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善惩恶的意思,劝善惩恶上一句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02 0
  1. “满招损,谦得益。”的上一句是什么?
  2. 中国汉语言文学史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诗歌是那一首
  3. 京东总裁刘强东寻祖,说自己祖上是湖南湘潭县钟灵堂,钟灵堂是什么?
  4. 文言文沧州
  5. 什么必有妖上一句是什么
  6. 解释一下巫史文化?
  7. 带有魂,地的成语吗?

睡狗醒来是非多。英国诗人 乔叟

是是非非,号为信史。 是非名言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是是:肯定正确的。非非:指责错误的.倍史:真实可信的史书。这两句大意是:一部史书,必须作到肯定正确的,批评错误的,才能号称“信史”。这两句从正面强诵修史者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复述历史,而要对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作出判断,表明见解。可供论述修史的原则及评判史书的成就高下时引用。

劝善惩恶的意思,劝善惩恶上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代***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明代明臣 于谦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明代文学家 王守仁

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关于是非的名言

宋·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本句大意是:明辩是非后,方可以给予奖赏或惩罚。刑赏的依据是什么?是个人的喜怒好恶?是领导、上司的旨意?是远近亲疏的关系?还是下级报来的材料?在作者看来,都不是,奖惩的唯一依据是事实。只有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给予相应的刑赏。离开了调查研究,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不仅述不到奖罚的目的,反而会生变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九变而赏罚可言》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是非:正确和错误。这两句大意是:它有它的正确和错误,这也有这的正确和错误。战国·庄周《庄子》在这里将世界上的事物看成“彼”和“此”,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是因着彼方对待而成的。一切理论系统相依而相生,又互为消长,所“彼系统与此系统之间各有是非。也可以认为:彼概念下的系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那么,此概念下的系统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可用于说明事物之间、理论系统之间的相对性。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齐物论》

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晚唐诗人 许浑

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古罗马诗人 玉外纳

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是非名言明代思想家 顾宪成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

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

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宋·苏洵《史论上》。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待:等到。褒:表扬,褒奖。劝:努力,自勉。贬:批评.指责。惩:警戒。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不等别人表扬就会自勉.不等别人批评就会自警。本名句可供论述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劝善惩恶时引用。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史论上》

利害之心生,而是非之心昏矣。南宋诗人 杨万里

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关于是非的名言希腊诗人 米南德

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两句大意是:不与人争名逐利,不与人争辩是非曲直,尘世的纷扰和烦恼就不会找上门来。在“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攮攘蝇争血”(马致远与本条曲句同套散曲语),争名逐利无休止的现实中,作者深感社会污浊,尘世的险恶,因此产生了这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和超然物外的思想,其中也含有他对现实的激愤,对封建社会功名富贵的鄙视。现多用来表现消极避世,当老好人的思想。

元代戏剧家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

目前之耳且可涂,身后之是非难罔。

清·张廷玉《明史·钱一本传》。涂:涂抹,粉饰。罔:欺骗。这两句大意是:活着,可利用权势地位遮掩人们的耳目视听;死后,一生的是非功过就无法骗人了。明代万历年间,“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钱一本曾向皇帝上《论相疏》,严厉指出当时大臣的十条罪状。这些大臣害怕别人揭露、弹劾自己,就甩强制手段,“欲钳天下之口”。殊不知这样虽能得逞子一时,却不能从根本上抹掉自己的恶行劣迹。~说明一手掩人耳目的事是无法永远得逞的,是毁是誉总会由时间老人作出最终判决。

清代大臣 张廷玉 《明史·钱一本传》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是非名言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这两句大意是:诋毁﹑赞美从来都不可以随便接受,谁是谁非终究会一清二楚的。为人应胸怀开阔,选观旷放,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度。是是非非,褒贬毁誉,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为人不能成为舆论的奴隶,别八怎么说。自己便怎幺干,而应有自己的主见。~二句便表现出一种超脱旷达,对未来坚信不移,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也表现出不在小是小非上斤斤计较的潇洒态度。可以此劝慰处在逆境中的友人或进行自励,不去计较一时的毁誉,相信历史会对自己作出公允的评价。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明·冯梦龙《古今***·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是非:***。出头:显露自己。这两句大意是:***都是因为多说话惹出来的,烦恼都是因为硬要出头招致的。前一句强调说话要小心谨慎,认为话语多了会引起***,惹出麻烦。后一句强调为人处事要注意收敛锋芒,认为硬要出头露面会得罪别人,招致烦恼。这两句多用来劝人少说话,少出头,带有不分是非,明哲保身的意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古今***·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满招损,谦得益。”的上一句是什么?

