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春坊_万古长春坊读音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7-04 0
  1. 曲阜的孔林有三怪是哪三怪啊?
  2. 用万古长春造句(大约30个左右)
  3.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纪念币一共几枚
  4. “三孔”150克银币鉴赏
  5. 孔的拼音和组词和部首

万古长春,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 gǔ cháng chūn,意思是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出自《谢金吾》。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长国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镇关津。也论功增封 食邑 ,共***万古长春。”成语例句: 杨朔《三千里 江山 》:“开遍整个江山的也 不再 是旧日王朝的无穷花,而是人类历史上。

相关造句:

万古长春坊_万古长春坊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茶棚门外两侧墙壁上镶有五彩琉璃件,题有“万古长春”。4月5日清晨,近四百位孔子后裔早早地来到了曲阜孔林“万古长春”坊前。其父好友中医赵安伯为其取艺名李万春意在万古长春。

2、恭贺祖师婆婆千秋圣寿万古长春!恭祝祖师婆婆千寿盛典。一粒尘击落万古长春一缕长发尽古今未来弹指一挥间宇宙星辰灭敢问长生路有仙否?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普通纪念币背面主景图案为孔庙大成殿,内缘上方为孔林神道的万古长春坊。

曲阜的孔林有三怪是哪三怪啊?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

“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墓”则指埋棺之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荒野。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开始对死者遗体进行埋葬,一方面是出于对集体成员的关怀和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现。在对灵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幻想的基础上,人们渐渐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于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以讨好死者灵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据考古挖掘证明,距今约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就已经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死者的安葬日趋重视,墓葬开始有了明确的制度,即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墓地发展为户外氏族公共墓地。位于黄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遗址多数是土坑葬,其布局类似于当时人们居住的村落。而且许多公共墓地的尸骨头部都朝着一个方向。

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文、武之兆,与地平齐”,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与地面平齐,上面无任何标志,也就是《易·系辞》提到的“不封不树”方式,即墓地不起坟、不种树。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坟丘式墓葬。土丘坟出现后,很快流行起来,墓地由“不封不树”变为“又封又树”、“大封大树”,坟头的高低大小、坟地树木多少,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坟丘出现后,相应有了坟和墓的字义区别:“墓(茔)”是地下埋棺之处,“坟”则是墓上的封土。

二、墓葬的地面建筑

1.陵墓封土

自春秋出现墓上封土以后,坟不仅是墓的标志,而且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帝王陵墓的封土规模宏大,称为“陵”或“山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方上封土形

战国时陵墓封土以方形为贵为上,所以至秦汉时帝王陵墓封土多***用“方上”形,即帝陵封土位于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夯筑到一定高度,顶端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顶,称为“方上”。整个坟丘像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犹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称“覆斗形”。

(2)因山为陵形

汉文帝霸陵是历史上第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但形成定制始于唐代。利用山的峰峦作为帝王陵墓的坟头,与“方上”封土陵丘相比,更加高大壮观,更加坚固持久,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尊贵。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峻山为陵建造昭陵开始,因山为陵成为唐代帝陵的既定制度,也是我国重要的帝陵形制。

(3)宝城宝顶形

五代开始,南方的一些偏远小国统治者陵墓封土为圆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方上形较难保持封土原形,为防止坟丘被雨水冲蚀,人们修建圆丘状坟并以石块围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时,正式***用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变为“宝城宝顶”形。在地宫上修筑圆形砖城,称为“宝城”,砖城内填土,形成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宝城前设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楼,就是“方城明楼”。明清两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

2.陵园布局和祭祀建筑

“陵”是帝王的坟墓,“寝”是帝王灵魂的起居场所,“庙”是祭祀和朝拜的地方,三位一体共同形成了陵寝。

(1)先秦时期

陵园可能出现于东周。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为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壕沟或夯筑围墙。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丘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至殷商时,王室已有自己的陵墓区,墓前有台基式建筑,可能属于“寝”的性质,另外还有祭祀祖先的庙坛建筑。说明作为陵寝组成要素的“陵”、“寝”、“庙”,在殷商时就开始孕育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陵寝”出现在战国中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显示,陵园布局为长方形,四周有内外两道墙,王陵位于陵园中部,在坟丘顶以及外两侧和后翼分别建五座享堂,也就是寝。

