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是什么意思_斗筲之徒,何足选也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7-29 0
  1.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喜怒与色,实矣!是什么意思?
  2. 言必行,行必果 出自谁?
  3. 斗筲的解释
  4. 斗筲之人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5.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其含义为:

“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

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是什么意思_斗筲之徒,何足选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他们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白话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

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和再传***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喜怒与色,实矣!是什么意思?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诗篇吗?

情人节时,总有人写这句送给你吧?别傻了,其实这根本不是说男女的爱情。

原文释义: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鼓励之词。

这句诗词出自《诗经·邶风·击鼓》篇,全句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的。“契阔”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互相勉励之词。“山盟海誓”出现非常晚,是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提出,尽管言之凿凿,可纵观《击鼓》一诗,描写的的确是战斗场面,两相比较,似乎“毛诗”和“郑笺”稍稍靠谱些。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是劝读书!

老师常用这句话激励你吧?其实大错特错!

原文释义: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

原文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也就是说,这段话本来非但不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学习的,反倒恰恰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的,很显然,最初利用这个典故的人出于自认为的善意,把这个原本的“偷懒格言”加以剪裁,包装成了“励志金句”。

3、孔子从没让你“以德报怨”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要“与人为善”“以德报怨”,其实孔子从来没说过这样的意思!

原文释义: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主张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4、“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夸人的!

多少人拍着胸脯子说这句话啊!其实根本就不懂,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夸人的!

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诗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纵观全文,这个评价是有背景的——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比上面两种人才逊色得多,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稍差一等的人才),比被他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当代官员),那还是强很多的。

5、说你“铁中铮铮”不是好事儿

如果有人说你“铁中铮铮”,先别高兴!好好看看是什么意思吧!

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

言必行,行必果 出自谁?

意思是:说出来的事情就要做到,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出结果,高兴或是愤怒都表现在脸上,这样的人才是实实在在的人。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释义: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扩展资料:

原文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墨家的解释:

《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符节为,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

这里墨家已经把言必信,行必果理解成为,信,信任,果,果然。墨子那个时代,这个观点可能已经占主流,也可能是墨子独创,他认为是言与行的一致。说话必定会去做,言与行一致这种人,表里相符就是诚信。

言出必行的故事:

当时齐国欲称霸中原,连年征战,鲁国接连被齐国打败,不得已屈服了齐国。周厘王元年, 桓公以周王命布告宋、鲁、陈、 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以三月朔日,会盟于柯(今山东东阿西南)地。

鲁庄公前往会盟时问:“谁愿和我同去?”将军曹沫请往。庄公说:“你三次都败给齐军,不怕齐人笑话?”

曹沫说:“我去自会雪耻。”庄公说:“如何雪耻?”曹沫说:“君当其君,臣当其臣。”

庄公说:“寡人越境求盟,犹如再败了一次。若能雪耻,我听你的!”于是,庄公便和曹沫同行。这次会盟隆重庄严。盟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

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会盟宾相告诉曹沫只能在坛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

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正准备歃血为盟,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被吓的目瞪口呆。管仲忙***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问: “将军要干什么?”

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你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说:“大夫且慢,你说怎样就怎样!”曹沫说:“要求归还被侵略的城池!”

齐桓公连忙答应 ,说:“寡人马上与你立誓。”并向天指日发誓决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剑,微笑自如,遂签定盟和约。

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许多臣愤愤不乐,都要桓公毁约,桓公曰:“寡人已许曹沫矣!匹夫约言,尚不失信,况君乎?”

百度百科-言必信,行必果

斗筲的解释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的《论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后来逐渐演化成言必行,行必果。

原文节选: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2、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的时候严肃认真,对待他人要忠诚。就是去边远的少数民族居庄的地方,也是不能废弃这些原则的。”

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

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5、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6、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话说得好哇!”《周易》说:“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行,有时就要遭受羞辱。”孔子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叫没有恒心的人)不要占卦罢了。”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扩展资料: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百度百科——论语·子路

斗筲之人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斗筲的解释

[oversensitive;rice basket]

筲:一种竹器,仅容一斗二升。因斗和筲都是很小的容器, 比喻 气量狭小和才识短浅 家贫无斗筲之储者,难责以交施矣。?《论衡?定贤》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详细解释 (1).斗与筲。斗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皆量小的容器。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 :“田畴不修,男女矜饰,家无斗筲,鸣琴在室。” 清 洪升 《长生殿·絮阁》 :“这非是衾裯不许他人抱,道的咱量似斗筲。” (2).喻些微;微小。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 :“百姓或无斗筲之储,官奴累万金。”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坐中若有 杜十娘 ,斗筲之量饮千觞。”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 千字文 》 :“﹝ 顾蒙 ﹞困於旅食,至书 《千字文》 ,授於聋俗,以换斗筲之资。” (3).喻低微、卑贱。 《后汉书·郭太传》 :“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 林宗 曰:‘大 丈夫 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 晋 潘岳 《闲居赋》 :“太 夫人 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 膝下 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 《旧唐书·文苑传上·崔信明》 :“昔 申胥 海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 (4).喻人的才识短浅,气量狭窄。 《论语·子路》 :“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 元年 》 :“斗筲 小人 ,依凭 世戚 ,附托权豪,俛眉承睫,徼进明时。” 《东周列国志》 第七六回:“ 囊瓦 乃斗筲之辈,贪功侥幸。” (5).指才识短浅的人。 晋 陆机 《豪士赋》 序:“庸夫可以济圣贤之功,斗筲可以定烈士之业。” 清 顾炎武 《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 诗:“片言折斗筲,笃论 垂青 史。” (6).谦辞。 《汉书·谷永传》 :“ 永 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 :“臣以斗筲之姿,趋走日月之侧。”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南朝峭汉》 :“ 弼 曰:‘臣斗筲之器,不足道。’”

词语分解

斗的解释 斗 ǒ 中国 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斗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 量粮食的器具:斗筲之人( 形容 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 形容小 东西 的大:斗胆。 形容大东西的小:斗 筲的解释 筲 ā 一种盛饭用的竹筐:筲箕。斗(弖 )筲(喻才短量浅)。 水桶:水筲。一筲水。 部首 :竹。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注音一式 ㄉㄡˇ ㄕㄠ ㄓ ㄖㄣˊ 汉语拼音 dǒu shāo zhī rén 同义词 斗筲之器 斗筲小器 斗筲之辈 斗筲之徒 斗筲之才 斗筲之材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似我这粪土之墙,斗筲之器,枉读了圣贤之道。」 后汉书˙卷四十三˙何敞传:「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亦作「斗筲小器」﹑「斗筲之辈」﹑「斗筲之徒」、「斗筲之器」、「斗筲之才」、「斗筲之材」。 释义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斗筲之器:比喻心胸狭窄的人。亦用以自谦才疏学浅。 例句 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敞传》 「斗筲之人」见识浅薄,和他争论简直白费力气。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含贬义 相似词 斗筲穿窬 相反词 宽宏大量 相关词 斗量筲计

“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成语“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第20章,子贡与孔子关于“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士’”的问答对话中。

《子路》第20章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