《日·滨田广介·红鬼的眼泪》全文|赏析|读后感

滨田广介(1893—1***3)是日本现代儿童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是抛开劝善惩恶童话创作路子的代表性作家。他主张把自己的温暖通过童话带给儿童,因此他代表着童话的一个流派,代表着日本童话发展的一个阶段。1942年,其作品《龙眼的泪》获野间文艺奖,1953年因他对儿童文学的贡献而被授予文部大臣奖。

滨田广介的童话名作《红鬼的眼泪》是讲鬼和人类交朋友的故事。天真善良的红鬼想和人类做朋友,可人类不信任他,青鬼为了帮助伤心之极的红鬼,***做恶人,用苦肉计使红鬼赢得了人类的信任。红鬼终于把人类请进屋里作客,而青鬼却被迫远离故乡。这是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做鬼的,是那么真诚、善良、忠于友谊; 做人的,却生就一副猜忌、防范心理,在鬼的天真和善良对比下更显得卑琐。红鬼想和人类做朋友,诚实的心愿遭到人类拒绝,靠了欺骗却遂了心愿。这荒诞的故事对鬼来说是痛心的,对人类则是可悲的。

作品构思巧妙,在较短的篇幅里叙述这样一个情节颇为复杂的故事,而且叙述得井然有序,波澜起伏,足以窥见作者的笔墨功力。而对于其中包含的深刻寓意,小读者随着阅历的增长会有更深的领悟。

·潘延·

红鬼的眼泪

不知道是哪儿的一座大山,山崖下边有一所房子。

大概是樵夫住的吧。

不,不是的。

那么,一定是狗熊住在里面了。

不,也不是的。

那儿只住着一个红鬼。那个红鬼的体形、相貌都和小人书上画的那种鬼截然不同。但是,他同样瞪着两只大眼睛,头上长着仿佛犄角一样尖尖的东西。

因此,人们都认为仍然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怪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倒是一个既善良又天真的小红鬼。小红鬼正年轻,力气很大,他却从来不欺负自己的伙伴。哪怕是一些比它还小的鬼淘气地向他扔石头,他也一笑了之。

是的,这个红鬼的确具有一种与其他鬼不同的气质。他常想:

“我生来是鬼,应该尽量做些有益于鬼的好事儿。不仅如此,可能的话,我也想成为人的好朋友,和人亲密地相处下去。”

后来,他再也不能把这种想法默默地埋在心底了。

有一天,红鬼终于在自己家门前竖起了一块告示牌。他在牌子上用浅显易懂的日文字母写了几个短句子

这是心地善良的红鬼的家。

欢迎大家来作客。

这儿有美味的点心。

还烧有热茶恭候大家。

第一天,一位樵夫从山崖下的这所房子跟前路过,无意中看到这块告示牌。

“这儿怎么会立了一块告示牌……?”

定睛一看,是用谁都能读懂的字母写的。樵夫赶紧又看了一遍,心里感到非常奇怪。意思虽然懂了,但却觉得蹊跷。樵夫又歪着头细细看了几遍,然后匆匆下山去了。山脚下有个村子。在村子里他遇上了平日熟悉的另一个樵夫。

“我今天碰见了一件稀奇事儿。”

“啥事呀?难道是大晴天遇上下雨了不成?”

“不,不对! 是一件最最稀奇的事儿,顶顶新鲜的事儿!”

“啊! 什么新鲜的事呀?”

“鬼立了一块告示牌!”

“什么?鬼立了告示牌?”

“对啦! 是鬼立的告示牌,这可是从来没听说过的事儿。”

“上面写了些什么?”

“去看看吧! 看看你就知道了。”

于是,两个樵夫一同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再次来到山崖下鬼的家门前。

“瞧,就是这儿。”

“喔! 果然如此。”

后来那个樵夫也凑上前去读了起来。

这是心地善良的红鬼的家。

欢迎大家来作客。

这儿有美味的点心。

还烧有热茶恭候大家。

“哦,真是件怪事呀! 这的确是鬼写的字。”

“那当然。你看这字,是用了很大力气写的。”

“看上去态度还满诚恳的。”

“如此说来,字句的意思是没有一点虚***的。”

“咱们进去看看吧?”

“别急,还是先在外面悄悄地看看再说吧。”

屋子里的红鬼静静地听着两个人的谈话。这门口一抬腿就能进来,可是两个樵夫谁也不想进。看见两个人磨磨蹭蹭的样子,红鬼非常着急。两个樵夫好像在伸着脖子偷偷地向屋里窥视着。

“里面似乎静悄悄的嘛。”

“他真坏。”

“是不是想把我们骗进去吃了?”

“唔,有可能。危险,太危险了。”

两个樵夫看来有些畏缩了。红鬼一直在侧耳细听,当他听到这里,不禁感到很委屈,便气呼呼地说:

“真是岂有此理! 谁要骗吃你们了? 你们不要小瞧人!”

诚实的红鬼连忙从窗边伸出头来,一下子露出他通红的面孔。同时高声喊道:

“喂,樵夫老乡!”

这声音在人的耳朵里听来有如惊雷一般。

“哎呀! 可了不得啦!”

“鬼来啦! 鬼来啦!”

“快跑,快跑啊!”

红鬼根本就不想去追赶两位樵夫,可是他们俩却脚跟脚地跑开了。

“喂,请你们等一等! 我不骗你们! 请你们站住,我这儿真有好点心好茶!”

红鬼跑到屋外打算把他们叫住。可是,也许是胆怯的缘故吧,两个樵夫头也不回,匆匆忙忙、跌跌撞撞地朝山下跑去了。

红鬼感到非常失望。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是光着脚跑出来的,这会儿正站在灼热的地面上。

红鬼抱怨似的把目光转向自己立起来的告示牌。这块木板是自己动手刨平、锯断、钉成的,字也是自己亲手写的,又是自己高高兴兴把它竖起来的。虽说花了这么多力气,却没有得到一点效果。

“立了这么块牌子也没有用。即使天天做点心,天天烧茶水,也不会有谁来玩。真是白费劲儿,实在是太气人了。”

善良、诚实的红鬼也心烦意乱起来了。

“嘿,这块破牌子,砸烂算啦!”

