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道这些成语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种被打脸的感觉

2.我很想了解诸葛亮!因为他是民间智慧的化身。我所学的历史知道他的有:他六出祁山,其间都没什么大功计...

3.大清朝的宰相为什么诚惶诚恐成了完完全全的奴仆?

4.莎士比亚话剧最经典的十句台词

5.年龄的桎梏

知道这些成语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种被打脸的感觉

诚惶诚恐意思是-诚惶诚恐是在啥时候开始的

衣冠禽兽

这词骂人的时候可带劲了,《辞海》中解释也很直接: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

然鹅我要告诉你,成语刚诞生的时候其实是个褒义词,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装。明朝服装的规定,文官官服上绣禽,武官官服上绘兽。因为品级不同,禽和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你衣服上有禽兽,那说明你是说官的啊!让人羡慕。

只不过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职,腐败官员太多了,百姓都很厌恶官员,于是乎也变成了骂腐败官员的专用成语。

蛛丝马迹

看到这词大家都会以为是这个马。

其实人家是灶马。

一种小昆虫,所以和蜘蛛比较般配啊,你说蜘蛛丝这么细,和马的痕迹能比吗,听着就不合理啊。

呆若木鸡

大家看到有些人呆呆的时候,是不是很顺溜的就说他:呆若木鸡!其实人家以前也是个褒义词,还是是最高级别的那种。出处在《庄子·外篇·达生》: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简单翻译下,纪渻子是个训鸡的高手,为齐王养斗鸡,齐王很着急啊,隔个十日就问鸡好了吗?可以打架了吗?等终于可以上场斗鸡了,其他人的鸡都是又叫又跳,纪渻子养的鸡却是望着像木鸡,其他鸡看了反而被它的样子吓跑了。

庄子老人家最初的用意也是想表扬一个人镇静自若,态度稳重,和呆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人尽可夫

现在指女的生活作风不检点。其实吧,这词在以前还有点教育意义,和生活不检点也是毫无关系。来看原文,《左传·桓公十五年》: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也。”夏,厉公出奔蔡。

意思是一个女子,任何人都能成为她的丈夫,但是父亲呢,是有血缘关系的,只有一个,没办法改变的,先天定好的,不能和夫相比。所以说和现在的意思相差甚远啊。

差强人意

这个词就厉害了,不光我们误解了古人,还是古人曲解了更早前的古人,double曲解!这成语现在的意思是:还有不足,只能勉强让人接受。看下《后汉书·吴汉传》里的原文:

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粗略的翻译这段文言文啊,就是说吴汉性格好强,每次出征,皇帝都不能安心。将士们见战况不利,开始诚惶诚恐,失去常态,而吴汉神色如常,整理兵器和兵马,激励士兵。按这个情况,皇帝知道了明显是要夸吴汉很厉害啊,而不是说他做的勉强让人接受咯。

近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一书引宋代王幼学解云:“谓(吴)汉甚发起人意思。”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引王幼学之说后亦加按语云:“然则‘差强人意’云者,乃‘甚强人意’之谓,非‘稍强人意’之谓也。”也就是说,刘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他的威望抵得上一国军队。

此外,根据当今另一位学者研究认为东汉时期,“差”和“独”是可以替换使用的,而据《册府元龟卷三·帝王部·名讳》记载:“桓帝讳志,之字曰:意。”

也就是说“差强人意”可以看作“独强人志”,代入原文,其他将士都诚惶诚恐,唯独吴汉能激励士兵的意志。这样的翻译是不是很顺呢~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主要还是到了明代的时候,文学家杨慎等把成语翻译成了“大体上使人满意”。(这锅可以甩给他们了!)

出尔反尔

这词现在是比喻言行前后有矛盾,反复无常。那来看下原文出处: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其长矣。”

在这里,“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的意思是你怎么样对别人,别人会怎样对你,更像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和原意也是相差甚远啊。

我很想了解诸葛亮!因为他是民间智慧的化身。我所学的历史知道他的有:他六出祁山,其间都没什么大功计...

