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疾怎么读,亟疾苛察相高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06 0
  1. 有关疾的四字成语
  2. 带疾字描写疾病的词语
  3. 张释之执法的文言文怎么翻译?
  4. 李牧守边文言文阅读
  5. 亟疾苛察什么意思?
  6. 什么疾什么的成语

喋喋不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ié dié bù xiū,指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一、出处

《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亟疾怎么读,亟疾苛察相高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津津乐道

反义词:默不做声、守口如瓶、默默无言

三、典源

《史记.卷一零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绦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

释之曰:「夫绦侯>、东阳侯2>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8>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喋喋不休的例句

1、刘老师老是喋喋不休的叫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老是在玩,可我们没听,在考试的时侯考了一个差成绩。

2、我放学刚回来,妈妈一会儿叫我写作业,一会叫我洗澡,一会又说我的各种不是,自从放学回到家嘴就没有停下来过,真是喋喋不休。

3、这一次我没有考好,妈妈一看怒了,晚上的时候说要考好,早上也说,妈妈喋喋不休的直唠叨个不停。

4、过年的时候,我遇到长辈总是喋喋不休说:“祝新年快乐,红包多多,快快给我”长辈们还是很乐意听这话的。

5、这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妈妈气得每天都要教训我好几次。已经一连5,6天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停止,我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考好,好让妈妈闭住她那喋喋不休的嘴巴。

有关疾的四字成语

原句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译文

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挤他想让他死,就使人拿耸人听闻的话来吓唬他,李朴态度安然毫无惧色。

附录: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李朴传

原文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注释

1、推鞫:亦作“推鞠”。审问。《隋书·裴蕴传》:“蕴知上意,遣张行本奏威罪恶,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唐陆贽《商量处置窦参事体状》:“若不付外推鞠,则恐难定罪名。”宋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私用钱物休和,事下开封府推鞫,皆无事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累絏多人,辗转推鞫,始有一人吐实。”

2、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宋无名氏《道山清话》:“绛欲以危言中伤大臣,事既无根,徒摇众听。”明张居正《上六部禀帖》:“且巧为诋说,捏造危言,遂为纂修所影藉。”

3、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晋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唐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诗:“中忆裴子野,泰然倾薄糜。”《云笈七签》卷***:“心既泰然,不寿何待。”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实由于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

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宋史·理宗纪一》:“李全之叛,淮东提刑司检法吴澄等出泰州城谒贼,各追官勒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熙宁三年敕:‘今后官员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编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

5、待罪: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汉司马迁《史记·季布传》:“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当时季布任河东守。)”宋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尝力辩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

6、玉音:原系尊称帝王的言语。《尚书大传》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宋苏森《<栾城集>后序》:“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癸未,(上)临雍讲学,玉音朗朗。”后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三国魏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十:“开坼新诗展大璆,明珠炫转玉音浮。”宋杨亿《送刘秀州》诗:“骑置迢迢阻玉音,左鱼江海遂初心。”

7、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闻召对之音;众***攻,终致南迁之患。”明高启《西清对雨》诗:“坐咏西清暇,君王召对稀。”《儿女英雄传》第40回:“及至他得了讲官,大考起来,渐次升到国子监祭酒,便累蒙召对。”

8、政体:为政的要领。汉荀悦《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牍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9、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委曲》:“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宋范仲淹《金在熔赋》:“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

10、排击:排斥;抨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贾表之)资禀甚豪,尝谓仕宦当作御史,排击奸邪。”明李东阳《曹参论》:“设非平、勃诸臣为之排击拨正于后,则汉之为汉,我不敢知,恶在其为清净之效也?”清彭绍升《<南畇先生遗书>后序》:“而于时有当湖陆子者出,复以排击王学为功,又因王子而并罪高子。”

11、失今不治:不研究实际情况。不治:不研究。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

12、鲠直:刚直;率直。《后汉书·黄琬传》:“(刁韪)在朝有鲠直节,出为鲁、东海二郡相。”《水浒传》第53回:“李逵虽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第一,鲠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巴金《随想录·纪念雪峰》:“见第一面我就认为雪峰是个鲠直、真诚、善良的人,我始终尊敬他。”梁斌《红旗谱》十一:“(大贵)沉默了半天,才鲠直地说:‘我看着这脯红,三天不吃饭也不饥!’”附:骾直:刚强正直。鲁迅《中国***史略》第二十篇:“其父铁英为御史,中玉虑以骾直得祸,入都谏之。”

