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_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简答题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18 0
  1.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什么的
  2. 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的异同,请指点一下。
  3. 对于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的异同,你有什么见解?
  4. 得意忘言
  5.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内容

这句话主要指的是对于语言与思想、意蕴之间关系的理解。

庄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或意蕴是无限的,因此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复杂的意蕴和真理。他强调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去把握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同时也要超越语言的局限,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感悟能力。

在庄子看来,一旦获得了真正的理解,就可以忘掉语言这个媒介,直接把握真理。这两个概念相互补充,前者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后者则强调了语言的必要性。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_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简答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什么的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那么究竟什么是言不尽意呢?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至于得意忘言”它包含了言不尽意的层次。

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的异同,请指点一下。

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于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的异同,你有什么见解?

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可以说是庄子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言不尽意”是说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或意蕴。庄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意蕴是无限的,因此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复杂的意蕴和真理。庄子通过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超越语言性质,提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语言,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感悟能力。

“得意忘言”则是指通过语言的领悟而达到对某种思想或意境的领悟。这个概念强调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去把握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在庄子看来,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旦获得了真正的理解,就可以忘掉语言这个媒介,直接把握真理。

可以说,“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后者则强调了语言的必要性。在庄子看来,要想真正理解某种思想或意境,既要超越语言的局限,又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去领悟更深层次的意义。

得意忘言

“言不尽意”指的是“不说完全”或“不能说完全”的意思。“得意忘言”是说得到了文章的主旨,而不再计较文章的具体词句。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我的看法。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内容

“得意忘言”一词来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筌”是的工具,“蹄”是捉兔的工具,“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原义是说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也比喻事情成功了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 庄子是世界寓言***,如“望洋兴叹”“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呆若木鸡”“东施效颦”“随珠弹雀”“白驹过隙”“牺牛衣食”等,给人启发,真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

? 庄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本名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中代表作品是《庄子》。

庄子虽然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尽意”,但其洋洋洒洒十余万言,却皆在言“道”。因为无论“意”、“道”,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如何来领会庄子在“言不尽意”主张下著述的这十余万言呢。

这就是庄子的“得意忘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以筌蹄喻言说,以鱼兔喻道。鱼兔得而筌蹄弃,体道而言绝。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暗示的一种符号。

工具和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得意,所以主张得意而忘言;因为言是不能尽意之“言”,胶着于言就会导致“意”的散失,要充分地“得意”就不能执着于“言”,而只能为“得意”而“忘言”,如同得到兔可以丢掉套索。

得到鱼可以丢掉竹篓一样。“得意忘言”,首先是为了“得意”,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我们必须要运用语言来把握事物,语言被认为是得意的工具,这里的意应是对道的本体的感悟之意,而不是日常名理范围内的意。

当运用它完成了“得意”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忘掉“言”这种外在形式,“得意忘言”是为了“忘言”境界,只有能忘言之人才是真正得道之人。但这种“忘”不应该是被抛弃,而只是一种暂时的搁置,是存而不忆。

存而不感。因为言筌之所以达意,说明它和意是有相契合之处的,传达主体的水平越高妙,契合之处越多;从这个角度说,言筌也是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种“忘”不是干净彻底的抛弃,而只是以言筌为基点的升华。

当这一理论被用以指导具体的艺术实践时,这一点尤其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