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怎么读-亦复如是前一句
1.《人间词话》(九)
2.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3.佛经经典名词100句
4.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的一句话的理解
5.亦复如是的是什么意思
6.佛经中可以励志的句子
《人间词话》(九)
〔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①严沧浪:南宋文学家,字仪卿,号沧浪逋客,著有《沧浪集》、《沧浪诗话》等。下面引文有误,《沧浪诗话》原文“诸公”作“诸人”,“透澈”作“透彻”,“凑拍”作“凑泊”,“水中之影”作“水中之月”。
②羚羊挂角:传说中羚羊夜宿时把角挂在树上,脚不沾地,使猎人无迹可寻。此指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③凑拍:应为“凑泊”,凑合,拼凑。
④阮亭:即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其论诗以神韵为宗,著有《带经堂集》《衍波词》《池北偶谈》等。
译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诸位诗人,作品都只讲究‘兴趣’。他们的作品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以,它们的妙处,晶莹透彻、四面玲珑,而不是勉强、生硬的拼凑。就像‘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在有限语言的字面意思上去领悟其无穷的意味。”我说:“北宋及以前的词,也像严羽所说的这样。然而严沧浪所说的兴趣,王阮亭所说的神韵,都只不过说出了其表面现象,比不上我所拈出的‘境界’,可以探寻到它们的根本。”
以李商隐《贾生》为例: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贾谊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后来因上书,被贬长沙。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两句诗从正面歌颂了孝文帝求贤若、虚怀入谷。从“求”到“访”,可见其网罗人才已达到以“遗无遗贤”的程度。后一句也从正面歌颂了贾生的才情之高,“才调”用“更无伦”进行赞叹,让人仿佛看见了一个少年才俊、意气风发、光彩照人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虚心垂询零时聆听以至于“不知不觉当中自己的膝盖以前于席”的形状描绘的惟妙惟肖。是对前面两句的具体描述。
第四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将全诗融入了一种高潮,原来孝文帝的求贤若渴、半夜问席求的不过是长生不老之术,这和国家、人民又有什么关系呢?前面两句诗人勾勒出了一个求贤若渴的孝文帝形象,可到了第四句,一个“问”与“不问”,诗人点迫而不说迫,极具辛辣讽刺之意和抑扬吞吐之妙,留给人无限遐想。
像李商隐这首诗中的点破而不说破应该就是王国维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境界啦!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亦复如是
开放分类: 成语、语言、词语、词汇、文字
词目 亦复如是
发音 yì fù rú shì
释义 复:又,再。也是这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是。所以卒无所建定”
示例 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功夫。换过左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同样
亦复如是的是的意思?
又是这个样子。亦-又 是--指示代词这这样。复也是又的意思 如-像。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结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质”。物质都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的空间。一切物质都是依缘而生,借助、依赖各种条件才能存在。既为缘起法,物质就没有实在的、独立的自性,本质就是空。色是物质厂表现形态,空是物质的属性。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四蕴和色蕴一样,也是空有不二。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的是什么意思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的“是
”这里是“这样、如此“之意,
整句翻译
”世界愚人也都是这样“(或如此)
亦复如是的如是是什么意思啊
这样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那一如此”一般承接上句所说的内容比如“纵然如斯,亦复如是”--〈彩云国物语〉
佛经经典名词100句
佛经的经典名句:
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二、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四、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五、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六、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七、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八、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十、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十一、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十二、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十三、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十四、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十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十六、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十七、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十八、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十九、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十、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二十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十二、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二十三、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二十四、一切皆为虚幻。
二十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二十六、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二十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二十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十九、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三十、一切皆为虚幻。
三十一、不可说,不可说。
三十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三十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三十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十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三十六、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三十七、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三十八、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三十九、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四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十一、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四十二、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四十三、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四十四、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四十五、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四十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四十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四十八、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四十九、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五十、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的一句话的理解
在理上说,是的,佛说的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都是真理。
然而信不信,就看个人意愿了。佛是老师,只是教授、分享、描述,不强迫。
文摘恭录《佛陀的启示》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
“人应当自作皈依,还有谁可以作他的皈依呢?”[注一]佛曾经这样说过。他训诫他的弟子们,当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注二]他教导、鼓励、激劝每一个人要发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脱;因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以自解缠缚。佛说:“工作须你们去做,因为如来[注三]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注四]我们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说,他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涅盘——的人而已。这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在这条责任自负的原则下,佛的弟子们是自由的。在《大般涅盘经》中,佛说他从不想到约束僧伽(和合僧团)[注五],他也不要僧伽依赖他。他说,在他的教诫中,绝无秘密法门。他紧握的拳中,并没有隐藏著东西。换言之,他一向没有什么“袖中秘笈”。[注六]
佛准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闻的。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根据佛的话,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行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脱以为酬佣。
佛有一次到憍萨罗国一个叫做羁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他们听说佛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羁舍子,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然后又来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语,谁说的是妄语。”
于是,佛给了他们如此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注七]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察如来(佛)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师尊的真正价值。[注八]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注九]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理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其他宗教里所谓罪的观念。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么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为了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钟,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出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替他向佛陀发问。)[注十]
佛不但准许弟子们自由思考,他的宽大为怀,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惊。有一次,在那烂陀城,佛接见了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优婆离。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诃毗罗[注十一])的在家弟子。摩诃毗罗亲自选派他去迎佛,和佛辩论有关业报理论方面的某些问题,想将佛击败,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佛的观点与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讨论论的结果,优婆离却相信佛的观点是对的,他老师的看法反而错了。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但佛叫他不要急著作决定,要慎重考虑一番。因为“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审慎考虑是要紧的。”当优婆离再度表示他的愿望的时后,佛就要求他继续恭敬供养他以前的宗教导师们,一如往昔。[注十二]
