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如山倒猜生肖-兵败如山倒下一句是什么
1.举例说明什么叫“病去如抽丝”?
2.关于项羽的的诗句
3.最后的时刻是什么?
举例说明什么叫“病去如抽丝”?
意思是:病好的过程就象抽丝剥茧一样缓慢小心
全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说的是得病的时候就象山倒塌下来一样快而且凶猛,病好的过程就象抽丝剥茧一样缓慢小心. ? 比如你患重感冒,就一会儿工夫又是头痛发烧,又是咳嗽流涕,还有浑身无力啊,恶习呕吐啊,快而凶猛,一下把你击倒.想要病好你得打几天针,吃几天药,不适的感觉是慢慢慢慢减少直至痊愈,这个过程还得小心谨慎,忌生冷啊风寒什么的,这不能吃那不能吃. 就是这个比喻.
出处:追寻这句话的来历,有关资料说法不一,目前还没有查到它确切的出处。暂时找到的最早的出处在《红楼梦》:
“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是老君的仙丹,那有这么灵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造句:
1、兵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去如抽丝.
3、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健康生活源自平凡点滴积累,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健康无忧,7.28日世界肝炎日,祝你肝好,身体就好,吃嘛嘛香。
4、你小子,少在那里说大话了,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些都是人为无法抗拒的,搞不好哪天……。
5、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还是注意点,动作别太大了……
关于项羽的的诗句
1.西楚霸王项羽前的那首诗是哪首
《垓下歌》,这首诗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此诗概括了项羽平生的业绩和豪气,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翻译:
力量可拔山啊气概可盖世,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
宝马不奔驰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该如何安排你呢?
扩展资料:
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示出作者叱咤风云的气概,篇幅虽短小,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诗歌的第一句,塑造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中国古代,“气”既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
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显示了一种具体、生动的效果,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乌骓马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
“骓”的“不逝”竟会引起这样严重的后果,是因为在项羽看来: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
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乌骓马,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向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乌骓马就够了。
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种傲岸无人可比,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
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
毫无疑问,在他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2.请高手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诗句胡曾 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胡曾以《咏史诗》著称,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南阳》咏诸葛亮躬耕,《东海》咏秦始皇求仙,《姑苏台》咏吴王夫差荒*失国。《自序》说:"夫诗者,盖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荒怠,非徒尚绮丽瑰琦而已。故言之者无罪,读之者足以自戒。"说明其作《咏史诗》本旨,是托古讽今,意存劝戒。其诗通俗明快,褒贬明确,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唐诗纪事》载:前蜀王衍宴饮无度,内侍宋光溥咏《姑苏台》诗,王衍为之罢宴。后来明人引入《列国志》、《三国志》等演义作品,流传更广。
《咏史诗》共 3卷,《四部丛刊三编》本有胡曾同时人邵阳陈盖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评注。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诗》共录为 1卷,仅存数首。事迹见《唐才子传》、王重民《补唐书胡曾传》(《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全唐诗卷647_11 「咏史诗。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全唐诗卷647_42 「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垓下歌
汉?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项王》汪绍焻
3.列举三首写项羽乌江自刎的诗词1、《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2、《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3、《咏项羽》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扩展资料:
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
刘邦听从。 前202年(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被围(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自垓下突围后,行至阴陵迷路,为汉军追上,再退至东城。向东至乌江亭自杀身亡。
此乌江以亭制隶属于东城县。据《舆地广记》载:“乌江本秦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
