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有归是什么意思-天命有归龙向天飞
1.带而归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2.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安天下,刘备都得到了为何还是失败?
3.三国演义第35回,主要内容帮忙概括下啦,字数500那样
4.刘备是怎么通过三顾茅庐考核诸葛亮是不是人才?
带而归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 什么而归四字词语
成语:铩羽而归
拼音:shā yǔ ér guī
解释: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成语:凯旋而归
拼音:kǎi xuán ér guī
解释:打仗得胜后返回。
成语:满车而归
拼音:mǎn chē ér guī
解释:满:满满地;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成语:捆载而归
拼音:kǔn zǎi ér guī
解释:形容带回的东西很多。
成语:满载而归
拼音:mǎn zài ér guī
解释:载:装载;归:回来。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成语:稇载而归
拼音:kǔn zài ér guī
解释:稇载:满载;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成语:拂袖而归
拼音:fú xiù ér guī
解释: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决。指毫无留恋,回到家乡归隐。
成语:挂冠而归
拼音:guà guān ér guī
解释: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随即离去。比喻辞官归隐。
成语:载誉而归
拼音:zài yù ér guī
解释:载:装载。获得荣誉后归来。
成语:振旅而归
拼音:zhèn lǚ ér guī
解释:旅:军队。整顿好军队返回。多指部队作战胜利归来。
出处:《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获车乘牛
成语:败兴而归
拼音:bài xìng ér guī
解释: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2. 带而字的4字成语哀而不伤 爱博而情不专 安枕而卧 百足之虫,而不僵 半途而废 倍道而进 备而不用 背道而驰 比肩而立 避而不谈 并日而食 博而不精 博而寡要 不辞而别 不得而知 不得已而为之 不恶而严 不寒而栗 不欢而散 不教而杀 不教而诛 不胫而走 不可同日而语 不劳而获 不谋而合 不期而然 不期而遇 不期然而然 不言而信 不言而喻 不一而足 不翼而飞 不约而同 侧目而视 侧足而立 冁然而笑 倡而不和 趁虚而入 称薪而爨 秤薪而爨 乘隙而入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乘虚而入 冲口而出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础润而雨 传檄而定 垂拱而治 垂手而得 从天而降 从天而下 从一而终 存而不论 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待价而沽 待时而动 淡而不厌 淡而无味 旦旦而伐 道而不径 得而复失 等而上之 等而下之 抵掌而谈 抵足而眠 鼎足而三 斗而铸锥 笃而论之 夺门而出 而立之年 反其道而行之 泛泛而谈 犯而不校 放之四海而皆准 废然而返 废书而叹 焚林而猎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奋袂而起 蜂拥而来 伏而咶天 拂袖而归 拂袖而去 敢怒而不敢言 高枕而卧 恭而有礼 公而忘私 拱手而降 股战而栗 顾左右而言他 过而能改 过屠门而大嚼 罕譬而喻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何乐而不为 合而为一 和而不唱 和而不同 和衣而卧 赫然而怒 华而不实 画地而趋 惠而不费 霍然而愈 赍志而没 鸡鸣而起 及锋而试 及瓜而代 极而言之 计日而待 戛然而止 兼而有之 简能而任 见几而作 见机而行 见机而作 见可而进 接踵而来 接踵而至 揭竿而起 结绳而治 竭泽而渔 尽欢而散 尽力而为 敬而远之 久而久之 鞠躬尽瘁,而后已 具体而微 谲而不正 崛地而起 绝裾而去 侃侃而谈 渴而掘井 可望而不可即 可想而知 口惠而实不至 叩马而谏 款款而谈 困而不学 困而学之 来而不往非礼也 劳而无功 老而不 乐而不* 乐而忘返 联袂而至 联翩而至 量才而为 量力而行 列鼎而食 临事而惧 落荒而逃 满载而归 扪虱而谈 秘而不宣 面墙而立 苗而不秀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鸣鼓而攻之 鸣琴而治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沐猴而冠 涅而不缁 怒目而视 拍案而起 贫而乐道 平心而论 