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人往电视剧_人来客往电视剧演员表秦如意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6 0
  1. 老年活动主持人台词范例
  2. 新娘和新郎的称呼以及婚庆的习俗
  3. 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4. 歌颂古代名人对联
  5. 杂技的历史来源
  6. 满族有什么习俗和文化

1.求诗句:关于恋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结合的诗句~~谢谢各位达人

1、相识。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先秦的《国风·周南·关雎》

人来人往电视剧_人来客往电视剧演员表秦如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释义: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相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释义: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3、相恋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凤求凰》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释义:

有位俊秀美丽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可惜那心中的佳人啊,未曾住在我家东墙邻近的地方。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与你携手同在而成百年好合。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于情愁而欲丧亡。

4、期待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车遥遥篇》

车遥遥,马憧憧。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释义:

驿马奔驰在长远的路途,一路上马蹄飞跃,马影摇曳晃动着。你驿马长游泰山之东,要曳着秋风才能往东又向东的追游着。多么祈望我是星星你是月,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洁白的光彩辉映着。

秋夜!月儿常暮掩在云堆里,而星星却辉映高挂着,多么的期待月儿的出现!期待那十五月圆盈满时,你我星月皎洁辉映成天之佳偶。

5、结合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出自五代冯延巳的《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释义:

春日的宴会上,饮一杯美酒再高歌一曲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妾身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飞燕呀,双双对对,永远相伴。

2.关于相遇相知相爱的诗词

1.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3.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知如盖矣

6.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道合,乃敢与君绝

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8.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忘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9.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10.天涯海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

11.我本江心照回明,奈何明月照沟渠

1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此情可待成追忆,巴山夜雨涨秋池

1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6.衣带渐宽终不悔答,为伊消得人憔悴

1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描写相识相知相爱的古诗词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4.与“相遇、相知、相恋、相思、相守”有关的句子有哪些

曾经相遇,曾经相爱,曾经在彼此的生命光照,就记取那份美好,那份甜蜜。虽然无缘,也是无憾。

1、偶然相遇,日久相知,继而相恋,难免相思,只为能够和你相守一辈子。

2、相遇靠缘份相守靠人心。

3、相遇相知,相爱相恋,相思相念,携手白头。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如愿如意,回眸红颜!

4、相连相系,相尊相敬,相疼相爱,共结连理。

5、缘来缘去,缘起缘灭,缘聚缘散,随意人生。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我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你的眼睛、这么多年来。

8、我是你菜里的盐,没有我一切就失去了味道。

9、我是你冬天里的太阳,夏天里的冰棒,可要我忘记你却要用上一生的时间,我愿你是第一位来客,就像大海般蔚蓝,我一直在寻找理想的爱情!

10、遇上一个人要一分钟的时间?亲爱的,在情感的小站里,我一无所有。

11、能原谅我吗,但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在最初的时刻打动了我,可是却不会遇到第二人像我这么爱你的人。

12、纯净得揉不进一粒小小的细沙、我是一个笨蛋,但是请相信我,而且越来越深沉的打动。

13、我爱你,你对我来说,就是早晨的面包,晚上的香蕉,山东人的大蒜、我非常爱你,阴天的大雨伞。

14、而最大的不幸却是不能拥有你、在爱情的世界里,四川人的辣椒。

15、天空中有你我最喜爱的颜色,现实中有你我最相配的角色,白云依靠着蓝天,蓝天包容着白云,就像现在的你和我,我并不是有意的,也是永远的主人,喜欢一个人只需一小时的时间,你是永远的唯一的爱人!我已经学会忘了自己,却无法忘记你。

16、我这辈子最大的***就是认识你!虽然你无法体会到我的真心。

5.关于“相遇相知相爱”的诗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性德《饮水词》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忘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卓文君 《诀别书》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木兰花》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 《诗经》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凤求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6.关于相遇相知相爱的诗词

1.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2.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3.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知如盖矣6.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道合,乃敢与君绝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8.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忘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9.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10.天涯海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11.我本江心照回明,奈何明月照沟渠1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14.此情可待成追忆,巴山夜雨涨秋池1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6.衣带渐宽终不悔答,为伊消得人憔悴1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求教:谁能告诉我一首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相知相爱最后结婚的浪漫古诗

-,那不仅有前面的甜蜜,还有婚后男子变心、女子感叹的部分的诗你要么?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诗经·国风·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是甜蜜的部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的经典短句

关于相遇的唯美句子 1) 为了遇见未知的你,我正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好让你见我时一眼就认出我! 2) 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 3) 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

4) 世界真的很小,好像一转身,就不知道会遇见谁。世界真的很大,好像一转身,就不知道谁会消失。

爱情有时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却仿佛失去了所有。

5) 如何遇见你 我该如何遇见你 6) 那年阳光很好,我们如此遇见,觉得你是另一个我。 7) 我从没有被谁知道,所以也没有被谁忘记。

8) 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

9) 遇见只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10) 遇见,拉着你的手,无论在哪里,我都感觉是向天堂奔跑,你相信么? 11) 有缘就会相遇。

因为有了与你的相遇,我的生活融入了更多的活力。相识,注定是一场美丽的邂逅;相知,注定是一种情感的难舍。

冥冥之中注定的这份缘,让相隔遥远的你我相遇,从此我的记忆再也抹不去你的影子。 12) 珍惜每一次的相遇,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相遇都美丽--只有祈求相遇会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那么带来的将是快乐和幸福,而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则是一种遗憾。

13) 不要由于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锦绣的誓言,不要由于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14)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

说到底,人与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爱情,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相遇。

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所爱之人的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15) 我们能够相遇已经非常神奇,我只想告诉你,我再也不想错过你。

16) 离开永远比相遇容易,因为相遇是几亿人中一次的缘分。而离开只是两个人分离的结局,相遇难分开易,但世人看不到有缘无份的熙攘。

人啊,总是这样。悲伤时要一个肩膀,而开心时拥抱全世界。

时光偷走的永远是你眼皮底下看不见的珍贵。 17) 以前,一直坚信时间是最好的治愈师。

在遇见你以后,我开始怀疑它的可靠性了。过了这么久,我以为自己释怀了,可是,为什么后来遇见你了,还是会很难过还是会哭呢? 18) 相交线会有一个交集,但是会在一次相遇后就离开,而且越走越远,远到最后看不见,永远都不再会有任何交集,但它们至少相遇过;然而平行线却永远也不会有交集,但它们尽避永远不会相遇,却也永远不会远离,它们会永远在身边,永远看得见对方。

谁能告诉我,这两线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19) 有人说平行线最可怕,但我认为最可怕的是相交线,明明他们有过交集,却总会在以后某个时刻相互远离,而且越走越远;地球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上帝想让那些走失或者迷路的人能够重新相遇。 20) 这一次相遇,美得彻骨,美得震颤,美得孤绝,美得惊艳。

老年活动主持人台词范例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

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

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

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洁,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掼春(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桩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春节里,鞭炮声噼噼***,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七、家庭

春节间的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更多的是“家庭”,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赌个天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八、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字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十、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新娘和新郎的称呼以及婚庆的习俗

篇一老年活动主持人台词范例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老年朋友们:

 合:大家好!

 男: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时节,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九九重阳节,迎来了第XX个老人节,在此我们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们幸福安康!(鞠躬)

 女: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展示了党和***对于老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老龄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我市各项优抚政策的实施,让全市老年人得到了全社会更好的照顾,让老年人晚年再虑。

 女:今天,老年朋友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把运动健身、颐养天年当成一种生活的乐趣。广场上,到处活跃着鹤发童颜的身影;树林间,到处回荡着愉快爽朗的笑声。

 男:这些为全国的建设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年朋友正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正为社会建设再谱华章!

