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骑驴觅驴的成语典故

2."骑牛觅牛成佳话,骑虎难下福临身"的动物是什么?

3.骑驴觅驴的意思是什么

4.无得之得

5.骑驴找马和骑驴觅驴有什么不同?

骑驴觅驴的成语典故

骑驴觅驴歇后语-骑驴觅驴骑驴不肯下

成语出处

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成语故事

从前一个叫王三的人赶五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自己骑上一头。半路上他想数一下驴子,发现只有四只,心里犯疑惑,再次数还是四头,于是下来再数,五头毛驴全在。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骑驴找驴,把骑的那头给忘了。

成语示例

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 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

"骑牛觅牛成佳话,骑虎难下福临身"的动物是什么?

骑牛觅牛 qí niú mì niú 〖解释〗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同“骑驴觅驴”。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大安禅师》:“师即造于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 骑虎难下 ( qí hǔ nán xià ) 解释 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止,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 出处《明史·袁化中传》:“惧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茅盾《子夜》:“都成了~之势,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干到那里就是那里了!” 近义词 进退两难、欲罢不能 反义词 一帆风顺、势如破竹 典故 东晋成帝的时候,大臣温峤组织了一支联军去讨伐叛乱的***。在战争的初期,有几路联军连连失利,军中粮食也快用完了。 这种境况很让主帅陶侃着急,他生气地对温峤说:“你动员我来时,说一切都已安排妥当,现在交战不久,军粮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马上供应军粮,我只有撤军。” 温峤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首先得内部团结。现在我军虽然乏粮,处境困难,可如果马上撤军,不仅会让人耻笑我们,而且也会使叛军更加嚣张。我们目前的处境,正如骑在猛兽的身上,不把猛兽打,怎么能够下得来呢?咱们只有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温峤的劝说,率军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叛军。 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一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骑虎难下”。表示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来已经不可能,因而骑虎难下也含有进退两难的意思。 这个动物应该就是人吧?骑牛觅牛成佳话,骑虎难下福临身,我百度了一下,好像是什么诗的一句,实在不知道什么意思。

骑驴觅驴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拼音:骑驴觅驴 [qí lǘ mì lǘ]。

引证:~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 ◎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例句:他拿着钢笔还到处找钢笔,真是~!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

一、骑马找马 [qí mǎ zhǎo mǎ]

释义: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引证:他得一边儿找事,还得一边儿拉散座;~,他不能闲起来。 ◎老舍《骆驼祥子》一。

出处: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彼时间骑马寻马;只要弄到一笔大大的银款;赚上百十两扣头;就有在里头了。”

例句:他一边作散工,一边找工作,~,他没闲起来。

二、骑驴找驴 [qí lǘ zhǎo lǘ]

释义: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无得之得

无得之得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二十二章 摘抄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舒州禅师清远(1120年卒)说:“如今明得了,向前明不得的,在什么处?所以道,向前迷的,便是即今悟的;即今悟的,便是向前迷的。”(《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在前一章我们已经知道,按僧肇和道生的说法,真实即现象。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禅师们还有一句常说的话:“骑驴觅驴。意思是指,于现象之外觅真实,于生轮回之外觅涅盘。舒州说:“只有二种病,一是骑驴觅驴,一是骑驴不肯下。你道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山僧向你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驴病,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骑了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山僧向你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山河大地是个驴,你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一事,名为道人,复有什么事?”(同上)若以为悟后有得,便是骑驴觅驴,骑驴不肯下。

黄檗说:“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古尊宿语录》卷三)只要悟了,则尽是佛事,无地无佛。据说有个禅僧走进佛寺,向佛像吐痰。他受到批评,他说:你指给我无佛的地方吧!(见《传灯录》卷二十七)

所以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作的事,也就是平常人作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禅师们把这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象征着悟的成就的顶点。更进一步,意谓既悟之后,圣人还有别的事要作。可是他所要作的,仍然不过是日用平常的事。就像南泉说的:“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虽然圣人继续生活在这里,然而他对那边的了解也不是白费。虽然他所作的事只是平常人所作的事,可是对于他却有不同的意义。如百丈禅师怀海(814年卒)所说:“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无此字:ocr),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异旧时行履处。”(《古尊宿语录》卷一)最后一句,看来一定有文字上的讹误。百丈想说的显然是:“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人不一样了,因为他所作的事虽然也是其他平常人所作的事,但是他对任何事皆无滞着,禅宗的人常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接著一缕丝(《古尊宿语录》卷三,卷十六)。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还有另外一句常说的话:“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传灯录》卷八)我们可以问: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为什么“事父事君”就不是妙道?如果从以上分析的禅宗的教义,推出逻辑的结论,我们就不能不作肯定的回答。可是禅师们自己,没有作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这只有留待新儒家来作了,以下四章就专讲新儒家。

骑驴找马和骑驴觅驴有什么不同?

“骑驴找马”和“骑驴觅驴”在含义上存在一些差异。

“骑驴找马”意思是暂时骑着驴,等待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品。这个成语没有贬义,是一种中性的表达方式。

而“骑驴觅驴”则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那些身边有东西却不珍惜,还要继续寻找更理想的目标。

总的来说,两个成语都在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或东西。但“骑驴找马”强调暂且维持现状,等待更好的机会,而“骑驴觅驴”则强调不珍惜现有的,还要继续寻找更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