破门而出 谦尊而光 牵一发而动全身 强而后可 翘足而待 锲而不舍 倾巢而出 倾耳而听 轻而易举 穷而后工 取而代之 群而不党 群起而攻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人得而诛之 如此而已 如丘而止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命而俯 三十而立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铩羽而归 善刀而藏 善贾而沽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生而知之 识二五而不知十 什袭而藏 食而不化 食言而肥 视而不见 拭目而待 适可而止 疏而不漏 数米而炊 树欲静而风不止 述而不作 顺风而呼 顺时而动 而后已 而无悔 似是而非 随遇而安 随踵而至 泰极而否 堂而皇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听而不闻 听其言而观其行 挺而走险 挺身而出 铤而走险 同盘而食 同日而语 投袂而起 投传而去 脱口而出 脱颖而出 莞尔而笑 王顾左右而言他 望尘而拜 望而却步 望而生畏 望风而逃 娓娓而谈 温润而泽 闻风而动 闻风而起 闻风而逃 无根而固 无胫而行 无为而治 无翼而飞 席地而坐 席卷而逃 显而易见 相辅而行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向若而叹 向天而唾 向隅而泣 相机而动 心有余而力不足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秀而不实 悬而未决 悬悬而望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学而优则仕 谑而不虐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掩鼻而过 扬长而去 要而言之 一蹴而就 一而再,再而三 一概而论 一哄而散 一挥而成 一挥而就 一扫而空 一身而二任 一拥而上 易地而处 易子而食 因人而异 引而不发 引领而望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迎刃而解 应运而生 勇而无谋 油然而生 有过之而无不及 鱼贯而行 鱼贯而入 鱼烂而亡 欲得而甘心 源源而来 月晕而风 韫椟而藏 择肥而噬 择善而从 择主而事 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 知其不可而为之 直道而行 执而不化 置之地而后快 置之地而后生 周而不比 周而复始 自崖而反 总而言之 坐而论道。
3. 带有归的四字词语无家可归、
责有攸归、
衣锦荣归、
同归于尽、
完璧归赵、
满载而归、
言归于好、
返璞归真、
改邪归正、
言归正传、
认祖归宗、
早出晚归、
实至名归、
宾至如归、
归心似箭、
放虎归山、
归真返璞、
众望所归、
物归原主、
挂冠而归、
率土归心、
解甲归田、
涓滴归公、
天下归心、
天与人归、
企而望归、
功归冕旒、
衮衣西归、
白往黑归、
水落归漕
铩羽而归、
临难如归、
马去马归、
归之若流、
众流归海、
载誉而归、
鹤归华表、
自拔来归、
归老菟裘、
思归张翰、
弃逆归顺、
游骑无归、
木落归本、
齿剑如归、
归正首丘、
物归旧主、
众毁所归、
归全返真、
百年归寿、
归十归一、
断还归宗、
解组归田、
久假不归、
逾假不归、
归全反真、
老女归宗、
左归右归、
久归道山、
退归林下、
春归老人
落叶归根、
无所依归、
天命有归、
归华别业、
昼锦荣归、
星行夜归、
归根结蒂、
全受全归、
欲谁归罪、
白首空归、
白首同归、
不如归去、
众望有归、
吾谁与归、
叶落归秋、
归邪返正、
一命归西、
旧燕归巢、
归心如飞、
归之若水、
思归其雌、
生寄归、
千岁鹤归、
九九归一、
反邪归正、
春归人老、
去末归本、
归马放牛、
燕燕于归、
舍邪归正
龙标夺归、
殊途同归、
众心归附、
乐而忘归、
败兴而归、
百川归海、
久客思归、
归邪转曜、
归奇顾怪、
归了包堆、
归去来兮、
虚往实归、
江海同归
4. 带而字的四字词语哀而不伤 安枕而卧 不辞而别 背道而驰
倍道而进 不得而知 不寒而栗 不欢而散
博而不精 避而不谈 备而不用 不恶而严 博而寡要
比肩而立 不教而杀 不教而诛 不胫而走
不劳而获 不谋而合 不期而然 不期而遇
并日而食 半途而废 不翼而飞 不约而同 不言而信
不言而喻 不一而足 百足之虫,而不僵 倡而不和 存而不论
垂拱而治 冲口而出 侧目而视 础润而雨 冁然而笑
垂手而得 从天而降 从天而下 秤薪而爨 称薪而爨
传檄而定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乘隙而入 乘虚而入 趁虚而入
从一而终 侧足而立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旦旦而伐 道而不径
淡而不厌 得而复失 大而化之 笃而论之 等而上之
大而无当 淡而无味 等而下之 斗而铸锥 待价而沽
夺门而出 待时而动 抵足而眠 鼎足而三 抵掌而谈
而立之年 犯而不校 伏而咶天 泛泛而谈 焚林而猎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奋袂而起 废然而返 废书而叹
拂袖而归 拂袖而去 蜂拥而来 过而能改