 男:院candy拉丁舞协会为庆祝老人节,组织举办本次活动,以此感谢那些对学院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的老人们,同时向离退休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愿你们青松不老,古枫吐艳,漫步人生夕阳红!祝你们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年轻!下面请欣赏协会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节目。

篇二老年活动主持人台词范例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各位敬老院的大爷、大妈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九月的阳光灿烂明媚,

 女:九月的金风清爽怡人,

 男: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爱心公益群启动了“牵手夕阳红,温暖老人心”系列敬老活动。

 女:爱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我们平时工作都很忙,但为了这次活动,大家都牺牲了休息时间,带着中秋的祝福和满心的祝愿来到了这里。

 男:我们的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却是我们的一片心意,俗话说“礼轻情谊重”,相信大爷大妈们最开心的就是我们可以经常来看看你们,大爷大妈你们说是不是啊?(开心的表情)

篇三老年活动主持人台词范例

 尊敬的校领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我们安徽老年大学太极专业的全体师生在这里举行201x年年底联欢会。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用优美的扇舞金凤、剑若游龙、掌拳跌出、云手翻飞的招式来感受真情,共同庆祝即将到来的201x年!

 我受老师及班长的委托,在这里主持今天的联欢会,感到十分荣幸。告诉大家,目前长寿有了新标准:100岁古来稀,90岁不稀奇,80岁、70岁还是小弟弟小妹妹。所以,在座的各位都还很年轻。让我衷心的祝愿兄弟姐妹们都能有出色的表演,活到老学到老,贵在参与,好不好!(全体回答:好!)

 下面,联欢会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校领导致辞!--感谢领导致辞!

 让我们有请班主任给大家做学期总结讲话!--感谢班主任,谢谢!

 现在,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指导老师--*老师给大家做指导好不好!--谢谢老师,您辛苦啦!掌声感谢!

 在平时的训练中,最辛苦的是班长对不对?那我们请*班长给大家讲话!欢迎!--谢谢班长语重心长的嘱咐!

 接下来,各班级及个人的表演将开始了,希望有节目的人员提前做好准备。我将在报本节目的同时,提醒下个节目做好预备。

 请欣赏集体表演:“军甬拳”。(本人也上场参与表演。)--谢谢,掌声鼓励!

 下面,请*主任给大家演唱“遇上你是我的缘”。说明一下,*主任上学期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来参与我们的联欢,感谢!

 有请周一班的“32式太极剑”人员做好准备。

 ……

 有请周二班的“天地人太极双扇”人员做好准备。

 ……

 有请周四上午班的“40式太极拳”人员做好准备。

 ……

 有请周四下午班的“知音剑”人员做好准备。

 ……

 有请周五班的“精要十八式”人员做好准备。(本人也上场参与了表演。)

 ……

 (备注:所有的节目一个一个的进行着……我在每个集体表演节目的中间,都安排由个人表演的节目穿***行。如:独唱歌曲、时装秀表演、葫芦丝演奏、京剧演唱、越剧演唱、黄梅戏演唱,等等,共计20多个节目呢。直至结束,大家还有与犹未尽的感觉。恕将有关人员的姓名隐去。)

 (结束语)

 欢乐的锣鼓敲响崭新的岁月,绽放的寒梅书写春天的气息!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载歌载舞书写昨日的篇章;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同心同德将昨日的颂歌唱响!岁月交替,时光轮回,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让我们携手走向春天,走向新的辉煌!让我衷心的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篇四老年活动主持人台词范例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女:尊敬的老年朋友们、同志们

 合:大家好!

 男:金秋xx县美,重阳菊花香。

 女:欢歌唱盛会,豪情醉城乡。

 男:漫山的红叶托起一轮太阳

 女:夕辉在嘉陵江上飞泻流光

 男:在这金秋之际,由市委老干局、市老年事业局、xx日报社、xx人民广播电台、xx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市老年艺术节在欢歌声中拉开了帷幕。

 女:作为水韵江南、七彩xx县的形象代表——xx县的中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们为山城xx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为生命歌唱,为生活舞蹈,成为嘉陵江畔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欢歌与炫舞诠释着幸福与美好。

 男:夕阳似火,燃烧生命的云朵;晚霞如歌,奏响人生的乐章;金秋如画,描摹七彩的辉煌。……

 女:好,让我们在曼妙的歌舞中感受老年朋友对党和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家乡的热情赞美

 一、迎宾仪式:(开场xx舞表演22人)

 女:古老的民族,悠久的渊源;

 男:盛大的节日,热烈的庆典;

 女:酒歌开坛,品味美酒;

 男:挂红祝福,幸福万年

 女:首先请欣赏:xx族礼仪舞《迎宾仪式》

 二、秦腔清唱:洪湖赤卫队(xx)

 男:夕阳无限好,大地一片明。

 女:江河碧波荡,高山放声唱。

 男: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

 女:我们美丽的家园蒸蒸日上。

 男:我们也不能忘记昨天的奋斗与悲伤。

 女:请欣赏秦腔清唱:《洪湖赤卫队》选段

 三、xx舞表演:萨朗姐(表演:xx等)

 女:传说远古时期的xx人有一位住在天上的女神叫萨郎姐,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这天,她都要下凡到人间教授xx族舞蹈,

 男:在女神萨郎姐的引领下,姑娘们那优美奇特的胯步,往复转动的韵味令人如痴如醉。

 女:瞧,她们来啦!

 四、器乐合奏:《喜洋洋》《金蛇狂舞》((演奏:xx乐团14人)

 男:锣鼓阵阵,唢呐声声;

 女:金蛇狂舞,喜气洋洋。

 男:秦岭山起舞,嘉陵江韵长;

 女:美丽的xx县,再铸新辉煌!

 男:请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喜洋洋》。

 五、***表演:xx服表演(表演:xx等人)

 男: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女: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男: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女: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男:夕阳红啊,夕阳红似火,温馨不了情!

 女:请欣赏夕阳里走出的xx服表演。

 六、独唱:(xx)

 男:七彩xx县彩凤高翔,水韵江南韵深情长;

 女:嘉陵江水碧波荡漾,美丽山城灯火辉煌。

 男:请欣赏独唱《xx县飞出金凤凰》

 七、逛新城:(表演:)xx

 男:为什么高楼倒映在水中?为什么星星撒落在山上?

 女:为什么七彩xx县日夜放光明?为什么云朵上的民族焕青春?

 男:改革开放迎来山城日新月异,

 女:科学发展带来xx族再度腾飞。

 男:接下来请欣赏表演唱《逛新城》

 八、歌伴舞:太阳里走出来的羊角花(xx等12人)

 男:你是从太阳里走出来的羊角花,

 女:你是从月亮里走出来的羊角花;

 男:带着白云的问候,

 女:带着金色的果实,

 合:回到尔马人的家。

 女:接下来请欣赏:女声独唱《太阳里走来的羊角花》

 九、健身舞表演:(xx等16人)

 女:月亮之上,凤凰之乡。

 男:秦风汉雨绿林海,唐诗宋词传佳话。

 女:xx县儿女多奇志,xx族故里放光华。

 男:请欣赏健身舞表演。

 十、xx舞表演:瓦西切玛(全场结束)

 女:火焰升起来,米酒举起来;

 男:皮鼓敲起来,莎朗跳起来;

 女:xx笛吹起来,酒歌唱起来;

 男:让我们欢快地舞起来!

 请欣赏xx舞表演:《瓦西切玛》

 结束语:

 男:凤凰之乡敞开一脉山水,喜迎八方来客;

 女:xx族故里举起一壶美酒,诚邀四方亲朋。

 男:热情好客的xx族人民欢迎你,

 女:幸福和谐的xx县欢迎你!

 合:祝大家幸福安康!

