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不避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翻译_忠者不辩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7-07 0
  1. 卷十九·赵策二(2)
  2. 张骞事迹文言文 的翻译~急急急~!!!!!
  3. 解答文言文师旷论学
  4. 片言解祸文言文翻意
  5. 范质传文言文
  6. 求《庄子外物》的全文翻译

一、原文

《史记·刺客列传》

作者:西汉·司马迁

忠不避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翻译_忠者不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崤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居有间,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沈,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于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于期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于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錊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欠。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二、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肴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问,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先生,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

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这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太子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的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仓促之间,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

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也不高兴了好一会儿。

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都各有差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

于是秦王***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卷十九·赵策二(2)

1. 邹炳泰文言文翻译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三十八·邹炳泰传 原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

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

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

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

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

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

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

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

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

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

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

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

二十五年,卒。 炳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

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是江苏无锡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3)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编修之职,(受命)编纂《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

清朝的国家学校因袭元、明两代的旧制,没有建立太学,邹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请求(建立太学)。乾隆四十八年(1784),高宗在太学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礼仪完成,就此下诏增建太学。

过了两年,开始举行皇帝亲临太学的典礼,当时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邹炳泰为国子监祭酒。

不断升迁做了内阁学士,历任山东、江西省学政。嘉庆四年(1800),授任礼部侍郎,调去管理仓库,除去积久的弊端。

(后)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被弹劾去职。嘉庆六年(1802),朝廷考察在京官吏政绩,特别给予他加级并记录在案的奖励。

军船交粮赊欠的,已经准许抵充补足,后到的也是这样办理。邹炳泰考虑到年年累积欠账(不好),(因)与同事达庆意见不合,(所以)自己详细写奏章上奏,皇帝下诏斥责他片面固执恣逞意气,降级留任。

又上奏(请求)监督(官吏)轮流值班住在仓库的事,说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役出入仓库滋生弊端,应该让他们在仓库外的房舍居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嘉庆十年(1806),升任左都御史,又升任兵部尚书,兼管工部,管理户部三库。

嘉庆十一年(1807),兼管顺天府尹事。嘉庆十二年(1808),调任吏部。

嘉庆十四年(1810),加赠太子少保。管理仓库的官员高添凤偷盗米粮的事情暴露,他因为久任仓库主官却未能察觉此事,被剥夺东宫的职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久以后才又恢复。

嘉庆十六年(1812),任户部尚书。不久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

邹炳泰在吏部任职很久,尤其对选拔任用官吏非常慎重。嘉庆十八年(1814),因为选拔兵部主事有误,同事瑚图礼遵从主管官员的意见,坚持为他辩护。

邹炳泰力极力谏诤说:“吾年龄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能对俸禄官位恋恋不舍呢?(主要是为了)不能够使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被败坏了!”自己上疏禀告其中的原委,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最终罢免了瑚图礼的官职。不久有两位降职革职官员因捐复职,核准后反对任职的意见不合适,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他不合,于是上疏奏闻皇上,皇上斥责邹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任。

又有盗贼在昌平县八仙庄劫持了兵部主事姚堃,皇上下诏说,因为此地接近京城地区,官吏庸碌低劣,不能制止盗匪,罢免了邹炳泰兼管府尹事之职。等到教匪林清的叛乱发生,叛党答多居住在固安及黄村,追究邹炳泰在任不能觉察此事,以中允、赞善之职降职候任。

不久退休,回故乡老家。嘉庆二十五年(1821),去世。

邹炳泰自考中进士开始,不登朝廷重臣之门,浮沉于馆职,很久之后才跻身仅次于卿相的***。多次执掌礼部取士事务,被称赞能够获得贤士。

在朝为官不随便苟且,清仁宗(嘉庆帝)重用他,但是最终还是被贬黜。 注释 1、庶吉士:明、清官名。

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

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

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沿明制,于翰林院。

2. 解释一段文言文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

原文: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译文:魏主颁下诏书,认为:“北方人把土叫做拓,后来又叫做跋。

原文: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 译文:魏国的祖先源自黄帝,因尊崇土德的缘故成了大王,所以称作拓跋氏。 原文: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译文:那泥土,黄颜色中的一种,是万物最初的源头; 原文: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译文:应该改姓元。

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3. 翻译文言文《新五代史 唐臣传第十六张宪》

张宪,字允中,晋阳人也。

为人沈静寡欲,少好学,能鼓琴饮酒。庄宗素知其文辞, 以为天雄军节度使掌书记。

庄宗即位,拜工部侍郎、租庸使,迁刑部侍郎、判吏部铨、东都副留守。宪精于吏事,甚有能政。

庄宗幸东都,定州王都来朝,庄宗命宪治鞠场,与都击鞠。初,庄宗建号于东都, 以鞠场为即位坛,于是宪言:“即位坛,王者所以兴也。

汉鄗南、魏繁阳坛,至今皆在, 不可毁。”乃别治宫西为鞠场,场未成,庄宗怒,命两虞候亟毁坛以为场。

宪退而叹曰: “此不祥之兆也!” 初,明宗北伐契丹,取魏铠仗以给军,有细铠五百,宪遂给之而不以闻。庄宗至魏, 大怒,责宪驰自取之,左右谏之乃止。

又问宪库钱几何。宪上库簿有钱三万缗,庄宗益 怒,谓其嬖伶史彦琼曰:“我与群臣饮博,须钱十余万,而宪以故纸给我。

我未渡河时, 库钱常百万缗,今复何在?”彦琼为宪解之乃已。 郭崇韬伐蜀,荐宪可任为相,而宦官、伶人不欲宪在朝廷,枢 艹兄级位 曰:“宰 相在天子面前,事有非是,尚可改作,一方之任,苟非其人,则为患不细。

宪材诚可用, 不如任以一方。”乃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丈现 。庄宗遇弑,明宗入京师,太原犹未知,而永王存霸奔 太原。

左右告宪曰:“ 魏兵南向,主上存亡未可知,存霸之来无诏书,而所乘马断其秋,岂非战败者乎!宜拘 之以俟命。”宪曰:“吾本书生,无尺寸之功,而人主遇我甚厚,岂有怀二心以幸变, 第可与之俱死尔!”宪从事张昭远教宪奉表明宗以劝进,宪涕泣拒之。

已而存霸削发, 见北京巡检符彦超,愿为僧以求生,彦超麾下兵大噪,杀存霸。宪出奔沂州,亦见杀。

呜呼!予于死节之士,得三人而失三人焉。巩廷美、杨温之死,予既已哀之。

至于 张宪之事,尤为之痛惜也。予于旧史考宪事实,而永王存霸、符彦超与宪传所书始末皆 不同,莫得而考正。

盖方其变故仓卒之时。传者失之尔。

然要其大节,亦可以见也,宪 之志诚可谓忠矣。当其不顾其家,绝在礼而斩其使,涕泣以拒昭远之说,其志甚明。

至 其欲与存霸俱死,及存霸被杀,反弃太原而出奔,然犹不知其心果欲何为也。而旧史书 宪坐弃城而赐死,予亦以为不然。

予之于宪固欲成其美志,而要在宪失其官守而其死不 明,故不得列于死节也。

4. 文言文崔延伯传及翻译

崔延伯,博陵人。

祖崔寿,在彭城陷入江南***。崔延伯很有力气,少年即以勇壮闻名。

出仕萧赜,为缘淮游军,带濠口戍主。太和年间进入皇魏,高祖深深嘉许这种行为,常任统帅。

胆量勇气过人,兼有谋略,征讨之处,都立下了战功。积累功劳位次渐进,朝廷除授他为征虏将军、荆州刺史,赐爵定陵男。

荆州地形险恶,蛮左寇乱,常有结聚作乱的势力,崔延伯自统军讨伐,无不摧灭,由此穰地安宁,没人再敢捣乱。 永平年间,转任后军将军、幽州刺史。

萧衍派他的左游击将军赵祖悦率军偷据峡石,帝下诏让崔延伯为别将,与都督崔亮一起讨伐敌人。崔亮令崔延伯据守下蔡。

延伯与别将伊瓮生挟淮造营。崔延伯于是取车轮,去掉外圈,削尖其幅,两两相对,揉竹为绳,贯连不绝,一共十多道,横水为桥,两头安置大辘轳,士兵在里面任情出没,不可烧斫。

