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举息

2.不举是哪篇文言文

3.文言文翻译:“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惛之地矣。”

4.兔起鹘落,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举息

兔起凫举是什么宵-兔起凫举的举什么意思

1. "举"字的古文用法

◎ 举 举、擧 jǔ 〈动〉(1) (形声。

小篆字形,从手,举( yǔ)声。本义:双手托物)(2) 同本义 [raise;lift up] 举,对举也。

——《说文》举,擎也。——《广韵》其坚不能自举也。

——《庄子·逍遥游》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3) 又如:举桉(桉同“案”。

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4) 拿起;提起 [hold up]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举以予人。

——宋· 苏洵《六国论》(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

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6) 飞,飞起;飘动 [fly] 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8) 升起;耸起 [lift]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中江举帆。

——《资治通鉴》(9) 仰起;抬起 [face upward;rais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11) 发问;动问 [question]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

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12) 推荐;选用 [re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举孝廉不行。

——《后汉书·张衡传》(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14) 提出;列举 [enumerate]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数人以训汝。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16) 兴起;发动 [start]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举大计亦。

——《史记·陈涉世家》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18) 施行;办理 [carry out] 举先王之政。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9) 攻克;占领 [occupy]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西举巴蜀。

—— 汉· 贾谊《过秦论》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

——《汉书》(20) 成就;成功 [bee famous] 且壮士不即已,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21) 参加科举考试 [examine] 应举下第。

——唐· 李朝威《柳毅传》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乙先得举。

——清· 周容《芋老人传》举乡试。——《明史》(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23) 指摘;检举 [censure;report to the authorities]。

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24) 抚养;生育 [nourish;give birth to]。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25) 放;发 [put;break out]。

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26) 点燃 [fire]。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27) 取;拾取 [pick up]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

——《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borrow]。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29) 攀援 [climb] 木熙者,举梧槚。

——《淮南子》(30) 张开 [口] [open]。如:举口(开口,张口)(31) 带动;率领 [lead]。

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32) 耸立,突起 [tower]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33) 成立,站得住脚 [stand]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晋· 陆机《文赋》(34) 记录;登记 [register] 举口数,生者著,民者削。——《商君书》(35) 谈论;称引 [talk]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唐· 韩愈《原道》(36) 赞许;表彰 [praise]。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37) 复兴 [revive]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礼记》(38) 祭祀 [offer sacrifice]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

——《礼记》(39) 没收 [confiscate]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40) 吃丰盛的饮食 [have a square meal]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周礼》(41) 轻手诊脉 [feel the pulse lightly]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42) 总括 [summary]。

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2.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举大计亦,等,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发动起义也是,同样是,(选择)为国而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3. 息在文言文里面什么意思

①<;名>;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动>;呼吸;喘气。《柳毅传》:“当闭目,数息可达矣。”

③<;动>;叹息;叹气。《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长息曰。”

④<;动>;休息。《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⑤<;动>;止息;停止。《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⑥<;动>;平息。《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⑦<;动>;通“熄”,熄灭。《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⑧<;动>;增长。《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⑨<;动>;繁殖;繁育。《赵威后问齐使》:“是助王息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⑩<;名>;子女,特称儿子。《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⑾<;名>;利息。《原君》:“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息男亲生儿子。

息女亲生女。

4. 文言文

楚国的都城有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了一封信,他是在夜里写的,写时光线不够亮,便吩咐捧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便随手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旨意。燕国的相国收到他的信后,却解释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呵!崇尚光明,这就要选拔贤德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便对自己的国君说了这个意思,国君听了十分高兴地照着去办,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国家固然是治理好了,但是“举烛”毕竟不是信中的旨意。如今的学者也多有类似的情况。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我们的红楼梦,也许事实上作者当时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想的太多,而如今的专家学者却咬文嚼字般的研究这研究那。深感没有必要。给人一种无病 *** 的感觉。

其实对于任何事物,我们只要抓住他的精髓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乱扣帽子,否则将会使其失去本意。越走越远。

5. 古文,举,是什么意思啊

举: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1.共举,对举。 《后汉书·张让传》:“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车入门。”

《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固辞,~而致之。”

2.同“舆”。车。

《墨子·公输》:“邻有敝~而欲窃之。”

萧嶷《自陈启·又启》:“出篱门外,乘~鸣角。”

3.同“舆”。众,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人众车~,万物殷富。”

《汉书》:作“舆”。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1588年)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不举是哪篇文言文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举大计亦,等,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发动起义也是,同样是,(选择)为国而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形容一个人“不举”是什么意思

不举

基本解释:

--------------------------------------------------------------------------------

1.不举起。

2.指不升起。

3.不能举;举不起。

4.不举办;不进行。

5.不检举;不告发。

6.不推荐。

7.不抚养。

8.不祭祀。

9.没有攻下。

10.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新华字典释义

3. 畏烦重而不举 非负国乎这首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这首文言文叫《阅微草堂笔记》

原文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诲,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其信然乎?

