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草为寇什么意思?-落草为寇下一句是什么
1.晁盖作为梁山泊主,为何反被宋江一步步架空?
2.宋江与武松:从八拜结交到分道扬镳
3.《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话: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后一句是什么?
4.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晁盖作为梁山泊主,为何反被宋江一步步架空?
许多读者对晁盖中箭身亡、以及宋江上位的情节大感不寻常。原因是晁盖当初“含恨而终”,临终前还留下一句看似很不寻常的遗言:“若那个捉得射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我们都知道,宋江初上梁山时,晁盖原本打算让出第一把交椅给他,由于宋江不肯才坐了第二把交椅。可即便宋江只坐了第二把交椅,论及江湖声望地位以及弟兄们的拥护程度,对比晁盖依然占据优势。晁盖在世时暂且不说,晁盖去世之后,宋江无疑是梁山泊主的不二人选。除了他没人能当此任!
晁盖的一句遗言,却给原本作为梁山泊寨主“唯一人选”的宋江无形中增加了一份巨大的阻力。要想“名正言顺”接任寨主之位,就必须遵从晁盖的遗言。可是以宋江的武功底子,即便苦练数十年也无法达到史文恭一半的高度,活捉史文恭的概率几乎为零。
因此,晁盖这句遗言看上去的确像是另有深意,似乎在刻意阻拦宋江上位。
难道晁盖知道了什么隐情,又不方便明说,所以才在临终前故意给宋江出了这么一道难题吗?
为了探究真相,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宋江觊觎梁山泊寨主之位已久,早就做好了“架空晁盖”的长远打算。甚至可以追溯至宋江上山以前。
也有人称晁盖中箭一事,史文恭就是个十足的“背锅侠”,真正的幕后主使也是宋江。有人怀疑刺客是宋江的贴身心腹花荣,有人怀疑是呼延灼,也有人说是林冲……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似乎煞有其事!
那么?晁盖于非命,宋江是否有一定的责任呢,难道作者是在借“宋江的篡位”传达某种信息吗?
笔者向来不赞同此类观点,因为此类解读太过于“阴谋论”,与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极不相符。晁盖于非命,应当是受其自身因素影响,宋江的成功上位,恰恰显示了此人的独特魅力。
晁盖本身就非常自负,常常视对手如无物。这种性格的人被正面击败还好,一旦遭小人“暗算”必然会心有不甘。所以晁盖最后含恨而终、不报此仇不瞑目的表现,完全符合他的人物性格。
宋江上位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否有意架空晁盖并非书中看点!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早从作品的构思阶段,宋江的定位就非常明确。“水浒”一书主要以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历史背景为主线,作者在书中注入了自己的观点、情感、以及更丰富故事情节,目的是达到讽刺现实、鼓励反抗的写作意图。
既然书写宋江的故事,宋江自然而然是本作品的“灵魂人物”。而且作者在刻画其人物、性格、领导力等方面,明显能看出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笔墨。如果该书有主角与配角之分,完全可以理解为宋江是书中的第一男主,而晁盖、王伦都只是配角甚至龙套……
换句话说,宋江是否有意架空晁盖并不重要。无论晁盖取代王伦,还是宋江取代晁盖,都是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最终的主线必定由宋江来统领“农民起义军”与朝廷对抗!同时宋江也是作者心目中起义军的最佳领袖!
作者之所以不在一开始就写宋江上位,目的是为了通过梁山泊的发展历程,反映农民起义军在不同的领导模式下的成长过程。从王伦到晁盖,从晁盖到宋江,梁山泊经历了两次完美的“蜕变”,形成了质的飞跃,本质的改变。
直到宋江上位以后,梁山泊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建制完整、有明确目标的“农民起义军”!
只不过宋江的大方向选择是错误的,作者写其“招安”后的惨状,也是为了借此来讽刺张士诚几度招安不听劝谏的错误路线。
接下来,笔者就从梁山泊寨主更替的两次“蜕变”,来解读题主的质疑!
