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读书三余阅读答案
1.抱璞自泣文言文答案
2.阅读题浅说无暇读书的答案
3.文言文敬德忠直
4.欧阳修苦读和孙权劝学文言文
抱璞自泣文言文答案
1. 抱璞自泣文言文翻译
提问
宝宝知道
宝宝问题妈妈知道
立即下载
文言文翻译抱璞自泣 5
家里雄才大略就是那种来吃饭了色哦金粉世家小米辣;漫长的就是苦大仇深防奇偶位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下载立即下载
我来解答
推荐回答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
全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2. 抱璞自泣文言文翻译提问宝宝知道宝宝问题妈妈知道立即下载文言文翻译抱璞自泣 5家里雄才大略就是那种来吃饭了色哦金粉世家小米辣;漫长的就是苦大仇深防奇偶位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下载立即下载我来解答推荐回答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全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3. 文言文 系剑冢树 抱璞自泣系剑冢树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倍吾心哉!”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游荆山时得到一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奉献给楚武王。武王派人鉴定这块石头,鉴定后说:“这是块普通的石头。”武王认为卞和欺骗他,砍断了他的左足。等到楚文王继位,卞和又一次献出玉石,文王派人鉴定之后,鉴定人说:“这是块普通的石头。”文王又认为卞和欺骗他,而砍断他的右足。等到楚成王继位,卞和又想献出玉石,害怕被害,于是抱着这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在荆山之下哭泣,哭了三日三夜眼泪都流干了,竟然从眼睛里哭出血来。成王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说:“我不是因为被砍脚而悲伤。我悲伤是因为宝玉被鉴定为普通的石头,诚实守信之人被诬陷为骗子,所以我才这么悲伤。”然后就跟着派来的使者去楚王那里献玉。成王派琢玉的人雕琢这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果然得到美玉,于是为其命名为:“和氏壁”。
4. 新课标初中观止读本古文 具体答案1 颜回好学
2 学万人做
3 师旷论学
4 读书三余
5 王羲之学书
6 孙权劝学
7 范缜笃学
8 凿壁借光
9 范仲淹志天下
10 勤读多作
11 墨池记
12 熟读精思
13 论善学者
14 邴原泣学
15 板桥诵书
见识·机智
16 得其所哉
17 不之药
18 管庄子刺虎
19 惊弓之鸟
20 教学相长
21 炳烛而学
22 孔子犹江海
23 食凫雁以秕
24 小时了了
25 朽弓蛇影
26 推敲
27 教帝学书
28 南歧之见
29 杀驼破瓮
30 河中石兽
磨难·意志
31 抱璞自泣
32 诫子书
33 过目不忘
34 欧阳修苦读
35 农夫鸥宦者
36 司马光好学
37 北人学没
38 程门立雪
39 王冕好学
40 楚人养狙
41 文微明习字
42 古人欺我
中卷 人生比饼
下卷 天地经纬
5. 《伯瑜泣母》文言文翻译《伯瑜泣母》文言文翻译:
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枝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
《伯瑜泣母》出自于汉·刘向《说苑·建本》
《伯瑜泣母》文言文的原文是: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6. 邴原泣学 文言文答案请笑纳: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李贽《初潭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邴原[邴] (bǐng ) ②恻然[恻] ( cè ) ③过书舍而泣[泣] ( q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二则羡其得学 则:就是 得:能够②苟有志,不求资也 苟:如果 资:学费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译文: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有父母的孩子。
(2)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我免费教你,不要学费了。
7. 《邴原泣学》的翻译加答案原文:邴(bǐng)原少孤(1),数岁时,过(2)书舍(3)而泣(4).师曰:“童子何(5)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16)其不孤,二则羡(7)其(8)得(9)学,中心(10)感(11)伤(12),故(13)泣耳.”师恻(cè)然(15)曰:“欲书(17)可耳!”原曰:“无钱资(19).”师曰:“童子苟(14)有志,吾徒(18)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注释:1.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 2.过:经过. 4.泣:小声哭. 5.何:为什么. 6.亲:父亲. 7.羡:羡慕. 8.其: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9.得:能够. 10.感:伤感. 11.伤:悲哀. 12.故:所以. 13.苟:如果,要是. 14.愿:仰慕. 15.书:学习. 16.徒:白白的,此处指免费上学. 17. 资:学费. 18.遂:就. 19. 卒:最终. 20.诵:背诵翻译:邴原幼时就丧父,(只有)几岁时,(每次)经过书塾就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收你为徒)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8. 邴原泣学练习题 文言文拓展训练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答案: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邴原泣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题浅说无暇读书的答案
