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的引申义-旁逸斜出的比喻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看不见的邮差迟子建①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
2.江苏高三三检语文作文审题立意
3.寻好的四字短语!!!
4.带引申意和原意的四字成语
5.怎样理解中学作文教学德智技综合培养的原则
6.萌动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看不见的邮差迟子建①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
小题1:经济(免费)、快速、无形(看不见)、便捷?(每点1分) 小题2:采用了对比手法、细节描写。(2分)他能体谅作者收信的心情:收到用稿通知时就为我高兴;收到退稿时同情地看着我,感到遗憾和自责。(2分)写出了他热心善良的性格。(2分) 小题3:(1)内容上:写出了上网前到邮局寄稿的种种快乐(1分)与网络邮差的无影无形(看不见)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的感伤。(1分)(2)结构上:由这里的寄稿引出了下文对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忆(为下文回忆山村邮差送回信作铺垫),(1分)并与文章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1分) 小题4:(1)指无影无形的网络 ;(2)指记忆中的像田师傅一样的热心善良的一类人。(3)指正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 (6分,每点2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网络邮差特点的语句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一段,“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文章最后一段“在几秒钟内,不需辗转,就可以走遍世界。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由此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经济(免费)、快速、无形、快捷”。 小题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抓住“薄薄的”“厚厚一沓”“笑”“尴尬的笑”这些关键词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同时,也是细节描写、神态描写。通过对比、描写的表现手法,把邮差善于体谅作者心情,善良的性格表现出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作答。语段若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一般都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题时,要先从内容上分析作答,要仔细体会“去邮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表现了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的感伤;在结构上, 由寄稿引出下文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忆,也就是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要从与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文章主题及内容来理解“看不见的邮差”的深刻意蕴,可从本意、引申义、象征意义角度作答。如,看不见的邮差其本义是指无形的网络,引申义是指指记忆中的像田师傅一样的热心善良的一类人。象征意义是指指正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 |
江苏高三三检语文作文审题立意
审题,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作的过程。这是作文的第一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第一步 辩明题型 常见的题型有:1.命题作文它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是一个词,如“习惯”(1988年全国题);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标题之外,一般还附一定的提示、要求。这类命题作文的审题,自然要把握题目的主要意义,也要注意“提示”与“要求”。2.材料作文常见的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如寓言、典故、现实生活事件等;二是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3.话题作文从1999年开始,以2000年作文出现“话题”字眼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考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一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呈辐射式,后者呈扇形。和一般的材料作文比较,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4.无主题命题作文这是近两三年的趋势。这种作文注重多元化,注重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杂交”型,舍弃多年不变的AB关系型,作文主题不设限。它要求我们从材料得到启发,联想生活现象,提炼出观点来,从无序的感觉中提纯结构和情感及逻辑线索。我们写作时要弄清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并且有由实写到虚,或由虚写到实的能力。从命题的实际效果来看,前两类题型因为限制性太强,不利于考生发挥,因此近几年的基本采用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的形式。第二步审准题意1.审准命题作文的题意(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人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全国题),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一-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全国题),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月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另外还要正确分析词语间逻辑关系。2.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1)分清类型,掌握含义的“分析法”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十喻的现象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意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人;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的比喻义找出来,而不应“就画论画”。如2005年福建作文。(2)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果要我们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怎么审题?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躺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审题要准确。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话题,还要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学会联想。