这是有原因的。

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来看,臭皮匠都可以顶个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的智慧也就是个小聪明的程度,算不上什么大智慧。 当然,诸葛亮是否有大智慧,不是简单的从一句民间谚语就可以判断,这要仔细剖析历史原委来判断。因为有关诸葛亮的事迹我们很多是来自《三国演义》,但总归是小说家言,是不足为信的。历史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民间认知的历史,也就是民间传说或小说。另一种是史书上的历史。后者相对要可信一些。 那麽,什么是大智慧呢?诸葛亮被称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就应该具备和这一称谓相匹配的智慧,这就是大智慧。所谓大智慧不是制造些木牛流马之类的雕虫小技,丞相应该有丞相的工作,丞相不是发明家,更不是科技部长。 我们看看史书上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记载诸葛亮事迹的史书主要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严谨的历史态度是得到学界公认的,加上裴松之的注解,有关诸葛亮的记载是可以信赖的。 首先看看政治上的诸葛亮。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对未来的刘备集团将何去何从应该说分析的很透彻、很正确,刘备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联吴抗曹,形成三足鼎立,然后顺利建国。但实际执行如何呢?应该说,在三足鼎立之前,这一基本国策还是执行到位的,尤其在赤壁大战前后,是双方合作的蜜月期。但自从三足鼎立形成后,双方就开始明争暗斗。实际上,孙权集团并不希望刘备坐大,时不时的掣肘。直至发展到关羽最辉煌的时候,和曹操打得正难解难分时,孙权从背后出击,攻其不备,一举消灭了不可一世的关圣人。刘备怒火中烧,举全国之力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彻底失败,蜀国大伤元气的同时,刘备也为此一命over了。可见,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就没有得到执行。作为丞相,诸葛亮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 另一方面,我们反思这一基本国策,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它一成不变,没有与时俱进。在未形成三足鼎立之时,刘备没有立足之地,联合东吴取得生存空间是正确的。因为这时候刘备的力量不足以抗衡曹操,必须联合。但是,当局面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时,谁也吃掉不了谁,即使联合东吴,以当时两国的实力,是不可能打败魏国的。在这个时候,还执行联吴抗曹的国策就是非常错误的。明智之举,应该是如何在三国的夹缝中,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待时机成熟再行北伐。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分析一下西夏王朝的经验。西夏王朝在1038年建国,先和辽、北宋形成三国对峙局面,辽和北宋先后被金灭亡后,它又和金、南宋再度形成三国对峙之势,前后共生存了189年,比和它对峙的任何一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都长。而且,它相对来说,很少和对峙的国家发生战争,大部分都是它坐山观虎斗,甚至从中渔利。我们知道的北宋时期的杨家将,主要征讨的是辽国,南宋时的岳飞主要打的是金国。这需要很高的生存智慧和政治智慧。实际上,在西夏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既不得罪辽,也不得罪北宋的基本国策,西夏得以借机发展。相反,辽或金要想打宋,还要获得西夏的支持。反之也一样,宋朝要想打赢辽或金,也希望西夏予以支持。西夏王朝就在这种左右逢源中,熬倒了辽和北宋,又和南宋、金相持了一百多年。 三国时期,蜀国存在了43年,吴国只有59年。魏国因为司马氏的缘故,也只存在了46年。三国的历史加起来也没有西夏存在时间长。其中,蜀国的存在时间最短,也是最先被消灭的国家。如果当时大家都积极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三国均势不被打破,三国的历史可能不会那麽短暂,蜀国也不会那麽早就被干掉。 所以,从刘备集团的战略上看,前期正确,但也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到后期,战略目标又不能与时俱进,墨守成规,是很不明智的。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没有高瞻远瞩,在战略上是错误的。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人,我们很难说他是有大智慧的人。 那麽,诸葛亮为何没有与时俱进,适时改变企业发展战略呢?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不会管理,不会授权,每天忙于处理日常的管理琐事,无暇考虑大的战略问题。 据《三国志》记载,有一次,蜀国使者到魏国军营,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只字不提蜀国的军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来使也是没有经验,老老实实告诉司马懿那厮:我家丞相工作任劳任怨,他“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都要亲自处理。而且“所啖食不至数升”,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可是奶啊!司马懿马上得出结论“亮将矣。”果然,不久诸葛亮就殒命五丈原了。 以一国丞相,罚二十块钱都要亲自处理,可见他管的很细。管的这麽细,每天睡得比**晚,起得比公鸡早,就休息几个小时,累不说,还哪有时间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呢?况且他还隔三差五搞个小发明什么的,就更没有时间考虑军国大计了。 另外,诸葛亮的用人也是很成问题。 首先是对关羽的使用上是有问题的。 关羽和张飞都是刘备“寝则同床”的铁哥们,但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的,用《三国志》的话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特别是关羽同志,可以说在政治上很不成熟,缺少起码的政治觉悟,也没有一点大将风度。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派到了荆州,镇守边境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以至于后来国土沦丧,关羽也把性命丢了。 说关羽有性格缺陷有两件事为证。第一件事是,对马超的态度问题。马超投奔刘备后,按理说,这是好事,但关羽同志心胸狭隘,写信问诸葛亮“超人才可与谁类?”。诸葛亮面对这样不成熟的群众来信,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的严重性,不晓之大义,不对他进行“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不及时纠正,反而袒护,回信说马超也就是和张飞并列,和关将军没法比,丞相完全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开始和稀泥,丞相成了和事老。这位五虎上将更绝,把中央领导的来信“以示宾客”,幼稚的像个学龄前儿童,在政治上表现的很不成熟。 第二件事是孙权的求婚。有一次,孙权来为其子求婚,这本来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可以借此进一步巩固吴蜀关系。但关羽同志致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于不顾,忘了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打了几次胜仗就飘飘然,竟然出口伤人,说什麽:“虎女焉嫁犬子?”愣是把事情做绝,致使吴蜀反目。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与他的性格缺陷密不可分。他对下属一向轻慢,在关键时刻,下属麋芳、傅士仁不发援兵,甚至投敌叛变,搞得自己身首异处,呜呼哀哉! 其次是对马谡的错误使用。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刘备的临终遗言,可惜“亮犹谓不然”,在第一次北伐这麽重要的时刻,偏偏让马谡当先锋官。当时,大家都认为先锋官非魏延莫属。但诸葛先生却启用了一个从没带过兵打过仗的无名小卒,犯了一个军事统帅不应该犯的最最低级的错误,导致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无功而返。 再者就是对魏延的使用。 诸葛亮好像总是看不惯魏延,用《三国演义》里的话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但是,魏延终其一生也没有造反。诸葛亮这麽不待见魏延同志,让人难以理解。要知道,刘备对魏延非常器重。刘备定都成都后,大家都以为镇守汉中的肯定是张飞,但刘备却委任了魏延, “一军尽惊”。可见对魏延的重视程度。因为汉中当时处在和魏国交接的地方,属于边境,是战略要地。在一次北伐时,魏延建议诸葛丞相出其不意,从子午谷进兵,被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了。但就是这个子午谷,后来邓艾从这里突袭蜀国,让刘禅做了亡国之君。 还有对杨仪的使用。 杨仪诸葛亮本身是有正确评价的,说他“性狷狭”,就是心胸狭隘,心态差。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己都评价很低的人,在自己去世后,却委托他来做“退军节度”,匪夷所思。而且,杨仪一直和魏延不和,让这样一个“性狷狭”的人料理后事,危险可想而知。结果,魏延和杨仪自相残杀,魏延最终身败名裂,蜀国痛失干城。 但杨仪也没有好下场,和诸葛亮判断的一样。后来因为工作待遇问题患得患失,心态失衡,牢骚满腹,甚至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真正有反骨的可能是杨仪。结果被公安部门依法逮捕,以自杀结束一生。对杨仪诸葛亮倒是料事如神,可惜用人不当。 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北伐,有两次都是因为用人失误导致失败。第一次是错用马谡,第四次是误用李严,让他假传圣旨,导致北伐再度失败。五次北伐,有两次都是因为用人上出了问题,这种出错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有失丞相水准。 而且,诸葛亮身为丞相,也缺乏对人才的培养。 民间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就是真实写照。至于他一心培养的接班人姜维,也是个空有报国之志,没有报国之才的庸常之辈。诸葛亮那麽有才能,五出祁山都没有打败魏国,姜维不审时度实,不休养生息,还继续将无产阶级进行到底,能否取胜可想而知。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头四年因为还没有掌握实权,加上非常理智的费祎的制约,还算老实,蜀国过了几年相对安静的太平岁月。之后的25年,姜维就开始了对魏国无休无止根本就不可能取胜的北伐,一直打到蜀国灭亡。这姜维同志也是心眼,可见什么师傅教什么徒弟。“累年攻战,功绩不立”,姜维也就“不复还成都”了。实际上,作为一个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人,他也很难取得蜀国上下的认同。这也可以说是诸葛亮为蜀国君臣留下来的一个难解之题。到最后,姜维在前线和钟会打得难解难分呢,人家邓艾已经出奇兵,绕过剑门关,早都国力耗尽的蜀国哪还有什么还手之力,轻而易举地就被灭了。《三国志》评价姜维 “玩众黩旅,明断不周”,是很公允的。 这麽多用人上的失误,让我们很难对这位“鞠躬尽瘁,而后已”的蜀国丞相产生有大智慧的认同。 我们再看看军事上的诸葛亮。 我不知如何才能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军事才能,但至少他应该有很多彪炳千秋的大胜仗。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可以说诸葛亮乏善可陈。在诸葛亮一生中,从时间上讲,他有可能经历的最辉煌的战役就是赤壁之战和夷陵战役。但是,在赤壁这场决定生的战役中,诸葛亮只是起了游说孙权的作用,充其量算是外交活动,不能算做军事行动。而且,赤壁战役基本上是周瑜的杰作,与诸葛亮和刘备集团没多大关系。之后的夷陵战役,诸葛亮不知为什么没有参加。如果参加了,我们也不知道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写。 诸葛亮一生中最杰出的军事行动就是以五出祁山为代表的北伐。遗憾的是,五出祁山没有一次打赢。第一次算是最好的,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可实际情况是,“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及备,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人家没防备,让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也可见,那时候诸葛亮没有什么名气,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麽神乎其神。那三座城池实际上也不是打下来的,因为来的太突然,而且蜀军来势汹汹,把魏国吓坏了,人家就投降了。但最后因为马谡失街亭,还是撤了,也没取得什么实质成绩。之后的四次也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全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一次,诸葛亮楞被司马懿挡在那里,前进不得,活生生气了。 五出祁山有个细节,基本上都是一个线路,至少大方向是一致的。期间,魏延实际上已经看出来了,这样循规蹈矩的打是不行的,必须出奇兵,从子午谷打。可惜聪明一世的诸葛丞相一时糊涂,没有采纳。打仗我不懂,但我想,这和我们摇单双差不多,你不能总是喊单,也不能总是喊双,要不断变化。《孙子兵法》上讲,打仗要奇正结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可这诸葛先生倒好,百折不挠,非要每次从祁山打魏国。 可以说,诸葛亮五出祁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精神可嘉,但实在是没有表现出什么军事才能。这一点,《三国志》说的很清楚,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民间传说的神机妙算的诸葛先生实际上“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些《三国志》上的评价使我们发现,一个在民间有着智慧化身的人竟然“奇谋为短”,让人匪夷所思。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很难得出他有大智慧的结论。作为丞相,他必须表现出作为政治家的智慧,但他没有;作为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官,他应该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仍然没有。清朝人赵藩在成都武侯祠的对联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对诸葛亮一生最好的评价。 那他为什么在民间还享有这麽高的声誉呢?主要是他报答刘备的那种精神,虽然知其不可为,但还是一如既往,坚持将无产阶级进行到底,“鞠躬尽瘁,而后已”。可见,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不合适的。

大清朝的宰相为什么诚惶诚恐成了完完全全的奴仆?

