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举2-3首《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并加以赏析。孔子删诗标准并加以简析。

2.男子为女子梳头的诗句

3.《诗经》中最令人遐想的三类古典美女,难得一见!

4.女子对男子表达的诗经 女子爱慕男子的诗经

5.反映劳动人民遭受徭役兵役之苦的诗句

列举2-3首《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并加以赏析。孔子删诗标准并加以简析。

首如飞蓬李清照-首如飞蓬前一句

《诗经》,原称《诗》抑或《诗三百》。先秦时期其实还并无《诗经》这个称呼,直到汉代,《诗三百》因被儒家学者作为经典以后才有了《诗经》这个称呼。而所谓《诗三百》也并不是整整300篇,而是305篇,称三百篇是取整数。

  《诗经》收集了我国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从多方面描绘了宏阔深邃的社会生活画面,包括政治讽喻、生产劳动、家庭生活、爱情婚姻、战争行役、祭祀宴饮、英雄业绩、民族历史等,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3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表达、选择。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因其有爱且懂得如何去爱!歌颂爱情也是永不凋谢的主题。“无郎无姐不成歌”,这情形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有关爱情的诗篇在《诗经》中占有突出地位,约占十五国风160首的三分之一。 

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15《国风》中《郑风》《卫风》的爱情诗最有名。朱熹认为是“*奔之诗”,是从封建理学角度说的。从人性角度说,这些诗都是很纯真的爱情诗。这些诗,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虽然同属爱情题材,内容却很少重复,凡属恋爱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表现。

————————————————————————————————— 

 

如下就是逼人所采集的部分先民的爱之作——

 《周南·关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章四句是总述,写小伙子“在河之州”由关雎之声而引起对漂亮苗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睢鸠”预示著男女爱情的和谐专一。第二章八句写求爱、思恋过程,“君子”想追求“淑女”,但却“求之不得”,陷入了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第三章八句主要是写抒情主人公的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著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言切而意婉。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句,直往直来,坦率而大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是生命欲望和人性本能的自然显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关雎》的作者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乐而不*,哀而不伤”。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蓄著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

诗中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描绘生动传神,感情真挚动人,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愿望,不愧为《诗经》开卷、列居首位的佳作。

————————————————————————————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的篇章,充满了和谐、明媚、秀雅、甜蜜的情致。投:投赠,赠送。青年男女之间互赠信物,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求爱方式。现在有些民族仍有此习俗。木瓜:植物名,果实椭圆。琼:赤玉,又是美玉的通称。琚:佩玉名。“琼琚”和下二章的“琼瑶”、“琼玖”都是泛指佩玉而言。好:爱。木桃:就是桃子,下章的“木李”也就是李子,为了和上章“木瓜”一律,所以加上“木”字。瑶:美石,也就是次等的玉。

不管是女子,还是男子,平凡的一草一木,在情人的眼中都会变成无价的珍宝,那是爱情的象征,无比深厚的恋情也由此显现出来。你送给我木瓜,我送给你佩玉,并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表示要永远地相亲相爱!有人说,《木瓜》的作者是一只大木瓜。人家给的只是木瓜,他或她就拿玉来回报了。《红楼梦》里愚钝的邢夫人也知道:“金子还得拿金子来换。”可是,人家不是以物易物,要的是一颗心——“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不是回报的意思,是表示我诚心诚意地和你谈恋爱,愿意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我相信,《诗经》时代的男女是很纯真的,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功利和自私,这是应该反省的。

现代人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不仅仅指爱情,还引申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意思。

————————————————————————

 《召南·摽有梅》

摽(biào)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dài)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jì)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当梅子还很多的时候,既女子年龄还小不著急婚嫁的时候,她希望小伙子挑个吉祥日子向她求爱。当梅子不多、即女子岁数已大的时候,她希望小伙子当天就向她求爱。梅子快落完了,青春快要消逝了,有心来求的小伙子啊,就不要再耽误啦,马上开口吧。“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很妙的是女子感情的变化,越来越急切——这里描写的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向男子主动求爱:“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怎样的女子啊! 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顺乎人性自然地发展著,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召南:摽有梅”正是写出了年龄较大的姑娘对爱情的迫切追求。

《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木瓜》首章 “报我以琼琚”、次章“报我以琼瑶”、末章“报我以琼玖”,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杜秋娘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

《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子缠绵的爱恋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