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新郎新娘的称呼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了。

而新郎新娘由来其实也有两个传说的。

婚庆的习俗在 旧时,当地娶媳妇的“红事”,西北源上历时三天,第一天娶人,第二天待客,第三天送客;东南源上历时两天,第一天娶人、待客;第二天送客。讲究繁多,步步有礼,两三天下来,新郎新娘人困马乏,但要硬撑到底,否则,会落人讥笑。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逐渐改为一天了。在这一天内,主要的礼仪必须进行完毕。

从迎娶工具看,近代已经历了许多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迎娶用花轿,也有用大车、轿车的;60年代多骑马、驴(公),迎娶忌用骡子,因骡子不“坐胎”,俗以为娶来的媳妇不生娃;70年代坐自行车;80年代末就开始乘坐汽车或其他机动车了。

1.发轿:到了完婚吉期这一天,打发花轿去迎亲,就开始“过事了”。清晨及早招呼亲友和办事人吃过早饭,便准备出发迎娶。

室内外卫生打扫干净;大门小门都贴上红纸对联;该贴“喜喜”字的地方贴上“喜喜”李;窗上糊上新白纸,贴上窗花;唢呐开始响动,农家小院顿时显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气氛。

新郎要去祖茔或父母(已故的)坟上烧纸、祭奠并“告慰”他们,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娶妻成家了。接着剃头更衣,身着长袍短褂,新鞋新袜,借顶“礼帽”或买顶新“衬帽子”,插上金箔花,从头到脚里外全新,然后端上喝酒盘子,伴着唢呐,给老、小外家敬酒、磕头恭请其为新郎“披红”,两个肩头各搭一条,胸前背后呈“X ”状,“披红”算是老、小外家的殊荣和权利,他人不能代之。

“娶女”时要提一个“迎衣”包袱,里面除了包有“盖头”等衣物外,还要包上少量的麸子、食盐、大葱等象征物。因为麸与“福”谐音,包麸子象征着“五福临门”;盐与“缘”谐音,包盐象征着“天赐良缘”;葱与“聪”谐音,包葱象征着新娘“聪明贤惠”等。更重要的是“迎衣”包袱里一定要包上《娶状》(有的缝在被子里)。《娶状》用一块红纸书写,内容一般是:

一推嫁娶甚吉祥,并合周堂永不将。

妊娠之妇不相忌,娶送人等永无妨。

马前三煞宜相避,上下轿门向吉方。

路逢井石宜红盖,若遇鸿禧礼相让。

铜钱草豆迎门撒,新人进房大吉昌。

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XX年X月X日

《娶状》的用意是喝令凶煞远避,消除各种妨忌,维护花轿顺利通行。在当地人看来提“迎衣”包袱不是小事,一定要由懂礼数的细心人经管,样样都得包上,不然,去时女方一看缺了东西,不但丢人而且会受到刁难。

花轿门两旁贴上“花枝招展一路香,轿慢轻撩喜满门”或“笙管引来闺中秀,彩轿接过名门娇”等语的红纸对联。轿里放个斗装点麦,以备新娘坐,俗叫“坐斗麦”,表示新娘娶来后丰衣足食;还要放一只大花公鸡,俗叫“押轿鸡”,表示新郎亲迎。花轿临发前,新郎坐上轿,抬上走一段下来,也是表示新郎亲迎的意思。接着唢呐开道,花轿在前,车马相随,排成一串,浩浩荡荡,去娶亲了。

迎娶的当天下午,老公公要为洞房烧炕,同时在炕里烧一块木墩墩,以应“今年烧墩墩,明年抱孙孙”之兆。婆婆或嫂子要亲手将核桃、枣儿、花生等干果压在新郎新娘炕上芦席下四角里,根据谐音,寓意“早生贵子,白头到老”。

花轿在迎娶返回的路上,若与别家花轿相遇,以互换小礼物让道,表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放炮前行,以求避凶。若两亲家相距太近,还要绕道多走,以招摇过市,显示体面和排场。一村同时两家和几家娶亲,花轿竞相早回,意思是谁的媳妇进村早,谁就早生贵子,幸福和睦。

2.迎花:就是迎亲花轿返回后迎接的礼仪。过去,花轿返回大都掌握在太阳压山、时近黄昏之际。古时,把“婚”作“昏”。《白虎通》上说:“婚者,昏时成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为什么先民要在黄昏举行婚礼?民俗家对此说法不一。一说是和奴隶制时代出现的抢婚现象有关,既然是抢,就得掩人耳目,趁黑遮丑,暗成其婚,这样就相延成习。又一说是取男(阳)迎女(阴)之意。《仪礼·士昏礼》中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可见古时婚娶成礼在昏时,就意味着阳往阴来的意思,若不在此时迎娶,则婚不以时,不吉。

花轿离家门不远,便有“前行”回来报信说,轿将回来了,赶快准备迎花。顿时唢呐声声,鞭炮齐鸣,观者如堵,花轿按“婚书单”上规定的方向落定(下轿方向有的按轿到时辰而定,成规为:寅卯辰宜向西,巳午未宜向北,申酉戍宜向东,亥子丑宜向南),傧相带领新郎绕桥顺转三匝逆转三匝,向轿门作揖后,由“押轿”人从新娘手中接过一朵小红花,转交给新郎,新郎拿回去压在洞房炕上芦席下。新娘由伴娘(俗称“搀媳妇的”)扶下轿,足不染尘,踏在铺在地上的毡上,两块毡转换前行,就是所谓“新人离娘不沾土,来到婆家毡上走”的旧习,新郎新娘并行,至拜天地的花堂前。执客招呼送女的“大客”到邻居饮茶稍息,待后上席款待。

3.拜天地:拜天地时,花堂的设置也有许多讲究,一般在庄子正中墙壁上挂幅帐慢贴上“喜喜”字;桌上摆列香表供品,红烛高照;有的还供奉“天地三界红鸾天禧周公、桃花之神位”的牌位;还要放上斗、秤、尺、擀杖、算盘、镜子。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显然和神话传说及象征吉祥有关。据传,周公(非西周时的周公旦)与桃花原是天宫玉帝身边的两位仙童,因男童儿屡犯戒律,被贬下凡转生为周公。他在凡间每每参透天机,触犯天条。玉帝曾多次派兵遣将,欲将其收服治罪,都被他预知先逃。后来便密派女童儿下界,转生为桃花,与他配为夫妻伺机降服。不料又被他识破,他与桃花恩爱相处,二人反成为美满夫妻。流传下来被民间尊为“天赐良缘”之神。人们常把情场得意称之为“走了桃花运”,也源于此。至于桌上放斗、秤之类,传说很多,如象征“公平合理”、“秤平斗满”、“三媒六证”、“夫妻同心”、“肝胆相照”等等。过去拜天地时傧相还有许多说唱词,如“进堂词”、“拜堂词”、“完婚告文”,文词各异,繁简自便,这里各举其一:

进堂词:

花堂设置多辉煌,五色云彩呈吉祥。

青鸾对舞千秋会,鸾凤和鸣百世昌。

拜堂词:

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桃园仙鱼逐水流,只等渔郎来问津。

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东方甲乙木,

三拜南方丙丁火,四拜西方庚辛金,

五拜北方壬癸水,六拜中央戊己土,

七拜三代老祖宗,八拜父、母、伯、叔、婶娘、众兄弟,

九拜师长情意重,十拜亲友一礼行。

完婚告文:

维。

XX年XX月XX日,承命嗣XX谨以牲酒之仪,敬告于本宗X氏历妣之神前日:

天地交泰,保合太元,人间二美,星会桥边。XX,XX夫妇团圆,合卺大吉,齐拜祖先,华堂吉庆,美语喧然,天配良缘,互敬互爱,合好百年。吾祖在上,谅亦欢焉。伏希吾祖,祜启后贤,百世其昌,瓜瓞绵绵。敬告。

后来这些说唱词、告文之类,均已废止。拜天地时,只由傧相唱道: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新郎新娘按此跪拜行礼即可。当地习俗以为拜了天地就成为正式夫妻了。

4.入洞房:洞房者,深邃的内室也。语出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以后称新婚夫妇的卧室为洞房。

拜完天地人洞房时仍要踩毡而行,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各拉红布,相互牵引,取“千里姻缘一线牵”之意。进洞房门时,新郎先人,曰“先人为主”。新娘进门时,一人端着升子盛着铜钱、大枣、核桃、麸子、谷草节,从内向外抛撒,谓之“撒帐”。边撒边唱:

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新媳妇,好脚手,走路好像风摆柳;

今年娶,明年发,生个胖娃会叫大(爸爸)。

有的唱道:

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

四撒金子五撒银,六撒媳妇进了门;

七撒核桃八撒枣,九撒夫妻百年好;