因未提供题目,网上也没有相关题目,故提供相关内容参考:
今天是第一个“江苏全民阅读日”。从报纸、电视,到网站、微信朋友圈,大家都在谈读书。读书,一件很古老的事,似乎又变成时尚之举。开卷有益,读书无疑是件好事,可是据扬子晚报网这个月开展的一项阅读主题调查显示,86.21%的人由于学习、工作任务繁重,没时间读书。
无暇读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真的,毕竟现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在纷繁芜杂中挣扎……且慢!不要忘了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许多人总习惯于抱怨时间不够用,但事实上,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谁一分,也不会少给谁一秒。同样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睡觉,可以用来打牌,可以用来喝咖啡,当然也可以用来读书,关键在于你的选择。著名女作家鲁敏认为,“对我来说,阅读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K歌、喝茶、逛街、饭局……从时间成本上看,它的性价比最高、给我的收益也最大”,正是这样,她平时甚至在厨房也会放一本书,等锅开的时候翻翻。她说:“这时会很开心,感觉这个阅读的时间是自己‘赚’出来的。”
这样说来,有没有时间,其实并不是理由。凡是真正喜欢的事,你总会想方设法挤时间去做的。不少人饭局很多,无非是觉得这些饭局很重要,舍不得推掉,从而心甘情愿做一个“吃货”。读书也是如此——你觉得重要,自然会千方百计找时间来“消灭”它的。董遇的“三余”读书,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董)遇,字季直,性质衲,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好书如美食,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与充实。翻翻古今中外的历史,凡有所成就的人,都会视读书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普通人,能够在读书中享受乐趣、丰富精神生活,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进入这一境界,还会担心“无暇读书”吗?
文言文敬德忠直
1. 陶季直早慧这篇文言文的译文是什么
陶季直,丹阳秣陵(金南京)人。
他的祖父陶愍祖,是宋朝(南北朝时期的宋)的广州刺史。他的父亲陶景仁,官至中散大夫。
陶季直很小就聪明,陶愍祖非常喜欢他。陶愍祖曾把四盒银子放在面前,让孙子们各自来选,陶季直当时才四岁,只有他没有去拿。
别人问他原因,陶季直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赏给伯父、父亲,不应该直接给孙子,所以我不拿。”陶愍祖对他更加感到惊异。
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哀痛得表现得像成人一样。起初,他母亲没病时,受家命到外面染衣布;她后,家人才把她赎回来,陶季直抱这母亲号陶恸哭,听到的人都感到悲酸。
2. 文言文阅读.李清臣,字邦直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 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
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
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
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
赠金紫光禄大夫。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
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
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损害B.是必大吾门 大:光大C.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顺从D.夫可则因 因:沿袭答案:C(弭:平息、消除)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大臣的功绩,追授给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答案:A(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
“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
答案: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译文: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译文: 答案:(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
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
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
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
3. 《陶季直早慧》的翻译文言文译文:
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祖父陶愍祖,任(南朝)宋代广州刺史。父亲陶景仁。任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陶愍祖曾经拿出四匣子银子摆放在自己面前,让孙子们各人去取,陶季直当时刚刚四岁,只有他一人不去取银子。有人问他不取银子的原因,陶季直回答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直接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子,”陶愍祖更加对他感到惊奇。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起初,他母亲未生病的时候。让他出家为僧;他母亲后,他家人才把他赎回来,陶季直抱着母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听到的人没有谁不感到悲痛。等到长大以后,陶季直爱好学习,对荣华名利看得很淡。他初出仕就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但他并没有上任,当时的人称他为“聘君”,他因父亲去世而守丧,守丧期满,尚书令刘秉兼任丹阳郡守,请他担任后军主簿,治理郡里的工作部门。陶季直出京担任望蔡令,不久因病免职。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势一天天盛大,想要图谋推翻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同他一起商定对付齐高帝的策略。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坚决拒绝不肯赴约。不久秉等人伏罪被处。齐代初年,陶季直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任尚书令,跟陶季直一向友好.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褚渊去世后,尚书令王俭认为褚渊有极高的德行.想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孝公”,陶季直请求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恐怕这个人不是十全十美,不如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意见。陶季直又请王俭替褚渊立碑,立碑之后,陶季直自始至终守护着它,很有属吏的气节,当时的人都赞美他。陶季直被调任太尉记室参军。又出京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任职之处被誉为清静和平。陶季直回京后被授职散骑侍郎,兼任左卫司马,后又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去世,齐明帝任宰相,他铲除异己,陶季直不能曲从。齐明帝很顾忌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城职务让朝中属官担任,读书人做官很少有这样的任命。有人劝告陶季直向齐明帝登门表述歉意.齐明帝接见陶李直之后,就把他留在京城,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调任建安太守,陶季直施政崇尚清静,百姓认为他施政适宜。陶季直回京后任中书侍郎,后又调任游击将军、兼任廷尉。梁王台府建立,陶季直调任给事黄门侍郎。陶季直常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的职位,最初的愿望就全部实现了,不要再去追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以病为由辞官还乡。天监初年,朝廷派人在他家中授予他太中大夫。粱高祖说:“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天监十年,陶季直在家中去世;去世时七十五岁。陶李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等到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与停枢,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4. 文言文《丁一世》的翻译丁一士
原文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田侯松岩于滦阳买一劳山杖,自题诗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恃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斯真阅历之言,可贵而佩者矣。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纪晓岚)
翻译
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他的本领。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门前外面对着,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可是,脚刚刚到岸边,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斯开了一条裂纹。丁一士没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于是随着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顺流冲走了。他素来不熟悉水性,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仍旧掉到河中。如此跳跃多次,气力用完了。终于淹在河里。天下的祸患没有什么比恃强逞能更大的。依仗钱财的人最终因为钱财而失败,依仗势力的人因为势力倒霉,依仗智谋的最终因为智谋倒霉,依仗气力的最终也因勇气力量而。这是因为一旦有所凭仗,就会敢于涉险的缘故。我的朋友田侯,字松岩,曾在滦阳买了一支登山用的崂山杖,自己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这样的诗:花前月下你曾陪我处处走遍,路途坦荡也应提防不要失脚,岂敢因为有你就无所顾虑,故意涉足崎岖不平之地呢?这真是有历经世事之人的说出的至理,应该重视而时时谨记/佩服啊!(这真是具有社会经验的话,可以贯穿成链条挂带在身边,永记不忘的啊)。
