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表情包-以讹传讹小品完整版
1.陈佩斯小品里拿的枪是什么枪
2.如何评价小沈阳离开赵本山单飞,这两年却一直不火了?
3.“戏弄”李咏,爆红后拒绝赵本山,东北笑星孙小宝到底有何本事?
4.格物致知作文,跪求
5.小品中什么叫压场
陈佩斯小品里拿的枪是什么枪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最初由西班牙研发制造,毛瑟厂随后定型制造,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 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 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签约, 购买: “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 连有木匣手把, 每杆连子弹五百粒, 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 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 在天津码头交货。 关税在外。” 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 在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 可能是最早见诸于公牍之一例, 而速射型要在将近廿年之后才会出现。 在美国, 因为握把的形状, 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handle), 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 Cannon)的。 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 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 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录号码, 与毛瑟无关。 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ktion 96 – 96型), 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 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与Bolo一样, 也即是有人所谓的警用型。 所谓的Bolo, 来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Bolsheviks,苏联***及其党员的别称), 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
编辑本段盒子炮的发明
盒子炮在传说中, 是毛瑟厂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 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争议呢? 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毛瑟, 因此有人以此为毛瑟积极参与的明证。 但是德国的专利法, 允许公司作为代表申请人及专利拥有者, 不像美国, 必须由发明人具名, 再将专利权转移。 不过, 盒子炮在美国申请专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第二个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 不知吃错了什么药, 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 从此, 全世界的毛瑟、 毛瑟手枪, 都没了出生证明, 大家只有用猜的。 烧毁的记录中也包括了研发日志等文件, 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谁发明的, 至今仍有争议。 盒子炮在毛瑟厂又称菲德勒手枪, 是该三兄弟与其有极大关系的另一明证。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编辑本段盒子炮的生产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 一. 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 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 虽然仍脱不了手工装配, 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 但整体而言, 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较。 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 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 汉造毛瑟7.63驳壳枪诸元资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 全长: 288mm 全重: 1.16kg 枪管长(连弹膛): 132mm 口径: 7.63mm 表尺射程: 1000m 来复线: 6条,右旋 来复线缠度: 200mm 瞄准基线长: 230mm 装弹具式样: 弹夹 二. 修械所、 厂、 队生产: 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 在修枪之馀, 也制造一些军械。 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 湘西荼陵修械所、 八路军梁沟四所等。 