清承明制,也没有设宰相。清人入关之前,决定国家大事的是带有部落民主议事遗风的“王大臣议政会议”。在这样的议政会议上,像范文程那样的汉族大臣当然是没有表决权的,清太宗皇太极

而最多只是作为参谋的角色发表自己的意见。

到了皇太极继承汗位后,范文程才被提拔重用。当时,范文程只是一个小小的章京,但皇太极对他的倚重却非同一般,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每遇军国大事,都要与之商量。每议政时,皇太极都要问:“范章京知否?”大臣们遇到棘手的事情,皇太极便会建议:“何不与范章京议之?”甚至范文程因病告假,许多事情也要等他痊愈后裁决。

对于一个汉族知识分子的倚重,皇太极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范文程也确实为大清国的开国洪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范文程升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开始的时候,皇太极对范文程起草的敕书还要过目审阅,到后来,便不再详审以示完全放心。

而就在同一年,另一个与范文程一样为大清国开国立下显著功勋的汉族大臣宁完我却被罢黜了,丢了二等甲喇章京的职务,丢了田庄与奴仆,又回到昔日的主人萨哈廉贝勒家为奴。

宁完我被罢黜的直接原因据说是因为他沉湎于喝酒和。这是他多年养成的恶习,当然与一名朝廷命官所该具备的品行和操守不相符合。对此,皇太极曾多次加以申饬,但宁完我屡教不改,总是故态复萌。这是清国初年官方的解释。但事实上,宁完我的性格才是他遭罢黜的最根本原因。

这位与范文程一起最被看好“入阁拜相”的汉臣,性格却与范文程截然不同。在皇太极看来,范文程温和内敛、沉毅稳健;宁完我却急躁狂傲、孟浪轻率。他的进言也往往有一种直逼人主的尖锐,而这当然不能令皇太极欢喜。说到底,大清朝所需要的是唯命是从、百依百顺的奴仆,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虽然是异族,大清朝的权力脐带居然与明太祖朱元璋一脉相承!

到了清军入关后,清政府也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内阁票拟批答都要上禀皇帝裁决,内阁的权力较明代已经小得多了。但清代的内阁大学士品秩很高,是正一品高官,清朝的内阁有满族大学士与汉族大学士各两名。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就是当时内阁学士办公的地方。这时候因为天下尚未底定,正是用人之际,要收拢汉族人心,所以表面上看,还较平等。内阁事权虽轻,仍是中央的行政机构,对皇帝独裁多少有点限制。

清帝入关后,从顺治到康熙两代一直试图进一步削弱内阁权限。另外,到康熙朝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已逐渐减弱,因为要管理的国家事务已经不像在白水黑山间决定打不打仗那么简单了,担任议政王大臣的贵族世爵们不谙国务,却负有裁议之职责,不免有延误军政大事之处,于是,一个新的机构便酝酿而产生了。

据说,清朝皇帝的祖训是“黎明即起,万机待理,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子子孙孙,不可忘乎!”所以,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政,清代诸帝都是独自批阅奏章的。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康熙西巡日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平阳知府秦棠在回答康熙“一日可办多少件事”的问题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诡称“一日可办七八百件事”,被康熙抓住了把柄。康熙说:“朕临御四十余年,惟于吴三桂变乱时,一日尝办事至五百余件。然非亲自操笔批发,尚至午夜,始得休息。”所以,他以为秦棠骗人找错了对象。

“三藩之乱”时,康熙年仅18岁,精力充沛,当然可以事必躬亲,但到后来,事务越来越繁多,精力也越来越不济,所以康熙帝就在南书房组建自己的秘书处,挑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其中官员。这些词臣一般都是翰林出身,但不分品级,从尚书到编修、检讨,都可入值。他们均为皇帝的亲信,被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的职责除了陪伴皇帝赋诗填词、写字作画外,主要是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发布谕旨和处理机密奏章,故而南书房实际上是一个人数不定的非正式的御用机构。

南书房的出现使得部分的机密政事越过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直接由处于皇帝身边、便于皇帝控制的机构来处理,皇权因而得以大大加强,权力终于从内阁转到了南书房。

而南书房的设置又成了雍正朝军机处的雏形。雍正皇帝跟康熙一样勤政,也是亲拆奏折、亲阅亲批。尤其是各地直接送达的密折,他都用朱笔一一批阅,而且每折必从头至尾仔细阅读。少则二三十件,多则五六十件。这些密折,是在白天坐朝和延见群臣之外进行的,所以一般都是晚上在灯下批阅的。学者们估计,雍正在位13年中,最保守的看法,至少批发奏折22000余件,部本(京官奏章直接送内阁)、通本(地方官奏章经通政司转送内阁)19万余件。

雍正年间,有个叫陆生楠的汉人劝谏这位满族皇帝应该“无为而治”,不能事必躬亲,居然被“军前正法”!其实,陆生楠的言下之意是要求皇帝恢复宰相制度,这样的建议要是放在明朝按照朱元璋的祖训也是要杀头的,只不过明朝的人没人敢提,倒是清朝的陆生楠为此丢了脑袋。

宰相在国家的政权机构中失去作用甚至被废,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就把废除宰相以后所产生的弊病分析得十分透彻:天子传子而宰相选贤,传子制度无法改变,虽说龙生龙凤生凤,但龙子龙孙也未必都不去学老鼠打洞,遇到天子昏庸无知,如果有贤相加以辅佐,政局或可维持稳定,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辅佐刘禅就是一例;而废除了宰相,一旦天子昏庸无能,就无人可以匡救时弊。明清两朝皇帝把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权集于自己一身,官场的状态完全由皇帝一人决定,君相争权的现象当然是减少了,但行政决策过程缺少监督的问题反而更为突出,其危害比君相制衡并不稍少。这是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也是君主专制走不出的政治胡同。说到底,君主以国家为私人产业,把宰相视若奴仆而尽收其权以为己有,宁可坐视国家民族大局日趋衰微,而不肯交给宰相以救治之权力。可见君主之极权专制,势必导致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恶果。

然而,君主的极权专制在清朝三百年里却表现得最为彻底。

就雍正而言,他的性格与康熙又有所不同:康熙颇喜风雅,所以选用词臣填充南书房;而雍正对赋诗填词、书草作画不太有兴趣,他的作风是单刀直入要管理军国大事,所以就设置了军机处。