13、嗾(sǒu):唆使;嗾使;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

14、立额买扑: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额:规定的数目。如:额地(计入纳税纳粮数额的田地);额外主事(明清各部中,等级最低的官员);额子(定额;规定的数目)。买扑: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后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宋欧阳修《乞免蒿头酒户课利札子》:“臣窃见河东买扑酒户,自兵兴数年,不计远近,并将月纳课利,支往边上折纳米粟。”宋张耒《明道杂志》:“仁宗时,有大豪焦隐者,尝诣三司投状,乞买扑解州盐池,岁纳浄利。”

15、田畴:泛指田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孙希旦集解引吴澄曰:“田畴,谓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汉贾谊《新书·铜布》:“铜布于下,***铜者弃其田畴,家铸者损其农事,谷不为则邻于饥。”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慙种玉。”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

16、墟墓:丘墓;墓地。《礼记·檀弓下》:“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晋潘岳《悼亡诗》之三:“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一老翁坐墟墓间,旁有狐十余,各捧书蹲坐。”鲁迅《中国***史略》第二篇:“其流风至汉不绝,今在墟墓间犹见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之图。”

17、厚赂:多多贿赂。

18、禁从:帝王侍从。特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学侍从官。宋叶适《<阴阳精义>序》:“郑公不登禁从死,景元老为选人亦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三》:“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登禁从,累帅方面。”《云麓漫钞》卷十引宋王明清《挥麈録》:“张耆既贵,尝欲置酒邀禁从,上许之。”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有官有职差遣,以登台阁禁从为显宦。”

19、邂逅:偶然;侥幸。汉王充《论衡·逢遇》:“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合上意,故谓之遇。”《魏书·恩幸传·侯刚》:“兼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本有杀心,事非邂逅。”宋王安石《高魏留》诗:“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宋陆游《夜读兵书》诗:“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另:意外;万一。《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资治通鉴·汉安帝建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邂逅,不期而会,谓出于意料之外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南史·张邵传》:“若刘穆之邂逅不幸,谁可代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知祥浚壕树栅,遣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将四万人,骁锐指挥使李延厚将二千人讨绍深”元胡三省注:“既浚壕树栅为守城之备,又遣重兵出讨,以兵有邂逅,战苟不利,则退守无仓卒失措之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原狱》:“(孙令)乃谓姑妇:‘……汝家本清门,不过一时为匪人所诱,罪全在某。堂上刀石具在,可自取击杀之。’姑妇趑趄,恐邂逅抵偿,公曰:‘无虑,有我在。’”

20、居官:担任官职。《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史记·汲郑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旧唐书·白居易传》:“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红楼梦》第37回:“贾政自元妃归省之后,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

21、文具:谓空有条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司马贞索隐:“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也。”《宋史·哲宗纪一》:“有司奉行失当,几于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体究一切非违,务要实行,无为文具。”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明时黄册盖多有不实者,及一条鞭法盛行,而编审亦为文具。”

22、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觐”汉郑玄注:“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23、常赋:固定的赋税。《魏书·食货志》:“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赋之外杂调十五,颇为烦重,将与除之。”唐孙樵《书何易于》:“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仗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宋范成大《寒亭》诗:“自云足踏地,常赋何能免。”

24、助边:谓捐献财物以资助边防费用。《汉书·卜式传》:“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清李渔《奈何天·虑婚》:“大爷何不乘此未借之先……也仿卜式的故事,捐几万银子去助边。”

25、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唐玄宗***二年(714),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十八年(730),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转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与出纳。代宗后,常由宰相兼领,有时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废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皇帝出巡时有行在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运使。辽南面财赋官亦有都转运使与转运使,掌赋税钱谷仓库出纳与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转运使。元、明有都转运盐使,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与唐、宋、辽、金转运使职责不同。

26、真腊:真腊国。中国古籍中用以称七至十七世纪吉蔑王国,位于今柬埔寨。其名始见《隋书》。自唐武德以后屡与中国通使。宋元时期中国商人颇有在其地安家经商者。元人周达观撰《真腊风土记》,是研究真腊古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唐韩愈《送郑尚书序》:“其海外杂国,若躭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此自真腊携来,所谓‘田婆罗’也。”

