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昌龄清廉正直的故事

2.诗人王昌龄的简介

3.有“七绝圣手”之称的作家是

4.*** 评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里“有意志”

王昌龄清廉正直的故事

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话说唐代出了个“七绝圣手”王昌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他于开元十五年中了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后因故遭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人称“王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人称“王龙标”。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看到当时社会如此黑暗,到处是贪官,那受苦的农民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自己很没用,只能写诗发发牢骚。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军官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原来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唐军曾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经过激战之后,全歼敌军,但全队唐军也只剩下他一个了,他杀光敌军后自己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后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坚守着岗位。王昌龄问道:“你怎么能在乱军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门神功,我靠它消灭了敌人。”“教教我吧!我把你带回我军驻地!”于是王昌龄与闾丘晓回到了大部队的驻地,然后秘密从闾丘晓那里学了一门名为“七绝掌”的神功。为了表示感谢,王昌龄就替闾丘晓写了七首《从军行》,每一首诗都内含一式七绝掌法。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还高度赞扬了极度困苦的闾丘晓无怨无悔、在国家边境进行正义战争的豪情壮志。此诗传到朝廷,闾丘晓很快就升官调到别处做了刺史。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王昌龄半夜骑马回家的途中,突然从路边跳出一个人来,嚷道:“王某某,你还认得我吗?”王昌龄定睛一看,是师父闾丘晓。王昌龄有君子风范,抱拳说道:“原来是师父,不知在此拦路所为何事?”“朝廷听说你总是发牢骚,叫我来警告你一下。”王昌龄冷冷一笑,说:“好啊,你就试试看!”闾丘晓运功发掌,但王昌龄更快,先一步将闾丘晓的人头扫落。王昌龄心想:我现在这个样子不免总是被人暗杀,不如借用一下师父的脸皮好了!于是动手将闾丘晓的脸皮剥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脸上,将闾丘晓的尸体埋了,到闾家去冒充闾丘晓,对外宣称已经杀了王昌龄。

诗人王昌龄的简介

编辑词条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汉族。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五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编辑本段文人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编辑本段王昌龄诗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编辑本段王昌龄诗集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僓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谞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一作高适诗]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初日

失题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行路难

奉赠张荆州

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 [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李棹游江东

沙苑南渡头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万岁楼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送欧阳会稽之任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东溪玩月 [一作王维诗]

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

朝来曲

从军行

答武陵田太守

题灞池二首

击磐老人

送胡大

题僧房双桐

送郭司仓

送李十五

送张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谭八之桂林

送刘十五之郡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春宫曲

西宫春怨

西宫秋怨

长信秋词五首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浣纱女

闺情

甘泉歌

萧驸马宅花烛

观猎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仓曹宅夜饮

宴春源

龙标野宴

听流人水调子

梁苑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送魏二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重别李评事

别陶副使归南海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图南

留别司马太守

卢溪别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万大归长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别皇甫五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

赠李侍御

送别

失题

城旁

题净眼师房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梅道士水亭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失题

洞庭湖作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秋日

过香积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送乔林

秋思

还山贻湛法师

山行寻隐居不遇

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有“七绝圣手”之称的作家是

七绝圣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誉称。王昌龄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语出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绝,其中名作《出塞)被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 评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里“有意志”

*** 评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里“有意志”

1958年初, *** 的小女儿李讷住医院开刀,引发高烧不退?。2月3日深夜,正在参加一届第五次会议的 *** 紧张工作一天后,临睡前放心不下女儿,提笔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摇?。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信中在“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两句话下加了着重号,以示重要。 *** 信中引用的这首诗,是唐诗人王昌龄纵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

王昌龄的身世经历,史书较少记载, 惭唐书》、 《旧唐书》中只分别有100多字的简介。据此,后人得知他是开元年间的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尉。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两次被贬谪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 “王龙标”。

王昌龄的诗以绝句为多,而以七绝成就最高,他善于在短小的形式中,用精巧的构思,流丽的语言,起伏的情节,清朗的音韵,涵盖丰富、多彩、深刻的思想内容。王昌龄生活在盛世,其时唐朝的经济繁荣,武功强大,但西北边陲却很不平静。它既有统治阶级为开疆拓土发动的不义之战,又有反击外族入侵、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在这一大背景下,许多诗人赋诗讽喻针砭前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破坏和灾难,歌颂赞扬后者艰苦顽强和英勇战斗的业绩;并且热情讴歌祖国大西北壮丽辽阔的山河。这些被称为边塞诗,其中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是极为杰出之作。