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当年对准噶尔部用兵,为应急处理军需物资的调拨等有关事宜,特在户部别立“军需房”。要调拨军需物资,必然涉及军队调动的情报及联络工作,而军报的迅速传拟与严守机密尤为重要,于是雍正又从内阁与六部中挑选亲信,组成一个新的机构“军机房”,以迅速处理战时的机密文件。到了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军机大臣面奉皇帝意旨,拟成诏旨颁发,内阁与“王大臣议政”都形同虚设。军机处有两种人员,一是军机大臣,二是军机章京,他们都是带着原来的官衔前来兼任军机处工作的。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初仅3人,后增至4到8人,为首者为领班,即首席军机大臣,称“首枢”或“首揆”;军机章京是军机大臣手下的办事人员,从六部司员和内阁中书中选拔,要求是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并能写一笔好的正楷字。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西洋画报里的军机处

官虽不大但权不可谓不重。雍正时军机章京多由五品官充任,到了光绪时,谭嗣同已是四品的军机章京,从品秩的提升也可看出其重要性的上升。军机处办公没有专门的衙门,清宫三大殿后面、乾清门外西侧有一所很小的屋子,就是军机处的值班室,称值房。乾清门是前殿与后宫的分界,军机处就处在这个分界上。一般人没有“军机处行走”的身份是不能擅自闯入军机处的,擅闯军机处者斩,这是雍正帝立下的规矩。

军机处的人员正式称呼是“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和“军机大臣上行走”,表示这些大臣都是临时充任内廷的差事,不是正式的官职,但当时的官场,凡进入军机处为军机大臣,就相当于“拜相”,所以习惯于在他们的名字后面以“相”相称,如道光朝的穆彰阿就称为“穆相”。

虽然称“相”,地位显赫,但军机大臣必须绝对地听命附属于皇帝,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余地,“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授意和监视之下进行,必须处处谨慎、事事小心。到了乾隆年间,又出台了单独一人不能承旨、个人不作书谕的规定,使军机处真正达到了雍正设立时如“人之使臂,臂之使指”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军机处的神秘特征是反公开、反监督的,这种神秘化的政治倾向即使相较于内阁制来说,也是一种明显的倒退。

明朝的内阁虽无宰相之名,毕竟还有些宰相之实,对君权也拥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当皇权妄为时,他们或拒不草诏,以相抗;或集体辞职,破釜沉舟。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代代皆有。而清朝则不然,它在高扬君权、强化君权的同时,已经把儒家传统政治结构打翻在地,臣子已完全匍匐在君主面前,三拜九叩,诚惶诚恐,成了完完全全的奴仆。

莎士比亚话剧最经典的十句台词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戏剧集》

时间是无声的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的。

——《终成眷属》

生命的时间是短促的;但是即使生命随着时钟的指针飞驰,到了一小时就要宣告结束,要卑贱地消磨这段短时间却也嫌太长。

——《亨利四世上篇》

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走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一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两臂,飞似的过去抱住他。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时间老人的背上负着一个庞大的布袋,那里面装满着被世人所遗忘的丰功伟业;那些已成过去的美好,一转眼间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只有持续不断的精进,才可以使荣名永垂不替;如果一旦罢手,就会象一套久遭搁置的生锈的铠甲,谁也不记得它的往日的勋劳,徒然让它的不合时宜的式样,留作世人揶揄的资料。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时间是世人的君王,它是他们的父母,也是他们的坟墓;它所给与世人的,只凭着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按照他们的要求。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的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

——《莎士比亚戏剧集》

时间的威力在于:结束帝王们的战争;把真理带到阳光下,把虚假的谎言揭穿。

——《鲁克丽丝受辱记》

一个浪子所走的路是跟太阳一般的,可是他并不象太阳一样周而复始。

——《雅典的泰门》

供你饮用的清泉,不要把污泥抛进;

无法修复的物品,不要轻易去毁损。

——《鲁克丽丝受辱记》

我们俯身下去拾起掉在地上的珠宝,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见它;可是我们没看见的,就毫不介意而践踏过去。

——《一报还一报》

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裘力斯 凯撒》

世事的起伏本来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功成名就……

——《裘力斯 凯撤》

腐蚀的臭锈,能把深藏的宝物消耗干净,

黄金如善于利用,却能把更多的黄金生。

——《维纳斯与阿都尼》

我有了这样一宗珍宝,就像是二十个大海的主人,它的每一粒泥沙都是珠玉,每一滴海水都是天上的琼浆,每一块石子都是天上的黄金。

——《维洛那二士》

我们往往享有某一件东西的时候,一点不看重它的好处;等到失掉它以后,却会格外夸张它的价值,发现那些当它还在我们手里的时候看不出来的优点。

——《无事生非》

雄狮的神威可以使豹子慑伏。……可是不能改变它身上的斑点。……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忠贞的胸膛里一颗勇敢的心灵,就象藏在十重键锁的箱中的珠玉。

——《理查二世》

生命,是每一个人所重视的;可是高贵的人重视荣誉远过于生命。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是可怕的。

耻辱的生命比还可怕。

——《一报还一报》

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里面最切身的珍宝。谁偷窃我的钱囊,不过偷窃到一些废物,一些虚无的幻质,它从我的手里转到他的手里,它也会做过千万人的奴隶;可是谁偷了我的名誉去,那么他虽然并不因此而富足,我却因为失去它而成为赤贫了。

——《奥瑟罗》

我们一旦把耻辱放在脑后,所作所为,就没有一件事情是对的;又要这么做,又要那么做,结果总是一无是处。

——《一报还一报》

我宁愿失去这脆弱易碎的生命,却不能容忍你从我手里赢得了不可一世的声名;它伤害我的思想,甚于你的剑伤害我的肉体。

——《亨利四世上篇》

让众人所追求的名誉永远纪录在我们的墓碑上,使我们在亡的耻辱中获得不朽的光荣;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名,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我们的生命可以

终了,我们的名誉却要永垂干古。

——《爱的徒劳》

失去生命中不的一部分,留下来的也就跟畜生没有分别了。

——《奥瑟罗》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戏剧集》

涂上釉彩的宝石容易失去光润,

最好的黄金经不起人手的摩损,

尽管他是名誉良好的端人正士,

一朝堕落了也照样会不知羞耻。

——《错误的喜剧》

一个人要是看轻了自己的根本,难免做出一些越限逾分的事来;枝叶脱离了树干,跟着也要萎谢,到后来只好让人当作枯柴而付之一炬。

——《李尔王》

良心负疚的人往往会向无言的衾枕泄漏他们的秘密。

——《麦克白》

名誉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奥瑟罗》

……使身体阔气,还要靠心灵。正像太阳会从乌云中探出头来一样,布衣粗服,可以格外显出一个人的正直,鲣鸟并不因为羽毛的美丽,而比云雀更为珍贵;蝮蛇并不因为皮肉的光泽,而比鳗鲡更有用处。

——《驯悍记》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戏剧集》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一报还一报》

一个人有了才华智慧,必须使它产生有益的结果;造物是一个工于算计的女神,她所给与世人的每一分才智,都要受赐的人知恩感激,加倍报答。

——《一报还一报》

夜里辉煌的灯光,本是把自己的油耗干了,才把人间照亮。

——《维纳斯与阿都尼》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我宁愿剖出我的心来,把我一滴滴的血熔成钱币,也不愿从农人粗硬的手里辗转榨取他们污臭的锱株。

——《裘力斯 凯撤》

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一报还一报》

持躬唯谨唯慎,

孜孜以德自绳;

诸事扪心反省,

待人一秉至公。

——《一报还一报》

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

——《无事生非》

贞操是处女唯一的光荣,名节是妇人最大的遗产。

——《终成眷属》

穷巷陋室,有德之士居之,可以使蓬筚增辉;世禄之家,不务修善,虽有盛名,亦将隳败。

——《终成眷属》

好像他的一身中具备着双重的精神,一方面是一个疾恶如仇的严师,一方面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学生。

