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沐春风是汉语词汇,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

2.《浣溪沙》古诗词鉴赏

3.程朱理学是怎么发展的

4.什么临大什么的成语

5.生活中乱用成语的现象有哪些?

6.“堂名对联”略说

如沐春风是汉语词汇,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

如坐春风典故出处-如坐春风典故

如沐春风,成语意思是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另外一种寓意是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 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出自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此句意思是宋朝程颢的弟子朱光庭听老师讲课如痴如醉,因而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他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扩展资料

例句

1、(出自鲁迅)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有"~"的感觉。(唐弢《琐忆》)

2、在那和平宁静的日子里,在那如坐春风的年月里,祖国爱他,他爱祖国。

《浣溪沙》古诗词鉴赏

《浣溪沙》古诗词鉴赏1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

 ①一向:即一晌,一会儿。

 ②等闲:平常。

 ③怜取眼前人:元稹《会真记》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评解

 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

 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

  集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

《浣溪沙》古诗词鉴赏2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近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浣溪沙》古诗词鉴赏3

 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座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古诗简介

 《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虽是作者赠给同僚严子文的侍姬笑笑的调侃之作,但通过对侍姬这类卑子的赞赏,表明作者对人好恶是以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为标准的,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赏析/鉴赏

 辛弃疾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弥漫于他的整个精神世界,所以发之为诗文,大的可以成为《九议》、《十论》,小的或送一个侍姬这样近乎游戏的小令,也莫不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阕词就是稼轩于公元168年(乾道四年)他9岁时,在同僚严子文的家宴上,赠给严子文的侍姬一位名叫“笑笑”的调侃之作。尽管如此,但令人读来总感到有一种潜在的思想力量,总觉得这阕词在语言文字之外,还有一种思想之波在撼人的灵魂,让人总想要去捕捉到它。

 “侬”,江浙一带方言称“你”为侬。所谓“吴侬软语”,想必这一位侍姬是吴人,故稼轩戏以她的家乡话称她。“嶔崎可笑”,这是借用晋周顗赞赏桓彝的故事。《晋书·桓彝传》:“桓彝字茂伦,雅为周顗所重。顗尝叹曰:‘茂伦,固可笑人也。’”这里的“笑”据《诗词曲语辞汇释》解:“笑,欣羡之辞。与嘲笑之义别。”稼轩在另一阕《鹧鸪天·郑守厚卿席上谢余伯山》一词也说:“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修五凤楼是盛赞他们兄弟文章写得漂亮。所以这里的“真堪笑”,也是真值得羡慕之意。嶔崎本是指山的高峻,喻于人,是比之为骨鲠俊拔。稼轩把这个典故拉来送给这位侍女,这就等于说这位叫“笑笑”的侍女,竟是一位杰出不群的值得钦佩的伟丈夫式的人物了。这作为对一个侍女的歌颂,确实有点不伦不类。这当然不是稼轩没词了,不懂得用典而胡乱比附。以他这样一位写起词来“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的大家,不可能不懂用典,更何况他“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为女人作艳语,原也当行。那么就只有从文字的本意来理解了。这就是说笑笑一定有其不凡之处,所以稼轩才会许之以如茂伦那样的嶔崎历落,可钦可羡之人。古时侍姬,固多不凡。如张愔之关盼盼,石崇之绿珠,但那还多是忠于故主而已。而这里的笑笑,可惜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其主既未故,那无妨反求之于稼轩所钦羡的事物。辛弃疾3岁奉表南归,本拟为祖国的统一作番事业的,谁知《美芹十论》空上,朝廷本无恢复之志,仅让他在建康作一行政之副职,而且是“添差之员”,形同虚设。以如此之壮年,抱一腔热血而来的盛气之英雄,仅给这样一个冷板凳坐,其心情之抑郁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他在这同一时期作的《满江红》中就说:“笑人世苍然无物”。他对于主和派掌权的这个朝廷,认之为无人,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满朝公卿将相视之为“无物”的稼轩,却以“嶔崎可笑”许一侍姬,以这些猥琐的须眉作衬,则红粉之磊落也就非常形象、可以感触的了。