(2)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进一步完善了陵寝制度。陵园布局继承秦国陵寝制度的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六国的陵寝做法。陵园总体上是模仿都城宫殿规划布局,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坐西朝东。内外两重墙垣,高大的方上形封土位于内城中部。封土北是寝殿和便殿。

西汉继承了秦代的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陵园都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只有一道园墙。陵墓居于陵园中央。陪葬墓区在陵园以东,司马神道两侧。东汉开始,陵园不建围墙,并且陵寝改为坐北朝南,不在陵内设庙,而是在陵墓前建“石殿”,专供定时朝拜和祭祀用。同时在陵墓前建神道,神道两旁列成对的石像、石马。东汉开创的陵墓前建祭殿和神道两侧置石像的做法,为后代历朝陵寝沿用并发展。

(3)唐宋时期

唐代陵寝规模不仅超过前代,而且布局更加周密。陵园布局模仿长安城规制,均坐北朝南,分三重城垣。整个陵园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陵墓和祭祀性建筑,北为封土,前为献殿(又称上宫),是朝拜、祭祀的地方。供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宫人、官吏居住的下宫在陵园外。第二部分为阙和神道,神道两侧有石人和石马等石刻。第三部分为陵园前方两侧的陪葬墓。整个陵园布局以南门为正门,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面南而立、面北而朝的设计思想。

北宋帝王陵墓恢复方上形封土,陵园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但与历代截然不同的是陵园都面山背水。因为北宋当时风水堪舆思想盛行,“赵”姓在五音属角缺水,“吉方则要山高水来”,所以陵址要选在“东南地穹,西北地重”的地方,一改历代帝陵居高临下、倚山面河、置陵于高阜的制度,而是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面山背水,诸陵均面向嵩山的主峰少室。南宋诸帝死后希望能归葬中原,所有陵墓就没有陵台和石刻群,称其为攒宫。到了元代,沿用蒙古族潜埋的葬俗,不起坟冢,葬后乱马踏平,不布设陵园。位于内蒙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在供奉成吉思汗灵寝“八白室’’的基础上形成的纪念性陵墓。

(4)明清时期

明清陵园布局受到当时宫殿建筑的影响,虽然继承唐宋形制,但废弃了上、下宫分离的格局,将各类建筑集结在南北向的一条中轴线上。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平面。陵墓和献殿用墙分隔。前部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一进院落,以献殿为主体组成二进院落。并取消了下宫建筑,废止了前面各朝宫人居留、侍奉的旧制,以突出陵寝朝拜和祭祀的功能。陵园的后部为陵墓,封土为宝城宝顶形。整个陵园充分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模式。

三、墓室与葬具

1.墓室

(1)竖穴墓和横穴墓

墓穴也叫墓圹,按照挖掘的方式可以分为竖穴墓与横穴墓。竖穴墓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墓是先挖掘到一定的深度然后再横向掏挖而成的土质洞室。汉文帝的霸陵就是典型代表。

(2)砖石墓

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心砖砌筑的墓室,在西汉晚期十分盛行,其中以卷顶砖室墓最为常见。在西汉时也出现了石结构的墓室,以砖石混合构造而成。汉画像砖与画像石上雕刻与彩绘的内容主要以表现墓主生前生活为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3)庭院式墓

唐代统治阶级更加追求“墓如真宅”,地下墓穴成轴线延伸,依次为斜坡墓道、过洞和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及小龛。多重过洞、天井的布局,犹如现实生活中的多进庭院。前后墓室则表现前为堂、后为室的思想,也反映死者的等级地位。该类墓葬在墓道、天井等处,均彩绘有大量的壁画。

