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上老君清静心经的正文

2.《素书 原始》

3.道家《清净经》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的正文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读音-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意思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1]。清静为本,浊动为末[2]。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3];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清静,天下贵之[4]。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5],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6],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7]?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既无扰。神即无扰,常清静矣[8]。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9]。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既无所得,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方便道[10]。

老君曰[11]: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为得。故言实无所得。

老君曰:道不能得者,为见有心。既见有心,则见有身。既见其身,则见万物。既见万物,则生贪着。既生贪着,则生烦恼。既生烦恼,则生妄想。妄想既生,触情迷惑,便归浊海,流浪生,受地狱苦,永与道隔。人常清静,则自得道。于是而说偈曰[12]:

天尊妙用常眼前,举体动心皆自然。

息个动心看动处,动处分明无际边。

边际由来本性空,非观心照得虚空。

自悟因缘无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宫。

宫中宫外光且明,万法圆中一道平。

清心清镜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

平等道平无有异,天堂地狱谁安置?

神既内寂不亏盈,善恶若空何处生?

只为凡夫生异见,强于地上起纵横。

纵横遮莫千般苦,一一谛观无宰主。

谛观无主本无宗,只个因缘即会中。

中间虽会常无会,放会无为任物通。

若时有人知是经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诵,深心受持,则能灭除无量一切宿障诸恶,冤家皆得和合,无受苦报。邪魔外道,道能降伏。告诸众生,欲度厄难,各已清净,信受奉行。

《素书 原始》

原始章是本书总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标作章名。全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起首提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下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道。即道的体用及表现形式万物都具备。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更应合乎道。人类社会的盛衰兴亡,治乱变迁,皆由人定。人若体之于道,用之于德,表现于仁义礼,则盛,则成,则治。如果背离了道,自然就失去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人身应有的作用(德),则不会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导致世道衰败的前因。因此说:“夫欲为人之本者,不可无一焉。”(道德仁义礼)

第二节:说的是明析事理的贤人君子,以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作为审辩世道变迁的准则,故怀器在身,潜居待时。此五者昌行,是好时,是良机,趋而就之,必可大展雄才,辅国安民,成就伟大的业绩。此五者若衰丧,则是失时,只可隐没其身,保全性命而已。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德仁义礼五者总而论之,相似根杆与枝叶的关系。

道德为根杆,仁义礼是枝叶。无论主杆与枝叶,总为一体。

分而论之,如同母与子的派生关系。道德为母,仁义礼为子。从整体而论,此五者的关系,犹如车马的整体、作用及动态表现形式一样,道是车马的整体,德是车马引重致远的作用,仁义礼则指规范的驾驭方式、理想的运动环境。单就人伦规范方面讲,道德是人的内在本质,而仁义礼是外在应物的表现形式。如人有实质的道德诚载于内心,而形体的言谈举止自然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儒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正是此义。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蹈:践行,实行。

从宏观方面讲,万物皆在宇宙整体中生存,无论一言谈、一动作,无不举步践行着“道”,实行着“道”。所以,道与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波的关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从微观方面讲,道在人身则为元气,元气足则神旺,神旺则为朴,朴实则器物全,物全则作用强。道在人类则为人伦规范,符合此规范,则家齐国治,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则天下太平。

群生是赖,万类咸仗着“道”,然则因各物所禀受的气质不同,故物不能得道之大全,尽道之全体,故曰:“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欲:物顺理将要应该的意思。

万物非道不立,道非物无处体现。道生万物之后,道又内涵于万物之内,物得道者,方可成物。故曰:“德者物之所得。”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得朴气而生者,其性稳固而坚定,随其形而成山石;得动气而生者,其性轻浮而躁动,随其形而飞荡;得灵气而生者,其性善思而多变,随其形而成人。道在“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过程中,无不禀得此性,顺应其理,随之而各成其形。故曰:“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道家《清净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