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_通才专才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6-26 0
  1. 专才与通才谁更适应当今社会?
  2. 什么叫"通识教育","认知科学
  3. [求助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

这个教育机构是我熟悉的老师开的,之前我是在她家里补的雅思,我个人的英文水平可以说是零基础的那种,我在荣老师家里整整泡了一个暑***!!荣老师除了给我上课外,还免费给我课下作业辅导,刚开始学的时候,很痛苦,每天都想放弃,荣老师一直给我做心里辅导,鼓励我,陪着我一起,是这样我坚持了三个月。荣老师开这个机构,我是很支持的,因为我觉得现在像这样认真负责收费合理的老师真的几乎没有了,我很***,碰到了这样的老师,我现在人在国外,但是我还是经常跟老师保持联系,就像朋友一样了。所以大家也多多支持她哦!

专才与通才谁更适应当今社会?

通识教育是一种“回归人本身”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的具体介绍:

通才教育_通才专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词语起源:

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语境下,最先提出“通识”一词的是钱穆先生。他于1940年撰文《改革大学制度议》,提出“智识贵能汇通”,并警示中国大学“一门学术之发皇滋长,固贵有专家,而尤贵有***。

今日国内负时誉之大学,其拥皋比而登上座者,乃不幸通识少而专业多”。通识教育1941年,梅贻琦先生和潘光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也提出了“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的著名论断。通识教育虽自民国草创,但迄今为止许多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提倡也仅停留在少数具有先见之明的教育家文字中。如今,中国社会和大学经过数十年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建设,通识教育的现实基础已经具备。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什么叫"通识教育","认知科学

通才教育是必需的。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化迅速扩展的今天,社会的整合性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生活于一个高度整合了的社会之中,各种***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的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具体的个人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见微弱,日趋局限,个体也往往越来越轻视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一种消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这种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才教育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也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在物理学领域,有人统计过,就算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里,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不断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得是在某一领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把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者都是社会必需的,但明显地,两者在内涵上却是针锋相对的。前者要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日益整合的、经济合理化的社会;但后者却要求人们“术业有专攻”,在某一领域而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因为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很优秀,所谓的人的全面高度发展,实际上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已。?

辩证地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对于澄清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一味强调两者的区别而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活生生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而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有程度之别,而无质的差异。不通才的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基础知识。要说一句前人没说过的话,哪怕只是一句,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你得知道在此前大家都说过些什么,当然,要这句话能穿透以前所有智者的思想,说出点有理的内容来,那就难上加难了。知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要在其中任一点有所突破,就会带动整个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而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对所知的东西只知道皮毛,也就不是通才的“通”了,要“通”实际上就是要“专”。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既要重视学问之修养,又要重视人格之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须的。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回到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求助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即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推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人,这一点已被近年来出现的西方经济增长所证实。正如美国辛辛那提机床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裁A?施普德J所说:“企业纵有周密的发展规划和蓝图,有最先进的设备,但如果生产现场缺乏足够所有独到能力的操作工人,企业的一切努力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公司***的夭折。”也就是说“能说会做”的“全才”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学科知识将向两个方向纵深发展,其一是高度细化,其二是高度综合集成。科学技术的这种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给教育带来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问题。所谓“通才”是指具有某些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专”是指精通某一专业知识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从他们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 5年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才取胜。目前,国外各类学校十分重视通才教育,特别是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先行一步,美国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教育,日本教育界也从“博才取胜”的事实中得到启示,意识到过去那种专业科目繁多,划分过细的“纵向深入型”的培养目标是不妥的,转而积极鼓吹综合型的“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任务。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结构,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农、医各科的真正的综合大学;其次建立跨学科专业,并在现有课程内容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试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增加选修科目,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甚至在必要时应同意中途转系、转校。在科技、经济、社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专业太窄不行。要***取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的设置办法,使学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较快地向其他领域转换,因此除了专业能力外,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如社交能力、心理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社***用。总之,知识经济的到来是挑战,也是机遇;是新的远景,也是新的要求。在新的世纪里, 科教兴国之大业将释放无与伦比的富国强国的能量。复旦大学将成立文理学院,2005年,新生按专业录取后将进入文理学院,接受文科和理科大平台的教育,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 这是复旦大学拓宽人才培养基础,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通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复旦大学推进学分制建设,实施文理教育及宽口径招生的重要步骤之一另外最好将战场缩小因为中国的现阶段需要通才,发达国家已经不是需要通才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