公而忘私 恭而有礼 拱手而降
股战而栗 高枕而卧 画地而趋 和而不唱
惠而不费 华而不实 和而不同 合而为一
5. 带而字的四字成语败兴而归-- 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毙而后已-- 毙:倒下,亡。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才罢休
不得已而用之--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不胫而走-- 不:没有;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期而会--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不期而同--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
不言而谕-- 言:解释,说明。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非常明显
不药而愈-- 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
不谋而同--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瞠目而视--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
乘隙而入-- 趁着其空虚而侵入
乘虚而入-- 虚:空隙。趁着空隙或无人防范而进入
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垂手而得-- 形容得来毫不费力气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圆形有三足两耳。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6. 带有"而"的四字成语安枕而卧 不辞而别 背道而驰
倍道而进 倍道而行 不得而知
不寒而栗 不欢而散 比肩而立 不教而杀
不教而诛 不胫而走 不劳而成 不劳而获
不了而了 不谋而合 不谋而同 不期而会 不勤而获
不期而然 不期而同 不期而遇 并日而食
半涂而罢 半途而废 半涂而废 白头而新 比屋而封
败兴而归 不翼而飞 不壹而三 不约而同
不言而信 不言而喻 不言而谕 不药而愈 不一而足
不壹而足 称柴而爨
察察而明
从风而服 从风而靡 垂拱而治 冲口而出 触类而长
触类而通 侧目而视 瞠目而视 础润而雨 础泣而雨
冁然而笑 垂手而得 从天而降 从天而下
称薪而爨 秤薪而爨 传檄而定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乘兴而来
趁虚而入 乘隙而入 乘虚而入 从一而终
侧足而立 重足而立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旦旦而伐
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安天下,刘备都得到了为何还是失败?
不是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吗?
注意,这里是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也不是握天下更不是平天下。
可见罗贯中这个马后炮放得也很严谨啊。
司马德操有没有说过这个话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若司马德操说过这话,那他绝对是隐藏的上帝视角。
目前能查到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襄阳记里到这里就没了,然而在三国演义内
原文在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正常情况下,刘备来问你司马徽,现在你手头上又没什么好人才推荐一下?(也不怪啊,司马徽那时候也算是当时著名评论家)
司马徽如果说:其它人都彪,唯有卧龙凤雏还不错——这是正常。
司马徽若说:卧龙或者凤雏,得一个你就可以安治天下啦。——真是不懂老哥你哪里来的自信,而且这个说话风格如此中二轻小说真的好吗?
这里且慢抨击罗贯中,我一向认为每一个优异的同人作者必定是比绝大多数粉丝还要清晰整个故事原型脉络甚至细枝末节的人,我相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之前是通读过三国志等相关史籍的,对此二人的反复琢磨绝对不少。
?如果你觉得:老罗,你看你这里写矛盾了,你看,刘备既然得卧龙又得凤雏,况且你也是知道的,直到白帝刘备托孤驾崩也没有统一天下,而卧龙依然活蹦乱跳,那为何你在小说里安排司马徽说这么一句仿佛看穿一切却又没有压中结局的话呢?而且仔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老罗给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个角色的定位不是先知就是预言家,神神叨叨则罢,出场没几回只要是发生过的事即便他不知情也可以预判个八九不离十。怎么就唯独卧龙凤雏这个看走眼了?