01 王伦:毫无信仰,毫无目的,得过且过!梁山第一任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此人原本是个落第书生,在江湖上寂寂无闻,只因为柴进暗中资助,才得以占据梁山泊落草为寇。
在王伦的领导下,梁山泊顶多算一群占据山头的小匪帮,就像桃花山、白虎山等小山头一样,专门打劫过往客商,残害良民,而不敢与官府正面为敌。只求在山上过得过且过的日子。与农民起义军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完全取决于领袖的能力,王伦为人心胸狭窄、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无识人用人之明,也毫无招贤纳士之度。与农民军领袖的气质极不相符合。
王伦领导的梁山泊,是作者提供的最大的反面教材,对外不积极招揽人才,对内还各种猜忌自己下属,导致对外无法发展壮大,对内则矛盾重重的局面。
而且队伍没有完整的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连信仰都没有。我们都知道,信仰是一支“武装力量”的灵魂,王伦领导的梁山好汉,就好像一群没头苍蝇,今天过了就不知道明天该干嘛!
如此的“政权”,注定从一开始就是结束,是农民起义军的大忌!
02 晁盖:有信仰,但无长远目标!晁盖是王伦的升级版,其人仗义疏财,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且性格豪爽,放荡不羁,最看重江湖义气,具备天生的“王霸之气”,类似西楚霸王项羽。符合农民军领袖的基本气质。
晁盖懂得如何招揽人心,落草前他已经是威震一方的“托塔天王”。底下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跟王伦不同的是,起事之前,晁盖就制定了较为周密的计划,非常慎的重对待起义一事。
在其领导下,梁山泊也算有了自己的信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以“聚义厅”为名聚集天下英豪,兄弟之间“义气当先”。借此来吸引天下间志同道合的朋友,加之晁盖素有招贤纳士的度量,梁山泊的发展速度一度惊人。相比王伦时期已经不容小觑。
不过,此时的梁山泊也算不上真正的“农民起义军”,晁盖虽然痛恨朝廷,却没有进一步的计划,没有长远的目标,似乎也只愿蜗居于水泊,享受数年之繁华。军队也没有较为完整的建制与约束,底下将士随心所欲,是一支纪律涣散的队伍。
作为领袖,晁盖把“义”字看得太重,不懂战场上尔虞我诈的规则,性格上存在诸多缺点。比如性格自负,冲动鲁莽,过于直爽,不懂得变通。虽然有着较强的号召力与领导力,最终也只能做个“西楚霸王”,霸气外露,难成真正的王者。
这样的领袖短期内可能很强,长期之下必然暴露太多缺点,消亡是必然结果!
03 宋江:完美型“起义军”领袖如果说晁盖是项羽,那么宋江就是汉高祖刘邦,抛开“招安”的错误路线不说,他基本能算一名较为完美的***!
宋江虽然身为一名小吏,却知道如何替自己造势,打造江湖声望。以至于早在任职朝廷期间,其江湖地位已经达到了“北乔峰,南慕容”的效果,可以与丹书铁券持有者柴进平分秋色。说难听一点,宋江求才,可以不计一切成本!
所以,宋江具备农民领袖的第一特征,善于囊括人心,求贤若渴,能得到更多有志之士以及底层人士的拥戴!
跟晁盖的直来直去相比,宋江为人处事圆滑,更善于变通,在任何场合都能够吃得开。他能跟流氓土匪聊在一起,也能在朝廷高官面前不失风度。
在朝廷任职时,深知官场险恶,知道提前修好暗阁留下退路;在梁山为匪时,又知道早做打算。有自己的思想,对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非常明确,从不优柔寡断。对战场的尔虞我诈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
所以在宋江的领导下,梁山泊一下就提升了一个档次,使梁山军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军队”!
比如代理寨主的时候,宋江就做了一次巨大的改革,首先制定了完整的法度,其次调整领导班子,从自己往下,设置不同的职位,各部门各司其职。对内部矛盾的调和也是面面俱到!