说完,伸手把牌子 *** ,马上砰的一声扔在地上,然后用力踩了几脚。木板嘎巴一声就裂开了。红鬼感到心里十分烦躁。像折筷子似的又把告示牌的立柱折断了。

正在这时,一位客人突然来到了红鬼的家门前,说是客人,其实也不是人类。他也是个鬼,是红鬼的好伙伴。但不是红鬼,而是个青鬼。

这个青鬼住在很远很远的深山里,他的家是一座石头房子。这天早晨他从家里出来,驾着云雾落到半路这座山上。这时,青鬼毫不客气地一边靠近他一边说道:

“怎么搞的? 这种野蛮的事情可不像你能干得出来的呀!”

红鬼一时感到非常难堪,脸上现出害羞的样子。但是他立刻又恢复了常态,把自己为什么这样生气一五一十地向青鬼讲了一遍。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我偶尔来玩一次,却看见你为这种事发愁。要是为这些事发愁,那可就没完没了啦! 来,我告诉你,这么办就很简单嘛! 回头我到山下的村子里去一趟,好好闹腾闹腾。”

听到这里红鬼有些慌了,急忙说:

“别……别开玩笑了。”

“不是玩笑。你听着,在我闹腾得正起劲的时候,你突然出现在那里,朝我的头上***地揍几拳。这样一来,人们才会夸奖你。对不对? 一定是这样的。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人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到你这儿来玩啦。”

“唔,这倒是个好主意。只是有点太对不住你了。”

“哪里,没关系的。别说废话了。总之,要干好一件漂亮事儿,不付出点代价是不行的。需要有人做点自我牺牲才行。”

青鬼眼里露出很难过的神色,但仍非常干脆地说:“怎么样,就这么定下来吧?”

红鬼沉思着没有吭声。

“怎么,你还在打啥主意? 不能再犹豫了。快走吧! 赶紧干吧!”

青鬼拉着不想动身的红鬼的手,催促着说。

红鬼和青鬼一同朝山下走去。山脚下就有个村庄。村头有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四周用很低的竹栅栏围着,屋旁的百日红开满了通红通红的鲜花。鲜花正迎着阳光含笑吐艳。

“怎么样?说定了,你过一会儿可要来呀!”

青鬼耳语般地悄声说了这么一句,随即拔腿朝屋门前跑去。然后突然一边用力踢门一边大声喊道:

“我是鬼,快开门!”

屋子里,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在吃午饭。大中午的,突然看见鬼站在敞开的门口,两位老人吓得魂不附身,起身跑开了。

“鬼,鬼来啦!”

老爷爷老奶奶不停地喊着,一同从后门逃了出去。

青鬼并没有去理睬跑开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进屋后见啥摔啥,锅碗瓢勺扔了一地。就连饭盆也给摔了。饭粒四处飞溅,弄得窗棂上、柱子上到处都是。酱锅也给扳倒了,酱汤顺着炉边滴嗒滴嗒地往下流。咣、哗啦、叮、咚、叭嗒……就这样,青鬼在屋里闹个不停,一会儿蹦、一会儿跳,一会儿拿大顶。

“怎么还不来呢?”

青鬼心里正暗自着急。就在这时,作为对立面的小红鬼气喘嘘嘘地跑了进来。

“在哪儿?在哪? 那个蛮不讲理的家伙在哪儿?”

红鬼握紧拳头大声喊着,一发现青鬼就立即跑了过去。

“呀! 你这坏蛋!”

红鬼口里骂着,同时揪住青鬼,用力卡住他的脖子。然后对着他那梆硬的脑壳“砰哧”就是一拳。青鬼缩着脖子小声说:

“你继续使劲打吧!”

于是红鬼就“噼嚓叭嚓” 地打了起来。村里人都躲在暗处提心吊胆地偷偷地瞧着这边。他们的确看到了红鬼正在***地揍那个野蛮的青鬼。尽管如此,青鬼却还在小声叮嘱红鬼:

“不够劲! 再狠揍!”

红鬼轻声说:

“行了吧? 你快跑吧!”

“好,那我就跑啦!”

青鬼从红鬼的胯下钻出去跑开了。他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刚要出门的时候,又故意做了个把头撞到门框上的动作。谁知用力过猛,疼得青鬼直叫:

“哎哟,好疼!”

红鬼顿时一惊,急忙跑过来担心地问道:

“阿青,让我看看,疼得厉害吗?”

青鬼没想到会把自己青青的额头再撞个大青包。他一边揉一边跑开了。村民们被这个场面吓得目瞪口呆,在后面跟看着两个鬼跑出了村子。

两个小鬼的影子已经远远地消失了。这时候人们才开始互相议论起来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我还以为鬼都是些野蛮的家伙呢。”

“那个红鬼的确和别的鬼不一样。”

“对,一点不错! 由此看来,那个红鬼还是满善良的。”

“是吗? 这么说,咱们还是赶紧到那儿去喝茶吧!”

“对! 快走啊! 马上去还不算晚。”

人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嚷开了。

村里的人们都放心了,当天就都进山了。大家站在红鬼的屋门前,轻轻地敲着门叫道:

“阿红,阿红,你好啊!”

红鬼听到有人在叫,便一跃跳到门外,满脸笑容地迎了出来。

“欢迎,欢迎! 请,快请进!”