老罗笑而捋须,
汝等尚连清尔。
在三国演义里
此个”安“字用得极妙。
安者定也,最早出自尔雅的解释,然而安字与天下相结合的时候,安字却是治理天下使其安定的意思(参考: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水镜先生在书中前一句提到: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将军也。
就是刘备你注定要当皇帝,那么,言下之意你当了皇帝你要治理国家你就需要有人帮你进行治理。
一个“可安天下”就把卧龙和凤雏二位的特点表述无疑。
首先,我们看到两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王佐之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庞统则除了谋智更是有仁德之心。
二人都可谓是治国安邦、辅佐君王的经天纬地之才。
那么,此二人区别于法正类型的谋主出谋划策进攻打仗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你说诸葛亮和庞统派他两出去打仗成么……
成啊。
记得庞统之吗,其实那就是他唯一一次带兵去攻城结果中招。以三十六岁的年纪毅然去世,留下一片哀挽之声。
诸葛亮早前是镇守大后方管理得井井有条,刘备也让诸葛偶尔增个员救个兵谈个判募个粮,万万不敢让他冲在大前线啊,后来出祁山诸葛亮冲在大前线是没法了啊!
五虎都得散的散啦,你说还有赵子龙哦,诸葛亮一出祁山第二年子龙也追随四虎和主公的脚步领便当了啊!你们别逼子龙了好吗!
你们也真以为诸葛亮想整天带着部队去打仗,
前后出师表都是满满得在吐槽吐槽吐槽没看出来吗?
再不北伐,就真真来不及啦!不然谁乐意跑那么远打仗去?他不能在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吗?尤其诸葛瞻这会儿才生还不满一岁。
所以,水镜先生也没说错啊,凤雏之完全是因为先主没有好好理解水镜先生对于卧龙和凤雏的使用说明。让凤雏他带兵打仗去了,于是有了落凤坡。
后来剩下卧龙,卧龙有好好帮主公安天下吗?那必须的,君不见蜀科编撰得那么严谨,诸葛亮依法治国让季汉在休养生息那几年里成为可以与东吴曹魏三足鼎立的存在。
之后卧龙……
你也知道的,秋风五丈原……
一位凤雏一位卧龙,他们都在了战场上,诚如水镜所言,他们本应是用来安天下的。
三国演义第35回,主要内容帮忙概括下啦,字数500那样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却说蔡瑁方欲回城,赵云引军赶出城来。原来赵云正饮酒间,忽见人马动,急入内观之,席上不见了玄德。云大惊,出投馆舍,听得人说:“蔡瑁引军望西赶去了。”云火急绰枪上马,引着原带来三百军,奔出西门,正迎着蔡瑁,急问曰:“吾主何在?”瑁曰:“使君逃席而去,不知何往。”赵云是谨细之人,不肯造次,即策马前行。遥望大溪,别无去路,乃复回马,喝问蔡瑁曰:“汝请吾主赴宴,何故引着军马追来?”瑁曰:“九郡四十二州县官僚俱在此,吾为上将,岂可不防护?”云曰:“汝逼吾主何处去了?”瑁曰:“闻使君匹马出西门,到此却又不见。”云惊疑不定,直来溪边看时,只见隔岸一带水迹。云暗忖曰:“难道连马跳过了溪去……?”令三百军四散观望,并不见踪迹。云再回马时,蔡瑁已入城去了。云乃拿守门军士追问,皆说:“刘使君飞马出西门而去。”云再欲入城,又恐有埋伏,遂急引军归新野。斋
却说玄德跃马过溪,似醉如痴,想:“此阔涧一跃而过,岂非天意!”迤逦望南漳策马而行,日将沉西。正行之间,见一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玄德叹曰:“吾不如也!”遂立马观之。牧童亦停牛罢笛,熟视玄德,曰:“将军莫非破黄巾刘玄德否?”玄德惊问曰:“汝乃村僻小童,何以知吾姓字!”牧童曰:“我本不知,因常侍师父,有客到日,多曾说有一刘玄德,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乃当世之英雄,今观将军如此模样,想必是也。”玄德曰:“汝师何人也?”牧童曰:“吾师覆姓司马,名徽,字德操,颍川人也。道号‘水镜先生’。”玄德曰:“汝师与谁为友?”小童曰:“与襄阳庞德公、庞统为友。”玄德曰:“庞德公乃庞统何人?”童子曰:“叔侄也。庞德公字山民,长俺师父十岁;庞统字士元,少俺师父五岁。一日,我师父在树上采桑,适庞统来相访,坐于树下,共相议论,终日不倦。