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争年的故事,郑人有相与争年者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7-04 0
  1. 四字成语后面的是年
  2. 中国古代郑氏故事。
  3. 与郑人盟的意思与郑人盟的意思是什么
  4. 每天读透一段历史故事,品味百态人生之《郑庄公戒饬守臣》
  5. 郑庄公寤生与弟弟段的恩怨故事

郑字组词为郑重,郑人争年等。

1、郑重。严肃认真郑重宣誓审慎殷勤详细解释频繁,反复多次。汉书王莽传中然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颜师古注郑重,犹言频烦也。重,音。猜拿碰

2、郑人争年。年年龄。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郑人争年的故事,郑人有相与争年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郑康成婢。同郑玄家婢。清赵翼京口晤梦楼听其雏姬度曲即事诗之五郑康成婢香山妪,只解吟诗不解歌。

4、郑重其事。谓对某件事持慎重认真严肃的态度。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予谈习技其不及女工而仍郑重其事,不敢竟遗者,虑开后世逐末之门,置纺。

5、郑重其辞。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敏游。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今日束脩来见我,其实惭愧。

6、郑人实履。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7、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礼记乐记郑衞之音,乱世之音也。泛指的音乐。后汉书循。

8、郑玄家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

9、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

10、郑笺。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他作毛诗笺,谦敬不敢言注,但云表。

11、郑卫。春秋战国时郑国与卫国的并称。楚辞招魂郑卫妖玩,来杂陈些。指郑卫二国的音乐。秦李斯上书秦始皇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

12、郑三绝。唐郑虔诗书画三绝。用以称誉人多才多艺。清唐孙华挽王随庵先生诗之一才名其拟郑三绝,翰札争夸顾八分。参见郑虔三绝。

13、郑草。后汉书郡国志四东莱郡不其侯国,故属琅邪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叶长一尺余,坚刃异常,土人名曰康。

14、郑玄。郑玄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受业,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多达数百千穗谈人。桓帝时。

15、郑生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江妃二女出游於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佩,与交甫。

四字成语后面的是年

带郑字的四字成语 :

郑重其事、郑公听履、郑昭宋聋、滕屠郑酤、郑人争年、郑玄家婢、郑卫之音、

郑卫之声、郑庄好客、郑虔三绝、郑声乱雅、郑人买履、郑卫桑间

列举解释如下:

1、

成语:郑重其事?[zhèng zhòng qí shì]?

释义:郑重:审慎,严肃认真。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2、

成语:郑昭宋聋?[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释义: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比喻情况不同。

出处:《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3、

郑人争年?[zhèng rén zhēng nián]?

释义:年:年龄。 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中国古代郑氏故事。

1. 四字成语中末尾数带带年的有那些

哀感中年 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惨绿少年 惨绿:浅绿,指服色。原指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

迟暮之年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垂暮之年 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当立之年 指三十岁。

度日如年 过一天象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

而立之年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风烛残年 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风烛之年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古稀之年 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花甲之年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

急景凋年 景:通“影”,光阴;凋:凋零。形容光阴迅速,一年将尽。也指年终的时候。

累月经年 累:累积。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

美意延年 对一切乐观的人,能够健康长寿。

翩翩少年 指举止洒脱的青年男子。

破瓜之年 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祛病延年 祛:除去。除去疾病,延长寿命。

裙屐少年 裙:下裳;屐:木鞋。裙屐是六朝贵族子弟的衣着。形容只知道讲究穿戴的年轻人。

似水流年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天不***年 ***:给予。天公不给以寿命。指寿命不长。

学老于年 指青年人的博学。

遗臭万年 遗臭:死后留下的恶名。死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

亿万斯年 斯:语助词,无义。亿万年。形容长远的年代。旧时多用于祝国运绵长。

郑人争年 年:年龄。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长安少年 旧指都城里豪奢轻狂的贵家子弟。

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指60岁的代称。

肥冬瘦年 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

急景流年 形容光阴易逝。

锦瑟华年 比喻青春时代。

旷日经年 久经时日。

乱世凶年 时世,年成极坏。

没世穷年 犹终生,一辈子。

年复一年 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犬马之年 对尊上卑称自己的年龄。

却病延年 指消除病痛,延长寿命。

视日如年 指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

寿满天年 天年:自然寿数。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舜日尧年 比喻升平盛世。尧舜,均为古代贤君。