崔延伯既断赵祖悦等人后路,又让舟船不能相通,所以萧衍援军不能前往救援,赵祖悦全军都被俘虏。延伯在军中被拜平南将军、光禄大夫。

崔延伯与杨大眼等从淮阳来到京城,灵太后在西林园引见崔延伯等。太后说:“卿等志尚雄猛,都是国中名将,前番平定峡石,上下称快,这乃是卿你的功劳啊。

但是淮河堤堰仍在,应该有所打算,所以招引你们一起商量,各人拿出一套方案以备后用。”杨大眼说:“臣的主意是从水陆两路,同时并进,这样便可无往而不克。”

崔延伯说:“为臣今天要小与大眼作难,既对圣颜,答旨应符合实际,淮水水南水北都有沟渠,陆路进攻的计策如何实施?依臣短见,愿圣心怜悯水兵的勤苦,给他们一年时间,专门练习水上作战,如有意外情况发生,随召可用,无往不克。”灵太后说:“爱卿所说,深中要害,就按你说的办。”

永平二年(509),朝廷除授他为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在州任上***官民财物,声名闻于远近。

朝廷召还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任镇南将军、行岐州刺史、***征西将军,赐给骅骝马一匹。

正光五年(524)秋天,因以往在扬州建淮河桥的功劳,封为当利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不久又增加食邑一百户,改封新丰,晋爵为子。 当时,莫折念生兄天生由陇而下东进犯境,征西将军元志被莫折天生所擒,贼势汹汹,进驻黑水。

帝诏崔延伯为持节、征西将军、西道都督,与行台萧宝夤一起讨伐敌人。萧宝夤与崔延伯在马嵬扎下营垒,南北相距百余步。

萧宝夤每天召集督将讨论打击敌人的方法,崔延伯每说“敌人刚刚胜利,气势正锐,难以与之争锋”。萧宝夤一脸不高兴:“君你荷国宠惠,总军出讨,国家安危便系于一身,而你每每显示出怯懦之情来,损我皇威,挫军锐气,这是你的罪过。”

崔延伯第二天早晨到萧宝夤那里谢罪,说:“现在我当帮助明公您试探敌人勇怯。”崔延伯选择精兵数千,下渡黑水,列阵西进向敌营进发,萧宝夤率领部队在水东寻原西北,以示后继。

当时敌人十分疯狂,在水西一里的地方营营连接。崔延伯径至敌营,耀武扬威,威胁敌人,慢慢地回军后退。

敌人以崔延伯人少,开营竞逐,数量超过延伯军十倍,临水逼迫。萧宝夤亲自出阵观看,怕延伯有什么亏损。

崔延伯不与敌人交战,亲自殿后,抽军东渡,运转如神,不一会全部渡完,他徐徐自渡。敌人泄气,相继归营。

萧宝夤大为高兴,对官僚们说:“崔公,是古代的关羽、张飞再世。今年何愁不能制服敌人。”

崔延伯驰马见萧宝夤说:“这些敌人不是老奴对手,公你只管坐等看戏。”后日,崔延伯率众出击,萧宝夤为其殿后。

莫折天生率领全部人马前来迎战,崔延伯申令将士,身先士卒,打乱敌前锋。于是大军勇锐精进,大破敌军,俘虏斩杀敌人十多万,追赶到小陇。

秦地敌人英勇顽强,诸将都很害怕,朝廷初议派将,都说非崔延伯无人能平定下来。果然这次战胜了敌人。

朝廷授其为右卫将军。 当时,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人侵掠泾州。

这以前,卢祖迁、尹瓮生几名将领都在元志前行之始,同时率军向雍州进发,从六陌道准备攻取高平。元志败,他们仍停军泾水那里。

崔延伯打败秦贼之后,便与萧宝夤一起率军在安定与他们会师,兵力一下子增加到十二万,铁马八千匹,军威很盛。丑奴在泾州西北七十里当原城这地方扎下营盘,不时轻骑前来挑战,大兵未交,便奔逃而去。

崔延伯恃功负胜,便要求率军先驱。砍树木营造大排,内安锁柱,教练强兵,扛在肩上冲锋,称为排城,战士在外,辎重居中,从泾州缘原北上。

大军准备出营讨伐敌人,还未交战,有数百名敌人,诈持文书,说是投降书,请求大军且慢。萧宝夤、崔延伯认为这是事实,徘徊未发。

不一会宿勤明达率军从东北而来,乞降敌人从西面冲来,诸军前后受敌。崔延伯上马突阵,敌人攻势受挫,不一会儿便排山倒海,向北直冲敌营而来。

敌人都是轻骑,而延伯部队兼有步兵,兵力疲惫怠慢,敌人于是乘着间隙进入排城。崔延伯军队于是大败,死伤人数将近二万。

萧宝夤收拾军马退保泾州。崔延伯修缮器械,用钱招募骁勇之士,又从泾州西进,在离敌彭抗谷营寨七里的地方扎营。

崔延伯耻于前番受挫之辱,不报告萧宝夤,便独领军马出营袭击敌人,大破敌军,不一会便踏平几处栅寨。敌人纷纷逃走,延伯看见自己士兵。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江革传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

小题1:B小题1:B小题1:D小题1: 小题1:小题1:小题1:小题1:略译文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

江革自幼聪明敏捷,六岁便通作文。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孤苦贫穷,但读书孜孜不倦。

十六岁时母亲又去世,因服丧有孝行而闻名。服丧期满,补为国子。

生吏部郎谢眺对他十分钦佩器重。谢眺曾经专门去拜访问候江革。

当时天寒雪飘,只见江革破絮单席,沉迷于书卷,不知疲倦,谢眺感叹不已,于是脱下他所穿的棉衣给江革披上,又割掉一半毡子给江革做褥子用,然后才离去。因为江革由治理国家的才能,他被委以广陵太守一职。

当时江革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向来不习马术,就乘船而回,结果被魏人俘获。

魏刺史王延明听说过江革的才气,对他厚加接待。江革推托脚有毛病,不向他施礼参拜。

延明想他,就让江革作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拘捕日久 用户 2017-10-26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2";。

6. 文言文翻译{卫鞅亡魏入秦}全文翻译和商鞅变法的成就{原句},商鞅是个

《卫鞅亡魏入秦》译文:

卫鞅从魏国逃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起,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王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取措施。”商君归魏不成,又返回秦国,秦惠王对他施用了车裂的酷刑,而秦国人并不哀怜他。

商鞅变法的成就:

1、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扩展资料: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 *** 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

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卫鞅亡魏入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张骞事迹文言文 的翻译~急急急~!!!!!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生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四 武灵王平昼闲居章

 武灵王平闲间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者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被)[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今)[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力]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中。?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循]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间)[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如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世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误国,(贱)[贼]之类也。犯奸者身死,(贱)[贼]国者族宗。反此两者,先圣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子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脩)[循]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五 王立周绍为傅章

 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子谒病而辞。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制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循计之事,失而[不]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子]。?

