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七绝压卷之作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24 0
  1. 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其中什么什
  2. 《江南逢李龟年》为何被称作七绝之压卷之作?
  3. 为什么说《江南逢李龟年》是七绝压卷之作
  4. 最有名的七绝
  5. 《出塞》,王昌龄,全诗
  6.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什么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7.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七绝之压卷之作呢?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盛唐诗歌的星空之下,佳作迭出,星光熠熠,万象争辉。然而在这其中,有资格被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却只有凤毛麟角的几首诗,而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谓是诗中的诗、七绝中的七绝了。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次将王昌龄《出塞(其一)》推上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位子的,是明代后七子领袖的李攀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 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于麟"即李攀龙。明代"七绝压卷"之争也由此引发。后七子另一位领袖王世贞也赞成此说,"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 余始不信, 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 若落意解, 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 不免此诗第一耳。"《唐诗绝句类选》将这首诗推得更高了:"'秦时明月'一首为唐诗第一。"不仅是七绝第一,甚至是唐诗第一了。

但也有不少评论家不同意这种观点。明代胡震亨《》就提出了不同意见:"王少伯七绝宫同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同"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批评此诗起调虽高后劲不足。认为《出塞(其一)》不足以列为七绝压卷的评论家们意见集中在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上。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七绝压卷之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孙鑛《唐诗品》更加具体地指出了这首诗的不足之处,"'但使''不教'四字, 既露且率, 无高致, 而著力唤应, 愈觉趣短, 以压万首可乎?"直指三四句发议论过于直白浅露,大失含蓄之旨,缺乏咀嚼的余味。当然也有反对者,《唐诗摘抄》就反对这种观点, "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 此诗亦涉议论, 而未尝不佳。"绝句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因此贵在含蓄,贵在婉转回环,贵在余音不绝,而忌浅露直白地议论。因此,这种批评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其中什么什

军事训练 出塞王昌龄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 王昌龄:见《从军行》“烽火”。龙城飞将:指西汉武帝时右北平太守李广。李广英勇善战,体恤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为北平郡,治所在卢龙(今河北省抚宁县)。龙城,即卢龙。一本作“卢城”。胡马:泛指北方入侵外族的兵马。 阴山:阴山山脉,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为古代北方抵御外侮的屏障,汉武帝时屯兵镇守,以防匈奴。这里泛指东北边塞。赏析《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汉武帝时李延年根据西域乐曲改制。此题一作《从军行》,原作共二首。这首诗是王昌龄边塞诗作的杰出代表,也是他七言绝句中的上乘之作。这里诗人捕捉住月照边关的典型环境,选取了飞将、胡马等引人注目的人事,对古往今来的边塞征戍情事进行丰富的联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在写征人的不幸遭遇中生发的豪壮的爱国情思,表达了任用贤才,平定边患,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这首诗风格苍凉、悲壮,情致深切感人,成为广为传诵的爱国主义诗篇,亦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对举,是说自秦汉设关防胡以来,虽朝代几经更替,但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意谓从秦汉起明月就照临边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承上感怀,是说直到现在征人还在远戍边塞,不得回还。意谓边患未息,战事连绵。

《江南逢李龟年》为何被称作七绝之压卷之作?

一说七绝,自然不能不提七绝圣手王昌龄。

《出塞》 被历代诗人公认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被历代诗人公认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为什么说《江南逢李龟年》是七绝压卷之作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二人分别许久再次相见的感情,更是将当时作者的心中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杜甫作为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有文的诗人,写下了很多非常有名的诗句,其中不乏一些在后世依旧广为流传的诗句。而《江南逢李龟年》则被称为是杜甫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更是被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与李龟年久别重逢后所做,当时杜甫心中满是愤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非常独特,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混乱不说,杜甫当时的生活也并不顺利,所以在与老友久别重逢的时候,杜甫生出了无限的感慨。唐朝本来是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百姓安居乐业,但一切都从安史之乱之后变了一个模样。唐朝开始迅速走向衰败,一夜之间唐朝社会危机重重。

