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头跣足的故事的道理,蓬头跣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1 0
  1. 跣足什么意思
  2. 三足蟾蜍的传说?
  3. 求教,历史人物王延章和李存孝的两个人的朝代时期,两个人有相同的历史故事吗?
  4. 和合二仙的人物经历

1. 狡猾的四字成语

豺狐之心 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这文》:“近闻楚王无道,遂发材(豺)狐之心,诛妾家破亡消。”

揣奸把猾 揣:藏。奸:奸诈,狡诈,虚伪。心藏奸诈,行为狡猾。

蓬头跣足的故事的道理,蓬头跣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元·无名氏《十样锦》第二折:“因某生前揣奸把猾,死后永做饿鬼。”

刁滑奸诈 刁钻、油滑、奸邪、诡诈。极其阴险狡猾。

刁钻促掏 狡猾而好捉弄人。同“刁钻促狭”。

刁钻促狭 狡猾而好捉弄人。亦作“刁钻促掏”。

刁钻古怪 刁钻:狡诈;古怪:怪僻,不同寻常。形容为人行事狡猾怪僻,和别人不一样。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你看古人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

刁钻刻薄 刁钻:狡猾奸诈。形容人狡猾奸诈,待人苛刻薄情。

放刁撒泼 放:使用;刁:无赖,刁滑;撒泼:蛮不讲理。指使用刁钻狡猾的一套手段。形容极不讲理。

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俺两个全仗俺父亲的虎威,拿粗挟细,揣歪捏怪,帮闲钻懒,放刁撒泼。”

浮头滑脑 犹言油头滑脑。形容人轻浮狡猾。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座中几个人,都是浮头滑脑的,没有甚么事可记。”

狡兔三窟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口蜜腹剑 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老奸巨滑 奸:奸诈;滑:狡猾。形容世故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二十五年》:“虽老奸巨滑,无能逃于其术者。”《宋史·食货志上六》:“老奸巨滑,匿身州县,舞法扰民。”

目语额瞬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

出处: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深奸巨猾 犹老奸巨猾。形容世故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

出处:《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小黠大痴 黠:聪明而狡猾。小处狡黠精明,而大处往往糊涂失算。

出处:唐·韩愈《送穷文》:“驱我令去,小黠大痴。”

鹰头雀脑 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出处: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

油头滑脸 形容人狡猾轻浮。

出处:《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正看之间,有小和尚疾忙进报。随有中年和尚油头滑脸,摆将出来。”

油头滑面 形容人狡猾轻浮。同“油头滑脸”。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六三:“招弟的那一群油头滑面的小鬼听到这消息,也准备拼命给若霞喊倒好儿,作为抵抗。”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2. 形容狡猾的成语 带狼字的

狼子野心、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 鬼哭狼号 声名狼藉、狼戾不仁、狼烟四起 狼的谚语: 狼吃狼 - 冷不防(比喻突然,没有料到) 狼借猪娃 - 还不了(比喻不去无回) 狼头上长角 - 装样(羊) 狼装羊肥 - 不怀好意 狼吃狼 - 冷不防 狼装羊笑 - 居心不良 故事: 狼头上括竹笋 - 装羊(羊) 狼行千里吃肉 - 本性难移 狼窝里荞孩子 - 性命难保 狼不吃死孩子 - 活人惯的 牧羊人与狼 牧羊人捡到一只刚刚出生的狼崽子,把它带回家,跟他的狗喂养在一起。小狼长大以后,如有狼来叼羊,它就和狗一起去追赶。

有一次,狗没追上,就回去了,那狼却继续追赶,待追上后,和其他狼一起分享了羊肉。从此以后,有时并没有狼来叼羊,它也偷偷地咬死一只羊,和狗一起分享。

后来,牧羊人觉察到它的行为,便将它吊死在树上。 这故事说明,恶劣的本性难以改变

牧羊人与狼崽 牧羊人发现了一只小狼,带回家喂养。小狼长大后,牧羊人教它去偷抢附近别人家的羊。

已驯化的狼却说:“你要我养成了偷抢的习惯,那最好首先请你看守好自己的羊,别丢失了。” 这是说,唆使别人干坏事,首先遭殃的是自己。

野驴和狼 有一天,野驴的脚被刺扎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十分痛苦。一条狼见到了受伤的野驴,想要吃掉这唾手可得的猎物。

野驴请求他说:“你帮我拔出脚上的刺,消除我的痛苦,使我毫无痛苦地让你吃。”狼用牙齿把刺 *** ,野驴不再脚痛了,顿时,他的脚也有力了,便一脚踢死了狼,逃到别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故事说明,对敌人行善,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遭到不幸。