十撒一把满堂红,日月长存家道兴。

这时,娃娃一哄而人,抢拾核桃、大枣和铜钱,拥拥挤挤,热热闹闹。在撒帐的同时,新郎用擀杖揭去新娘的盖头,新娘上炕面向烟囱盘腿而坐,据说是意味着烟火不断的意思。接着娃娃们捅破窗纸(过会儿另糊)向新娘讨核桃、枣儿吃,俗以为吃了新娘的核桃、枣儿牙不疼。

新娘坐定后,新郎就很快点燃“长命灯”。所谓“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富贵”。

新娘的嫁妆抬人洞房时,都还锁着,钥匙由送女的“装钥匙”的娃娃带着,新郎用钱换回方能启开,俗谓“赎钥匙”。新娘向伴娘报出从娘家带来的“岁数钱”的数目,然后,由男家添补,习俗上是添多不添少,添双不添单,男家再困难也得添够应添的数量,俗叫“添岁数钱”。

有的地方在新娘入洞房后,由婆婆用笤帚把在其背上点一下,叫“施家法”;临睡前新娘要为新郎脱袜子,袜筒里别有钱归新娘;第二天清早新郎新娘要起得很早,同到公婆房里问安,问:“炕热着了没有?”,还要为公婆倒尿盆,为公公装烟点火,以示“晨昏定省”。洞房三日内,忌寡妇进入。现在这些体现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早已被人们废除。

5.待客:通知亲友、邻里、家族共同操办,都要力所能及地筹办筵席,款待宾客。礼品有“官情”,即亲友族人合办,一般为牌、匾、嶂、屏等;也有“单情”,个人自带礼物或礼金,前去贺喜,俗称“行(xing )情”或“戴礼”,亦称“行门户”。过去“行情”,,一般“情”仅带16个、24个、48个白面蒸馍,8个算“一碟子”。“行情”带的馍馍叫“礼馍馍”,主人退回2至5个馍馍叫“回盘”。此外,根据亲朋关系亲疏,红事送梳妆物、衣料、贺联等。事主设“礼簿”逐人“上礼”,以备还礼。送礼也有许多忌讳,一般不送镜子,有认为对方难看之嫌。不送钟表,有“送终”之讳。

筵席名堂很多,当地常见的有“八挎五”、“十围子”、“十二楼”、“十三花”、“九碗”、“八碗”、“四柱子”等等,都是根据上桌菜的多少、主次、摆法而得名。近年筵席的形式和内容,正在不断改革和变化,过去的“一盘端”已被一道道名菜所代替,酒菜上若干道,酒足以后,再上吃饭菜,以使饭饱。席上要有鱼有鸡,即常说的“吉庆有余”,才算完满。事先吃汤(恰烙面),后吃席,汤一般由“家门父子”管。俗话说:“客七主八,便宜不过当家。”过事当日早饭先由主家、族人、知客吃开席,对饭菜味道进行评论改进后,再接待来客。过去一席8人,现在一席10人。客人边来边就餐,叫“流水席”或“插腿子席”;客人来了先吃汤(恰烙面),吃过以后等客人基本到齐,再统一“坐席”,叫做“聚口席”。事上对娘家、外家来客要再吃一席,叫“重席”,表示重视和恭敬。过事饭都要请厨师掌勺,在一些出饭菜的关键环节上要给厨师端“花红”(钱、烟、毛巾等),表示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因家贫办不起筵席,就只好放点清油烧一锅豆腐、洋芋、萝卜汤,四碟凉拌素菜,客人边吃边喝或泡摸,各随己便,这种吃法叫“豆腐操酒”,是最简单的过事饭。当地习俗,都要用筷顶蘸上红颜色,在蒸摸顶上虱个红点,以示吉庆祥瑞。

6.进门:是指新娘入厨拜灶、“试前程”、做“试刀面”等礼仪。这大概来源于“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王建《新嫁娘词》)的习俗。

新娘进厨房门时,门楣吊个蒸摸,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征进门时就有吃的。麻利的新娘并不用嘴去咬,而是伸手一把揪下,进门后丢在水瓮里(待后捞出,烤干后夫妻分食)。接着在灶前磕头拜灶神,磕头起来时在地上拾起一双筷子,插在筷篓里,表示正式成为家中一员。

拜灶毕,便有人在新娘面前扣三个碗,碗内分别扣有盐、钱、肉,让新娘去揭,以此预卜其命运,俗叫“试前程”。如果揭开的是盐,预示有缘,夫妻恩爱;揭开的是钱,预示新娘今生不缺钱花;揭开的是肉,预示新娘是馋嘴懒婆娘。一般头一碗揭开的是盐或钱,那新娘就不再揭了,也满足了她的希望。如果头一碗揭开的是大肉,那新娘还要揭第二碗,以挽回自己的命运。但三碗不能全揭开,最多只能揭两碗。当然,这只是一种图热闹、耍媳妇的形式,哪能试出什么“前程”。

“试前程”之后,新娘就洗手捋袖开始做“试刀面”了。亲邻姑嫂、大人小孩围得水泄不通,前呼后拥,嬉戏捉弄。新娘在和面时,有的故意多加水,使粘得腾不出手来;有的故意多加面,使干得揉不到一块;有的在新娘排面时,在面上撒些盐,使擀不开。一个个指手画脚,出题刁难,评头论足,说说笑笑,其乐无穷。遇上腼腆的姑娘,就会被耍得手足无措;聪明大胆、手脚利索的则能沉着应“战”。一会儿面擀好了,下在锅里盛在碗里,每人一碗,大家品尝一番,夸赞一番,特别是老人们更乐得合不上嘴,说是吃了新媳妇的“试刀面”“增福增寿”。新郎新娘共同盛一碗各吃一半,谓之“吃和气面”。这时好耍的人,这个再给倒点醋,那个再给放点盐,但无论怎样怪味,新郎新娘都得把这碗面共同吃完,既不能剩,又不能倒。也是当地一种“合卺”形式。

7.拜大小:开始先把祖宗“影”挂起来,新郎新娘先拜祖宗,接着向家人、亲朋、邻居长辈磕头。由傧相一人手里端着盘子,按辈分远近、关系亲疏、有先有后地喝礼:“给XXX磕头了”。给谁磕头,谁就要在盘子里给新郎新娘放些钱或礼物。拜大小的头不能白磕,回报有轻有重,量力而行,有的放些零钱,有的则是放鞋、袜、帕、巾、帽、枕头顶子等物。拜大小的钱物,夫妻同数均分,以示辛劳共得。

过去,当地还有拜庄的习俗。为什么要拜庄?看来大概是为了让新娘认人、认门、认辈分。拜庄一般由嫂子陪同,有一小弟捐拜毡。早先,新娘一出家门,挨门过,见了长辈磕个头,见了平辈行一拜。俗语说:“新媳妇过门三天没大小”。有些平辈好钻空子,硬说他是长辈,也要人家磕头。为了热闹,领媳妇的嫂子也帮着村里人一起耍,她一会儿指着刚学走路的小男孩说:“这叫小叔,快磕!”新娘就只得磕了。一会儿又指着那家正在吃奶的小女孩说:“别看她年龄小,辈儿高着哩,叫她小姑。”新娘照样磕,惹得围观的大人小孩哈哈大笑。新媳妇也明知自己吃了亏,上了当,但也毫无办法。受了拜的长辈,常送一些小礼物给新娘,如手帕、香皂和钱币之类。那些同辈们为了耍得更开心,有的给两个红辣子,表示两口永远“拉住”,表示白头到老不分离的意思;有的给一个鸡蛋,希望新娘来年生个“乖***”。因而,疼爱媳妇的婆婆们,在新娘出门前,一再叮叶她嫂子要多个心眼,不要使新娘太难堪。

8.谢客:婚事办完,设宴席欢送女方“大客”,致谢老、小外家和在事上帮忙代劳的“执客”。席坐齐以后,新郎新娘在席前磕头恭谢。过去,有些总管或傧相还编一些诙谐有趣、逗人发笑的顺口溜,在谢客席上说唱,惹得宾客哄堂大笑,给喜事增添了亲切、热烈和欢乐的气氛。这里选录几段答谢客人的说唱词。

谢老小外家:

老小外家是己亲,人老几辈心连心。

啥事都要麻烦你,礼当重来情意深。

事上人多没吃好,礼仪不周莫在心。

今天万一留不住,吃饱喝好再起身。

娃娃给你磕头相谢哩!