——《亨利四世上篇》

在"仁厚"和"残暴"争夺王业的时候,总是那和颜悦色的"仁厚"最先把它赢到手。

——《亨得五世》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不要用鲜血玷污你的坟墓。你要效法天神吗 你就该效法他们的慈悲;慈悲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

——《泰特斯 安德洛尼克斯》

习惯虽然可以是一个使人失去羞耻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个天使,对于勉力为善的人,它会用潜移默化的手段,使他徙恶从善。

——《哈姆莱特》

是您自已的冷酷寡恩,阴险刻毒,不顾信义地毁弃一切当初您向我们所发的盟言,激起了我们迫不得已的反抗。

——《亨利四世上篇》

人间的权力尊荣,总是逃不过他人的讥弹;最纯洁的德性,也免不了背后的诽谤。

——《一报还一报》

经过磨难的好事,会显得分外甘甜。

——《鲁克丽丝受辱记》

当爱情的浪涛被推翻以后,我们应当友好地分手,说一声"再见"!

——《莎士比亚戏剧集》

陌路之人和仇敌在分手的时候,是用不到亲吻的。

——《终成眷属》

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

——《仲夏夜之梦》

对己能真,对人自然不假。

——《莎士比亚戏剧集》

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

——《冬天的故事》

……

心上的瑕疵是真的垢污;

无情的人才是残废之徒。

善即是美;但美丽的奸恶,

是魔鬼雕就文彩的空椟。

——《第十二夜》

……可是假如天上的神明临视着人们的行事,我相信无罪的纯洁一定可以使伪妄的诬蔑惭愧,罪虐将会对含忍颤栗。

——《冬天的故事》

一个人的心灵受了鼓舞,那不用说,器官虽然已经萎缩了,僵了,也会从沉沉的麻痹中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活动,象蜕皮的蛇获得新生的力量一样。

——《亨利五世》

莹洁无瑕的心灵,难得会梦见凶衅,没上过当的鸟儿,不惧怕诡秘的丛林。

——《鲁克丽丝受辱记》

愿你不要象我们爱好虚华的世人一般,把一件富丽的外服遮掩内衣的敝陋;愿你的内容也象你的外表一般美好,不象我们那些朝士们只有一副空空的架子。

——《辛白林》

一颗好心抵得过黄金。

——《亨利四世下篇》

垃圾里是淘不出金子来的。

——《李尔王》

一枝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象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

——《威尼斯商人》

时光,凭你多狠,

我的爱在我诗里将万古长青。

——《十四行诗》

善良人的生命,往往在他们帽上的花朵还没有枯萎以前就化为朝露。

——《麦克白》

狮子疼爱羊羔,羊羔就会永远跟着狮子跑。

——《亨利六世下篇》

听说狮子受到慈悲心的感动,会容忍它的尊严的脚爪被人剪去;有人说,乌鸦常常抚育被遗弃的孤雏,却让自己的小鸟在巢中受饿。

——《泰特斯 安德洛尼克斯》

温婉的怜恤来叩门,坚厚的铁门也开放。

——《鲁克丽丝受辱记》

只要我们的目的是正当的,不怕我们的武器不犀利。

——《亨利四世上篇》

一副若无其事的神气,一串厚颜无耻的谎语,都不能使法官改变我的公正立场。

——《亨利四世下篇》

要是权力能够转移人的本性,那么世上正人君子的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

——《一报还一报》

……关于他的正直,我们有什么话好说;凡是一个正人君子所不应该有的品质,他无一不备;凡是一个正人君子所应该有的品质,他一无所有。

——《终成眷属》

谁要是用谄媚的话刺伤我的心,那就是给我双重的损害。

——《理查二世》

我何幸而有这样勇敢的一个臣子,敢把我的亲生的儿子依法定罪;我又何幸而有这样一个儿子,甘于放弃他的尊贵的身分,服从法律的制裁。

——《亨利四世下篇》

一个问心无愧的人,赛如穿着护胸甲,是绝对安全的,他理直气壮,好比是披着三重盔甲;那种理不直,气不壮,丧失天良的人,即便穿上钢盔铁甲,也如同赤身一般。

——《亨利六世中篇》

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比小心翼翼地恭候着他人的叱责,受了贿赂而无所事事,穿着不用钱买的绸缎的那种生活更高尚,更值得自豪吗那些受人供养,非但不知报答,还要人家向他脱帽致敬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不能跟我们相比的。

——《辛白林》

爱与恨不能共居。

——《鲁克丽丝受辱记》

把仇恨作为磨快你的剑锋的砺石,让哀痛变成愤怒。

——《麦克白》

只要他的意志被人尊重,他就是一个宽仁慈爱的人,他有为怜悯而流的眼泪,也有济弱扶困的慷慨的手;可是谁要是激怒了他,他就会变成一块燧石,象严冬一般阴沉,象春朝的冰雪一般翻脸无情。

——《亨利四世下篇》

卑劣的赎罪和大度的宽赦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合法的慈悲,是不可和肮脏的徇纵同日而语的。

——《一报还一报》

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科利奥兰纳斯》

把"宽恕"说了两次,并不是把宽恕分而为二,而只会格外加强宽恕的力量。

——《理查二世》

没有慈悲之心的是禽兽,是野人,是魔鬼。

——《理查三世》

不要拔出你的剑来卫护邪恶的罪行;这剑授予你正为了诛灭罪恶的族类。

——《鲁克丽丝受辱记》

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

——《麦克白》

我们为了希求自身的平安,把别人送下坟墓里去享受永久的平安,可是我们的心灵却把我们磨折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使我们觉得还是跟已的人在一起,倒要幸福得多了。

——《麦克白》

当我们胆敢作恶,来满足卑下的希冀,我们就迷失了本性,不再是我们自己。

——《鲁克丽丝受辱记》

害人之心是极恶的大罪。

——《亨利六世上篇》

害人终于害己,责人者只好自责。

——《理查三世》

恶念是隐藏不住的。

——《亨利六世中篇》

如果有人看见一条小牝牛流着血,在路旁,又看见附近有一个手拿斧子的屠户,能不叫人怀疑牛就是他杀了的吗如果有人在鹞鹰的巢里发现一只鹌鹑,尽管鹞鹰的嘴上并无血迹,它还翱翔于高空,能叫人不猜想到鹌鹑的因吗

——《亨利六世中篇》

……我痛恨人们的忘恩,比之痛恨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陷入的恶德还要厉害。

——《第十二夜》

建立在血泊中的基础是不稳固的,靠着他人的亡换到的生命也决不会确立不败。

——《约翰王》

来之不义的东西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亨利六世下篇》

这些高贵的天赋一旦使用不当,思想腐化必然变为罪恶,其面貌比起原来的秀丽更丑恶十倍。

——《亨利八世》

*欲总是自食其果的。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少量的邪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得人声名狼藉。

——《哈姆莱特》

葱茏挺拔的青松,树皮一旦被剥尽,

它的汁液会枯竭,它的枝叶会凋零;