《太平寰宇记》称:“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
4.西楚霸王项羽前的那首诗是哪首是垓下歌吗?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 虞兮 奈若何
译文“(我的)力气之大可以撼动山河,气宇非凡举世无双;世事不利啊,宝马骓也不再奔跑。马儿不再跑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该怎样办啊?!”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你看看这段里面有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是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不但要经得起胜利,也要经得起挫折,能够忍辱负重的活下来,那才是真英雄,而打仗呢,本来胜败是兵家常事,江东又有那么多子弟兵,如果你渡过乌江东山再起,和刘邦争夺天下的话,将来鹿谁手难以预料,这是杜牧的观点,所以杜牧是批评项羽,为什么不渡江。
针对杜牧的观点,北宋有一个大文学家,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针锋相对的也写了一首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意思说,项羽的这一败已经是大势已去,江东子弟即使还在的话,谁愿意跟你卷土重来呢?他们两个,杜牧跟王安石其实打了一个官司,杜牧说你应当东渡乌江,东山再起,王安石说东渡乌江也是白渡,渡也是白搭,这是他们两个的观点,这个事我们就不提了,但是这两首诗很有名。
唐代还有一个人,叫胡曾,他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认为,说乌江并不是没有船可以渡,项羽之所以不东渡乌江,是因为他耻于起兵,胡曾这个耻于起兵的观点是说对了,但是胡曾前面一句诗说的不对,“争帝图王势已倾”,“争帝”是当皇帝,“图王”是做国君,其实我们在分析西楚霸王的那一节中已经讲过了,项羽面前面临着三种政治制度的选择,一个选择周天子的王业当王,第二个选择秦始皇的帝业当皇帝,第三个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业做霸主,他实际上选择的是霸业,胡曾在这儿说“争帝图王”,其实项羽既不争帝也不图王,他争的是霸,这是项羽败亡的第二个原因。
5.项羽前念的那首诗是什么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
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
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
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
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
“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未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四十万大军,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故事千古流传,项羽的这首《垓下歌》也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6.关于项羽的诗句1,《乌江》唐代:汪遵
原文: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白话文释义:垓下之战惨败于刘邦,在重重的包围中项羽单枪匹马冲了出去。最后英雄不再,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
2,《咏项羽》唐代:于季子
原文: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白话文释义:北伐秦朝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却不想在秦地称王。拥有力拔山河的气魄,羞于渡江面见江东父老。
3,《题汉祖庙》唐代:李商隐
原文: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白话文释义:是男儿就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不该眷恋家园,而应以天下为家,建功立业。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项羽又何曾在故乡待过。
4,《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原文: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白话文释义: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5,《题乌江亭》唐代:杜牧
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白话文释义: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7.项羽前念的那首诗是什么项羽前念的那首诗是《垓下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士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最后的时刻是什么?
公元前七十一年的初夏,义军开进了卡拉布利地区的他林敦城,这儿距勃隆底辛海港大约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斯巴达克命令部队在他林敦城进行了休整。
斯巴达克只计划在他林敦城休整三天。他不敢久留,他深知,虽然克拉苏暂时被义军远远地抛开了,但义军一天不离开意大利半岛,就不能说义军已经很安全了。
期巴达克虽然身在他林敦城,但心却是系挂在勃隆底辛海港上的。所以,他便派出大批侦察部队,昼夜不歇地往东去监视勃隆底辛海港的情况。还好,两天下来,勃隆底辛海港一如既往,没有发生什么新的情况。
第二天一大早,斯巴达克就率着义军向勃隆底辛海港进发了。勃隆底辛在他林敦城的东北方向,虽然相距有五十多公里,但路途很平坦,有利于行军。所以,只半天时间,斯巴达克的部队就至少向前开进了二十多公里。
然而,斯巴达克没有想到,所有的义军弟兄们也都不曾料到,虽然勃隆底辛海港近在咫尺,但对他们而言,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义军士兵们吃好饭,兴致勃勃地继续向勃隆底辛进发。可是,刚刚没走上多远,义军的一股侦察兵就如风如火地跑到近前。
侦察兵来报,勃隆底辛海港正有大批罗马军队登陆……
罗马帝国的马其顿总督卢库鲁斯,两年前奉罗马元老院命令,率十几万大军去小亚细亚都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进行征服战争。一月前,战争结束,罗马军队征服了本都国。卢库鲁斯就又奉元老院之命,率大军抄近路从勃隆底辛海港登陆,配合克拉苏剿灭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急切地问朋齐道:“兄弟,那个卢库鲁斯,带有多少军队?”