红鬼急忙把大家接进客厅。客厅很朴素,木墙、木地板,就连天花板也是树皮装饰的。圆圆的餐桌,短腿矮椅子,统统都是用木头制作的。而且所有这些都是红鬼自己亲手做成的。墙壁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幅油画。油画的画框也是红鬼自己用漂亮的白桦树皮做成的。油画本身又是红鬼精心画出来的。画面上画着一个鬼和一个人类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孩骑在红鬼的脖子上,正冲着外面看画的人。画上画的这个红鬼大概就是他自己吧。油画以六月时节翠绿的庭院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笑容满面的红鬼和一个小孩的形象。人们环视了一下房内的四周,然后一 *** 坐到了红鬼亲手制作的椅子上。这些椅子坐上去正合适,不仅谁的身子都是松松快快的,而且心情也很轻松自在。他的手艺怎么会这么巧呢?

还是去问问红鬼吧?

不,先别忙,你们看! 红鬼亲手把茶送来了。点心也是他自己动手端来的。

啊,多么香的茶呀!

多么好吃的点心哪!

这么香的茶,这么好吃的点心,在场的人们还没有谁品尝过呢! 回到村里以后,人们对红鬼的盛情款待异口同声地赞叹不已。所有的人都夸奖红鬼的房子收拾得干净,实在令人喜欢,令人心情舒畅。

“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去看看呢。”

“你昨天不是去过了吗?”

“天天去我都没意见。”

情况就是这样,逢上好天,人们就三、五成群地从村里到山上红鬼家里做客。红鬼终于和人交上了朋友。他的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孤独、寂寞了。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红鬼发现自己还欠下了什么。

喔,他想起来了。

是青鬼——他最亲密的小伙伴青鬼,自从那天分别以后再也没来过。

“他怎么样了呢? 是不是伤还没有好? 那天他故意把头撞到门框上,伤得可不轻啊! 不行,我得去看看他。”

于是红鬼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他在一张八开的日本白纸上写道:

乡亲们:

我今天全天不在家。

明天在家。

写好后,贴在房门上。天刚放亮,红鬼就起程了。他翻山越岭来到青鬼的住处。节气明明已是夏末秋初了,可是深山庭院里草砰上的天香百合依然盛开着雪白的鲜花,散发出阵阵醉人的清香。晨露滴嗒滴嗒从松树的粗枝上向下滴落,滋润着翠竹的嫩叶。阳光还没有照射进来。红鬼沿着高高的岩石台阶来到青鬼的家门前。房门紧紧地关闭着。

“是没起床呢,还是不在家?”

正在犹豫的时候,突然发现门旁贴着一张纸条,上面还写着什么。

红鬼朋友,希望你永远诚实地同人们亲密交往,愉愉快快地生活下去。近期内我不能到你那里去。如果我继续和你来往,人们会对你产生怀疑,也可能感到恐惧。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基于这种考虑,我决定出去旅行一次。也许这次旅行的时间会很长很长。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也许我们还会在哪儿见面的。再见,望你保重身体

你的终生好朋友

青鬼

红鬼默默地看完这张纸条,又连续看了好几遍。然后扑到门上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孙玉生译)

中国汉语言文学史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诗歌是那一首

意思是: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出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原文节选:《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百度百科-五代史伶官传序

京东总裁刘强东寻祖,说自己祖上是湖南湘潭县钟灵堂,钟灵堂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当时的***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二、献诗说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三、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但是众学者认为此说法不可信,其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孔子参加了诗经的编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取其整数,成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

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分别选择若干重要的类型加以介绍。

《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丰年》中唱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在丰收的日子里,人们兴高***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们赐给更多的福分。而《噫嘻》则描绘了大规模耕作的情形:噫嘻成王,既昭***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在广阔的田野上,数万名农夫同时劳动,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同时我们也会想到:在这种强大有力的集体活动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很容易被忽视、被抹杀的。这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必须付出的代价。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生民》叙述后稷的母亲姜嫄祷神求子,后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却历难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这段描写,表现了后稷的神话色彩。后稷长大以后,发明了农业,所种的庄稼都非常茂盛。后来他在有邰(今陕西武功西南)成家立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而他自己就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这首带有神话和传说色彩的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发生观念和历史观念,以及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

这些史诗作为叙事之作,其长处在于简明而有条理。但由于其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记述史实(包括被当作史实的传说)和颂扬祖先,故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甚重视。而且在《诗经>》里面,叙事诗并不多,主要就是以上这些。可见从《诗经》起,就显示出中国诗歌不太重视叙事诗的倾向。

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之际,由于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的破坏,形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大雅》、《小雅》中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有很多批评政治的作品,均出于士大夫之手。这大概就是古籍中所说的“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周语》)。

在这一类诗中,有些作者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提出了指责。如《瞻昂》中说:“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悦之。”《北山》中说:“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牺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从这里我们看到当时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激烈变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为“王事”辛苦劳碌而无所得,有人无所事事却安享尊荣。而诗人则是站在旧有的“公正”立场上,希望纠正这一种不可避免的混乱。