灵魂的树皮已经剥去,灵魂也必得凋损。

——《鲁克丽丝受辱记》

暂时包庇起来的罪恶,总有一天会揭露出来的。

——《一报还一报》

淌着眼泪的鳄鱼,装出一副可怜相,把善心的过路人骗到嘴里;又如同斑斓的毒蛇,蜷曲在花丛里,孩子见它颜色鲜艳,把它当作好东西,它就冷不防螫你一口。

——《亨利六世中篇》

这贪污的人世,罪恶的镀金的手可以把公道推开不顾,暴徒的赃物往往就是枉法的贿赂。

——《哈姆莱特》

受了我们的培植,您却象那凶恶的杜鹃的雏鸟对待抚养它的麻雀一般对待我们。

——《亨利四世上篇》

智慧和仁义在恶人眼中看来都是恶的;下流的人只喜欢下流的事。

——《李尔王》

篡位的人要想顺利地统治本国人民,除了向外国收买盟友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亨利六世下篇》

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

——《麦克白》

任何恶德的外表也都附有若干美德的标志。

——《莎士比亚戏剧集》

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李尔王》

温文和气的恶人彼此不怀好意,面子上却做得彬彬有礼。

——《雅典的泰门》

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多少没有胆量的懦夫,他们的颊上却长着天神一样威武的须髯,人家只看着他的外表,也就居然把他们当作英雄一样看待。

——《威尼斯商人》

一个指着神圣的名字作证的恶人,就象一个脸带笑容的奸徒,又象一只外观美好,中心腐烂的苹果。

——《威尼斯商人》

凭着一条可怕的舌头,可以操纵人的生,把法律供自己的驱使,是非善恶,都由他任意判断。

——《一报还一报》

狐狸要想偷吃羊羔,它就决不叫唤。

——《亨利六世中篇》

存心欺诈的人竟能如此假冒为善,简直是在面具后暗藏着一副鬼脸。

——《理查三世》

你的妩媚会变成夏娃的苹果,

如果你的美德跟外表不配合。

——《十四行诗》

强盗躲在城堡里,只是为了便于掩护他的贼赃。

——《亨利六世上篇》

世上最恶的坏人,也许瞧上去就象安哲鲁那样拘谨严肃,正直无私;安哲鲁在庄严的外表,清正的名声,崇高的位阶的重重掩饰下,也许就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凶徒。

——《一报还一报》

明目张胆做贼,并不蒙着庄严神圣的假面;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才是最可怕的穿窬大盗。

——《雅典的泰门》

嫉妒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奥瑟罗》

妒妇的长舌比疯狗的牙齿更毒。

——《错误的喜剧》

象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场是非。

——《奥瑟罗》

多疑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有了什么理由而嫉妒,只是为了嫉妒而嫉妒。那是一个凭空而来,自生自长的怪物。

——《奥瑟罗》

人们因为一时的猜疑而引起的恐惧,往往会由于优虑愈形增长,先不过是害怕可能发生的祸害,跟着就会苦苦谋求防止的对策。

——《泰尔亲王与配力克里斯》

乌鸦也会骂别人太黑。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恶毒的诅咒,好比照在镜子里的阳光,好比多装了火药的大炮,有一股倒坐的劲头,会回击到你自己身上的。

——《亨利六世中篇》

有了拍马的人,自然就有爱拍马的人。

——《雅典的泰门》

向国王献媚的人,其实是在侮辱他;因为谄媚是簸扬罪恶的风箱,佞人的口舌可以把星星之火煽成熊熊的烈焰;正直的规谏方是君王们所应该听取的。因为他们同属凡人,不能没有错误。当善于逢迎的小人侈谈平安的时候,他只是向殿下讨好,其实却危及您的生命。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人们的耳朵不能容纳忠言,谄媚却这样容易进去。

——《雅典的泰门》

犀牛见欺于树木,熊见欺于镜子,象见欺于土穴,人类见欺于谄媚。

——《裘力斯 凯撒》

有一辈天生的奴才,他们卑躬屈节,拼命讨主人的好,甘愿受主人的鞭策,象一头驴子似的,为了一些粮草而出卖他们的一生,等到年纪老了,主人就把他们撵走;这种老实的奴才是应该抽一顿鞭子的。

——《奥瑟罗》

最有趣的游戏,是看一群手足无措的人表演一些他们自己也不明白的玩意儿;他们拼命卖力,想讨人家的欢喜,结果却在过分卖力之中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爱的徒劳》

让蜜糖一样的嘴唇去吮舐愚妄的荣华,在有利可图的所在弯下他们生财有道的膝盖来吧。

——《哈姆莱特》

繁茂的藤萝受着太阳的煦养,成长以后,却不许日光进来,正象一般凭藉主子的势力作威作福的宠臣,一朝羽翼既成,却看不起那栽培他的恩人……

——《无事生非》

那些倚靠着贵人恩宠的可怜虫,象做着梦一样,一醒以后,万事皆空。

——《辛白林》

因为贪心不足的缘故,反而失去他们原有的技能。

——《约翰王》

贪欲永远无底,

占有的已经太多,仍渴求更多的东西。

——《鲁克丽丝受辱记》

贪多务得的人们,孜孜地谋求取到,

那尚未取到的一切,原有的却执掌不牢,

那已经取到的一切,便因此松脱,丢掉:

他们贪求的愈多,他们占有的愈少;

或是占有的虽多,而由于填塞得过饱,

结果是疳积难消,反而备尝苦恼,

他们是假富真穷,成了破产的富豪。

——《鲁克丽丝受辱记》

日久生厌的意志,饱餍梁食而未知满足的欲望,正象一面灌下一面漏出的水盆一样;在大嚼肥美的羔羊以后,却想慕着肉骨菜屑的异味。

——《辛白林》

深藏的奸诈会渐渐显出它的原形;罪恶虽然可以掩饰一时,免不了最后出乖露丑。

——《李尔王》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察他的居心。

——《麦克白》

诡计多端的坏蛋不需要捐客帮忙。

——《亨利六世中篇》

奸诈的人除了巫鬼以外,还能有什么朋友

——《亨利六世上篇》

狐狸纵然没有咬出羊的血,但它生性就是羊群的敌人。

——《亨利六世中篇》

……两人都像毒蛇一样,虽然吃的是芬芳花草。它们的身体内却藏着毒液。……凡是能够动手干那些比黑夜更幽暗的行为而不知惭愧的人,一定会不惜采取任何的手段,把它们竭力遮掩的。毒药和阴谋是罪恶的双手,犯罪者遮羞的武器。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蝮蛇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所以步行的人必须刻刻提防。

——《裘力斯 凯撤》

我们应当把他当作一颗蛇蛋,与其让他孵出以后害人,不如趁他还在壳里的时候就把他杀。

——《裘力斯 凯撤》

暗杀的事情无论干得怎样秘密,总会借着神奇的喉舌泄露出来。

——《哈姆莱特》

要是你不是永生不的,那么警戒你的四周吧;阴谋是会毁坏你的安全的。

——《裘力斯 凯撒》

那种因为有人称赞了他的言辞率直而有心矫揉造作,装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来的家伙,他们用坦白的外表,包藏着极大的奸谋祸心,比二十个胁肩谄笑,小心翼翼的愚蠢的谄媚者更要不怀好意。

——《李尔王》

篡逆者虽然暂时得逞,可是上天是公正的,时间会给坏人坏事以报应。

——《亨利六世下篇》

有钱的坏人需要没钱的坏人帮忙的时候,没钱的坏人当然可以漫天讨价。

——《无事生非》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理查三世》

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说真话羞辱魔鬼!