 周绍曰:?王失论矣,非贱臣所敢任也。?王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君,寡人也。?周绍曰:?立傅之道六。?王曰:?六者何也?周绍曰:?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无一焉。隐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烦有司,吏之耻也。王请更论。?

 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周绍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故不听令乎?再拜,赐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寡人与子,不用人矣。?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贝]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

 六 赵燕后胡服章

 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事主之行,竭意尽力,微谏而不哗,应对而不怨,不逆上以自伐,不立私以为名。子道顺而不拂,臣行让而不争。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反亲以为行,慈父不子;逆主以自成,惠主不臣也。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行,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亲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臣敬(循)[修]衣服,以待(今日)[令甲]。?

 七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章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进谏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今民便其用而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攸]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

 王曰:?古今异利,远近易用。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子制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阴阳之宜。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变于事,何俗之不可变?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今重甲(循)[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吾闻信不弃功,知不遗时,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

 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至)[王]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绝五俓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解答文言文师旷论学

张骞传》译文

作者:班固

原文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从事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原文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译文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始终得不得月氏王明确的表示。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

原文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译文张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原文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译文张骞亲身到过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并且听说了这些国家邻近的五六个大国的情况。他向皇帝一一禀告了这些地方的地形和物产。张骞所说的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

原文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嶲、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译文张骞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布。我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的,大夏人说:‘我们的商人去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地方。他们的习俗是定土而居,和大夏一样;但地势低湿暑热,他们的百姓骑着大象作战。他们的国土靠近恒河呢。’以我推测地理方位看,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在西南边。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地的东西,这就表明身毒大概离蜀地不远了。现在出使大夏,要经过羌人居住的地方,路不好走,羌人讨厌我们;稍微往北,就会被匈奴抓获;从蜀地去,该会是直路,又没有干扰。”皇帝知道了大宛及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有很多珍奇宝物,又是定土而居,差不多和汉朝的习俗相同,而且兵力弱小,又看重汉朝的财物;他们的北面就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施之以利的办法让他们来朝拜汉朝。***如能够不用武力而施用恩谊使他们归附汉朝的话,那就可以扩展很多领土,一直到达要经过多次辗转翻译才能听懂话的远方,招来不同习俗的人,在四海之内遍布威望和恩德。皇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很对。于是命令由蜀郡、犍为郡派出秘密使者,四条路线一同出发:从冉駹,从莋都,从徙和邛都,从僰,各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往北路去的使者被氐、莋阻拦住了,南去的使者又被嶲、昆明阻拦住了。昆明的少数民族没有君王,喜欢抢劫偷盗,总是和抢劫汉朝使者,始终没有人能够通过。但听说昆明的西边大约一千多里路有一个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而蜀郡商贾私自贩运货物的有人到过那里。于是汉朝由于探求通往大夏的道路才和滇越国有了往来。当初,汉朝想和西南各民族往来,但麻烦很多,就停止了。直到张骞说可以由此通往大夏,才又开始从事和西南各民族建立关系。

原文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译文张骞以校尉的身分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于是朝廷封张骞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又过了两年,张骞担任卫尉,与李广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围住了李将军,军队损失逃亡的很多,张骞由于晚于约定的日期到达,判处斩头,他用爵位赎免死罪,成为普通平民。这一年,骠骑将军攻破匈奴西部,杀敌几万人,一直打到了祁连山。这年的秋天,浑邪王率领部下投降了汉朝,因而金城、黄河以西沿着南山直到盐泽一带无人居住,没有匈奴侵扰。匈奴常有侦察人员到这一带来,然而人数很少了。又过了两年,汉朝把单于打跑到漠北去了。

原文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语在《西域传》。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译道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译文皇帝多次问张骞有关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去爵位,就回答说:“我居住在匈奴时,听说乌孙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难兜靡本来与大月氏都在祁连和敦煌之间,是个小国。大月氏攻击并杀掉了难兜靡,夺取了他的土地,乌孙百姓逃亡到匈奴。当时他的儿子昆莫刚刚出生,傅父布就翕侯抱着昆莫逃跑,把他藏在草里面。傅父给昆莫去寻找食品,回来时看见狼在给他奶吃,还有乌鸦叼着肉在他旁边飞翔,以为他有神助。于是,带着他归附了匈奴。单于很喜爱他,就收养下来了。等他长大后,把他父亲原来的百姓交给了他,叫他带兵,结果屡建功劳。当时,月氏已被匈奴所攻破,月氏便往西攻打塞王,塞王向南逃跑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月氏就占据了塞王原来的地方。昆莫成人后,自己向单于请求报杀父之仇,使出兵西边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再往西逃跑,迁徙到大夏的地方。昆莫夺得了大月氏的百姓,就留居在大月氏的领土上,兵力渐渐强大起来。这时正碰上单于死了,他不肯再朝拜侍奉于匈奴。匈奴派军队攻打他,汉能取胜,更认为他有神助而远远地避开他。现在单于刚被我们所困,而且乌孙故地又是空着的。乌孙这个民族的人留恋故乡,又贪图汉朝的物产。如果在这时以大量的财物赠给乌孙,用他们在东边居住过的老地方来招引他们,汉朝还可派遣公主给昆莫作夫人,与他结为兄弟,根据现在的情势看,乌孙该会听从我们。那么这就好象截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那么在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们境外的臣民。”皇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带的金银、礼品价值几千亿,还带了许多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乌孙国以后,把汉帝的赏赐送给了乌孙王并传达了汉帝的旨意,但没能得到乌孙王确定的回复。这些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张骞及时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王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汉朝,同时还派了乌孙使者几十人,马几十匹,来答谢汉帝,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到汉朝地域广大。

原文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译文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几乎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来汉。从这时起,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因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这以后,乌孙王终究还是与汉朝通婚了

《张骞》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一前145)当过郎官.当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于是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原来的匈奴奴隶名叫堂邑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 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 "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

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向张骞问道:"你想到哪儿去 "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务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国王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

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大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堂邑又是匈奴人,善于射箭,每当穷困危急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饭吃.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

片言解祸文言文翻意

[编辑本段]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编辑本段]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编辑本段]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编辑本段]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编辑本段]《说苑》简介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

[编辑本段]《说苑》粹英

说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说苑》为汉刘向所撰,全书凡二十卷。内容涉及广泛,诸多义理,言简意赅,饶富深远意趣。谨录其英华佳句,深盼能为大家所喜,并期于进德修业上能互共勉之。

◎ 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佚之路兴矣。 ——选自《政理48》

◎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选自《政理37》

◎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 ——选自《政理35》

◎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 ——选自《贵德3》

◎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选自《贵德3》

◎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 ——选自《贵德3》

◎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选自《谈丛80》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选自《谈丛71》