梁山泊想变成真正的军队,唯有得到更多的民众基础,因此必须使起义变得“名正言顺”,才能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这对宋江来说简直轻而易举。他只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对外高呼“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宣称天子被奸臣蒙蔽。
只简单的做了一些调整,就替梁山泊招兵买马找回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由此可见,宋江的领导气质是前面两任领导所不具备的,梁山泊没有宋江显然成不了气候,更不可能引起朝廷的注意。
结语:
从王伦到晁盖,再到宋江,施耐庵以三种不同的领袖,阐述了起义军成事的必备条件。而宋江取代晁盖,是剧情演变的必然结果,无需过分解读,毕竟宋江的声望本来就在晁盖之上,不需要刻意去架空晁盖,大部分弟兄的心从一开始就向着宋江一方。
宋江与武松:从八拜结交到分道扬镳
宋江与武松都是古代名著《水浒传》中两位绝对的主角。所占篇幅,可谓浓墨重彩。二人从八拜结交到分道扬镳,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就像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多么情意缠绵的画卷。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快意恩仇,江湖本色。恩将仇报向来为江湖人不齿,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显得多么的相亲相爱。一个慷慨施赠,一个感激涕零。
长兄为父,大哥的话还是要听的。比如关羽、张飞对刘备。当然也不尽然,比如号称也尊崇江湖道义的土匪堆里,就有很多例外,有老嘎达张作霖。威虎山上的三爷座山雕等等。
“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下一句是“何事秋风悲画扇”,看来相离、相弃、相忘于江湖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二、逃亡路上擦肩而过
为躲避官府,两人都不得以都亡命天涯。但就是那么巧,两位主人公在逃亡路上再次重逢。宋江非常希望这位曾经八拜结交的小兄弟能与自己一同去清风寨花荣府上暂避一时,等待皇恩浩荡天下大赦之时。
但身负多条人命(其中还有朝廷命官)的武松早已看穿世事,一身僧衣往二龙山去落草为寇的意念已坚定无比。此时就以注定二人并非同道中人了。
为什么说二人不同道,首先信仰不同,一个一心招安洗白,期待有朝一日报效朝廷,一个对官府怨恨至极。一个失手,被逼无奈失手杀私通张文远的阎婆惜。一个大杀四方,为兄报仇杀潘金莲和西门庆,还有那官府要员张督监。身负人命官司等级不同。一个有期徒刑,一个必无疑。这点武松有清醒的认识。
一个手段非凡后来升至寨主之位,一个武功高强能征惯战。喝完酒武松打老虎为民除害,喝完酒的宋江寻阳楼提的反诗直抒胸臆。
我不认为宋江没有当皇帝的心,只不过时机不到。时机到了,时迁都敢当皇帝。
黑三郎宋押司,只有在酒后才会吐真言“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清醒之后,自幼曾攻经史的宋押司还是识时务的。自己权谋的水平,忽悠一下李逵之流还行,让心性耿直的武二郎心塌地都费劲。要想改朝换代当皇帝,那是万万不敢的。以梁山对抗朝廷,是没有出路的。既然不能颠覆,那就顺从吧,不是说成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是与非,只有利与弊。只有没成熟的小孩子才纠结对和错么。
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两座山到不了一起,两个人却很容易到一起。二龙山与水泊梁山也不算远,最终兵合一处了。其实不仅是武松跟宋江,一百零八将最后都到了一起。巧合么?非也。用评书里的话那叫一个“无巧不成书,有巧书必成。”
但两个人在梁山的地位是不同的。但都在三十六天罡星之列(001天魁星呼保义宋江;014天伤星行者武松),还有七十二地煞星,加在一起一共一百零八。
三十六天罡明显高于七十二地煞,这也就是四大名著中另一部《西游记》里,有人经常质疑猴子的七十二变并不比猪八戒的三十六变厉害的缘故。
三、立场不同矛盾公开
招安是宋江为梁山选的归宿,但无奈很多人都不赞同。其中公然持反对意见就是武松。试想一个首领,连下属的思想都不能统一,还能成事儿么。而其酒醉后自诩的“权谋”,在用一首招安主题歌唱给大家听时,已显得多么的自吹自擂。