5. 文言文《刘颇偿瓮直》的翻译一、译文
渑池途中,有一辆满载瓦罐的车子,阻塞在狭窄的路上。刚巧是天寒,人在冰雪上走很滑,进退都不能。天接近傍晚,官吏旅客成群结队,车马有几千,排挤在装瓦瓮车子的后面,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一个路客人叫刘颇,举着鞭子来到前面,问道:“车里的瓦瓮值多少钱?”回答说:“值七八千。”刘颇就打开袋子,拿出细绢,立即偿还给他。叫仆人上车,割断那些绑瓮的绳子,把瓮全部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轻了能够前进,众人叫嚷着向前走去。
二、原文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三、出处
《唐国史补》·渑池道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唐国史补》又称《国史补》,为中唐人李肇所撰,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各个方面等的重要轶事小说,对于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仅《太平广记》征引其内容即达一百三十三处之多。
二、内容介绍
《唐国史补》系续刘餗《传记》(实即《隋唐嘉话》)而作,全书共记三百零八条事,卷首有目录,概括每条内容以五字标题。记载了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等。前二卷记事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卷下则杂记各类典故制度。
三、作者简介
李肇,字里居,生卒年不详。唐朝人,唐宪宗元和中813年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著作有《翰林志》一卷,《国史补》三卷。
搜狗百科-刘颇偿瓮直
搜狗百科-渑池道上
6. 罗必元文言文答案原文
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卒,年九十一。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译文
罗必元,字亨父,是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咸宁县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县丞,又掌管司法。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好。罗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真德秀担当要职,罗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罗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谏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罗必元到任后,因赵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淳祐年间,做赣州通判。贾似道总领京湖,克扣剥削极为厉害。罗必元上疏,认为他侵蚀国脉、伤害民命,贾似道(因此)记恨他。改任汀州知州,被御史丁大全调查去职,后又起复在粮料院任职。钱塘县有海鳅为祸,淹没民居,诏令方士治理此害,都人鼓扇成风。罗必元上疏极力制止此事。皇帝召见他说:“见到你的《梅花诗》,即足以了解你的志向了。”度宗即位,罗必元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退休。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罗必元曾经跟随危稹、包逊学习,治学最有渊源,学理非常明白,风度节气很高,至今乡里人仍然尊敬仰慕他。
7. 文言文《董遇好学》的翻译<P>;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自见”。从学者云:“苦谒yè 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 </P>
<P> </P>
<P>;以下是我的译文,不知准确否,请指教。 </P>
<P> </P>
<P>;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而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轻易教授,却对人家说:“读书必须要先读一百遍,其言“书读了一百遍其中的含义就明白了”。求教者说:“想学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读书应当做到三余”。有人问“何为‘三余’”,董遇答“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意思:这些时间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于是很多儒生渐渐效仿董遇的学习方法了。</P>
8. 文言文《张克戬抗金明节》的翻译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考中进士后,做过河间县令,吴县知府。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沿袭老规矩谨慎处事,都想做到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张克戬到任后,依靠法律进行彻底制裁,奸猾之人大为收敛。使者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见并授官卫尉丞。当初,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宣和七年八月,张克戬做汾州知府。十二月,金兵进犯黄河以南,包围了太原。太原距离汾州只有二百里地。金兵派遣大将银朱孛堇前来攻打汾州,放纵士兵四处掠夺。张克戬尽全力阻击抵御敌人。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张克戬多次挑选精悍的士卒骚扰敌营,出其不意焚毁敌兵营寨栅栏,金兵畏惧就撤兵了。