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是什么?

3.什么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八字成语

一、“百闻不如一见”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白话释义: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二、近义词——耳听为虚:

耳听为虚,意思是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出自汉·刘向《说苑·政理》。

三、反义词——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 tīng tú shuō,意思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论语·阳货》。

扩展资料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

汉宣帝期间,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面对羌患,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创作背景: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什么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引证解释:

多次听说还不及一次看到。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规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石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解释:

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反义词道听途说。

语法百闻不如一见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