吾师甚爱庞统,呼之为弟。”玄德曰:“汝师今居何处?”牧童遥指曰:“前面林中,便是庄院。”玄德曰:“吾正是刘玄德。汝可引我去拜见你师父。”童子便引玄德,行二里余,到庄前下马,入至中门,忽闻琴声甚美。玄德教童子且休通报,侧耳听之。琴声忽住而不弹。一人笑而出曰:“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童子指谓玄德曰:“此即吾师水镜先生也。”玄德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慌忙进前施礼,衣襟尚湿。水镜曰:“公今日幸免大难!”玄德惊讶不已。小童曰:“此刘玄德也。”水镜请入草堂,分宾主坐定。玄德见架上满堆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清气飘然。水镜问曰:“明公何来?”玄德曰:“偶尔经由此地,因小童相指,得拜尊颜,不胜万幸!”水镜笑曰:“公不必隐讳。公今必逃难至此。”玄德遂以襄阳一事告之。水镜曰:“吾观公气色,已知之矣。”因问玄德曰:“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玄德曰:“备亦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未遇其人何!”水镜曰:“岂不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玄德曰:“备愚昧不识,愿赐指教。”水镜曰:“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此谣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刘景升丧却前妻,便生家乱,此所谓‘始欲衰’也;‘无孑遗’者,不久则景升将逝,文武零落无孑遗矣;‘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将军也。”玄德闻言惊谢曰:“备安敢当此!”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曰:“好!好!”玄德再问时,水镜曰:“天色已晚,将军可于此暂宿一宵,明日当言之。”即命小童具饮馔相待,马牵入后院喂养。玄德饮膳毕,即宿于草堂之侧。玄德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约至更深,忽听一人叩门而入,水镜曰:“元直何来?”玄德起床密听之,闻其人答曰:“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故遗书别之,而来至此。”水镜曰:“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奈何轻身往见景升乎?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公自不识耳。”其人曰:“先生之言是也。”玄德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即欲出见,又恐造次。候至天晓,玄德求见水镜,问曰:“昨夜来者是谁?”水镜曰:“此吾友也。”玄德求与相见。水镜曰:“此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处去了。”玄德请问其姓名。水镜笑曰:“好!好!”玄德再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水镜亦只笑曰:“好!好!”玄德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扶汉室。水镜曰:“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正谈论间,忽闻庄外人喊马嘶,小童来报:“有一将军,引数百人到庄来也。”玄德大惊,急出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云下马入见曰:“某夜来回县,寻不见主公,连夜跟问到此。主公可作速回县。只恐有人来县中厮杀。”玄德辞了水镜,与赵云上马,投新野来。行不数里,一彪人马来到,视之,乃云长、翼德也。相见大喜。玄德诉说跃马檀溪之事,共相嗟讶。到县中,与孙乾等商议。乾曰:“可先致书于景升,诉告此事。”玄德从其言,即令孙乾赍书至荆州。刘表唤入问曰:“吾请玄德襄阳赴会,缘何逃席而去?”孙乾呈上书札,具言蔡瑁设谋相害,赖跃马檀溪得脱。表大怒,急唤蔡瑁责骂曰:“汝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斩之。蔡夫人出,哭求免,表怒犹未息。孙乾告曰:“若杀蔡瑁,恐皇叔不能安居于此矣。”表乃责而释之,使长子刘琦同孙乾至玄德处请罪。斋
