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 心经-亦复如是金庸
1.三国人物,以及内容详细介绍
2.谁知道大脘是什么意思?
3.金庸笔下的江湖名句
4.金庸有哪些经典的语录呢?
三国人物,以及内容详细介绍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三国历史概述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洲的刘表、益洲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洲牧刘表病,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洲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洲;曹操知道刘表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洲;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洲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洲所受降的水军全部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洲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洲,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洲;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洲。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拔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洲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洲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7-8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郃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郃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郃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郃、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浚、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黄仁宇 : 长期分裂的局面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
会不安仍未获解决;甚且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绝,胡人入侵,
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于是,一个个“坞堡”地方自卫组织相继建立,中国俨然进
人另一个新形态的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
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看来,这也确是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等于
30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10倍。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古代的五铢钱从
周朝的后期即已流通,至汉朝更为普遍,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许多地方
因之绝迹。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
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
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亡。
新形态的战国时期
然则,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则不正确。虽说在这段长时期内战事若断若续,
但大规模的征伐和有决定性的战役不多。若非如此,则以后的统一亦必采取不同的
步骡。很显然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与战国时代截然不同。经过四个半世纪皇
权政治的掌握,中国已与封建体制解散之后所产生多数带竞争性的王国的情况大有
差异。士绅阶级的广泛分布也使全面动员困难。从纪录上看来,这次分裂期间军队
里的兵员大致都由招募而来。
少数民族在的场合早出现,增加了局面的复杂性。传统上称为“五胡乱华”,
其实这些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及阿尔泰语系(AltaiC)的民族,后者又有原始蒙古人
和初期的突厥语系人种。可是在多半的场台之内,即使专家也不能断定其人种语系
了无差错,更不用说当中的混合部队了。他们与某些汉人冒险家在公元304年至公元
439年在华北建立了16个王国,有些在短期间内前后重叠,有些彼起此伏。在初起时
.他们既称为“蛮夷戎狄”,少不得带毁灭性。一待到他们将所创的朝代布置妥当,
他们也建孔庙、立太学开始注重文物,提倡农桑。当中有两种入侵的民族竟开始修
筑长城,以防其他游牧民族紧随着他们的来路,打扰他们新建的王国,可见得其改
变程度之深。
在这分裂期间的后期,汉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国家与汉人在江南的“”
不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商业上倒有了来往,南北的使节也互相访问。可是