译文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次做梦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这时邻村的一位老妇人来到大殿之上,阎王马上迎上前去,满面笑容,拱手相让,并奉上好茶款待,然后命令阎府的差役马上送老妇人转生到一个好的人家去.

郑苏仙大惑不解,偷偷的问冥府的差役:“她只是个农家村妇,有什么功德,能得到冥王的恭敬,转生到那么好的人家去?”差役说:“这位老村妇一辈子没有损人利己的心哪!有了利己的心,即使是贤士大夫也免不了有过有错而遭报应的.因为凡是利己的人必然损害别人的利益,那么一切冤怨都是这样造成的,甚至是流毒四海,遗臭万年,都是为私为己这一念带来的祸患哪!这位老村妇一生能够抑制自己的私心,读书讲学的儒者在她面前都会面带愧色的.难怪大王在她面前倍加有礼啊!”

郑苏仙是个有心计的人,听到此言心中一惊,恍然大悟.

郑苏仙又说,在老妇人来之前,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的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无愧鬼神.阎王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

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有负于国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锋棱顿减.

阎王慢慢的回过头来笑着说:“只是怪你太盛气凌人罢了.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的好官,来生还不失冠带的.”于是催促差役马上安排他转生.

就这两件事来看,人的心里极其细微的念头,甚至是一闪而过自己都不很明确的想法,鬼神都能够知道,而且看的非常清楚,即使是贤德之人为私的一念,也免不了要受到责备的.观察一下这就发生在你的身边,相信吧,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啊!

4. 举在哪篇文言文中有

1.共举,对举。

《后汉书·张让传》:“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车入门。”《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固辞,~而致之。”

2.同“舆”。车。

《墨子·公输》:“邻有敝~而欲窃之。”萧嶷《自陈启·又启》:“出篱门外,乘~鸣角。”

3.同“舆”。众,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人众车~,万物殷富。”《汉书》:作“舆”。

4.盛放酒器的礼器。同“棜”。

《仪礼·既夕礼》注:“棜,今之~也。”5.科举时中举人。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1588年)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5.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举大计亦,等,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⒅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⒆尽;完。《鸿门宴》:“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6. 举在哪篇文言文中有

1.共举,对举。

《后汉书·张让传》:“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车入门。”《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固辞,~而致之。”

2.同“舆”。车。

《墨子·公输》:“邻有敝~而欲窃之。”萧嶷《自陈启·又启》:“出篱门外,乘~鸣角。”

3.同“舆”。众,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人众车~,万物殷富。”《汉书》:作“舆”。

4.盛放酒器的礼器。同“棜”。

《仪礼·既夕礼》注:“棜,今之~也。”5.科举时中举人。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1588年)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7. 帮忙找一下这是哪一篇文言文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译文

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高祖听了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太祖镇守江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等到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讨平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使,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昙首一再乞求皇上到吴郡任职,太祖说:“哪有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你?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将来如果同意了你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哪有到吴郡任职的道理。”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了。”皇上说:“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了。”

文言文翻译:“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惛之地矣。”

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惛之地矣

——(因而)知道不可久留一处,懂得(军队)不能滞留的道理,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应该迅疾避开的绝之地了。

兔起凫举,比喻行动迅速

兔起鹘落,是什么意思

兔起鹘落的意思是: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此事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

这件事就像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稍一放松就消逝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兔起凫举

反义词:拖泥带水、蜗行牛步

扩展资料

1、兔起鹘落的近义词

兔起凫举

解释: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惛之地矣。”

知道哪些是不可久留的地方,就会懂得在那些令人迷乱的绝地就应像兔子和水鸟一样迅速地离开的道理。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2、兔起鹘落的反义词

拖泥带水

解释: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出自:宋·释道元《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

像狮子翻身一样,做事不干脆利落。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