27、安南:安南国。安南国是越南的古称。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本来的越南只包括现越南北部一带,不包括现越南南部-本来的占城国。古代越南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是中国领土。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越南叛乱,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北宋***无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安南国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当时越南是中国安南都护府管辖。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胡朝),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十二万。1407年六月,明朝消灭越南胡朝后,声称为了回应当地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便将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国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之后安南兵连祸结,明军数次作战不利。至明宣宗时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断然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现如今的越南国在清朝嘉庆前称安南国,是当时中国的属国。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维祁与安南国王阮光平交战,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扬。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调露元年(679)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唐末的905年(一说为906),静海节度使独孤损被贬职流放与此同时,中国境内藩镇割据,政局混乱,而安南鸿州的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自称静海节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认既成事实,认可曲承裕静海节度使之职,并加封同平章事( ?ng bình ch?ng s?)。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曲承裕任职不久,便于907年6月去世,其子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Khúc H?o)继位。曲承裕越南史称“曲先主”。后梁贞明三年(917),曲颢去世,由儿子曲承美袭位,史称曲后主。这段时期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这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绍兴二十六年(1156)即见于记载。淳熙元年(1174)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淳熙二年(1175)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28、边患: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汉贾谊《新书·匈奴》:“国有二族,方乱天下,甚于匈奴之为边患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文皇之三犂虏庭,知其必为边患也。”

29、平生: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晋陶潜《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唐裴度《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唐子方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译文

李朴,字先之,是虔州的兴国县人。考中绍圣元年(1094)进士,调任临江军司法参军,移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称许。移任虔州州学教授。因为曾说隆祐太后不应当废弃居瑶华宫的事,皇帝有诏令审问此案。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挤他想让他死,就使人拿耸人听闻的话来吓唬他,李朴态度安然毫无惧色。不久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适逢大赦,注名登记为汀州司户。

宋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说自己任职四十六天,没有听到李朴的话,就对李朴说:“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李朴曰:“你知而不言,没有你父亲的风骨。”范纯礼为此落泪。

右司谏陈瓘推荐李朴,有圣旨召大臣廷对,李朴首先说:“熙宁、元丰以来,施政纲领屡次变革,刚有一两位大臣学问不同,接着就各持己见,互相排挤,不研究实际情况,这一定会导致形势不能补救。”又说:“如今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之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败坏心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皇上下诏不要受王氏局限,那么就可以英材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耿直,其他执政三次拟任官职,他都压下不下达,又任命他为虔州教授。又唆使言官议论李朴搞元祐学术,不应当做儒生的老师,于是罢免为肇庆府四会县令。

有奸民说县东边的地方出产金宝,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打破田畴,发掘坟墓,多多贿赂(官吏)才停止。李朴到任后,请求废弃这种制度。改任承事郎,主管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宋钦宗在东宫时就听闻他的名声,到他即位后,授予他著作郎之职,半年内一共升迁五次官至国子祭酒,因病不能到职。宋高宗即位,授任秘书监,迅速征召,未到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赠官宝文阁待制,他的两个子孙被封官。

李朴自从做了小官,天下人抬高他的名声。蔡京要强求拉拢他,就让他所信赖的人向他说明心意,答应让他做皇帝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他,蔡京怒形于色,然而最终没有害他。中书侍郎冯熙载想意外见一下李朴,李朴笑着说:“(我都)不见蔡京,怎么能见冯熙载呢?”任官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名声。在广南,阻止了广南帅孙竢凭空头条勤王,不如发放固定的赋税资助边防。改变了漕使郑良借助真腊国(今柬埔寨)夺取安南国(今越南)的计策,来平息边患,人们称赞他有智谋。李朴曾自撰墓志铭说:“把天作为心志,把道作为本体,把时代作为运用(根据),就可以做好事了。”这大概是叙述他自己一生的志趣吧。有20卷《章贡集》流传于世。

带疾字描写疾病的词语

有关疾的四字成语有:

疾病相扶[jí bìng xiāng fú]: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疾不可为[jí bù kě wéi]:指病已不可医治。

疾恶好善[jí wù hào shàn]:痛恨邪恶,喜悦善良。形容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jí è rú chóu]: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亦同“嫉恶如仇”。

疾恶如雠[jí è rú chóu]: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

疾恶如风[jí è rú fēng]:痛恨坏人坏事就像狂风猛扫一样。

疾恶若雠[jí è ruò chóu]:指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

疾风暴雨[jí fēng bào yǔ]: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疾风横雨[jí fēng héng yǔ]:疾:急速猛烈。形容声势浩大,来势迅猛。

疾风劲草[jí fēng jìng cǎo]: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疾风甚雨[jí fēng shèn yǔ]:指大风急雨。

疾风迅雷[jí fēng xùn léi]:形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象暴风急雷那样猛烈而迅速。

疾风骤雨[jí fēng zhòu yǔ]: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疾如雷电[jí rú léi diàn]:快得就像雷鸣闪电。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

疾如旋踵[jí rú xuán zhǒng]: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形容变化很快。

疾声大呼[jí shēng dà hū]:疾:急速。急促而大声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疾言厉气[jí yán lì qì]:犹言疾言厉色