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 有的修械所设备好, 材料供应好, 则产品较佳。 中共在敌后的修械所, 因为钢材来源断绝, 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三. 私人游动修枪、 造枪商贩: 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有如走方郎中。 史料中说到河北、 河南、 四川都很多。 由一人到数人不等, 为地方豪强大户、 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枝, 按客户的意思, 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 以手工打造。 其品质依人而异, 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 惟妙惟肖。 当然, 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 可能是没有原枪作样子, 只是师傅教下来, 以讹传讹。 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 打几发是可以, 打多了就会出问题。 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 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 许多此类枪贩在抗战时为中共吸收, 成为中共兵工人员。 四. 舶来品: 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 经由上海、 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 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 购买: “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 枪筒九六密理米突、 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千七百杆, 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 甲(注:假)子弹一个、 弹簧一个、 弓簧一个、 罗丝板一个, 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 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 本件中的盒子炮, 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寸, 相当特殊。 1934年3月12日, 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报告: (九)手枪: “奉委员长电, 渝, 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 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 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 Super Azul, 另外还有Royal), 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注: Astra)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 德虽属较为坚固, 惟枪杆稍短, 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 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 则射程当为一致。 又, 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 经遵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 合并陈明。” 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 开支列表中, 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 共280万法币。 又如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 “武昌, 1938年3月1日: 柏林。 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 请即商订德国八生一迫击炮300门, 每门配炮弹3,000发, 如有现货更好。 又购20响卜壳手枪2万枝, 每枝配弹2,000发, 如无现货, 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 总愈快愈好, 其价请速详报。 中正。” 许多经商业管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 在弹仓的左侧, 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 20响盒子炮, 中国外销的并装枪, 九公厘口径 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 这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6发、 10发、 20发都有, 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 后者多为插入式。 20发固定弹匣也有, 但是极为罕见。 