更多的政治批评诗,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统治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强烈不满。如《十月之交》,据《毛诗序》,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诗人从天时不正这一当时人认为十分严重的灾异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严重警告。其中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峷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这是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们尽量要避免同他们所属的集团的直接冲突,或者说,他们总是感受到集团力量的威迫。看起来,诗人们强烈地表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的关心,而批评其他人缺乏这种关心,这是一种矛盾;但另一方面,这种关心,本质上也就是关心统治秩序的安定,是整个统治集团公认(不管能否做到)的正确立场、道德原则。他们所批评的,正是对这种立场和原则的背离。当他们发现(或认为)大多数人都已背离了这种立场和原则时,便既感到迷惘和悲愤,又感到恐惧,而决不敢张扬纯属个人的态度,使自己处于同集团对抗乃至决裂的地位。  以上所举的例子以及大、小《雅》中其他同类诗歌,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总是首先要站立在“正确”的也就是社会公认的道德立场上才能进行批评而避免张扬个人的态度,对后代的政治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国风》中的民间歌谣(包括《小雅》中一部分类似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比纯粹出于社会上层的《雅》、《颂》广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

十五《国风》,以《豳风》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一篇,是极古老的农事诗,一般以为产生于西周初。与《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像是记农历的歌谣。这首诗不仅在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方面是极可贵的资料,从文学史来说,也是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如著名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以前很多人都解释为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这恐怕不太确切。应该指出,在《诗经》的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原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受到严重奴役的奴隶们,能否清醒地否定当时社***公认的这一种原则,本身是个问题;即使有人认识到并表现出来了,这样的诗也不可能被诸侯和周王朝的乐宫照样容纳,成为贵族子弟日常诵咏学习的对象。《毛诗序》解此诗,谓“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诗人还是从社会公认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当谋其事,“无功而食禄”就成了***的“素餐”——白吃饭。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讽刺的笔法。事实上,“君子”们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现象。以他们声称的原则讽刺他们的行为,这首诗已经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脱离了原意。

再如《硕鼠》,也是相当深刻的政治讽刺诗。诗中把统治者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这帮家伙的沉重压榨,想要逃到一块“乐土”中去。从诗中“无食我黍”等句来看,作者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的,其身份可能是下层贵族或其他自由民吧。这种反对过度剥削的意见,也是明智的统治者所愿意认可,并认为值得警戒的。

前面说《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我们就把这类诗同《国风》中同样主题的诗放在一起介绍>。《小雅》中的《***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应该说明:《诗经》中这一类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乃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即使这妨害了士兵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可奈何。这一特点,在《卫风·伯兮》中看得更清楚:伯兮齃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乐,首如飞逢。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写的。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是“邦之桀(杰)”,能“为王前驱”,又因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破坏而痛苦不堪。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厉,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看到年轻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表现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在文学发展的初期,即人们尚未自觉地追求多样艺术风格的时代,尤其如此。

《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夫妻间感情生活的诗。像《唐风·葛生》,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这样表示:“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也有男子,急切地要把妻子抛弃。在那种妇女毫无地位的时代,弃妇的命运更令人悲哀。

《邶风》中的《谷风》,《卫风》中的《氓》,是最著名的两首弃妇诗。《谷风》是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子的哀怨凄切的哭诉,说自己如何辛辛苦苦为丈夫持家,千难万难度过贫苦的日子,家境好起来,人也衰老了,于是丈夫另有所欢,把自己赶出门去;自己离开夫家时,如何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

《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作者: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他***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

产生《诗经》的社会基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这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来看,周族确是靠着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豳风·七月》则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以及《周书》内的《金滕》、《梓材》、《康诰》、《洛诰》、《无逸》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宰我曾问孔子何谓鬼神,孔子回答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并且进一步解释:"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官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返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礼记·祭义篇》)以此了解《诗经》中的颂诗、雅诗,便可以得其要领。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会历史特征。我们研究《诗经》,首先要注意产生《诗经》的历史社会基础。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

文言文沧州

京东霸道总裁刘强东再次刷了屏,这次不是和马云的,也不是与妹妹的恩爱,而是因为寻根问祖,一则公告激起千层浪,吃瓜群众多多,哥哥妹妹出来一批,还有叫小王的侄子。玩笑归玩笑,结合老彭近年来研究的一些东西,回答一个专业的问题,什么叫堂号?

从刘强东发送的寻祖公告上,我们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堂号是‘钟灵堂’ 那到底什么是郡望堂号呢,快随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

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

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像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

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

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

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什么必有妖上一句是什么

1. 文言文《沧州酒谱》怎么翻译

参考译文:沧州酒,王士祯称它为“麻姑酒”,然而当地人实际上没有这种称呼。

沧州酒不是市井小民所能酿造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掌握好它的水、火的节候。造酒的水虽然取自卫河,但河水不能用来酿酒。

必须在南川楼下,像金山在江心取泉水那样,把锡瓶沉到河底,取河中地下涌出的清泉水,才有淡雅的味道。贮存沧州酒怕冷怕热,怕湿怕燥,这些方面不注意,酒的味道就变了。

新酿的酒不太好,必须把它放在阁楼里存放十年以上,才算上品,一瓶能值四五两黄金。 下附原文: 沧州酒,阮亭先生①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

其酒非市井所能酿,必旧家世族,代相授受,始能得其水火之节候。水虽取于卫河,而黄流不可以为酒,必于南川楼下,如金山取江心泉法,以锡罂②沉至河底,取其地涌之清泉,始有冲虚之致③。

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犯之则味败。其新者不甚佳,必置阁至十年以外,乃为上品,一罂可值四五金。

——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

2.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古文

古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么?”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满意请***纳。