◎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选自《谈丛75》

◎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选自《谈丛69》

◎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惟恐不卒。 ——选自《谈丛32》

◎ 道以***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选自《谈丛34》

◎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选自《谈丛34》

◎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选自《谈丛34》

◎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选自《政理29》

◎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选自《敬慎24》

◎ 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选自《谈丛33》

◎ 富在知足,贵在求退。——选自《谈丛33》

◎ 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选自《谈丛41》

◎ 为上人者,患在不明;为下人者,患在不忠。——选自《谈丛42》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选自《谈丛46》

◎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选自《谈丛65》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选自《谈丛62》

◎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选自《谈丛81》

说 苑 粹 英 ( 第二篇 )

◎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选自《谈丛6》

◎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选自《谈丛22》

◎ 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谓失伦;不治其内,而修其外,是谓大废。选自《谈丛12》

◎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选自《谈丛48》

◎ 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选自《谈丛54》

◎ 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选自《谈丛54》

◎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选自《谈丛18》

◎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选自《谈丛17》

◎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衣食足,知荣辱; 仓廪实,知礼节。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选自《谈丛31》

◎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选自《谈丛29》

◎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选自《谈丛29》

◎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选自《谈丛29》

◎ 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选自《谈丛30》

◎ 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选自《谈丛3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选自《谈丛30》

◎ 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选自《谈丛30》

◎ 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夫重容同双,必争其功。故君子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长久。——选自《谈丛76》

说 苑 粹 英 ( 第三篇 )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选自《谈丛78》

◎ 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耀眼,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选自《谈丛82》

◎ 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选自《谈丛58》

◎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选自《谈丛52》

◎ 曾子曰:「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选自《谈丛51》

◎ 圣人之衣也,便体以安身;其食也,安于腹。适衣节食,不听口目。

——选自《谈丛50》

◎ 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选自《谈丛46》

◎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选自《谈丛44》

◎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选自《谈丛45》

◎ 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选自《谈丛46》

◎ 营于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选自《谈丛43》

◎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选自《谈丛40》

◎ 江河大溃从蚁穴,山以小阤而大崩。——选自《谈丛40》

◎ 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选自《谈丛37》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 ——选自《谈丛35》

◎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选自《谈丛35》

◎ 先忧事者后乐,先慠事者后忧。——选自《谈丛33》

◎ 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选自《尊贤5》

◎ 《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 ——选自《政理47》

◎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选自《政理30》

◎ 夫耳闻者,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选自《政理22》

说 苑 粹 英 ( 第四篇 )

◎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赠汝以车乎?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说苑.杂言34》

◎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

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说苑.谈丛39》

◎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说苑.敬慎30》

◎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说苑.政理13》

说 苑 粹 英 ( 第五篇 )

◎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戒,敬慎所忽。——《敬慎.1》

◎ 谚曰:「诫无诟,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敬慎.1》

◎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敬慎.2》

◎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敬慎.2》

◎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敬慎.4》

◎ 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敬慎.7》

◎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戒之慎之。——《敬慎.8》

◎ 夫上知天则不失时,下知地则不失财。日夜慎之,则无害灾。——《敬慎.8》

◎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敬慎.13》

◎ 大功之效,在于用贤积道,浸章浸明;衰灭之过,在于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敬慎.14》

◎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敬慎.17》

◎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敬慎.20》

◎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敬慎.24》

◎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敬慎.24》

◎ 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

者,亲也。——《敬慎.26》

◎ 孔子顾谓***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敬慎.28》

◎ 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早豫;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乃能长久。——《敬慎.29》

说 苑 粹 英 ( 第六篇 )

◎ 孔子曰:「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又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说苑.杂言45》

◎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说苑.杂言46》

◎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说苑.杂言47》

◎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嵸礧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说苑.杂言47》

说 苑 粹 英 ( 第七篇 )

◎ 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说苑.权谋1 )

◎ 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说苑.权谋.1 )

◎ 诚者隆至后世,诈者当身而灭。——(说苑.权谋1 )

◎ 夫智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说苑.权谋1 )

◎ 屠余曰:「臣闻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之极谏之士;国之亡也,天与之乱人,与之善谀者。」——(说苑.权谋6)

◎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说苑.权谋12)

◎ 孔子曰:「奢者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说苑.权谋20)

◎ 孔子曰:「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说苑.权谋21)

◎ 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干泽而渔,得鱼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说苑.权谋31)

说 苑 粹 英 ( 第八篇 )

◎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

——(建本.1)

◎ 《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建本.1)

◎ 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贤父子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义,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建本.4)

◎ 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

——(建本.4)

◎ 贤子之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貎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子者,亲之本也,无所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也。故亲之所安,子皆供之。——(建本.4)

◎ 夫子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建本.4)

◎ 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者,荣华槁矣。

——(建本.4)

◎ 子路曰:「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本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

——(建本.5)

◎ 大学之教也:时禁于其未发之曰预,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学不陵节而施之曰驯。——(建本.9)

◎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不驯;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建本.9)

◎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建本.10)

◎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建本.10)

◎ 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建本.10)

◎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在;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建本.10)

◎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

——(建本.10)

◎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建本.10)

◎ 入知亲其亲,出知尊其君;内有男女之别,外有朋友之际;此圣人之德教,儒者受之传之,以教诲于后世。——(建本.11)

◎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建本.13)

◎ 孔子曰:「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愆不亡,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建本.14)

◎ 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建本.15)

◎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建本.16)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建本.17)

◎ 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建本.18)

◎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本.19)

◎ 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建本.21)

◎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建本.23)

◎ 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建本.26)

人生真理:

学无止境,应抓紧时间,活到老学到老

范质传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译 片言解祸

自古将相大臣,遭罹谮毁,触君之怒,而以一人片言,转祸为福。然非遭值明主,不能也。

自古以来的奖项大臣,遭到诬陷诋毁(罹:不幸遭遇。谮:说别人坏话。),触怒君主,但是可以凭借某个人的只言片语转祸为福。然而没有遇到明主,这样就不行了。

萧何为民请上林苑中空地,高祖大怒,以为多受贾人财物,下何廷尉,械系之。王卫尉曰:“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相国守关中,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上不怿,即日赦出何。

当年萧何向高祖刘邦请求上林苑(汉朝***园林)中的空地作为民用,高祖大怒,以为萧何收了很多商人的财务才这样的。所以把萧何交给廷尉(掌管司法的最***员),绳索捆拿于萧何。这是,王卫尉说:“陛下当时与项羽相距数年,陈豨、黥布造反,当时萧相国守卫关中,他那时都没有从中取利,更何况一些商人的钱财”刘邦稍有缓和,当天就放了萧何。

绛侯周勃免相就国,人上书告勃欲反,廷尉逮捕勃治之。薄太后谓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帝即赦勃。

绛侯周勃免除丞相去自己的封地,有小人上书诬告周勃谋反,文帝让廷尉逮捕萧何并治罪。这是薄太后和文帝说:“当时绛侯掌握皇帝印玺,统帅北军(汉初守卫长安皇宫北面的军队),那个时候都没有谋反,现在在一个小县城里面,还反什么反”汉文帝马上赦免周勃。