台下满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中人,而并非喜欢对酒吟诗的文人墨客。这点就不如张学良,张学良就跟他爹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最后还坚决干掉了杨宇霆。
四、人虽在心已远
武松是明确反对招安的,只是为了义气,暂时留下,毕竟还有很多仗要打,一身武艺的武松,冲锋陷阵的事儿是万万少不了的,其道行与格局比不得老道的入云龙公孙胜。
入云龙公孙胜在《水浒传》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是那么的有先见之明,就像诸葛亮和刘伯温。
日后冲锋陷阵少了江湖上武力值超强的武二郎,岂不叫人耻笑。武松即使看得明白,也过不了自己面子的那一关,毕竟江湖上的名号还是重要的,要分也得等到仗打完的。
现实生活中,被裹挟着往前走的人大有人在。好像有部小说叫《洪流》。遇到洪流上不了岸的滋味真难受,说好听叫顺势而为,说不好听的就是随波逐流、背弃灵魂。
分道扬镳机会这东西,只要你愿意等并在咽气前有时间,总会来的。打完方腊伤兵损将归来,武松已从难兄弟的血腥中,看到朝廷的阴险毒辣与梁山弟兄的结局。
凄凄归程中,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曾名震江湖的行者武松断然停下自己追随的步伐,选择在六和寺出家,告别自己曾经无比热爱,却令自己伤痕累累的梁山江湖,毅然决然的遁入另一个佛门江湖。
而当小说最后,武松听到宋江被赐玉酒身亡时,只淡淡的说了一句“一切都结束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五、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后来啰嗦一下著名箴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明末有一本著名的书叫《菜根谭》,大家可以从稍早一些的《》中窥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许多有识之士,甭管是被动的被劣币驱逐良币,还是主观上的不想同流合污,纷纷辞官远遁。但有识之士是不同于有志之士的。有志之士是稀缺品种,凤毛麟角,况且风险极大。比如黄巢、比如洪秀全、比如李自成,毕竟少之又少。
如果道不同,能分还是早点分。虽然说大部分人都很无奈,理由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江湖有很多,也许这本就不是你该驻足的江湖。
毕竟人生短暂,梦想或远或近,就看你的辨识能力和专注度了。
《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话: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后一句是什么?
《让子弹飞》最后一节的代表台词就是这句“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
姜文演的张麻子要站着挣富人的钱,挡了周润发演的黄四郎这位富人的道,势必水火不容,最后必然生决斗。可是,这时候,姜文身边只有四个同志,用姜文的话说,就是“胜算只有三成”,于是,姜文想到的办法就是“群众路线”和“武装斗争”。
给群众发钱,给群众发枪,然后杀了恶霸周润发,终于让群众看到了姜文的力量,一起冲进碉楼,把属于自己的财产抢了回来。在这个过程中,给群众发的钱,被周润发抢走了。
群众由于害怕乖乖地把钱扔进了周润发派出的马车里,群众的敢怒不敢言,使姜文看到自己的力量在增长,胜算又增加了,这就有点像“诉苦大会”,把群众受的苦诉出来变成对周润发的悢。
然后给群众发枪,这次,周润发派出的马车里,一枝枪也没有收到,群众还伙在姜文的枪声里,向周润发派出的马车开枪,气的周润发大骂:这班刁民,居然敢打我的马。这让姜文更加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增加,胜算更加有了。于是,他振臂高呼:“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
姜文坚持不懈,对着碉楼打了一夜,让群众以为“起码要一个人”,然后天亮回头,当着群众面的处决了“周润发”(实际这是一个替身),让群众看到了姜文的力量,群众终于相信他了。