(4)仿木结构墓

宋代在继承前朝砖石墓以及庭院式墓的基础上,开始朝仿木结构墓室发展,利用砖石材料,在墓室的四壁、顶部,仿木构建筑形式,做出倚柱、阑额、斗拱、柱头枋、藻井等构件,门窗逼真,斗拱齐全,雕梁画栋,纹饰彩绘,把宋代《营造法式》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2.棺椁制度

棺椁是盛放死者遗体的葬具。“棺”是敛尸用具;“椁”是套在棺外面或绕棺四周的匣子。《说文》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椁的发展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1)棺

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棺多是瓦制或石制,距今5000~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做儿童的葬具,在辽宁红山文化墓葬中则多发现石棺。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木棺,但在商以后才普遍使用。

(2)椁

椁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空间再加的一层,用于在土穴之中保护棺木,棺椁之间形成的空间用来放置随葬品。曾侯乙墓的椁室高为3.1~3.5m,用了3171根长木条,380m3的木料。椁室的制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就是制椁的木料全部***用柏木的姜黄木心,“题凑”则是指将柏木层层平铺垒筑在四周,而且木头都朝内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这种椁室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为帝王广泛***用。汉以后用空心砖垒筑的墓室,起到了保护棺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以前椁的作用,原来的棺椁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后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层叫做椁。

3.随葬品

(1)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生产的普及,使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武器以及装饰品等,多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时期,随葬品中还出现了陶制礼器。

(2)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生产技术发达,为社会上层广泛***用。并且青铜礼器成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贵族墓葬多***用青铜礼器随葬。青铜礼器主要包括酒器、饮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并且成套配备。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铜礼器重达10to秦铜车马制作精致,结构复杂,技艺精湛,比例准确,被称为“青铜器之冠”。

(3)丝织品

我国是丝织业发达的大国,随葬品中丝织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难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已经有丝麻织品随葬。汉代墓出土丝织品中包括绢、纱、绮、罗、锦等。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重不足50g。

(4)玉器

古人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此葬玉成为重要的礼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认为玉器施覆于尸体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块就成为死者佩带的精美耳饰,晚期的良渚文化几乎每个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环绕,玉璧、玉璇玑居中,形成“玉殓葬”。殷商的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5件,有琮、璧、环、璜、琥等礼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饰品等。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随葬玉器。

(5)明器

所谓明器,又称冥器、鬼器,就是专门为随葬死者而制作的各种器物。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所模仿的有礼器、兵器、工具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院、栏圈等模型以及人、兽等,大凡世之所见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了,它们大小和***真马相同,排列成军阵,规模庞大,制作达到了已发现的历代陶俑中的顶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温釉陶器“唐三彩”,出现了分工齐全的各类三彩俑,包括镇墓兽俑、仪仗俑、乐舞俑等,成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后逐渐流行纸扎明器,但不随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时或之后焚烧。

四、墓葬石刻

1.石像生

古代陵墓,特别是帝王、诸侯、官僚的墓前,排列整齐的石刻人、走兽以及传说中的怪兽,称为“石像生”。功能是陵墓标记和驱邪,昭示墓主身份等级、墓前仪卫和表彰墓主功勋。以西汉武帝大将霍去病墓前石像生为最早的陵墓石刻,共有石像生44件,用巨石雕成,造型浑厚生动,最具代表性的是马踏匈奴。帝王陵墓石像生从唐乾陵形成定制。

2.墓碑

“碑”的称谓先秦时就已出现,但当时碑的作用与后世墓碑不同。它为一块上端中间穿圆孔的大石板,圆孔叫作“穿”,立在墓穴旁,用来穿系绳索,把棺木缓缓放人墓穴中;或者立在公卿大夫门口,用来拴系牲畜;或立在宫庙里,用以测看日影作记时之用,石板上没有文字。

大约在西汉晚期,人们开始在原先立于墓旁用以引棺的石板上刻写文字,记述墓主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还有颂扬和悼念的诗铭。形状从一般的石头渐渐规整,形成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组成的定制,成为真正意义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穿,顶端作方尖形称圭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由此,墓碑成为丧葬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又体现了浓厚的***道德色彩,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汉以后墓碑在此基础上趋向完美。唐乾陵前的《述圣记碑》是墓碑的杰出代表。

