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发,大象无形,中道而立,能者咸从,引而不发大象无形中道而立能者咸从出处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19 0
  1. 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翻译
  2.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什么意思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论的儒家经典,除了阐述“仁政”等核心观点外,也涉及到教育问题,形成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梳理,深入理解并学以致用。

下面是本书最后一章涉及到的教育类相关语句,以及我的个人理解。

一、不断成长,追求境界

引而不发,大象无形,中道而立,能者咸从,引而不发大象无形中道而立能者咸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25章,孟子在回答浩生不害对乐正子如何评价时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此人做到了善和信,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做人境界。其词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很显然,不论是乐正子已经达到的善和信,还是他尚未达到的后面四种,都必须通过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系统教化而形成。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六个台阶,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成长境界。

二、育人者,必先受教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20章:“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是啊,如果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3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这里的“书”虽是专指《尚书》,但推而广之未尝不可,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句话作为读书方法,即要求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千万不能“唯书是上”“本本主义”。

四、谦虚求学,充满诚意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3章:

公都子曰:“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不要自以为是。滕更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有地位有权势,自以为很了不起。孟子却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否则,就会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

五、坚持标准,注重引导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1章: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拉开弓的标准)。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传道)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过程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格迁就。从教育角度来说,老师不能因为学生不尽人意而改变或放弃教育准则。二是老师要努力做到科学启发耐心引导,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老师引导启发,“中道而立”;学生通过深造自得,“能者从之”。

六、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0章: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这里,孟子列举了五种教育方式,一是润物无声式,二是立德树人式,三是培养专家式,四是答疑解惑式,五是品德熏陶式。无论如何,我觉得这里都体现了孟子民主进步开放的教育思想。

七、尚志重道,持之以恒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33章: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这里,孟子强调了士人,即读书人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主要目的就是“尚志”。如何达到尚志?居仁由义而已!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29章:“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意思是:就比如挖井一样,贵在持之以恒,任何时候停下,都意味着前功尽弃。这句话说的是有为者,用来指代教育者或是学习者都未尝不可,足以引发思考和借鉴。

可以说,孟子其人虽隔千年,但其教育思想却永放光芒;《孟子》其书虽著千年,但其教育观点却永不过时。

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翻译

出自 孟子·尽心上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 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 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 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 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 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

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 的人便跟着他做。”

读解

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 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

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 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 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

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 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

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 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

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 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

做到了这一步,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问题倒是在于,这样的启发式教育,要求老师不能只是照本 宣科,必须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不仅仅是眼高手低的裁判员。

中道而立,谈何容易?

但总归是努力的方向罢。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什么意思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思是:善于教射箭的人,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句子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一节》。原文欣赏: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翻译

 公孙丑说:“这条道路太高了,太美好了,就好比是要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登攀。为什么不让它变得差不多可以实行而可以每天都能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匠而放弃准绳和墨斗,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君子只引导而不发表见解,就好像能飞跃一样。站在道路中间,有才能的人就会跟从。”

注释

 孳:(zi资)通“孜”。《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

意思是说: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原指善于教射箭的人,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后用以比喻作好准备,待机行事。或比喻善于引导而不代庖。

“引而不发”这个成语,可以比喻为善于发挥和控制。这就是说,教师的启发应该是一种点播式教育方式,诚如孟子所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即君子教导别人应该如射箭一样,拉满了弓,却不发箭,但箭在弦上,有一触即发之势。

《孟子》内容简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儒家文化千丰的传承中,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优秀的代表人物。其中,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雄辩的语言艺求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这些篇目思想深邃、包蕴博大。其文章纵横驰骋。汪洋恣意,极富雄辩色彩,经典语录层出不穷。其中展现出的智慧火花,让人眼前一亮。认真阅读《孟子》。学习人生的哲理。感悟其深远意旨,能让生活更精致、更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