始终没有人提出这种分裂的局面应当视作当然,听任其存在,各小王国也应当保持
现在所能控制的地域。在南方或在北方.组织政府的原则仍是政治哲学,而不是地
缘政治(geopolitics)。这广大地区称为“中国”者,内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
没有其他的逻辑,或甚至适当的国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统这一
观念,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使文官集团有了思想的团结,这种趋向可以在当日的文件
中看出。
后汉末季曹操企图重建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他的成功仅及于魏。他再想兴师
讨伐南方,却惨遭失败,他的子孙继业也无一功成,此中原委可能为今日之旅游者
及历史学者所感兴趣,因为当中有地缘政治的关键在。
三国鼎立时期
当时的蜀汉以今日的四川及邻近区域作地盘。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资源,足以
支持长期之战事,已有国家之内另一国家的姿态。其跨地既广,四周仍有适当的山
川作屏障。近年来不少的旅游者已经在其东部看到长江的三峡。其实游客从下游溯
江西行,费时虽多但印象更深。两岸的绝壁既已垂直的掉入水中,其下一段景物本
来也是别有洞天,经过一段耽搁,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开,越能令人寻
味。不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纪内战中,无人敢于攻入三峡,即是第二次大战期间,
日军已逼近峡谷之东,也同样感到束手无策。
魏与蜀之外,第三个国家为吴,所在为水乡。吴国既拥有水师,也沿着长江将
各城市设防。今日的南京(过去曾称建康及金陵)创建于吴。当初创时城居水滨,
沿岸之石壁与城垣构成一体,作为防御战时坚强的凭藉。据说今日这石壁之一部仍
可在市内看出,只是因为长江改道,这痕迹现在离江滨巳有相当距离了。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
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吴及蜀已半个世纪,魏将司马昭终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
万山之中,人迹不到之处行军,以奇袭方式突出蜀汉之后门。此计既成,收拾残局,
只是指顾间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马炎乃抄袭曹家办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转
移到司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晋朝,让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札,全部有如
以前之曹魏逼着刘家的汉朝禅让。这种象征着天命转移的仪式,也在分裂的期间为
以后四个短命朝代(宋、齐、梁、陈)所模仿。
短暂的统一
晋帝国之征服吴国,以长远的计划遂行。首先以军屯担保食粮之充足;其制造
船舶,地处蜀境也费时7年;统帅王浚向来做事以大刀阔斧具称,当一切准备停当时,
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据称有600尺长,可载两千兵马。吴国也不马虎将事,他们建
造了水中障碍,还在江面窄处以铁索横贯。王浚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碍;针对横
江的铁索,他制造了100尺长的火把,以干树枝及容易燃烧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
据说烧起来的高热使铁索熔断。这障碍既除,王浚的楼船即顺流而下,于公元280年
在南京受吴降。
以上事迹见于官方正式的历史中,其传奇的成分我们既不能证明也无从否定,
只不过因着这些事迹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重大演变。司马家之晋,因禅让而合法,
是这三个半世纪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带有竞争性的敌国全部肃清。当它在280年攻
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局面,只是才10年,北方的新发展又将
其好梦惊破。公元291年,司马皇家的一段家庭冲突,因为各皇子的关系而牵连到各
地域。内战既开,长城内的少数民族也借机起事。公元317年,西安与洛阳两座国都
先后被洗劫,一个驻在南京的晋王子在这关头称帝以维持朝代的名号,可是自此以
后他和他的继承者除了控制长江以南之外,很少机会能涉足于其他地区。公元383年,
这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
军(淝水之战)。可是纵然如此,东晋仍无力北伐,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
后四个继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无不如此,它们都自称统领全国,实际上不过盘踞着
华南,坐待着第二帝国隋朝之勃兴。
当我们检讨这段期间的历史时,发现当中浪漫的事迹多,逻辑之成分少。不少
出色的男女人物,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其反
映什么实际意义。
重新诠释八王之乱
这段历史可以从汉代的覆亡叙起。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权、黄巾叛民的暴
动,和无纪律之边军被召入京,然而实际上,全面内战展开时,宦官已被整肃,黄
巾贼已被剿平,而边军亦已不再成为问题。晋朝情形亦复如是。最初问题之发生,
咎在皇后贾氏,据说她心肠毒辣,又爱虚荣,有些历史家尚且说她黑而奇丑。因为
她与皇太后争权又要废太子(非贾后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干涉。晋朝的习惯,