如2003年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要弄清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的含义:“感情亲疏”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理解为“感情冲动”、“感情波动”、“感情交流”都是错误的;“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认识判断,理解为“决定”、“事实”、“认同”也是错误的。(3)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人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现在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训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孔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入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一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看下面两则材料:A.近来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3.审准话题作文的题意几年来所采用的话题作文,尽管一再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和要求,但仍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题现象。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考生对话题作文内在和外在的特征缺乏清楚、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提示语”的审视这一环节重视得不够。话题作文审读材料、理解题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1)研读材料,熟悉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原理(道理)。(2)领会要求,明确作文范围。(3)联想分析,从话题到立意。方法:由此及彼,从现象上联想;由表及里,从道理上弄清内涵。(4)拟定一句话,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统观学生作文,我们发现许多人都不会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文章中心的概括。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文章要写什么,下笔之前心中没谱,本来就是在学习写文章,却还要提笔就写,一气呵成,自然就不能写出好文章。其实,不管是名家还是什么人,他们在写文章时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意思,即明确的中心观点,有的干脆在文章中设计了直接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不习惯或不会在文章中设计表达中心观点(或意思)的句子;有的则是心存片面认识,以为直接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就是欠含蓄,就是缺乏技巧。殊不知,作文所要求的恰恰在这方面。阅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又有时间限制,快速阅读判分是阅卷老师的基本功。含蓄的作文需要老师反复揣摩体会,当然费时费力,这与阅卷的时间短、效率高相矛盾。因此,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在文章里恰当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并将其放在文章的显眼位置。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要从材料及话题要求出发,运用其中包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得出一个带有一定生活指导意义(或哲理)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中心思想或中心观点。考察每篇优秀作文,它们都运用了不同的判断,所不同的是,表达这个判断的句子因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一般地说,议论性文体的中心句就是一个判断句,记叙性文体的中心则是一个议论抒情味很浓的句子,无非这两种。至于怎样具体表述,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甚至因语言环境而有所不同。4.无主题命题作文无主题命题作文的要求尽管相当宽泛,但是并非没有限制,我们要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就一定要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来确定材料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确定文章内容的重点。作文的审题一般包括:审清话题材料、分析限制条件、把握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主旨四个方面。另外,“自选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更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四不像”的文章。考生如果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如果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像散文,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无主题命题作文在审题时应兼顾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相关方法。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三步是确立文体确立文体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你所拥有的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来体现主旨更合适。第二,你擅长写什么文体。总之要综合考虑,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审题时要突破的第四步是要做到释文、探幽和明旨三方面相辅相成。释文,应先知词的本义,掌握它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唯有透彻地理解题意,才能保证审题的准确无误。探幽在看懂题目字面义的同时,还要透视其隐含义,把握题目深刻的思想内涵。明旨写看材料作文,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既接受材料的限制,又从中得到启示。若写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一般不规定主旨)应细读话题文字,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中心和体裁,然后“大题小作”。须知,话题作文审题中的“定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具备这三方面的真功夫,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简单说来在考场上,审题技法主要有三:技法一,先切后截。于材料中寻得一个切人的口子,以获得一个截面;或者说找到一个写作的角度,将作文的范围加以缩小或限制。不泛泛而谈,单刀直人,放纵情思以自由驰骋。技法二,先比后取。根据命题要求拟出两套作文的方案,再比较其优劣,以更吻合命题意图为原则来决定其中应该保留的方案。这样看似费时些,但如果平时有意加强了取舍的训练,临考就能得心应手。技法三,先扣后提。开篇即扣住材料给出的作文立意,不旁逸斜出。在此基础上,审题应学会高人一筹,使自己的思想更深刻些。
寻好的四字短语!!!
一些四字短语常常被误作成语,如妨碍交通、列出题目、嗜酒成癖、戊戌政变、举止安祥、通宵不眠、绿树成荫、口干舌燥、举世震惊、恶意诅咒、元气大伤、始终不渝、幼稚可笑、梳妆打扮等。将四字短语误作成语的情形在其他一些报刊上也时有所见。如有一种成语接龙的语言游戏,其中一些四字短语就往往被误作成语来运用。那么,成语与四字短语的区分与联系是什么?