天宝当年 比喻追忆往昔盛事。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唐王朝极盛之时。

天夺之年 上天褫夺其年寿。指不能享其天年。

天***其年 指能享其天年。同“天***之年”。

天***之年 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寿。指能享其天年。

遗臭千年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同“遗臭万载”。

悬车之年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指七十岁。

雪兆丰年 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贻臭万年 犹言遗臭万年。

颐养天年 指保养年寿。

以日为年 过一日如同过一年的时间那样漫长难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为岁”。

以终天年 以:表示目的。终:结束,完了。天年:指人的自然尝偿佰锻脂蹬拌拳饱哗的年寿。指养老送终。

益寿延年 指延长寿命,增加岁数。同“延年益寿”。

有生之年 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即余年。

终其天年 终:竟,尽。天年:指自然的寿数。过完应有的寿数。指寿长而善终。

2. 嗯查找四字词语中最后一个字是年字的成语

耳顺之年

哀感中年

不惑之年

摽梅之年

迟暮之年

当立之年

而立之年

度日如年

风烛残年

烽火连年

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风烛之年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古稀之年 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花甲之年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急景凋年 景:通“影”,光阴;凋:凋零。形容光阴迅速,一年将尽。也指年终的时候。

锦瑟年华 比喻青春时代。

累月经年 累:累积。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

美意延年 对一切乐观的人,能够健康长寿。

3. 第四个字是年的成语有哪些

而立之年、

似水流年、

不惑之年、

有生之年、

花甲之年、

耳顺之年、

颐养天年、

破瓜之年、

古稀之年、

风烛残年、

度日如年、

锦瑟华年、

胜读十年书、

遗臭万年、

天不***年、

迟暮之年、

年复一年、

急景流年、

惨绿少年、

垂暮之年、

翩翩少年、

知命之年、

美意延年、

亿万斯年、

摽梅之年、

雪兆丰年、

益寿延年、

急景凋年、

祛病延年、

长安少年

4. 第四个字是年的成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年的成语 :

度日如年、

风烛残年、

遗臭万年、

兀兀穷年、

垂暮之年、

有生之年、

似水流年、

颐养天年、

年复一年、

终其天年、

天夺之年、

及笄之年、

圣人之年、

耳顺之年、

古稀之年、

破瓜之年、

卒岁穷年、

悬车之年、

翩翩少年、

丝竹中年、

美意延年、

没世穷年、

桑榆之年、

糠菜半年粮、

学老于年、

裙屐少年、

祝寿延年、

天不***年、

大有之年、

哀感中年

5. 带年的四字成语

哀感中年 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百年不遇 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

百年大计 大计:长远的重要的***。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或措施。

百年难遇 百年也碰不到。形容罕见或很不容易碰到。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百年偕老 偕:共同。指夫妻共同白头到老。

百年之柄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

百年之好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百年之后 死的讳称。

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残年暮景 指人到了晚年。

残年余力 指年老体衰。

惨绿少年 惨绿:浅绿,指服色。原指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

长年累月 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成年累月 成:整;累:积聚。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迟暮之年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垂暮之年 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当立之年 指三十岁。

豆蔻年华 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6. 带年的四字词语

带年的四字词语 :

长年累月、

一年一度、

度日如年、

一年半载、

风烛残年、

年逾古稀、

遗臭万年、

兀兀穷年、

垂暮之年、

豆蔻年华、

十年寒窗

虚度年华、

有生之年、

颐养天年、

年事已高、

百年不遇、

积年累月、

似水流年、

年轻力壮、

百年好合、

少年老成、

年近古稀、

年复一年、

延年益寿、

百年偕老、

耳顺之年、

年久失修、

残年余力、

年该月值、

及笄之年

与郑人盟的意思与郑人盟的意思是什么

郑氏名人

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棫林,今凤翔西劝读村南一带),建郑国,史称郑桓公。桓公居棫林,徙拾(今华县陕西省化肥厂)。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四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今天的郑姓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又如南唐李后主之后为避战祸,因李后主曾受封郑王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BC806年--BC375年:郑国时期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甲申年遥祭郑姓始祖郑桓公文

维公元二○○四年,岁在甲申。郑氏儿女,桓公子孙,遥祭郑姓始祖华山之麓,渭水之滨,华县城内,郑桓公陵,谨以遥祭,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郑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郑国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家康泰,为族振兴,秉承祖训,至诚至忠。凝聚智慧,屡建旷世丰功。巍巍姬郑,血脉永承!

