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顶放踵典故_摩顶放踵读音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7-10 0
  1. 成语造句
  2. 出自《孟子》的成语
  3. 引而不发的成语典故
  4. 摩顶至踵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还有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孔席墨突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摩顶放踵典故_摩顶放踵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黔突暖席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输攻墨守输:公输般,即战国时期有名木匠“鲁般”;墨:墨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比喻攻守双方力量相仿,各显神通。

〖暴不肖人〗 成语典故: 以此说观之,则必非莫三代圣善人也,心暴不肖人也。 《墨子·非命下》

〖避毁就誉〗 成语典故: 且翟(墨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支之苟道,受枉何伤? 《墨子·耕柱》

〖不可胜数〗 成语典故: 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中》

〖不偏不党〗 成语典故: 《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 战国·宋·墨翟《墨子·兼爱下》

〖百舍重茧〗 成语典故: 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战国策·宋策》

〖不知甘苦〗 成语典故: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墨子·非攻上》

〖苍黄翻覆〗 成语典故: 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春秋·鲁·墨翟《墨子·所染》

〖苍黄翻复〗 成语典故: 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所染》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

〖东西易面〗 成语典故: 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汉·贾谊《新书·审微》

〖赴火蹈刃〗 成语典故: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教也。 《淮南子·泰族训》

〖发宪布令〗 成语典故: 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 《墨子·尚同下》

〖放心解体〗 成语典故: 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体。 《墨子·尚贤下》“放”,一本作“攸”。

〖高不可登〗 成语典故: 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 汉·陈淋《为曹洪与魏文帝书》

〖功成名就〗 成语典故: 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 《墨子·修身》

〖功成名遂〗 成语典故: 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 《墨子·修身》

〖攻城野战〗 成语典故: 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节用上》

〖高冠博带〗 成语典故: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墨子·公孟》

〖改梁换柱〗 成语典故: 便是胡适和梁任也都很知道他这种宗教的循环论证不足以满足我们近代人的要求,所以极力在用改梁换柱的方法,要把他的根本观念改移到另一个较为好看一点的节目上去。 郭沫若《文艺论集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

〖高亭大榭〗 成语典故: 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墨子·非乐上》

〖高台厚榭〗 成语典故: 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墨子·非乐上》

〖何罪之有〗 成语典故: 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战国·宋·墨翟《墨子·公输》

〖绝长继短〗 成语典故: 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移则分。 《墨子·非命上》

〖兼而有之〗 成语典故: 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墨子·法仪》

〖九攻九距〗 成语典故: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

〖坚甲利兵〗 成语典故: 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无罪之国。 《墨子·非攻下》

〖金声玉服〗 成语典故: 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 战国·宋·墨翟《墨子·经说》

〖哭岐泣练〗 成语典故: 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淮南子·说林训》

〖孔席墨突〗 成语典故: 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淮南子·修务训》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汉·班固《答宾戏》

〖摩顶放踵〗 成语典故: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摩顶至踵〗 成语典故: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墨子泣丝〗 成语典故: 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淮南子·说林训》

〖戮力同心〗 成语典故: 《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墨子·尚贤》

〖量体裁衣〗 成语典故: 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墨子·鲁问》

〖暖衣饱食〗 成语典故: 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战国·宋·墨翟《墨子·天志中》

飘风急雨〗 成语典故: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战国·宋·墨翟《墨子·尚同上》

〖飘风苦雨〗 成语典故: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战国·宋·墨翟《墨子·尚同上》

〖泣歧悲染〗 成语典故: 杨子泣歧路,墨子悲杂丝。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

〖黔突暖席〗 成语典故: 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淮南子·修务训》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汉·班固《答宾戏》

〖齐心合力〗 成语典故: 《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墨子·尚贤》

班门调斧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着名的木匠;调:耍弄。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弄斧班门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成语造句