由以上的文件看来, 抗战前到抗战初, 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 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 所以, 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 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毛瑟在生产盒子炮的四十年历史中, 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因此可以说是原始设计几尽完美, 没什么可改进了。 一般常有1912型、 1920型之类的称呼, 事实上毛瑟厂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型号, 大多是收藏家后来才赋予的名称。 因为原始记录丧失, 目前收藏家用来除了用序号大小来决定生产年代外, 另外也根据盒子炮的零组件的特征来区分, 其项目有: 一. 击锤形状和击锤上圆孔大小。 最早的击锤有圆锥状的突起, 后来改成大圆孔, 最后改为小圆孔, 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圆孔不同, 一共有六种。 二. 枪身表面的纹路。 最早有车出的凹痕, 后来生产了平滑表面的型号, 最后又回到车纹的表面, 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表面。 三. 握把。 红九(Red 9)自成一系, 有两种, 其他至少还有十五种不同的握把。 四. 1930年后, 包括速射型, 换装通用保险片。 在上保险时, 扣下扳机, 击锤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触及撞针。 在此之前, 有三种不同的保险片设计。 五. 撞针。 早期用锁片固定, 后来用单榫, 最后改成双榫, 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六. 退壳钩, 有大小两种。 另外还有不同的枪管、 照门、 刻字等。 以这两种方式, 大致可以决定一把毛瑟手枪是何时生产的。 但有时又会产生冲突, 因为毛瑟厂有时会采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 因此这种辨别法只能大概指出制造的年份。
编辑本段盒子炮的作用原理
盒子炮采用短后座力(Short Recoil)式作用原理。 见图。 闭锁榫(Locking Lug)套在滑套下方, 前方卡入闭锁机组(Locking Mechanism Frame), 上方嵌入枪机(Bolt)下的两个凹槽。 在击发时, 后座力使得枪管兼滑套(Barrel Extension)及枪机向后运动, 此时枪膛仍然是在闭锁状态。 由于闭锁榫前方是钩在主弹簧上, 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 由于闭锁机组上方的凹槽, 迫使得闭锁榫向后运动时, 只能顺时针向下倾斜, 因此脱出了枪机凹槽。 见图。 此时枪管兼滑套(图中省略)因为闭锁榫仍套在其下, 后退停止。 枪机则因为闭锁榫脱出, 得以自由行动, 继续进行扣下击铁、 抛壳的动作, 最后因力量用尽, 复进簧将枪机推回、 上弹, 回复到待击状态。 在这整个过程中, 闭锁榫以前端为圆心, 作顺时针及反时针的弧形运动。 后世的P-38, Beretta 92等, 与此相同, 均称为起落式闭锁枪机(Falling Block Locking Breech)。 速射型的作用原理 在提到速射型的自动作业原理前, 首先比较一下速射型与普通盒子炮零组件不同的地方。 见图。 一. 击铁的后下方, 速射型有几个刻角。 二. 闭锁机组的后侧, 速射型多了一道凹槽, 供给捕获钩(Catching Hook)运动用。 三. 枪管兼滑套后方左侧, 凹槽明显的长些。 四. 固定弹匣相对于插入式。 可以全自动发射的速射型, 在枪的左侧有一个选择钮, 当该钮在半自动状态时, 一切作业与普通盒子炮相同。 在该被旋到全自动时,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机簧(Sear)被该钮抵住, 因此只要扣住扳机, 机簧不会滑开, 而是始终保持在受压的状况。 换言之, 失去了捕捉击铁的能力。 同时, 捕获钩杆(Catching Hook Bar, 以红色线条示意), 被选择钮推到后方, 推入作业位置。 图示仅为击铁在作业时与捕获钩互相作用的情形。 一. 捕获钩已经推入自动, 击铁在击发的位置。 第一次拉枪机时, 仍是由机簧控制击铁。 二. 当扳机扣下击发, 枪机后退, 击铁下压时, 捕获钩扣住击铁, 枪机因复进簧的作用, 正在回位。 三. 枪机回到定位后, 将滑套推回, 推动捕获钩, 击铁松开, 再度击发。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枪膛闭锁, 方才击发。 如此周而复始, 只要扣住扳机, 会不断击发, 直到弹匣子弹用罄。 这是毛瑟速射型的作业机构, 量产后的第一千把就是卖到中国, 序号是100001a至101000a。 在此之前, 西班牙已经制出了自动作业的盒子炮。 但是有些西班牙生产的自动手枪, 没有上述的捕获钩的设计, 只是击铁随枪机复位击发, 因此有枪膛不完全闭锁即击发的可能。
编辑本段盒子炮的实用
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 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有史以来, 没有几把枪能有这样的定位。 也许是这样, 在拍摄星际大战时, 才会想到让汉索罗使用的雷射手枪, 以盒子炮改装。 驳壳枪刚研制成功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 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 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 不过事与愿违, 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厂估计大约生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 1. 该枪价格太高, 2. 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 3. 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 4. 