各皇子称王,内为朝臣,外拿兵符。不过当争端延及各地区时,皇后已被弑,以前
各种冤屈都已平反,而战事依然方兴未艾,动则使几十万的官兵卷入,这就很难再
称其为宫闱间纠纷的后果,而认为咎在女人的虚荣与嫉妒了。
现代学者引用“经济枢纽区域”(Key Economic Areas)的说法,企图将长期
分裂的局面,作比较深切的解释。他们认为好几个出产粮食的大地区,内部的交往
深,需要外界的接触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渐脱离中央的掌握。这种说法,有它
的优点。从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两个国家看来,和东晋在淝水一战足以击退来犯
之优势敌军的事迹看来,经济枢纽区域好像确有其事。可是这和晋朝一度统一的情
形对证,就不相符合了。即算地缘政治里有阻碍统一的因素,仍可以军事行动克服。
以后晋朝的内战更使这个说法文不对题。当时战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国都附近,南方
照理应当鞭长莫及,此刻却反而平静无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所谓兼并之说再加斟酌。土地的
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
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于官僚组织
的管制。当时汉朝提倡孝与廉(不仅是做官的廉洁,而且是在对人处世时对财物一
体谦让),显见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这种组织与
结构极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坏。读者此时必须体会到,在农村之中应付税的户数极
难隐匿,可是户内所领土地亩数和人口的口数包括雇工和奴工,则可以出入。如果
实际上户数减少,税收必随着短绌。以后政府所能供应的服务,有如济贫、地方自
卫和水利等等,也必为之减缩。并且地方士绅力量的伸张亦必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性
格。专制政府的体制,皇权由上而下,全国一致,要是地方士绅开始自作主张,即
带有一种修正性质。从以上各长所述,可知后汉地方政府的凌夷,巳产生各种不稳
状况。
当曹家取汉而代之和司马家取魏而代之的关头,立即崩溃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
可是其基本原因并未排除。当日不平稳的局势可自各种诏令上看出:有名的“魏武
三诏令”(曹操为丞相时所颁发)求才,内中称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国用兵
之术,即算不仁不孝仍当拨用(地方士绅通常以仁义自居)。晋朝则颁布占田法,
企图限制各家室拥用土地数额。两种方案都在企图脱离士绅的羁绊。可是魏去晋来,
两方都没有达到重建中央集权体系的目的,当日华北表面的平静,全靠强而有力的
创业之主暂时压制,始能一时维持原状,他们一不在位,宫廷里稍有纠纷,即引起
地方上各种无从管制之因素乘机蠢动。皇子之称王者更将事体扩大,以致武装冲突
绵延各州,历时16年(公元291一306年)。其作战无秩序,阵容纷乱,无确切之目
标,凡此均显示社会组织已大规模的全面崩坏。
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乱华
在这16年的后段,有了所谓蛮夷戎狄的投入,这也需要一段解释。首先参加的
是刘渊,他是汉人和匈奴混血。他在公元304年于长城之内起事,20天之内即聚众5
万。刘渊曾任晋朝五部大都督(匈奴有五部),亦即奉命督导匈奴人众。这背景使
他容易号召国防线的匈奴部落,而有些匈奴兵马早已编入边军之内。其他异民族分
子,包括汉人家中佃农和奴工,较刘渊迟12年称帝的石勒,年轻时即被贩为奴。整
个游牧民族的部落入寇也起于此时。可是综合起来看,仍是汉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
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政府,这种制度解体,才引起少数民族参加其中的混战。若说
夷人主动的汹涌而入主中国则与事实相左。
可是少数民族擅长的是骑兵战术,在内战时,其影响非不严重。当骚扰普遍化
时,各处村落组织自卫武力,筑坞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黄巾叛变时开始,及至公元
4世纪,已构成华北的普通现象。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北边有设防的村落三
百余,包括“胡、晋”人口十余万户。公元400年前后,关中有堡壁3000所,他们推
戴统主,相率结盟。其下层基本组织或许只有少数村落,可是一个大单位能包括10
万户,胡汉人口混杂在内。有力之宗族为这种地方自卫组织骨干,他们拥有精兵,
显然有贵族的气派。假使这种趋势任之发展,新型封建可在中国出现,中国此后几
百年的历史也可能与日本之中古史相类似。只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执行流动的战术,
作战时又有大部队参与,终使局势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这期间内,主要的战斗通常牵涉到25万人以上,步兵与骑兵的比率不少于3比
l。因为需要人员,当日胡人君临的短命朝代,经常侵凌地方土绅所组织的自卫团体:
或者派遣监督取得其行政权,或者指令其盟主强索人员与补给。两种方式同样的侵
犯其地方自治的权益。
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皇室着重于各人自我约束、
对人谦让的文治,至此已无法施展。另外一种出处则是地方自治,以资产作基础,
将士绅所掌握的地主威权合理化而成庄园制度(manorialism),而这出路也被阻绝。
且当小朝廷派遣监督到各结壁为盟的单位里去时,又不改组其下层组织,所以以小
自耕农为主体以便于官僚组织统治的中央集权也无法恢复。当时人失望之余.只好
以“五胡”配上一个“十六国”,强调其负面因素,殊不知破镜终能重圆,假以时
日,中国残破的帝国仍能恢复原状,而且发扬光大,不过需要一段长时间而已。
谁知道大脘是什么意思?