《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爱上一个年轻小伙子,不知什么原因,两个人产生了误解,小伙子对她冷淡了,于是姑娘唱起了这首歌。那个小帅哥,不跟我说话了。因为他的原因,使我饭都想吃了,气都气饱了。那个小帅哥,不和我一起吃饭了。因为他的缘故,使我觉都睡不安。恋爱过程是男女双方不同思想、性格、感情在逐渐了解中取得和谐一致的过程。因此,即使没有环境的阻碍,中间也不免有所矛盾。也许偶尔因为一句话也会闹个小别扭,赌气不再和对方说话。这毕竟是很不愉快的,内心的真正情感和口头上表现的态度并不协调,因此常常是当对方不在面前时道出自己的真实心情。这种情形也许有些可笑,但确实存在。《狡童》就生动地表现了这种情形。谈恋爱是很闹心的事,谈得好的时候,春风得意,甜蜜幸福;谈不好的时候,饭吃不下,觉睡不安,心里非常痛苦。这首诗就是女子此时此刻强烈情感的内心道白,爱怨交加,真实可信。

——————————————————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子衿》写的是女子等待男子,表现女子等待男子的焦急心情。《采葛》写的是男子等待女子,表现男子期盼著与女子见面的焦急心情。女子采摘去了,“采葛”、“采萧”、“采艾”,男子渴望与女子见面,一天没有见面就觉得好长时间没有见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通常人们认为是说一日不见,如隔三年。但在原诗中,“三秋”不是指“三年”。全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有一个感情的渐进过程:三个月……三个季度……三年。“三秋”是指三个季度。

《诗经》中所谓国风,今天读起来古意盎然,余香满口,当年也是流行民间俗得不能再俗的曲调,是原生态。隔了几千年,说的却是相似的事实:只要心上人不在身旁,就觉得时间格外漫长,好像所有的季节都从身边流走,没有任何赏心乐事,直等得花儿都谢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它主要描述了新娘的美貌,同时祝愿她给家族带来好运与幸福。全诗内容虽然简单,但层层递进,先写桃花的花来形容新娘的美貌,再写桃花的果实来比喻新娘婚后生子,最后写桃花的叶子来比喻新娘福荫后代。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描述生动并充满喜庆气氛。恰当的比喻也是本诗的特点。后世形容女人“艳若桃花”,应是从这里来的。

——————————————————————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也是写爱情的。一个小伙子在众多如云的姑娘中间,不爱那花枝招展的贵族少女,也不爱慕那衣锦豪华的姑娘,只有那“缟衣綦巾”、装饰朴素的姑娘一直占据著他的心。这位男子对待爱情是非常专一的。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表现了他的真挚、坚贞、忠诚的恋爱观。这与那些“花心”男人形成鲜明对照。有些人吃著碗里的,看著碗外面的,四处用情,到处采花。 

如果问我是否相信人可以同时爱两个人,我当然相信。但我更相信世上有“取第花丛懒回顾”的感情。爱情贵在专一。《情史》上记载,有个公子遇到了一个瞎了一只眼睛的歌伎,爱得神魂颠倒,旁人表示不解,他说,美丽的眼睛有一只就够了,自从遇到她之后,我看世上的女人都像多了一只眼睛。多么让人荡气回肠--“这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

——————————————————————————————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诗写一个妇人思念她的从军远征的丈夫。她想象丈夫执殳前躯,气概英武,颇有一些骄傲之感,但别后刻骨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生活里,那相思不但丢不开,甚至倒成为她宁愿不丢开的东西了。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小单位,社会的动荡,直接波及家庭。一旦遇到战争,首先遭到破坏的乃是美好和平的家庭生活。有时是去抵抗入侵的异族,有时是去镇压各地的叛乱,不管怎样都要抽男的去当兵,留在家中的妻子,日夜惦念著行役的丈夫。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在诗经中有不少出色反映这类情感的作品。《卫风·伯兮》就是其中之一,非常形象地写出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诗一开篇,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我们译作“大哥”),口气中带著亲切感。——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这位丈夫为什么是值得骄傲的呢?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著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能够安心吗?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本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本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我们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由于本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

关于本篇的题旨,《毛诗序》解释为:“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同“返”)焉。”意思就是:理想的政治不应该使国人行役无度,以至破坏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实际所谓“刺”在诗中并无根据,不过作者所表达的儒家政治理想,却是符合诗中女主人公的愿望的。 

————————————————————————————

这里已有超过10首之多,想来应该够了吧?!

transfered by 思无邪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男子为女子梳头的诗句

1. 关于梳头的名诗句

2. 关于梳头的诗句

关于梳头的名诗句 1. 跟梳头有关的诗词

1、起来慵自梳头 宋-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2、日晚倦梳头 宋-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3、日高花榭懒梳头 宋-柳永 《其九》