此二者,可谓至危不容救,而于立谈间见效如此。

上述两个人,真可谓危不容救,而在只言片语之间就能如此见效。

萧望之受遗辅政,为许、史、恭、显所嫉,奏望之与周堪、刘更生朋党,请“召致廷尉”,元帝不省为下狱也,可其奏。已而悟其非,令出视事。史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免为庶人。

萧望受先帝遗命为辅政大臣,被许、史、恭、显嫉妒。他们向皇上报告说萧望与周堪、刘更生为朋党,请求皇上下召让廷尉处理它。汉元帝没有醒悟,将萧望下狱,批准许、史、恭、显所奏。不就元帝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萧望出狱办公。但是这时史高说:“皇上刚刚即位,并没有让天下见到自己德化,反而先把自己的师傅治罪,既然机已经吧九卿大夫下狱,就不要将他赦免了,权宜之计将他免职最好。”于是将萧望罢相成为庶民。

高祖、文帝之明而受言,元帝之昏而遂非,于是可见。

汉高速,汉文帝明治,能够接纳意见,元帝昏聩,不改过反而将错就错,由此可见。

全手打,加粗的是原文

2. 爰民忘祸文言文翻译

富郑公爱民忘祸

富郑公为枢密使,坐石守道诗,自河北宣谕使还,道除知郓州,徙青州,谗者不已,人皆为公危惧。会河北大饥,流民转徙东下者六七十万人,公皆招纳之,劝民出粟,自为区画散处境内,居庐饮食医药无不备,从者如归市。有劝公非所以处疑弭谤,祸且不测,公傲然不顾曰:“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行之愈力。明年河北二麦大熟,始皆襁负而归,则公所全活也。于是虽谗公者亦莫不畏服,而疑亦因是浸释。尝见与一所厚者书云:“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

富郑公,北宋名臣富弼,曾封郑国公;坐,犯罪。 区画,分片安置;归市,赶集。 所以,用来;处疑弭(mǐ)谤,遭到疑忌,消除诽谤;且,将。 易,换;襁,(用)包袱;全活,保全存活;浸,逐渐。 所厚者,相交很深的人;二十四考中书令,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典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

译文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

3. 文言文翻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直接翻译是:祸,是福存在的根本理由,福运,则总是隐藏在祸患之中

引申理解:

祸与福,虽然通常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本质上其实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

常用来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此语典型地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辨证思想。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华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哲学观点之一。

可以说,此语简单两句,道出了人生哲学的本质:人生路上,偶尔失意不必颓废,一时得志切勿忘形。

世事总是在福祸之间、利弊之间不断转化,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握其间的平衡点,才会泰然处事,息祸享福。

4. 文言文翻译

启葬父太仆刘公祭文

清·刘淑

呜呼!“忠臣无肢体之患,女子鲜缓急之宜。”儿每诵斯语,恧焉感涕,以为大有似于吾父,似于儿之事吾父也。父以刚烈受珰祸,维时儿从母京师,虽仅七龄,父之惨,儿实亲觏也。呜呼痛哉!儿虽女子,亦尝侧闻古今事,陈蕃窦武,亦罹阉狱,范滂李膺,骈死黄门。即昭代诸贤或碎首瑾庭,或溅血魏手者有矣,然未有锻炼甚厉,拷讯越法,生备囊头糊口之酷,死为冷壑荒沟之骨比,如父之惨也!忆斯之际,母女咫尺,悬若万里,狴户凄凄,冥城非僭,狱吏狺狺,狞魉犹慈。天路高邈,谁为昭雪?生平知交,摇手闭户而已,儿之母沥血请代,而奸臣欺罔天听,不能仰达。遂致吾父烈烈孤忠,竟从龙逢比干于地下矣!呜呼痛哉!

先帝霆除元慝,首怜父忠诏谕祭葬,吾母艰苦,万里奉梓南还,乃得停柩卧侧,听夕哭临。不谓逗延岁月,屡失窆期,遂至二十余年之久耳。呜呼!父有子,儿之兄也,尝欲哭冤辇下。请君恩以慰父于一杯,不幸兄早世而事寝。父有婿,儿之夫也,亦尝欲继兄之志,慰我父于一杯,不幸夫亦早世而事又寝。十载之间,儿以寂寂嫠闺,奉老母,抚幼孤,栖迟婿宅,百难丛攻。每当火磷清明,钱飞秋霜之际,独念吾父遗骸,冷落宿舍,栖蔽荒藤,松楸奚望,木主未安。此心此臆,寸寸欲断,儿于斯时,盖欲葬父而不能也。前者宗社弗戒,九服染腥,穷谷深峃之内,兵燹日寻,或言急葬父柩,以避不虞,然大江以南,几无一片净地,藉使舆榇负梩之徒皆辫发胡服以从事于堬域,父其能不痛愤乎?儿于斯时,又欲葬父而不忍也。儿尝伤心丧乱,寒闺独泣,思吾父生平,耿耿为国,其吞胡剪羯之志,必不灰于九原,是乃挥珥鬻,曰:吾父之志云尔。岂料奸臣不察,蝎威忽逞,儿自誓一死。但以吾父未窆之骨,眷眷嘱老母耳,既又藉父之灵,得全身远害,流离琐尾,以至今日。幸际新天子中兴,日月重炎,儿之葬父,此其时也。诹吉筮兆,执绋引棺,以父于先人之垅,父其许我乎?呜呼!无棺鱼葬,有骨犬衔。父宁有身后虑者?独儿不孝,上不能效缇萦一疏,次不能表齑臼片石,下又不能哀毁成礼,以终父大事,缓急无宜,然矣然矣,尚何言哉!儿半生哀愤,无所自容,今幸得妥父灵,更无复人世之想,惟忠魂赫赫启迪后人,使兄之子与儿之子,皆得早自成立,则兄婿未鬯之志,或终有可待也!

呜呼!血泪可枯,沉痛靡竭,二十余载,有如一日,幽显异路,于兹重诀。

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

5. 高中文言文翻译 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译文: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等到祸事闹大以后,竟会导致国家灭亡。

参考译文:

那小火把在刚刚点燃时的缥惚火星,只须用一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坝的漏洞只有像老鼠洞那么大时,只须一块土块就可堵塞。但等到火势烧及孟诸泽、蔓延的范围有云梦泽那么大一片,洪水从九江决口、泛滥淹没整个荆州,那时即使调动全国所有军队也都无法扑灭堵塞。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诸御鞅向齐简公报告:“陈成常和宰予,他们两人互相憎恨,积怨很深,我怕他们两人会作乱而殃及国家。君王你不如除掉他们其中一个。”简公不听。没过多久,陈成常果然在庭院里杀死宰予,并在朝廷上杀死齐简公。这就是不懂得谨慎处理小事而造成的祸害。

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也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攻击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的时间已很长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利益。”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如果无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郈昭公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等到祸事闹大以后,竟会导致国家灭亡。

陈成常和宰予结下怨仇,造成宰予被杀于朝廷中,齐简公也为此遭了殃。季氏和郈氏斗鸡,引起郈昭伯发难,鲁昭公出逃。祸患的苗子不及时扑灭,就会像火碰上干燥物、水遇上低湿处一样,蔓延扩散开来,以至不可收拾。蛀虫咬啮,会裂损毁坏房梁柱子;蚊虫牛虻的叮咬,会引起牛羊痛得乱蹦乱跑。所有这些都是说的这种道理。

