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中的正名与儒家的正名相差无几,法家比儒家哪个更好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02 0
  1.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有何异同点呢?
  2.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异同是什么?
  3. 韩非本来师从儒家,是荀子的学生,为何最后反而称为法家的代表?

相同点:

1、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2、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法家中的正名与儒家的正名相差无几,法家比儒家哪个更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

1、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2、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等。

3、法家以韩非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4、墨家以墨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扩展资料: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仪礼》,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百度百科-儒家

百度百科-道家

百度百科-墨家

百度百科-法家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有何异同点呢?

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齐放的时期,犹如一匹“黑马”,属后起新秀。一经问世,就因为其“立竿见影”的效果力压群雄。

而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像是一个“沉稳”的老者。他没有法家、墨家红极一时,但是却一直有其的地位,以至于在后世成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之一,甚至一度力压“道家”。

法家本前途大好,最后却被儒家吸收,敛去了锋芒,甚至丢弃了“名字”,成为后世儒家“治国思想”中的一部分。实力超群的法家,何以被儒家“中和吸收”?与儒、法学派特质有关,也与“物极必反”的规律有关。

1、儒家胜在盛世的温和,法家输在乱世的强硬

如果将学派思想拟人化,那么法家就类似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力能扛鼎”之勇,霸气外露,尽是锋芒,但太过霸道。而儒家则类似当时辅导刘邦的“张良”,张弛有度,善于审时度势,温和包容,但震慑力不够。

让乱世落下帷幕的,总是霸主的铁蹄。但让刚刚从风雨飘摇的动荡中走出的王朝变得兴盛,则需要仁者的包容与温和。

强硬的法家“打天下”,平定乱世,但却无法治世。孔子有云“苛政猛于虎”,老虎会吃人,严苛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可怕,就别谈“盛世”了。

而儒家就不一样了。

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忌讳“极端”,做事极具灵活性和包容性,适合战后重建的国家、恢复民生、恢复社会秩序。

法家作为治国之道,讲求严刑峻法,这就好比用兵器顶着脊梁命令人“向前走”;儒家讲求教化,强调德治的同时渗透法治,这就好比在远方放上一堆糖果,吸引人的目光,无形间让其自行“向前走”。

哪一种更长远,一眼可辨。

某种意义上说,在颜小二看来,儒家胜在盛世的温和,法家输在乱世的强硬。

2、法家缺了儒家的----“诚”

道家老子有句话说得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就是说,“烹鱼”,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火候要把握好,佐料也得下功夫。

国以民为基。

治国具体来看,大抵是治人。

要治人,就要了解“人”,即国内的“民”。

了解民的什么?

民的“喜好”、“需求”。

了解以后怎么办?

是利用其好恶去强迫他?还是将心比心让其心悦诚服?

法家是前者,儒家是后者。

法家思想家,从商鞅到后面的韩非,多少都有对人“趋利避害”本性的“利用”,重赏重罚也好,轻赏重罚也罢,法家思想家们皆是“利用”人们“避害”的心思迫使他们“臣服”。这就好比在他们的头上悬着一把“刀”,以近乎威胁的方式,让人于胆颤下“匍匐”。

而儒家则是循循善诱,颇有些语重心长的态势,更多以将心比心之态、君子之风,去哀百姓之所哀,乐百姓之所乐。以“为民好”的态势施以“礼法”,让民自觉去接受教化,遵循“礼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法家的严刑峻法下,是对人性的利用,这一举动无法收服人心,因为不诚。而儒家以将心比心之仁,以徳报徳,以直抱怨,这是在以“诚”在收服人心。

人都喜欢和“真诚”的人交心,那么民自然也喜欢跟着“真诚”的君主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法家因为一个”诚“字,输给了儒家。

3、多说一句:为何后世的“儒家思想”变了味,甚至成为鲁迅眼里的“吃人”文化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何后世的“儒家思想”变了味,甚至成为鲁迅眼里的“吃人”文化。

大家需明白,儒家是一个学派,它有很长的历史,并不是割裂存在于某个历史时期。

同时,儒家思想的核心精心,在于孔子的中庸思想。

有些掌权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心,给“私心正名”,便会借着先哲的由头,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甚至故意曲解先哲名言背后的内涵。

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学派,作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它蕴含的智慧,近乎是全人类的财富,更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以妄自批评的。因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我们今人对其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路上。