所谓成语,即长期以来语汇中沿习惯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的短语或短句,是熟语中的一种。汉语成语90%以上几乎都是四个字的,这跟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声调规则,以及传统的诗文形式密切相关。当然,成语中三个字(如莫须有、鸟兽散)、五个字(如小巫见大巫)、六个字(如五十步笑百步、风马牛不相及)、七个字(如英雄无用武之地)、八个字(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十个字(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十一个字(如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十二个字(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也有,只是数量十分少。
所谓四字短语,是指不包含典故的,没有比喻义、引申义的,一般从字面即可理解其含义的四字语言形式。虽然绝大多数成语是“四字格”短语形式,但是成语决不等同于四字短语。因为成语自有其鲜明特点。
一是成语具有着意义上的整体性。 即成语的涵义一般不是成语的单个字眼意思的简单相加,须透过字面意义进一步理解成语的这种深层次内涵,一般表现为成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这种语义上的融合性、整体性,使成语可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如“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打算,而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胸膛里有一根竹子”。“废寝忘食”表面意思是顾不上睡觉,忘了吃饭,后引申作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情。总之,绝大部分成语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不一致。而开篇所列四字短语“举世震惊”“梳妆打扮”“通宵不眠”之语义可以是字眼意思的简单相加,没什么引申义或比喻义。
二是成语具有着结构上的定型性。 因为成语是长时间沿用下来,约定俗成,其结构一般固定不变,即不能任意变动语序,不能任意抽换或增减有关字眼。如“任重道远”不能变更为“道远任重”,“恶语伤人”不能改作“恶意诅咒”,“通宵达旦”不能改写作“通宵不眠”。
三是成语具有着源远流长的特性。 “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流长”指的是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大都有语源可究,都有其来历,或来源于书面,或来源于口语。如“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于《燕京岁时记》,“不学无术”出于《汉书·霍光传》。而如“艰苦奋斗”“光辉灿烂”“元气大伤”“始终不渝”等四字短语,多是近代或现代出现的,时间较短,语义也表现为单纯的字面意思。再如茅盾1942年写的《白杨礼赞》中的“黄绿错综”“旁逸斜出”至今近60年了,时间较长,为什么还不能算作成语呢?这是因为这些短语在“流”即社会性方面,还没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只能算作四字短语。
四是成语具有着浑然一体的结构特点。 成语因语义的整体性特点,使得字眼之间较为紧凑融洽。而四字短语则比较松散,有拼凑之感。如“举止安祥”“梳妆打扮”“列出题目”“防碍交通”等。
带引申意和原意的四字成语
1. 300个带有本意和引申意的成语
1.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2.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3.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6.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7.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
9.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10.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
11.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13.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0.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22.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
24.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5.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8.碌碌无为: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风: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
30.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
31.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
32.幕天席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33.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34.弹指而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5.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36.才华横溢: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
37.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3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3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
40.溘然长逝:突然去.
41.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3.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没有消息.
44.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
45.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46.雍容典雅:形容文雅大方,优美而不粗俗.雍:和谐.
47.错落有致:交错纷杂,富有情趣.致:情趣.
48.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
49.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50.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2. 100个成语的典故,本意,引申意我只有十个邯郸成语典故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邯郸成语典故在今天的启示意义。
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这是大家在谈到这个成语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只有结合自己的长处发展才是根本。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邯郸成语典故。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认识到自己心胸太狭隘。
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这个成语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我们 *** 人更应该有蔺相如和廉颇的这种胸怀,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人还有什么不能想开的呢? (三)完璧归赵 这则邯郸成语典故也是我们小学课本里学过的。
我给大家再简单说一说。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个城池给我们;如果不给,秦昭王会不会一气之下派兵来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大家议论纷纷,一时也没有个好主意。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
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的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
秦国如果守信把城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
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地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
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 秦王一听:「有瑕玭?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
」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付要撞墙的样子。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市给赵国。
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秦王为了得到璧玉,。