3. 关于描写狼狡猾的成语

关于描写狼狡猾的成语

狼狈为奸 ( láng bèi wéi jiān )

解 释 狼狈:狼与狈两种动物。

出 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的。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近义词 同流合污、气味相投

反义词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同心协力

故事内容:

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感想:

狼和狈虽然很聪明,但他们的做法不可取,我们不要学他们。

道理: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4. 狼的4字成语大全

声名狼藉、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

狼奔豕突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不稂不莠、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狈不堪、

焦头烂额、

杯盘狼藉、

气急败坏

拒虎进狼、

如狼似虎、

抱头鼠窜、

狼烟四起、

鹰视狼顾、

豺狼虎豹、

官虎吏狼、

蓬头跣足、

丢盔弃甲、

弃甲曳兵、

豺狼当道、

跋前踬后、

猫鼠同眠、

羊质虎皮、

投畀豺虎、

羊狠狼贪、

丢盔卸甲

5. 有“狼”字的四字成语

狼顾鸢视_成语解释

拼音:láng gù yuān shì

释义:如狼鹰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

狼飡虎食_成语解释

拼音:láng cān hǔ shí

释义: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

狼顾麕惊_成语解释

拼音:láng gù qiān jīng

释义:比喻惊恐万状。

狼奔兔脱_成语解释

拼音:láng bēn tù tuō

6. 关于(狼)的四字成语

关于(狼)的四字成语 :

杯盘狼藉、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声名狼藉、

豺狼当道、

狼狈为奸、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羊贪狼狠、

虎啸狼号、

狼狈万状、

狼贪鼠窃、

虎狼之势、

赃贿狼藉、

使羊将狼、

狼前虎后、

豕窜狼逋、

鼠窜狼奔、

豺狼虎豹、

瘸狼渴疾、

官虎吏狼、

豺狼之吻、

出丑狼籍、

狼吃幞头、

血肉狼藉、

如狼似虎、

狼奔豕突、

狼吞虎噬、

拒虎进狼

跣足什么意思

一:蓬头垢面[ péng tóu gòu miàn ]

1. 解释: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2. 出自:《魏书·封轨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3. 示例:穷人的孩子~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

二:囚首垢面[ qiú shǒu gòu miàn ]

1. 解释:象监狱里的,好久没有理发和洗脸。形容不注意清洁、修饰。

2. 出自:《汉书·王莽传上》:“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3. 示例:女又引两青衣械一人至,~。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新安富人》

三:不修边幅[ bù xiū biān fú ]

1. 解释: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2.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北齐书·颜之推传》:“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

3. 示例:他又~,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

四:不衫不履[ bù shān bù lǚ ]

1. 解释:衫:上衣;履:鞋子。***长衫,***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

2. 出自: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3. 示例:这个人是个~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五:乱头粗服[ luàn tóu cū fú ]

1. 解释:头发蓬乱,衣着随便。形容不爱修饰。

2.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

3.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补语、定语;形容不修仪容服饰

三足蟾蜍的传说?

“跣足”汉语词汇,拼音xiǎnzú,指赤脚、光着脚。指光着的脚。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

造句:

1、饰耳坠、颈项、璎珞,外佩霞帔,长裙跣足,立于五瓣莲台之上。

2、黑白二女正坐着喝茶,忽见一个蓬头跣足,浑身脏兮兮的小孩径直过来,与二人共桌,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不住在二人面上打转儿。

3、郭母蓬头跣足的跪在家门口,怨声连连,她伸手摸向瑞年经常坐过的地方开始毫骂。

4、洪承畴住大庙而科头跣足,肆意漫骂。

5、今画蓬头跣足嘻笑之人,手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刘海戏蟾图也。

求教,历史人物王延章和李存孝的两个人的朝代时期,两个人有相同的历史故事吗?

三足,在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是吉祥之物,可以吸财镇宅辟邪。

刘海戏典故出自陕西西安户县“道教祖庭”的刘海故里“财神刘海与的传说”,道教三足: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古代有刘海修道,用计收服以成仙,后来汉族民间便流传“刘海戏,步步钓金钱”的传说。释义:“吕洞宾***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妖精,在过程中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人们奇之,称其为招财蟾。”