——《亨利四世上篇》

在诚惶诚恐的忠诚的畏怯上表示出来的意味,并不少干一条娓娓动听的辩舌和无所忌惮的口才。

——《仲夏夜之梦》

忠诚,因为努力的狂妄,而变成毫无价值。

——《仲夏夜之梦》

纯朴的忠诚所呈献的礼物,总是可取的。我们不必较量那可怜的忠诚所不能达到的成就,而应该重视他们的辛勤。

——《仲夏夜之梦》

一个人做了心安理得的事,就是得到了最大的酬报。

——《威尼斯商人》

许多誓言不一定可以表示真诚,真心的誓言只要一个就够了。

——《终成眷属》

对一件作了会引起恶果的事情,不予以履行恰恰是忠信的表现。

——《约翰王》

你就这问题作解释的时候,千万不能够歪曲,穿凿,或牵强附会;更不能仗着自个儿精明,就明知故犯,叫自己的灵魂负上了罪名,……

——《亨利五世》

如果两鬃如霜的老人都不忠不信,人世间谁还有忠信

——《亨刊六世中篇》

要是我变了心,或者有一丝不忠不贞的地方,那么,当时间变成古老而忘记了它自己的时候,当特洛埃的岩石被明珠滴烂,无数的城市被盲目的遗忘所吞噬,无数强大的国家了无痕迹地化为一堆泥土的时候,让我的不贞继续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受人唾骂!过了"象空气,象水,象风,象沙土一样轻浮,象狐狸对于羔羊,豺狼对于小牛,豹子对于母鹿,继母对于前妻的儿子一样虚伪"以后,让他们举出一个最轻浮最虚伪的榜样来,说:"象克蕾雪达一样负心。"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正直的居心便是我的有力的护身符,你那些无聊的恐吓,就象一阵微风吹过,引不起我的注意。

——《裘力斯 凯撒》

最光明的天使也许会堕落,可是天使总是光明的;虽然小人全都貌似忠良,可是忠良的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

——《麦克白》

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象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哈姆莱特》

有人不会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可并不是就无情无义。

——《李尔王》

爱你自己要爱在最后,珍爱那些恨你的人,诚实比起腐败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好处。

——《亨利八世》

虚伪的心不会有坚硬的腿。

——《雅典的泰门》

这些荒唐怪诞的谎话,正象只手掩不住一座大山一样,谁也骗不了的。

——《亨利四世上篇》

一个人吃饱了太多的甜食,能使胸胃中发生强烈的厌恶,改信正教的人最是痛心疾首于以往欺骗他的异端邪说。

——《仲夏夜之梦》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却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威尼斯商人》

哪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

哪一桩罪大恶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是上合天心

——《威尼斯商人》

一副坏喉咙未唱之前,总少不了来些老套儿,例如咳嗽吐痰或是说嗓子有点嘎之类。

——《皆大欢喜》

一个心地不纯正的人,即使有几分好处,人家在称赞他的时候,总不免带着几分惋惜;因为那样的好处也就等于是邪恶的帮手。

——《终成眷属》

一个好的旅行者讲述他的见闻,可以在宴席上助兴;可是一个净说诳话,掇拾一两件大家知道的事实遮掩他的一千句废话的人,听见一次就该打他三次。

——《终成眷属》

……造物常常用一层美丽的墙来围蔽住内中的污秽。

——《第十二夜》

by 聚有戏

年龄的桎梏

你始终对自己的年龄有一种焦虑感。看似不曾直接说出口,甚至还会“倔强”地去抵抗,其实潜意识里还是一直在意着的。

就像你总要认真对待自己每一年的生日一样,比起祝福和喜悦,其实心中真实感受到的是“大难临头”的焦躁和不安。

“ XX 岁却是这个样子的自己,真的好么?没问题么?”

从25岁前觉得自己好像还有无限可能,到25后每一年都诚惶诚恐地感叹自己的蹉跎。

甚至,你在 26 、7岁就开始看3、40岁女性的服装杂志。你是有多焦虑才能这样呀……那么,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30”有一种恐惧感的呢?嗯……大概是从26岁开始吧。毕竟之前的日子还是活在『25』的标杆上。

你开始诚惶诚恐地、不自在地接受莫名其妙的“倒计时”。你“焦虑”地不断地设定了距离“30岁”1000天、1年、100天的倒计时……但却发现自己没有勇气去看那些不断减少的数字。而且,1000也好,1年也好……除了引起适时的焦虑,大部分的时间你还是在按照原来那个样子地过。这样无谓的焦虑,并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而事实也是,你一边焦虑,一边无助地浪费着时间。

你啊你……

真希望你能再从容一些。但对于20多岁的你,怎么都是不太可能的吧。不过,比较好的习惯是每次都努力准备着,为每年的自己设定一个主题,让每一年的自己都有点不同的意义和期许。不过,都说生日其实是母亲的受难日。其实,在自己庆祝的时候,要记得给父母,尤其是母亲送上感谢。

20岁左右时,我对年龄还没有那么敏感。但当追起日剧并更进一步接触日本文化后,“年龄”这个话题便开始在我面前跳来跳去。

每当看一部日剧或者媒体报道,人物在初登场时,名字后总会有代表数字的年龄。

还记得早年非常喜欢的一部日剧《工作狂》。菅野美穗饰演的Hiro,是周刊杂志的编辑,目标是在30岁时当上主编。29岁未婚的她依然是以事业为重的职场女性,参加完女子聚会后说结婚有什么了不起嘛!朋友安慰她说聚会上那些催婚的人只是想通过外界的羡慕来肯定自己现在是幸福的。而“工作狂”的她,也因为想要在职场上更进一步,所以错过了与男友继续相守的时机。

当看的日剧多了,每次都要通过括号中的年龄来加深对一个角色的了解后,我也开始不自觉地关注起年龄。翻杂志看人物报道,也会在意他们年龄。然后比对着自己,思考对自己的启示。开始建立“几岁,在做什么事,该有什么状态。”的印象图。现在想来,无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但无形中,一次次地加深着年龄这个概念对自己的桎梏。

也是很久很久后才知道,日本对于年龄的这种强调,是因为要判断与对方的相处模式,或者尊卑有别是否需要使用敬语之类。

日本人认为,与他人初次照面时都需要集中下精力去了解对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一些参考基准来粗略掌握对方的信息,在已知的交往人群中提取主要的共通信息,然后基于这一定程度的判断来选择与对方相处的方式。然后在不断的交往中、根据对方不断的反应和表情流露等,再不断修正自己的预先判断。以此不断地加深对对方的了解。所以,除了自己看到时感到的年龄,实际年龄也包含了很多信息。其实还挺日本的。似乎没有一定的功课作为基础,就会不安,裹足不前。所以,男人喜欢用职位、名号来判断,女性喜欢用年龄来评价。当然,另一方面是,日本人等级严格,对于初次见面的人会用敬语。尤其是年长于自己的。所以,年龄是判断用语和措词的方式。

如果不接收那么多日剧和日系文化的“洗礼”的话,不知道一路走来会不会轻松一些呢?这些都是不可知的后话了。我一直以为只有自己在心里跟自己较劲,当看到周围不怎么接触日系文化的中国朋友也饱受“年龄危机”之苦,迷茫、困惑一点不少,我就知道这不会是我一个人的“病”。大概是“三十而立”的魔咒吧。

好想跟一直不安的自己说,与其活在不断增长的数字的焦虑感中,不如真正去珍惜那些时间,让每一岁都过得很精彩比较好啊。如此焦虑30岁,是因为活得太庸碌、无方向。有目标的人、笃定的人,每一年都是勋章。

记得看日剧《失恋巧克力职人》时,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爽太想问比自己技艺高超的六道到底多大了,但转瞬醒悟过来:以为自己和对方的差距在于年龄,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一回事。所以,问了年龄就输了。