人都竭力做到对祸患的防备和阻止,但却没有人懂得怎样使祸患从根本上不发生。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经过曹国,曹国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骈生肋骨,就有意让重耳 *** 着上身下河去捉鱼。

这时厘负羁劝说道:“公子不是一般的人,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才。如果今天对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后患。”曹国君不听劝告。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取得了君位,果然对曹国发起了攻击,还灭亡了曹国。曹国君也身死于他人之手,曹国变为一片虚墟,而这灾祸正是由让重耳袒露骈生肋骨下水捉鱼引起。当初如果听了厘负羁的劝告,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灾祸发生。现在是不致力于使祸患不发生,而是等到祸患发生了再去挽救,这样你再有圣明的智慧,也是无计可施的。

祸患的由来,遍及四面八方,防不胜防。所以圣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简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事,以免取辱,静心安适以等待时机。而小人不知道祸福产生的由来,常常是轻举妄动自投罗网,有时尽管千方百计加以防范,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大墙的倒塌往往起因于一条小小的裂缝;剑的折断常常是因为它本身已有缺损处了。所以圣人能及早预见预防祸患的由来,这样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楚国的太宰子朱侍候令尹子国用餐,令尹子国尝了一口羹汤后感到汤太烫,就拿杯子里的汤水往子朱浇去。第二天,太宰子朱便辞去了太宰的职务,回家去了。他的仆人就问:“楚国太宰的职务不易谋得,你为何辞官离去?”子朱解释说:“令尹子国的行为轻浮,傲慢无礼,他要想侮辱人是非常容易的。”第二年,子国果然找岔制服了郎尹,还打了郎尹三百大板。所以说,明察事理的人总是预先避免着,并善于从事情的细微不好的苗子中预料到事物发展的结果。

6. 纪水沙连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从斗六门沿着山边进入,经过牛相触,上溯浊水溪源头上行,第二天可以到达水沙连内山,山中有蛮蛮、猫丹等共十个番社。拥有武力装备估计一千多人,都是性格强悍,尚未十分驯服善良,只是我皇朝教化散播,不断加以控制而已。水沙连岛在深水潭中,小小一座山有如人身上赘疣一般,漂浮在水面上。潭水四周大山环绕,山外各溪流包容网罗,最后从山口进入,汇集成水潭,潭面约八、九华里宽,环绕一周大约二、三十华里。潭中突出一座小岛,山峦青翠,水波碧绿,四面环顾,一片苍茫,竹林树木参差错落,云朵翱翔天际,鸟儿树上鸣叫,古来称作蓬瀛仙境,一点也不过分啊。

原住民环绕小岛建屋居住,密度很高,独独空出中央山头部份,像人露出头顶一般。山顶宽阔平坦,十分可爱。询问山顶中空的缘故,老原住民说是从前就有的禁忌,相传如果在山顶盖屋子,那么番社就有火灾,所以没有人敢在上头盖房子。岛上没有水田,岸边多蔓生野草,原住民大多用竹子木板连结成排筏,架在水面上,铺草载土用来耕作,于是种植水稻,称作浮田。潭水深,鱼儿肥而且十分众多,原住民不用渔网,只需驾着独木舟,手拿着弓箭射杀,不久就满一篓筐。打开家中珍藏的美酒,夫妻及子女们,大口吃喝,高声唱歌,实在不知道皇帝的有无存在。蟒甲是原住民对船只的称呼,挖空独木做成,划着两只船桨用来渡水。大船可以容纳十多人,小船容纳三、五个人。环绕岛屿四周都是湖水,没有陆地可以进出,全部要用蟒甲。外面的人想前往该番社,一定要升起火把,以烟雾做为讯号,那么住民就会划着独木舟来迎接,否则就不能到达那里。

哎呀!群山之中,竟有这般广大水域,广大水域中,有这样的胜景。利用浮田自耕自给,利用独木舟往来湖面,遥想那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一事,我从前曾经怀疑这件事情的荒诞不经;如今以水沙连来看,相信彭泽令陶渊明的话是不会欺骗我啊。但是原住民信服教化还未深入,一定要时时依赖士兵保护才能前来一游,心情无法畅快,而且唯恐山上神明讥笑我。希望当局掌权者,修明道德教化,使得外头的人都能平安到此游玩,那么就不只是我个人的***了。

水沙连深山内,出产当地茶叶,颜色翠绿有如松萝,味道十分清凉,能解除暑热毒素,消除腹胀之苦,也是美好品味。

7. 文言文赏析,加答案,翻译,原文一篇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求《庄子外物》的全文翻译

1. 范质有哪些品质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 那个文章里的

摘自《宋史·范质传》。

范质性格偏急,爱当面驳斥人,使对方屈服。以廉洁耿介自持,从未接受各方人士的馈赠,前后的优厚俸禄赏赐常常送给孤寡之人。内室之中,吃饭不相异。身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范质的侄子范杲上奏请求迁升秩阶,范质作诗晓谕他,当时人遍为传诵作为劝诫。

时评:

郭威:宰相器也。[10]

赵匡胤: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10]

赵光义: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10]

2. 《范缜》文言文翻译

《南史·范缜传》译文

范缜传

缜字子真,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下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间聊 *** 愧。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退论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后为宜都太守。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缜乃下教断不祠。后以母忧去职。居于南州。梁武至,缜墨缞来迎。武帝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选自《南史》卷五十七)

译文:

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

在齐朝作官,担任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与北魏和亲,选拔有才学的士人作外交使节,范缜和他的堂弟范云、萧琛、琅邪郡颜幼明、河东郡裴昭明相继奉命出使,都扬名于邻国。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招宾客,范缜也预选在其中。曾经陪从子良,子良精通并信奉佛教,而范缜则大力宣称无佛。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哪儿来的富贵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好比树上一起开的花,随风飘落,自然有的拂着帘幕落在茵席上,有的穿越篱笆墙掉到粪坑里。坠落在茵席上的,就是殿下这样的人,掉进粪坑里的,就是下官这样的人。贵贱虽然差别很大,因果又在哪里呢?”子良不能说服他,然而对他很不赞同。范缜回去后推论他的道理,著成《神灭论》。认为:“神就是形,形就是神,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形是神的物质实体,神是形的作用表现。那么形是指它的物质实体,神是指它的作用表现,只是角度不同,形和神,不能认为是不同的东西。神对于实体,好比锋刃与刀的关系,形对于作用,好比刀与锋刃的关系。说锋刃并不是指刀,说刀也并不是指锋刃,然而舍弃锋刃便没有了刀,舍去刀也就没有了锋刃。没有听说过刀没有了锋刃还存在,那么怎么能使形亡失了而神仍存在呢!”此论一出,朝廷内和社会上都一片哗然。萧子良召集僧众和他辩论,却不能使他屈从。

太原王琰写文章讽刺他说:“可悲啊!范先生,居然不知道他先祖的神灵在哪里。”想封住范缜的嘴。范缜却回答说:“可叹啊!王先生,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儿,却不肯杀身去侍奉他们。”他的惊人之语都如同此类。萧子良叫王融对他说:“神灭之论不合道理,而先生仍要坚持它,恐怕会损伤名声教化。凭着先生的高才,何愁不能作到中书郎?却非要不合常理这样说,应该抛弃你的观点了。”范缜大笑道:“***使范缜要卖论求官,早已作到尚书令和宰相了,岂止是中书郎啊。”