张克戬凭功被加封为“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进逼汾州城。守将麻世坚在半夜里夺关出城,逃跑了,通判韩琥接着也阵亡了。张克戬召令士兵和百姓说:“太原已经陷落,我本来就知道汾州城会灭亡呀。但是从道义上讲,我不忍心辜负国家、辱没祖先,我愿意跟这座城池共存亡,以此来表明我的气节,各位还是自己作打算吧。”士兵和百姓都哭泣着不能仰脸看(张克戬),异口同声回答说:“您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愿意尽力听从您的命令。”张克戬于是更加严格约束士兵,谨慎防守。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张克戬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金兵攻占了平遥,平遥是汾州大镇,长久与金兵对抗,已经首先陷落了。金兵又胁迫介休、孝义诸县,使之投降。金兵占据了汾州南面二十个村庄,准备制作攻打汾州城的器具。金兵派遣两位使臣拿着书信劝降张克戬,张克戬连看都没看就烧掉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复。十月底,金兵增加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散布投降的话,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各位金兵首领站在城下,张克戬临城大声痛骂,用火炮击中敌人的一位首领,那位首领当场亡。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第二天,金兵从汾州城的西北角攻入,杀都监贾直,张克戬还在率领众人巷战。金人悬赏招募能活捉张克戬的人。张克戬回家取出朝服,焚香面向南面祭拜,然后自杀,一家了八口人。金兵将领抬着他的尸体依礼节埋葬在后园里,设祭坛排列拜祭,并为他修了一座庙。情况为朝廷所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赠送银子三百两、绢五百匹,并在乡里张榜颂扬。绍兴年间,谥号“忠确”。
欧阳修苦读和孙权劝学文言文
1. 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 《阳光阅读》 文言文课外阅读(7年级)的目录目录
笑林漫步
1.戴高帽
2.钥匙尚在
3.哀溺
4.执竿人城
5.杀骡乘鸡
6.主仆对
7.《愚医治驼》与《外科医生》
8.愚人食盐
9.画鬼最易
诗苑词活
10.推敲
11.一字师
12.王安石改字
13.《欧阳修改文》与《一丝不苟》
14.家贫梦买书
15.论诗
名人软事
16.公仪休嗜鱼
17.吕蒙正不喜计人过
18.王献之二三事
19.《陈太丘与友期》与《郭伋守信》
20.孙亮辨奸
21.阎立本视画
22.晏子谏杀烛邹
23.狄梁公
24.叔敖埋蛇
25.陶侃惜光阴
艺林撷技
26.《宣王好射》与《关尹子教射》
27.薛谭学讴
28.余音绕梁
29.文征明习字
30.牧童指瑕
31.正午牡丹
32.学弈
育人有方
33.《孟母三迁》与《孟母教子》
34.陶母责子
35.蒋母授书
36.梁上君子
37.以备不生
38.芒山盗
39.慎所树
40.陈万年教子
41.处之不易
4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动物逸闻
43.张用良不杀蜂
44.养鸡
45.杨布击狗
46.牧竖
47.《翠鸟移巢》与《鲁侯养鸟》
48.狼故事两则
49.狼子野心
成语故事
50.老马识途
51.指鹿为马、
52.与狐谋皮
53.《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
54.投笔从戎
55.狐假虎威
56.争先恐后
57.一鸣惊人
58.请君人瓮
沙场英豪
59.李牧
60.新亭对泣
61.吴起为将
62.大树将军
63.勾践事吴
64.岳飞治军
65.突围求援
66.《惜广不逢时》与《龙城飞将》
67.马革裹尸
市井杂闻
68.亡斧
69.好好先生
70.黄公好谦卑
71.父善游
72.名落孙山
73.齐人攫金
74.石学士
75.捐官
76.逼婚
77.《世无良猫》与《束氏狸猫》
智慧箴言
78.焦头烂额
79.《王者何贵》与《吴宫遗事》
80.主明臣直
81.不能陷人于法
82.刺奸将军
83.螳螂捕蝉
84.从何处始
85.齐景公有马
治学之道
86.邴原泣学
87.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88.囊萤夜读
89.欧阳修苦读
90.《张无垢勤学》与《凿壁借光》
91.《孙权劝学》与《师旷论学》
92.沈约好学
93.张溥与七录斋
94.三上
95.王充市肆博览
答案参考
3. 新课标初中观止读本古文 具体答案1 颜回好学
2 学万人做
3 师旷论学
4 读书三余
5 王羲之学书
6 孙权劝学
7 范缜笃学
8 凿壁借光
9 范仲淹志天下
10 勤读多作
11 墨池记
12 熟读精思
13 论善学者
14 邴原泣学
15 板桥诵书
见识·机智
16 得其所哉
17 不之药
18 管庄子刺虎
19 惊弓之鸟
20 教学相长
21 炳烛而学
22 孔子犹江海
23 食凫雁以秕
24 小时了了
25 朽弓蛇影
26 推敲
27 教帝学书
28 南歧之见
29 杀驼破瓮
30 河中石兽
磨难·意志
31 抱璞自泣
32 诫子书
33 过目不忘
34 欧阳修苦读
35 农夫鸥宦者
36 司马光好学
37 北人学没
38 程门立雪
39 王冕好学
40 楚人养狙
41 文微明习字
42 古人欺我
中卷 人生比饼
下卷 天地经纬
4. 范仲淹苦读的文言实词解释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
5.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200字左右)24篇左右(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义: ③食不给 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6. 急求30篇文言文字数在50字内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7. 急求15篇以上文言文小短文(50~60字的),还有其翻译和启示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