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西方不亮东方亮,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当年有不少中国枪手携带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只带木制枪套,另一只将准星磨平,插在腰带上,便于拔枪射击。例如,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携带了三把驳壳枪,一把9毫米长身管(长瞄匣子),一把9毫米标准身管(大号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号匣子)。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枪手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对盒子炮代表的情感, 中国人比其他人应该更深, 因为中国使用的盒子炮, 在数量上绝对超过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冯玉祥将军甚至用驳壳枪装备了一个手枪旅,该旅每人两把驳壳枪、一把大刀。有人估计, 在中国起码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盒子炮, 如果毛瑟生产一百万把, 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 中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 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战败后, 因凡尔赛和约的规定, 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国被销毁, 更减少了存在的数量。 盒子炮以桥夹装填10发7.63公厘子弹示意 盒子炮在现代手枪中, 用起来不算是舒适, 握把的设计, 对任何人而言都不称手。 但是中国人因为深受盒子炮的影响, 曾在仿造别种类型的手枪时, 竟也采用了这一种握把。 口径方面, 原设计是7.65mm Borchardt, 因为那是当时生产中的第一把半自动手枪, Borchardt并不成功, 后来改进为P-08 Luger, 成为一代名枪。 盒子炮正式生产时, 改为7.63x25mm, 又称30 Mauser, 大受欢迎, 一直到停产, 都是主要的口径。 俄国也曾大量使用称为Bolo的短管盒子炮, 其风行的程度, 由后来的7.62x25mm Tokarev子弹, 外形诸元与30 Mauser完全相同可见一般。 在一次大战后, 德国将许多盒子炮改装成9mm, 在握把两侧刻有大大的红色9字, 以供区分, 收藏家称为红9。 30毛瑟改为9公厘很容易, 因为两者的底径几乎相同, 9公厘子弹较短, 所以除了枪膛、 枪管内径须要放大, 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状。 9公厘子弹与7.63子弹的比较, 桥夹为十发装。 中国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曾经生产过11.43mm(45 ACP)口径的盒子炮, 由于是民国十七年量产, 称为一七式, 在枪身右侧刻有生产年度, 如‘民国拾捌年晋造’等, 左侧是‘壹柒式’, 均为篆书。 这是全世界唯一生产这种口径盒子炮的例子, 因此在收藏家之间很有名。 近年来中国混杂新旧零件, 大量出口到美国, 所有的铭刻俱全, 价钱自然大跌。 另一种是速射型改装的盒子炮, 也是来自中国, 枪身左侧有兵工署齿轮与弓箭铭记, 右侧有一个类似太极图的徽记及‘自来得手枪’字样, 口径改成9mm, 价钱只要45口径的一半。 枪匣是新近生产的, 没有选择钮, 与原枪不符之处, 还有在自来得手枪字样上方, 没有打印制造年月, 如32-11, 是民国32年11月生产等。 参见廿响盒子炮图。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项特色, 是它的枪套, 倒装在握柄后, 立即转变为一枝冲锋枪, 成为肩射武器。 这是当时非常留行的一种作法。 传到中国后, 成为一种惯例, 不论是白朗宁(8寸1900型)、 转轮枪、 毛瑟(1912-1914型), 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 这也是盒子炮对中国军械发展与使用, 影响深远的一项旁证。 毛瑟厂也生产过长管带枪托的骑枪型, 但产量不多, 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产。 盒子炮的正式装填方式, 和毛瑟相同, 用10发装的桥夹, 由上方压装, 无论是7.63mm或是9mm, 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 如果没有, 5.56x45mm的桥夹也可以凑合着用。 固定弹匣型如果没有桥夹, 几乎无法使用, 需要一手拉住枪机, 一手装弹, 再同时用两腿把枪夹住。 毛瑟另一个有趣的地方, 是它的照门, 刻度高达800或1,000公尺! 这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事, 即使有人能对一千公尺的目标, 用手枪瞄准射击, 纵然7.63mm是一种高初速的子弹, 在一千公尺飞行后, 也没剩什么力量了。 7.63公厘, 九公厘子弹以及桥夹。 7.63x25mm子弹诸元 (摘自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之汉造毛瑟7.63驳壳枪诸元资料) 枪口初速:425 m/s (1395 ft/s) 枪力:50.6 m-kg 弹头重:5.5 g (85 grain) 全弹重:10.7 g 这种初速, 在357 Magnum问世之前, 是世界冠军, 因此弹道平直, 但是弹头太小, 杀伤力不大。 实际运用上, 50公尺是合理的距离, 加上枪托, 可以对100公尺左右的目标遂行射击, 再远就有点难了盒子炮枪机榫, 装在滑套右侧后方。但由于驳壳枪身管较长、有效射程远,所以只要粗略瞄准,命中率就很高,基本上指哪打哪,即使磨平准星,有的神枪手仍能随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电线。