 再从词中具体地分析一下笑笑的杰出之在。稼轩词中说了:就在于她“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理解这两句词,得了解当时的背景:南宋小朝廷正是如杜牧说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墙犹唱后庭花”那样的一个萎靡世界。在这时,每一个有良心的人,歌时应当是痛苦的,但这还是一般的感情。而她却于痛苦中反要浅笑。这不是写她麻木不仁,不是写她纵情欢笑,而是说她在本来欲颦之处,却发出了“浅笑”。这就透露了她这笑含有凄伤之情。这无法或不屑纵声的“浅笑”,只能是嘴角那苦苦的一撇,是冷然的微哂,是欲笑不得之强颜。总之它是内心痛苦之极的一种反态。长歌当哭,它是比哭更凄惨得多的。是以当别人快乐地喝醉了酒,作出种种丑态时,她却又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一股讨厌鄙弃之情溢于眉宇。这一颦一笑之间,就把她那种高傲的秉性,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正如屈原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样,她是很有点不同流俗而别具慧心的。在那样的社会里,竟有这样一位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反而很有点脱俗超凡的女子,的确令人高兴,无怪乎稼轩要由衷地赞叹她“宜颦宜笑越精神”了。颦其所颦而笑其所笑,是以曰“宜”。那么这个“精神”就不单是指她那一种女性的美的外露,而更是指她一颦一笑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到稼轩对于这一种傲态的钦佩,无此傲态作为底色,则轻颦浅笑,都显轻薄,徒见其不“宜”了。那么由此可见:笑笑的颦笑,定与抗战派的思想感情合拍,这固然是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意愿,也不排斥她就是因坚持抗战而获罪以作奴婢的家属。因而她的见解很合乎稼轩的思想,所以稼轩这才有“一笑坐生春”的感觉。这春,是说如坐春风之中,不要从浅处着想。能使稼轩感到如坐春风之中的,那当然是他非常惬意的时候。岳珂写的他亲自经历的一段故事:稼轩守南徐的时候,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永遇乐》,序北府事,首章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又曰:‘不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特置酒招数客,使妓迭歌,益自击节,偏问客,必使摘其疵,逊谢不可。客或措一二辞,不契其意,又弗答,然挥羽四顾不止。”把稼轩记得虎虎有生气。这当是“一座生春”最形象的解释。稼轩之所以如此迭歌以请益者,只不过意在悲歌以寄慨,感到豪情有所发泄罢了。这当然是他后来的事。以此类推,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在此家宴中高谈阔论,笑笑时发如花妙语,说得是那样中听,有助豪情,使人感到周身舒畅。故此稼轩对于的“开口笑时频”寄予了那样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当此之时,酒酣耳热,小小天地尽是他们主战派的世界,更难得的是,红粉居然知己,所以就更感到她越笑越精神,她此时,已完全不是一个歌舞妓,而直是他不能不钦佩的嶔崎历落的大丈夫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游戏笔墨,因为句句都要嵌有“笑”字,是以这里的颦笑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当然不失为一种诠释。但刘勰说得好:“校练务精,捃理须覈。”典故之为用,本来重在更丰满地引证现实,是以用典宜切,这是绝不能胡乱拼凑的。辛弃疾词全集,一共写了184个“笑”字。可见他并不是不会用笑字。例如“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国倾城”,又如“的砾娇波宜笑”,又如“忽地倚人陪笑”,皆写得极尽风流之能事。因此,他不会无缘无故地以嶔崎之骨形容婀娜之姿。在古书中,这类形容女性的词本就不少。柳永有许多词是写给侍姬的,如“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如“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服”,如“虫娘举措皆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等等,不一而足,从没有以阳刚的嶔崎磊落之丈夫气概许女子。当然,这是柳永,固不足论。稼轩自己写的这类作品虽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如他在《鹊桥仙·赠人》中开头就是:“风流标格,惺松言语,真个十分奇绝。”在《鹧鸪天·有所赠》中说:“眉黛敛,眼波流,十年薄幸说扬州。”说明他并不是不能温柔,而一定要作盘空硬语的。最可比较的是,他还有一阕《蝶恋花·席上赠杨济翁侍儿》:

 小小年华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风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特觞浑未惯,未歌先敛花枝颤。

 从题目说,与这篇堪称姐妹,然而那倒真个是满纸脂粉气。当然不能说这样娇小的女儿“嶔崎可笑”,然而也不是没有思想性。词中的“浑未惯”、“花枝颤”,将一个小女子的自尊和那因屈辱而颤栗的灵魂,刻画得非常深刻。稼轩毕竟是有心人,虽写得极温柔,亦极见个性。