大家都拿着先前发的枪,一涌而入冲进了周润发的碉楼,犹如“打土豪,分田地”一样,兴高采烈地把周润发这个土豪劣绅的家产分了个精光,周润发最后只能“体面地”灰飞烟灭了。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张牧之绰号“张麻子”。曾是蔡锷军中猛将,北洋战乱后落草为寇,成为纵横山野的绿林悍匪。他带领一帮弟兄劫了老汤的火车,却因此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原本只想捞些实利的他,上任鹅城之后却雄心百倍,鹅城一霸黄四郎及其乡党欺男霸女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他从未泯灭的救国救民热情。
2、黄四郎,南国鹅城一霸,靠贩卖烟土发家致富,坐拥整片碉楼群落,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号令爪牙不可一世,让鹅城百姓敢怒不敢言。他对胆敢买官上任的“马邦德”充满兴趣,他以为此人不过又是一个只来掠夺钱财的草包,全然不知其真实身份竟是悍匪张牧之。
3、老汤,老汤本是买官上任的一个骗子,在上任的路上却被悍匪张牧之拦住,他和夫人也成了张牧之的阶下囚。为求保得性命,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师爷,并和张牧之踏上了进城当官的旅途。老汤游走在张牧之与黄四郎这两派的势力中,凭借狐狸一样的敏感和智慧,使他频频化险为夷。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5篇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水浒传》。书里有一百零八位英雄,有宋江、吴用、卢俊义、公孙胜、关胜等,故事就以他们而展开。
这一伙好汉啸聚山林、劫富济贫。他们面对朝廷多次进攻也不退缩,都一一将他们打退,还从中收服了许多将领。朝廷面对这支越战越勇的军队一筹莫展。
有一天,皇帝手下的一个奸臣高俅想出了一个“借刀”的策略,叫皇帝招安他们,然后再让他们攻打那些农民起义军。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就去农民起义军。就说与方腊起义军的战斗吧,宋江的手下将士的、伤的伤、走的走、隐的隐,损失大半,只剩下二十几个人。而剩下的人中,宋江和李逵被奸臣用毒酒毒;卢俊义又被水银毒伤,失足落入水中而亡;吴用、花荣也在宋江和李逵墓碑前自缢而。故事最终以悲惨的结局结束。看这本书时,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为他们的结局而伤心!
《水浒传》里,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逵了,他粗中有细、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忠义两全、勇猛无比。说他粗中有细,是因为他做县令时的一次审案。有一次,农民张老告当地的土财主,说他强行夺走了自己的两亩地。当土财主送给李逵几张银票后,李逵就知道肯定是这个财主霸占了张老的地。于是就诈他说:“张老告你说你偷了他四亩地契,你可知罪?”财主中计,急忙说:“哪来四亩?只有两亩。”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李逵立即叫小吏把财主拖出去打一百大板,并归还两亩田地。说李逵忠义两全、勇猛无比,是因为江州劫法场事件。
宋江和戴宗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一马当先,冲入敌群,逢人就杀,勇不可挡,为救两位义士,立下汗马功劳。说李逵脾气火爆、直爽率真,是因为他在朝廷招安、诏书送到时,一怒之下,把诏书撕成两半,原因只是因为陈太尉说话不尊重梁山好汉,态度傲慢。诏书上多把梁山好汉比作草寇。李逵不仅撕了诏书,还把钦差大骂了一通:“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你那皇帝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儿,倒要做大!你那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书的官员,尽都杀了!”好在众人都来解劝,把黑旋风推下堂去,李逵这才罢休。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对朋友我们不能有福同享、有难不当,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能够患难与共的。曹雪芹有句名言:“万两黄金容易得,之心一个也难求。”同学之间应真心相待,建立永久性的友谊,而不是易破碎的!