朋齐低低地道:“侦察兵报告,已经上岸的大约有十个军团,正在上岸的,至少还有十个军团……”
斯巴达克猛然一震。“卢库鲁斯,带了二十个军团……”
朋齐言道:“大哥,看来这个卢库鲁斯在勃隆底辛登陆,不是偶然的,他好像是冲着我们来的……”
斯巴达克吩咐道:“兄弟,赶快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我要召开军团首领会议!”
十多个军团首领很有些莫名其妙地围在了斯巴达克的身边。
起义军部队踏上了第二次北上的路途,并于当天晚上,抵达了卡拉布利地区和阿普利亚地区的交界处。这一次,斯巴达克不想再走第一次北上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路太难走,卢库鲁斯和克拉苏是很容易就追上的。斯巴达克想取道萨莫奈地区,穿过萨宾嫩地区和恩布利亚地区,最后进入山南高卢地区。
斯巴达克第二次北上的计划,虽然困难重重,至少,从卡拉布利地区到山南高卢地区之间相距有上千公里的路程,这么远的路程,定然不会平安无事的,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克拉苏,即使再加上那个卢库鲁斯,斯巴达克的这个二次北上计划,也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当斯巴达克得知罗马帝国的独裁官庞培正带着二十个军团的庞大军队从北面压过来时,他的心实实在在地有些凉了。
诚然,西边有克拉苏,东边有卢库鲁斯,庞培正从北边压过来,义军惟一可去的,似乎只有卡拉布利地区的南部了。而卡拉布利地区是一个半岛,义军如果真的向那开进的话,到头来,只能被几十万罗马军队赶下海。斯巴达克是不会带着军队往那儿开的。但是,不往那儿走,义军又能上哪儿去呢?
斯巴达克虽然心里面也在发凉,但他比起众人来,就要冷静得多了。他冲着众人说道:“兄弟们说得没错,我们是一定要跟罗马军队拼的。我们和他们是势不两立、水火不相容的,就是我们不想和他们拼,他们也绝不会放过我们的。虽然,和他们相拼的结果,大家的心里也都有数,但是,我们是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是神圣的,是光荣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我们即将去而感到悲痛、而感到惋惜,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所做所为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兄弟们,大家要记住,我们是为自由而的,我们得其所,我们而无憾!”
众人一时群情激昂起来。
斯巴达克道:“北边的庞培,有二十个军团,东边的卢库鲁斯,也至少有二十个军团,只有西边的克拉苏,兵力恐怕跟我们义军差不多,所以,我们要拼,就只能先跟克拉苏去拼。如果我们能在卢库鲁斯和庞培围上来之前,把克拉苏拼垮了,那我们就还有可能冲出敌人的包围,继续北上,去翻越阿尔卑斯山!”众人又都仿佛在漫漫的长夜里看到了一线东方的曙光。
在阿普利亚和卢卡尼地区的交界处,朋齐和克拉苏手下的斯克洛发遭遇上了,而且遭遇得非常突然。
朋齐带着他的色雷斯军团,作为起义军的先头部队,一路向西挺进。斯克洛发也率着一个军团,作为克拉苏的先头部队,一路向东开进。当朋齐的军团从东边进入一条峡谷时,斯克洛发的军团也正从峡谷的西边进入。两个军团就在这条不知名的峡谷里不期而遇了。
峡谷不宽,但比较长。谁也不敢后退,谁后退谁就会自乱了阵脚。义军士兵们情知只有打垮了克拉苏才有一线生机,所以就一个个地鼓足勇气跟着朋齐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
斯克洛发也没有退缩。
因为双方人数差不多,又同挤在一条峡谷里,所以在这场肉搏战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里,能看到的,只是双方的士兵,成群结队地绞杀在一起。
这场战斗是从上午开始的。临近中午的时候,峡谷里的情形有了明显的变化。斯克洛发的军团虽然一时还没有溃败,但他的士兵们却在一点点地向后退缩。换句话说,在义军士兵们猛烈的冲击之下,斯克洛发的军团快要顶不住了。