 可见这阕《浣溪沙》词决不是什么无聊文字,而要看成是写给“同志”的、又是一位为世俗所瞧不起而思想境界却又是杰出的同志。那怕是从仅仅不小瞧侍姬这类卑贱的小女子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稼轩的不凡。这样的主题,在当年要庄严地写出一篇论文,那是有碍的。他以“小道”之词,作即兴之赠,那就反而是风雅之事了。所以他虽句句不离“笑”字,句句不离笑笑的身份,但也句句都饱含了对于“同志”的欣慰之情。爱国主义的思想是伟大的,但却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他这里文字是非常技巧而优美的,他把一位侍女抬高到了这样高的地位,这就完全不是庸俗的捧角儿,而是他把对于祖国的热爱看得高于一切,用以衡量一切:谁不爱国,谁不维护国家的统一,虽卿相君主,他亦视为“无物”;而赞成国家统一的,则虽歌妓侍女,也可以许之为“嶔崎历落”之人。从这个侧面,令人又看到了稼轩对于祖国有着无比深挚的感情。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感情,使得他颠倒了对于大人物和奴婢尊卑的陈腐见解,从而具备了进步的立场,这在当年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浣溪沙》古诗词鉴赏4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 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 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 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 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 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问题: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程朱理学是怎么发展的

儒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孔孟时期,其二为宋明理学时期,其三是五以来的儒学新思想时期.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儒学诞生在山东.儒家“三子”——孔子、孟子、曾子都在山东.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乡.“洙泗”是当年孔子授徒之处.所以说孔孟之乡的“洙泗邹鲁”是儒学当之无愧的圣地.

到宋明时期,出现了理学,即新儒学,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其学说把孟子以后中断了1400年之久的儒学道统承接下来.理学习惯上也称宋明理学,这是因为理学是在宋代建立,经元代至明代而发展起来的.

洛阳有充分的理由成为“儒学圣地”

陈来列举了以下理由:

其一,程朱理学诞生于伊洛.程朱理学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始创,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到南宋由朱熹完成.洛阳伊川为理学宗师程颢、程颐二夫子讲经传道之地,亦是理学渊源所在.所以说,洛阳是当之无愧的新儒学发祥地.

其二,程朱理学在洛阳形成体系.“二程”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在中原文化中驰誉千载.“二程”在伊川书院讲学著文数十年,门下英才辈出.“二程”又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而名垂后世,传世佳话不胜枚举,“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典故流传千古,为广大学子所津津乐道.

其三,在伊洛创立的程朱理学影响到后来的儒家学派.“北宋五子”的学说建立在“二程”思想体系的基础上.从广义上说,程朱理学也包括由朱熹所吸收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辈学者及程朱的信奉者.就是说,有了“二程”才有了朱熹.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代表,故又简称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其四,程朱理学是近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东亚文明之根,故有“根在河洛”之说.程朱理学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儒学思想,而且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影响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儒学对海外的真正影响可以说是从洛阳开始的.

其五,洛阳还是道学祖庭.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也称“洛学”,旧时有学者把邵雍之学归于洛学.“洛学”是道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二程”有极大的关系.“二程”之学以“理”(“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所谓“理”,既指大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是“二程”的“洛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贡献.

“二程”的“洛学”的思想核心,就是秉承孔孟儒学精神,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和精神修养.正因为如此,其学术思想在当时又叫“道学”.

“儒学圣地”、“道学祖庭”的地位需进一步提升

陈来说,一提起洛阳,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洛阳作为古都的政治地位,而忽略了洛阳作为古都的文化地位.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程朱理学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更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融合,程朱理学等文化资源就是我们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资本.洛阳应该更加注重对程朱理学的宣传,进一步提升其“儒学圣地”、“道学祖庭”的地位,团结更多的人以促进洛阳更快发展.

什么临大什么的成语

什么临大什么的成语:如临大敌

如临大敌,临:面对着。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出自:《旧唐书郑畋传》:“畋还镇,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

近义词有:小题大作、如临深渊,反义词有:临危不惧、如坐春风,如临大敌是中性成语,动宾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

如临大敌的详细解释:

成语名称:如临大敌

成语释义:临:面对着。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成语出处:《旧唐书郑畋传》:“畋还镇,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

近义词:小题大作、如临深渊

反义词:临危不惧、如坐春风

成语用法:动宾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感彩:中性成语

成语正音:大,不能读作“dài”。

如临大敌的典故/故事:

唐朝末年,黄巢率军起义,攻占了京城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任命进士出身的郑畋为凤翔节度使,让他坚守凤翔。郑畋到凤翔修造战车、扩充军队、加固城墙,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士兵,军队日夜都如临大敌,打败尚让率领的5万大军。

如临大敌的例句:

1、欧洲的金融系统首当其冲,欧盟国家如临大敌。

2、这件事本来没什么,他却像如临大敌一般紧张。

3、这次考试关系重大,所以考生个个如临大敌般,全力以赴。

4、现场几位负责的工作人员更是忙得满头大汗,如临大敌。

5、有些学生倾向以语音学习语文,因此他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以音节为主的语文如英文和德文,而面对华文时却如临大敌。

生活中乱用成语的现象有哪些?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生僻语素),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容易望文生义。

例如“如坐春风”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有人附会为温暖如春。在“外面风吹雨打寒气逼人,屋里宾主谈欢如坐春风”(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这句话中,“如坐春风”与“寒气逼人”对举,显系望文生义。

2、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这是由成语的出处、意义和长期使用的习惯决定的,只能严格遵守而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例如“豆蔻年华”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作为成语固然不必拘泥于这个年龄段,但绝不能相差太大。有人把它用于二十多岁的青年妇女,甚至用于男性,显然是用错了对象。

3、关系乱套:

如“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形容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心理辅导》2002年第3期有一篇题为《与“麻烦同志”周旋到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变色龙”的眼睛十分锐利,善于察言观色,特别是对上司的喜怒哀乐更是感兴趣。对待这种人只要相敬如宾就好,不必特意去结交他们。此处明显为对象误用。

4、褒贬颠倒:

有些成语具有鲜明的感彩,必须准确把握、恰当运用。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都是使用成语时常见的错误。例如“狼奔豕突”,意思是像狼和猪一样东奔西窜,比喻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或仓皇逃窜,是一条感彩十分鲜明的贬义成语。

有些人把它同“东奔西跑”、“左冲右突”之类的成语混为一谈,例如说“让人误以为那时尚在毛儿盖一带狼奔豕突的等人发布了这个宣言(按,指《八一宣言》)”(中国***新闻网,2009年12 ? 月16日),便近于荒唐了。

5、语境不合:

成语使用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和逻辑,语境不合便会造成误用。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是指众多学生,例句中虽有“学子”条件,却不具备“莘莘”(众多)条件,所以不符合语境。

人民网——篡改乱用成语被禁 网友观点褒贬不一

“堂名对联”略说

文:栖霞枫叶8

在我还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春联主要是请乡间稍通文墨的先生即时书写的,而这些春联中包含着许多的“堂名对联”。当时不怎么理解其中的意思,只大体知道一般的姓氏都有着相应的对联,而且每联的后两个字总是一样的。如今,家家户户过年用的都是现成印制的而且大多是闪烁着的金光的春联,因而极少见到少时所见的“堂名对”了。最近一段时间,我花了点时间搜集资料,对相关知识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堂名对联主要来源于过去宗族祠堂的四字对联,其形式是比较固定的,即:□□世泽,□□家声。“世泽”的意思按我推测应该是“家族后世享受祖上福荫、恩泽”的意思,“家声”则是指家族的名声。上下联前两个字的内容主要是列举本族历史上极为显耀的人物和事迹,整个连起来的意思大概是说祖上因某功绩而使世代子孙享受福荫,使本族名声显扬。比如,孙姓——映雪世泽,兵武家声。列举的是孙康之借雪光读书和孙膑的兵家之雄韬武略。张姓“堂名对”——久居世泽,百忍家声。列举的是其家族曾经的九世同堂历史和与之关的“百忍歌”。我个人觉得,“堂名对”作为一种历史的、民间的特有文化应当进行相应的保护和传承。从堂名对的内容来看,其内涵是积极健康的,对后代子孙的成长有很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同族后人读后还有相当的自豪感。同时,从堂名对中可以知道许多历史名人,掌握一些历史典故,对提高人们的知识素养也有很大的裨益。所以,我认为应当进一步弘扬、普及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出版部门也应当在这方面加以认真尝试,只要销售渠道到位,我相信还是有着不错的市场空间的。

以下是我选择的一部分堂名对,主要是源自百度网搜集整理。

刘姓

堂名对:传经世泽 正字家声

尧在当天子前,先封于唐,后封于陶,史称陶唐氏,其后裔封于刘(今河南偃师南),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即刘氏。