3. 求100个成语,要本意,比喻意,引申意1.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2.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 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 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6.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7.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9.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
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10. 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度:考虑的意思。
11. 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罕:稀少。
13.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20.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22.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 24.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看 25.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8.碌碌无为: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风: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 30.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取:选取。
义:正义。 31.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
敝:破旧。珍:贵重爱惜。
32.幕天席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33.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壤:地。 34.弹指而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5.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36.才华横溢: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
37.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厌恶。
疾:痛恨。 3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耳聋。
3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40.溘然长逝:突然去。
41.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3.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没有消息。 44.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
45.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46.雍容典雅:形容文雅大方,优美而不粗俗。雍:和谐。
47.错落有致:交错纷杂,富有情趣。致:情趣。
48.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 49.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50.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51.千头万绪:形容事情头绪很多。
绪:事情的开端。 52.不无裨益:不是没有益处。
53.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54.孜孜不倦:勤勉地工作,不知疲倦。
55.无边无垠:宽阔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56.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坦荡:宽广平坦。
57.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出。
58.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60.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一点也不存在。 61.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6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63.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
64.改邪归正:不再做坏事,走向正路。 65.气势恢宏:形容气势极其雄伟。
恢宏:广大,宽广。 66.心腹之患:比喻致命的祸害。
心腹:喻要害。 67.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涂:泥沼;炭:炭火。 68.放荡不羁:行动随便,不受约束。
放荡不受拘束;羁:约束。 69.安然无恙:平安无事,没有遭到损害。
恙:病。 70.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空阔;怡:和悦愉快。 71.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72.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73.开卷有益:读书就有好处。
74.跃然纸上:形容活跃地呈现在纸上。 75.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采:精神;神色。 76.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77.大事渲染:大力夸张形容。事:作;渲染:绘画方法,引申为夸张形容的意思 78.声名狼藉:形容名声坏到了极点。
狼藉:乱七八糟。 79.习以为常:长期都这样,就把它当成了常规。
80.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81.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82.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比喻事情终止。
偃:放倒。 83.甘拜下风:真心佩服。
比喻自愿承认不如人家。甘:甘愿、乐意;下风:风向的下风。
84.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85.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拈:用手指拿东西。 86.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87.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本课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异:另外的;迁:变动。
4. 四字成语本义引申义博采众议 采风问俗 采葑采菲 茅屋采椽 谬采虚声 博采众长 采及葑菲 采兰赠 采薪之忧 丰富多采 干名采誉 精采秀发 没精打采 披榛采兰 神采奕奕 升山采珠 想望风采 无精打采 兴高采烈 衣不完采 光采夺目 左右采获 神采飞扬 班衣戏采 不揪不采 采凤随鸦 采兰赠芍 采薪之患 采薪之疾 雕文织采 犊牧采薪 凤采鸾章 葑菲之采 兼收并采 兼收博采 惊采绝艳 镜里采花 龙潜凤采 龙姿凤采 镂金错采 谬采虚誉 旁收博采 旁搜博采 铺采摛文 神采焕发 神采英拔 搜岩采干 文采风流 想望丰采 遗风馀采 张灯结采 采椽不斫 神采奕然 遗风余采 褒采一介。
5. 成语的本意和比喻义,成语的字数不要超过4个,既要有本意还要有比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空穴来风 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叶公好龙 叶公喜欢龙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画蛇添足 本意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锦上添花 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骑虎难下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 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如土色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买椟还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6. 带‘’意‘’字的四字成语带意的成语
详细
醉翁之意: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睡意朦胧:朦胧:模糊不清。形容双眼模糊不清的样子
意犹未尽:犹:还。指还没有尽兴 详细?
意中人:心意相知的友人,后多指心中所眷恋的人
善解人意:善:善于;解:理解。善于理解别人的意图
疏忽大意:经常不集中注意力,粗心 详细?
毫不经意:毫:丝毫。指丝毫不往心里去
毫不在意: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详细?
假情假意:虚假的情意,不是真心实意 详细?
率性任意:率:随顺。随顺其本性,听任其心意。指任着自己的本性做去而不加约束
随意一瞥:
乘其不意: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动手
拿定主意:下定决心,抉择做什么事
铁心铁意:下了决心,非常坚定
故意刁难:指有意为难别人
蚀本生意:赔本的买卖 ?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的人不是有心的,听话的人却认真计较
丢心落意:放心 ?
