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之年是什么意思啊-耳顺之年?
1.古稀之年是几岁啊?
2.文言文位青少年时
3.男孩年龄文言文
4.古稀是多少岁啊?
5.古代分别称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6.文言文年龄
古稀之年是几岁啊?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岁。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岁之人称为“期颐”。七十岁称为“古稀”,其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能够到七十岁,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应该值得珍惜剩下的时光。
“古稀之年”也被称为“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是极为科学和合理的。除了七十岁的“古稀之年”,离得最近的就是六十的“耳顺之年”。其意思是人到六十岁的时候,听别人言语就可以正确的判断是非、真假。
扩展资料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稀之年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源于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人们对生命的越来越重视。以前的社会非常不稳定,人们的生命安全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古稀之年的人才会少。
现代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治安越来越好,很大程度上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再加上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所以才会有当今人类普遍寿命能过古稀之年的现状。
文言文位青少年时
1.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
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2. 有关青少年智慧的文言文,及注释、翻译我个人比较喜欢三国志里面的几个小故事,比较短,不过挺有意思。一个是12岁的虞翻的故事,还有两个比较知名,是曹冲的故事。如果楼主是三国迷可以看看:)
(1)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吴书曰:翻少好学,有高气。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书奇之,由是见称。
译文:
虞翻字仲翔,是会籍馀姚人。三国志吴书中记载:虞翻从小好学,有读书人的狂傲气质。十二岁的时候,有客人问候其兄长,却没有会见虞翻。虞翻后来给客人写信道:我听说琥珀不会吸引腐烂的草芥(含水分所以不会被静电吸引),磁铁不会吸引能弯曲的针(金银质的针质地比铁软,不会被磁铁吸引),你对我过而不见,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客人见到信后非常惊奇。因此能看出虞翻的机敏以及对书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2)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 曹冲画像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3)
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译文:
汉末之时,战乱频繁,统治者常常采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民。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认为这下必无疑,商议着要把自己绑了去自首,但还是很害怕免不了罪。曹冲为人仁厚,通情达理,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让他们先等几天。曹冲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现出发愁的样子。曹操见了问他,他就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不久曹操听说了马鞍被咬的事,就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于是没有追究这件事。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3.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一、译文: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我们不凶狠并真诚地对待它们,使它们信任异类。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要是鸟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被蛇、鼠、狐狸、老鹰所骚扰。
人既然不杀鸟雀,那么它们自然接近人,想免除这些凶恶动物的骚扰(指蛇、鼠、狐狸、老鹰)。从这件事情看,以前鸟雀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牲畜的作为更加残暴。残暴、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确实是这样的啊!
二、原文:《鸟说》宋代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於蛇、鼠之类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一家人善待庭院中的鸟雀,几年以后鸟雀能与人和谐共处的事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守信用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文中也体现了作者关爱生灵的品质和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精神。
究其深意,在于一个“仁”字,篇末的“苛政猛于虎,信哉!”正显出“仁”字的实质。凡人之情,皆出于“仁”,否则,其带给社会的灾害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苏轼提倡以“仁”治天下,“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
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 从“仁”的哲学思想而广展到“仁政”的主张,已属政治思想的范围。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1069年(熙宁二年)上书宋神宗,批评王安石“新法”弊端,未被采纳。
1079年(元丰二年)知湖州,因“乌台诗案”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乃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1093年(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苏轼出任河北安抚使、定州知州。
1094年(绍圣元年)因被诬告弹劾,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后改为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1100年(元符三年)徽宗继位,下诏苏轼徙廉州(合浦),旋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第二年病逝于常州。他在诗、词、文和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著有《苏轼诗集》50卷,《苏轼文集》73卷,以及《东坡乐府》和书画等传世。
4. 关于古代聪颖少年的文言文伤仲永 shangzhongyong(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 文言文翻译轼七八岁时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苏轼七八岁时
6. 找一篇文言文有一个老人说让一个年轻人清晨来找他,年轻人去了圯上老人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释译:张良闲着无事,就到下邳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立脚的地方,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既惊讶又气恼,想揍他;可是因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就跪着给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诧,就用眼睛盯着他.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跪下说:“好吧.”经过几次考验,这圯上老人终于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就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军师了.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黄石公.。
男孩年龄文言文
1. 男子年龄用文言文怎么说
0-1岁:孩提、襁褓
2-3岁:孩提
8岁:童龀
9岁:九龄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30岁: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岁:开六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1岁:开七、华甲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岁:开八
77岁:喜寿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
2. 表示年龄的“岁”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什么字代替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
3. 人的年龄用古文怎么说1、按问讯,根据对方年纪和性别,有“齿龄”、“芳龄”、“椿龄”的用词,分别对应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岁的人,用词区分很细:襁褓[qiǎng bǎo]:不满周岁。 孩提[hái tí] :两至三岁。
髫年[tiáo nián] :女孩七岁。 始龀[shǐ chèn] 、龆[tiáo] 年:男孩八岁。
(注: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常用“黄口小儿”语)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4. 男生21岁用文言文怎么说0-1岁 孩提、襁褓 2-3岁 孩提 8岁 童龀[chèn]9岁 九龄 13-15岁 舞勺之年 15 束发、成童、志学 15-20 舞象之年20岁 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30岁(男) 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40岁(男)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 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岁 “开六” 6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1岁 开七、华甲64岁 破瓜 7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岁 开八 77岁 喜寿 80岁 望八、杖朝之年88岁 米寿 80-90岁 耄耋之年 90岁 望九、鲐背之年 100岁 期颐、人瑞 因你所说属于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文言文即古代人的用语,这些都属于古代男子年龄的称谓,望采纳。
5.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6. 古文中的年龄段分别是什么二十弱冠、三bai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男孩8岁称龆年.。
幼年泛du称总角。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zhi,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至出嫁称梅之年,
至30岁称半老徐娘。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dao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专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称鲐背之年,
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属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7. 四五十岁男人用文言文怎么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望采纳。
古稀是多少岁啊?
一百四十一岁。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中,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花甲重逢即一百二十岁,“多一度春秋”即加三七二十一岁,即一百四十一岁。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中,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古稀即七十岁。
古稀双庆即一百四十岁,“多一度春秋”即加一年,同样是一百四十一岁。
扩展资料: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出自清代乾隆和纪晓岚的对联,是乾隆和纪晓岚在千叟宴上为一位141岁的古稀老人作的对子。上联为乾隆所作,下联为纪晓岚所作。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孙,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
席间,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赐予大家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
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百岁老人郭钟岳倍受赏赍。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花甲
参考资料2:百度百科-古稀
古代分别称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20岁:加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岁:鲐背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参考资料:
文言文年龄
1. 古文中的年龄段分别是什么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男孩8岁称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至出嫁称梅之年,
至30岁称半老徐娘。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称鲐背之年,
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3. 文言文如何说年龄一.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三.《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4.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ī mìng zhī nián,孔子自称五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读音gǔ xī zhī nián,汉语成语,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 dié。
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
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百度百科-知命之年 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百度百科-耄耋。
5.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6. 人的年龄用古文怎么说1、按问讯,根据对方年纪和性别,有“齿龄”、“芳龄”、“椿龄”的用词,分别对应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岁的人,用词区分很细:襁褓[qiǎng bǎo]:不满周岁。 孩提[hái tí] :两至三岁。
髫年[tiáo nián] :女孩七岁。 始龀[shǐ chèn] 、龆[tiáo] 年:男孩八岁。
(注: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常用“黄口小儿”语)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7. 古文中代指女子年龄的词(刚给你查到的,希望你能排上用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