成语: 摩顶至踵 成语简解

编号 : 4483

成语 : 摩顶至踵

注音 : ㄇㄛˊ ㄉ|ㄥˇ ㄓˋ ㄓㄨㄥˇ

汉语拼音 : mó dǐng zhì zhǒng

参考词语 : 摩顶放踵

释义 : 义参「摩顶放踵」。见「摩顶放踵」条。

Emoji符号 : 至踵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摩顶至踵”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摩顶放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以期能对治理国政有所帮助。而战国时候,杨朱的贵己学说和墨子的兼爱学说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孟子》书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两人思想的差别。孟子说:「杨子主张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样微小的东西而对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爱主张,却是一种平等之爱,纵使是磨秃了头顶,走破了脚后跟,只要是有利于天下的事,他便会奋不顾身地去做。」后来《孟子》原文中的「摩顶放踵」,就用来比喻舍己救世,不辞劳苦。

典源 : 此处所列为「摩顶放踵」之典源,提供参考。《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1>兼爱2>,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解〕 (1)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战国时鲁人。有《墨子》一书,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为墨家思想的代表。 (2)兼爱:战国时墨翟所倡导的学说。主张平等之爱,无亲疏厚薄的不同。

书证 : 01.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轸。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02.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龙。」

成语接龙

“摩”字开头的成语

摩顶放踵

摩肩接踵

摩肩继踵

摩顶至足

摩顶至踵

“踵”字结尾的成语

摩顶放踵

比肩继踵

摩肩接踵

比肩随踵

摩肩继踵

摩顶至踵

磨顶至踵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摩顶至踵。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摩顶至踵”分成的单字详解:

摩, 顶, 至, 踵。

出自《孟子》的成语

帮帮忙,很急的。

帮忙用:

天下无敌 弃甲曳兵 舍我其谁 成仁取义 大而化之 出尔反尔 好为人师 鳏寡孤独 浩然之气 出生入死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 大智若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回答者: L一帘幽梦 - 经理 五级 2-11 12:33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曾,曾经。经,经历。语出《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婴儿。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移其孝于裴氏之门,而以睦于冢妇介妇,必敬必亲,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

14、出尔反尔: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指宜于万物生长的和风及适时的雨。语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岑楼,高而尖的楼。语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意为如果不考虑基础是否一样平,只让顶端齐一,那么一寸见方的木头也可高出高而尖的楼。明·胡应麟《诗薮·唐下》:“况以甲所独工,形乙所不经意,何异寸木岑楼,钩金与羽哉!”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 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语出《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后指以当前的重要任务当作紧要的事。《礼记·大学六章》宋·朱熹集注:“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恕之也。”也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元·陈草庵《山坡羊》曲:“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2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国志·吴书·董袭传》:“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晋书·孙楚传》:“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

24、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语出《孟子·万章下》:“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27、反求诸己: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语出《孟子·尽心上》:“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清·顾炎武《日知录·饭糗茹草》:“大舜之圣也,而饭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济天下,而为万世帝王之祖也。”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语出《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30、寡不敌众: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31、寡人之疾: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后以“寡人之疾”喻人之好色。

32、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其实此成语最早应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3、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语出《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明·李贽《续焚书·答马历山》:“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下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

34、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浩然,盛大的样子。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5、岌岌可危:岌岌,危险的样子。形容地位或状况十分危险,将要垮台或灭亡。语出《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36、疾首蹙额:疾首,头疼。蹙额,皱眉头。语出《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后以此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宋·陆九渊《与徐子宜》其二:“良民善士,疾道蹙额,饮恨吞声,而地所控诉。”

37、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语出《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38、牛山濯濯:牛山,在齐国临淄之南。濯濯,本谓山之无树木,今或用喻人秃顶无法。语出《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39、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40、妻离子散: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馁,兄弟妻子离散。”形容妻子儿女都被迫四散分离。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

41、齐东野语:齐东,古齐国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语出《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比喻道听途说而来的无稽之言。