就是名气很大、派头很大的人。葛优演过一个**就叫《大腕》,其实葛优也能算上是大腕。
“大腕”揭秘
——现代社会称谓源流释例
作者:孙剑艺
[摘要] “大腕”前身本作“大万”或“大蔓”,“蔓”和“万”原为江湖隐语对“姓”的代称。江湖上称通报姓名来历为“报万(蔓)儿”或“(道)万(蔓)儿”,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蔓”是本字,其余都是借字。“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长茎,江湖上用作姓氏的代称是比喻引申用法。“大蔓”喻指大的姓氏或江湖门派,引申则指有实力的名人。由于“蔓”之原始理据的隐晦,以及该字不常用且读音歧异,人们便借用通俗的“万”字表示。“大万(蔓)”的名人义形成后,其字面的无理性尤为突出,于是又似是而非地演变成了“大腕”。
[关键词] 大腕;万(蔓);报万(蔓);扬名立万
一 “大腕”原应作“大万”或“大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腕”一词的“人气指数”直线攀升,早已成为普通话的通用语词,成为日益受人欣羡的一个社会称谓。《现代汉语词典》原版未收该词,1996年修订本便适时地增收了“大腕”词条,释曰:“(~儿)指有名气、有实力的人(多指文艺界的)。”括号中的“~儿”说明“大腕”实际上是读儿化音的。诚如另一括号中所注,“大腕”曾专用以称文艺界名人。不过这只是在新时期之初,后来其使用范围就逐渐扩大,还有冯小刚执导的**《大腕》等,都对该词的走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今社会,几乎各界名人均可称为“大腕”了,诸如“足球大腕”“围棋大腕”“房地产大腕”等等;并且“大腕”还可以用作限定性成分,具有“著名”“顶尖”之意,如“大腕导演”“大腕记者”“大腕作家”乃至“大腕企业”之类。此外“大腕”还可以单说成“腕儿”,有了名气,成为名人,可以说“成腕儿了”。这跟戏剧界有时单说一个“角儿”就等于“名角”的道理一样。
然而名人为什么叫做“大腕”或“腕儿”?起初命名时固然有个造词理据存在,后来这种理据被埋没了,人们顺着某种线索再去追踪和考证,就成了语言学上的语源推求问题。对于“大腕”的语源,一般人多会顺着“腕”字去推求,认为是源于“手腕”,因为本领高强谓之“大手腕”,所以强有力的人物即可谓之“大腕”了。这种推断貌似有理,但不过是就字解字而已。这个字是本字还好,如果是借字,那就成了望文生义。也有人指出了另外的情形。王学泰(1998)认为“腕”并非本字,“大腕儿”本应写作“大万儿”,说:“‘大腕儿’的‘腕’字用的极其普遍,但似乎是个错字。这是句江湖隐语(也称‘调侃儿’或‘春典’),‘腕’大概应该写作‘万’……‘大万儿’指一些领域的名人,通常是指演义界的名流。” 还有人认为“大腕儿”应该写作“大蔓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2004)指出:“大腕儿的腕,是相声界的行话,但腕儿字应该写成这个蔓儿”,并且称马三立是自己的“大蔓儿老师”,称牛群是自己的“大蔓儿徒弟”。张浩(2002)盛赞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不摆‘大蔓儿’架子”,虚心向青年演员学习。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事实:“大腕”之“腕”,前身是“万”和“蔓”。
二 “蔓”和“万”是江湖隐语对“姓”的代称
既然“万”和“蔓”二字是“腕”字的早期写法,那么它们跟“大腕”一词相连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有的专类辞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曲彦斌(1996)解释说:“蔓 〈隐〉犯罪团伙指姓氏”;“万儿 〈隐〉清末以来京津等地江湖诸行指姓名”。这里的“蔓”和“万儿”两个词条,释语虽略有不同,所指实质应为一回事,“指姓氏”连带上名字就是“指姓名”。其中括注的“〈隐〉”还透露出一点信息:这种用法是江湖隐语。周日字、廉洁(1999)也指出:“‘蔓儿’这个词缀,简写成‘蔓’,念万 儿(wànr),清末以来江湖就用它作姓氏标帜,一直沿袭至今,当代黑道仍有某些犯罪团伙在使用,如称崔姓为‘喇叭蔓’,称杨姓为‘犀角灵蔓’。”这说明大腕之“腕”的前身“蔓”和“万”,是江湖隐语对姓氏以及姓名的代称。