后来作宜都太守。当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范缜下令让断了香火不准祭祀。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住在南州。梁武帝来到这里,范缜穿着黑色丧服来迎接,粱武帝与范缜有同在萧子良西邸共事的旧情,见到他很高兴。等到平定了建康城,委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郡内任上为政清廉简约,只享用自己的俸禄而已,不贪余财。

3. 范百禄传文言文及翻译

译文:范百禄字子功,是范镇兄长范锴的儿子,成都华阳人。

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53331进士及第后,又被举荐为才识兼茂科。熙宁年间,邓绾举荐他担任御史,他推辞不就任。

后来担任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一职,又在直集贤院 *** 。熊本处理泸州蛮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蛮人首领招架不住,请求投降,裨将贾昌言想杀了对方作为功劳,范百禄吩咐他别这样做,对方不听。

范百禄就过去对熊本说:“杀降将不祥,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孙。何必纵容骄兵悍将横行境内呢?”熊本惊惧,立刻下令阻止手下。

与徐禧处理李士宁的案件,上奏朝廷说李士宁使童妇迷惑,以致生出不轨之心,罪该万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宁,认为他无罪。

执政者支持徐禧,贬范百禄为监宿州酒。哲宗即位后,范百禄升任中书舍人。

司马光恢复差役法,担心官吏受贿,想加上流配的刑罚。范百禄坚决劝他说:“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贿赂,第二天罢官,就用财贿赂别人。

如果用重典处罚,黥面赭衣之人必将堵满道路。”司马光醒悟(明白)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

这项工作于是就停下来。 改吏部侍郎。

有议者想淘汰胥吏,吕大防主张淘汰一半,百禄说:“不可。如果淘汰一半那么失职的人会很多,不如慢慢清理他们,到现在缺少的职位不要补人,没几年,就能少一半人了。”

吕大防不听。都水王孝先讨论回河故道的事情,吕大防心里向着他,命令范百禄去视察。

范百禄认为东流之水高仰,但河势却顺流而下,没法回河。就回去上报事情的情形,并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诏书一并上呈。

吕大防仍然说:“大河东流,是中原最危险之事,现在塘泺已经坏了,界河淤泥充积,黄河将要往北改道了。”范百禄说:“塘泺有阻挡敌寇之名,却无抵御敌寇之实。

***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就会有处于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先帝公开颁布的诏书都在,为何胡乱动摇它。”

于是事情停下。不久兼任侍读,进封翰林学士。

向皇帝进言分别邪正的方法,引导皇上知道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做哪些事的人是奸邪之人,林林总总,共二十多条。希望汇总这些事情来察看情形,则谁邪谁正就清楚了。

百禄凭借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知府,勤恳为民办事,监狱里无关押之囚,属下欲把牢里空无一人之事告诉百禄。百禄说,千里方圆的京畿却无一人入狱,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劳。

不许。数月后,又担任翰林学士,被封为中书侍郎。

百禄说:“这是三代以来的礼数,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之颂,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诗,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难道是为了一次祭祀吗?”争议了很久没有决断,直到被皇帝询问。挂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原文: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

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

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

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改吏部侍郎。

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

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

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

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

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

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

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

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本文出自脱脱,阿鲁图的《宋史·范百禄传》,《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

4. 和凝传的文言文答案

应是《和凝传》吧?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

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凝所对皆称旨。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高祖将幸邺,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凝曰:“陛下幸邺,从进必因此时反,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郑王为开封尹,留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邺,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岁余,罢平章事,迁左仆射。

汉高祖时,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显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赠侍中。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

译文和凝,字成绩,郓洲须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尧曾任唐朝检察御史,从他以后,后世都没有做官读书的。和凝的父亲和炬,喜欢喝酒,不拘小节,然而特别喜欢接纳文人,常常倾尽家财来交接文人。因此和凝结识了一些文人。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姿态俊秀,神***奕奕。考取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他担任从事。贺瑰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贺瑰被打败了,逃跑时只有和凝跟随着他。贺瑰回过头来看见和凝,挥手让他赶快走。和凝说:“大丈夫应当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我常为自己没有死的处所而感到遗憾,怎么能离开您呢!”过了一会,有一名敌骑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士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难。贺瑰回来,告诫他的孩子们说:“和凝这年轻人,有志气,讲义气,以后必然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和凝。

天成年间,朝廷授予和凝郎中侍御史一职,后和凝多次升官至主客员外郎,主管皇帝的诏书;又担任翰林学士,主管贡举等。当时,进士中有很多轻浮的人,喜欢吵吵闹闹对待主考部门。主考部门每次公布考榜,就事先围上荆棘,关上省门,不让人出入,以至成为常规。和凝拆掉荆棘,打开省门,考生见了考榜也不再吵吵闹闹,所录取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称的上是得了人才。

后晋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学士,兼管度支,同时任翰林院学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见他,以时事询问他,他的回答都能让高祖满意。天福五年,朝廷授予他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

高祖将要到邺都,当时在襄州的安从进已表现出要谋反的迹象。和凝说:“高祖您要到邺都去,安从进必然乘机反叛,您看该怎么办?”高祖说:“你看该怎么办?”和凝回答:“先于别人***取行动的人,就能制服别人。请您写十几封诏书,先授给郑王,有急事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高祖认为这样非常好。这时,郑王担任开封尹,留下来不跟随高祖去邺,高祖就授给他诏书。高祖到了邺,安从进果然谋反,郑王就以诏书命令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人征讨安从进。安从进认为高祖刚刚去邺,没料到晋兵会迅速出动,行军到花山,遇见李建崇等人的军队,以为有神灵相助,于是败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仆射。一年后,免掉他的平章事官职,升为左仆射。

后汉高祖时,授他太子太傅,封为鲁国公。显德二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侍中。

和凝喜欢装饰车子和章服,写文章把多作为富有,有一百多卷的集子,曾经自己刻板行印于世,有识之士多批评此事。但他天性喜欢做善事,喜欢表扬后起的文士。唐代旧例,主管贡举的官吏在录取进士时,以自己当年及第的名次为最尊。和凝考中进士时的名次是第五,后来他主持贡举,就选中范质为第五名。后来范质做到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都与和凝相同,当时人以此为荣耀。

5. 高中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然、者、所、何、乃.分别举出各种用法极其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

原文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员流于江(7),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9),故孝己忧而曾参悲(10)。木与木相摩而然(11),金与火相守则流(12)。阴阳错行(13),则天地大絯(14),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8),慰昬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众人焚和(21),月固不胜火(22),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译文

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所以忠良之士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来同样不能免于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同样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孝顺,可是竭尽孝心未必能够受到怜爱,所以孝己愁苦而死、曾参悲切一生。木与木相互摩擦就会燃烧,金属跟火相互厮守就会熔化。阴与阳错乱不顺,天与地都会大受惊骇,于是雷声隆隆,雷雨中夹着闪电,甚至烧毁高大的树木。心存忧喜而且在这两种心境中越陷越深就会没有办法逃避,小心翼翼、恐惧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忧郁沉闷,利害得失在心中碰撞,于是内心烦乱焦躁万分;世俗人内热如火烧毁了中和之气,清虚淡泊的心境抑制不住内心如火的焦虑,于是便精神颓然玄理荡然无存。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1)。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2),将贷子三百金(3),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4):“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5)。周顾视车辙中(6),有鲋鱼焉(7)。周问之曰:‘鲋鱼来(8)!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9)。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10)?’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11),激西江之水而迎子(12),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13),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14),君乃言此(15),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16)!’”