编辑本段盒子炮的收藏
收藏一把盒子炮, 可能是许多人的愿望。 但是如果要拿来射击, 就千万要小心, 这些枪起码都有六七十岁了。 盒子炮最常出问题的地方是枪机榫(Bolt Stop), 这是唯一挡住枪机使其不至砸在射手脸上的机件。 在多年使用后, 难免磨损, 甚或制造者使用的金属材质太软, 在枪机后退时, 齐根切断, 枪机即无阻碍而自由飞行, 射手眼脸则惨矣。 这是一个十几二十元的零件, 最好要射击前将它换掉, 但是原件不要丢掉, 因为其上多有序号, 遗失了一个有序号的原始零件, 将会大大减少该枪的价值。 旧情绵绵 以民初为背景的小说, 常有描写盒子炮的段落, ‘掏出盒子炮来甩手就是一梭火’, 这形容了盒子炮的威力。 当时无论是个人、 军阀、 山大王, 只要提到手枪, 就是盒子炮。 电视剧‘长白山上’到‘一剪梅’, 剧中好汉莫不是人手一把。 由配值星带的军官列队, 以盒子炮行肩枪礼的女兵。 后排在军便帽上又戴了草笠。 由民初军阀混战, 国民革命军北伐, 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一直到朝鲜战争, 盒子炮几乎无役不与, 和中国现代史紧密的缠绕在一起。 翻开旧照片, 由上海街头, 到深圳边境, 到东北老山密林, 都有它的踪迹。 它伴随我们渡过了艰难的岁月。 盒子炮之情, 绵绵无尽。
编辑本段盒子炮的绰号
盒子也称作匣子、驳壳、木壳,都是毛瑟及仿制品的泛称。 长苗盒子--长枪管毛瑟手枪,可以是枪管长为140毫米的毛瑟手枪,也可以是枪管155毫米长的毛瑟手枪; 大眼盒子--山西造仿毛瑟手枪,因其口径达11.43毫米,故名; 插梭盒子--所有弹匣可拆的毛瑟及仿毛瑟手枪的统称,区别于弹匣(俗称梭子)不可拆的毛瑟手枪; 盒子炮在南方通常按枪管长度分成三种型号 头号盒子--口径9毫米或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毛瑟手枪; 二号盒子--口径7.63毫米,枪管长度132毫米毛瑟手枪; 三号盒子--短枪管手枪,口径7.63毫米,枪管97mm,毛瑟警用型手枪或其他枪管较短的毛瑟手枪。 北方通常按照枪把的大小来区别,一般把盒子炮分成三种,其实盒子炮的握把至少在十五种之上。 头把盒子--大握把。 二把盒子--介于大小握把之间。 三把盒子--小握把。 大肚匣子--毛瑟及西班牙仿毛瑟中可拆弹匣式二十响连发手枪的统称,因枪体前部机匣外侧凸起,象鼓了个大肚子,因之得名; 马匣子--骑枪型毛瑟,因其枪管长,枪托固定在握把上,可兼作马枪(骑枪)用,故名; 大镜面匣子--毛瑟手枪中的一款,因机匣侧面光滑平整无任何凸起和铭文,光可鉴人,故名; 金鸡(机)圆眼盒子--大镜面匣子的一种,因枪的板机为黄铜制,形同金色,机锤则为大环圆孔,故名; 二十响长苗大镜面--西班牙造阿斯特拉M902手枪,因其二十发弹匣为固定式,且侧面光滑平整,故名; 七钉盒子--西班牙阿斯特拉M900型仿毛瑟手枪--因其机匣侧面有七颗用于组合枪体的销钉而得名; 旁开门盒子--同上--因其机匣可以从左侧打开一块,象开了一扇门,故名。 二把长八分盒子--长苗盒子的一款,因其枪管长度132毫米,较140毫米的一款略短,故名; 小镜面盒子--中国天津大沽仿造的一种毛瑟手枪,外型从远看类似毛瑟警用型,短管,小握把,海螺型机锤,但机匣侧面光滑平整,故名; 二把短八分盒子--某一款短管毛瑟手枪,因其枪管略长于警用型,故名; 快慢机--所有装有选择发射方式的毛瑟手枪的统称; 自来德--广义上讲,是所有毛瑟手枪的统称;狭意上讲,仅指国造32年式仿毛瑟M712手枪,因该枪上雕刻有“自来得手枪”几个字。 德国造--广义上讲,是所有产自德国的毛瑟手枪;狭义上讲,则仅指M712手枪,因其机匣上雕刻有汉字“德国制”字样。 西班牙造大腰鼓--西班牙造阿期特拉M903、M904手枪,大肚匣子的一种,俗名原因同大肚匣子; 连枪--能够连发的毛瑟手枪的泛称
编辑本段特种部队使用的毛瑟手枪
中国特定的战争样式决定了毛瑟手枪在中国军队的地位。 中国的军事斗争,自古就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奇”与“正”的利用上,中国更注重以奇制胜。 到了二十世纪,包括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在内的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多数是非常规战争,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以前所进行的战争,游击战就更是主要的作战样式。化装奇袭、伏击、村落战、地道战、挑帘战等小部队的作战行动是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主要战法,在重武器与自动火器严重不足和重视轻装机动的游击队中,毛瑟手枪便成了游击队员得心应手的最好伙伴。 八路军曾经组建了大量的手枪队、武工队,他们曾经使用这种手枪取得了非常多的战果。 《世界特种部队始祖》中曾经对可以称为世界特种部队始祖的中国手枪队的成长过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通常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组建特种部队的国家。1940年6月,德国法西斯军队横扫欧洲大陆,完全占据了优势,而英法军队却节节败退,到英国本土,武器装备几乎全部遗弃,损失巨大。 为了对付德军将要发动的进攻,并进行反攻,英国军方根据首相邱吉尔的建议,从各作战部队中挑选了一批强悍精干,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了特种作战部队哥德曼,主要负责深入德军后方发动攻势和破坏的特殊任务。 但是英国特种部队已经比中国的手枪队的成立时间晚了十几年。 中国的手枪队已经完全符合了现代特种部队的性质。 他们的主要主要任务是:袭扰破坏、暗杀、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和反劫持等。 所以说,中国的手枪队才是真正的世界上最早的特种部队,而所谓的手枪队,其实就是建立在毛瑟手枪基础上的部队。 驳壳枪,20响,没有它就没有现代中国的命运。
如何评价小沈阳离开赵本山单飞,这两年却一直不火了?