谢厨子:

事上席场做得好,都夸厨子手艺高。

省肉省菜省调和,事主心里也受活。

两把油手一头汗,烟熏火燎把夜熬。

酸甜麻辣巧搭配,吃了谁也忘不了。

娃娃给你磕头相谢哩!

谢吹手:

吹手嘴上功夫硬,吹得合村都轰动。

曲子多,调儿正,是谁听了都高兴。

不是当面恭维你,南北二塬有名声。

这回事儿顾得好,一杯水酒表心情。

娃娃给你磕头相谢哩!

谢执客:

事主费心摆席场,喜事办得真漂亮.。

大小事儿没麻达,多亏众位来帮忙;

出了力,操了心,闲话都莫放心上。

执客个个好勤快.,都夸总管本事强。

还有那—

拉马的,抬轿的,点火的,响炮的;

接客的,瞭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

梳头的,扶女的,司仪的,知己的;

看客的,上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

铺席的,掮毡的,还有人堆里胡钻的;

切菜的,揉面的,烧锅破柴砸炭的;

摘葱的,剥蒜的,担水吹驴磨面的;

扫地的,看院的,提水倒茶抹案的;

抱娃的,收蛋的,买烟灌酒上县的;

端盘的,拾馍的,专门招呼看座的;

还有门口闲站的,爬到墙头逛眼的;

没有事情发尴的,出来进去游转的;

新媳妇脸上乱看的,吃得裤带挣断的……

一并行礼相谢,娃娃给你们磕头哩!

娘家“大客”饭罢临行时,还要由一主事人向女儿的婆婆叮咛、道谢、

客套一番,内容一般都是:

女娃腼腆言语少,针线茶饭做不了。

礼数不到你莫恼,好言好语多指教;

不对你就当面说,一定听话错不了。

一看你家啥都好,回去我也放心了。

婆婆也要向客人表白几句心愿:

回去你对亲家说,我把媳妇当女儿;

吃喝穿戴不勒肯,咱家也没多少活。

粗茶淡饭席也薄,你们都没吃喝好。

以后亲戚常来往,过门可莫绕着过。

互相道谢以后,新郎、家人、亲邻为娘家“大客”拉马、推车、提包,唢呐吹奏,热情地欢送他们上路返回。

9.耍房:许多地方叫“闹洞房”。据考证,这一婚俗,早在汉魏时代就已经形成。传说,从前一塾师先生,有个儿子书画文章都好,远近闻名,未婚媳妇也是精通诗文的才女。高先生一则想显扬儿、媳的才华;二则想让女儿跟着哥嫂学些见识,于是就在儿、媳的新婚之夜,请来当地诗书名流,设筵于新房之内,以庆新婚为题,吟诗对句,唱和饮酒。从此邻里争相仿效,后来演变为“闹房”的婚俗。按有些人迷信的说法是古时洞房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祟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而有“人不闹鬼闹”之说。闹洞房从积极意义讲,有四方面作用:一是表示新郎成家立业,新娘结束少女生活,从此开始新的天地;二是图个吉庆热火,认识亲朋族人,密切亲邻关系;三是过去包办婚姻,男女陌生,互不熟悉,通过闹洞房,增进感情,消除生疏羞涩之感;四是早先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人们借此可以开心。

当地把“闹洞房”叫“耍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结婚三五日内,每天夜里都有人来“耍房”。既有平辈的弟、姐、妹、姐丈、妹丈、表兄、表弟、表姊妹;又有祖、孙辈的男男女女。除了“耍房”之外,还有“听房”、“偷房”的习俗。

“耍房”主要是“耍新媳妇”,探试新媳妇的性格脾气、智慧口才和应变能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奇特,打趣取乐。当地过去“耍房”常有五种形式:

一是让新媳妇说绕口令。

女口:

棚底下一个盆,盆上头一个棚,棚塌啦,盆打啦,

你看,棚赔盆呀么?还是,盆赔棚呀?

又如:

一个白鼻疙瘩猫,一个鼻白疙瘩猫,

白鼻疙瘩猫咬了鼻白疙瘩猫的腿,

鼻白疙瘩猫咬了白鼻疙瘩猫的嘴。‘

你看,白鼻疙瘩猫赔鼻白疙瘩猫的腿呀么?

还是,鼻白疙瘩猫赔白鼻疙瘩猫的嘴呀?

这些绕口令也确实饶舌拗口,难说清楚,口齿不清的新娘露了白,则

满屋哄堂大笑。

二是让新媳妇猜谜语。

女口: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两颗黑葡萄;

晚上睡觉毛对毛。

(眼睛)

一个女子丑是丑,相公拉住不松手;

口对口,吃舌头,妹妹吃得大张口。

(磕瓜子)

一个物,四寸长,**请它入洞房;

半夜三更流白水,只见短来不见长。

(蜡烛)

肉山对***,白水往进送;

尻子拍嘎吱,往进偎嘎吱。

(婴儿吃奶)

对这些似带“丑”、“酸”味的谜语,新娘听了都是脸红不语,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并不开口去猜。于是“耍房”的人便“勒令”新郎动员新娘猜谜,新娘还是不开口,大家就“嘲笑”新郎“怕”媳妇,嬉闹一番,最后有人挑明了谜底,大家一笑。

三是让新娘说出一些有关爱情的顺口溜:

女口:

南墙一朵花,妹妹要戴它;

自己奔不着,哥哥扶一把。

又如:

荞麦皮,筛子底,小妹睡觉搂着你;

席匠编席席不光,睡在妹妹身子上。

有人把此类顺口溜的题目一出,“耍房”的人都开怀大笑,新娘含羞不语,但心里充满甜蜜,暗暗憧憬日后的美满生活。

四是让新郎新娘作游戏

要求夫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某种动作。诸如:一杯酒,新郎新娘各喝一半,美其名曰“交盅酒”;把一片肉吊起来,让两人同站在一个小凳上用嘴去咬,叫做“猴上树”;在小碟里放些荏籽或芝麻,让两人同时用舌头去舔,称为“狗舔碗”;还有“摊煎饼”、“掏虼蚤”、“双亲嘴”、口对口吃糖等等。这种活动,一般新郎倒挺愿意做,新娘则害臊躲避,执意不为。于是人们便向新郎施加“暴力”,轻则“推掀”,重则用鞋底“敲打”,逼使新郎向新娘恳求,或是新娘“不忍”新郎“受刑”,只好依从。

五是让新娘装烟点火。

抽烟的人去“耍房”都要让新娘装旱烟或递纸烟,并要亲手点着,说是新娘装点的烟抽了牙不疼。为了耍笑,新娘在点烟时,有的人故意将烟锅或烟头颤颤巍巍,摇摇晃晃,使新娘无法点燃,并佯装眼花手抖,以试新娘的灵巧程度和动作捷钝。但是有的新娘也趁抽烟人不注意,有意燎了他的胡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耍房”完了人们散去,已是更深夜半,“一刻值千金”,新郎新娘也要度过他们甜蜜的“花烛之夜”。这时,“听房”和“偷房”就开始了。

“听房”是年轻人凑热闹的耍笑事。新婚夫妇的事情越神秘,有人就越好奇,站在洞房窗外,屏声敛息,悄悄“偷听”,听出了故事来,便到处宣扬、耍笑。过去还有“人不听鬼听”、“人听传喜,鬼听传忧”之说。

一些好戏谑的青年人,趁新郎新娘“梦见周公”时,潜人洞房,里应外,施展‘’绝技”,“盗”去新娘卸下的首饰,脱掉的衣物鞋袜等。待小两口一觉醒来之后,才发现遭了“浩劫”,但又束手无策。天亮了,婶娘、姑嫂 “侦察破案”,落实了“所失”东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才将原物归还。有的竟成了多年的笑料和乐道的趣事。

当地习俗以为“耍房”的人多,是人缘好的反映,越闹越喜,越耍越吉。所以,尽管有些人行动莽撞、语言粗俗,新郎新娘都得笑脸相迎,不能流露出厌烦和不满情绪,否则就是“失礼”。