疾首痛心[jí shǒu tòng xīn]:①伤心到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疾言怒色[jí yán nù sè]: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疾走先得[jí zǒu xiān dé]: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疾言倨色[jí yán jù sè]: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疾雨暴风[jí yǔ bào fēng]: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疾言遽色[jí yán jù sè]: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疾言厉色[jí yán lì sè]: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疾足先得[jí zú xiān dé]: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疾首蹙额[jí shǒu cù é]: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疾之如仇[jí zhī rú chóu]:疾:同“嫉”,嫉恨,痛恨。嫉恨他人如同仇敌。

疾之若仇[jí zhī ruò chóu]:疾:同“嫉”,嫉恨,痛恨。嫉恨他人如同仇敌。

疾声厉色[jí shēng lì sè]: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疾痛惨怛[jí tòng cǎn dá]:指痛苦的情怀与悲惨的惦念。

内容拓展

疾,外文名suffering,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半包围结构,词性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像一个人中箭的样子,疾的籀文由“廿”和智的省略写法组成,指疾病,由生病引申为痛苦,又引申为憎恶、痛恨,还有快,急速,猛烈的意思,也是脉象名。

基本解释

⒈病;各种病证的泛称:~病。~甚将死。~患;积劳成~〈引〉痛苦:~苦。痛心~首。又〈引〉缺点,毛病:残~。小~。讳~忌医。《灵枢·五变》:“余闻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

⒉厌恶,憎恨:~恶如仇。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⒊妒嫉:~贤。~能。

⒋快,急速,猛烈:~速;迅~;手~眼快。~行。~驶。~足先得。~风扫落叶。~雷不及掩耳。

⒌疼痛:~首蹙额。

6.猛烈。见“疾风”。

7.快速,急速。见“疾行”。

8.脉象名。指脉动急速,超过常数。《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详细解释

(1)〈名〉轻微病的叫疾[ill]

疾,病也。——《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雍也》

(2)〈名〉泛指病[disease]

司马子反辞以心疾。——《韩非子·十过》

如:疾革(病情加重):疾损(病情减转,病情好转);疾动(发病;疾病发作);疾棘(病危)

(3)〈名〉废疾;废疾的人。亦泛指病人 [disability;patient]

如:疾瘵(废疾,残疾)

(4)〈名〉疫疠;发生疫疠 [epidemic disease]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寡人无疾。

君有疾。

已有疾疫。——《资治通鉴》

又如:疾疫(发生疫病);疾疠(瘟疫)疾疟(指疟疾);疾厉(即疾疠)

(5)〈名〉痛[ache]

如:疾首(头痛);疾痒(痛痒)疾心(痛心)

(6)〈名〉痛苦;忧患[suffering]

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身自疾痛。——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又如:疾痛惨怛;疾困(疾苦;疾疢);疾吏(病困的小官吏)

(7)〈名〉缺点,毛病,瑕疵[fault]

必有窃疾。——《墨子·公输》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史记》

(8)〈形〉快速;急速[quick]

奋疾而不拔。——《礼记·乐记》

征鸟厉疾。——《礼记·月令》

而疾讨陈。——《左传·襄公五年》

何来疾也。——《战国策·齐策四》

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草枯鹰眼疾。——唐·王维《观猎》

疾驰入仆营。——清·《谭嗣同传》

又如:疾快(快速);疾言(言语急迫);疾进(急速进行);疾疾(迅速的样子;急遽不安的样子)

(9)〈形〉敏捷;轻快[quick;nimble;sharp]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又如:疾伶(机敏伶俐);疾俏(动作轻快灵活);疾跳(精悍,机灵)

(10)〈形〉急剧而猛烈[rapid;sharp;violent]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又如:疾威(暴虐残酷);疾雨(急骤的雨);疾雷(急雷,突然响起的雷。比喻汹涌的波涛)

(11)〈形〉恶[evil;bad]

如:疾日(恶日,不祥的日子)

(12)〈形〉怒,强狠[angry;fierce]

如:疾视(瞋目怒视)

(13)〈形〉强大,宏大[powerful]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14)〈动〉患病,生一般的病[fall ill]

寒暑不能使之疾。——《荀子·天论》

又如:疾色(患病的脸色);疾耗(患病的坏消息);疾作(疟疾发作)

(15)〈动〉厌恶;憎恨[disgust;hate]

尔无忿疾于顽。——《书·君陈》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生而有疾恶焉。——《荀子·大略》

