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秉公的成语秉公的成语是什么

2.形容说事实 成语

3.魏元忠文言文

4.皇帝一人权利太大?古代有哪些办法能有效约束皇权?

秉公的成语秉公的成语是什么

秉笔直书的道理-秉笔直书阅读理解答案

秉公的成语有:秉政劳民,秉公无私,秉钧持轴。

秉公的成语有:秉正无私,秉公办理,秉笔直书。2:注音是、ㄅ一ㄥˇㄍㄨㄥ。3:结构是、秉(独体结构)公(上下结构)。4:拼音是、bǐnggōng。5:词性是、形容词。

秉公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秉公bǐnggōng。(1)做事秉持公正之心。

二、引证解释

⒈持心公正;主持公道。引明张居正《谢召见疏》:“而人臣之道,必秉公为国。”《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峻青《秋色赋·胶济线上》:“天真的人们曾经对三人小组抱有希望,以为他们会秉公处理。”

三、国语词典

按照公正、公平的标准。如:「针对这个案件,社会大众都希望执事单位能秉公处理,勿枉勿纵。」词语翻译英语justly,impartially德语gerecht(Adj)_法语enobservantlajustice,impartialement

四、网络解释

秉公秉公,即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能够秉公办事是一种优良品德,受到儒家学说的肯定和人们的称道。

关于秉公的近义词

奉公公正

关于秉公的反义词

徇私

关于秉公的诗词

《王翱秉公》

关于秉公的诗句

原思五秉公西庾素秉公谦政有神

关于秉公的词语

秉公任直秉公办事一秉至公秉节持重秉烛夜游秉钧持轴秉公无私秉公灭私一秉大公风中秉烛

关于秉公的造句

1、他清政廉洁、秉公办事,深孚众望。

2、这位法官一贯秉公办案,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3、这位法官秉公执法,深得大家的爱戴。

4、市场管理人员秉公办事,受到人们的好评。

5、你一定要秉公办理,不要把个人感情掺杂进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秉公的详细信息

形容说事实 成语

关于事实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拌蒜加葱:比喻故意夸大渲染,添加本来事实没有的内容。

避而不谈: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秉笔直书: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捕影系风: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不明不暗:指事实真相被歪曲而不清楚。也指既不公开,也不秘密。

岑楼齐末: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当之有愧:当:承受;愧:惭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感到惭愧。常作自谦之词。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堕甑不顾: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翻黄倒皁: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故甚其词: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贵而贱目: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含血喷人: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含血潠人: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含血噀人:噀,喷。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即穷验问:即穷:追究到极点;验:检验。抓住事实,追究查问。

即事穷理: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既成事实:既成:已成。已经形成的事实。

空口白话:形容只说不实行,或只说而没有事实证明。

立木南门: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露出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或内情无意中泄露出来。

露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论列是非: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略迹论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略迹原情: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

略迹原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能上能下: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破甑不顾: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砌词捏控:捏造事实来控告。

巧发奇中:发:射箭,比喻发言。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后能为事实所证实。

磬笔难书: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磬竹难书: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事实多得写不完。

如梦初醒: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如梦方醒: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三夫成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三人成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三言讹虎:犹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似非而是: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事与心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无对证: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无法核对事实。

耸动听闻:耸:通“悚”,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随事制宜:根据事实,采取适当措施。

投杼之惑: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投杼之疑: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赞成的疑虑。

抟空捕影: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歪嘴念邪经:比喻为谋私利故意搞歪曲事实的宣传。

未风先雨:比喻未见事实先下结论。

握风捕影: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诬良为盗:诬:诬陷。良:好人。指捏造事实,陷害好人。

无可辩驳: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无庸置辩: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用不着争辩。

无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无中生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毋庸置议:毋:无:毋庸:不必,无须;置议:进行讨论。不需要讨论。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

先行后闻: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先斩后闻: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先斩后奏: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乡壁虚造: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向壁虚构:向壁:对着墙壁。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