3.墓志

墓志同样是记载和歌颂死者的石刻,不同之处墓志埋藏在墓中。它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为碑形,南北朝后期墓志形成方形定制,由志盖和志石组成,称为一合墓志。志盖多为盈顶形,也有个别是龟形,刻有篆体标题。志石刻志文、志铭。志文以散文体,追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官职履历、谱系,叙述和称颂死者的生平事迹、才能、品行。志铭则用韵文体,用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称颂。唐代以后还署有撰者、书者的姓名。历代出土的墓志中不少是书法珍品,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第二节 古代墓葬的旅游开发

一、古代墓葬的旅游吸引因素

1.规模宏大的双重建筑

2.丰富多样的墓葬文物

3.优越秀美的自然环境

如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山势兀起,巍峨耸立,登高远望,关中平原景色美不胜收。

4.墓主的名人效应

如名扬天下的岳飞墓早已是杭州西湖畔的著名游览处。

5.综合多样的文化价值

二、墓葬旅游***的开发

1.墓葬旅游***的开发方式

墓葬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墓葬地面遗存物和地下建筑、文物,吸引游客,开展游览观光活动。在一些地面遗存比较丰富、进行了一定考古挖掘、历史文物数量较大的墓葬区,由于能够向游客展示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展示了从地上到地下明代皇陵的完整结构和形制,文物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成为游客北京之旅的必选景区。陕西的秦始皇陵虽没有被开挖,但发掘了大型陪葬俑坑——兵马俑坑,出土了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文物,其中,铜车马号称“青铜器之冠”,陶俑陶马规格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赢得“世界第八奇迹”的美誉,自从开放以来旅游吸引力经久不衰。但绝大部分墓葬型景区,近年来旅游吸引力都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文物遗存有限,文化内涵不足,开发展示方式单一。

2.墓葬旅游***开发的原则

(1)择优开发的原则

(2)文化展示的原则

(3)活动设计的原则

(4)适当修复、文物保护的原则

第三节 中外帝王陵墓

一、中国帝陵的设计理念

1.“生死如一”的基本思想

2.“仿照国都”的建筑理念

3.“帝王独尊”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主要帝陵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赢名政,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帝王陵寝制度。

2.西汉帝陵

西汉11座帝陵中除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外,其余9座都分布在陕西咸阳原上,一字排列,形成“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恢弘景象。除汉文帝霸陵“凿山为陵”外,皆“穿土为圹”,地面夯筑高大的“方上”形坟丘,底部长宽约为150~170m,高约为20—30m。汉代盛行厚葬,墓中随葬品极其丰富,葬具是“黄肠题凑”,葬服是“金缕玉衣”,华丽无比。西汉帝陵多设置陵邑,一方面为了供奉陵园,另一方面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宦,以便强本抑末,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汉武帝茂陵是规模最大的西汉帝陵,陵园周长1688m,封土高46.5m,远超过西汉帝陵30m的定制。陵园东侧有大面积的建筑遗迹和陪葬墓群。依汉代之法,每年天下贡赋的1/3陪葬入陵,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陪葬品数量十分巨大。

3.唐代帝陵

唐自公元618年建朝至907年灭亡,共历21帝,其中19帝陵墓在陕西关中平原,又因为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于乾陵,所以又称关中唐十八陵。唐帝陵区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沿关中北山分布于6县境内,绵延长达lOOkm。唐代实行皇戚功臣陪葬皇陵制度,其中以唐太宗昭陵最多,为167座。

4.宋代帝陵

北宋帝陵分布在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陵区范围东西约lOkm,南北约15kin。陵区旁有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孙和名将勋臣数百人,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陵区南对嵩山少室,北据黄河天险,东边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认为是“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5.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的贺兰山麓,东西5km,南北lOkm,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营建于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陵园的地面建筑早在蒙古人亡国时全部被毁。西夏王陵的营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但自身特点仍十分明显,如出土石像屈膝而坐似负重状,造型奇特。