而杜甫作为一个文人,在社会上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当年的唐朝文人大多都只能四处飘零,杜甫也不例外。当他辗转到了潇湘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之后,心中的苦闷仿佛开了闸的洪水,让他倍感伤怀。

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和时代背景都寄托在了这首诗当中。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杜甫做出了这首诗,他并没有在诗句当中表达出一点对生活的不满,但是整首诗却处处都透露着杜甫内心的伤怀之情。尤其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表面意思只是重逢的喜悦,细想还有内心的愤懑和对时代的无奈。

最有名的七绝

说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是七绝压卷之作,一点儿也不为过。

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但是意味隽永,可谓是短小精悍。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之中,李白、杜牧、王昌龄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都是千古绝句。

实际上,说杜甫不擅长七言绝句也不准确,杜甫的诗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他的诗带走强烈的批判性,相比之下,七言绝句表达起来更加的含蓄清新。杜甫虽然很少写七言绝句,但是几乎写的每一首都是传世名篇,比如他的第一首七绝“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就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李龟年,我的老朋友,当年在岐王府里、崔九住的大堂里,我们本来是经常见面的,现在正是江南的好时节,春暖花开,风景独好,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实在是太好了!”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杜甫流落江南,恰好遇到了原宫廷乐师李龟年,而写成的一首诗。这首诗与李白、王昌龄、杜牧等人的七言诗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其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表达了杜甫对盛唐繁华景象的怀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此好风景,正是对乱世漂泊的反衬。

短短四句话,反映了杜甫对山河破碎、人生飘零的感慨。后世有人评价杜甫的这首诗,“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

《出塞》,王昌龄,全诗

01.《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02.《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03.《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什么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诗歌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广,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还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现在依旧健在,

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仍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

3: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七绝之压卷之作呢?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时期(注: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也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沧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这主要是因为诗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变化和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有“诗圣”之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人,那么李龟年又是谁呢?李龟年是盛唐时期的音乐家,也是个大才子,和杜甫的文学领域不同,他专供音乐方面,不仅擅长各种乐器,还能作曲歌唱,深受唐玄宗器重。

李龟年在曾盛极一时,唐玄宗是历史上少见的对音乐之事非常喜爱的帝王,李龟年的曲子每每能震撼人心,令人泫然而泣,唐玄宗经常在宴席上演奏李龟年的曲子,或让他亲自上阵。

不仅皇帝,当时的王公贵族家里举办宴会,也会邀请李龟年前来演奏,并以能请到李龟年为炫耀资本。杜甫年少时曾听闻、目睹过这样的盛况,对的盛世向往不已。也就是说,实际上,李龟年受到追捧的背后,是盛世一派繁华壮美的灿烂景象,诗的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的就是当时的盛况。

但不久后,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已然不复当时的昌盛,颓势愈发明显,李龟年也因为战火流离在外,不复当年长安的荣华富贵。杜甫本人更是饱受战火之苦,几番流亡,两人心中都充满凄凉。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遇了,杜甫首先想起的是当年在长安见到的盛况,那时王孙公子,都是何等的风光,李龟年是何等的抢手,不管是岐王,还是崔九,都以请到他为荣幸。而现在,站在杜甫面前的,却只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上了年纪的老者。

这前两句便是影射出了盛世,而与现在的凄凉场景相对比,这种时代的变化,让人经受了莫大的摧残。而后两句,杜甫却突然转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无头无脑,怎么上一句还在回忆感怀以往的时光,这一句就说起风景了呢?

想想两个垂垂老去的人,都经历了同样的战乱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心中有着同样的苦楚,而李龟年更甚,他当年可是名动京城的啊,可现在呢?

人世沧桑至此,杜甫还能说什么呢,万般苦楚彼此都是知道的,也没有必要再去纠结前半生的繁华,不如珍惜当下,看看这江南的美丽景色,起码现在,他能在落花时节遇到李龟年,还有这相遇时的一丝欣喜之情,便足够了。

在历经沧桑之后,物是人非,杜甫将过往云烟全部咽下,只轻轻地讲了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上下句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这种难以想象的情绪全浓缩在这一首诗中,也难怪这首短短的诗,会被称作七绝之压卷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