向壁虚造:向壁:对着墙壁;虚造:虚构。。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信口雌黄: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言之有据: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谣诼诬谤:凭空捏造事实,对人加以诬陷和毁谤。

一时口惠:口惠:口头上许给别人以好处。口头上一时空言给人恩惠,事实上并没有兑现。

一字不爽:一个字也不错。指交待的话与原话一致或与事实符合。

疑邻盗斧: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以正视听: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仗气直书:仗:凭借。坚持正义,如实地把事实写出来。

真人面前不说假:真人:真诚的人或了解事实的人。在知情人面前不说谎话。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真人:真诚的人或了解事实的人。在知情人面前不说谎话。

直笔之史:直笔:指古代史官按照事实,忠实地记载,无所顾忌。按照事实进行忠实记载的历史。

纸包不住火:比喻事实是掩盖不了的。

纸里包不住火:形容事实真相是无法掩藏的。

指一说十:指着一说成是十。形容不顾事实,存心夸大。

捉贼捉赃: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捉贼捉脏: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魏元忠文言文

1.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阅读

魏元忠是唐朝复国的重要人物,按照当时政治集团划分,他是属于太子集团的,朝中除了武则天集团外,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武则天晚年罢免魏元忠和李峤是引发政变的起因,相王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有相王长史豆卢钦望、姚崇、司马袁恕己,而魏元忠在相王担任并州元帅时,担任他的副职,也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与魏元忠关系密切的宋璟等人,也是李氏集团的成员,相王与司马承祯关系密切,魏元忠也是崇尚司马懿的,神龙政变后调人朝廷担任门下侍郎的司马锽也是相王派系的。

过去认为相王是傀儡性质的,毫无影响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在神龙政变中比皇太子还积极,也可以看出魏元忠等人被罢黜是对他的打击,他在政变中,比起被人强扶入宫的皇太子,他是主动带领袁恕己去抓捕武氏集团成员,并且帅兵防御京城。魏元忠没有参与政变,皇太子没有搭救他,只是即位后启用了他。

魏元忠是太子集团的成员,但却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参与政变的敬晖是太平人,在太平公主的封邑,可能是太平公主集团的人,操纵这次政变的幕后者是相王和太平公主。

魏元忠和狄仁杰是拥护李氏集团的首领,他和李峤被罢黜是在武则天病重期间,武氏集团为争夺皇权打击李氏集团的信号。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

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

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

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

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

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

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

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

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

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

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

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

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

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

晋羊祜献计平吴,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

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

无令汲黯直气,卧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侯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

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

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

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

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

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

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

2. 文言文吴兢秉笔直书的翻译

武则天晚年有两个宠臣,一个叫张昌宗,一个叫张易之。二张恃宠骄横,宰相魏元忠很气愤,就对武则天说他们是小人,不该把他们留在身边。

二张知道了这件事,担心武则天后,魏元忠要处置他们,因而对魏元忠怀恨在心,便诬陷魏元忠有不忠于武则天的谋议。武则天遂下令逮捕了魏元忠。

为了置魏元忠于地,张昌宗暗地里诱逼凤阁舍人张说,让他出面作证,就说自己亲耳听到过魏元忠的言论,事成之后,报以美官。张说当时就答应了。

一天,武则天传召张说。在他进宫之前,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璩劝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可万万不能伙同小人陷害君子呀!”张说听从了宋璨的话。

在武则天问及此事时,张说如实禀告,说自己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不忠于武则天的话,是张昌宗逼迫他让他诬陷魏大人。结果,魏元忠得以免,张说被流放岭南。

文馆学士吴兢在撰写《则天实录》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上了这一段历史事实。

武则天后,张说又回到朝中。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起,张说一直担任宰相等要职,并兼修国史。他看到这段记载后,觉得尽管符合事实,但有损自己的形象,所以就动了改史的念头。

张说知道这是吴兢写的,却故意说:“刘五(即史学家刘知几)太不相容了!”