有亡而无疾。——《荀子·大略》。杨倞注:“疾”同嫉,嫉恨。

疾其君者。——《孟子·梁惠王上》

愤世疾邪。——明·刘基《卖柑者言》

疾大户兼并。——清·张廷玉《明史》

又如:疾恶(恨恶人);疾心(憎恶之心);疾吏(憎恨狱吏)

(16)〈动〉极力;尽力;努力[do one's utmost;spare no effort]

《荀子·荣辱》:“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

《荀子·荣辱》:“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

《荀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

吕氏春秋·尊师》篇:“疾讽诵”

如;疾争(极力争辩);疾作(努力劳作);疾耕(努力耕作)疾学(努力学习)

(17)〈动〉嫌怨[detest]

疾王听之不聪。(听,名词。聪,耳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疾怨(怨恨)

(18)〈动〉通“嫉”。妒忌[envy;be jealous of]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书·秦誓》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商君书·修权》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又如:疾裘妒枕(夫妻间对双方有外遇的嫉妒);疾夫(妒忌者);疾心(心生妒忌);疾忌(妒忌)

(19)〈动〉忧虑[hesitate]

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庄子》

(20)〈动〉非难,毁谤[slander]

如:疾毁(毁谤)

说文解字

卷七疒部疾

病也。从疒(nè)矢声。?,古文疾。?,籀文疾。秦悉切

病也。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按经传多训为急也。速也。此引伸之义。如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止部曰。疌、疾也。从?。矢声。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声字疑衍。秦悉切。十二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部 疾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5

〔古文〕《唐韵》秦悉切《集韵》《韵会》昨悉切,音嫉。《说文》病也。一曰急也。《徐曰》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易·复卦》复亨出入无疾。《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又《玉篇》患也。《左传·桓六年》谓其不疾瘯蠡也。《疏》不疾者,犹言不患此病也。

又《玉篇》速也。《广韵》急也。《易·系辞》帷神也,故不疾而速。《诗·大雅》昊天疾威。《传》疾犹急也。《礼·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疏》疾,捷速也。《张衡·南都赋》总括趣欱,箭驰风疾。

又《增韵》恶也。《左传·昭九年》辰在子卯,谓之疾日。《注》疾,恶也。

又《尔雅·释言》疾,齐壮也。《疏》急速齐整,皆于事敏速强壮也。

又虐也。《诗·大雅》疾威上帝。《朱注》疾威,犹暴虐也。

又怨也。《管子·君臣篇》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注》疾,怨也。

又毒害也。《左传·宣十五年》山薮藏疾。《注》山之有林薮,毒害者居之。

又姓。《姓谱》元魏疾陆眷。

又车辕前之下垂在地者曰前疾。《周礼·秋官》大行人立当前疾。

又刘疾,鸟名。《尔雅·释鸟》鶛,刘疾。

又与嫉通。《书·君》尔无忿疾于顽。

又《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传》见人之有技艺,蔽冒疾害以恶之。《史记·孙膑传》庞涓恐其贤於已,疾之。

又与蒺同。《前汉·扬雄传》及至获夷之徒蹶,松柏掌疾黎。

又《韵补》叶才诣切,音剂。《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喜,音戏。《诗·大雅》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叶下戾。《司马相如·上林赋》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汨隐漂疾。

考证:〔《尔雅·释鸟》鹊,刘疾。〕谨照原文鹊改鶛。

张释之执法的文言文怎么翻译?

1.疾病的疾字开头的成语

疾恶如仇

疾言遽色

疾言厉色

疾足先得

疾雨暴风

疾走先得

疾病相扶

疾不可为

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

疾风骤雨

疾声厉色

疾首痛心

①伤心到时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疾言倨色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疾言厉气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疾言怒色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疾风劲草

疾恶如雠

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

疾恶如风

痛恨坏人坏事就像狂风猛扫一样。

疾恶若雠

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

疾风暴雨

疾风甚雨

指大风急雨。

疾风迅雷

形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象暴风急雷那样猛烈而迅速。

疾如雷电

快提就像雷鸣闪电。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

疾如旋踵

疾首蹙额

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2.写出带“疾”的成语

讳疾忌医 暴风疾雨 暴:急骤,猛烈;疾:迅疾。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亟疾苛察 指急剧猛烈,以苛刻烦琐为明察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疾声厉色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

形容对人发怒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

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不徐不疾 徐:慢。疾:快。

不快不慢,从容自然。大声疾呼 疾:快。

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吊死问疾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

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腹心之疾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

比喻要害处的祸患。甘心首疾 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

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膏肓之疾 指不可医治的绝症。高材疾足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

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寡人之疾 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