去年,我在巴黎时遇到了意气相投的女朋友,她是个比我小太多的美国女生,才21岁,但机缘巧合却能在那个年龄就攻读硕士。某日,在一同出去玩的路上,同行的一位中国女生问起她的年龄后惊叹:啊,21啊,你是我们这边年龄最小的了。我比你老好多哦,我都22岁了……而现在读的这个硕士要读3年,实在太漫长了……

听到她说自己22却在抱怨自己“很老”时,我心里忍不住吐槽,这也才差1岁啊,差别有多“好多”啊……

然后,那个中国姑娘继续对美国女孩说:你这么年轻就完成了硕士,可以再读个博士呀,但我自己就不能读了,因为再读的话又要3年,毕业时都25了……而且,女博士在中国根本没法结婚……

对年龄、结婚这些未完成“指标”的担忧,造成了对自我深造和高学历的排斥。这些也曾是我害怕、担心,但现在已经想全然否定的、相悖的观点。社会用年龄对我们的,让我们时刻都处在“焦虑”的牢笼中。20来岁前半,焦虑“25岁”的来临。后半,就焦虑“30岁”的大关。但是,迈过这个自设的心理障碍的“坎”以后,一切就好了……

那位中国女生不知道我该多羡慕她的境况。虽然我也曾在和她同样的年龄就完成了硕士。早知道自己会继续深造,我真希望那个年龄的自己有“慧眼”,去读一个博士。但是,人生就是这样。没办法跟年轻人讲道理。所有当下的“幡然醒悟”和“后悔”都是“命中注定”那般。

我曾和她有相似的情况,早早就得以硕士毕业了。21、2岁时我还在想象自己25岁在金融街穿着黑西服上班,27、8岁就结婚的样子。当然,理想都是美好的。本以为自己会走在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这个顺理成章的轨迹上的,但造化弄人,大概因为自己不够优秀,两者皆没实现。而且在苦痛挫折和挣扎中,反倒开始让自己学会“不惧年龄”。又或者,只能转而为自己找其他“借口”“理由”然后安心地走在如今的路上……

不管怎样,曾“推了”我一把的,是在毕业后独自旅行时,在欧洲遇到的那些比我年长几岁却潇洒自在的女朋友们。她们单身,却继续在追求着自己的学业或事业上的进步。比如,我遇到“我的天使”时,她30多岁,工作之余还在忙学习的事儿。那时,23岁便急于摆脱校园生活的我突然发现,原来30多岁的单身女性也可以继续当“学生”,并不需要认为这是一件很怪的事。这样的女性我遇到了很多。正因为她们,没有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种“XX岁就要做XX”“XX岁要变成XX”的样子,也看不到“年龄”的束缚。

所以,我也开始越发跟自己说,勇敢一些,去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在26岁时做出了新决定,转换了新轨迹,将自己的生活环境更换到了东亚的岛国上。

5、6年倏忽而逝,当我去年想再去德国见“我的天使”时,她告诉我她正在忙着交她第二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一定有时间陪我。虽有遗憾,却忍不住感叹她的精力充沛和对自我提升的不断追求。

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如果因眼前的束缚和困境感到局限时,想想地球上的其他角落,总有人在过着自己选择的人生,不被束缚,并勇敢地面对错失的一切。所以,再坚强一些,不要被他人的评价而影响了自己。

■ “老女人”

最近这些年,因为自己的“超龄”,所以身边比我年龄小的朋友变多了。如果不被刻意问及,我并没有大方地跟他们分享过自己的年龄,毕竟,自己还是没有坦然地迈过这个“坎”,也怕被“90后”小朋友们区别对待。

当我刚过完自己29岁生日后,一位平时相处要好的朋友知道我的年龄,震惊之余,开始时而戏谑地开起我的玩笑。

当她邀请我去周六的pub却被不喜吵杂的我回绝后,她用玩笑地口气说“因为你老了”。虽然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毕竟我只是想坚持自己的作息,且从来不喜欢clug。所以,克制了下自己的情绪,笑着回应也诚实地跟她说这和年龄无关,不需要总来提我的年龄。大概她玩性大发,反倒进一步地说了好几次“你这个老女人”来回应。

人生第一次被以“老女人”称呼,且来自一个比我小几岁的女孩子。所以,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度之低,不仅来自男性,还来自女性自身。但比起生气,那时更多地是觉得几分孤独。毕竟,我正在走的路,显得那样“离经叛道”,不合常理。

之后,这样的“玩笑”也时而有之。她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我们的时代还是进步的,不然,你看你这个年龄,你父母也没逼着你结婚不是,虽然他们着急,但是也给了你自由。你看我们也没觉得和你有很深的代沟,也没有歧视你……

“歧视”,是她真实说出的词。

那时忍不住想,在这个比我小几岁的她的眼里,0岁的我是设么样子的呢……?

年轻时,尤其在20岁刚出头时,一边焦虑,一边也有着有恃无恐的对年龄的优越感吧。

其实我也曾有过。

只想跟比自己年长的人“玩”和一起工作,也是因为除了自知自己各方面经验不足以外,也是潜意识中有“自己年龄小,所以有犯错和不成熟的借口”以给自己退路……

22岁读硕士时,班里有一位27岁的姐姐。我和她一直关系很好,既把她当朋友,也愿意在她面前撒个娇。对那时的自己来说,“27岁”似乎遥不可及,也必然呈现出一些经历过世事“老态”……然后心里有几分庆幸,好在自己还在学校,自己依然很年轻~

谁想过,几年一晃而过。当自己到了“27”、甚至“29”的年龄时,发现自己并没有比“22岁”的那个自己“老”成哪个样子。

还记得我之后又跟一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吃早午餐。那天恰巧她25岁生日,我就祝她生日快乐,还问她晚上要不要搞点小聚餐、庆祝一下。因为我记得我25岁那天,在心理层面很隆重也很精心地过了一次。选好自己喜欢的主题色、买了具有意义的小礼物,手作了蛋糕,第一次邀请了朋友和我一起聚会,然后好好地写过一篇日记。

但是,朋友却赶忙摆手说,别别别,我可不想庆祝。20岁之后就不喜欢过生日了,觉得又老了一岁。过节也不喜欢。

朋友继续说:“你不觉得变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么?我要是真到了30岁那天估计得疯了……”

她大概把我当同龄人看待,自然从来没问过我年龄。所以,她说这些时一定不知道面前坐着的我刚过完自己29岁生日,马上面临的就是她觉得要“疯了”的“30岁”。

我问她,你不觉得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精彩么。因为这也是我一直在试图劝服、又或者麻痹自己的话……

她说,在国内,30岁,存不下钱、买不起房、工作一般、孤家寡人的话,多可怕呀……

嗯,又很好地对我补了一刀。

曾经,年轻的自己觉得自己生在一个特别好的年代。但是,当有一天,自己成为了“后浪推前浪,前浪沙滩”中的“前浪”时(大概就是25岁之后有这样深刻的感觉的吧)。每过一天、每走一步、每接触一个比自己小的人,都不自觉地会条件反射地给自己一次来自“年龄”的伤害。

但现在想来,能真正定义自己年龄,在哪个时段有怎样状态的,只有自己。虽然这是一句倔强的话,而我也未能潇洒地全然贯彻。毕竟,生活在社会中,即使自己能放得开,也难免受到他人的评价。

那么,继续说给自己听:

希望你内心轻盈又丰盈,不要被很多世俗的条条框框、很多攻击所打败。

希望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