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共15座,除分布于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帝陵外,其中13座集中在北京昌平县的天寿山南麓,通称“明十三陵”。基本布局是以明成祖长陵为中心,各陵分列左右,共用一条神道和陵墓石刻,是中国皇陵史上的创新。

7,清代帝陵

清代先后共12个皇帝,除了溥仪没有帝陵外,其他11个皇帝的帝陵分布在3个陵区,即沈阳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县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三、国外著名王陵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我国对古埃及方锥形法老陵墓的称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西岸,从开罗附近的吉萨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带,有近100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约建于公元前27世纪。它由230万块石材砌成。在大金字塔周围分布着其他王室成员金字塔,构成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著名的斯芬克斯像,即狮身人面像,它用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再加上匍伏在前的两条前腿,总共73.5m长,象征人的智慧和狮子勇猛力量的结合。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以东195km的古都亚格拉城的西边,亚穆尔河南岸。泰姬陵是第5代皇帝沙吉汗为其爱妃泰姬·玛哈尔所修的陵墓,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园呈长方形,周围红沙石围墙。整个陵墓用白色大理石修筑,其底层是7m高、95m长的正方形坛座,寝宫居中,高74m,下为八角形,上为穹顶,内分5间,中央宫室内大理石围栏中置放大理石棺。坛座四角有4座高40m的白色大理石3层圆形尖塔,在塔顶可以俯瞰全城。整个陵墓呈现典型***教建筑风格。

第四节 历史名人陵墓和独特墓葬形式

一、历史名人陵墓

1.孔林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山东曲阜城北1.5km处,是孔子的家庭墓地。据史书记载,孔子殒后葬在此处,经历代帝王不断赐田,至清代已达200hm2,孔林墙周长7km,古木参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经万古长春坊,即至孔林大门至圣林坊,在洙水河北建有享殿、楷亭、驻跸亭等主要建筑,享殿后为孔子墓,东为孔鲤墓,南为孔仅墓,成携子抱孙布局。孔墓墙外为孔氏后裔墓地。

2.岳飞墓

岳飞墓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岳飞庙的西侧,墓前建有墓门,前有“尽忠报国”照壁,墓周古柏森森,石栏围护,正面望柱刻“正邪自古同冰碳,毁誉于今判伪真”一联。在墓门下跪着铁铸的秦桧、秦王氏、张俊、万俟高4人像,墓门刻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警世楹联。南北两厢为历代碑石长廊。

3.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1926~1929年修建。整个陵园平面呈警钟形,建筑群依山坡而建,层层递升,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祭堂中为坐像,周围刻有《建国大纲》和事迹浮雕。墓室球形结构,中为大理石墓圹,置放镌有卧像的石棺。陵园总面积3000hm2,林木面积2133hm2,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之中,白色的大理石和蔚蓝色的琉璃顶建筑,构成十分和谐典雅、庄严雄伟的画面。附属建筑还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

二、独特的墓葬形式

1.

也称鸟葬、露等,盛行于藏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藏语称之“吐垂杰哇”。通常在人死后将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起来,停尸数日,置于空房祭奠。由死者后代背到家门口,再请师将尸体背到场。家人和亲友随师送至十字路口后,一两位亲友跟随师去场照看。到了场后,喇嘛诵经击鼓、煨桑供神,吸引鹰鹫,师在台上肢解尸体,切肉砸骨,掺上糌粑供鹰鹫啄食,以吃光为吉利

2.悬棺葬

悬棺葬又称崖葬、崖洞葬,是一种将尸体置人棺内,凌空悬挂或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葬法。这种葬俗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已经流行,历代都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其中四川珙县、广西左右江、福建武夷山最为集中。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一号、二号船棺葬,距今约3400~3800年。悬棺葬大都选择在临江面海的悬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达几百米。悬棺葬神秘而奇特,有些悬棺是如何放置悬崖之上的,至今还是个谜,因而吸引了众多游人的关注。