42、弃甲曳兵:甲,铠甲。曳,拖着。兵,兵器。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相。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3、弃如敝屣:谓像扔掉破鞋子一样。敝,破旧。屣,鞋子。语出《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后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44、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指生命和道义二者不能兼得时,就选择道义而舍弃生命。后用“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晋书·梁王彤传》:“形位为宰相,……当危事,不能舍生取义。”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君子舍生取义,小人则舍生为利。”

45、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谓人以忧患谋处而生,以安乐怠忽而死。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前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摆满了一丈见方的食物。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48、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9、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

50、天下无敌:天下没有敌手。形容力量强大或本领高超。语出《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51、通功易事: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步;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52、同流合污:语出《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53、枉己正人:枉,弯曲,不正。语出《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54、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谓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后以此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

55、为富不仁:为富,追求发财致富。语出《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为致富与行仁义难以并存。后以此指富人唯利是图,不讲仁义。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山谷诗云:‘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为富不仁者可以警。”

56、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同“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57、闻过则喜:过,过错。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用此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58、五十步笑百步: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为逃跑五十步的士兵讥笑逃跑一百步的,其本质一样。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南朝梁·释道佑《何承天〈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淡,养智益神。岂独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唯见其有,岂复是过,以此嗤齐侯,犹五十步笑百步耳。”

59、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于此”。语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后用此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宋·张淏《云谷杂记·取进止》:“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也作“习而不察”。

60、先知先觉: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指认识事理早于一般的人。

61、胁肩谄笑:胁肩,把两肩收拢起来。谄,奉承人。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62、心悦诚服:悦,高兴,愉快。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后用此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

63、言近旨远:旨,意旨。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指,同“旨”。后指话语浅显通俗,而含义却很深远。

64、揠苗助长:揠,挺拔之欲亟长也。喻急躁妄为,欲益反损。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以之喻人之情,子邀福者必有害,若欲急长苗而反使之枯死矣。

65、先务之急:最急迫而需要先做的事情。语出《孟子·尽心上》:“尧舜之知,而不偏物,先急之务也。”

66、恶湿居下:谓明知其不可,而不能改。语出《孟子·公孙丑》:“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注:行仁政则国昌而民安,得其荣乐;行不仁则国破民残,蒙其耻辱,恶辱而不行仁,譬犹恶湿而居埤下近水泉之地也。

67、掩鼻而过:谓臭不可耐,用手遮鼻而过。语出《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68、仰事俯畜:谓上事父母,下畜妻子的责任,今用以为家庭生计语。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注:事,以孝事亲;畜,以慈培育。

69、仰不愧天:谓心正则无愧于天。语出《孟子·尽心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疏:存诚于己,而仰无以有羞愧于天,俯无以有怍于人。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70、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地做某事。多形容十分勤奋、勤恳、忙碌。语出《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东周列国志》八十回:“句践迫欲复仇,乃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倦欲合,败攻之以蓼;足寒欲缩,则渍之以水。”也作“夜以接日”。《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一》:“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

71、一傅众咻:傅,教。咻,吵。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后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明·陈确《答张考夫书》:“譬之与释之非佛教,与婆子言无阎王,一傅众咻,只自取困耳。”

72、一毛不拔: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73、以邻为壑:壑,深沟。语出《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74、以力服人:力,强制的力量。服,使人服从。用强制的方法使人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75、易地而处:易地,交换位置。语出《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后指交换所处的位置。三国魏·曹髦《少康、汉高祖论》:“若与少康易地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

76、易如反掌:反掌,把手翻过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让齐国称王天下,犹如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后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北史·裴佗传》:“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蒙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

77、引而不发:引,拉弓。发,射箭。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78、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后多指善意助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9、缘木求鱼:缘木,爬树。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为按照你的做法而要得到你所希望的,就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不可能。后比喻方向、方法都不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珠。”

80、再作冯妇:语出《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比喻重操旧业。

81、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为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后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

82、专心致志:致,尽。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宋·陆游《答王樵秀才书》:“官以考试名,当日夜专心致志以去取士,不可兼莅他事。”

83、自暴自弃:暴,损害。弃,抛弃。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后指自己糟蹋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甘心于落后。宋·朱熹《朱子语类·朱子十五》:“即此可见其无志,甘于自暴自弃,过孰大焉!”

