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助_助人下石的下场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7-06 0
  1. 落井下石的解释
  2. 形容人的不良品质的成语
  3. 临危下石的意思和造句
  4. 为什么好人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5. 长大后,你发现什么样的人不能深交?
  6. 落井下石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典故
  7. 平时人缘不好的人会不会在你遇难的时候落井下石呢?
  8. 临危下石啥意思

临危下石代表什么意思具体如下可供参考:

一、简述

临危下石,汉语成语,拼音是lín wēi xià sh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出自《野叟曝言》第五九回:“水夫人慨然叹息道:‘……即衣冠名教中,讲说道学,夸谈经济者,少什么看风使柁、临危下石之人。’”作谓语、定语。

助人的助_助人下石的下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造句

1、临危下石的人是不道德的;意大利人Bruno听浩然说,用成语“临危下石”造句是一个格外困难的任务;小萍正在全神关注地画画,杨千在去往新和县玉其喀特乡中学的小面包车上,给如娟和晏霞讲解了“临危下石”的故事。

2、孟乐同学正一心一意地在用淡蓝色的彩色铅笔描天生尤物柳如是的工笔画,体型和***女星李湘有几分像的琪婷老师冷不丁走过来,要她用成语“临危下石”造句,她的脸瞬时变成了白色。

3、连年持续不断的天灾,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而且暗示天意要灭赵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还排在第一位,始皇决定放弃魏国,率先向赵国发起进攻,正是临危下石;临危下石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相反的正面行为则是在困境中给予别人援助和支持。

三、成语

1、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2、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特征

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落井下石的解释

同样的道理,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了相关的***道德的教育,内心里把“落井下石”、“被人欺负”等设定为“不应该”或“很不应该”的行为。一旦现实中发生了“落井下石”、“被人欺负”这样的***时,这些呈负电的不应该信息分子就会放电产生不快乃至生气的激素。

或许你有时偶尔会相信弱肉强食这样的话,但“弱肉强食”这样的应该或合理的概念的正电能被你设定的很弱,远远比不上“落井下石”、“被人欺负”等不应该的负电设定来的高强。所以尽管你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很正常、很自然的,然而一旦“落井下石”、“被人欺负”的事情发生了,你最终也还是会痛苦的。

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反对弱肉强食(不应该)的人而言,“落井下石”、“被人欺负”的事情就会使他们更加生气了。因为不应该加上不应该就更加不应该了,或者说负电加负电,负电的电能就更加高强了,在生理心理上的负电***就更强烈了,负激素的分泌就更多了,也就更使人生气了。

形容人的不良品质的成语

落井下石意指在别人遭受困境或失败时,进一步加以攻击、诋毁或伤害

1、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把石头扔进掉进井中的人身上的情景,比喻在别人已经遭受打击的情况下进一步加以打压或嘲讽。 "落井下石" 这个成语原本源于民间故事,后来被形象化为成语,用以形容那些在人们困境时加以进一步打击的行为。

2、这个成语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负面倾向,即在某人处于困境或失败时,有些人会趁虚而入,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方的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落井下石" 这一行为通常是出于小家子气、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竞争心理或找寻自我慰藉的欲望。

3、对于施行者来说,这些行为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感,但对于被打击的人来说,这将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痛苦和伤害。

这个成语的含义并不宣扬这种行为,而是在道德和***层面对其提出了批评。

4、正如许多成语一样,"落井下石" 提醒我们要反思和警惕自己在别人困境时是否伸手相助而不是进一步加以打击。它旨在强调人们应该懂得同情和包容,并且经受试炼和困境时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

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1、嫉妒和竞争心理:有些人在看到别人成功或有所成就时,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嫉妒或竞争心理而产生"落井下石" 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努力培养自信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以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2、自我反思和成长:当我们遇到自己"落井下石" 的冲动时,应该反思自己的动机和行为。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并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临危下石的意思和造句

恬不知耻、为虎作伥、助人下石、落井下石、自私自利

一、恬不知耻 [ tián bù zhī chǐ ]

解释: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出自: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

二、为虎作伥 [ wèi hǔ zuò chāng ]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自: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为着要得虎子而身入虎穴,决不是身入虎穴去为虎作伥。

三、助人下石 [ zhù rén xià shí ]

解释: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出自:鲁迅《三闲集·通信》:“对于他们,攻击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来助人下石呢。”