4、梳头满面丝 唐-杜甫 《遣兴》

5、日晏未梳头 唐-刘禹锡 《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

6、一月不梳头 唐-杜甫 《屏迹三首》

7、半顶梳头白 唐-杜甫 《入宅三首(大历二年春,甫自西阁迁赤甲)》

8、照水学梳头 唐-王建 《送韦处士老舅》

9、早起怯梳头 宋-周邦彦 《南乡子·晨色动妆楼》

2. 有关梳子的诗句

一卷246.鹧鸪天 书名:《全宋词》 作者:吕胜己 夜春寒透锦帏。

满庭花露起多时。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

人去后,信来稀。等闲屈指数归期。

门前恰限行人至,喜鹊如何圣得知。 卷246.鹧鸪天 书名:《全宋词》 作者:吕胜己 日日楼心与画眉。

松分蝉翅黛云低。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

朝暮宴,浅深杯。更阑生怕下楼梯。

徐娘怪我今疏懒,不及卢郎年少时。 朝梳怨 宋 曹彦约 朝梳和叠云,到暮不成雨。

一日变千丝,只作愁机杼。 愁至云成幕,小雨和丝落。

愁去脸成霞,雨霁庭下花。 折花愁雨湿,护惜鲛绡立。

蜂蝶爱花红,花心应未同。

3. 关于头发的古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迟(古诗源)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从古至今,无论线条粗细的女子,对于与“情思”谐音的满头青丝,总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牵挂吧。单是看看那些描写梳头的动词:绾、结、挽,还有那些花样繁多的发髻:盘螺髻,秋蝉髻,倭堕髻,拂云髻,飞凤髻……这么多美丽的名字,记载了多少纷纷扰扰的心情。难怪古代文人会在“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的情调里进退回环。即使英武如花木兰,在代父从军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年之后,回到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何况是那些温婉可人的女子呢?她们在良人离别时,会小心地剪下一绺头发,珍重地请他带在身边。而且,自君别后,她们是那样率性地放弃着自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悦己的人不在身边,连头发都乱蓬蓬的懒于梳理了。

4. 男人为自己的女人梳头的诗句

娥眉顾盼纱灯暖,

墨香瀑布荡衣衫。

执手提梳浓情过,

却留发丝绕前缘。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柳堤》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柳下湖光净一天,湖边垂柳起三眠。

小蛮自倚腰支袅,照镜梳头晓月前。

《刘常簿席上》

年代: 宋 作者: 盛世忠

近授长生券,从天上绮筵。

潞公专洛日,吕望佐姬年。

坐语风生舌,梳头雪满肩。

上思耆旧用,飞诏到林泉。

《二月一日雨寒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梳头正美睡相催,理尽霜丝梦恰回。

窗隙小风能几许,也吹蛛网去还来。

《画娥眉/忆王孙》

年代: 宋 作者: 张辑

清明小院杏花开。半启朱扉燕子来。晓起梳头对玉台。照香腮。羞睹惊鸿瘦影回。

《陈口华侍儿读书》

年代: 宋 作者: 姜夔

绎句寻章久未休,花房日晏不梳头。

谁教郎主能多事,乞与冥冥千古愁。

5. 描写“梳头”的句子有哪些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瞧,在晴朗的夜晚,似小香蕉相同的月牙儿,像把梳子挂在半空。小星星眨动着调皮的双眼呈现了,天空中只要一丝云在慢慢地移动着,它就像一条白得如雪的丝带相同把小星星遮得时隐完成,看上去好像和人捉迷藏呢。

推销的字典里没有“难”字。梳子可推销给和尚,保险可推销给尼姑。

在战争中有许多半神半人的英雄,由于没有梳子梳头,这些英雄无不蓬头垢面。

我问这位新来的人可否用一下他的梳子,可是他却一言不发。这真是一个一毛不拔的人。

使梳子上的头发更少,使你头上的头发更多。

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在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

后来那个小男孩长大了,星星找不到,就来抢我的梳子。

月牙儿,像把梳子挂在天空。

永远专业着装、随身带薄荷糖和梳子,保持一个清洁并摆放整齐的工作场所。

鬃毛梳子:如同人用的单齿梳子,较短,有金属和塑料材质,塑料较轻柔更保护马毛.

李拉的母亲于是冲出去,用梳子、皮搋子和面包刀嘘走那些被吸引过来探访的男孩子们。

我经常把头发理得很短,所以用不着用梳子梳.