至于历史上的僵化和闭塞,颜小二只能说,文化本无善恶,但人有。同理,所谓闭塞与僵化,那只不过是其被有心人刻意极端出现生的分支,对于这些分支合理分析,理性看待。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异同是什么?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有一些显著的异同点。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异同点:

政治观点上的异同

儒家强调仁爱和德行的重要性,认为治理社会的关键是通过君主的身教和言传来塑造人民品德和行为。法家则注重法律和制度的作用,认为通过强制法律和制度的执行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社会***上的异同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仁爱和道德规范来行事,以达到和谐的社会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法家则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实际利益,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人们行为。

法律制度上的异同

儒家并不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儒家认为法律应该与仁义道德相一致,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法家则认为法律应该立法严明,执行严格,不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应该执行。

总的来说,儒家注重人的内在品德修养和社会***,而法家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这两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本来师从儒家,是荀子的学生,为何最后反而称为法家的代表?

一、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相同点

1、历史背景相同:先秦儒家和法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春秋和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四分五裂,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2、作用相同:两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同点

1、两者的思想不同

(1)所谓儒家思想,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可以概括为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作用。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去刑。而法家认为应该以法治国,人性是好利恶害的,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推行法治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所谓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往往讲究乱世要重典,着重强调法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管仲、子产、邓析、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子。

2、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

儒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也是作为“仁政”之所以可能实行的依据。法家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且人的恶性是不可能改变的。

3、两者所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儒家所维护的是特权的礼治,是贵贱有序,儒家所维护的就是贵族的利益即分封世袭制度。法家法律观就是要充分认识法的重要性和挥发的作用,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4、儒家和法家在统治方面不同

儒家主张的是礼治、德治、人治,所以他重礼和德,而轻法。法家重视法制,甚至会夸大极端法律的作用,以重刑重法来预防犯罪。

因为韩非子的老师就开始对儒学产生质疑了,韩非子更是明白:儒家救不了天下之人!仁政也救不了性恶之人!在韩非和荀子师徒的眼中,人性是本恶的,需要法度法规教化,才能让社会安定,而且从秦始皇之后的历代君王,也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之本。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并不吃香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不乱,天下是相当的混乱,诸子百家争相宣扬自己的观点。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不吃香,他带着***四处周游,想让君主***纳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天不遂人愿,在乱世之中,没有哪个君主肯用“仁爱”来治理国家。

那时候的诸侯们真正想要的是啥?更强的军队、更听话的百姓、更大的地盘。但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用在盛世发展还行,用在乱世之中争地盘是完全不够看的。

你想想,敌国的马蹄子都踏你脸上来了,你能跟对方说爱与和平吗?儒家的荀子就发现了乱世之中,更加需要的是法度去管理百姓,而不是用道德去感化百姓,而且荀子还提出了“人之初,性本恶”,需要用“刑名法术”强硬的扼***性之恶。

二、韩非发展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作为儒家的荀子,已经从根本上对儒思想产生质疑了,而他的学生韩非子更是继承了他的思想,并且将他的思想升华,开始对人性进行剖析。韩非子认为乱世之中,需要用法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条理清晰的法令可以限制人性的恶,更高效地提高国家实力。

简单来讲,儒家是用爱来感化民众,让民众发展生产,缓慢提升国力;而法家则是用规章制度来清晰地告诉人们,你需要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这样可以让人们行为更加规范,快速的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

而且法家更加注重君王的利益,乱世之中的君王们也乐意接受法家。比如商鞅、李斯皆为法家之人,秦国正是依靠法家的思想,开始变法强秦,一扫***,结束了混乱的战国时期,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三、混乱的战国时代更需要法家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也是混乱的时代催生的,儒家是注定无法在乱世之中立足的,韩非子有荀子的指引,清晰地看到了天下时局变化混乱的时代,人的恶念会被扩大,需要有法度来限制人性的恶,从而诞生了法家的思想。

而且儒家的思想并不清晰,如果遇上明君,百姓可能幸福,但是遇上昏君,天下百姓会更加痛苦。但是有了法家的思想之后,以法度来治理国家,那么不需要君王多操心,国家也会井井有条。且法家的思想是更偏向君王的,也加固了君王的统治,可以让百姓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自韩非子以后,法家思想便成了帝王必备之物,就算是汉代的“独尊儒术”,其骨子里还是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之后的历代帝王更是将“外儒内法”一直贯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