看到很多人居然在黑赵本山,语气中满满的醋意思。首先小沈阳一直都不算纯粹的单飞,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挑事的问题,容易让大家乱猜乱想。其次,一部分人说小沈阳单飞,老赵给钱少,我想如果把老赵换成你们你们可能给的更少。再说你们就知道给的少了?老赵的徒弟每一个都在没出名的时候老赵就给拿钱买车买房,虽然说是借,可有几个师父做的到?
赵家班,本山传媒,靠的是什么有今天的地位和知名度?是赵本山三个字。离了赵本山他们确实什么都不是,就连本山传媒离开赵本山也连三流的公司都算不上。这两年小沈阳虽然没开始那么火爆这个是市场决定的,对于小沈阳,这个市场已经过了那个火爆燃烧的时期,处于平淡期了。而小沈阳本人的商业价值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工作没减少,尤其在本山传媒他属于已经红过的人了。随着老赵的年纪大,身体不如以前,本山传媒的经营宣传包装策略也改变了,不能一味的捧小沈阳,老赵徒弟一大把,要择优而捧,于是有了宋小宝杨树林,宋小宝火了,本山传媒这一策略成功了。等宋小宝的火爆温度过去之后还会有别人,这个才是一家公司的正确的经营策略,也是公司能够持续发现的原因,而不是像网上一些无脑喷子理解的那样。
小沈阳到现在不明白,他出名和成功的根源并不是他独有的能力。表演是创作,成功在作品份量,表现氛围, 社会 背景的共托。知名演员与其作品是不可分割的。本山艺术及出名,不是本人个体的能力而是他的团体性,民族性, 社会 性把他推入了人们的视线,是商品经济特殊环境下出现的。有人说他饥讽人的缺欠等偏面之说,但本山将自已值于其中但本质上向往人的完美。本山从表演二人转驶流入 社会 潮流,他并没忘根本在于这片土地,他善于发现和吸取人的长处,正确认识自己,也在改造完善自己,这就是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小沈阳的离群,证明他不成熟,不懂其中深刻道理,也没能力创作好作品。演员不是宠物,不是玩具。演员其实责任很重。单纯为争个人的名利金钱,在这条路走下去会是一条胡同。
小沈阳就没有单飞,这个问题首先就错误了,然后一帮人在下面分析的头头是道。你们这些人一天到晚造谣生事。什么小沈阳抛弃糟糠之妻,宋小宝玩了别人老婆,赵本山床下藏了20亿人民币,谢广坤出走,赵本山小姨子暧昧,赵本山女徒弟,赵本山移民加拿大…………有证据的可以骂,比如赵四吃药。现在全靠编,然后以讹传讹,骂人不经过大脑。我想说你妈改嫁了,你爸根本就不是你爸,你爸是赵本山。造谣嘛,编故事,谁不会啊。
怎么说呢?别说谁离开谁真不能活,只不过是活的更好,还是大不如从前而已。小沈阳,有才华吗?有,但是论才华的大小而已,只是一般,但是比你我这些文字党要强。
如果说过了之后的小沈阳,师傅克扣工资等等事情上面来说,我就讲个比方,人都是对钱财无法驾驭的,特别是一经的事的人对于钱财的把控就更难,所以不能说本山把控沈阳的钱财,而是在教育他,这样的师父真是一半亲人一半恩人。在看小沈阳这个人上节目给人的感觉就是东北话挺装的,说话的语态很行为就能看出来一二,相信有的人都能看出来,你说他师傅看不出来吗?就是想压压他。
