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是谁提出的观点,文以载道是什么时期提出的口号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8-01 0
  1. 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观点有
  2. 文以载道在内容上发扬儒家什么精神
  3. 文以载道的本质含义
  4. 以文载道是出自孟子吗
  5. “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 何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纳哦

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观点有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标榜“文以载道”的,这个观点是从荀子、刘勰、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发展而来的。荀子将“道”看作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刘勰在《原道》中明确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尊崇古道,重“道”不轻“文”;周敦颐在他的《通书文辞》中提出“文所以载道也”,强调了“圣人之道”,有重道轻文的倾向。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文之善恶,视道合离”,他的“道”不同于理学家们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道”;清代的章学诚总结了文道关系的论争,他说“盖文固以载理也,且文亦自有理”,提出了文道统一论。

文以载道是谁提出的观点,文以载道是什么时期提出的口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对“文”“道”关系作了溯源性的梳理后,可以看出“文”“道”关系的密不可分。何为“文”,何为“道”,人们对它们有着宽泛的理解,因此“文”“道”两字内涵的宽泛性可让我们借之表达出艺术及其所体现的道德观念、精神理念之间的关系。因为艺术属于文化范畴,“文”由此可代表艺术文化,“道”可泛指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思想道德、理念精神和文化心态。“文以载道”可延伸理解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的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例如:

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礼器以其奇特的造型、神秘的文饰、沉重的体积,给人神秘、狰狞、严厉之美,由此而体现出商周时代王权神权威严、尊卑贵贱分明的时代特征。

秦始皇兵马俑形象写实的造型、严谨的布局,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勇于攻战、一扫六国的宏伟气派。

以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为代表的汉代石刻艺术因其巧妙的艺术构思而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表现了深沉雄大的汉风汉魂。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成名之作——金陵瓦官寺的维摩诘像画得“清羸示病”、“隐几忘言”,表现了维摩诘在病中与文殊菩萨辩论的容貌和神态,显现了崇尚清谈、玄谈的六朝之风;而敦煌壁画中盛唐103窟的维摩诘经变相里的维摩诘居士具有双眉扬起、目光炯炯的神,八面生动,个性极强,体现了繁盛、豪放的盛唐之风。

敦煌壁画北朝时期的作品题材多为强调苦修行、大施舍的佛教“本生故事”,体现了北朝时期频繁更迭、战乱不已,民生多灾多难,人们希冀脱离轮回,跳出苦海的社会背景;而盛唐时期壁画作品的主要题材大多是净土宗极乐世界经变故事,这是与当时富庶繁盛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追求绚丽生活情调的社会风尚相呼应的。

从宋朝苏轼发轫的文人画以墨竹、墨梅、山水树石等为题材,以平淡素雅、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寄情书胸臆的特征体现了追求主观情趣表达的文人心态和审美视角;而明清写意式江南园林艺术体现了与文人画相同的意境追求和审美心态

文以载道在内容上发扬儒家什么精神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文理论观点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观点如下:

1、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欧阳修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在形式上优美,更要在内容上深刻。他主张“文以载道”,即文章应该为道义、思想服务。

2、强调情感表达:欧阳修认为,真实的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他主张在文学创作中要真实地表达情感,反对矫揉造作和虚伪的表达方式。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欧阳修认为,文学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风气,应当通过文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3、提倡简洁、自然的文风:欧阳修提倡文章要简洁明了,避免过于繁复和晦涩。他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强调文学的创新:欧阳修虽然尊崇古代文学,但并不主张盲目模仿。他认为文学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作者应当勇于创新,打破旧有的规范和框架。

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的影响如下:

1、推动文风的变革:欧阳修的诗文理论强调简洁、自然的文风,反对过于繁复和晦涩的表达。这一主张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引领了宋代文风的变革。许多文人开始追求清新、平易的文风,推动了文学语言的平民化和通俗化。

2、深化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欧阳修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当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这一观点深化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使文学在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3、促进了文学的创新:欧阳修主张文学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作者应当勇于创新,打破旧有的规范和框架。这一主张激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进行创新的勇气,促进了宋代及后世的文学繁荣。