世纪更新,姬郑振兴。辉煌史册,谱写新声。锦绣家园,再振雄风。发展经济,再造秀美,焕发生机,民安家宁。煌煌姬郑,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烛之武: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郑当时:西汉名臣。

郑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 羲:北魏重臣。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传子郑仁(),926年服金丹暴卒。子郑隆亶继位,公元928年,被剑川节度使贞所杀,国亡。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傲骨。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元代曲作家。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一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他督师十万“气吞吴”的豪迈气概,苦撑大厦之将倾的执著,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无不凝结为一种伟大的精神。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699年迁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源焘: 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衔.总办苗疆军务.

郑 燮: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士良(1863年-1901年)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少有大志,乘性侠义,曾跟随乡中父老练习拳技,广泛结交洪门中人,加入三合会。1886年毕业后入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属学堂读书,与同学,二人深相结纳,共图反清大业。与、陆皓东、程璧光等人聚谈时事政治,委托他负责结纳会党,联络防营。1895年初参与筹建兴中会总部的工作,分担组织武装力量的重任。不久,随等人回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协调各方力量。1899年又依照的指示,与陈少白等在香港设立联络会党的机关。1900年领导惠州(今惠阳)三洲田起义,鏖战两旬,屡败清军,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1901年8月27日,在赴友人宴时被清吏毒死。

郑坤(1885年-1914年)广东梅县人,早年奔走于南洋各地,宣传革命受到革命党人的好评。1910年10月,乃随黄兴等人回国。参加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担任“先锋”(即敢死队员),随队进攻督署,勇敢顽强。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幸被同志救护脱险。后闻武昌起义胜利,南京光复,当即赶赴南京组织***队,自任队长,准备北伐。不久,南北议和,他不愿参与政治,遂解甲归粤。

郑振铎:当代学者。

郑作民(1902-1940)抗日战争阵亡将领。新田高山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淞沪抗战后,以战功晋升为第二军中将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1939年底率师镇守广西昆仑关,与日寇多次进行惨烈的血战。次年初遭日寇飞机空袭,不幸以身殉国。***、朱德在延安主持召开了追悼会,并电唁死者家属。葬于南岳。

郑桂林:(1889年-1933年11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二道湾子。1919年考入北平私立朝阳大学。1921年回乡。不久参加东北军第七旅,被抽调到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十三旅六三七团作战参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抗日救国会请战,他被任命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团第四十八路军司令(后为第五路抗日义勇军司令)接受委任后,在辽西组织了万人抗日队伍,转战于热辽一带,先后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部队进关后,于1933年参加了全国闻名的长城保卫战,为保卫长城作出贡献。蒋介石、何应钦之流为了消灭郑桂林抗日武装,于1933年4月16日,命令郑部把防地交给正规军,面临重压和困境,郑桂林表示:“对外决不畏死,对内捍卫祖国,尽我天职。抗日夙志始终不渝……”蒋介石害怕郑桂林再回师抗日,又于1933年6月11日,将其部队调天津马厂训练。同年7月23日,郑桂林巧旋妙计,组织全军起义。起义后投奔冯玉祥抗日同盟军不成。同年9月10日,参加吉鸿昌率领的抗日同盟军,暂编为第一师。同年10月,吉鸿昌、方振武、汤玉麟、郑桂林四部联合,抗日同盟军改为抗日讨棘军。兵分方、吉和汤、郑两路,到长城外抗击日寇。在日蒋围剿下,吉鸿昌失败。郑桂林仍坚持斗争。为商讨扭转战局之策,1933年11月,郑桂林去天津法租界找吉鸿昌,不幸被秘密逮捕。同年11月20日,在北平被秘密。