众所周知,江湖各界素有使用隐语(又称行话或黑话)的习俗,好端端的一些事物,生怕圈外人听懂而不明明白白说,非要绕个弯子换一个隐晦的说法,以“万(蔓)”代指姓氏及姓名即属此类。这在旧题材的小说中是很常见的,例如:
(1)伙计说:“我就知道你是个行中人,你算冤苦了我了。我给你言语声儿去罢。”艾虎说:“不用。我还有句话,你先给我带了去。你们寨主是什么万儿万儿?可就是问姓。” (清?无名氏《小五义》第五十八回)
(2)有二百多人说话:“合字吊瓢儿,招路儿把哈,海会里,赤字月丁马风字万,人牙淋窑儿……摘赤字瓢儿,急浮流儿撒活。”列位,这是什么话,这是江湖豪杰、绿林英雄的黑话,……“赤字”是大人,“月丁马风字万”是两个人姓马的。(清?燕南居士《永庆升平》第十二回)
(3)那边的那些个贼一见,齐说:“不好!遇见了英雄了。”问广太姓什么,三爷说:“弓长万,汪点。”那边的贼人就知是姓张,行三了。(清?燕南居士《永庆升平》第三十三回)
(4)彭连虎叫道:“来者留下万儿,夜闯王府,有何贵干?”柯镇恶冷冷地道:“在下姓柯,我们兄弟七人,江湖上人称江南七怪。” 彭连虎道:“啊,江南七侠,久仰。”(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一回)
(5)姓白那少年溜滑之极,一见“祝氏三雄”形势不妙,立即冲出大门,出了大门,这才扬声说道:“阁下剑法高明,佩服,佩服!请阁下赐个万儿。” 这是江湖上的术语,留个“万儿”即是报个姓名的意思,要对方报出姓名,乃是准备以后寻仇的。(梁羽生《瀚海雄风 》第三十六回)
(6)明侠把烟袋锅磕磕,冷冷地说:“是朋友就亮个蔓儿把道路闪开,你我井水不犯河水;是冤家就亮青字拼个活!”(单田芳《童林传》第一六七回)
(7)三个人准备停当,靳忠人让马慢慢拖着辕套走。那边二十几匹人马渐渐靠近了,其中有一个戴着土耳其式水獭绒帽的,看样子是大哥或四梁八柱的人物,在马背上欠了欠身子,开口道:报报迎头,什么蔓?邵越和靳忠人都不是关外人,听不懂绺子的黑话,不知他说什么,两人大眼瞪小眼。倒是乌云听懂了,趴在那里打着颤说,他要咱们报个姓名,问咱们是干什么的。(邓一光《我是太阳》第一部)
以上例证充分显示出“万(蔓)儿”指姓氏或姓名的本来面目。其中“万(蔓)”指姓氏是初始用法,指整个姓名则是连类而及。
“万(蔓)儿”再进一步引申,则为江湖门派等的名号及其相关的名声:
(8)此计大妙。咱哥儿俩立此大功,九江白蛟帮的万儿,从此在江湖上可响得很啦。(金庸《笑傲江湖》二十五 )
(9)长乐帮是近年来江湖上崛起的一个大帮,八九年间闯下了好大的万儿。(金庸《侠客行》第十三章)
(10)二十五年前,辛斗南以一根丈八蛇矛枪、一十八支雁翎箭震慑河南黑道,创下中原镖局,当真是赫赫有名,好大的万儿。(周显《后羿神弓》第一章)
三 江湖隐语称通报姓名来历为“报(道)万(蔓)儿”
“万(蔓)儿”是指姓氏及姓名,上节各例中所谓“赐个万儿”或“亮个蔓儿”等,就是让对方亮出(通报)姓名。这又牵扯到江湖隐语通报姓名的习俗。江湖或武林人士见面,互不知晓对方身份,就要问问对方的“万(蔓)儿” ,实即让对方报上自己的姓名来历,当然有时也包括门派出身在内。但“赐万(蔓)儿”和“亮万(蔓)儿”只是对通报姓名的较为特殊的说法,前者带有客套的口气,后者则带有强硬的口气。而较为通行的中性说法则是“报万(蔓)儿”或“道万(蔓)儿”,有时还要加上量词“个”。例如:
(11)任云秋道:“二位要找总令主,先报个万儿上来,在下自会给你们进去通报。”公孙坤不耐道:“小子,还不快去,噜嗦什么?” 任云秋道:“这是规矩,你们不报万儿,在下如何进去通报?” (东方玉《新月美人刀》第十三章)
(12)仇自春退下一旁,嗯,此刻,一个是青面,一个是黄脸的缺耳仁兄开始报万儿了。“‘青庙鬼’艾少长。”“‘黄庙鬼’艾少福。” 原来,这两位仁兄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家双鬼”,他两人的万儿可真是又响又亮,君惟明对这一双昆仲的名头还比较熟悉。(柳残阳《断肠花》第三十三章)