在此,我们要加一句话,就是:这种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应当适用于宗教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这种宽容与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化与佛教文明最珍视的理想之一。因此,在两千五百多年漫长的佛教史中,找不到一个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从来不曾因为弘法或劝人信佛而流过一滴血。它和平地传遍了整个亚洲大陆,到今天已有了五亿以上的信众。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论以什么为藉口,都是绝对与佛的教诫相违背的。
有一个时常被提起的问题:佛教到底是宗教呢?还是哲学?不管你叫它做什么,都无关宏旨。佛教仍然是佛教,不论你给它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标签是不相干的。我们将佛的教诫称为“佛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人们为它所取的名字,是不关紧要的。
名字有什么相干? 我们叫做玫瑰的,
叫任何别的名字, 仍然一样的芬芳。
同样的,真理不需要标签。它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基督教的、印度教的、或是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宗教的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它们能在人们心中产生有害的偏见。
这不仅再与理性和心灵有关的事情为然。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间,亦复如是。举例来说,我们遇到一个人,并不把他看成人类,而先在他身上加上一个标签,好比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或是犹太人,然后将我们心中与这些名称有关的一切成见,都加在此人身上。实际上,这人可能不含有丝毫我们所加于他身上的种种属性。
人类最喜欢有分别性的标签,甚至将各种人类共同具有的品性与情感也都加上了标签。因此,我们常常谈到各种“商标”的慈善事业:好比佛教慈善事业,或者基督教慈善事业,而藐视其他“商标”的慈善事业。可是慈善事业实在不能分宗派;它既非基督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也非回教的。一位母亲对子女的爱,既非佛教的,也非基督教的;它只是母爱。人类的品性与情感如爱、慈、悲、恕、忍、义、欲、憎、恶、愚、慢等,都用不著宗教的标签;它们并不专属于任一宗教。
亦复如是的是什么意思
“亦复如是”,出自《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万物都是无常的,一切都如影像、泡影、梦幻和闪电,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依附于这些表象,而应该了解事物的本质,寻找永恒的真理。这一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佛教的理念,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放下那些一时的虚荣和欲望,去探寻更深刻和真实的事物本质。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让自己更加地沉淀和平静。
“亦复如是”这句话直接受到了现代人的追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寻求一个内心宁静的空间。这种渴望也促使着人们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追寻生命中更深刻的意义。我们应当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学会减缓生活的节奏,去探究自己内在深处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灵的深处找到生命中真正的意义。
“亦复如是”这个表述不仅仅适用于佛教的信仰和理论,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中也有其广泛的应用。在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亦复如是”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在不停地变化和演变,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去寻找并理解世界的本质。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事物都可以存在多种解释,我们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碰撞,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应对这个多变的世界。
佛经中可以励志的句子
1、为何不必?
2、刹那便是永恒。
3、一切皆为虚幻。
4、不可说,不可说。
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9、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2、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3、见色起*心,报之在妻女。
14、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6、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17、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2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1、真为生,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22、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3、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7、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2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9、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0、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2、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33、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4、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欲。*欲断时生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3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36、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38、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
39、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40、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41、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42、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4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4、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经中的40句分享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7、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8、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2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30、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1、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3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4、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5、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二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一)
1、?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人生不懂反省,等于停止进步。
3、?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4、?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5、?王欲理人,先自理身。
6、?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皆以直故。
7、?时间在变,人也在变。
8、?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9、?见人要微笑,处事有礼貌,是为做人的密行。
10、?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11、?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12、?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3、?拨无因果,断灭善根。
14、?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不会到来。
15、?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16、?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7、?在一丛鲜花中,最突出的一朵总是最先被人采走。
18、?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9、?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20、?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二)1、?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3、?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知足少欲藏大富,任劳不悔大愿力。
5、?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6、?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8、?笑看花开,是一种宁静的喜悦;静赏花落,是一份随缘的自在。
9、?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1、?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12、?人生在世,无法预知未来。
13、?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14、?有力量帮助他人,是自己的福。
15、?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6、?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17、?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8、?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9、?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0、?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三)1、?心若安,可步步生莲。
2、?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4、?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9、?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0、?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1、?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2、?心静,才能听见自己的内心。
13、?物质可以贫,但是心灵、志气不能贫。
14、?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15、?若不知人生是苦,智慧就无法开启。
16、?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1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8、?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9、?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20、?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四)1、?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2、?善念是无限的财富。
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足者博学,不自满者受益。
4、?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5、?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7、?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念佛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1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2、?有智慧,能发挥勇猛的大爱。
1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4、?心之本性空,安定。
15、?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执念而已。
1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7、?没有生过什么大病,是因为此人根本没有能量排病毒。
18、?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0、?自爱是报恩,付出是感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