西汉时有经学家刘向(前77-6)江苏沛县人。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校理宫庭藏书于黎阁。至夜太乙精星着黄衣持杖至,吹燃杖头火焰照明,与向谈古说今。俱是人间闻所未闻之事,使刘向学问大进。

唐代有刘晏(718—780年),字士安,山东荷泽人,唐玄宗赴泰山,年仅七岁的刘晏到竹清宫献颂,玄宗听后大为称赞,举神童,授太子正字之职(秘书省官名,主管校正书籍),为唐代著名理财家。氏人为纪念刘宴,以“传经世泽、正字家声”为堂联。

冒姓

堂名对:万卷世泽 水绘家声

冒氏乃元末丞相马扎尔台之后。马扎尔台族孙,蒙古篾儿吉得氏,元末任两淮盐运使,张士诚称王苏州,邀请作妥督丞相,不就而隐居江苏如皋东陈镇好友郭道甫处。明朝建立,凡少数民族在中原者一律改用汉姓,因此篾儿吉得氏取汉字单音节冒氏,名致中,为冒氏一世祖。

冒氏得姓之后,自四世起即考取进士。按照唐宣宗大中以后,礼部取氏放榜,每年都取姓氏稀僻的人二三个称“色目人”,亦称榜花,冒氏首中进士,当然应在放榜时挂上红花,所以冒氏就取“榜花”为其堂号。

一世祖冒致中隐居东陈,其子孙亦就在东陈发展,并把其好友刘亮赠送的书籍建了一座楼予以收藏。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献于成祖朱棣,成祖亲书“万卷楼”扁额赠之。

到了公元十六世纪,冒氏第十六世祖,冒辟疆,号巢民,与其父冒起宗共同将九世祖冒一贯的逸园扩建成如皋水绘园,使之成为我国著名园林,加上冒辟疆与一代明妓董小宛的风流轶事,更使水会园名震国内。所以氏人以“万卷书富、水绘流芳”为堂联,也写“万卷世泽、水绘家声”。

沙姓

堂名对:汝南世泽 苏北家声

沙氏早期在河北发展,到了汉代在汝南(今河南)形成名门望族,史称沙氏汝南望。

宋代时有河北宜州太守沙世坚随高宗(赵构)皇帝移居钱塘(浙江杭州),后迁居如皋,其后裔沙元炳,1894年恩科殿试进士,援翰林院编修,时逢维新运动破产,义然辞官回如皋兴办地方实业和教育事业,取其“志颐”为堂号,意思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1904年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会会长,同年11月出任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被选为江苏省议长,任职期间,与南通张謇创办实业,创立公立医院,发展水利,兴建学校,投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大达轮船公司、广德中药铺等。为纪念沙元炳,氏人以“汝南世泽、苏北家声”为堂联。  

陆姓

堂名对:云间世泽 洛邑家声

战国时齐宣王田辟疆封其子田通于陆乡,其子孙亦以封邑为姓。

春秋时有陆恽国(少数民族部落),地在今河南,其部落族人以陆为姓,并发展成望族,史称陆姓河南望,是陆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氏人多以“河南”为堂号。

西汉时,田通的5世孙陆烈任吴县(江苏)令,迁豫章(江西南昌)都尉,任卒,吴人思之,迎葬于吴,子孙遂入吴郡,发展成望族,史称陆氏吴郡望。

三国时陆烈后裔陆逊,为孙策婿,官至丞相,其子孙陆抗为三国名将,陆抗有二子陆机、陆云,均为西晋文学家,太康末年,兄弟二人同到洛阳为官,文才倾动一时,诗重藻绘排偶,以华美深密见称,其《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时称二陆,也称二龙,为纪念陆机、陆云,氏人以“云间世泽、洛邑家声”为堂联。

程姓

堂名对:怀仁世泽 彝德家声

春秋时期,程氏主要在山西、河南、陕西发展,秦代以后始向江南播迁,并在广平(河北)形成望族,称程姓广平望。

北宋时程氏出了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就是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程颢,学者称明道,在洛阳讲学10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他依据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莫动”为四箴自警,一言一行以圣人为师,教学30余年,以《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而达六经,主张去人欲,存天理,自南宋始,二程受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诸多褒奖。

石姓

堂名对:万石世泽 八公家声

春秋之前,石氏主要在北方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武威、渤海、上党等郡望,涌现了无数的历史名人。西汉时有石商望出武威人(今甘肃武威县)有石奋望出渤海,(河北沧县境内)。及四子俱官至三公,全家年俸超过万石,景帝号为“万石君”。