吴兢站起来说:“这本是我写的,这段史文的草稿都在,您怎么能错怪去的人呢?!”他说这话时,与他在一块工作的史官们都惊得变了脸色。

后来张说又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就是不答应,他说:“假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的笔法就不能算作正直的,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3. 2004年湖北高考卷文言文全篇翻译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曏②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曏:从前。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⑤台衡:指宰相。

文言文参考译文:

起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张易之的家奴在市上扰乱行暴,魏元忠杖杀他的家奴。等到魏元忠做了宰相后,太后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想任命他担任雍州长史。在朝廷议事时,太后问宰相说:“谁能胜任雍州长史?”魏元忠回答说:“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太后说:“薛秀昶长期在京府任职,我想量外授予他一个官职,张昌期怎么样?”其他宰相都说:“皇上选对了人啊!”唯独魏元忠说:“张昌期不能胜任雍州长史。”太后问魏元忠原因。魏元忠说:“张昌期年轻,不熟悉官吏事务,以前在岐州,户口都将逃亡光了。雍州是国都所在地,事务繁重,他比不上薛秀昶果毅能干老练。”太后保持沉默便不再提此事,魏元忠又曾经当面上皇上奏说:“我从在先帝那里蒙受厚恩以来,到现在充任宰相,未能竭尽忠心于职守,让小人在您身边,这是我的罪过啊!”太后不高兴。因此张氏兄弟非常怨恨魏元忠。适逢太后身体不适,张昌宗担心太后有朝一日去,自己会被魏元忠,于是在太后面前诬陷魏元忠和高戬暗中商量说:“太后老了,不如辅助太子做长久计议。”太后发怒,将魏元忠、高戬打入大牢,将让魏元忠和张昌宗当廷辩护。张昌宗暗中联络凤阁舍人张说,用美官贿赂张说,让张说提供诬陷魏元忠的伪证。张说答应了。太后召见张说。张说将进入宫廷时,凤阁舍人南和宋璟对张说说:“正义名誉是最重要的,鬼神难以欺骗,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假如你获罪被流放,比你诬陷忠良要光荣得多啊。如果事情变得不可预测,我会求见太后据理力争,与你同归于尽。努力做好这件事,要后人崇敬你,就在此一举啊!”等到张说进入朝廷后,太后问张说,张说没有回答。魏元忠害怕,对张说说:“你想同张昌宗共同罗织我的罪名吗?”张说叱责魏元忠说:“你身为宰相,怎么也模仿陋巷小人的言语!”张昌宗在旁边逼促张说,让它快点说。张说说:“陛下您看到了,在您面前尚且如此逼迫我,何况在外面呢?我今天在陛下和众臣面前,不敢不如实回答。我真的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这样的话,是张昌宗逼迫我做伪证罢了。况且我难道不知道今天阿附魏昌宗立刻可以做宰相,阿附魏元忠立即遭受灭族之罪?但我害怕魏元忠的冤魂,不敢诬陷他啊!”几天后,再提审张说,张说不改变供词。

4. 2004年湖北高考卷文言文全篇翻译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都市,元忠杖杀之。

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

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

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曏②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

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

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

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

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

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曏:从前。

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

⑤台衡:指宰相。 文言文参考译文:起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张易之的家奴在市上扰乱行暴,魏元忠杖杀他的家奴。

等到魏元忠做了宰相后,太后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想任命他担任雍州长史。在朝廷议事时,太后问宰相说:“谁能胜任雍州长史?”魏元忠回答说:“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太后说:“薛秀昶长期在京府任职,我想量外授予他一个官职,张昌期怎么样?”其他宰相都说:“皇上选对了人啊!”唯独魏元忠说:“张昌期不能胜任雍州长史。”太后问魏元忠原因。