资料来源: id="id4">和合二仙的人物经历

所谓打虎李存孝、铁枪王彦章

话说当年,十三太保李存孝,受晋王李克用之命,领兵巡视河北,从金堤河青龙口经过。王彦章此时还未从军,蓬头跣足,手使一条浑铁篙,聚集二十余人,驾一支船,在此剪径劫掠营生。王彦章早听人说李存孝勇猛,久有会他之意。等到李存孝上船后,王彦章索要三斗黄金,五斗白银。二人话不投机,船上交起手来,王彦章两手举篙,望存孝头上打来,存孝伸手,攥住铁篙,王彦章不肯放手,与存孝夺篙,恰似蜻蜒摇石柱一般,存孝用手一拖,把彦章连人带篙一摔,扔到水中,存孝渡河北去了。王彦章从水里钻出头来,爬上岸,披挂上马赶来。抡枪望存孝刺来,被存孝连人带马逼住了,将搠轻轻的打去,彦章用力架隔不住,李存孝夺过浑铁枪,两手握枪,双膀用力,把王彦章120斤重的浑铁枪拗的桶箍般圆,扔回王彦章。王彦章枪杆被李存孝拗成圆桶箍,两手使劲想把枪捋直,捋了三捋,桶箍纹丝不动。王彦章要换兵器再战,李存孝说:“不用换枪,本王与你把枪捋直。”王彦章将信将疑,把桶箍样的铁枪扔给李存孝。李存孝接住后,两手握好,两膀一使劲,一掰一拗一捋,铁枪杆直如初。王彦章接过一看,枪杆比原来长出三寸,心道:“真神力呀!”李存孝有心收服王彦章,还要再与之战,王彦章明知自己不是对手,跳入水中,借水遁一直跑到老巢——十二眼井,放声大哭:“若存孝在世十年,我十年不出,除非存孝死了,我王彦章才敢出名。”十二眼井在今善堂镇王楼村东南、滑县白道口镇北王庄村南,俗传为王彦章藏兵处。现有七眼尚完好,每井都是口小底宽,四旁用细石砌成,长宽均一丈,底皆铺石,光滑如砥,每井只隔一墙,有石门相通,据说十二眼井有地道穿金堤河通铁枪寺。民间传说王彦章是蛤蟆精转世(现在戏剧舞台上王彦章的脸谱仍是蛤蟆形),这条地道就是王彦章被李存孝打败后水遁逃跑时留下的。自此王彦章隐姓埋名,直到李存孝死后,他才重现战场,驰骋南北,所向无敌。

和合二仙是我国汉族民间的爱神。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大吉大利。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们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拾德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德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寒山寺。我国汉族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汉族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后壁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写意画像石刻。佛殿的后壁嵌有寒山诗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听钟声,拜和合二仙。 唐朝时有个僧人,姓张,此人生性痴愚,他有个哥哥在边东当兵,久绝音讯,其父母日夜涕泣想念,于是他出门如飞,一日往返行万里,并带回一封哥哥笔迹的家书给父母,故被号为“万回”,张万回形状怪异,传说是菩萨转世,因犯错被佛祖贬到人间,唐高宗曾把万回召入宫,武则天还送他锦袍玉带,他所说之事多有应验,万回死后,宫廷、汉族民间都奉祭他,认为此人能未卜先知,排解祸难,而唐明皇亦封万里为圣僧,后人视为“团圆之神”,称之为“和合”。

宋时,老百姓在节日要祭万回,相信能使万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团圆。 由于其名称为“和合”,后世的人认为和合应该是两位神灵的合称,就是“寒山”和“拾得”,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合亦辗转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 很久很久以前,华山的云台峰上,住着一位修道者,他带领两个徒弟专心致志地修道炼丹。为了找回药材,老师父每天一早,就背上背筐,荷着药锄,走出庙门,步遍、峰、岭、沟、坡,寻找药材,直到日落西山时才回来。

一天,他正在山间挖药,忽然来了两个头结发髻,身穿红色肚兜的胖娃娃。这两个天真活泼、跳跳蹦蹦的娃娃一来,就帮着他寻找药苗。太阳西下,他要回家了,两个可爱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里。一天,两天,三天,这两个娃娃天天都是他来则来,他回则回。日子长了,他不由得疑惑起来,到底是谁家这一对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一定得弄个清楚才是。

有一天,两个娃娃又来帮他挖药,他就说道:“你们是谁家的娃娃?家住哪里?” “我们是山里的娃娃,就住在这个山里。”两个娃娃说罢,又跑来跑去,寻找药苗。“就在这个山里?”他不由得纳闷起来……

日落暮临的时候,当他刚背起装满药草的背筐时,两个娃娃把手一扬,说:“来日再见!”说毕,边跳边笑地跑下山去。这时,他紧跟了几步,躲在一块大石后面,双目一直盯着。但是,两个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霭霭的烟雾之中了,还是没有看清楚。