3. 现在河北沧州,在古代叫什么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

沧州部分地区在上古时期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三国时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公元517年(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公元627年(唐朝贞观元年)属河北道,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属 *** 晋察冀边区冀中、津南行署和山东渤海区行署辖。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排除B、C;“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排除A;“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句子翻译为: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2)C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D “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错,根据原文“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可知,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4)①故事:旧例,这里翻译为“按照旧例”;以:因为;优诏:褒奖的诏书.句子翻译为: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②畋:打猎;从:使…跟从;往往:经常.句子翻译为: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答案:(1)D(2)D(3)D(4)①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②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此句译为: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 为礼部侍郎.“会建储宫”译为“适逢立太子时”句意完整,为一句,排除AD.“以久疾”译为“因久病”,为一句,故选C. 参考译文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访使,他廉洁正直 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易,州内秩序井 然.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 “不是贾黄中廉洁 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赐钱三十万.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 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免官吏,鉴定精当.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 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 决.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贾黄中一向酷爱文献典籍,官居内阁以后,很是欣慰.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皇帝听说他一生贫困,特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 时,太宗召见 ,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不是臣所清楚的”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解释一下巫史文化?

必有妖上一句是:事出反常。

出处: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物之反常者为妖。事出无常必有妖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太出乎意料,与常理不符,十分蹊跷,就一定有诈。经常用来比喻诱人的条件后面往往会是一个大陷阱。

《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文学家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该***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伊宁、滇黔等地。该***有意模仿宋代笔记***质朴简淡的文风,与《聊斋志异》是清代两部重要的文言笔记***。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

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

纪昀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三十一岁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

带有魂,地的成语吗?

司马迁是上继孔子、下启仕林,在巫史文化传统演变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物之一。

孔子标志着从巫到史转变的萌芽。孔子本身就精通巫史知识,可以说也是接续他之前的巫史文化而来的。但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巫史们早已不是像半神一样被人们敬仰了。他们原来统驭人民的权力被行

政官员剥离了,与神沟通的特权又伴随血亲社会关系的强化而削弱。然而他们并不甘心就这样被社会、历史湮没,还想参与社会高层事务,所以这些知识阶层的人们转而另觅出路,将“礼”作为社会、道德、***的大境界推了出来,巫史文化进入了一个讲“礼”的时代。

司马迁就是接续孔子另谋出路的一个人。司马迁也是巫史文化延续的重要人物,他的巫史文化背景比孔子实在,司马迁先祖即为周史官,父司马谈又在汉朝作太史令,司马迁与巫史文化有家学上的渊源。

汉初太史令并不以著史书为本职,而是掌文史、星历的,“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同上)。司马迁本人也是一位天文学专家,曾与壶遂等人共同参与过太初历的修订,也就是说,司马迁行的是巫史的本职。

但司马迁毕竟不同于早期的巫史,不像他们那样笃信神明,以祈福避祸。他更是把一些神异性的东西剖开给世人看。“(陈胜、吴广)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点明了神异乃人为之。司马迁对神的态度比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更进了一步,明显不同于原初的巫史。

但司马迁也有一些是与巫史们相同的,那就是他写《史记》的目的之一也是“究天人之际”,而这项工作是巫史职务的中心内容。可见司马迁虽然不是原初的巫史,但可以说他是巫史文化的延续。

因为生活在汉初,所以延续的方式有所不同。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多次将《史记》与孔子的《春秋》并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司马迁认为自己从精神上是与孔子相通的,故而《史记》可以作为《春秋》的接续。

首先,司马迁与孔子一样都是发愤著书。孔子在列国四处碰壁,“乃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也是一样,因李陵之祸而遭腐刑,“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

其次,司马迁与孔子一样,都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自己的主张、学说能垂名于后世。被李陵***牵连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世也。”孔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的思想在司马迁的身上再一次重现。而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与巫史们对社会负责的情结有一定的关联。远古时,凡国家大事必有祭祀,必有巫史参与,他们所说的虽名为神的意旨,但毕竟有他们的加入,自然会觉得事之抉择与“我”有关,自然也会形成因为国家与“我”命运交关,所以一定要对国家负责的一种心理定式。孔子、司马迁的责任感正是这种传统巫史心理定式的表现。虽说在统治阶层眼中巫史地位日趋衰落,但巫史们的这种情结却并未在本阶层内消失。

司马迁与孔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虽然都选择了以史实作为表达观点的载体,但所载的内容却是不同的。孔子的著书、讲学是为了培养一种对社会有责任的士阶层的力量,想恢复以前以巫史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对社会的作用,通过他们完善社会,而司马迁只是借史发一己之言。孔子时代以传统的“礼”使巫史后人们加入统治集团核心的梦想在汉初更加不可能实现。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巫史后人们已安于处于统治集团的外层,巫史阶层在原初时期的辉煌与力量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可望而不可及,他们的理想是通过完善自我,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解影响统治者来实现自我价值。

屈原出于巫史世家,“愿依巫咸之遗则”,而能集南北巫觋遗风于一身,《离骚》、《九歌》,可谓古代巫觋最后的大合唱。 屈原上结巫咸之遗则,下开史迁之绝唱。《天问》述史,薄今厚古;《九歌》记巫,声色楚楚。屈原以《楚辞》为媒介,促成南北巫史文化的交融、合流。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史官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秦汉以后,史官的名称繁多,职务各异,但史官的设置却一直保留下来。秦有太史令,汉置太史公,唐设起居郎,还有兰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史官。