朋齐知道,再过一会儿,斯巴达克的大军就要赶到了,而那个克拉苏,也会很快地到来。所以,朋齐想,一定要在克拉苏到来之前,冲出这个峡谷,不然的话,义军大部队要是被堵在这条峡谷前,那就要耽误许多时间,而时间对现在的义军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
正在和义军作战的那些士兵们顶不住了,他们像一股污浊的泥石流,以一种不可阴挡的气势,向斯克洛发这边败退了下来。兵败如山倒,斯克洛发也被不可阻挡的败兵卷出了这条峡谷,而且一直卷到了克拉苏的面前。
斯克洛发犯了一个错误。当克拉苏问他何以如此狼狈时,他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便谎称是斯巴达克的大军已经打过了那条峡谷。这样一来,克拉苏就不敢继续向前进了。他只能命令部队停下,原地修筑工事,来阻挡斯巴达克的道路。由于斯克洛发的隐瞒,克拉苏失去了打击朋齐的机会。
最惨烈、也最壮烈的一次战斗,就在公元前七十一年夏天的这个早晨开始了。
斯巴达克的骑兵军团开始发起冲锋了。那匹威武雄壮的“追风驹”,载着斯巴达克,像利箭一般,直向克拉苏的阵地射去。尽管克拉苏在这里聚集了数千名投枪手,但斯巴达克的骑兵军团在付出了二千多人的伤亡的代价之后,还是顽强地冲入了敌阵,并把克拉苏的那些投枪手砍杀得四处奔逃。紧接着,朋齐等人所率的义军主力,也很快地冲了上来,和克拉苏的主力步兵交上了手。
在这样的大混战中,斯巴达克的骑兵军团本来是应该占有一定的优势的。然而,经过昨天和今天的两度冲杀,这个骑兵军团只剩下两千来人了。斯巴达克正是带着这两千多人的骑兵,堵住了克拉苏的的道路。这样,斯巴达克和克拉苏的数千名骑兵也绞杀混战在了一起。
然而,义军依然没能够从这里冲出去。斯巴达克一勒“追风驹”的缰绳,对着身边的一百多个骑兵喊道:“跟着我,去杀克拉苏!”
斯巴达克的意思是,如果能把克拉苏给杀了,敌人的军心就会发生动摇,那样一来,义军就有可能将这里的罗马军队击溃了。
斯巴达克没多久还真地发现了他要寻找的目标。那被上百名骑兵团团护卫着的一人,不是克拉苏还会是谁?斯巴达克抖擞了一下精神,朗声喊道:“弟兄们,克拉苏在那儿!跟我冲过去!”
克拉苏也发现了斯巴达克。他忙着对卫兵们叫道:“那就是斯巴达克!快杀他……”
双方的士兵很快地绞杀到了一起。斯巴达克不顾一切地直奔克拉苏而去。眼看着,斯巴达克就要抢到了克拉苏的面前。倏地,一个人跃马横刀挡住斯巴达克的去路。斯巴达克定睛一看,挡住去路的人是那个斯克洛发。斯巴达克也不答话,长剑向前一递,就去刺斯克洛发的心窝。斯克洛发伤得厉害,一边猫腰缩颈,一边策马闪避。谁知,斯巴达克这一招是虚的,就在斯克洛发胯下的战马腾开四蹄将要跳过一边时,斯巴达克的长剑却捅入了那匹马的腹内。那马受不了这般突如其来的疼痛,整个身子都弹跳起来。斯克洛发“妈呀”一声怪叫,身躯被马抛出老高。还没等斯克洛发的身子落地,斯巴达克的长剑又适时地赶到。
斯巴达克击杀斯克洛发的过程可谓是干净利落。然而,经斯克洛发这么一耽搁,那个克拉苏却跑得无影无踪了。斯克洛发刚一,就有几个罗马军官围了上来。斯巴达克只能全身心地去对付这几个罗马军官了。
大约在黄昏时分,也就是大雨刚刚停歇的那个时候,这场大混战的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克拉苏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了。
然而,临近傍晚时分,也就是克拉苏的军队即将溃败的时候,这场战斗的形势却来了个根本性的逆转。
斯巴达克把仅剩的几百名骑兵集合在一起,准备对正在败退的克拉苏军队进行最后一次的冲击。就在这个时候,朋齐满脸血污地跑了过来:“大哥,不好了!那个卢库鲁斯的人马从我们后面打了过来……”
义军最严重的关头到了。经过与克拉苏整整一天的大搏杀,义军士兵早已经伤亡过半,且有好几个军团首领阵亡,剩下的,也都饥饿、疲惫不堪。而那个卢库鲁斯,却有整整二十个军团的兵力。义军无论如何,也没有战胜敌人的丝毫可能了。
斯巴达克指了指前方。“兄弟,你看,克拉苏还不知道卢库鲁斯已经打来,他还没有向我们反攻。如果,用我们的这几百个骑兵向前冲一下,说不定能冲出去一些弟兄……”