回到庙里,老道士坐在油灯下,和两个徒弟一边择拣***来的药材,一边思索着……说他俩是妖物,从没见过有害人之意;说他俩是神仙,可也没见过有神奇的表现。哪究竟是什么?总得设法知道个究竟。于是,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说:“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两个徒弟一听,笑着问道:“师父,就咋样办?”听徒弟一问,他才醒悟过来,忙掩饰地说“:没什么,没什么。”

夜半时分,老道士悄悄取出针线包,从中抽一根白线,用针穿好。天刚一亮,他就背上背筐,走出门去,一如既往,两个娃娃还是高高兴兴地帮他寻找药苗。但他却两眼紧紧地盯着娃娃,想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把备好的针线别在他俩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当两个娃娃抱着一大堆草药,弯腰装筐的时候,他迅速而轻巧地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针线,别在了一个娃娃的背上,随即和娃娃分手,走回家去。

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着药锄出了门。但他没有去挖药,却朝着平时两个娃娃的去向,一路走来,慢步蹀躞的寻觅着精心做的记号,他找啊,找啊,在深沟里一块小茅坪上,隐隐看见浓绿的草丛中,一条白线在风中微微飘动。他兴匆匆地向前走了几步,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针线附在一个小而茁壮的草叶上。可是细一看,心里凉了半戴,除了几根异样的草苗,任何东西都没有。他想,反正记号在这里,就要弄个究竟。于是,他就操起药锄,围着小苗四周挖起来。果然,在很深的土层中,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茎。他顺手一拔,原来是一根白光细嫩的大黄芩!他喜滋滋地刚要把黄芩放进筐内,忽然黄芩指着旁边另一根小草说:“不光是我,还有它呢!”他一听,又在那根小草周围挖起来,挖出一看,喝!竟是一根四肢齐全的大人参。他把人参和黄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走着想着,人参、黄芩都是名药,真是天赐之物,我何不精心炮制,救济世人呢。

回到庙里,他立即另行安置了锅灶,洗刷了所有器皿,添上特意从“玉井” (在现今的镇岳宫内)中取来的圣洁的玉液,然后把洗净的人参放在锅里煮起来。

第二天,他又要出去挖药,就用石块把锅盖一压,对两个徒弟说:“这药要烧七天七夜,才能揭锅盖。我走后,只用文火烧炖就行。”两个徒弟按照师父的嘱咐用文火烧炖起来。

炖到第五天,两人边炖边议论着,“师父平日制药, 总是边做边教,惟恐咱俩记不牢,可这次偏不叫揭锅。”这样一谈,都觉得有点蹊跷,越谈越怀疑,越想揭开锅看看,于是,两人揭开锅盖,不看则已,一看是又惊又喜,炖了几天的人参,显得格外白胖,浮游在锅里,肥嫩细腻,浓香扑鼻,两人不由得捏了一块,尝了一尝,叫道:“世上褂姓庋贸缘亩鳎植坏檬盖蛑龅夭蝗枚!

就这样,他们吃着炖着,把人参竟吃得光光净净。但他俩还是烧着空锅。

第七日那天,老道士只挖半天药,就匆匆回来了。他一进庙门,就对两个徒弟说:“药炖好了,这下就能炮制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寿的好药来。”说着搬掉石头,揭开锅盖,一看,人参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点汤汤。老道士感到奇怪,抬头看两个徒弟,两人垂下头一声不响。老道士明白了,厉声说:“啊,原来你们两个孽障把它吃了!”说着,就拾起捅火棍,劈头打来。两个徒弟一见老师父真的动了气,撒腿就往庙门外跑。老道士见徒弟跑了,心想,自己何必动火,药没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寻,徒弟跑了,可到哪里去找?想到这儿,连忙跑出庙门,大声喊;“你俩给我回来!”边喊边撵。两个徒弟一看,师父手里提着捅火棍撵来,越跑越快。老道士一看徒弟不停脚,越急声越大:“你俩给我回来,你俩给我回来!”前面跑,后面撵,向南跑着,喊着,忽然一声巨响,眼看两个徒弟的身子,贴上了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老道士“啊呀”一声,腿一软,坐在了地上。

从那时起,华山“水帘洞”旁的山石上,有了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后人把它叫“和合二仙”。你若游到华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和合二仙”就可隐约可见。 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汉族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和合二仙,寒山诗及忍耐歌

要过年了,就不能不提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中国汉族民间的喜神。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面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意为和(荷)谐合(盒)好。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 真是大吉大利,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 ,永结同心。