郑廷珍:(1893年-1937年)1917年,入冯玉样部,“七七”事变后,多次请缨杀敌,旋奉命率部开赴晋北前线,于1937年9月1日进驻忻县,10月,日军开展向忻口发起猛攻,忻口主阵地之一南怀化落入敌手,形势危急。奉命驰援,攻击南怀化东端之敌,陷入敌人的重围之中。在战斗最激烈时刻,率先冲入敌阵,与敌展开肉搏战,连续攻下几个山头。在激战中,不幸中弹阵亡。殉国后,国民***追授其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表彰其爱国献身精神,于1983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郑克己:抗日战争时期,第九战区第一四一师七二五团上校团长。1938年9月27日,奉命率部协助赣北麒麟峰友军同日军作战。指挥全团,英勇冲杀,猛击敌侧,在风雨亭附近,发生激战,阵地失而复得者数次,演成拉锯战。他下令发起总攻,激战3小时,身先士卒,顽强拼杀,终于击退了敌人,不幸竟在胜利途中,中弹牺牲。

郑少愚:(1911年-1942年)1934年毕业于杭州览桥航校,以总分名列第三。飞行技术第一而留校任教练。1939年升任大队长,在他任大队长两年中,共击落敌机40余架。打出世界空战水平,是以少胜多的典范。1942年初他毕业后任飞行总队参谋长,不久又升任“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美方任指挥),3月去印度接领美国新飞机,起飞后爆炸牺牲。他牺牲后,家乡立少愚乡,树少愚碑,并年年纪念不息。1981年11月27日渠县人民***追认为革命烈士。

郑翠兰:(1926年--1946年05月)出生于防城县。1945年6月14日,防城县党组织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钦防华侨抗日游击队”,她随部队进入越南海宁省打击日寇。曾两次遭敌逮捕,坚贞不屈。1946年她为营部政工队负责人之一,随后又改任妇女队长。同年5月在六平不幸牺牲。

每天读透一段历史故事,品味百态人生之《郑庄公戒饬守臣》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解释: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解释: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诗词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与郑人盟”的详细介绍:

一、《烛之武退秦师》的全文点此查看《烛之武退秦师》的详细内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_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三、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第一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四、译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_南。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_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五、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六、注解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_南:_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_作水名是念作第二声。郑国大夫。

若:***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越过。

鄙:边邑。

焉: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放弃(围郑)。古今异义,出使的人。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其:代指使者。曾经。给予。恩惠。施恩。(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渡河。修筑防御工事。筑土墙用的夹板。在早晨。通“餍”,满足。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延伸,扩张。疆界。侵损,削减。结盟。

戍:守卫。

还:撤军回国。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同“悦”,喜欢,高兴。

微:没有。

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相同朝代的诗歌

《***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详细信息

郑庄公寤生与弟弟段的恩怨故事

《郑庄公戒饬守臣》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讲述了郑庄公联合齐僖公、鲁隐公共同讨伐弱小的许国的一段历史故事。许庄公被迫出逃,郑庄公成了实际上掌控许国的人。为了获得舆论的支持,郑庄公扶植了一个傀儡***。首先,安排由许庄公的弟弟“许叔”来接管许国,然后又让许国的大夫百里和郑国的大夫公孙获来“***”许叔共同治理许国。郑庄公把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小西大,分别由百里和公孙获控制。本文重点讲述了郑庄公以“天意”和“礼制”为名对两人进行的说教。

这段故事有以下两点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第一 暗箭伤人案

故事开篇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郑国大夫颍考叔挥旗身先士卒登上许国城墙,不料却被自己的战友从背后用冷箭射死。到底射死颍考叔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干?这个暗箭伤人者的结局又如何?

第二 傀儡***始终

郑庄公辛苦占领了许国,为什么要安排傀儡***,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结局如何?