3.塔葬

塔葬是指佛门高僧圆寂后,将遗骨放入佛塔中的一种佛教独有的墓葬形式。知名的佛教寺院均有墓塔,但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最为有名。塔林位于寺西少溪河北岸,现存自唐以来的砖石墓塔230多座,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佛教文化和古代砖石建筑、雕刻艺术的具体表现。山东长清县的灵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高僧,也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

用万古长春造句(大约30个左右)

山东“三怪”,孔林就三占其二:“孔林天上无乌鸦”,“孔林地上无毒蛇”,和济南的“大明湖上青蛙不会叫”一起。

孔林占地地近200万平方米,林内拥有坟冢10万余座 ,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

扩展资料:

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所居统治地位的产物。

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百度百科--孔林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纪念币一共几枚

一、杀身成仁

万古长春

与天比肩

与地同寿

可见这门玄功的可怕。

二、恭贺祖师婆婆千秋圣寿

万古长春!恭祝祖师婆婆千寿盛典。

三、他死后给他修建庙观

题匾为“万古长春”。

四、茶棚门外两侧墙壁上镶有五彩琉璃件

题有“万古长春”。

五、万古长春伊甸园

末日春尽化白雪。[万古长春造句lishixinzhi/5941687]

六、其父好友中医赵安伯为其取艺名李万春

意在万古长春。

七、一粒尘击落万古长春

一缕长发斩尽古今未来

弹指一挥间宇宙星辰灭

敢问长生路

有仙否?

八、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普通纪念币背面主景图案为孔庙大成殿

内缘上方为孔林神道的万古长春坊

左上方为孔府大门门匾。

九、姑娘们逛着时尚的服装店

水果摊上为着两毛钱砍着价

万古长春坊底座上哪位大妈晒着一筛子豆角

谁家的小狗摇着尾巴就钻进了游客的镜头。

十、4月5日清晨

近四百位孔子后裔早早地来到了曲阜孔林“万古长春”坊前。

“三孔”150克银币鉴赏

全套共10枚。

世界文化遗产纪念币,自2002年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全套共10枚,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故宫、苏州古典园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青城山与都江堰、丽江古城、龙门石窟、颐和园组成。

该系列流通纪念币,大气磅礴,基本囊括了中国大型的历史文化遗产,每枚纪念币面额5元,直径30mm,厚度2.5mm,材质为黄铜合金,重量12.8g。

扩展资料

发行概况: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2002年10.25发行,长城烽火台,群山和长城,发行量1000W(万)。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2002年10.25发行,将军俑特写,兵马俑坑,发行量1000W。

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林孔府:2003年11.18发行,孔庙大成殿,孔林万古长春坊,发行量800W。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故宫:2003年.11.18发行,故宫太和门,金水桥,三大殿,故宫门,发行量800W。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2004年11.08发行,苏州拙政园,亭台楼阁和泉石花木,发行量600W。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2004.11.08发行,周口店”北京人”复原像和周口店遗址,发行量600W。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2005.5.12发行,随地势高低而就,错落有致的丽江古城,背景为玉龙雪山,发行量800W。

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与都江堰:2005.5.12发行,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部分之一——宝瓶口,背景为鱼嘴分水堤等都江堰水利工程建筑,发行量800W。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2006-11-28发行,发行量1000W。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2006-11-28发行,发行量1000W。

孔的拼音和组词和部首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5月18日发行了世界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金银纪念币一套,包含纪念银币三枚,下面是曲阜孔庙、孔林、孔府150克银币鉴赏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开创了中国的儒家学派。两千年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子给世人留下的,除了“礼”与“仁”的儒家思想,还有对后人影响深远的历史遗迹。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就是关于孔子的最重要遗迹之一,统称“三孔”,它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而阜也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这里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它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建筑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不朽的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在全球新思潮涌起,世界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为了铭记中国的世界遗产,弘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5月18日发行了世界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包括金质纪念币2枚,银质纪念币3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其中的一枚150克银币正面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为曲阜孔林万古长春牌坊建筑景观,并刊“曲阜孔林”字样及面额。孔林,又被称为“至圣林”,纪念银币的背面,取景孔林林道上的万古长春牌坊,设计者以略带仰视的侧方远景角度来刻画,给欣赏者一种大气、宽广的视觉效果。