各如其意:各:各自;如:如愿。指各自都如愿以偿
半心半意:半:不完全。不充分地或不完全地,不十分热心地,只是敷衍应付
打定主意:下定决心,抉择做什么事
甘心乐意:甘心:心里乐意。心里完全愿意,毫不勉强
令人满意:指让人意愿得到满足 详细?
生意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小心在意:指做事十分认真与谨慎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
意外之财:意料之外的钱财
无本生意:没有成本的买卖
万事如意: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顺利
过意不去:心里感到不安
有意无意: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存心与不经意。 ?
意满志得: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同“意得志满”。
意料之外:没有想到的。
拳拳盛意: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情意绵绵:情意:对人的感情。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不怀好意:怀:包藏。没安好心。 ?
专心一意:一心一意。
执意不从:执:坚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他人。
正心诚意: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
真情实意:真实的情意。
意转心回: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意在言外:其意在言语、文辞之外。指语意含蓄;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
意想不到:料想不到,没有料到。
意得志满: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亦作“志得意满”。
意出望外:出乎意料之外。
洋洋得意:形容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言简意少:简:简练;简洁。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言不尽意: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言不达意: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怎样理解中学作文教学德智技综合培养的原则
“人室由户”,要进人作文之“室”,必须通过审题之“户”,所以作文基础等级中把“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即作文的审题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审题呢?
审题,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作的过程.这是作文的第一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的时候,考生容易抢时间,临场心里又十分紧张,所以冷静审题显得特别重要.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一步是辩明题型,常见的题型有:
1.命题作文
它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是一个词,如“习惯”(1988年全国题);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标题之外,一般还附一定的提示、要求.这类命题作文的审题,自然要把握题目的主要意义,也要注意“提示”与“要求”.
2.材料作文
常见的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如寓言、典故、现实生活事件等;二是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
3.话题作文
从1999年开始,以2000年作文出现“话题”字眼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考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一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呈辐射式,后者呈扇形.和一般的材料作文比较,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
4.无主题命题作文
这是近两三年的趋势.这种作文注重多元化,注重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杂交”型,舍弃多年不变的AB关系型,作文主题不设限.它要求我们从材料得到启发,联想生活现象,提炼出观点来,从无序的感觉中提纯结构和情感及逻辑线索.我们写作时要弄清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并且有由实写到虚,或由虚写到实的能力.
从命题的实际效果来看,前两类题型因为限制性太强,不利于考生发挥,因此近几年的
基本采用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的形式.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二步是审准题意
1.审准命题作文的题意
(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
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人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全国题),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一-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全国题),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月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另外还要正确分析词语间逻辑关系.
2.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
(1)分清类型,掌握含义的“分析法”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十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意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人;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的比喻义找出来,而不应“就画论画”.如 2005年福建作文.
(2)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果要我们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怎么审题?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躺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下面对此话题材料的审读,错误的一项是( )
A.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意思是超乎寻常;“情理之中”,表示并不怪诞,话题集二者于一身.那么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常常是统一的.
B.从玻尔教授的回答来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出人意料的事,因而作文可以写生活中存在的偶然现象.一流的科学家说出来的话又可以找出原因,这在情理之中,所以也可以写生活中的必然现象.
C.玻尔的回答表现了玻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谦虚的治学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以及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坦诚相待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创建一流学派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情理之中.
D.从话题中,可以联想到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国,说手无缚鸡之力的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一-出人意料;从中看到知识的力量-一情理之中.这样一来,围绕话题谈知识就是力量,把生题变成熟题.
所以审题要准确.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话题,还要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学会联想.如 2003年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要弄清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的含义:“感情亲疏”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理解为“感情冲动”、“感情波动”、“感情交流”都是错误的;“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认识判断,理解为“决定”、“事实”、“认同”也是错误的.
(3)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人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现在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训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 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孔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入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一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 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
看下面两则材料:
A.近来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3.审准话题作文的题意
几年来所采用的话题作文,尽管一再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和要求,但仍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题现象.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考生对话题作文内在和外在的特征缺乏清楚、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提示语”的审视这一环节重视得不够.