(13)云中鹤眸子里精光四射,瞬也不瞬地盯向尹剑平:“请恕我健忘,朋友你报个万儿吧!”“我姓尹,”尹剑平面若寒冰地道:“云中鹤,你也报上个万儿听听吧!”(萧逸《甘十九妹》三十六)
(14)文胜中拔足飞逃,一面跑一面叫道:“这是六合帮史帮主的东西,你这丫头有胆拿去,可有胆报个万儿么?”( 梁羽生《侠骨丹心》第三十一回)
(15)好,你们三个是哪一门派的人,报个万儿来,只要说得不假,就没你们的事了。”(东方玉《金缕衣》第二十四章)
(16)庆儿忙说:“各位老大别误会,咱们都是自家人哪!” “自家人?” 黄面鬼眨巴眨巴小眼睛,仔细打量着主仆说:“那你就道个蔓儿吧!你是哪个溜子上的?”(单田芳《童林传》第一七一回)
四 江湖隐语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
江湖人士报出姓名(蔓儿、万儿)之后,如系名声显赫,其行话叫做“万(蔓)儿响”或“万(蔓)儿亮”。如前面例子所说“他两人的万儿可真是又响又亮”。所以人在江湖行走,先图混碗饭吃,进而就要求出人头地、名声显扬——这在江湖上也有专门术语叫“扬名立万(蔓)”。例如:
(17)虽然你已被逐出本门,但在江湖上扬名立万,使的仍是本门剑法。(金庸《笑傲江湖》二十七)
(18)我瞧这一十二路华拳,只须精通一路,便足以扬名立万。(金庸《飞狐外传》第十五章)
(19)如果张纪中不拍《射雕》了,那他们这帮年轻人靠什么扬名立万呀。(《人民日报》2001年8月13日)
(20) 扬名立蔓以及书法界的争斗恩怨若与中国煌煌几千年书法艺术本身比起来都实在太渺小太渺小,小到了我们无心无暇去顾忌它们,让它们扰乱心性。(《中国书法家论坛》2002年12月18日)
“扬名立万”又可说成“创名立万”和“成名立万(蔓)”:
(21) 贝海石道:“帮主奉师父之命,前来投靠司徒帮主,要他提携,在江湖上创名立万。” (金庸《侠客行》十五)
(22)一个身材高瘦的中年书生站了起来,朗声道:“侠客岛主属下厮养,到得中原,亦足以成名立万。”(金庸《侠客行》十九)
(23)他这一挥鞭,跟姚清宇同来的,也都是在武林中成名立万的豪士,也纷纷喝骂着涌了上来,而和这汉子同行的另几匹马,此刻也兜了回头。(古龙《飘香剑雨》第三十四章)
(24)但火箭队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因为姚明在经验、力量与技巧方面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可见要想在NBA中成名立蔓,姚明还需假以时日。(《市场报》2002年10月26日)
由于后来“万”“蔓”多写做“腕”,所以又有“扬名立腕”的写法;有时也单说“扬万”或“扬腕”。例如:
(25)《功夫》以40年代鱼龙混杂的中国广东为背景,周星驰扮演一街头善恶不分的小混混,为扬名立腕欲加入黑帮。(《梧州日报》2003年7月8日)
(26)江南七怪都是一怔。焦木道:“你就算要到江南来扬万立威,又何必败坏我的名头……你……你……到嘉兴府四下里去打听,我焦木和尚岂能做这等歹事?”(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回)
( 27)到春节晚会剧组里转上一转,已经起到了“扬腕”的作用——只要在审查中露露面,马上就会被地方台请走去录节目。(《齐鲁晚报》2001年2月4日)
(28)后来,我回哈尔滨路经北京时,把这事向侯大娘讲了。侯大娘说:“你侯大爷(候保林)这么做,是有意的,他在为你‘壮腕’、‘扬腕’,扩大你的‘知名度’。”我真要感谢他。(《黑龙江日报》2002年12月2日)
从“万(蔓)”到“腕”既然代表了名声或知名度,“大腕”指名人就容易理解了。
五 “大腕”系由秧蔓义的“蔓”引申嬗变而来
“大腕”既然本可写做“大万”和“大蔓”,那么“腕”“万”“蔓” 三字哪个是本字呢?其实“蔓”字是本字,“万”和“腕”都是借字。三字既可相通假,当然也同音。“蔓”字的口语音念wàn(一般单念要读儿化音),正好与“腕”“万”也同音,是能够互相借用的。
人们感到困惑的是,作为“大腕”之“腕”本字的“蔓”,怎么会成为江湖隐语姓氏的代称?又怎么会演变成当今名人意义的“大腕”?