84、自以为是:以为,认为。是,正确。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语出《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85、自怨自艾:自怨,悔恨自己的错误。自艾,改正自己的错误。原指悔恨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后多指悔恨。语出《孟子·万章上》:“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86、左右逢源:源,水源。也作“原”。语出《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指做学问如果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取之不尽。后比喻做事很顺利。宋·卫宗武《张石山戏笔序》:“方其好之也,则其为物所戏,久之而心与手应,手与物忘,出奇入神,左右逢原,而物反为我所戏矣。”出自 孟子 的成语(136个)

回答者: laozhang987 - 兵卒 一级 2-13 15:06

天下无敌 弃甲曳兵 舍我其谁 成仁取义 大而化之 出尔反尔 好为人师 鳏寡孤独 浩然之气 出生入死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 大智若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引而不发的成语典故

出自《孟子》的成语:

一、百世之师

释义: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示例: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并称为百世之师,令人感叹的是师承先贤、亲承教化没有机会,实在是有原因的。

二、饿殍遍野

释义:殍:人饿死后的尸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示例:玄武帝国九省十八郡,不断,饿殍遍野,各地饥民纷纷揭竿而起,人皆为食。

三、敌众我寡

释义: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多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示例:虽然敌众我寡,他用的却是以少胜多的计谋取得了胜利。

四、泛滥成灾

释义: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横流;造成灾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成为祸患。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示例:我们要治理好黄河,以防洪水泛滥成灾。

五、负隅顽抗

释义: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示例: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

摩顶至踵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孟子·尽心上》第二十四章起至四十六章

(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二十五)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二十六)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②,为之。子莫执中③;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二十七)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二十八)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二十九)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①,犹为弃井也。”(三十)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之也。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三十一)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三十二)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三十三)王子垫问曰①:“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三十四)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三十五)桃应问曰①:“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②,乐而忘天下。”(三十六)孟子自范之齐①,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三十七)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三十八)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三十九)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①。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四十)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四十一)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四十二)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四十三)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四十四)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四十五)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四十六)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①;放饭流歠②,而问无齿决③,是之谓不知务。” 26。①杨子:即杨朱,见《滕文公下》第九章注。②摩顶放踵:摩,***借为■,《说文》:“■,烂也。”引申为损伤。放,疑为“致”,前人引此多有作“致”者。③子莫:战国时鲁国人。29。①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32。①此句出自《诗经·魏风·伐檀》。33。①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34。①仲子:即陈仲子,见本书《滕文公下》第十章注。35。①桃应:孟子***。②?(xīn)然:高兴的样子。36。①范: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范县东南。40。①财:同“才”。41。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42。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就学于孟子

编号 4439 成语 摩顶至踵 注音 ㄇㄛˊ ㄉㄧㄥˇ ㄓˋ ㄓㄨㄥˇ 汉语拼音 mó dǐng zhì zhǒng 释义 义参「摩顶放踵」。

见「摩顶放踵」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摩顶放踵」之典源,提供参考。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1>兼爱2>,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解〕(1)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战国时鲁人。

有《墨子》一书,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等学说。

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

为墨家思想的代表。

(2)兼爱:战国时墨翟所倡导的学说。

主张平等之爱,无亲疏厚薄的不同。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摩顶放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以期能对治理国政有所帮助。

而战国时候,杨朱的贵己学说和墨子的兼爱学说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孟子》书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两人思想的差别。

孟子说:「杨子主张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样微小的东西而对天下有利,也不肯做。

然而墨子的兼爱主张,却是一种平等之爱,纵使是磨秃了头顶,走破了脚后跟,只要是有利于天下的事,他便会奋不顾身地去做。」

后来《孟子》原文中的「摩顶放踵」,就用来比喻舍己救世,不辞劳苦。

书证 01.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轸。

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02.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龙。」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摩顶放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