《水浒传》虽然读完了,但书中许多情节令我回味无穷!回味作者精湛的语言,我仿佛置身于梦境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那些梁山英雄们一起经历当时的事情。好啊!这本书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啊!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2《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的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达到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3“水浒”一词出自《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该诗所述,乃周人始祖古公亶父寻出路初建基业事。古人释此诗,说是古公亶父避狄人之乱而走。乃知《水浒传》所讲,实是众人于黑暗社会中寻求出路之事。一如古公亶父来到岐山,众人聚义梁山,欲开创一片新天地以寄身。然此事成功的方式颇令人心寒:“宋江奏道:‘天帝哀怜臣等忠义,蒙玉帝符牒敕命,封为梁山泊都土地。众将已会于此,有屈难伸,特令戴宗屈万乘之主,亲临水泊,恳告平日衷曲。’”
好汉们奋斗一生,竟直到后在徽宗梦中才得以找到出路。其中含义,不言而喻:社会如此,活着便无出路可寻。
林冲被陷害之初是怀着希望的,直至草料场还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却不曾想因高衙内一点色心,高俅要害他至,连陆虞侯也不容他活着。武松起初也相信司法的公正,用口供证明哥哥身的真相,也不曾想到如宋江、张青、施恩般善待他的张都监陷害他并不需要证据。宋江在江州之前坚持不上梁山也是以为自己尚能回到官场,不曾想有黄文炳谋他,一心要他。于是,山神庙中摆起三个人头,鸳鸯楼上题写了八字血书,浔阳江口也确被血染红。鲁智深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杀怎得干净?”乃是看破了这社会已无药可救。但宋江仍要写“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于是招安,众人十去其八,梁山就此覆灭。这结局其实早有伏笔:“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
十节度使出身绿林,后征讨梁山,荆忠横,王文德、韩存保等被擒,与宋江讨方腊何其相似!招安的出路便是如此,即使宋江剿平方腊生还,奸臣还是要他。
那出路何在?
公孙胜、燕青、李俊等人的结局似乎指明了出路。隐居山林,出海为王,都能活下来。只是如此活下来已与落草前的生活大异了。阮小七兄弟三人本为温饱而上山,却不曾想会走这十几年波澜壮阔的一遭。征方腊时,两个哥哥不明不白地身,阮小七终也丢了官回石碣村打鱼。循环一番,归于起点,还丧了至亲,这样一来,十几年的奋斗又有何用?徒剩白发渔樵江渚上了。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便是那些幸存者最佳的写照。闹的效果也是难说,朝廷至结尾昏暗依旧,除了从草寇变成忠臣义士、被供着吃冷猪肉,他们还改变了什么?隐逸者看破了,便抛弃了一文不值的名利消失,但这本是他们先前就能做到的,只是原来没看破罢了。
众人在求生的道路上徘徊,都失了本心。武松从沧州到阳谷县到孟州再到二龙山、梁山,早忘了他当年只想回清河县寻兄长,也再也回不去了。在黑暗的现实中寻出路,心中的路却迷失了。这时,唯有鲁智深拨开迷雾,看清了心中的出路。天孤星孤身一人看破凡尘,留下一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便随潮归去,无处跟寻。众人忙碌于寻现实中的出路,却不知出路只在心中。惟有顿开金枷、扯断玉锁般无视身外之物,才“解使满天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超脱生,遁入空门,方是《水浒传》中唯一真正的出路。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4今天,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给予我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理想。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不读《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松这个人,堂堂七尺大汉,为人忠义,是个典型的侠义之士。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个相貌丑陋的人,而武松并不嫌弃他的哥哥,在经受了嫂嫂潘金莲的诱惑之后,并不为之动容,反而大大教训了潘金莲可见他是个正直的人。后来得知自己哥哥的讯之后,有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便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不就是忠义的表现吗?后武松被押到安平寨,不予钱两给差拨和管营,可见他为人率真,施恩要免了他的100杀威棒时,武松还不同意,后得知施恩的酒店被蒋门神给所夺了去,二话不说,抡起拳头就打蒋门神,这难道就不是侠义的表现吗?