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原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1),五十犗以为饵(2),蹲乎会稽(3),投竿东海,旦旦而钓(4),期年不得鱼(5)。已而大鱼食之(6),牵巨钩,錎没而下(7),鹜扬而奋鬐(8),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9),惮赫千里(10)。任公得若鱼(11),离而腊之(12),自制河以东(13),苍梧已北(14),莫不厌若鱼者(15)。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16),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7),趣灌渎(18),守鲵鲋(19),其于得大鱼难矣。饰***以干县令(20),其于大达亦远矣(21),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22),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23)。

译文

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原文

儒以诗礼发冢(1),大儒胪传曰(2):“东方作矣(3),事之何若(4)?”小儒曰:“未解裙襦(5),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6):‘青青之麦,生于陵陂(7)。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8)!’”“接其鬓(9),压其(10),儒以金椎控其颐(11),徐别其颊(12),无伤口中珠!”

译文

儒生表面运用诗、书而暗地里却在盗墓。大儒在上面向下传话:“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小儒说:“下裙和内衣还未解开,口中还含着珠子。古诗上就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珠子!’”大儒说:“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你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坏了口中的珠子!”

原文

老莱子之***出薪(1),遇仲尼,反以告(2),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3),末偻而后耳(4),视若营四海(5),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6)。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7),斯为君子矣(8)。”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9):“业可得进乎(10)?”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11),抑固窭邪(12),亡其略弗及邪(13)?惠以欢为骜(14),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15),相引以名(16),相结以隐(17)。与其誉尧而非桀(18),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19)。反无非伤也(20),动无非邪也(21)。圣人踌躇以兴事(22),以每成功(23),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24)!”

译文

老莱子的***出外打柴,遇上了孔丘,打柴归来告诉给老莱子,说:“有个人在那里,上身长下身短,伸颈曲背而且两耳后贴,眼光敏锐周遍四方,不知道他是姓什么的人。”老莱子说:“这个人一定是孔丘。快去叫他来见我。”孔丘来了,老莱子说:“孔丘,去掉你仪态上的矜持和容颜上的睿智之态,那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孔丘听了后谦恭地作揖而退,面容顿改心悸不安地问道:“我所追求的仁义之学可以修进并为世人所用吗?”老莱子说:“不忍心一世的损伤却会留下使后世奔波不息的祸患,你是本来就孤陋蔽塞,还是才智赶不上呢?布施恩惠以博取欢心并因此自命不凡,这是终身的丑恶,是庸人的行为罢了,这样的人总是用名声来相互招引,用私利来相互勾结。与其称赞唐尧非议夏桀,不如两种情况都能遗忘而且堵住一切称誉。背逆事理与物性定会受到损伤,心性被搅乱就会邪念顿起。圣哲的人顺应事理稳妥行事,因而总是事成功就。你执意推行仁义而且以此自矜又将会怎么样呢?”

原文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1),曰:“予自宰路之渊(2),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3),渔者余且得予(4)。”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5)。”明口,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6)。”乃刳龟(7),七十二钻而无遗?(8)。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9),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10)。鱼不畏网而畏鹈鹕(11)。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12)。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13),与能言者处也。”

译文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到,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理正犯疑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推断起来也没有一点失误。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祸患。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鱼网却也会害怕鹈鹕。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婴儿生下地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只因为跟会说话的人自然相处。”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原文

庄子曰:“人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2),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3),决绝之行(4),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5)!覆坠而不反(6),火驰而不顾(7),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8)。故曰至人不留行焉(9)。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10)。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11),顺人而不失己(12)。彼教不学(13),承意不彼(14)。”目彻为明(15),耳彻为聪,鼻彻为颤(16),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17),哽而不止则跈(18),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19),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20),人则顾塞其窦(21)。胞有重阆(22),心有天游(23)。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24);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25)。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26),亦神者不胜。

译文

庄子说:“人若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会不自适自乐吗?人***如不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能够自适自乐吗?流荡忘返于外物的心思,矢志不渝弃世孤高的行为,唉,恐怕不是真知大德之人的所作所为吧!沉溺于世事而不知悔悟,心急如焚地追逐外物而不愿反顾,即使相互间有的为君有的为臣,也只是看作一时的机遇,时世变化后就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地位低下了。所以说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从不愿意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滞留。崇尚古代鄙薄当今,这是未能通达事理之人的观点。用狶韦氏之流的角度来观察当今的世事,谁又能不在心中引起波动?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方才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之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真性。尊古卑今的见教不应学取,禀受其意也不必相互对立争辩不已。”

眼光敏锐叫做明,耳朵灵敏叫做聪,鼻子灵敏叫做膻,口感灵敏叫做甘,心灵透彻叫做智,聪明贯达叫做德。大凡道德总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会出现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相互践踏,相互残踏那么各种祸害就会随之而起。物类有知觉靠的是气息,***如气息不盛,那么绝不是自然禀赋的过失。自然的真性贯穿万物,日夜不停,可是人们却反而堵塞自身的孔窍。腹腔有许多空旷之处因而能容受五脏怀藏胎儿,内心虚空便会没有拘系地顺应自然而游乐。屋里没有虚空感,婆媳之间就会争吵不休;内心不能虚空而且游心于自然,那么六种官能就会出现纷扰。森林与山丘之所以适宜于人,也是因为人们的内心促狭、心神不爽。

原文

德溢乎名(1),名溢乎暴(2),谋稽乎誸(3),知出乎争,柴生乎守(4),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5),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6),草木之到植者过半(7),而不知其然。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8),宁可以止遽(9)。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10),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11)。圣人之所以駴天下(12),神人未尝过而问焉(13);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演门有亲死者(14),以善毁爵为官师(15),其党人毁而死者半(16)。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17),务光怒之。纪他闻之(18),帅***而踆于窾水(19);诸侯吊之(20),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21)。荃者所以在鱼(22),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23),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译文德行的外溢是由于名声,名声的外溢是由于张扬,谋略的考究是由于危急,才智的运用是由于争斗,闭塞的出现是由于执滞,官府事务处理果决是由于顺应了民众。春雨应时而降,草木勃然而生,锄地的农具开始整修,田地里杂草锄后再生超过半数,而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沉静可以调养病体,摩摩擦擦可以延缓衰老,宁寂安定可以止息内心的急促。虽然如此,像这样,仍是操劳的人所务必要做到的,闲逸的人却从不予以过问。圣人用来惊骇天下的办法,神人不曾过问;贤人用来惊骇时世的办法,圣人不曾过问;君子用来惊骇国人的办法,贤人不曾过问;小人用来苟合于一时的办法,君子也不曾过问。

东门口有个死了亲人的人,因为格外哀伤日渐消瘦而加官进爵封为官师,他的同乡仿效他也消瘦毁容却死者过半。尧要禅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汤想把天下禅让给务光,务光***脾气;纪他知道了这件事,率领***隐居在窾水一带,诸侯纷纷前往慰问,过了三年,申徒狄仰慕其名而投河自溺。

竹笱是用来***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