就像用久的梳子睡久的床,后来遇见再多的人,都不如过去的那些好,千万不要因为新鲜感而忽略了旧的人。你期待的,你想要的,最后都会输给一直陪着你的。

雨落在池塘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出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有千万条梳子,给枝条梳理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大地上,卷起一阵轻烟,土地好象绽出一个个笑的酒窝……

她那一头带点灰色的金发,一直可以垂到脚踝上;她每次梳头都是一件麻烦事,她只得卷起来结成一个鬏,压在骨头梳子那坚硬的齿子下面。

关于梳头的诗句 1. 跟梳头有关的诗词

1、起来慵自梳头 宋-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2、日晚倦梳头 宋-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3、日高花榭懒梳头 宋-柳永 《其九》

4、梳头满面丝 唐-杜甫 《遣兴》

5、日晏未梳头 唐-刘禹锡 《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

6、一月不梳头 唐-杜甫 《屏迹三首》

7、半顶梳头白 唐-杜甫 《入宅三首(大历二年春,甫自西阁迁赤甲)》

8、照水学梳头 唐-王建 《送韦处士老舅》

9、早起怯梳头 宋-周邦彦 《南乡子·晨色动妆楼》

2. 关于梳子的诗句

适合刻在梳子上的诗句:

1、香醅浅酌浮如蚁,雪鬓新梳薄似蝉。——唐·白居易《花酒 》

2、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扫。——唐·白居易《妇人苦》

3、镂玉梳斜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唐·李珣《浣溪沙 》 4、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唐·温庭筠《南歌子 》

5、皓指高低寸黛愁,水精梳滑参差坠。——唐·张碧《美人梳头 》

6、秦姬秾丽云梳发。——宋·张先《木兰花》

7、袅袅云梳晓髻堆。——宋·周紫芝《鹧鸪天》

8、碧琼梳拥青螺髻。——宋·苏轼《蝶恋花》

9、一枝云鬓巧梳掠。——宋·周邦彦《一斛珠》

供参考。

3. 有关梳子的诗句

一卷246.鹧鸪天 书名:《全宋词》 作者:吕胜己 夜春寒透锦帏。

满庭花露起多时。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

人去后,信来稀。等闲屈指数归期。

门前恰限行人至,喜鹊如何圣得知。 卷246.鹧鸪天 书名:《全宋词》 作者:吕胜己 日日楼心与画眉。

松分蝉翅黛云低。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

朝暮宴,浅深杯。更阑生怕下楼梯。

徐娘怪我今疏懒,不及卢郎年少时。 朝梳怨 宋 曹彦约 朝梳和叠云,到暮不成雨。

一日变千丝,只作愁机杼。 愁至云成幕,小雨和丝落。

愁去脸成霞,雨霁庭下花。 折花愁雨湿,护惜鲛绡立。

蜂蝶爱花红,花心应未同。

4. 男人为自己的女人梳头的诗句

娥眉顾盼纱灯暖,

墨香瀑布荡衣衫。

执手提梳浓情过,

却留发丝绕前缘。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柳堤》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柳下湖光净一天,湖边垂柳起三眠。

小蛮自倚腰支袅,照镜梳头晓月前。

《刘常簿席上》

年代: 宋 作者: 盛世忠

近授长生券,从天上绮筵。

潞公专洛日,吕望佐姬年。

坐语风生舌,梳头雪满肩。

上思耆旧用,飞诏到林泉。

《二月一日雨寒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梳头正美睡相催,理尽霜丝梦恰回。

窗隙小风能几许,也吹蛛网去还来。

《画娥眉/忆王孙》

年代: 宋 作者: 张辑

清明小院杏花开。半启朱扉燕子来。晓起梳头对玉台。照香腮。羞睹惊鸿瘦影回。

《陈口华侍儿读书》

年代: 宋 作者: 姜夔

绎句寻章久未休,花房日晏不梳头。

谁教郎主能多事,乞与冥冥千古愁。

5. 关于头发的古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迟(古诗源)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从古至今,无论线条粗细的女子,对于与“情思”谐音的满头青丝,总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牵挂吧。单是看看那些描写梳头的动词:绾、结、挽,还有那些花样繁多的发髻:盘螺髻,秋蝉髻,倭堕髻,拂云髻,飞凤髻……这么多美丽的名字,记载了多少纷纷扰扰的心情。难怪古代文人会在“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的情调里进退回环。即使英武如花木兰,在代父从军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年之后,回到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何况是那些温婉可人的女子呢?她们在良人离别时,会小心地剪下一绺头发,珍重地请他带在身边。而且,自君别后,她们是那样率性地放弃着自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悦己的人不在身边,连头发都乱蓬蓬的懒于梳理了。

6. 描写“梳头”的句子有哪些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瞧,在晴朗的夜晚,似小香蕉相同的月牙儿,像把梳子挂在半空。小星星眨动着调皮的双眼呈现了,天空中只要一丝云在慢慢地移动着,它就像一条白得如雪的丝带相同把小星星遮得时隐完成,看上去好像和人捉迷藏呢。