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含垢藏疾 本谓应有包容的气量,后转用以指包容坏人坏事。

河鱼腹疾 指腹泻。含蓼问疾 蓼:一种苦味水草。

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讳疾忌医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疾风迅雷 形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象暴风急雷那样猛烈而迅速。

疾不可为 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

积忧成疾 忧:忧虑。长久忧虑就会得病。

疾如雷电 快提就像雷鸣闪电。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

疾如旋踵 旋踵:转动脚跟。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

形容变化很快。疾雷不及掩耳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疾言厉色 疾:急速。

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疾风知劲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疾言遽色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疾足先得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疾风扫秋叶 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疾恶如仇 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

积劳成疾 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疾首蹙额 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疚心疾首 疚:久病,忧虑。因歉疚而内心不安。

心中不安,头痛脑胀。形容十分悲痛忧愁或不安。

手疾眼快 形容机灵敏捷。深恶痛疾 恶:厌恶;痛:痛恨。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痛心疾首 疾首:头痛。

形容痛恨到了极点。纤芥之疾 比喻不必在意的小毛病。

偕生之疾 偕生:与生俱来。先天性的疾病。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烟霞痼疾 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薪之疾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畅叫扬疾 指大吵大闹。“畅叫”即“唱叫”,吵闹之意。

“扬疾”犹嚷唧,亦吵闹沉疴宿疾 疴:病;宿:长久的。指重病和老病。

也比喻积久而成,为害甚大的社会弊端。出丑扬疾 暴露丑恶。

除疾遗类 遗:留下。类:种。

只治表面的病,又留下了病根。比喻去患不彻底,留下祸根。

悼心疾首 心里伤感,头部疼痛。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妒贤疾能 见“妒贤嫉能”。愤时疾俗 同“愤世嫉俗”。

愤世疾俗 见“愤世嫉俗”。愤世疾邪 犹愤世嫉俗。

高才疾足 同“高才捷足”。攻疾防患 匡正过失,防止祸患。

河鱼之疾 河鱼:腹疾的隐称,因鱼腐烂是从腹中开始而得名。指腹泻。

疾风暴雨 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

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疾风劲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疾风骤雨 疾:又快又猛;骤:突然而猛烈。

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疥癣之疾 疥、癣:轻度的皮肤病。比喻无关紧要,不碍大局的小毛病、小问题、小障碍。

亦作“疥癞之疾”、“疥癞之患”、“疥癣之病”、“癣疥之疾”。马迟枚疾 见“马工枚速”。

犬马之疾 谦称自己的疾病。伤心疾首 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

心腹之疾 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

癣疥之疾 比喻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和小毛病。掩瑕藏疾 掩:遮盖。

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藏:隐瞒。

疾:毛病,过错。掩盖缺点,隐瞒过错。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疾恶如雠 〖解释〗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

疾恶如风 〖解释〗痛恨坏人坏事就像狂风猛扫一样。疾恶若雠 〖解释〗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

同“疾恶如仇”。疾风甚雨 〖解释〗指大风急雨。

疾风彰劲草 〖解释〗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同“疾风知劲草”。

疾雷不及塞耳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暇掩耳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疾首痛心 〖解释〗①伤心到时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疾霆不暇掩目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

3.比喻快速而带疾字的词语

有病互相扶助。借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疾恶如仇

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疾恶如雠

同“疾恶如仇”

疾恶如风

痛恨坏人坏事像狂风猛扫一样

疾恶若雠

同“疾恶如仇”

疾风暴雨

①急遽而猛烈的风雨。②形容声势浩大的运动。③形容(战斗)非常激烈

疾风劲草

见“疾风知劲草”

疾风扫秋叶

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所向无阻

疾风甚雨

谓大风急雨。语出《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疾风迅雷

①猛烈的风,急遽的雷。②形容猛烈的气流和巨大的响声

疾风彰劲草

犹言疾风知劲草

疾风知劲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疾雷不及塞耳

同“疾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及掩耳

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

疾雷不暇掩耳

同“疾雷不及掩耳”

疾声厉色

同“疾言厉色”

疾首蹙额

亦作“疾首蹙頞”。厌恶愁苦貌;厌恶憎恨貌

疾首蹙頞

见“疾首蹙额”

疾首嚬蹙

犹言疾首蹙额

疾首痛心

①伤心到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疾言倨色

见“疾言遽色”

疾言遽色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

疾言厉气

犹言疾言厉色

疾言厉色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或感情激动时说话的神情

疾言怒色

犹言疾言厉色

疾雨暴风

见“疾风暴雨”

疾走先得

同“疾足先得”