朋齐马上道:“大哥,那你快上马吧!带着这些弟兄们冲上去,克拉苏是不会有防备的。”
斯巴达克摇头道:“不,兄弟。我的意思是,由你带着这些弟兄们冲。哪怕只是冲出去一个弟兄,也比被敌人全部杀光了强……”
朋齐还要争辩,斯巴达克一把将“追风驹”的缰绳塞在了他的手里。“好了,兄弟,不要说了。这是命令!快带着弟兄们冲吧。再迟疑下去,等克拉苏反攻了,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朋齐听了“命令”二字,只得无奈地跨上了“追风驹”。他噙着热泪对斯巴达克道:“大哥,我走了……你要多保重……”
斯巴达克点点头。倏地,他抓住朋齐的手道:“兄弟,如果你能冲出去,请替我照顾好范莱丽雅,还有我的儿子……”
朋齐泪如雨下。“大哥,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地照顾他们的……”
朋齐率着几百个骑兵绝尘而去。斯巴达克望着朋齐驰去的方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斯巴达克知道,他,还有义军战士,最后的时刻到了。
斯巴达克提起手中的长剑,用衣袖将剑身上的血迹擦尽,然后,将长剑高高地擎在空中,声音宏亮地对着义军战士们喊道:“弟兄们!我们今天就要战在这里了,但是,我们宁愿战,也绝不做罗马人的俘虏!我们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们一定要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弟兄们!跟着我斯巴达克,杀啊……
然而,敌人实在太多了。天黑的时候,义军战士已经被敌人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了。斯巴达克的身边,大约还有一百多名士兵,而围住他们的敌人,却至少有千人以上。
忽地,斯巴达克面前的敌人“呼啦啦”地让开了一条路。跟着,一高一矮两个罗马军官走了过来。看这两个罗马军官的模样,像是罗马军队中的军团首领之类的官。
斯巴达克早已义愤填膺。见高个子罗马军官执剑向自己砍来,他身形只那么微微一晃,就恰到好处地让过剑锋,然后一下子掐住了这个罗马军官的颈项,又见那个矮个子军官从另一边抢入,他便猛然将这个高个子军官推向那个矮子军官。就在两个罗马军官撞在一起而不知所以的时候,斯巴达克大跨两步,只一剑,便将这两个罗马军官捅在了一起。
然而,斯巴达克刚刚把长剑从那两个罗马军官的身体中拔出,一支罪恶的投枪就重重地扎进了他的脊背。他的身子猛然朝前一栽。跟着,又一支投枪飞来……
最伟大的奴隶英雄,斯巴达克,就这么倒在了地上。他的身上,竟然插着六支投枪!
气吞山河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震惊世界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六万多名起义将士壮烈牺牲,六千多名战士被俘虏,罗马当局将他们活活钉在从加普亚通往罗马的阿庇乌斯大道两旁。其余近万名战士则逃到深山密林中继续坚持斗争,一直坚持了八年之久。
后来传说,在杜利城外的那个小村庄里,有许许多多人曾经亲眼目睹过这么一副画面:一个美艳得出奇的女人,穿着一袭洁白得出奇的衣衫,抱着一个玲珑剔透的孩子,坐在一个院落的中央。她的口里反反复复地只诉说着这么一句话:“孩子,知道吗?你的父亲叫斯巴达克……”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出生在蒙古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作为崛起于蒙古大草原的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亲自创建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成吉思汗一生建立的不朽业绩,对于推动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进步和统一中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