从古到今,“耍房”都是热闹有趣的事,但必须要有礼有节。古人早就告诫人们“耍房”要讲文明、讲道德,绝不可粗俗不堪。汉代著名学者仲长统在《昌言》一书中说过:“今嫁娶元会,捶令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趋之情欲,宣*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长*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晋代著名学者葛洪也在《抱朴子·疾谬篇》中说:“世俗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漫对,其为鄙渎不可忍论,不知限制,致使有伤于流血折肢体者,可叹也。”这两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在“耍房”时有人不知节制,故意在众人之前说脏话,乱开玩笑,借酒发疯,暴露新人的隐私,千方百计让新人难堪,甚至动手动脚,造成伤害,这种过头的作法,绝不可取。

现在“耍房”的习俗依然盛行,但在语言、行为、耍法上比过去文明多了,增加了文化内涵,特别是“偷房”已被彻底废止,这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歌颂古代名人对联

潮汕传统节日

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有句话叫:“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潮汕人多于这些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大锣鼓 嵌瓷 工夫茶 烧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五天。春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吃团圆饭。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正月半”,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当天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节目主要有:营老爷、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过纸”。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

端午节

潮汕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潮汕赛龙舟分“真龙”和“***龙”两种。在包粽方面则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施姑”当天,潮州人或以村为单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1.芋头祭祖。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3.烧塔。这些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几乎与潮汕人的抗元历史有关(传递信息)

冬节

冬节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节丸”便长一岁)、上坟扫墓等(清明行“过春纸”,冬至行“过冬纸”)

除夕

潮汕人称之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祭过祖先,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而后有“围炉”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又叫“压腰”)。和守岁诸环节。

劳热

“劳热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吊灯习俗

出花园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工夫茶 烧瓷 花灯

传说记载:“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于明嘉靖年间潮州府状元林大钦有关。

杂技的历史来源

1、歌颂贾谊

少年有痛哭流涕文章,问西京对策谁优,惟董江都后来居上;

今日是长治久安天下,喜南楚敝庐无恙,与屈大夫终古相依。

译文:贾谊在汉代的见解之髙,只有董仲舒可比;贾谊的忠心足与屈原并论,两人虽然都是怀才不遇,但同样留名千古。

2、歌颂严子陵

钓者不在鱼也;先生其犹龙乎?

译文:严子陵身为垂钓者志不在鱼;难道不就像龙一样吗?

3、歌颂孙尚香

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

译文:思念亲人滴落的眼泪让吴江变冷;希望帝王的魂灵回归的路程艰难。

4、歌颂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译文:描写鬼怪的手法比他人高一等,讽刺贪虐的手法入木三分。

5、歌颂诸葛亮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译文: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6、歌颂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译文:青冢依然是有迹可循,但是无尽的沙漠却无法寄托哀思。

满族有什么习俗和文化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原始人在***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时,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技艺表演,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目是《飞去来器》。这是用硬木片削制成的十字形猎具,原始部落的猎手们常用这种旋转前进的武器打击飞禽走兽,而在不断抛掷中,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回旋“来去”,于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会中表演的节目。

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飞去来器》这个节目至今在民俗活动中传承着,内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上,在***、摔跤、角斗等各种技艺竞赛中,就有《飞去来器》的竞赛,它是以投掷的远近和击中目标的准确程度来评定优劣的。杂技演员把猎技的《飞去来器》加以艺术加工,形成一种巧妙神奇的艺术节目,这种节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还深受观众喜爱。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就在历史长河中被确定下来。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了。《史记·李斯传》记载过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说符》还介绍了介绍了民间曾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汉朝张衡在《西宗赋》里生动地描写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隋炀帝设立太常寺,教授杂技技艺,并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长安端门外天津街举行过百戏演出。杂技到了唐代又有发展,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府《西凉伎》中有描写“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元微之的乐府《西凉伎》中也有“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世界著名的杂技大国。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像古希腊的城邦一样,这些诸侯国在争强称霸的争斗中,都注意笼络人才,这些人才称门客,有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土,有的是武艺高强的武士。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杂技艺术的创造者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他们以一技之长,投身公卿大夫,并不完全为了表演,但关键时候,却往往以其技***主人,创造出一些轰轰烈烈的事业,诸士善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战国四公子及秦相吕不韦养士皆以千计。这里面武士、甲士、力士都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力闻名诸侯,曾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保证了公元前563年诸侯征伐幅[“巾”换成“亻”]阳国的胜利。与他同时参加战斗的狄虎[虎加“厂”字头]弥和秦堇父不仅是力士,还有类似杂技的技术,狄虎[虎加“厂”字头]弥把大车之轮蒙以甲,一手舞动,一手执戟进攻;秦堇父则能蹬着从城堞上悬下的布索登城。叔梁纥的举重、狄虎[虎加“厂”字头]弥的舞轮、秦堇父的爬布,正是汉代杂技《扛鼎》、《舞轮》、《缘绳》的先声。

齐国公子孟尝君被秦王请到秦国软禁起来,孟欲逃归,他托人向秦王宠妃求情,那妃子要孟送她名贵的白狐皮袄。孟只有一件,已经送给了秦王,因此很为难。幸好他带的门客有位善缩身之术者,从狗洞爬进王宫偷出了那件皮袄。这位门客之技可谓后世杂技“钻圈钻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说动了秦王,放了孟尝君,但孟刚走,秦王又后悔了,派兵追杀。孟尝君率众到了秦国边关,该关规定鸡鸣才开门,时值半夜,鸡自然不会叫,追兵立刻即至,可谓危在旦夕。幸好门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几声惟妙惟肖的鸡叫,引得四郭荒鸡齐鸣,守关人迷蒙中以为到了开关时刻,开关放人,孟尝君得以逃离秦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98年,《战国策》上有记载。正由于有此一段因缘,像京剧界奉唐明皇为祖师一样,中国的口技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就是孟尝君。

《列子·周穆王》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所谓化人,就是幻人,他自由出入水火,随意贯穿金石,悬空不坠和穿墙入壁,都是幻术节目。

刘向《列女传》还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遁术:齐宣王有次在宴饮中与钟离春闲话,钟离春故意眩技吸引宣王,说:“窃常喜隐。”“齐宣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宣王大惊……”这位钟离春显然是位善为遁术的方士之流的人物。春秋战国诸士善技为秦汉杂技的鼎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朝代,汉代第五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别喜欢杂技艺术。《史记·大宛列传》说,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布置了酒池肉林,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节目中有各式角抵戏的表演,七盘和鱼龙曼衍,还有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值得提及的是在那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的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奇技异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大为惊叹,深服汉帝国的广大和富强。达到了汉武帝夸示帝国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外交政治目的。

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汉代杂技的卓越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各种节目已成系列,具备了后世杂技体系的主要内容,这在全世界各国的表演艺术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汉代出土的画像砖石中对各类节目都有形象记载:

(一)力技。

狭义的角抵就是指角力,争交相扑之类以力量较量为主的节目,在汉代百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汉画中常可看到人与人,,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图像。百戏表演者中有一类为“象人”,研究者认为就是专业的斗兽士。河南南阳一处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就有二十多处“象人斗牛”、“象人斗虎”、“象人斗犀”等图绘。“载竿”节目中同样显示了表演者的力量,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中的“载竿”一人举竿上面有10人表演,其力量可达千钧。

(二)形体技巧。

中国杂技早在汉代就形成以“顶功”为中心的形体技巧,顶功就要求有过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这种传统一直至今。汉代表现顶功技巧的画像砖石很多,山东嘉祥武氏祠的这两幅就很典型。

(三)耍弄技巧。

汉代的“跳丸弄剑”、“舞轮”都是经常表演的节目,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丸剑乐舞宴饮图”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四)高空节目:

汉代文献和文物图像中都有高空节目的记载,像撞技,走索和戏车,皆有高空表演,缘竿之技在汉代很盛行,基本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平地表演,一是在车上表演前面“百戏图”中戏车上树立双竿双台,表演的少年演员,正从前撞翻跟斗落到后撞的小台上。今天杂技中仍保留此类技巧,“跟斗过车”就是一种。