疾足先得

行动迅速的先达到目的

李牧守边文言文阅读

张释之执法文言文翻译

1.张释之执法翻译之后汉文帝就任命张释之担任廷尉,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查问(这件事)。那人说从外县来,听到跸藏在桥底下。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

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跸,判他罚款。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换了别的马,难道不会使车坏而伤害到我吗!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律法是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任了。

况且当时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一旦有偏颇,天下使用法律(就会)随他或轻或重,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只有(希望)陛下明察这事!”过了很久,文帝说:“廷尉判罪是正确的。”

原文:

张释之执法--西汉司马迁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扩展资料:

张释之执法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作品赏析:

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哉!有味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是写张释之、冯唐,但也一笔关涉两面,他们两人所以能显示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从谏如流”的汉文帝。

汉景帝时,张释之由于景帝衔恨在心,“犹尚以前过也”,丢了官职,只能作个徒有其名的淮南王相。而冯唐也被任命作了楚相,甚至最后连这样的职位都保不住。作者昭示他们的坎坷际遇,是对封建政治的控诉。文末,司马迁引用《尚书》之语称赞张、冯是“不偏不党”,“不党不偏”。景帝疏远贤者,不正是亦党亦偏的表现吗?作者对封建政治的批判之意是极明显的。

该传在写作上也能体现司马迁的风格,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一些细节之处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写,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更能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如对张、冯二人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百度百科-张释之冯唐列传

百度百科-张释之执法

2.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的翻译是什么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的翻译是: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执法》原文:

第一段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①。有兄仲同居②。以訾为骑郎③,事汉文帝,十岁不得调④,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⑤。”欲自免归⑥。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⑦。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⑧。文帝曰:“卑之⑨,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闲事⑩,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3.张释之执法原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令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

4.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答案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

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如;“固……乎”:难道……吗?)

(2)用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用来;“动、(忍)”:使……震动(坚强);“曾”:通“增”,增加)

5.张释之执法(全文翻译+重点词)一、知识要点

1、特殊句式

于是使骑捕(省略句)

曰县人来(省略句)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判断句)

廷尉,天下之平也(判断句)

是法不信于民也(被动句)

2、文言实词

上行出中渭桥出:经过

匿桥下匿:躲藏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当:判罚

吾马赖柔和赖:幸亏

释之治问治问:查究追问

二、参考译文

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查问(这件事)。那人说从外县来,听到跸藏在桥底下。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跸,判他罚款。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换了别的马,难道不会使车坏而伤害到我吗!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律法是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任了。况且当时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一旦有偏颇,天下使用法律(就会)随他或轻或重,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只有(希望)陛下明察这事!”过了很久,文帝说:“廷尉判罪是正确的。”

三、启发感悟

张释之处处以朝廷的利益为重,以“廷尉,天下之平也”谏劝汉文帝对犯跸者不能根据一时之气随意用刑,表现了他那刚正不阿的精神。这在两千年后的现在,也是很值得我们提倡的。

6.张释之执法原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令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昂。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

亟疾苛察什么意思?

1. 重金悬赏古文《李牧守边》的现代文意思

译文:

赵国大将李牧,常年居守在雁门(今山西右王南),防备匈

奴进犯.他设置官吏以方便为原则,将收来的租税都送入幕府,作为官兵的

费用.每天杀好几头牛慰劳士兵.练习骑马射箭,各处多设烽火,多派间谍.

尔后又和将士约法说:"如果匈奴前来侵犯,要立即收兵回城防御,谁胆敢

捕捉敌人,立即问斩."匈奴每次来犯,他都立即收兵防守,不与敌交战.

这样几年,没有什么遗漏和损失.然而匈奴却以为李牧是胆怯,就是赵国边

关的士兵也以为自己的将领是胆怯.赵王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李牧,李牧依然

如故.赵王就将李牧召回,派人代李牧为将领.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来

犯时,都出兵交战,多数失利,伤亡很多,边疆的百姓不能种田畜牧.于是

重新请李牧出任将领,李牧声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便再一次强请李牧出

来带兵.李牧说:"如果任用我,必须允许我用以前那样的办法,我才敢奉

命."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前往边关.到了边关后,仍然照以前的方法去做.

匈奴进犯一无所得,到头来还以为赵兵胆怯.边关的兵士每天都得到赏赐,

却不愿享用,都宁愿出战.于是就广选战车,得到1300乘;挑选战马,得到

1.3万匹;挑选坚锐士兵5万人,弓箭手10万人;指挥他们练习进攻,又大

肆放牧牲畜,老百姓满山遍野.匈奴来时,***败不胜,将几千人让他掳去.