4、提升了文学的地位: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通过自身的创作和理论贡献,提升了文学的地位。他倡导的诗文理论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可,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以载道的本质含义

文章要有现实意义,反对内容空洞的文章,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家提倡诗教,企图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以文载道是出自孟子吗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

“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成语词条:文以载道

成语发音:wén yǐ zài dào

成语释疑:载:装载,引申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

成语解释: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成语示例:“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指用文章来说明道理

成语精解:文以载道,中国君友会王爱君概述之:文章是记载道理的。由文字的联缀,辞句的组合而成为一段文字是“文”;至于有文法组织、思想系统,供人欣赏阅读的文学作品也是“文”了。至于“道”字,本训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孟子:“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加深一层说,可以赅括宇宙、人生的原理和法则。在宇宙方面所谓的“道”,我们称之为自然法则,人生方面所谓的“道”,称之为法则。自然法则,前人名之为天道,如四时之通行、日月之代明、星辰之躔次等皆是。法则,先民谓之为人道。韩退之原道篇:“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则专就人道言。所谓爱亲敬长,父慈子孝是也。合天道,人道而言,总名曰道。因此道之含义,从道路引申到人所当行的路、当作的事,以及自然界一切现象和法则。统括一切事物的原理和方法。其中蕴含了自然、人文界的一切。那么无论任何文章以及文学作品,其内容都应该包含“道”在内,即凡用文字来表述人类感情和思想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能载“道”,含有“道”的实质,如此方是言之有物,才是最高评价的作品。

出处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何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越详细越好。

解析: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古代文人士大夫,向来是讲“文以载道”的.。如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就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原道》篇)。但古文人虽一致推崇“文以载道”思想,内涵却也是存在诸多分歧的。如唐代的韩愈、柳完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对“文以载道”的理解,都各具观点。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曾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辞而明,辞书而传。”(《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从上述可以得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韩、柳的基本是一致的。但两人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即“辅时及物”(《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利于人,备于事”(《时令论》)的“理道”(《与李翰林建书》),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但总的来说,韩、柳所讲的“道”,除了“仁义”外,无非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抽象。到了宋代欧阳修,对“道”的理解显然又更进一大步了。欧阳修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与张秀才第二书》)。他提倡从身边出发,从社会出发,从国家出发,少谈脱离实际的“高言”。欧阳修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已接近本文中的“文以载道”之意。

然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终不能套用于与现代的“知识分子”的。古之“文士”,不同之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词属“泊来品”,源出于当年“老大哥”俄国。据书载,这一俄词实乃源于19世纪末,意指对沙皇制度持批叛、对现状否定而独立思考的俄国“文人”层。欧美之英词系指有才智者,也含有独立思考者之意。而我国古之“文人士大夫”读书学知识,说白了就是为了仕进(当官)为官作宰,“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最高理想。所以“知识分子”与只为效命君主的古代文人士大夫,是实不可混于一谈的。

黄宗羲云:“文之美恶,视道合离”,古人能达此思想,诚也属难得。不过,古人的“文以载道”,终难以逃脱在统治者立言,为帝王做稳江山献策,效“犬马之劳”的范畴。与本文所倡议以道德、道义、正义、的“文以载道”——知识分子使命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本文的阐释“文以载道”意义在于,自诩为“知识分子”或被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的人,能做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本位。具独立思考,自由人格,敢针砭时弊,能为民 *** 。以“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士子风骨作文以载道,而无愧于“知识分子”之号。

文以载道,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为文为学的一个标准,明确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写那个《爱莲说》的周敦颐,他在“通书”的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说文章就像个车一样,传递的是道德。唐朝柳宗元也说过“文以明道”的话。关于他们留世的文章,大家都一定有印象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文作人都是一个道理。无论是抒发感情,排遣忧郁,针砭时弊都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写文章的目的在于明理载道,主要的不是技法和浮华绚丽的语言技巧,朱熹有个比喻“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写文章给别人看,就不单一的是个人行为了,文章一旦传播于社会,就有了他的社会属性,成为了传递某种思想的载体,客观上就会对社会或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文学作品应该是改造社会的一种工具,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启人心智的,愉悦精神的。

这就是"文以明道","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