四、落井下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解释: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出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九:为什么要在别人危急的时刻,落井下石……太不讲做人的道德了。

五、自私自利 [ zì sī zì lì ]

解释: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出自:柔石《二月》二:我么?你问我么?我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

为什么好人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临危下石是指在面临危险或困难时,借机对别人进行攻击或伤害。

临危下石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在别人处于危险或困难之际,趁机对其进行攻击或伤害。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对别人的嫉妒、恶意或报复心态。临危下石的人往往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却落井下石,给予更多的困难和打击。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恶劣品性,也是对人情道义的背离。

临危下石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某个同事因为工作失误而处在被上司训斥的边缘,同事利用这种情况说三道四,向上司提供更多负面信息,进一步加重同事的处境。这种行为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破坏工作氛围,造成更大的困扰和伤害。这个成语有贬义含义,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它人处境艰难时候落井下石的行为。

临危下石的行为不仅在工作场所存在,也可以在其它生活场景中看到。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有些人在别人遭遇困难或失败时,予以攻击和嘲笑,进一步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形象。这种行为只会加剧对方的困境,增加其心理负担,并且会给自己带来道德上的污点和社交关系的恶化。

强调的是,临危下石的行为是错误和不道德的。团结互助、相互支持是共同生活的基本原则。在别人处境困难时,应该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渡过难关,而不是踩一脚。临危下石只会加剧矛盾和冲突,损害人际关系,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和人格尊严。

临危下石的危害

1、临危下石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相反的正面行为则是在困境中给予别人援助和支持。所以,应该倡导和践行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如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等。在团队合作、家庭关系以及社交交往中,都应该尽量避免临危下石的行为,而是以善意和慈悲之心对待别人。

2、应该认识到临危下石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要保护自己,学会合理应对负面评论和攻击,保持自己的积极心态,并通过传播正能量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友爱、和谐的社会

长大后,你发现什么样的人不能深交?

过去老家有一句骂人的俗语:“好人不长久,祸害一千年”,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说中国好人没好报,这在少时我非常不解,如果好人得不到好报谁还去做好人?可是远的如雷锋,近的如几年来一个个好人离开了人世,高秀敏走了,傅彪也走了,丛飞走了,陈晓旭也走了,甚至我以前的一个公认的“好人”报刊编辑朋友英年早逝,使我不得不坚持原来的预想,思考起来这样一种不正常社会现象的背后深层次原因。    现实中并非我年轻时候所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宗教以及道德教育里所教育人说的那样因果相报,好人一生平安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一个人想做好人或决心不做好人不单纯是由自己决定的,甚至不公平的机遇以及丑恶的人性鬼使神差常常也使许多好人好事做成了坏人坏事,所谓民间的“斗米养恩人,升米养仇人”就是说的这样的道理,人性的丑恶由此可见一斑,善与恶是社会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矛盾,并且一定条件下之间能够发生转化,因此过分讲究善的好人走极端必然会顺理成章变成传统意义上的恶人,一个是无辜牺牲自己身上利益却激发助长别人以及社会恶的“傻子”,虽然动机能够作为判断犯罪的首要条件,但不仅讲究实惠的世人根本无法有心情或者有时间去了解判断好人好事的用心,而且客观上人们的善却未必能够得到好的社会成果。当善良人的好心被坏人贪婪的欲望利用后,得到了便宜的家伙只会变本加厉,想方设法从这些“好人”手里骗到更多的利益,能够不怨恨好人们给予得太少就不错了,显然这些被救济者根本就不想回报,把好人的善心视为理所当然。再之在整个社会无论权力还是舆论都被不受到制度约束的虚伪的坏人所掌握时,别有用心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被剥削掠夺者的思想,打着提倡大公无私的口号保持他们自觉损己以“公”,其实是鼓励他们变相的做既得利益的奴才,如此奴才的命运可想而知!最后,旧样板戏中反面人物鸠三也说过一个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试问连天老爷都不让好人得好报,好人还有好下场吗?这样的话虽然是一个艺术虚构的人物所言,但现实中仔细琢磨不无道理!不过这个天老爷不一定玉皇大帝,却可能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巨富!    做一个好人这是许多老百姓追求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不少老百姓变成了老好人了,一切都自己扛着,不仅工作生活上、心理上没有任何人关心他们她们,好象他们她们就是天生乐于奉献的对象,是大家随便索取的所在,而且一般人有气首先喜欢向好人撒气,因为坏人不敢得罪,而好人却不能够还嘴、还手,欺负好人一时间成为社会时髦,反正传统好人总是被塑造成不敢反抗的羔羊形象,长期以往,生理上、心灵上承担的重荷越来越大必然最终摧垮了好人们的身心,但即使这样,一些社会宣扬的伪道德还在此基础上,打着嘉奖与荣誉的光环来让这些身患疾病的好人继续自残,本来人家就承担了不必要的社会责任,已经被搞得倾家荡产,百病缠身,危在旦夕,由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好人变成一个需要别人帮助的弱势群体以及病人,这时候,再有人或者社会鼓励她们他们无条件损己利公,我可以负责地讲这无疑于一种落井下石的***行为与强盗逻辑,如果真心为他们他们好,关心她们他们的话,应该不允许这些“好人”再做自己力不从心的好人好事了,老百姓都成为那样的好人“傻子”了,想想是什么人偷偷乐了?不要说坏人呗!    值得悲哀的是古往今来大多数好人都是被社会舆论和强势力量劫持着,逼得做好人好事的,虚伪的道德教化貌似为大家创造一个美好的温馨的社会——只要***献出来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然而说这些话的人却正是压迫在大家身上的既得利益者,意思无非欺骗人们:你们的一切困难与窘境都是由于你们自己相互间做好人好事做得不够引起的,与我们统治阶级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能够保障好人私人利益的社会制度他们她们肯定得不到好报,既然是国家合法公民,他的劳动成果或者自己权益就不该让社会以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利益去掠夺,除非他已经非常有实力并且自愿,不问青红皂白地要所有老百姓都去做好人好事,这分明就是变相抢劫!因此好人得不到好报最主要的一条原因便是坏人得不到坏报,他们煽风点火,混淆视听,浑水摸鱼,才使成千上万的好人“傻子”永远在道德伪善的光芒下前仆后继地惨遭在最低生活线上痛苦挣扎,被奴役以至于早逝的命运,其实一个文明民主法制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命财产以及健康都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保障,中国的好人要想得到好报唯有改革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个体的好人没有无所谓,但***和社会一定要做“好人”。但愿今后中国好人有好报,让“好人”流泪又流血甚至早亡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整个社会应该形成爱护好人,帮助好人,反哺好人的良好风尚,慈善家不能够成为好人被无休止忍痛割爱的借口!