众所周知,“蔓”本指蔓生植物那种不能直立的长茎(如瓜蔓、藤蔓)。这个字在《说文》中就有了,许慎释曰:“蔓,葛属。”王筠句读:“诸书多以为藤生者之通名。”《广韵?愿韵》:“蔓,瓜蔓。”可见这种意义由来已久了。植物的这种蔓儿或曰蔓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细长而绵延不绝,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以比喻长而连贯的事物。比如我国的达斡尔族人睡一种南、北、东(西)相连的三铺炕,叫“蔓子炕”;曲艺界称长篇而连贯的作品为“蔓子活”,各种大鼓、评书都有这种“蔓子活”(短篇则称“段子活”)。而我们的姓正像一条长蔓一样,生生不已,好多姓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样,江湖或武林的门派师弟相传,也具有一条长蔓的特点。所以,江湖隐语以“蔓”为姓的代称,不过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起初只是临时的修辞手法,久之“蔓”便有了这项比喻引申意义。继续推衍下去,植物的蔓有粗细、长短等为标志的大小之别,那些粗长强壮的当然就是“大蔓儿”;社会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强弱之别,强大者亦为“大蔓儿”(门派亦复如是)。姓氏或门派是由人组成的,大姓望族以及有名的江湖门派,是因为有名人的缘故,所以名人亦得称“大蔓儿”。报蔓时报出姓按说就可以了,可是一般情况下同姓者太多,姓往往不足以确定具体身份,就需要连带上名字,以及出身来历、门派师承等。但真正有名的人物,只要报上姓名,或者只有一个姓,乃至绰号,对方马上确知其身份了:嚯,大蔓儿!
如此说来,江湖上表姓氏的隐语以及引申出的名人意义,写做这个“蔓”才是正宗,才有理据。但它为什么变成“万”和“腕”了呢?第一,虽然以字记词应尽量体现理据性,即尽量用本字,但是以“蔓”表姓的理据,一般人是不了解的,要不怎么是隐语呢?这就给同音假借开了方便之门。第二,“蔓”和“万”本来就是同音,在《广韵》中,属于同一韵中的同一小韵,即声韵调全同,音“无贩切”,这给它们相假借提供了语音基础。第三,后来“蔓”分化为wàn、màn二音,致使表姓的这个“蔓”一旦脱离了口语环境,就呈现出读音歧异,而写成“万”就可避免这种误读尴尬,这就给“蔓”假借作“万”提供了客观必要性。第四,就使用频率而言,在同读wàn 音的情况下,“万”是个习用字,“蔓”是个冷僻字,这就给“蔓”假借作“万”提供了客观必然性。综合这些因素,在记写江湖上表姓的wàn这个隐语词的时候,“万”字反倒占了上风,清人小说中大多写做“万”,现代作品中也以用“万”为常。至于最终又为什么变成了手腕的“腕”,恐怕又是理据性因素占了上风。因为“大wànr”演变出名人的意义以后,距离原来的理据更远了,无论是写做“万”还是“蔓”,人们都感到与现有意义毫无联系。而“大wànr”所表示的人物,正是具有某种大手腕或曰大本领、大能力的实力人物,这种意义使人们觉得wànr音似乎应该是手腕之“腕”,而“手腕”一词的口语音也正好是儿化形式,于是“大wànr ”一词最终定型为“大腕”。所以,说到底,这个“腕”字也是一个鸠占鹊巢的假借字,其似是而非的所谓“理据”,不过是一种后起的假借义同化而已。
但是,字词的原始理据跟它现实应用的书写规范是两回事,我们探讨一个词的音义来源和造词理据,并不是非要在写法上去复古。比如我们探讨“大腕”的原始形式,就不必去恢复其原来的通俗形式“大万”,更不必去恢复其具有原始理据的形式“大蔓”。字词书写的规范化在讲究理据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大腕”词形就是当今社会共同约定的形式。另外,我们也不必对江湖用语谈虎色变,甚至一说江湖隐语就跟联系起来,或者欲来个清理门户把“大腕”从普通话语汇中排斥出去,那样将不胜其烦。因为普通话语汇的来源极其复杂,即如过去的“江湖”,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凡具有某种技艺出外谋生,皆谓之走江湖,当今语汇来自江湖用语者,肯定不在少数。而过去的江湖艺人正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所以“大腕”最先从文艺界用起,就不足为怪了。沧海不择细流乃能成其大,我们民族共同语的语汇正具有吸收和改造古今中外各种词语的博大容量和潜在能力。