(五)马戏与动物戏。

“马戏”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桓宽在他的论著《盐铁论·散不足论篇》中说:“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戏,马戏……”。把马戏与百戏并举,可见当时马戏的兴盛。沂南“百戏图”中,就有三个马戏表演,其中一个还将马装饰成龙形。

汉代马戏除了驾驭本领的显示外,还把武艺、舞蹈等各种民族技艺运用其中,百戏图马戏表演者有的就执戟舞练,有的就舞幢。这与西方的马戏有很大区别。河南嵩山三阙之一的登封少室石阙画像上的两位马戏演员,一在马上倒立,一在马上舞蹈。

山东临淄文庙中汉画像石刻中展示的集体马戏的表演,可与沂南百戏图戏车相映生辉。图中有两匹马,前一匹上有一人,身后尚有一人飞身而至,恰好拉住骑者之手,另一人纵身而起,手挽马尾,后一匹马拉着车,车前方有一人腾空飞翔,车上除御者外,其余人物皆作表演动作,车后还有一人纵身欲上。正是这些技艺为后世马戏和空中飞人等表演提供了艺术基础。

汉画像砖石中还有反映各种驯兽节目的形象,如驯虎、驯象、驯鹿、驯蛇等。浙江海宁东汉墓画像中的“驯兽斗蛇图”和武氏祠的“水人弄蛇图”,就是明证。

山东济宁东汉墓画像石上部为驯鸟图,下部为驯象图。六人坐于象背,一人立于挺起的象鼻,可见其驯练动物的水平已经甚高。另外还有驯猴、驯鹤、弄雀等形象。汉代的马戏和驯兽节目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六)幻术。

汉代是中土与西域甚至西方国家进行幻术艺术交流的时代。当时中国本土的幻术有两大类别,一是由***和贵戚支持的大型幻术表演,多以巨大的道具装置和众多演职员共同的表演,如汉武帝的角抵大会中的“鱼龙曼衍”,实际是两个相连接而演出的大型幻术。

汉末曹操统一北方,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曹操特别注意收络人才。对于方士之流的人物,他竭力搜络于自己身边,恐这些人利用幻术奇伎行邪作蛊,倡乱或为敌所用。故而他一闻有异术者即必招来,庐江的左慈,甘陵的甘始,阳城的郄俭等著名方士均被其笼络身边,这客观上给幻术的交流发展提高创造了条件。《后汉书·左慈传》所载他的种种幻术表演,说明当时已发展到极高水平。《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左慈掷杯戏曹操”描写极为生动。此事在建安21年(公元216 年),他表演了三套戏法。“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盛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并放双花”。左慈“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慈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绕殿而飞。”引得众人仰首观看,他则乘机遁去。这三套戏法即变花、变鱼、变鸟,也是现代中国魔术的绝招。

经过魏晋南北朝(公元400-589)160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杂技艺人和乐舞艺人同在宫廷献艺,出现一些传诵一时的杂技艺人,为诗人墨客吟咏。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时期,乐舞杂技艺术是空前繁盛的,唐代诗人墨客不少人吟咏过杂技艺术。白居易有“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府·五部伎》)之句,元稹亦有“前头百戏竟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张楚金的《楼下观绳技赋》生动地描绘了绳技艺人高超而优美的表演技艺:“掖庭美女,和欢丽人,披罗谷与珠翠,捕琼筵与锦茵……横亘百尺,高悬数丈,下曲如钩,中平似掌。初绰约而斜进,竟盘姗而直上,……”

唐代杂技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而美艳动人的女杂技艺人,前面诗中的女艺人被称“掖庭美女”,说明她是宫廷艺人。唐人所著《封氏见闻录》也描写了宫廷的绳技、高跷、“踏肩蹈顶”人上叠人“至三四重”的高超技艺。不少有名的乐舞如《破阵乐》、《圣寿乐》等,都与杂技有关。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指导大臣排练的《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极有名的乐舞,名声远播海外,一百二十人执戟披甲,前有战车,后列战阵,其中的武技与马术即与杂技相通。更有幽州女艺人石火胡(可能是唐代少数民族)把《破阵乐》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她顶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弦,五个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表演《破阵乐》。她们合着音乐的节拍在弓弦上俯仰来去,轻捷如燕。这场表演融“歌舞”、“走索”与“顶竿”之技于一炉,实在是花样翻新。

唐人“载竿”之艺极高,有“爬竿”、“顶竿”、“车上竿戏”、“掌中竿戏”等不同内容。《独异记》中记载着一位三原女艺人能头顶长竿载十八人而来回走动。正是有此种神技,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最典型证明是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中就是以”载竿“为前导的。出行仪仗中杂技乐舞表演,既有显示豪奢气派之意,亦有与民同乐之好,故唐人张祜《千秋乐》诗云: “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中幡本是唐代贵族、皇室出行的仪仗,当时还不是杂技表演的项目,崇尚武技的唐代,一些仪仗兵在锻炼臂力中耍弄中幡,后来民间迎佛走会中,也把中幡做开路仪仗,杂技艺人进一步提高中幡的技艺,美化幡帽的装饰,就成了一项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杂技艺术,至今在舞台上表演着。

唐代的马戏与幻术均极发达,除各种马上技艺外,还有驯马为马舞的表演,唐玄宗有舞马五百骑。唐代幻术戏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唐蒋防《幻戏志》载:“(马自然)乃于席上以瓦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生花,结实取食,众宾皆称香美异于常瓜”。这位马先生还会纯手法的杂技戏法:“ 又于遍身及袜上摸钱,所出钱不知多少,投井中,呼之一一飞出。”

唐代杂技将多种技巧糅和在一起,充分展示杂技超凡入圣、人所难能的特点。除了前边提到的融“歌舞”、“走索”与“顶竿”之技于一炉的石火胡的竿上《破阵乐》,马术也把“冲狭”的高超技艺熔和进来:唐赵麟的《因话录》记有“透剑门伎”一项,说用锋利的刀剑编扎成狭门过道,表演者乘小马从刀丛剑林之间穿驰而过。如果技艺不精,坐骑驾驭不灵,触及刀剑,人马立毙。这个“透剑门”,实际就是汉代“冲狭”的发展,它与马术结合起来,就成了一项在冷兵器时代,超卓而有用的技艺了。

唐代杂技,宫廷与民间共同发展,民间既有街头小艺,亦有戏场献艺,观者达数千人。有的在广场表演,有的则在寺院附近的戏场乐棚。当时的国都长安,大的戏场多在慈恩寺旁,小的戏场多在青龙寺旁。长安有名的杂技艺人解如海,剑·丹·丸·豆、击球诸艺皆精,他与两个妻子和几个儿女的家庭班子,每次演出都千人观看。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都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强大的时代,像汉/唐那样以皇室和国家组织的大型杂技百戏演出已经少见,相反在繁荣的城市,如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都有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元代(公元1206——1368年)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大帝国,它虽然统一中国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对中国各民族的艺术交流,却产生了有力影响。中华艺术史上的奇葩––元杂剧,就是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杂剧”所以有此名称,研究者认为,就是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在戏剧演出中吸收或穿插不少杂技演出的原因。这从山西省右玉县宝宁寺保存的元明时代水陆画中也可以看出。其中的“第五十七,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第五十八,一切巫师神女散乐伶官族横亡魂诸鬼众”两幅,描画了杂技、幻术和戏曲人物的形象,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同场作艺的情状。“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士农工商医卜星相各色人等,下层则是杂技、戏剧演员,特别有意义的是在这幅画里,还把当时为戏曲、杂技演出写词作本的书会才人的形像,摆在了重要地位,弥足珍贵。

杂技、戏曲演员共十一人,有手技戏法、侏儒幻术、舞狮,也有宋元杂剧中的正末和净色。走在最前的侏儒,赤身肥胖,头裹碎花红巾,身上只有一红布裤衩遮羞,肩扛一瓶,可能是表演“入瓶”一类技巧与柔术的杂技。