推销的字典里没有“难”字。梳子可推销给和尚,保险可推销给尼姑。

在战争中有许多半神半人的英雄,由于没有梳子梳头,这些英雄无不蓬头垢面。

我问这位新来的人可否用一下他的梳子,可是他却一言不发。这真是一个一毛不拔的人。

使梳子上的头发更少,使你头上的头发更多。

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在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

后来那个小男孩长大了,星星找不到,就来抢我的梳子。

月牙儿,像把梳子挂在天空。

永远专业着装、随身带薄荷糖和梳子,保持一个清洁并摆放整齐的工作场所。

鬃毛梳子:如同人用的单齿梳子,较短,有金属和塑料材质,塑料较轻柔更保护马毛.

李拉的母亲于是冲出去,用梳子、皮搋子和面包刀嘘走那些被吸引过来探访的男孩子们。

我经常把头发理得很短,所以用不着用梳子梳.

就像用久的梳子睡久的床,后来遇见再多的人,都不如过去的那些好,千万不要因为新鲜感而忽略了旧的人。你期待的,你想要的,最后都会输给一直陪着你的。

雨落在池塘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出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有千万条梳子,给枝条梳理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大地上,卷起一阵轻烟,土地好象绽出一个个笑的酒窝……

她那一头带点灰色的金发,一直可以垂到脚踝上;她每次梳头都是一件麻烦事,她只得卷起来结成一个鬏,压在骨头梳子那坚硬的齿子下面。

7. 关于木梳的诗句

刻在梳子上的,用两句即可,原创哦

东风无意梳相思,玲玉有情唱白头。

我觉得不用一定他俩的,没有合适的,我上面这句多好啊?我找了些,李清照的太愁,看看纳兰的:

(1)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可以把卿改成“玲”)

(2)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浣溪沙

(3)云澹澹,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鹧鸪天

带有“玲”字的诗词

(1)温庭筠 一尺深红蒙曲尘, 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 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 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2)《玲字歌》玲声清朗动心弦,玲音来自尘外天。玲心如玉冰雪洁,玲爱如泉长流远!

(3)梁 吴均 《步虚词》之八:“至乐无箫歌,玉音自玲琅。”

我累了,自己选吧

8. 收集一些关于梳子的有诗意的句子~~

鹧鸪天 (宋) 吕胜己

一夜春寒透锦帏。满庭花露起多时。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人去后,信来稀。等闲屈指数归期。门前恰限行人至,喜鹊如何圣得知。

鹧鸪天 (宋) 吕胜己

日日楼心与画眉。松分蝉翅黛云低。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朝暮宴,浅深杯。更阑生怕下楼梯。徐娘怪我今疏懒,不及庐郎年少时。

虞美人 玉梳赠内子 (元)姚燧

相辉瑜珥瑶钗凤。宝翼蜻蜓动。新妆又得水苍梳。人道秋风何物不琼踞。人无玉质容何害。玉德斯堪爱。尚惭犹未十分全。听取明年环佩戛。?

蝶恋花 (宋)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指间清风斩青丝,相会何期只梦中

指间清风斩青丝, 凝眸君知问是谁

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行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淡青丝自言愁,春暖秋霜怜人袖,满月半弦月如钩

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

郎心轻画眉,红颜落朱唇

浓浓情相依,淡淡心相望

折翼降人间,守护爱一生

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你我情比金坚!

《诗经》中最令人遐想的三类古典美女,难得一见!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林兴宅先生曾在《艺术魅力的探寻》一书中说:“人类的基本情感活动几乎都在《诗经》中得到某种形式的表现,它为历代诗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范型抒情。”

?

带着一颗“寻源”之心阅读《诗经》,不难发现它为后世树立的众多抒情范型如点点繁星般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月下怀人”型

从儿时读李白的《静夜思》起我们就知道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用意象,代表着思念,寄托着情意。后来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让我们感慨那高高悬于天空的月亮与人世人情竟有着那样紧密的联系。

然而你是否想过,是谁第一个如此含情脉脉的观望月亮,在那柔和月光的抚照下想念着心中的人?是谁第一个给那冰冷的星球赋予了温情的诗意?是谁将那远在天边的事物拉入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心灵?