金庸笔下的江湖名句
1、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天龙八部》。
2、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3、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是。——《神雕侠侣》。
4、他强由他强,清风佛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江湖里的爱恨情仇,打打杀杀,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罢了。今天的我们放下刀剑,拿起手机平板,同样的刀光剑影人心叵测,同样的一入职场深似海。和书中的江湖又有什么分别。人生就该只羡鸳鸯不羡仙,苦短人生,能遇共白头者,便在人世尚欢,时光短暂且行且珍惜。
金庸先生的作品将会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这一代不再沉迷武侠小说,可是我们在无数的影视剧中依然陶醉不已。新时代的孩子不再迷恋电视,可是你手机里的游戏,不也是江湖的缩影吗?缅怀先生一生孜孜追求,才有我们的爱恨情仇。江湖路远,一路走好。
江湖里的爱恨情仇,打打杀杀,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罢了。今天的我们放下刀剑,拿起手机平板,同样的刀光剑影人心叵测,同样的一入职场深似海。和书中的江湖又有什么分别。人生就该只羡鸳鸯不羡仙,苦短人生,能遇共白头者,便在人世尚欢,时光短暂且行且珍惜。
金庸先生的作品将会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这一代不再沉迷武侠小说,可是我们在无数的影视剧中依然陶醉不已。新时代的孩子不再迷恋电视,可是你手机里的游戏,不也是江湖的缩影吗?缅怀先生一生孜孜追求,才有我们的爱恨情仇。江湖路远,一路走好。
金庸有哪些经典的语录呢?
慧极必伤,
情深不寿,
强极则辱,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金庸 《书剑恩仇录》
阿紫问姐夫“她有什么好,我哪里及不上她,你老是想着她,老是忘不了她?”
姐夫平静的答“你样样都好,样样比她强,你只有一个缺点,你不是她............”
——金庸 《天龙八部》
沐春风,
惹一身红尘;望秋月,
化半缕轻烟。
顾盼间乾坤倒转,
一霎时沧海桑田。
方晓,弹指红颜老,刹那芳华逝。
——金庸 《天龙八部》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金庸 《笑傲江湖》
情深意真岂在丑俊
千山万水苦随君行
——金庸 《书剑恩仇录》
天山鸟飞绝,故人两相忘。
——金庸 《天龙八部》
相思无用,唯别而已,
别期若有定,千般煎熬又何如?
莫道黯然销魂,何处柳暗花明。
——金庸 《神雕侠侣》
情之为物,本是如此,
入口甘甜,回味苦涩,
而且遍身是刺,
你就算小心万分,
也不免为其所伤。
——金庸 《神雕侠侣》
天地四方为江湖,
世人聪明反糊涂。
名利场上风浪起,
赢到头来却是输。
——金庸 《侠客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