先来看看颍考叔身遭暗箭而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正在率军攻打许国的郑国大夫颍考叔身先士卒,挥旗登上许国城墙,突然被人从身后一箭射死。幸好,瑕叔盈再次扛起郑国大旗,率军攻进许城。这个背后暗施冷箭的人就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帅哥子都。据《孟子.告子上》记载“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可见这位帅哥非常出众,出众的人大多自信,过于自信就会自负。所以当闻名天下的帅哥遇到同样闻名天下的颍考叔时,自然会心生嫉妒。更何况在以礼治天下的时代,因孝而闻名的颍考叔比因长得帅而出名的子都更受人尊重。可惜,深受礼仪熏陶的颍考叔丝毫没有察觉到帅哥的嫉妒。

子都对颍考叔由嫉妒变为嫉恨源于郑庄公的一次赏赐。当时,郑庄公决定攻打许国,于是把最著名的一辆战车赏给了颍考叔。相传这辆战车是由精于军事制造的大国鲁国工匠所制,世上只有三辆,周、鲁、郑各有其一。郑庄公之所以将这辆战车赏赐给颍考叔,不仅因为他作战勇猛,更重要的是颍考叔具有“纯孝”的社会影响力。

郑庄公万万没有料到,颍考叔会因为这部战车丢了性命。在战胜许国后,郑庄公一直在秘密调查暗下毒手的人。为了引出凶手,在颍考叔的葬礼上,郑庄公故意把之前赏赐给颍考叔的战车重新赏赐给了那位第二个登上许国城墙的瑕叔盈。看到这种情形,一直愤愤不平的子都走到郑庄公面前,说道:“主公之前就应该把这辆战车赏赐给我,而不是颍考叔,这次您又要赏给瑕叔盈,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郑庄公把早就准备好的那只射死颖考叔的箭扔在子都跟前,说道:“战车不能归你,只有这支箭才是你的。”见事情已经败漏,子都突然抽出宝剑,自刎身亡。

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看看,郑庄公为什么要安排傀儡***?许国后来命运如何?

春秋战国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整个社会战争不断。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和***人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郑庄公就生长在“春秋五霸”之前的年代,他凭借自己谋略和胆识使郑国逐渐强大,并最终开创了“春秋小霸”的时代。

许国虽小,但地处中原要地,交通方便,而且土地肥沃。图谋扩大自身国力的郑庄公觊觎许国已久。终于在公元前721年,经过一番谋划,郑庄公***借替周王室治理许国的名义,联合齐国和鲁国出兵征讨,并一举攻下了许国。许国国君仓皇出逃到卫国,两年后客死他乡。

虽然郑庄公开创了独霸天下的时代,但毕竟周室并未灭亡,几百年来以礼治国的思想仍然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深谙政治的郑庄公当然知道舆论的重要。于是,在实质控制许国后,他巧妙地安排了傀儡***,由此向世人展示自己无意占领许国。

后来郑国发生内乱,许国趁机依附楚国,权利又***控在楚国手里。直至公元前375年,许国彻底灭亡,退出历史舞台。

郑庄公名寤生,是郑国第三任君主。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因其出生时难产,他妈武姜可能被折腾得在生死边缘走了一回,所以在心里留下的阴影面积特别大,一直也不待见这个儿子。后来庄姜又生了小儿子“段”,就一直偏爱郑段。后来武姜就在她老公郑武公掘突吹枕边风,让小儿子郑段继承郑国国君。可是郑掘突比较有正事儿,一直没同意她的请求。

终于郑寤生还是顺利的等上了国君的位置。可***还没坐热,他老妈就找上来为小儿子郑段要封地,第一次要的是“制”这个城市。郑寤生没答应,制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让他妈选其他城市,于是庄姜选了“京”。京是个大城市,比郑国的中心小不了多少。估计郑寤生可能不好再拒绝,于是就答应了。郑段就成为了“京城大叔”,并且开始积蓄力量,扩大自己的实力。

对这个事,郑国的大臣们不干了。大夫祭足以及家里人公子吕都来提醒郑寤生,给郑段这么大的地方,还放任他胡作非为,你到底想不想坐国君的位置了。郑寤生一脸懵逼的说,没办法啊,我妈要这样,我不能不做啊。郑寤生还创造了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终于,郑段觉得自己羽翼丰满,获悉郑寤生要外出,准备与庄姜里应外合,攻打郑。郑寤生提前获得了消息,做好了充分准备,让公子吕带200辆战车攻打郑段。京邑的人也背叛了郑段,郑段跑到了鄢。郑寤生继续跟到鄢,击败了郑段,于是郑段出奔共国,这事儿才算结束。郑段在共国终老,再也没有回到过郑国,所以又被称为“共叔段”。