唐朝刘知几著《史通》,对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与演变,有详细记述。他认为史之为用,是"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的大事。***如没有史官,就会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功过不清,结果是"坟土未干,妍媸永灭"。因此他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其实,对于"史之为用",历代帝王心里也很明白。不过,他们设置史官,沿用"君举必书"的春秋传统,并不考虑什么彰善瘅恶、激浊扬清的问题,目的只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流芳百世。《史记·孟尝君传》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侍史记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大概是记述他"好客自喜"的善举,总不会让侍史记述他在路经赵国时,只因赵人出观,笑称他"乃眇小大夫",便击杀数百人的罪行吧。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话。

史官们就不同了。他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的好传统,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藻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有魂的:

驰魂夺魄: 形容震撼心灵

丢魂失魄: 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

孤魂野鬼: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

梦魂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魄: 迷人魂、乱人魄。形容事物美好,使人醉迷

安魂定魄: 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黯然销魂: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胆裂魂飞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勾魂摄魄 :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

魂不守舍 :舍:住宅,比喻人的躯壳。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魂亡魄失 :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魂不附体: 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魂飞魄散: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而失去了主宰。

魂牵梦萦 :形容万分思念。

借尸还魂 :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惊魂未定: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倩女离魂: 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丧胆销魂 :丧、销: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色授魂与 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丧魂落魄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神魂颠倒 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亡魂失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亡魂丧胆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销魂夺魄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

心醉魂迷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阴魂不散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冰魂素魄 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

弛魂宕魄 形容振憾心灵。亦作“驰魂夺魄”。

驰魂宕魄 形容振撼心灵。

出卖灵魂 比喻以一个人的灵魂去换取荣誉、地位等

胆丧魂惊 同“胆裂魂飞”。

胆丧魂消 同“胆裂魂飞”。

丢魂丢魄 见“丢魂失魄”。

丢魂丧胆 形容非常惊慌。

釜底游魂 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游魂,游荡的鬼魂。

魂不负体 同“魂不附体”。

魂不赴体 同“魂不附体”。

魂不守宅 见“魂不守舍”。

魂不着体 同“魂不附体”。

魂惭色褫 惶愧失色,惊恐不安。

魂驰梦想 形容思念万分。

魂颠梦倒 犹言神魂颠倒。

魂飞胆颤 同“魂飞魄散”。

魂飞胆裂 同“魂飞魄散”。

魂飞胆落 同“魂飞魄散”。

魂飞胆破 同“魂飞魄散”。

魂飞胆丧 同“魂飞魄散”。

魂飞胆战 同“魂飞魄散”。

魂飞目断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

魂飞魄荡 同“魂飞魄散”。

魂飞魄丧 同“魂飞魄散”。

魂飞魄飏 同“魂飞魄散”。

魂飞魄越 同“魂飞魄散”。

魂飞神丧 同“魂飞魄散”。

魂耗魄丧 同“魂飞魄散”。

魂惊胆颤 形容惊恐万分。

魂惊胆落 形容惊恐万分。

魂惊魄落 形容极度惊恐。

魂惊魄惕 形容十分震惊

魂劳梦断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飘魄散 同“魂飞魄散”。

魂飘神荡 同“魂飞魄散”。

魂丧神夺 同“魂飞魄散”。

魂慑色沮 形容惊恐万状。

魂亡胆落 同“魂飞魄散”。

魂销肠断 见“魂销目断”。

魂消胆丧 同“魂飞魄散”。

魂销目断 谓情思凄苦。

魂消魄夺 同“魂飞魄散”。

魂消魄丧 ①同“魂飞魄散”。②同“魂飞魄散”。

魂摇魄乱 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惊魂夺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惊魂落魄 同“惊魂丧魄”。

惊魂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

惊魂摄魄 见“惊魂夺魄”。

惊魂失魄 同“惊魂丧魄”。

敛骨吹魂 谓再造生灵,使死者复生。敛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结起来。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体。

梦断魂劳 睡梦中也在思想着,弄得神魂不宁。亦作“梦断魂消”。

夺魄 见“*魄”。

目断魂销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魄荡魂飞 形容惊恐万状。

魄荡魂摇 形容受外界***、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魄散魂飞 同“魂飞魄散”。

魄散魂飘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魄散魂消 同“魂飞魄散”。

魄消魂散 同“魂飞魄散”。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丧胆游魂 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

丧魂失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摄魄钩魂 摄:收取。旧时传说,妖魔鬼怪或某种迷信邪术,能钩取人的魂魄,来祸害人。

神魂荡飏 形容精神飘忽。

神魂飞越 形容写作时想象力肆意驰骋。

神魂飘荡 形容精神飘忽。

神魂摇荡 形容心神恍惚,难以把握。亦作“神摇魂荡”、“神魂荡扬”、“神魂飘荡”。

失魂荡魄 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

失魂落魄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失魂丧胆 形容极度恐慌。

失魂丧魄 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

亡魂丧魄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销魂荡魄 见“销魂夺魄”。

遗魂亡魄 谓抛弃思虑,停止精神活动。

追魂夺命 夺取魂魄性命。形容魅力极大。

追魂夺魄 见“追魂摄魄”。

追魂摄魄 迷信指摄取魂魄,致人死命。

荡魂摄魄 〖解释〗震撼心神。

魂慴色沮 〖解释〗形容惊恐万状。

魂不著体 〖解释〗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离魂倩女 〖解释〗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丧胆亡魂 〖解释〗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黯然魂销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