魏元忠说:“张昌期年轻,不熟悉官吏事务,以前在岐州,户口都将逃亡光了。雍州是国都所在地,事务繁重,他比不上薛秀昶果毅能干老练。”

太后保持沉默便不再提此事,魏元忠又曾经当面上皇上奏说:“我从在先帝那里蒙受厚恩以来,到现在充任宰相,未能竭尽忠心于职守,让小人在您身边,这是我的罪过啊!”太后不高兴。因此张氏兄弟非常怨恨魏元忠。

适逢太后身体不适,张昌宗担心太后有朝一日去,自己会被魏元忠,于是在太后面前诬陷魏元忠和高戬暗中商量说:“太后老了,不如辅助太子做长久计议。”太后发怒,将魏元忠、高戬打入大牢,将让魏元忠和张昌宗当廷辩护。

张昌宗暗中联络凤阁舍人张说,用美官贿赂张说,让张说提供诬陷魏元忠的伪证。张说答应了。

太后召见张说。张说将进入宫廷时,凤阁舍人南和宋璟对张说说:“正义名誉是最重要的,鬼神难以欺骗,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假如你获罪被流放,比你诬陷忠良要光荣得多啊。如果事情变得不可预测,我会求见太后据理力争,与你同归于尽。

努力做好这件事,要后人崇敬你,就在此一举啊!”等到张说进入朝廷后,太后问张说,张说没有回答。魏元忠害怕,对张说说:“你想同张昌宗共同罗织我的罪名吗?”张说叱责魏元忠说:“你身为宰相,怎么也模仿陋巷小人的言语!”张昌宗在旁边逼促张说,让它快点说。

张说说:“陛下您看到了,在您面前尚且如此逼迫我,何况在外面呢?我今天在陛下和众臣面前,不敢不如实回答。我真的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这样的话,是张昌宗逼迫我做伪证罢了。

况且我难道不知道今天阿附魏昌宗立刻可以做宰相,阿附魏元忠立即遭受灭族之罪?但我害怕魏元忠的冤魂,不敢诬陷他啊!”几天后,再提审张说,张说不改变供词。

5. 关于《宋史 江万里传》的文言文答案

关于宋史江万里发的文言文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 *** 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释①阙: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代还: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孝义世被旌显被:受到

B.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毁:诽谤

C.故可易之以宽简易:代替

D.祠祝毕,刍狗捐捐:捐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敬则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

B.武后执政之初为了稳定政权鼓励告密大施酷刑,而在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应当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

C.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最终导致亡国。

D.朱敬则为人正直,与一些有名望的学者一起参与了《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受到世人的称赞。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3分)

译:

(2)秦乃不然, *** 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3分)

译:

(3)仁义尚尔,况其轻乎?(3分)

译:

6. 请帮我解决这一段文言文~~~~~~~~~~~~~~~

宋璟,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南和县)人。宋璟耿直有气节,爱好学习,善于文辞。他做官为人正直,武则天看中他的人才。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谋逆的话,拉着张说作证人,将要去朝廷作证的时候,张说害怕了,宋璟对张说说:“人的名誉和道德是最重要的,不要诬陷好人来求得自己免罪。因为这个被贬官,也是很光荣的。如果你不实说的话,我就要闯进朝堂去救魏元忠,和你一起。”张说被他的话感动,就以实话回答审问,魏元忠免于罪。唐玄宗驾临东都洛阳,中途驻扎在崤谷,马路狭隘,使车马发生了拥堵事故,皇帝下令罢免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等人的官职。宋璟说:“您年纪正处于鼎盛时期,现在才开始巡视地方,因为道路没有修好而治这两个人的罪,因为这个官员们都遵办(修建豪华道路),以后肯定会被一部分臣子蒙蔽。”唐玄宗连忙命人撤销了处罚。宋璟谢罪说:“您一开始因为恼怒责怪他们,因为我的话又赦免了他们,这就是把过失归咎到您身上,而把恩情归结到我身上。不如暂且让他们在朝中待罪,然后在下令让他们官复原职,这样就合适了。”唐玄宗认为他说的对。皇后的父亲王仁皎了,将要埋葬,沿用昭成皇后(唐玄宗母亲)父亲窦孝谌的旧例,皇后父亲的坟高五丈一尺。宋璟等人请求按制度办理,皇帝已经表示同意了,第二天,皇帝又下诏让按窦孝谌的标准办。宋璟把诏书还给皇上说:“节俭,是道德中最重要的要的;奢侈,是罪恶中最严重的。超越励志进行厚葬,这是前世告诫后人的,所以古代的墓都没有坟。国家明白人的情感深厚,所以制定了制度,不因为人而动摇,不因为爱憎而改变。倘若皇后的意见无法改变,请您准许让一品官员的功臣后埋葬在他的陵墓的旁边,坟高四丈,差不多都照顾到了。”皇帝当即就准许了他的请求。宋璟风度高远,人们都无法揣测他的度量。圣历(武则天年号)之后,突厥默啜凭借自己强大的兵力,屡次侵犯边境,突厥九个部落头领之一的拔曳固,仗着刚打了胜仗轻率出兵,被唐朝军队阻击并杀,入蕃使郝灵佺把他的头颅送到京城。郝灵佺自以为回来后必然会被赏赐。宋璟看到皇帝还年少,担心后来邀宠求利的人滥用武力,为国加生事,就压下了这件事,过了一年,才提拔郝灵佺为右武卫郎将,郝灵佺愤懑不平吃不下饭而。张嘉贞后来担任宰相,审阅档案,看到宋璟的防微杜渐的言语,没有不失声叹息的。

颂词说:“宋璟性格刚正,唐玄宗一向尊敬忌惮,常常改变自己的意思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唐朝的史臣说,宋璟善于坚持道理使国家处于端正的状态。这是上天让他辅佐唐朝得以中兴的。啊!宋璟不肯赏赐边境的大臣,但是天宝之乱,唐朝最终经历了战乱的灾难,可以说的上宋璟有先见之明了。但是唐朝历史三百年,辅政的大臣不少,单单推崇早唐房玄龄、杜如晦,晚唐的姚祟、宋璟,为什么呢?君臣间的际遇,实在是太难的了!

7. 魏元忠属肖

没有魏元忠出生年份,无法知道他的属相。

魏元忠(?~707年),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 。唐朝宰相。

初为太学生,学习兵法,累拜殿中侍御史。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度出任宰相,兼具政治和军事才能,从定徐敬业的扬州叛乱, 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积极作用,是唐代宰相之中颇有作为的一位。

武则天晚年时,受张昌宗、张易之陷害,贬为高要县尉。唐中宗复位,拜右仆射兼中书令、光禄大夫,封齐国公随波逐流,不再直言进谏。

牵涉太子李重俊起兵反对韦后及诛杀武三思事,贬思州郡务川县尉。景龙元年(707年),卒于涪陵,享年七十余。

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陪葬定陵,谥号为贞。

皇帝一人权利太大?古代有哪些办法能有效约束皇权?

皇帝是古代帝制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之所以会创立“皇帝”一词,就是为了告诉世人皇帝便是天地万物之王。可以说皇帝拥有着主宰一切的权利,“君要臣,臣不得不”虽然表明了忠诚,但也透露出了一种无奈。皇帝的权利太大,肯定不会是一件好事,那各朝都有哪些办法来约束皇权呢?其实皇帝并非无所不能,就算他是一国之君但也有限制的办法,下面就总结出了六点,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知道,皇帝是权力无边的。皇帝金口玉言,君要臣,臣不得不。但是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权力,一旦失去了约束,都会带来灾难。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虽然其间不断有朝代灭亡。但是皇权政治却一直留了下来,直到清朝结束,前后长达两千多年。如果皇权真的完全没有约束,它肯定是不可能延续这么长时间的。

那么,皇权是靠什么来约束的呢?