这就是春秋中记录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称“郑伯”和“段”,意思是郑寤生没有哥哥样,郑段也没做好弟弟,“克”是说两个法人主体之间的战争,这就是春秋笔法。

对这个故事,一般都认为郑寤生隐忍不发,欲擒故纵,是个老奸巨猾的角色。看郑庄公的一生,也确实是春秋早起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在中原地区,周旋于齐、鲁、陈、蔡等过之间,长期与宋、卫进行着战争,也被称为春秋一小霸主。可是仔细看一下时间年限,觉得这其中有问题。

郑寤生出生于公元前757年,郑段出生于公元前754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郑寤生继位,此时郑寤生只有13岁,郑段只有10岁。13岁的小孩能有如此远见,能看到制邑的重要性,而不封给郑段,并有足够的手段建立情报系统,对郑段和武姜的所作所为清楚的了解,太了不起了。而他弟弟郑段,在10岁的时候就开始阴谋夺取君位,也是非凡人物。这兄弟俩都是少年老成啊!

所以,我觉得可能郑寤生当初的决断或者身边大夫出的主意,或者是庄姜做主,直接分封了京邑给郑段,而郑段也是在身边大夫的安排下正常的履职而已。庄姜如当初就有意让郑段叛变,其实想办法直接做掉郑寤生更容易一些。再精明,郑寤生也不过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孩而已。

多半是郑国基本都支持郑寤生继位的正当性,武姜没有办法也只好认了,不过她也为小儿子争取了一块不错的封地。

后来随着兄弟两个人长大,郑段依靠着一个大都市,逐渐积攒实力,并控制了周边部分地区,开始有不臣之心。郑寤生可能也始终觉得郑段的实力太强,尾大甩不掉,需要想办法做掉郑段。于是两个人其实开始了暗斗。

周朝是封建制,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各个层级都有自己完善的行政系统,可以算作独立王国。进入春秋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不再是恪守周当初的价值观,各自坐好自己的位置。诸侯开始把周天王当做牌位供着,已不再重视周王室。比样学样,实力强的大夫有会有自己的小心思。

郑寤生和郑段也不是春秋的孤例。晋国在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在曲沃。曲沃也是富饶强大的城市,其后五六十年里,曲沃公几次杀死晋国国君,终于在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成为晋国国君。再后来还有齐国相田和取代姜齐,成为田齐的故事。所以,郑段就如祭足所说,在一个超规城市里,必然会思考取代郑寤生的。

郑段谋反是公元前722年,当时郑寤生以35岁,郑段32岁。这时候两个人正年富力强,郑段觉得自己有实力向郑寤生叫板。再怂恿自己老妈帮助自己,可以里应外合搞掉郑寤生,所以才下决心,进攻郑寤生。只是郑寤生一直有所准备,技高一筹,直接消灭了郑段。其实如果此时郑段不除,必将成为郑国以后的麻烦。

说郑段10岁就开始筹备叛乱,郑寤生13岁就开始惯着他弟弟和老妈,这可能有点勉强。十几岁小孩这么有心机,还有这么大的能力,可能性太小了。

春秋开篇为鲁隐公元年,正好是郑伯克段那一年,所以郑寤生之前的记载是空白。但他不可能闲着,郑寤生应该也在周转于中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只是还没有正史的记录。如果郑寤生这样忙,也不可能总是时时刻刻看着郑段,而郑段也迟迟没有动手,前段时间可能暂无想法,后段时间可能准备不足。

而武姜也不会是从开始就一门心思怂恿小儿子谋反,只是看到了郑段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又翻出了当年郑寤生出生是造成的阴影,就又帮了小儿子一把。如果武姜对儿子偏心到如此地步,对郑寤生一点都没有母子之情,郑寤生也不会想办法和他妈黄泉相见,和睦如初。

历史就这么回事儿,谁说的都不一定是真的,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