十六国时有上堂武乡族人石勒于公元391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历六位君主。五代时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勾结契丹人灭后唐,建都汴京,国号晋,史称后晋,历二帝,这是历史上石氏的八位皇帝。集武威、上堂、渤海三处望族,氏人以“三典”为堂号,以“万石世泽、八公家声”为堂联。

丁姓

堂名对:皇华世泽 太史家声

丁氏秦汉时期主要在山东、江苏、河南聚居,后来迁至陕西、广西、湖北等地,《姓氏探源》说:在发展中由吕伋来的丁姓人,在济阳(山东定陶县)形成望族,氏人因此以“济阳”为堂号,史称丁氏济阳堂。

为纪念丁伋,氏人多以“皇华世泽、太史家声”为堂联,意在标榜丁姓源来的辉煌和名人辈出史不乏人。

胡姓

堂名对:丽霞世泽 相贤家声

胡姓在得姓之后主要在河南发展,魏晋时有胡质,胡威父子,由于任官的原因,举家迁安定(宁夏固原县),子孙留居当地,发展成望族。子孙中名贤相继,有女胡芳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入宫,生武安公主,使胡氏地位更加显赫。因此以“安定”为郡望堂号,以“丽霞世泽、相贤家声”为堂联。

夏姓

堂名对:尚忠世泽 至孝家声

三国时有魏将夏侯渊,字妙才,为人有将略,厚仁义,忠孝系于一身。一次有人骂他老师,他便杀了那人,与吕布交战,被暗箭射中左眼,他大声呐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将眼珠纳于口中啖之。与蜀军对屿平阳关,战沙场。氏人为纪念他,以“敦仁”为堂号,以“尚忠世泽、至孝家声”为堂联。

高姓

堂名对:常山世泽 边塞家声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任满举家居渤海,子孙繁衍,世代为官,在当地形成望族,氏人以“渤海”为堂号。

到了唐代,高洪后裔渤海人高适(702-765年),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士兵生活状况的“边塞”为著。

宋代大将高怀德,常山真定(河北)人,五代时随柴世宗败北汉,取淮南。入宋为殿前副都点检,太祖时加同平章事。太宗时官至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徐姓

堂名对:南州世泽 东海家声

《东海堂徐氏宗谱》载:“汉恒帝时,徐姓在东海(今山东郯城北)发展成望族,氏人以‘东海’为堂号。汉末遭乱外迁,其中一世祖徐稚居江西南昌,二世祖徐泊迁浙江龙游。恒帝时,徐稚因不满宦官专权。皇上虽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洲高士’,东汉豫章太守陈蕃晚年杜门谢客,唯器重徐稚才德,特设榻礼待徐稚来访。《腾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徐稚下陈藩榻’之句。”

为纪念徐稚,氏人以“南州世泽、东海家声。”为堂联。(虽有堂号对联用字一致之嫌,但不能妄加改动)。

赵姓

堂名对:中令世泽 半部家声

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彭姓

堂名对:宜春世泽 渔阳家声

上联典指彭姓望出宜春。下联典指东汉?彭弘,哀帝时为渔阳太守。

洪姓

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

陈姓  

堂名对:颍川世泽 妫汭家声

“颍川”指主家姓陈。因为陈姓的祠堂是颍川堂,这是有历史根据的:东汉末年,名士陈寔居颍川,天下闻名,后来,南朝(宋、齐、梁、陈)时出了个姓陈的皇帝陈霸先,他自认为是陈寔的后代,追封先祖时就把陈寔封为颍川候,因此以后姓陈的就自称颍川。

“妫汭”是指陈姓是舜帝的后代,这是也有历史根据的:舜为帝之前,居妫汭河(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边。后来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舜帝的后裔胡公妫满于陈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公元前479年,楚灭陈。陈厉公之子完逃奔齐国,其子孙遂以陈为姓氏。

王姓

堂名对一:求鲤世泽 爱鹅家声

上联典出汉?王祥(历汉、魏、晋三代,下同),有卧冰求鲤奉母之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王羲之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堂名对二: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典出晋?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曹姓

堂名对一:划戈世泽 武惠家声(这是我今天看到一姓曹姓家门前的堂名对,可查不到这样的典故)

堂名对二:平阳绵世泽 谯国振家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