琦奉命赴新野,玄德接着,设宴相待。酒酣,琦忽然堕泪。玄德问其故。琦曰:“继母蔡氏,常怀谋害之心;侄无计免祸,幸叔父指教。”玄德劝以小心尽孝,自然无祸。次日,琦泣别。玄德乘马送琦出郭,因指马谓琦曰:“若非此马,吾已为泉下之人矣。”琦曰:“此非马之力,乃叔父之洪福也。”说罢。相别。刘琦涕泣而去。主
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遂下马相见,邀入县衙。问其姓名,答曰:“某乃颍上人也,姓单,名福。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故行歌于市,以动尊听耳。”玄德大喜,待为上宾。单福曰:“适使君所乘之马,再乞一观。”玄德命去鞍牵于堂下。单福曰:“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应之矣。”遂具言跃檀溪之事。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玄德曰:“愿闻禳法。”福曰:“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玄德闻言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福笑谢曰:“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玄德亦改容起谢曰:“备安能有仁德及人,惟先生教之。”福曰:“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玄德乃拜单福为军师,调练本部人马。古
却说曹操自冀州回许都,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樊城,虎视荆襄,就探看虚实。时吕旷、吕翔禀曹仁曰:“今刘备屯兵新野,招军买马,积草储粮,其志不小,不可不早图之。吾二人自降丞相之后,未有寸功,愿请精兵五千,取刘备之头,以献丞相。”曹仁大喜,与二吕兵五千,前往新野厮杀。斋
探马飞报玄德。玄德请单福商议。福曰:“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以敌来军中路;张飞引一军从右而出,以敌来军后路;公自引赵云出兵前路相迎:敌可破矣。”玄德从其言,即差关、张二人去讫;然后与单福、赵云等,共引二千人马出关相迎。斋
行不数里,只见山后尘头大起,吕旷、吕翔引军来到。两边各射住阵角。玄德出马于旗门下,大呼曰:“来者何人,敢犯吾境?”吕旷出马曰:“吾乃大将吕旷也。奉丞相命,特来擒汝!”玄德大怒,使赵云出马。二将交战,不数合,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玄德麾军掩杀,吕翔抵敌不住,引军便走。正行间,路傍一军突出,为首大将,乃关云长也;冲杀一阵,吕翔折兵大半,夺路走脱。行不到十里,又一军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挺矛大叫:“张翼德在此!”直取吕翔。翔措手不及,被张飞一矛刺中,翻身落马而。余众四散奔走。玄德合军追赶,大半多被擒获。玄德班师回县,重待单富,稿赏三军。斋
却说败军回见曹仁,报说:“二吕被杀,军士多被活捉。”曹仁大惊,与李典商议。典曰:“二将欺敌而亡,今只宜按兵不动,申报丞相,起大兵来征剿,乃为上策。”仁曰:“不然。今二将阵亡,折许多军马,此仇不可不急报。量新野弹丸之地,何劳丞相大军?”典曰:“刘备人杰也,不可轻视。”仁曰:“公何怯也!”典曰:“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某非怯战,但恐不能必胜耳。”仁怒曰:“公怀二心耶?吾必欲生擒刘备!”典曰:“将军若去,某守樊城。”仁曰:“汝若不同去,真怀二心矣!”典不得已,只得与曹仁点起二万五千军马,渡河投新野而来。正是:偏裨既有舆尸辱,主将重兴雪耻兵。斋
未知胜负何如,且听下文分解。
刘备是怎么通过三顾茅庐考核诸葛亮是不是人才?
