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刑峻法的利弊-严刑峻法的利弊有哪些
1.古代人为什么尊重孔子
2.论语二则
3.为什么法律要公开?
4.秦始皇花了十年统一天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古代人为什么尊重孔子
这要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说起
儒术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 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260 BC - September 10, 210 BC)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551 BC – 479 BC) 已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论语二则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从字面来理解很容易,但是重点在“政”和“德”。此“政”非当下所讲的政治,而是指一个团体,一个组织。这里的“德”也可以笼统的指道德,但理解为“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思想”更确切一些,就是为人师表,要作表率。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不移,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白天,大家见不到他;而当夜晚大家看不清前面的路时,就会看到灿亮的北斗星,指示着自己前行的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用竹简写字,因为刻字的艰难,所以在语言的表述和修辞方面往往凝炼至极,初看这十六字,意思很明白,但是如果细细咀嚼,其回味悠长。
“北辰”,就是我们东方文化所说的北斗七星,西方文化所讲的大小熊星座。在夜晚,我们从浩瀚的夜空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北斗七星和他不远处的北极星。古代的天文学家发现,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在听从他的指挥和调遣,众星拱卫着他,绕着他转动。白天,北斗星隐去,没有人感觉到他的重要,甚至没有人感觉到他的存在;可当夜晚,面对黑暗,人们内心茫茫然而不知道迈向何方时,北斗星如约而至,给大家指引着方向,让大家辨别自己应该到达的目标。
一个管理者,如何达到北斗星的境界而让他的追随者愿意围绕着他,听从他的指挥呢?我们先看看北斗星的“德”。
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只要夜幕降临,我们就可以看到北斗星,亘古不变。国内很多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其管理者大都是严以律己的人,并且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在国内外很多成功学大师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善用时间管理是延长寿命的最佳方法,待人接物的诚恳是交朋友的最好方法。山东青岛双星集团的老总汪海和江苏泰州春兰集团的老总陶建幸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晚上深夜才离开,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旺盛的激情和身先士卒的表率,才能够感染整个团队,从而使这两个区域小厂成为全国知名大企业。中国这样的企业家很多。
白天,大家感觉不到北斗星;夜晚,大家也感觉不到北斗星。可当你迷路的时候,只要你抬头仰望,只要你知道如何使用北斗星,只要不是乌云盖顶,你就会看到北斗星在夜空中冲你眨眼,给你力量,给你希望。那么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呢?
当员工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当员工顺利地完成着艰巨的项目,当员工斗志昂扬专心创业的时候,他们感受不到谁在管理他们,感受到的是顺畅的制度,多劳多得的激励,和谐的沟通。可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而不知所措时,你会出现在他们的身边,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看到方向,看到不远处的成功。伴随着全体团队的努力,企业欣欣向荣,年底喝庆功酒时,员工的脸上闪动着激动而幸福的光芒,而你会像一位长者,看着他们取得的成功,为他们高兴和自豪,不去和他们抢夺功劳、名气和利益,因为这是身为管理者应该做的。
“居其所”,北斗星不随便乱跑,不胡乱指挥,而是待在他应该待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越权,不逾矩。我们很多企业的老总,因为企业是自己的,总是不放心下属的工作,授权又不放权,就像曾经的黄金组合“王文京和何经华”一样,王文京用500万的高薪请来了高人何经华,希望可以让用友国际化,可其尽管对何以礼相待,但并没有真正放权,让何经华在痛苦地扮演了两年的首席运营官和公司内最高层销售员的角色后挂冠离去。由于国内有不少这样不甘于“居其所”的管理者,就出现了“高层管理者干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中层管理者干员工的工作,员工反而无事可干”的现象,人员流失成为一种必然!
如果大家读读中外企业家传记会发现,中国一些企业家太重要也太辛劳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一人成败决定企业存亡,繁重的工作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甚至累在岗位上。反观外国企业家,潇洒得很,掌管GE的韦尔奇居然还有时间搞了三次耗时费力的婚变。企业家劳累与潇洒的背后是企业人治与法治的差别,也就是企业家能否“居其所”,公司是自己的,自己制定的规则首先自己要遵守,不遵守就只会是人治,就只能自己找累受,累自己也累别人!
居其所还有一个含义:作为管理者,不论高低,你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一开始你就要先透彻地了解他的本质,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目标设定团队能否承受?执行过程会发生什么问题?这个计划的利弊是什么?等等。只有这个项目的管理者对这个项目的全过程明了于心才能够从容淡然地坐在指挥部里指挥若定,才不会心里一发虚就改变目标和决策,或者去随随便便干预项目的进展。只有你可以预见项目的进展过程并随时给团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团队成员才会心甘情愿围绕在你的周围,甘愿听从调遣。当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人一步步成为众人敬仰领袖,对外打败了日本军队、国民党军队和美国军队,对内征服了苏联留学生、德国军事专家和一个个桀骜不驯的大将,并让大家心甘情愿听从他的指挥,靠的不是阴谋诡计,不是小恩小惠,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其高超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具体的执行才能,再加上正确的战略和充分的授权。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为 --- 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为什么法律要公开?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是什么时候的事?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背景处于商周时期,当时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法律处于不公开的“秘密法”的状态,且实际并无真正的成文法,采用“议事以制”的方式决断诸事。“议事以制”即是遇事时贵族根据其对“礼”的理解临时讨论、临时造法。晋国叔向说“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他的观点认为,不公开法律一方面可以防止民众钻法律空子,另一方面可以保护贵族权威不受到民众挑战。
2.我国法律的公开是什么时候?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且自此之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都使用了公之于众的方式予以运行。
3.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是什么?
“铸刑书”打破了奴隶社会贵族阶级的神权统治,开始重视民心民意,也促使成文法的编纂渐成体系,后世一直效仿沿用。所以韩非子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封建社会之后,法律不再只是统治阶级可以任意解释和舞弄的强权工具,法律更多的成为规范社会治理、促使社会进步的强力臂膀。
4.从现代法治角度看法律为什么要公开?
法律无法尽善尽美,法律的存在必然具有漏洞可钻,但在衡量法律公开与法律不公开的利弊时,法律不公开的危害一定远大于法律公开。理由如下:
(1)法律不公开会导致没有标准。民众不知道法律的规定,就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所有人都不敢行动,此时虽然看似法律“威不可测”,但实际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2)法律不公开会导致权力滥用。法律不公开,则民众无法监督政府的行权是否正确,政府腐败、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法律成为政府的霸权工具,失去了法律的意义。
(3)法律的漏洞并非重大问题。法律发展至今,已基本较为完善,民众要钻法律的漏洞,事实上很难,而小部分被钻的漏洞也会被法律的更新迭代予以消除,法律可钻的漏洞基本属于少数。
秦始皇花了十年统一天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任何时候的战争,都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从现在我们自己来看,我们每个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左右自己的小历史,却不能撼动大历史,所以大家都只在关心着自己的小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对于那个年的的人民来说肯定是个灾难,但长远的来看,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太多的好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早一天统一总比晚些好,但历史上的统一都是靠武力的,现在不需要了,现在是精神和文化的统一才真会统一,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不是人力所能阻挡的。看欧洲的统一,世界的合作,统一的力量真的好大。毛主席的话很对:“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你承认各个国家有军队正确,那么战争有时候就正确,没有战争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战争是人类的硬痛,但短暂,否则就是人类的软痛很长久。利大于弊,毋庸置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