另有一人肩披努目突睛、海口紧闭的青色狮衣一领、长毛清晰,它很可能是元代高毳狮舞的写照。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特别是杂技更被视为不入流的玩艺,宫廷中基本没有杂技演出的记载,只有明宪宗(公元1465––1488年在位)“行乐图”中有杂技表演的形象。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是戏曲却勃兴起来,特别是自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诞生之后,戏曲武打戏对杂技武艺的吸收成空前之盛。终于形成以武戏为招徕的繁荣景象。

跟头本来是杂技技巧中重要一项,在清代戏曲中,它被戏曲表演所吸收化用在方方面面,故清末有所谓“京剧里的跟斗,杂技里的顶”的俗话。明末安徽班就有“剽轻精悍、能扑跌打”的声誉,当年演目连戏诸般杂技,竞呈舞台,经近50年的熔铸冶炼,自然更有火候。徽班进京后每场演出必有专重跌打扑斗的武戏。从当时在北京看过安徽班演出的人记载看,他们是吸收了不少杂技技巧的:

“武剧,以余所见于京师者,其人上下绳柱如猿猱,翻转身躯如败叶;一胸能胜五人之架叠,一跃可及数丈之高楼,目眩神摇,几忘为剧。”(见王梦生《梨园佳话》)。

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的作品《都门杂咏》“卖艺”——诗云:“歌童扮旦妙娉婷,小戏多从嵩祝听,《卖艺》最宜灯下看,夜间看耍火流星。”

这是在戏曲中有机地穿插杂技“耍火流星”的记叙。

清代杂技艺人漂泊江湖,生活凄苦,但出于对祖宗的艺术的挚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的系列幻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清代杂技除“撂地摊”,在城镇乡村中流浪卖艺外,一些技艺高超的艺人,也被邀请做富室贵家的堂会演出和逢年过节的行香走会的表演。清末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就反映了这些杂技的演出情况。

1949年以后,杂技艺术更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组建中国国家杂技团的事情,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请罗瑞卿、廖承志、田汉、李伯钊等七人组成筹备杂技团工作组,这七人中有战功卓越的将军,有资深的戏剧家、导演和文化交流的***,由此可见国家对此事的重视。

当时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征集了一批优秀杂技节目,并邀集知名艺人来北京会试。从中挑选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杂技节目,在李伯钊、周巍峙等新文艺干部直接指导下,经过一个月的集训,编排出新中国第一台杂技晚会。

这些传统杂技节目经过初步整理,在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上都作了初步加工,使之面貌一新。在***怀仁堂举行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国家最高***的肯定和鼓励,并当场决定由这批艺人组成一个团体,出访苏联和欧洲各国。周恩来总理命名该团为中华杂技团,1953年正式建团,改称中国杂技团。

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杂技的生动形象,画师们也喜欢把杂技演出作为绘画的重要内容。这些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杂技情况,同时也说明了杂技艺术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秦汉杂技

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汉代更将角抵戏发展为包括多种乐舞杂技节目的角抵百戏,其中弄剑、跳丸、倒立、走索、舞巨兽、耍大雀、马上技艺、车上缘杆、顶竿、***相斗、五案、七盘、鱼龙漫延、戏狮等节目,盛极一时。

根据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在位)为了显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节目中有各种百戏技艺,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代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这些技艺奇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对汉帝国的广大和富强深为赞叹,达到了汉武帝夸示帝国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

异域奇技使汉代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发展。自此皇室每年都要举行此项活动,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会演大会,持续演出达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

敦煌壁画

唐代的《宋国夫人出行图》这是敦煌石窟中的一幅唐代(公元618~907年)巨型壁画,它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国夫人出行时的声威显赫的场面。走在这支浩大队伍最前面的是杂技“预竿”,竿上有四个儿童进行着技巧表演,有的似翱翔的飞鸟,有的如倒垂的猿猴,有的在竿上造型,有的在竿尖起顶。预竿者张开两臂,阔步前进。这个惊险卓绝的顶竿表演,为这位贵夫人的盛大出行大壮行色。这幅画人物造型刚健、生动、真切,是杂技壁画保留得较为完整的一幅。

唐代

唐代的“漆饰弹弓”

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张唐代的漆饰弹目背上,画了一幅精彩的杂技表演场面。画面分为七段。最上段是观赏者和歌舞表演。第二段是“顶竿”。第三段是武术“叠罗汉”。第四段也是“顶竿”,竿上有三个人攀缘,竿端有一园盘,盘中坐一女孩子。再下面是“弄丸”和奏乐者,形象细致生动。

塑金杆马街体提梁银壶

19***年在中国西安南郊出土的文物中,曾发现一件仿皮囊形的提梁银壶,壶身的两面各浮雕着一匹骏马,马颈上系着飘带。口中衔着酒杯,作蹲踏状,飘带和马尾向上扬起,栩栩如生。这匹马的动作,同唐代张说在《舞马词》中所描写的“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非常吻合。这是唐代出现舞马的可靠例证。

辽代

辽代的《便桥会盟图》

这幅画卷的作者陈及之,画史上很少耙载,而他的作品却很不平凡。可晃我国古代燕名的优秀作家,也正不少呢。款字题着L赫申1年号,不可杏考;L石渠宝岌1税他是L遗1人,不知道有何根据。这裹只就作品先作个筋明的介招。 L便桥会盟圈卷1是一幅三丈一尺六寸八分的畏卷,描窟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与突厥的可汗—葫利,在畏安(今陕西西安)城西凹外渭水上的便桥,相会豁盟的膨史故事。展朋画卷,我们首先着到的,是一除突厥部落的漪」:,在魔朋的原野_匕骑着睹焉放漩地奔眺着,除形宛似一条畏蛇,不断地向前难行。 到了画幅中}川,有一部分骑士在表演着各种式样的焉技。打焉球是表演中的一种,一男一女对着阮站在焉背上,使四个像具有生命力的小东西—属球,随着激剧前淮的行列,在他们雨者的空阴中,灵巧地跳踏着。另外还有按好指头、把箫靠近嘴唇,拍板雨分、鼓褪举起等作各种勤作姿态的奏案者,和站在焉背上趴舞的女妓。又有一个人头顶在焉背上,脚朝士,在脚上横一木捧,另一个人双手抓住术休,作倒立状。但是健壮的焉,却没有注意到这些,而只顾自己尽情的奔跑。就在这畴候,周圃的一些骑士们,勒住了自己的焉,停下了表演,摒住呼吸,扭搏了头

宋代

宋代的“马术彩釉瓷枕”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是中国瓷器的兴盛时期,一些精美的瓷器上也留下了杂技表演的健美形象。在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里,珍藏着一个宋代的瓷枕,上面就釉绘了生动的马术表演。它反映了宋代的马术水平和人民对马术的喜爱。

明代

明宪宗行乐图

明代成化三十一年(公元1485年)所绘的国画长卷《明宪宗行乐图》,是一幅专门描绘明代宫廷杂技表演盛观的巨画。画的第一部在大殿的台阶前,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头上,朝着殿上躬身行礼,并吹奏着吉庆如意的曲子。第二部分中间是“钻圈”:一人作鱼跃的姿势,准备腾空穿越。另一人站在圈旁,似在站脚助威。后边一人起着倒立,大概是穿过桌圈。圈的两旁是两种不同的蹬技表演。第三部分是“蹬长竿”,一人仰卧桌上,吹着洞萧,双足蹬着竖立的长竿,竿上有一小孩手拿三角小旗,两腿挟着长竿。每一节目都有锣鼓伴奏。有的演员一边表演技巧,一边吹着洞萧或短笛,这种形式是过去所没有的,它增加了表演轻快、活泼的气氛。

清代

民间风俗画中的杂技

以杂技为题材的民间风俗画很多。清代(公元1644~1911年)末年的画家吴有如曾绘有“豫园把线图”、“跳狮”等。程砚秋先生生前曾珍藏有清人绘制的杂技画。在中国北京图书馆中也保存了无名氏画的“民间放耍图”,里面有抖空竹、踢毽子、变戏法、驯猴羊、武术、驯熊、驯狗、耍花坛、盘杠子、耍石锁等二十多种节目,画技虽不甚高,但却保留了当时杂技表演的情况。

A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B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灸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乾隆末年。内容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满族著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