匈奴单于听说后,率大军来犯,李牧广设奇阵,用左右两翼攻击,终于大败

匈奴,杀死匈奴10多万骑兵,匈奴单于也逃走了.以后10多年,匈奴再也

不敢侵略赵国的边境了.

2. 李牧戌边的文言文和翻译

原文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翻译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很胆小。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

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原文赏析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

3. 文言文《李牧》的翻译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

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

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

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

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4. 文言文《李牧将兵》的翻译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5.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16 . A 解析 A .“善”应为“和……交好”。

17. A 18. C 解析 ①是说文帝听了冯唐话后发怒,②是文帝对冯唐的询问,⑥是说文帝让魏尚重新担任云州太守。 19.C 解析 C .云中太守被削爵位原因应是他犯了错报杀敌人数的罪。

三、20. ( 1 )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破、北”“为……所”“禽”各 1 分,句意 1 分)其他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赵国人。

冯唐以孝顺著称,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我住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

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交情甚密,所以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拍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 ( ) 我难道还担心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能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大举侵犯朝祁。汉文帝正为此感到忧虑,于是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会任用廉颇、李牧?”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轮,还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军队的战功、赐爵封赏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啊!我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将驻守边境时,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因此他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

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了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们整天全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符合实际情况,执法吏就用法律制裁他们。

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执法吏却有法必依。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了,奖赏太轻了,惩罚太重了。

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多报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执法吏,夺了他的爵位。由此说来,陛下即使能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任命冯唐做车骑都尉,让他掌管中尉和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冯唐又被免职。汉武帝即位,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

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再做官,于是让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6. 文言文 李牧传 翻译

李牧传 原文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十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宠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参考翻译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导读 :李牧作为赵国的良将,用兵与众不同,为常人所难以领会。后被赵王召回,由他代将。

读者从文中明显可以看出李牧的“将”才和赵王的不识才。

注释 :① 代雁门:代地雁门郡,今山西武宁以北一带 ②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③ 莫府: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 莫:通“幕”,将帅在外的营帐。 ④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 ⑤ 烽火谨:烽火相传。

7. 张释之执法原文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 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 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 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 “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 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 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 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 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 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 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 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 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 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 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 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 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 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 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 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 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 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 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 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 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 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令 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 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 此天下称之.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 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 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 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 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 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 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 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 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 “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 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 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 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 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 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 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 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 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 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 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

什么疾什么的成语

词目

亟疾苛察

发音

jí jí kē chá

释义

指急剧猛烈,以苛刻烦琐为明察。

引用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 亟疾苛察 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 《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 ...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 亟疾苛察 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於二...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八下 ...命,时号「四瞪」;前江东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提点刑狱王鼎皆 亟疾苛察 相尚,时号「三虎」,是岂称朕忠厚爱人之意欤?纮已降知衡... 《资治通鉴》汉纪六 ...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 亟疾苛察 相高。其敝,徒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 《史记三家注》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汉书作“喋喋”,口多言。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 亟疾苛察 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索隐:案: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 《艺文类聚》卷二十二 人部六 ...事,曾不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急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以 亟疾苛察 相高,无恻隐之实,是故不闻其过,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 《长短经》14章 是非 ...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 亟疾苛察 相高。然其弊,徒文具耳!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

疾在第二个字的成语有:手疾眼快、眼疾手快、讳疾忌医、亟疾苛察、以疾掩迟、剽疾轻悍、攻疾防患、无疾而终、除疾遗类、现疾说法、行疾如飞、抱疾方剧、其疾如风等。

一、手疾眼快 [ shǒu jí yǎn kuài ]

解释:疾:迅速。动作迅速,眼光敏捷。形容机灵敏捷。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赶在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

二、眼疾手快 [ yǎn jí shǒu kuài ]

解释: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如之奈何?”

译文:要是被做事机警敏捷的人捉住送了官府,我们又能拿别人怎么办。

三、不疾不徐 [ bù jí bù xú ]

解释: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出自:宋·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君调用财力,不疾不徐。”

译文:你调用财力的速度,不快不慢。

四、亟疾苛察 [ jí jí kē chá ]

解释:指急剧猛烈,以苛刻烦琐为明察。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

译文:秦王朝重用刀笔为武器的官吏,官吏猛烈地以苛刻烦琐为明察的事情上告。

五、以疾掩迟 [ yǐ jí yǎn chí ]

解释:疾:急速,猛烈;迟:迟缓;掩:乘人不备而进袭。用快速的行动方式去袭击动作迟缓的敌方。

出自:西汉 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

译文:在其刚刚生长的时候就扼杀,以盛的名义来掩盖衰败,用快速的行动方式去袭击动作迟缓的敌方,以饱和控制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