单飞不单飞的,我不知道也不能代表谁说什么,但是我想说很多时候是本山给了沈阳一个舞台,当然他自己也有这个能力来创造?但是,反之,自己创造需要猴年马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个问题成里吗?他不火了?他这两年的**少吗?虽说是配角,但每部戏都很出彩,所以根本不是他不火了,而是人家转型了,想往更高的层次发展,而你的品味一直停留在刘老根大舞台上,一直想看他演二人转,人家又不演二人转了,所以你才觉得他不火了,但事实是人家舞台更大了,人家资源更多了
小沈阳与赵本山因春晚小品而火,而近几年赵本山都没上春晚,赵本山都不火,小沈阳能火吗?小沈阳拍许多**,哪一部火过,小沈阳能火几年都很不错,演义界人才辈出,小沈阳还年青,靠实力,还有火的机会。
其实这个问题我看过很多次,在我看来小沈阳并不是不火了,而是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在显露太多,在磨炼自己的演技和唱功。
我们来说说小沈阳,小沈阳的成功肯定要感谢师傅赵本山,自从小品不差钱火爆之后,那一年传言小沈阳一年狂赚3个亿,估计那个高光时候不会再来了,在小沈阳爆火之后,出现许多模仿小沈阳的人,他们只是单纯的模仿小沈阳的娘娘腔,哪个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小沈阳的唱功,时间一长观众审美疲劳,许多反对小沈阳的人站了出来,批评他,那时候的小沈阳确实戏路太窄了,可能他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火。
在火了以后也出现对于小沈阳的各种流言,耍大牌,离婚,跟赵本山决裂,更多的是小沈阳本身的定位还是那个卖苏格兰打卤面的娘娘腔,虽然也拍过电视和**,但是反应也不好,导致观众更加反感,而此时小沈阳可能发现了问题开始退出修炼自己。
之后你们很少在看到小沈阳装娘娘腔来演小品了,更多的时候小沈阳开始利用自己的长处就唱功来给自己打开一片天地,在和高进合作的几首歌里“我的好兄弟”迅速火遍全国,之后和刀郎的合作,特别是和老婆沈春阳合作的“爱是你我”连刀郎自己都承认“爱是你我”是小沈阳唱火的,和媳妇合唱的“都要好好的”也不错,可以说小沈阳的唱功非常了得,在湖南卫视中小沈阳一首“渡情”与刘欢的原唱不相上下,可以说小沈阳完美展现了自己长处。
最近小沈阳又在**中磨炼自己,在“唐人街探案”中的演技得到不少的肯定,“情圣”这个**也为小沈阳加了不少分,可以说小沈阳完全可以在**中再度展现自己。
小沈阳不是不火了,只是低调了许多,他不是那个刚出道的小子了,现在他准备用实力改变自己了。
谁给我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赵本山或者小沈阳本人或者直系的人说过小沈阳单飞?从来都没有!小沈阳接受鲁豫有约采访的时候绷劲回答过,感觉自己的知识还是少,底蕴不够,所以拒绝了很多节目的邀请,包括春晚都没上,想自己多学习,多读书,沉淀一下自己。我能够感觉到现在小沈阳已经放弃了自己以前的舞台形象,充分改变自己!给他个时间我相信他会更好!
这个消息不太了解,如果离开成熟的团队,一切从头开始的话,需要一个过程。前提是赵不打压他的情况下。
“戏弄”李咏,爆红后拒绝赵本山,东北笑星孙小宝到底有何本事?