带着“寻源”的心态阅读《诗经》,我们似乎可以从《陈风》中的一篇找到答案。

月下怀人

《陈风·月出》是首月下思念爱人的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看到皎皎升起的月亮而开始思念情人。

月亮孤独的悬于无垠的夜空,普照大地,笼罩一切,给人一种旷远而空灵的感觉。月光照亮了诗人心中那美丽的女子,安闲的步伐、苗条的身影、柔软的腰身无一不牵动着诗人的心,也吸引着读者。那女子或许近在咫尺,然而在朦胧月光的笼罩下,却显得那样遥不可及,那样迷离难觅,如梦如幻。

同时,诗的情调又是惆怅的。通过“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的直抒其情,诗人的忧思愁肠立现,充满了可思却不可见的怅恨之感。我们说,凡诗必有自己的意境与情调,《月出》一诗营造的意境是迷离的,情调是惆怅的。而这种基调一经奠定,就为后世望月咏怀的作品确定了一种范型。

历代描写月下怀人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积案盈箱,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杜甫的《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

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现代诗中借月光表达情愫的也如汗牛充栋一般。这些诗作无论如何变换角度、变换语言却都不约而同的表现了迷离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从古至今的诗作似乎皆因有了月光的笼罩,而变得更能使读者受到感动、产生共鸣,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二、“谁适为容”型

《卫风·伯兮》是一首妇人思念她从军远征的丈夫的诗,诗中有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余冠英在其《诗经选》中将其翻译为: “打从我哥东方去,我的头发乱蓬蓬。香油香膏哪缺少,叫我为谁来美容! ”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悦己者远赴前线作战,长久不得相见,正值爱美年华的女子也无心梳妆,她丢不开也不愿丢开那使她“心痗”的相思,便只与那相思之情相伴度日。

“谁适为容”四个字恰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无心做事的心绪,连平日闺中女子最爱的梳妆打扮都抛之脑后,怨思至苦,情意至深,为闺怨诗树立了经典的艺术范型。

谁适为容

而钱钟书先生其实早在其《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中对诗经艺术范型的研究有所涉及,他在《伯兮》一则中说:“按犹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或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即他认为以上诗句都是对“谁适为容”这种范型的延续。今天看来,后世承袭并发展这种感觉的文人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如曹植的《七哀诗》:“膏沐谁为容,明镜暗不治。”

唐代有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还有晚唐词人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有:“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宋代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要数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香炉懒得点起,被懒得叠,头发懒得梳,连梳妆匣上落的满是灰尘也不去拂拭,这些都是对离情别苦最真实贴切也最生动的写照。

中国美学上有句格言叫做“修饰即人”,莎士比亚也曾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修饰是覆盖在心灵上的一件外衣,姿态举止的行为是透过心灵辉映在外衣上的一集光束。”

一个人对外表的修饰和其姿态举止,皆是他心理特征和思想个性的反映。因此,抓住描写一个人的妆容自然就能表现出他的心态个性,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女子的心思最为缜密,也最为变化无常、难于捉摸,若想用语言去表现更可谓难上加难,后代作家在想要表现闺怨相思之时自然就承袭了《诗经》中如此传神的表现方式。

三、“在水一方”型

《秦风·蒹葭》历来被认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诗经》中十分出名的一篇,不仅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还曾被改编成歌曲受到广泛传唱。究其原因,定与其创造的意境特征和表达的情感特色密不可分。

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营造了一种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的境界。不仅将深秋早晨凄清明净的景色写得很美,也点明了诗的时间地点。

接下来关键的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通过一种极简单却又极传神的方式,传达出那种可望又不可及的无奈。诗人心中所念的“伊人”明明似乎可见,但从上游找到下游却始终没有找到,可望难及,故而诗句中荡漾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在水一方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体会:越不易得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极度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就会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无可奈何。

我很喜欢西方美学家李普斯的一句话: “当命运受到遏抑、障碍割断时,人们的心理活动受到堵塞,从而对堵塞前的往事更加眷念。这种眷念有更大的强度和逼人性。”

那种拥有更大强度和逼人性的“眷念”因为人性的相通而无需诗人再做更多描述,只简单的用“在水一方”交代出“命运受到的遏抑、割断”即可让读者同诗人一样体味出巨大的无奈怅惘。

《古诗十九首》中的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及“相去复几许,河汉清且浅”很好的诠释了“在水一方”构建的诗境。“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的《长相思》将“在水一方”的感觉又进一步做了扩展。

另外,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描写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也是表达了这种境界。在杂草丛生的原野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人却更在春山之外,高山阻碍住了闺中 *** 的视野,然而她的心却追随着心上人渐行渐远、飞向天涯。

诗人同样是通过那种“命运受到的遏抑、割断”表达出闺中人的一往情深,哀婉欲绝。

诸如此类的抒情范型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带着审美的眼光,以“寻源”之心品读《诗经》,去体味“诗三百”中最纯粹、最美好的感情,实为一大乐事。