画面中,六柱五门的万古长春牌坊,飞檐起脊,三层横梁,坊顶呈瓦垅状,古典韵味十足。坊额刻于明间花板上,赫然写着“万古长春”四个大字,笔势浑厚,字体端庄,字里行间透露着孔林的清幽绿意,将跨越时间长河,留存万年。

六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挺立着12只威风凛凛的雄狮子,以捍卫者的姿态面向来人。六石柱之上,明间额枋南面雕双龙戏珠,栩栩如生的云龙,仿佛要从石柱中飞出来。北面雕双狮戏球,形态生动,如真狮子般灵活。

次间均雕双凤朝阳,犹如下一秒即飞入苍穹。坊间还雕刻着祥云、麒麟、鹿、牡丹等寓意吉祥如意的物品,雕工无一不繁复精湛,画面无一不优美细腻。简约方正的牌坊轮廓,婉转明快的纹饰线条,每一处的精心打磨,映衬在白银特有的光泽下,流露出古朴庄严的美,传承着孔氏家族漫漫而悠远的历史,让欣赏者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所承载的艺术之美,文化之韵,可谓无可比拟。

画面前景处,是孔林里数目庞大的桧柏,现已约莫有10万多株。“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这两株桧柏所昭示给我们的,一是孔林葱茏苍翠的日常环境内容,另一方面如孔子在《论语?子罕》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来喻人,教导我们要成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要像松柏那样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整体上,这枚世界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150克银币将孔林石坊恢弘的气势和优美的造型,刻画得淋漓尽致。纪念币的画面严格遵循万古长春牌坊这座古老建筑的本身结构比例和造型特点,它将中国古建筑的对称美和庄严气势充分的展示了出来。

同时,设计者还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生命和精神,让观赏者透过画面感受到孔子世家千年的浮沉以及深邃内省的孔子教育观。

世界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150克银币的发行,不仅更好的弘扬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还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见证了儒家文化的世代传承, 激励着更多人走向“仁礼”,塑造一个更好的自我。

孔的拼音和组词和部首如下:

孔拼音:kǒng。孔部首:子部。

相关组词:

孔隙、面孔、瞳孔、毛孔、孔庙、孔径、孔洞、孔道、耳孔、孔穴、桥孔、孔时、孔府、孔林、三孔、钻孔、镗孔、孔德、针孔、盲孔、孔孟、冲孔、铰孔、铭孔、扩孔、脸孔、锁孔、祭孔、射孔、微孔、孔昊、孔方、孔教、孔武、孔目、插孔、孔燕、乳孔、销孔、窥孔。

相关造句:

1、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普通纪念币背面主景图案为孔庙大成殿,内缘上方为孔林神道的万古长春坊,左上方为孔府大门门匾。

2、栈道石孔多呈四方形,孔径20厘米见方,孔深30厘米左右,孔距130—200厘米。

3、孔雀石的品种与评价。孔雀石的品种有普通孔雀石、孔雀石宝石、孔雀石猫眼石、青孔雀石。

4、最常见的钢板网是菱形孔的,其他孔型还有六角型、圆孔、三角型、鱼鳞孔等。

5、得先用三棱锥子对准孔位扎成透孔,边扎孔边转动,防止模板劈裂,孔都扎透后还不能接着扩孔。

6、隧道孔由孔口大、孔内小的“锥子”状转变为孔口小、孔内大的“垒球棒”状。

7、可以进行钻孔、扩孔、铰孔、镗孔、攻丝、锪平面,倒角等工作。

8、商天宝向孔龙断言女飞侠就是孔雀,孔龙担心孔雀安危,利用职权调动官兵寻找孔雀,可是一无所获。

9、闭孔内肌通过坐骨小孔;梨状肌通过坐骨大孔,并将其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10、馆上段储层孔隙结构主要为粗孔粗喉型,孔喉半径较大,为高孔高渗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