在东北如果能够拜赵本山为师,无非就是找到了一个长期的饭票。
而就有那么几个人,偏偏不愿意去靠赵本山,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那个拥有东北二人转三宝之称的孙小宝。
这个孙小宝,可不是我们说的宋小宝,他在东北也是红极一时的人。
爆红后拒绝赵本山孙小宝,1977年出生在吉林省的一个贫困家庭中。
从小懂得拮据的孙小宝,在七八岁的时候家中买来了一台单卡的录音机,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每天捧在手里听,而当时录用带几乎都是二人转的磁带,这也奠定了他与二人转的不解之缘。
一直跟着父母听录音带的他渐渐的也可以有板有眼地从头唱到尾了,父母听到他唱的时候可高兴坏了。
所以,父母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让他拜师学艺,恰好当时德惠评剧团招收学员,孙小宝去报名的时候却遭到了师傅的拒绝。
因为当时老师嫌弃孙小宝长相太磕碜,一句话让他父亲很是不服气,于是找老师理论,自己的孩子肯定是个人才,凭什么不收。
在最后,他被当作议价生收留,议价生就是所谓的多给学费那种。?
与李咏合作小品2005年孙小宝与李咏、魏三在春晚的舞台上,合作了《明日之星》的小品,在小品中李咏帮孙小宝打快板的时候,他居然多次“戏耍”李咏。
而这一个画面,一度成为了小品中的经典画面。?
在2005年的春晚之后,魏三和孙小宝火遍全国,当时的赵本山第一时间就想将两位收入门下。
当赵本山亲自上门邀请的时候,连续吃了多次闭门羹,原因是魏三习惯了散漫、自由的生活,不喜欢被人束缚。
而孙小宝,不对名利感兴趣,他只是寻找一个表演的舞台就可以。
当时有很多人建议他离开家乡去外地发展,他却回答:
“我不需要,我想凭借自己的实力走,至于走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绝不对动半点投机取巧的念头,我不会离开家乡,更不会离开和平大戏院。”?
这就是孙小宝的人生,他敢于拒绝,他从不当出名是自己的事业,而是选择淡泊名利,不炒作,不制造绯闻。
当初那些不看好他,将他拒之门外的人,现在大概已经悔青肠子了吧,他靠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真的可以。
所以他并没有多大的本事,他只是不愿意去靠名利将自己捧红,他只是想脚踏实地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格物致知作文,跪求
《大学》云:“致知在格物。”其本意是论述“治国平天下”的,但是我想,这同时也是一种最好的作文观。这里,“物”就是某件事或物,“知”就是感慨或生命体悟。
好的文章所传达的理应是作者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传达给读者的时候,高明的作者往往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记述某件事或物,间接、含蓄地表现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苏轼的《石钟山记》,通过叙述作者探访石钟山命名意义的经过,批判了“主观臆断”的不可取。又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者借游褒禅山这件事情,阐明治学的两点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又如归有光的《沧浪亭记》,通过记述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得出一个结论: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道德文章。当代的则如贾平凹的《丑石》,作者通过记述一块丑石的遭遇,颂扬了“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文章若偏重说理,理性太重,给人一种说教感,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若偏重于抒情,独抒性灵,又让人觉得稍显轻佻,如时下的一些港台“感性小品”之类,大陆各种报纸副刊中的“小女人散文”也在此列。唯格物致知,便显得温柔敦厚。
格物致知也如佛家的坐禅和顿悟,总是讲求从某一事物中获得一种泠泠的觉悟。如法藏的《法严金狮子章》,藉一座普通的狮子为武则天讲授了“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抽象的义理。
格物致知,文章便显得自然、平和、恬淡、清新,便发人深思,便含蓄、隽永,便体现一种“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和谐美。
小品中什么叫压场
压场也就是压轴
一般是一场中的最重要演出
压轴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压轴戏”,但压轴也是人们知识的一个盲区。压轴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说的最后一个。 戏曲行话 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 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称:“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例如,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称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则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称作“大轴”。由此可见,“压轴”与“最后”不是一回事。如今一些报纸杂志误用倒数第二的“压轴”来称倒数第一(最后),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希望作者(记者)和编者都应不断学习,增长知识,讲究词语,不要再以讹传讹了。若无把握,不妨查查案头的《辞海》等工具书,以防常识性谬误。 另外,笔者认为,如果将最后一个精彩的节目(内容)称为“压台(戏)”,岂不比“压轴(戏)”既正确又准确!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