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以为戒什么意思,以言为讳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03 0
  1. 杨时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呜原文注释翻译 杨时言默戒的文言文
  2.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什么意思
  3.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是什么意思
  4.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是什么?
  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
  6. 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翻译

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的意思是,先父担心(爱好诗歌)会荒废我对经史的学习,屡次劝诫我(废诗歌学经史),于是我就不再写诗歌了。

出自张煌言的《奇零草》,自16年起17年诗作的残编。这些诗稿写于“或提师北伐,或避虏南征”的战斗岁月的间隙,颇多散佚,“零落凋亡,已非全豹”(《奇零草自序》),故名《奇零草》。

因内容涉及抗清斗争,被清廷列为禁毁之书。姜宸英仰慕煌言为人,故不避祸患,毅然执笔作序,颂其功,彰其名,表现出他过人的胆识。

言以为戒什么意思,以言为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首先交待了与《奇零草》的因缘并以沉星作比,指出煌言其人其文虽“揜抑于一时”,但不会“终晦”,终究会如星月经天,大放其彩。

接着追述张煌言率部抗清、兵熸归隐及被俘后借翰墨言志等事,颂扬其崇高的民族气节。最后阐发“胜国语言,不足避忌”,借古吊今,并表达了自己掇拾遗事、传之后世的决心。

清朝统治者为禁锢人们的思想,压制人们的言论,大兴“文字狱”。姜宸英身处“天地晦冥”之世,不能直言胸臆,故序文叙事不求其详,论理不求其透,多用比喻、象征、典故,文辞隐晦曲折,含蓄幽深,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

杨时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呜原文注释翻译 杨时言默戒的文言文

拼音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释义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来源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示例 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什么意思

1、原文: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2、翻译: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3、注释: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或:有的。祥:吉祥。恶:可恶。书:写。取:招致。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是什么意思

拼音: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解释: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例句

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出处:《诗经》大序

原文: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 文而 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解释:

所以诗有六种形式:一叫做风,二叫做赋,三叫做比,四叫做兴,五叫做雅,六叫做颂。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做“风”。

扩展资料

古人心宽,在《诗经》中就已经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便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朝理学家朱熹在其《集注》中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便是给予曾子三省吾身以最高的评价。同为宋朝的苏洵在其《衡论》中提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作为君臣之间互不猜疑的标准。

一代圣人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更是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传甚广。我们每个身处在这个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看见不少了前赴后继的伟人们,在实践的道路上践行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现代社会中,我们在与他人探讨讲理时,说理三分,讲的就是宽容,给他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更何况人无完人,做事多有不全,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权利,但贵在可以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聪明人不用多说便能体会。

言论自由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要保留一颗善意的心,即使他人提出的意见并不见得是正确的,我们也要保留虚心请教的心态,在做人、做事方面引以为戒。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

意思是:提建议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的建议不是正确的,也是无罪的。即使听取意见的人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和错误, 也大可以拿听到话来警戒自己。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序》

原文:“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释义: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提出批评的人并没有罪,被批评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也大可以拿听到话来警惕自己。

扩展资料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努力改进我们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2、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指出自己观点和方法的人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而听的人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3、我们也不能因为“言者无罪”就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没有任何依据的诋毁他人;也不能因此而置他人的隐私,甚至国家的机密于不顾,四处宣扬。

4、认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的提高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只有善于学习,我们才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翻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说话的人没有什么罪过,听话的人值得以此为警戒。

读音:yán zhě wú zuì, wén zhě zú jiè。

出处:《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例句: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解析:原指封建时代臣下对君主用委婉的语言或暗示的方式进行“讽谏”,进谏的人不会因说话而获罪,听话的人却会从中得到警戒。现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缺点错误,也应该引以为戒。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造句

1、人家说的对不对,你就暂时不要计较。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嘛!

2、造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社会风气和环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建设。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4、古人早就说过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大家有什么意见,只要提出来,就是对我的帮助。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你只管说就行了。

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翻译:到现在就以喜欢名声为戒了,而只是看中利益,就不是我敢生出的想法。此话出自《与友人论师书》。

《与友人论师书》这篇文章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这是一封给友人的信,谈的是为学的大道理。信中批判了明代王守仁以来的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而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出了为学应继承孔孟以来的重实学而不尚空谈,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与修身并重。

这也是有感于清初一些士大夫立身行事而发的,所谓“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其感叹极深。这是篇著名的论学书。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出身江东望族?[3]?,少有大志,耿介绝俗,与同里归庄相善,共同参加复社活动,有“归奇顾怪”之称。清兵南下,昆山城破,嗣母王氏绝食殉国,遗命勿仕清廷。

起义失败后,他遍游南北诸省,结纳各地爱国志士,考察山川形势,图谋匡复明室。多次险遭陷害,并曾被捕入狱,得友人营救,才得出狱。他也多次拒绝与清廷合作,愿以身殉。晚年客居陕西华阴,卒于曲沃。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