有地的:

哀鸿遍地 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踣地呼天 踣:仆倒。呼天抢地,形容极度悲伤

不败之地 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比喻有把握取胜

不牧之地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不知天高地厚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地旷人稀 旷:空旷;稀:稀少。地方大,人烟稀少

地上天宫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达地知根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顶天立地 头顶青天,脚踏大地。形容身躯魁伟,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呱呱坠地 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嚎天动地 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呼天唤地 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昏天黑地 昏:黑暗。形容天色昏暗或光线暗淡。也形容神志不清、头昏眼花或忘乎所以。也比喻***混乱

棘地荆天 到处是荆棘。形容变乱后的残破景象或困难重重的处境

蹐地跼天 形容戒慎小心

揭地掀天 指翻天覆地

荆天棘地 荆棘:带刺的灌木。天地间到处都是荆棘。形容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跼天蹐地 跼:弯腰;蹐:前脚接后脚地小步走。形容惶恐不安的样子,也指窘迫无路的样子

哀感天地 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哀天叫地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

愧悔无地 指羞惭悔恨得无地自容

擂天倒地 呼天抢地,形容哭喊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立足之地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脚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处所

留有余地 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有回旋和变通的余地

落地生根 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骂天咒地 不指明对象地诅咒漫骂

埋天怨地 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对什么都抱怨

谩天昧地 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

漫天遍地 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

瞒天瞒地 指瞒上欺下

瞒天昧地 指瞒上欺下,没有一句真话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拔地摇山 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拔地倚天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必争之地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遍地开花 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

别有天地 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不留余地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不食之地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尺寸之地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出人头地 指高人一等。

怆地呼天 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春回大地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寸地尺天 指一小块土地和天空。

寸土尺地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大地回春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戴天履地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弹丸之地 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弹丸那么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狭小。

地崩山摧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地坼天崩 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地丑德齐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地大物博 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丰富。

地动山摇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地广人稀 地方大,人烟少。

地角天涯 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

地久天长 时间长,日子久。

地老天荒 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地利人和 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地平天成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地上天官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地下修文 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地狱变相 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

地主之谊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义务。住在本地的人对外地客人的招待义务。

刁天决地 形容大吵大闹。

钓游之地 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乡。

洞天福地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翻天覆地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方寸之地 指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伏地圣人 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识就逞能的人。

覆地翻天 指发生极大的事。也比喻亡国。

福地洞天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改天换地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感天动地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俯拾地芥 象低头拾一根小草那样。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

膏腴之地 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割地求和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割地称臣 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肝脑涂地 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攻城略地 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刮地皮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黑天摸地 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呼天抢地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画地刻木 比喻进监狱,受审讯。

汗颜无地 汗颜:脸上出汗。形容极其羞愧,无地自容。

画地而趋 趋:疾走。只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

极天际地 形容十分高大。

画地为牢 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花天酒地 形容荒*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

江河行地 象江河在陆地上奔流一样。比喻确切不可改变。

际地蟠天 形容遍及天地间。

寂天寞地 比喻人没有能力或没有什么作为。

惊天动地 形容某个***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崛地而起 崛:高起,突起。从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种新兴事物出现极为迅速。

脚踏实地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旧地重游 再度来到曾经居住过或游览过的地方。

酒食地狱 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脚不点地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开天辟地 古代神话传说:***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锦天绣地 形容房屋或其他环境布置得十分美观华丽。

哭天喊地 提高嗓门又哭又叫。

就地取材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

就地正法 在犯罪的当地执行***。

经天纬地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老天拔地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立于不败之地 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掠地攻城 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

立地成佛 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立锥之地 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

幕天席地 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贫无立锥之地 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平地楼台 比喻原来没有底子而白手建立起来的事业。

平地一声雷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盆朝天,碗朝地 形容家庭中杂乱无条理。

欺天诳地 欺骗天地神明。形容极其欺诈之能事。

平地风波 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或事故。

平地起孤丁 比喻无事生非。

铺天盖地 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事和地理都不熟悉。

人间地狱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开天地 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人杰地灵 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如拾地芥 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

山崩地裂 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山摇地动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扫地出门 比喻将坏东西彻底清除出去。也没收全部财产,赶出家门。

扫地以尽 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

设身处地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天愁地惨 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天高地厚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四战之地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天经地义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斯文扫地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天旋地转 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天诛地灭 诛:杀死。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

谈天说地 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

天昏地暗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

天南地北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天荒地老 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天摇地动 形容威力或声势极大。

天地经纬 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天平地成 指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死心塌地 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天高地迥 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天差地远 比喻两者相差极大。

天翻地覆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天涯地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天覆地载 覆:盖;载:承受。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

天堂地狱 原为佛家语。指善人死后升入天堂,恶人死后堕入地狱。佛家用以劝善惩恶。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

天公地道 形容十分公平合理。

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天崩地裂 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五经扫地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天罗地网 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

天悬地隔 悬、隔:距离远。比喻相差极大。

威信扫地 威信:威望和信誉。威望、信誉全部丧失。比喻威望和信誉完全丧失。

天造地设 造:制作;设: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无地自容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席地而坐 泛指在地上坐。

掀天揭地 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谢天谢地 表示目的达到或困难解除后满意轻松的心情。

薰天赫地 薰天:气势极盛的样子;赫:显明,盛大。形容气焰炽盛。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颜面扫地 比喻面子丧失干净。

一败涂地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