相传和合二仙的寒山和拾德都是唐代天台寺的僧人。关于他们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是说寒山和拾得同住一个村子,两人亲如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后来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知道后,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听说此事后,也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去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见面,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乐极而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为庙叫做寒山寺。另一说是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 拾德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 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德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德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汉族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和睦友爱的情意,自宋代起就祭祀为和合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这二说似乎后者更可信,或更近情理,前一说有不负责任之嫌,并与主持婚姻爱情之神的形象不符。

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后壁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写意画像石刻。佛殿的后壁嵌有寒山诗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听钟声,拜和合二仙,吃碗面条,象征新的一年事业顺利生活和好。

在佛教中,寒山传说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与师傅丰干(弥陀),拾德(普贤)并称为三圣。寒山生性洒脱,不为世俗所羁,其诗清奇雅致又明白如话,展现心灵世界的宽广与自在。在《全唐诗》,寒山诗被列为释家诗之首,共收入303首,编在23卷中。五四运动的新文化健将胡适先生极为推崇寒山的诗,他在公元一九***年所着的白话文学史中,寒山被认为是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话诗人之一。这和五四的新思潮白话文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寒山的诗,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高高顶峰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是为象外人。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其抒发自己参禅的心得体会的诗,空灵飘逸,剔透晶莹,把人带到一种毫无烟火气的玄妙境界。

寒山诗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公认对日本的俳句,短歌有深远的影响。日本人之所以热衷寒山诗,一方面可能因为同属东方人种,在文化心理和文学渊源上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禅宗由中国渡海到东瀛后,成为日本僧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寒山诗中的寒山的诗中有不少禅宗的道理,宗教意味很浓,再者寒山的诗通俗浅显,简明流畅也是其中一原因。

进入二十世纪后,寒山居然成为西方嬉皮士的精神领袖,其蓬头跣足的形象为嬉皮士仿效,特别在美国,寒山诗风行一时,这却是始料未及的。这有一段文学佳话。美国诗人史奈德在学习日本文化时,为寒山这个衣袍破烂,长发飞扬,在风中大笑的人,以及寒山诗中遗世而独立的精神,回归自然的意识而深深吸引,美国嬉皮风潮的代言人,垮掉的一代文学代表杰克凯鲁亚克与史奈德是至交,深受其影响,他在长篇***《法丐》中讲述了自己与史奈德的友谊,以及后者在翻译寒山诗并逐步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从而在美国掀起寒山热。近 期放映的美国大片《冷山》根据同名***改编,同名***在扉页上有两句诗,出自寒山的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这富有禅味的诗,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然又意味悠长,令人着迷。

从我国汉族民间的喜神,掌管百年好合的婚姻大事,到五四运动推崇的白话诗人;从东邻日本评价极高,并成为其文化渊源之一的诗僧,到美国嬉皮士的宗师,其因时空转换而对其形象及诗文的不同解读,真是大相径庭,不由不惊诧,扼腕而感叹。但还有一个的解读,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不知是借和合二仙的诗(应该是伪作)表达自己的懦弱胆怯,听天由命,不当出头鸟,自扫门前雪,还是表达中国人的智慧,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无为就是有为,为唾面自干,指望对神明等靠要,白得馅饼的精神洋洋自得。这就是有名的《忍耐歌》。本人才疏学浅,道行不够,对其高深莫测的文化底蕴和大智慧,的确不懂。

附:寒山、拾得的《忍耐歌》

寒山、拾得笑呵呵,我劝世人要象我。

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饶一著。切莫与人争强弱。

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

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

任他嗔。任他怒。只管宽心大著肚。

终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若还存心忍。步步得便宜。

世人欺我。害我打我骂我骗我。如何处之。

禅师答曰:

只管任他。凭他远他莫要理他。再过几年看他。

身穿破衲袄。淡饭随时饱。涕唾在脸上,不弃自乾了。

有人来骂我。我也只说好。有人来打我。我自先睡倒。

他也省气力。我也无烦脑。这个波罗蜜。就是无价宝。

能依这忍字。一生过到老。

听天由命。

听听听。堂前父母须当敬。兄弟同胞要一心。枕边谗言休要听。

天天天。天意与人无两般。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青天。

由由由。也有欢喜也有愁。世间苦乐不均事。万物从天不自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切莫算计他人有。富贵贫穷都是命。

安分守己

安安安。夜间一宿日三餐。非干己事休招惹。身得安时梦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禄前生定。休将巧计害他人。儿孙自有儿孙福。

守守守。命理有时终须有。莫恨贫苦怨爹娘。儿孙兄弟常相守。

己己己。别人闲事不要理。休言长短去笑人。何不将心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