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在早年“贩履织席”之时,便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与皇室攀宗亲,已有“我为天子”之语。及见黄巾起义,即生“上报家,下安黎庶”之思,与关羽、张飞结拜,招兵买马,投军从戎,遂厕身政治。厕身政治后,刘备先后依于刘焉、卢植、朱隽、陶谦,甚至吕布也一度成为靠山。最后奔曹操,靠袁绍,依刘表,身边逐渐聚集了武如关羽、张飞、赵云,文如孙乾、糜竺、简雍之流,初步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但是,这也让天下枭雄深刻地认识到了刘备的野心与竞争能力,曹操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也”,将其视为必欲除之的对象之列。
自此,刘备从依曹操,依袁绍,依刘表,最后被曹操追杀,被袁绍追杀,为刘表部下不容,受困在新野小县,已无立锥之地,随时面临曹操大兵压境的危险,到了诸葛亮所说的危难之时,前途难卜。此种情形下,刘备寻找新的出路已迫在眉睫。恰值此时,刘备因荆州依刘表几乎被蔡瑁所害,亏得的卢马神勇相救,使得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水镜庄的司马徽。司马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所以“命途多蹇”就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缺乏人才。此前刘备对人才并无深刻的理解,他以为诸如孙乾、简雍这些“白面书生”(司马徽语)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纵观刘备此前战绩,可为人道者并不多,特别是灭黄巾后须直面实力强大的军阀如袁绍辈便只有逃走的份儿,更别说如曹操之流的枭雄。司马徽的提醒,让刘备如梦初醒,所以当夜“寝不能寐”,求贤之思已勃然兴起。正遇徐庶相寻,立刻拜为军师,便大胜曹仁、李典两万五千大军,夺取了曹操的樊城,迫使曹仁、李典远遁,是平生第一次自己攻城掠地。这一大胜更增强了刘备对人才作用的认识,于是,当徐庶被曹操骗去之时,如遭灭顶之灾,大喊“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值此,刘备真正认识到了人才在决定命运方面的决定作用。但刘备对于人才的寻求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徐庶以单福名初见刘备,为了考查刘备的人品,便以的卢马赠人相劝。刘备闻言甚不以为然,可以看出刘备用人的不苟。
三顾茅庐若论其始终,可包括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到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①]。三十五回之前刘备是不知道有诸葛亮其人的,只是在水镜庄司马徽向其推荐说“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方引起了他对诸葛亮的好奇。诸葛亮真的如司马徽说的那样才识非凡吗,刘备固然是要自己做出考查。三顾茅庐的过程就是刘备考查诸葛亮的过程。
刘备通过对司马徽和徐庶的询问了解到诸葛亮。三十五回司马徽告诉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闻其说便再三问询伏龙、凤雏情形,然司马徽却避而不答。致使刘备“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甚至半夜闻有人(单福)来,起床密听,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及在得而复失徐庶的情况下,徐庶又专程推荐并高度评价诸葛亮。刘备要徐庶将诸葛亮请出,徐庶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将诸葛亮的才干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姜子牙、张良是历史人物,难以把握,所以刘备又急忙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司马徽为天下名士,徐庶的才干也已亲眼见识,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打下了基础,但是否二人所言果真,正如关羽以为诸葛亮自大的过份,不满地说:“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过?”刘备也尚不能说心无疑虑,所以,当他再次见到司马徽时便有直言相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且当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致使众皆愕然。当然,这个“众”字中刘备必是其一。所以,刘备要借诸葛亮之助,对诸葛亮的考查势必继续下去,这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缘由。
刘备主要是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属和友朋的观察、询问考查诸葛亮。《三国演义》写刘备非常注意从一个人的交游判断人的贤能与否。如刘备为刘表手下蔡瑁追击,跃马过檀溪后,碰到了名隐士司马徽的牧童,询及司马徽的为人,便首先以其朋友相问道:“汝师与谁为友?”不必说,这是作者创作人物的一种构思方向。因此,我们看刘备在前两次至隆中时,虽然没有遇到诸葛亮本人,但总是会有所收获,初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乡人、童子与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再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诸葛亮的朋友孟公威与石广元。刘备试图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友和朋友的观察了解来认识诸葛亮,因此刘备总是非常主动地与隆中地区的人物交往,所见之人无非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周围之人的观察是全面的,如人物形貌体态,言谈举止等。
从人的相貌而言,司马徽“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崔州平是“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石广元白面长须,孟公威清奇古貌;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如众星捧月,再看诸葛亮便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人物的言谈来说,诸葛亮所交之人,皆胸怀天下,有包藏宇宙之智慧,无碌碌无为之庸人,只是缺少英主给他们以机会。如徐庶所言“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又如司马徽借童谣对刘备的评价论天下大事:“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 *** 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此谣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刘景升丧却前妻,便生家乱,此所谓‘始欲衰’也;‘无孑遗’者,不久则景升将逝,文武零落无孑遗矣;‘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将军也。”显示了司马徽等人虽名为隐士,其实是身隐而心不隐,处江湖之远却心在庙堂之高。他如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皆如司马徽一样对社会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只是这些人淡泊名利,非沽名钓誉之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