话题作文审读材料、理解题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1)研读材料,熟悉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原理(道理).
(2)领会要求,明确作文范围.
(3)联想分析,从话题到立意.方法是:由此及彼,从现象上展开联想;由表及里,从道理上弄清内涵.
(4)拟定一句话,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
统观学生作文,我们发现许多人都不会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文章中心的概括.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文章要写什么,下笔之前心中没谱,本来就是在学习写文章,却还要提笔就写,一气呵成,自然就不能写出好文章.其实,不管是名家还是什么人,他们在写文章时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意思,即明确的中心观点,有的干脆在文章中设计了直接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不习惯或不会在文章中设计表达中心观点(或意思)的句子;有的则是心存片面认识,以为直接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就是欠含蓄,就是缺乏技巧.殊不知,作文所要求的恰恰在这方面.阅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又有时间限制,快速阅读判分是阅卷老师的基本功.含蓄的作文需要老师反复揣摩体会,当然费时费力,这与阅卷的时间短、效率高相矛盾.因此,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在文章里恰当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并将其放在文章的显眼位置.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要从材料及话题要求出发,运用其中包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得出一个带有一定生活指导意义(或哲理)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中心思想或中心观点.考察每篇优秀作文,它们都运用了不同的判断,所不同的是,表达这个判断的句子因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一般地说,议论性文体的中心句就是一个判断句,记叙性文体的中心则是一个议论抒情味很浓的句子,无非这两种.至于怎样具体表述,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甚至因语言环境而有所不同.
4.无主题命题作文
无主题命题作文的要求尽管相当宽泛,但是并非没有限制,我们要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就一定要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来确定材料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确定文章内容的重点.作文的审题一般包括:审清话题材料、分析限制条件、把握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主旨四个方面.另外,“自选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更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四不像”的文章.考生如果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如果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像散文,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
无主题命题作文在审题时应兼顾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相关方法.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三步是确立文体
确立文体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你所拥有的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来体现主旨更合适.
第二,你擅长写什么文体.总之要综合考虑,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审题时要突破的第四步是要做到释文、探幽和明旨三方面相辅相成
作文的审题要求写作者在审题过程中要做到释文、探幽和明旨三方面相辅相成.
释文,应先知学词的本义,再掌握它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唯有透彻地理解题意,才能保
证审题的准确无误.
探幽在看懂题目字面义的同时,还要透视其隐含义,把握题目深刻的思想内涵.
明旨写看材料作文,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既接受材料的限制,又从中得到启示.
若写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一般不规定主旨)应细读话题文字,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中心和体裁,然后“大题小作”.须知,话题作文审题中的“定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要具备这三方面的真功夫,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
简单说来在考场上,审题技法主要有三:
技法一,先切后截.于材料中寻得一个切人的口子,以获得一个截面;或者说找到一个写作的角度,将作文的范围加以缩小或限制.不泛泛而谈,单刀直人,放纵情思以自由驰骋.
技法二,先比后取.根据命题要求拟出两套作文的方案,再比较其优劣,以更吻合命题意图为原则来决定其中应该保留的方案.这样看似费时些,但如果平时有意加强了取舍的训练,临考就能得心应手.
技法三,先扣后提.开篇即扣住材料给出的作文立意,不旁逸斜出.在此基础上,审题应学会高人一筹,使自己的思想更深刻些.
题便示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甚至煞有介事地说:“美国宇航员称,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在上面看到的长城像一条黑色的蚯蚓.”
我们在太空真能看到长城吗?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体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为什么我们的内心的渴望与事实并不总是一致呢?当我们知道真相时,我们怎么面对呢?请以“面对真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准确而全面地审清这个话题作文材料,你觉得哪几句话是必须把握的重点?
提示:审题要全面.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如2003年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复合型的话题.“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和”字不可忽视,它是二者的联系点、行文的关键点.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也可以认为两者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联系……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是允许的,但只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评卷中都会被视为偏离题意.
2.阅读下列作文材料,然后完成题目.