还有林冲,他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对朝廷忠心耿耿,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后来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才上的梁山,这不就是古代上层被逼造反的典型吗?
这许许多多的好汉聚集在梁山上,打着替天还道的黄巾旗,理应胜利,可是后来却走向了失败,这是为什么了吗,那就是宋江的过错了。
宋江在一开始水浒传中写的就是好汉们的榜样,一说到及时雨宋江,便能联想到黑面小三蓝,他散尽家财,接济他人的实际,为人身份中医和孝顺。他的老父亲宋太公叫宋江不要落草梁山泊,宋江因为小幅,于是停了,课后老被留置债搜哦比,才上梁山,后聚集一百单八将,可是宋江一味的要招安,最终是梁山好汉一个个的去,虽不能讲责任全部推给宋江,可是宋江太愚昧了,当时朝廷奸臣当道,皇帝被奸臣蒙蔽了双眼,人有奸臣左右,而宋江、卢俊义等人一味重案追究功名利禄忽略了奸臣当道的情况,走向失败。
然则为何要接受招安?我认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5《水浒传》由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属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讲述的是大宋仁宗嘉祐年间,洪太尉闯祸龙虎山,放出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位地煞星,继而展开引出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水浒传》故事情节的确是情节跌宕起伏,紧密相连,最终结局却是一百单八将英雄好汉的离去,非常凄凉悲惨。
朝廷招安,虽然有了各种封号,却并未重用他们,但最终他们还是只熟悉战场不熟悉官场,斗不过蔡京、高俅等贼臣。而宋江明知贼臣阴谋,却为了忠义,担心李逵再上梁山而说服其亦饮下药酒。不得不说,他如此了解李逵性格,是一个好的领袖,但是他也替李逵做出了选择。所以宋江是强龙之首虽不及,贼臣之术却也略通一二。
皇上虽然决定处置贼臣,但被贼臣婉言掩饰,故不加罪。由此可见,宋朝皇帝大多耳根子软,虽然明白事理,却太容易改变。宋朝本身就是一个软弱的朝代,英雄造就时势,时势造就英雄,同样的,时代会影响君主,而君主也将带领朝代,所以宋朝会产生靖康的奇耻大辱,终被元朝所灭亡取代。
梁山好汉们虽然轰轰烈烈地过了一辈子,却也可谓“生不逢时,逢时不生”。反观高俅等贼臣,虽为小人却生得很逢时。人的一生要如何选择,还是要看自己。《水浒传》讲的是英雄好汉,自然连接到小人,乱世之中,每个人都要找到一种方法生存,梁山或者朝堂,这是两个对立面。然而,怀着一腔热血想报效国家,却忽略了政坛水深的梁山好汉,可谓是合格的军事家,而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一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一些人为了公平道义。可是没有权利,又如何创造自己的公平与道义呢?
我心中的《水浒传》不是封建王朝的衰败,不是政坛的水深,不是忠义为何,不是天地溯源,而是一百单八将的梁山好汉。他们或许没有衣锦还乡,又遭到奸人的迫害,但是他们传奇的一生抒写着什么叫做侠肝义胆,什么叫做义薄云天,什么叫做英雄豪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处于什么地位,有些成功就得用棋子的命来换。当然有时候,一颗棋子,也要自己来扭转乾坤,别人把你当棋,只要你能布超越他的局,那他就不会再把你当局。
水泊梁山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可梁山好汉们为何还要归顺朝廷?大概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是宋王朝的问题,却单纯的认为只是奸臣的问题。以为只要皇上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会有用武之地一展拳脚,就会替天行道报效国家。最终却事与愿违,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皇上会听信贼臣谣言他们,的伤的伤。
一本书里往往都是作者的构思和布局,可是,当你抱着不同的心情来阅读他们时,就会有不同的感触。期待有一天,我翻开《水浒传》,又有一个新的境界缓缓浮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