《从军行》七首之四的主题,是写一位戍边战士,不畏险阻,誓保家卫国的壮烈情怀。全诗开篇的头两句,诗人便浓彩重墨地向读者描画了祖国大西北壮阔悲凉的景观,激起人们的澎湃心潮。诗的后两句写戍边战士站在玉门关上的内心活动。玉门关在今甘肃省内敦煌西北,当时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军事要冲。雪山即大雪山,属横亘青海、甘肃之间的祁连山脉。青海湖的上空常年云雾缭绕,浓重的乌云,连高耸的大雪山都被遮罩得暗淡了,戍边战士站在玉门关上东望,被山水云雾重重阻隔的故乡在那遥远的彼方,此时此刻他不禁思潮起伏。他在想什么?诗的后两句做了回答:虽然在黄沙漫漫,人迹罕见的大西北戍边多年,身经百战,环境艰苦,连金属的盔甲都磨破了,但作为战士报效祖国、保卫祖国的决心毫不动摇,不消灭入侵的敌人,决不罢休。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境内。

试想,经过无数次与敌人浴血搏斗,金属做成的甲胄都被磨破,这位战士的戍边年头,恐怕绝不止一年两年了。 “无情未必真丈夫”,他怎能不思乡想家呢!但他坚守着,克服小我,不打败敌人“誓不还”,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宣言啊。 *** 从这里看到意志的力量,用以勉励李讷。克服病痛需要意志,对所有困难难道不都是需要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吗?王昌龄的诗暗示的是个普遍真理,是很有分量的。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五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歌颂了戍边战士擒敌获胜的喜悦心情,充分表现了一种高昂激越、自豪顽强的战斗精神。 *** 圈画王昌龄的另一首边塞诗是《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唐代诗人常用此作为吟咏边塞征戎生活的题目,被视为边塞战歌。王昌龄的这首诗把戍边战士那种悲壮豪迈的胸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表达得十分深沉完美。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揭露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哀愁,特别是能抓住典型的景物,情景交融地予以渲染和深化。诗的语言精练,音调铿锵,这使他那些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诗篇,更加震撼人心,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久远的艺术魅力。对于这些诗, *** 都是又圈又点,十分爱读。

千百年来,妇女(包括上层社会的妇女)一直是不被重视的群体。而王昌龄对她们寄予极大同情。王昌龄反映妇女生活为主题的诗作, *** 圈阅过的有《闺怨》:

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反映了一位上层 *** 的爱情遗憾。诗的前两句,写这位 *** 打扮得漂漂亮亮地登楼赏春,这本是无忧无虑、快快乐乐、“不知愁”的精神状况?。下面两句则忽然一个急转弯:当她一眼望见青青柳色时,不禁勾起万般思绪,她可能想到折柳送别,也可能想到蒲柳先衰,更可能想到这春风杨柳万千条的良辰美景应和丈夫共赏,由此深深后悔当初不该敦促丈夫外出谋官,致使自己闺中寂寞、青春虚度。诗人对女性心理的描述,细致入微,正由于前面的“不知愁”,才使后面的闺怨春愁更深、更重,这是诗人的巧妙构思和神来之笔!

王昌龄是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无论是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甚至被称为“神品”。但在政治遭遇上他却很不幸,多次被贬,安史乱起,诗人弃官回江宁,竞被刺史闾丘晓。闾丘晓后因有意贻误军机,被河南节度使张镐执以刑,他曾求饶说: “有亲,乞贷余命。”张镐说: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可见王昌龄被害,为世人所不平。王昌龄在被贬期间,蔑视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以诗酒自娱,在《龙标野宴》一诗中写道: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表露了诗人不屈服于逆境的一身傲骨。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用冰心,比喻自己的心灵,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玉壶,比喻自己的品德,像玉一样润白无瑕。他托辛渐捎话给关心自己的亲朋们,表示自己志行高洁,不会为世俗的官场恶俗所玷污。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人王昌龄的人生写照,也是留给后人的千古名句, *** 对这首诗,圈画有五六遍之多。

王昌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不幸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残害了生命,而他留下的诗篇,却给中国诗歌史上增添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被人尊称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