据报载,一位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项目实验方案,自以为肯定能得到全国一等奖,结果只得了三等奖,发奖时,他竟不起立领奖;还有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的设计,当他得知工厂要投产时,却单独和厂方洽谈,要厂方给他两万元人民币,或送他出国留学.
从所列出的审题结果中,选出最佳的一项( )
A.要有商品意识
B.要不知足
C.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D.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提示:从2005年全国17个省市自命作文题来看,作文有回归传统命题和材料作文的趋势.审题是其中关键的一步.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人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3.下列对作文题目审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选择 关系的文题,必须说明为什么不能光有“临渊羡慕”的空想,而必须“退而结网”,采取实干态度的理由.
B.《根深才能叶茂》一题,强调根深这一必要 条件,立论也是以这一条件为依据的.
C.《学贵多问》中的“贵”,揭示了多问对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梅花欢喜满天雪入从文题来看,抓住“梅花欢喜”几字,赞美梅花的不畏严寒、不怕风 雪的习性.
提示:有些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很含蓄,所以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深挖内涵,正确揭示寓意.如《羡鱼与结网》一题绝不是论述捕鱼的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题也不能理解为论述环境卫生工作.尤其是材料和图表型作文,更应认真地理解材料或图表的含义.揭示寓意常常表现为探求其比喻义、象征义.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某种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些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某些题目所含的正是一种象征的意义,因此审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应挖掘它的象征义,考虑它象征什么最有现实意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何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提示:一个好的作文题,材料和话题之间应更多构成拓展、激发关系,这样的作文题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习惯思维的框框.这是一个既可偏重一方又可探讨两者关系的话题从“忘”来说,可以写对过去的超越,对得意者的警醒(是非成败转头空X对失意者的安慰(懂得忘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以及对遗忘的无奈.愤慨(今日的山盟海誓,明日的形同陌路;今日的高朋满座,明日的门可罗雀)等;从“不忘”来看,至少可以谈对人生过往经历的珍视(所有的苦难不会白白忍受,昔日的美丽依旧深藏心底X对历史和传统的肯定以及对逃避过去的谴责等;再从两者关系来看,“忘”与“不忘”可以构成互补关系(有的该忘有的不该忘)、矛盾关系(该忘的忘不了,不该忘的却忘了)和交叉关系(忘与不忘互相渗透,人生本就如此彷徨)
萌动的意思
萌动的意思是开始发芽。
1、近义词
萌生:解释为开始起步;开始发生,产生。
萌芽:是指草木初生发芽;亦用来比喻事物的开端。
萌发:意思是指植物开始发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该词词性为动词,本义使用的频率不如引申义。引申指开始、产生。
2、反义词
隐藏:解释为隐蔽躲藏,不让别人发现。
凋零:零落。多指草木花叶;形容事物衰落或耗减。
潜藏:一指藏在隐蔽处;二指隐藏在显露的外表之下。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发现。
埋伏:秘密地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潜伏,隐藏。
萌动的造句:
1、小草开始萌动,渐渐长出了小小的,嫩绿的叶子。
2、小草是那样的向往着春天,它的心因春的温暖而萌动,它不懈的努力着、挣扎着,哪怕拱开一道微小的缝隙,它都会不屈不挠的向外伸展着。
3、山野春意盎然,满眼都是翠色。悠悠的小草悄悄萌动,淡黄的小花满山坡的自由绽放。不知名的杂树,纵横散乱,旁逸斜出,枝条上已拱出翠绿的嫩芽。
4、当太阳高高升起,燕子又穿着美丽的新衣回来的时候,小草们,小花们,小树们就开始将一个漫长冬天吸收的营养变成成长的动力,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萌动。
5、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伸着懒腰,睁开惺忪的睡眼,生机萌动。一切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富有生机。
6、小径两侧,桃树的枝条黑黢黢的,你仔细看,便能发现上面不惹眼地长出了许多红豆大小的凸起,中心酿出一点粉白,那是桃花的芽苞在悄悄萌动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