二是乘战略要地樊口尚在刘备手中,曹军尚未达成水陆分进合击之际,迫曹军于江上水战,挫败其水军,使其难以顺江东下。三是曹操恃胜而骄,先给以迎头痛击,使曹军上下震惊,混乱被动。

四、以长击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对远来疲惫,不善水战而又麻痹轻敌的曹军,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敌混乱,迅速投入主力,实施有力的突击,击败曹军。赤壁一战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曹操失败,无力再向江南进军,孙权和刘备则乘胜发展势力,扩张地盘,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赤壁的位置

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

1.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2.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3. 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