落井下石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典故

有四种人是不建议深交的:利益熏心的人、虚伪的人、言而无信的人、碌碌无为的人

人活在这个世上,可以说总会遇到一些形形的人,如果遇到良师益友的话往往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帮助的,但是如果交往了一些不好的朋友,不单单没有帮助,甚至有些还会把你打入深渊,首先利益熏心的人是不能深入交往的,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是不会看重交情的,即使跟你交往更多的也是看到你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或者是你身上有哪些东西是他们需要的,这种人就如同苍蝇见了血一样,一窝蜂的去抢去吸,而且这样的人当你有事找他帮忙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门都没有的,在他们的心里自己才是最大的,是非常自我的,损人不利已的事是经常做,因此遇到这样的人建议你躲得远远的,遇到了微笑点头即可。

?

其次的话就是虚伪的人了,可以说遇到这样的人只能算你倒霉了,因为这样的人非常的会伪装自己,平日里跟你称兄道弟的,甚至在你风光的时候还会去讨好你,但是一到你遇到困难了,想找人帮忙的时候人都找不到,甚至有些还会落井下石,所以对于那些人前人后有双重面孔的人,还是建议你远离,因为这样的人完全就是没有任何的底线,一般也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还有就是言而无信了,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还是信任问题,无论是情侣还是朋友,可以说一旦失去信任的话那么无疑就会远离,因此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的话,那么不妨趁早选择离去,遇到这样的人不要过于仁慈,因为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满嘴跑火车,甚至你都不知道他说的那哪句是真哪句是***的,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多作苦恼,干脆还是直接断开比较好。

最后就是碌碌无为了,生活中我们常常都能听说与正能量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变得正气满满的,相同如果身边都是碌碌无为的人,那么无疑自己也会被感染得失去动力,而且越是颓废的人一般都见不得别人好,所以遇到这样的人不用纠结,直接转身就走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平时人缘不好的人会不会在你遇难的时候落井下石呢?

