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爱国中国历史故事

2.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每次都把司马懿打得抱头鼠窜。可《三国志》却是司马懿每次都把诸葛亮打得抱头鼠窜

4.1840到1949年的80个字的历史小故事

5.什么吊什么窜四字成语

李清照爱国中国历史故事

抱头鼠窜是历史故事吗-抱头鼠窜是历史故事吗知乎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

图穷匕见、悬梁刺股、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

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等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每次都把司马懿打得抱头鼠窜。可《三国志》却是司马懿每次都把诸葛亮打得抱头鼠窜

说司马懿是军事家的人,应该也承认诸葛亮是军事家。

易中天说诸葛亮不是军事家,他也没说司马懿是军事家。

所以易中天的话,并没有逻辑上面的矛盾,他没有用双重标准去衡量两个人。

那么易中天的说法对不对,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有些人觉得拔苗能助长,有些人觉得守株能待兔,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但是明白人都知道,这两种说法都不高明。

易中天先生并不是史学家,他通过分析曹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用人文科学的角度分析历史人物,这是文学和史学共通的地方,但是他后续三个篇幅的讲座,就没有了前面的精彩,跨学科研究的局限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我个人认为易中天先生的评价,多数是出于电视节目的需要,他给定的很多结论都很草率,并没有太值得探讨。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

1840到1949年的80个字的历史小故事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派人抓捕肃顺,不久后,肃顺被押往菜市口斩首。

被令下跪时,肃顺坚决不跪,还出口骂娘。

刽子手拿了一个大铁锤,把肃顺的腿骨打折了,他才跪下受刑。

还有一例,1898年戊戌六君子受刑的时候,刘光第起初也是坚决拒绝下跪,后来是杨锐劝服了他,他最终才妥协的。

早年的时候,康有为经常在广州双门底圣教书楼读书,而正好也在那附近办诊所。

当时,康有为已经小有名气,托朋友去跟康有为说:“可不可以交个朋 友?”康有为说:“要和我康圣人交朋友也不是不行,但你必须双膝下跪,拜我为师!”觉得康有为这人不可理喻。

1927年冬,冯玉祥的国民军部队驻扎在河南开封。

在部队早上开例会的时候,常常有人会迟到。

有一天,冯玉祥忍不住了,下了这样的一个命令:“我命令!从今以后,凡是开会迟到的,我罚他跪在主席台面前,一直跪到散会为止!” 不料,第二天早上开会,冯玉祥自己却迟到了。

一言九鼎,冯玉祥于是自己跪在了主席台面前,一直跪到散会才起来。

(参《北京文史资料》第45辑齐生《冯玉祥将军史料数则》)

冯玉祥在青年时代投军当兵,有一次,他和三个战友列队过街,看到一个 *** ,冯玉祥调皮地用手指了一下那个 *** 。

*** 被冯玉祥指了,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心里很不痛快,她到营中找冯玉祥的长官投诉。

长官于是命四个兵(含冯玉祥在内)站一列,审问:“是谁指了 *** ?” 冯玉祥当时还算老实巴交,当场认了。

长官不信,说:“冯玉祥你是老实人,不可能是你,我再问一次”。

后来长官随意认定一个受罚了事。

(参中国文史出版社《我所知道的冯玉祥》第120页)

1919年,五,湖南常德学生也响应运动,爱国学生们砸毁了常德城里一家日本商店,该商店的日本老板姓高桥,是冯玉祥的日文老师,当时,冯玉祥正好在常德。

于是,高桥找到冯玉祥,要他帮忙出气、向学生要经济赔偿。

冯玉祥是个硬民族主义者,在这种事情上,当然不会帮外人,他尝试说服高桥放弃赔偿,不果。

后来,冯玉祥突然失去耐心,大吼一声:“,来人哪,给我砍了!” 高桥慌忙抱头鼠窜。

(参中国文史出版社《我所知道的冯玉祥》第213页)

冯玉祥驻扎张家口时期,北洋 *** 的陆军总长吴光新(段祺瑞的小舅子)来冯玉祥军中公干。

冯玉祥请吴光新看**。

吴光新正襟危坐,坐定一看,**居然名叫《冯玉祥的家庭生活》,主要情节竟然是:冯玉祥在看书,他的女儿来喊冯玉祥回家吃饭。

吴光新实在看的是兴味索然,他抛下一句 “无聊透顶”,走了。

(参中国文史出版社《我所知道的冯玉祥》第78页)

冯玉祥与吴佩孚关系不好。

有一年,吴佩孚生日,依照常理而言,冯玉祥本应不理会他就是。

可是,冯玉祥还是送了吴佩孚一个礼物包,上面写着 “一坛老酒”。

吴佩孚拆封一看:竟然是一坛清水。

(参《北京文史资料》第45辑齐生《冯玉祥将军史料数则》)

1927年冬,冯玉祥的部队驻扎在河南开封。

早上开例会,常有人迟到。

有一天,冯玉祥忍不住了,下了命令:“今后开会再迟到的,罚跪在主席台前,一直跪到散会为止!” 冯玉祥话音刚落,第二天早上开会,冯玉祥自己却迟到了。

于是,冯玉祥自己果断跪到了主席台前,一直跪到散会,才起来。

(参《北京文史资料》第45辑齐生《冯玉祥将军史料数则》)

什么吊什么窜四字成语

什么吊什么窜四字成语:上窜下跳、抱头鼠窜、窜入云霄、掉头鼠窜、窜端匿迹、鸡飞狗窜等。

上窜下跳介绍如下:

上窜下跳,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cuàn xià tiào,比喻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出自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抱头鼠窜介绍如下:

抱头鼠窜,汉语成语,拼音是bào tóu shǔ cuàn,意思是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失败后狼狈逃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蒯通传》。

成语介绍如下: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