一、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是历朝历代都会提倡的,这是封建时代约束皇权的重要法宝。

皇帝虽然驾崩了,但是皇后还在。新皇帝继位以后,皇后就变成了太后。一般来说,太后都是皇帝的母亲,从“以孝治天下”的角度来讲,皇帝必须听太后的。有时候,太后并不一定是新皇帝的亲生母亲,但是在名义上,他是要奉太后为母亲的。

当皇帝的权力失范,缺乏约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太后都会站出来,对皇帝进行规劝。太后发话,皇帝也就不敢造次了。

二、祖先崇拜。

当然了,太后虽然都比皇帝年轻,毕竟她还是要去世的。当太后去世以后,似乎皇帝就不再有约束了。

其实不然,因为中国又是一个祖先崇拜的国家。祖先虽然都去世了,但是他的威仪还在那里,这种威仪还会一直影响后代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曾经订立了《皇明祖训》,这个《皇明祖训》就一直约束着后代皇帝们,让他们不敢违背。再比如,刘邦曾经说过“非刘姓不封王,无战功不封侯”的话,这个话也一直影响着后代。后代的皇帝们,要想随便给自己宠幸的人封侯,当别的大臣们提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也是不好解释的。

三、尧舜政治蓝图。

中国封建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政治榜样,就是尧舜政治蓝图。

这个尧舜政治蓝图,要求皇帝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察纳雅言。皇帝如果真的做到施行仁政、察纳雅言,他的权力,自然就受到约束了。

同时,封建时代还有一个反面的政治教材,就“桀纣时代”。“桀纣时代”最大的表现,就是放纵皇权。比如皇帝贪玩好耍,皇帝好大喜功,皇帝肆意杀戮等等。

皇帝虽然想扩大他的权力,但是因为有这两方面的例子,皇帝也不敢为所欲为。因为他怕别人说他是“桀纣”,都喜欢别人他她是“尧舜”。有了这正反两方面的榜样,皇帝自己就受约束了。

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古人认为,王朝是船,老百姓是水。王朝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往前运行。秦朝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王朝,当时天下无敌,强盛无比。但是,秦朝却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秦朝之后,中国经历了很多个封建王朝。这些封建王朝的覆灭,基本上都与老百姓发动的“起义”有关。而当一个王朝发生“起义”时,就会引发天下大乱。这样一来,王朝就很可能保不住,走向灭亡。

古代的皇帝都明白这个道理。既然失去民心王朝会覆灭,王朝覆灭了,皇帝也就当不成了。因此,为了确保皇权,皇帝也不敢为所欲为。

五、天命不可违。

古代由于认识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是非常敬畏的。当出现彗星、日食,或者“荧惑守心”等天象的时候,就会被星象学家解释为皇帝失德。这样一解释,皇帝就害怕了,因此就受到了约束。

除了星象外,还有很多约束皇帝的特异自然现象。从先秦之前的占卜,汉唐时期的谶纬等等,这些特异自然现象的约束,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始终。

六、史官的秉笔直书。

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忠实地记下来。

而且,中国还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史官都会“秉笔直书”。皇帝是怎么做的,史官就会怎么写。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崔杼弑其君”的故事,崔杼杀了这么写的史官,换了一个史官,这个史官还是那样写。再杀一个史官,新换的史官还要不改。最终崔杼无可奈何,只得让史官把自己的这个污点留在历史上。

如果一个皇帝为所欲为,他是害怕史官把他的污点留在历史上的。虽然也有皇帝曾篡改过历史。但是,他在篡改的时候,总得找个理由来说服大家,这样的理由并不好找。再说了,他能控制当朝,却控制不了后人写历史。每个皇帝的“实录”,其实都是在皇帝去世后才写的。皇帝想要控制,也办不到。

由此可见,看起来皇帝权力无边,实际上他也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其实是不敢肆意妄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