落井下石成语故事典故

释义意思是有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救,反而往井里投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和陷害。

例句其些发展中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拿***当作最好的朋友;可是,一旦发生了重大***,确实有了困难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们,反而落井下石,逼他们就范听命,任其摆布。

近义;反义乘人之危 背后诬陷;雪中送炭 助人为乐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是唐朝时的文学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少年时,就以文章优美著称,名声很大。成年后,学识渊博,中了进士。当御史大夫时,因有过失而被贬到永州去做司马(官职名),后又调到柳州去当刺史。

韩愈是柳宗元同时代的大文豪,他眼见好友柳宗元后来被小人所诬,郁郁不得志地死去,就替柳宗元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有段话的大意是:“唉!读书人要等到穷困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气节。现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里巷时,大家互相爱慕,用酒食来做游戏追逐,很和睦的谈笑着,还指着天地,流着眼泪,发誓要生死与共,绝不背弃,那样子就像真的一样。但是如果有一天,遇到小小的利害,便冲突起来,翻脸不认人了,甚至落井下石。这种人应该是连禽兽或野蛮人都不如,但是他们却自以为做得高明。”

临危下石啥意思

应该不至于,即便平时针对我,人缘也不可能非我不可,平时总是针对自己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一般的话不会相助,主要是考虑的问题也很多。可能对方不愿意接受,对方会感觉到没有面子等等问题。一起来看看相关知识

很多人在落难的时候,虽然过得很艰难,但是他们的内心其实不愿意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窘迫。他们宁愿自己咬咬牙挺过去,靠着自己的力量的改变现状,维护内心最后的尊严。这个时候如果你冒然去帮助对方的话,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触及他敏感的内心,让他感到自己没面子、没尊严,以后难以在你面前抬得起头。

因此,在你帮助别人之前,要先看看对方是不是明确的向你寻求了帮助。如果没有,你就不要冒然打破对方的生活状态。与其给对方一些微不足道的关心,不如维护他的尊严。

二、过度的帮助,容易遇到得寸进尺的人

电视剧欢乐颂里面的主人公樊胜美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的家人重男轻女,什么好处都给了家里那个不务正业的哥哥,甚至要樊胜美去帮哥哥偿还债务。而她毕竟能力有限,长期受到家里人的道德,日子过得十分糟心。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最开始你可能是处于同情或是情义,去帮助了落难中的那个人。对方可能看准了这一点,对你的给予产生依赖,得寸进尺,希望收到你更多的帮助。

毕竟你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而对方的需求却像个无底洞,长此以往,不仅你帮不了对方,还会把自己推向深渊中,跟着对方一起陷入泥潭。因此,不建议你去帮助落难中的人,否则你会得不偿失,最终拖累了自己。

临危下石是指在他人处于危险或困境时,对其进行攻击、背叛或抛弃的行为。

一、成语来源

临危下石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夫尧之盗舜也,临危而援之以为友。”意思是说夏朝的尧发现了舜的才能,虽然自己地位岌岌可危,但还是关心并支持舜,最终舜得到了尧的继位嘱托。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负面含义,表示在关键时刻对别人进行攻击或背叛的行为。

二、成语解析

临危下石字面上的意思是在危机时向下投掷石块。引申为在他人处于困境时,对其进行攻击、背叛或抛弃,以图自保或谋取私利。这种行为被视为背叛、不忠和无情的表现,是一种道德上的谴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缺乏团结和帮助他人的冷漠态度。

三、使用场景

临危下石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出现的背叛行为。它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集体在困难时期没有相互扶持和支持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个人在他人面临危险时对其进行攻击或背叛的态度。

四、相关例子

例子1:A和B都是同事,他们关系一直不错。然而,在公司裁员时,B因为工作表现不佳被列入名单。在B最困难的时刻,A竟然站到了管理层一边,毫不犹豫地将B推向了深渊。这就是临危下石的典型例子。

例子2:在一场山火中,一个小村庄处于危险之中。当村庄的居民向周围的村庄求助时,却遭到了拒绝。其他村庄的人选择当作没看见,不愿提供帮助。这是临危下石的明显表现。

总结:

临危下石是指在他人处于危险或困境时,对其进行攻击、背叛或抛弃的行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后来逐渐演变为负面含义。

临危下石常用于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出现的背叛行为,用以谴责那些在关键时刻缺乏团结和帮助他人的冷漠态度。了解临危下石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解析、使用场景和相关例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避免这种不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