女子对男子表达的诗经 女子爱慕男子的诗经

诗经中表达女子对男子思念的诗句

《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大致可分为婚前和婚后两种类型。婚前一般表达的都是男女对于异性的爱慕和渴望,以及对对方的思念,多有少女怀春之篇。而婚后的篇章,则多怨妇,表现的大多是丈夫有了新欢后对旧爱的离弃,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社会下对女性的不公。当然亦有妇人对征夫的思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在表达少女对感情的爱恋和对心上人的思念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风中女性的开放,对爱情表露得大胆而直白,这在中国后来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邶风.雄雉》中,作者以一介女性,发出“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易云能来? ”日子一天天经过,思君之情悠悠不绝。路途遥遥千万里,你什么时候才会来?这样的思念之情从一个少女的嘴里娓娓道出,诚而真挚。

《匏有苦叶》中载有“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不涉昂否,昂须我友。”翻译出来即为:船上的艄公招手让我快点上船,但别人上船了我偏要留下来,因为我在等我的男朋友。

《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描绘的是一幅娴静女孩约会情郎于城角却故意隐身不与之相见,使得情郎搔首等待来回寻找的情景。

《陈风.泽陂》中的思念之情则更为强烈:“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一个女子在荷塘边见到一个美男子,彻夜思念难以入眠,竟而至于因相思而“涕泗滂沱”。

《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就是一名戍边兵士对家中妻子的思念。而《伯兮》中所记述的则是一名妇人对征夫的深深思念:“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自夫君随王征东。妇头发零乱如飞蓬,并不是没有油脂来洗,只是因为不知道为谁去整饰仪容!可惜的是,“曷月予还归哉”和“谁适为容”,却都不能让自己的心上人看见,只能留与后人凭文而吊。

《诗经》中,就我所见最让人动容最凄惨的篇章,莫过于《唐风.葛生》,它叙述的是一妇人对亡夫的思念,其中诗句断人心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葛藤覆盖着荆条,蔹草长满山冈,我的夫君亡于此,谁人来和他做伴?他独处多悲伤。可怜我度日如年,夏漫长,冬凄凉,只待百年后,与你共墓床。这一句,胜过了所有海誓山盟!

诗经里女子思念男子的诗句

这是《诗经·氓》里的第三段,《氓》基本上是一首弃妇的怨诗

整段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诗经中女子向男子示爱,或描写男子的优秀的诗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璓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这是典型的女子思慕诗,体现思慕君子

江西鬼谷子广告策划有限公司为您解答

诗经中表达女子思念男子的诗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有关春水的谚语 春水和农业有关的谚语 下一篇:幼儿毕业典礼教师寄语 毕业典礼教师寄语

古代女子对男子表达爱意的诗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唐)李白《三五七言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唐)白居易《南浦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信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水深!—白居易《长相思》

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似我别泪三四行,滴群君满坐之衣裳。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著衣心莫改。—(唐)元稹《离思》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泪还惜别,为君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明代山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翦梅》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宋)张先《千秋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朱淑真《生查子》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诗经?周南?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张籍《节妇吟》

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唐)温庭筠《望江南》

洗罢,独倚上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五代)李煜《更漏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宋)欧阳修《玉楼春》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苏轼《江城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宋)晏几道《鹧鸪天》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宋)陆游《钗头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西风误!—(宋)贺铸《踏莎行》

若是两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夜月一帘幽......>>

表达女子思念男子的诗句

描写女人对思念男子的诗句实在是太多了,简单列举几句:

王维《相思》中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中的“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诗经》《邶风.雄雉》中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易云能来? ”

《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经》里“女子思念男子”的诗句有哪些?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一首深切表达了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

《国风·卫风·伯兮》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诗经》里“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变化

你好。

《诗经 卫风 氓》之女子,对遗弃她的男子的称呼变化:

氓——复关——士——尔

氓之嗤嗤:女子初见的是“表面老实”的那个男子。

继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此处以地名代指“那个男子”)。“复关”来娶我。

又继之: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此处的“士”,便是“那个男子”。

士,这一称呼,从此一直到——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尔;事后的称呼。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诗经》里“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变化是什么?

《诗经·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选文,该诗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其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情节叙述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画细腻入微,表现手法巧妙高明。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短短六节240字的诗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这种变化与女子情感的跌宕有着微妙的联系,非常值得玩味。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从外地来的男子。“氓”在这里是个泛称,一个外来做生意的小伙子,并没有太多的感 *** 彩。初次见面,感情还较疏远,女子保持着应有的矜持与娇羞。“氓”的憨厚给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他抱布换丝,假谈生意,实际是来商量婚姻大事的。

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尊称,尊重、客气、有礼貌,明显有亲近的感 *** 彩,有与对方进一步交往、发展感情的意愿。从后续的举动可以证明:女子送男子渡淇水到顿丘,一路上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耐心地给他解释延期的原因:你没有找到好媒人,有媒人才是名正言顺的。她不断抚慰男子:请您不要生气,这个秋天就是大好日子。可以想见此时男子在她心中已占重要地位,甚至男子的“怒”而催婚在她看来不过是男子深爱自己的证明。她以尊敬的称谓“子”来表达对男子的敬慕、宽慰,体现了女子的深情、温婉、体贴。

复关。“乘彼垢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送别男子后,女子陷入深深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之中。“复关”指男子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做借代的手法,代指男子本人。女子此时陷入热恋之中,她的喜乐哀愁全因“氓”这个男子,带着满满的思念,登上那颓圮的篱墙,向远处深情凝望,不见朝思夜想的人,泣涕如雨,看到思念的人儿,破涕为笑,万语干言。“复关”在此可谓微言大义,热恋中的人,内心是甜蜜而隐秘的,女子呼“复关”,正是其热恋而隐秘、幸福又甜蜜的内心写照。

尔。“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随着感情的升温,二人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答应了婚事,男子开始占卜算卦,卜筮的结果都很吉利,于是婚事告成。这是女子甜蜜幸福的时刻,所以她已不再用初恋时敬称“子”,也不用热恋时隐秘的“复关”,而是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尔”,这个称谓少了陌生和客套,多了熟悉和惯常,是一种生活化的称谓。表明女子已经完全把对方看作是感情上的依靠和人生的归宿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至此,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走进了与氓的婚姻生活。

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士”在春秋时期既可指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也可指未婚男子,当然也可泛指男子。本节诗中当是第三个义项。女子婚后生活并不幸福,遭到男子的厌弃,感情出现裂痕。但女子并没有口出恶言,体现了女子的忍让与涵养。经历感情的震荡,女子得出痛彻的领悟,劝告天下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女子一旦动情便无法自拔,而男子说变就变、随时脱身。这里的“士”既婉指让自己心伤的男子,她不愿直接提及那位让自己伤痕累累的负心汉;“士”是男子的泛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权至上,女子遭背弃后的控诉,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中的“士”是指自己的丈夫,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没有什么过错,而丈夫用情不专,行为不端,而且对感情没有定准,做人没有底线、不讲原则。这里,女子已出离愤怒,指出婚姻的失败是“士”造成的。即便如此,仍以“士”相称,可见其温柔与善良。

尔。“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隋感由激昂转为平静,由控诉转为叙述,女子又以“尔”称呼男子,但此的“尔”是决绝之后冷漠的称谓,这一称谓的背后是女子伤心欲绝的痛苦和痛定思痛后的清醒。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已经看清男子的真实面目,对这段婚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也不愿再续噩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你不念旧情,背叛爱情,那就算了吧!表达女子对人生的幡然醒悟和清醒之后的冷静决绝。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有关春水的谚语 春水和农业有关的谚语 下一篇:幼儿毕业典礼教师寄语 毕业典礼教师寄语

反映劳动人民遭受徭役兵役之苦的诗句

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

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多次发生外患;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芜,骨肉分离。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

《诗经·国风·豳风》 抒写了一位士卒战后还乡的哀思。全诗共四章。首章写冒雨赶路,归家心切;二章写想象中的家园,反映兵役造成家园的荒败;三章述想象中的妻子,写兵役造成家庭离散;四章回忆当年新婚美景,表现渴望夫妻团团,重新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反映了因战争而离别的夫妻相思。全诗共四章,与《诗经》常用的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不同,《伯兮》每章各有侧重,四章从四个角度,层层递进,多角度、多侧面地表达了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可以说写出了思妇思念丈夫的一个情感发展过程。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是一首反映官府拉夫逼差以及征夫对繁重官差的强烈不满。全诗共三章。一、二章通过摸黑中“颠倒衣裳”的描写,反映出官府召令的紧急;三章直抒胸臆,表达了不能过上安宁正常生活的怨愤之情。

《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此为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出土的明器。桀又作榤。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就地树橛,桀然特立,故谓之榤。但榤非可栖者,盖乡里家贫,编竹木为栖鸡之具,四无根据,系之于橛,以防攘窃,故云栖于榤耳。作桀为是,榤俗字。”但桀并非不可栖者,观此,桀之形制自明,诗意则灼然可晓已。

原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诗经·国风·豳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

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

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

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

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