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行事虎头牌_便宜行事虎头牌古诗文网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8-02 0
  1. 四部备要的集部
  2. 张家口的著名人物
  3. 风水产品
  4. “虎头牌”一词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5. 元杂剧如何兴起的?

崇礼区,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北倚内蒙古草原,南临张家口市中心城区,城区距离张家口市中心城区50千米,距北京220千米,距天津340千米。介于北纬40°47′-41°17′,东经114°17′-115°34′之间。总面积2334平方千米。

崇礼区取儒家核心思想“崇尚礼义”而得名,2016年1月27日,撤销崇礼县,设立崇礼区。是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的竞赛场地之一。

扩展资料

便宜行事虎头牌_便宜行事虎头牌古诗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蔡泽,秦国丞相,战国时燕国纲成(张家口怀安县)人。

秦开,战国时人,燕国名将。

魏象枢(1617年~1687年),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蔚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李直夫,元代戏剧家,作品有《便宜行事虎头牌》。

胡以温,字公峤,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学编》、《洙泗言仁录补》、《道因集》等。

孙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分校、国子监司业。著有《宣府镇志》。

马宝玉(1920年~1941年)河北蔚县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董存瑞,怀来南山堡人,舍生舍身炸碉堡模范***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四部备要的集部

是:山寿马因把守关口有功,被朝廷赏赐虎符金牌。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婶抚养成人,此时叔婶前来探望。叔父向他索去了原先所佩素金牌子,接替他把守关口。中秋节,叔父纵情饮酒,丢了关口。山寿马依照法令判他死罪,后因他追回了关口所丢牛羊马匹,便判他杖一百。之后山寿马又牵羊担酒探望叔父,向叔父说明军令必须严明,得到谅解。《虎头牌》全名《便宜行事虎头牌》,现存版本有:《元曲选》丙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张家口的著名人物

楚辞

楚辞(十七卷)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 FB.59:9.327

汉魏六朝别集

蔡中郎集(十卷外纪一卷外集四卷卷末一卷) (汉)蔡邕撰 FB.59:9.328

曹子建集(十卷) (魏)曹植撰 FB.59:9.329(1)

嵇中散集(十卷) (晋)嵇康撰 FB.59:9.329(2)

陆士衡集(十卷) (晋)陆机撰 FB.59:9.329(3)

陆士龙文集(十卷) (晋)陆云撰 FB.59:9.329(4)

靖节先生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晋)陶潜撰、(清)陶澍集 FB.59:9.330(1)

鲍氏集(十卷) (南朝宋)撰 FB.59:9.330(2)

谢宣城诗集(五卷) (齐)谢朓撰 FB.59:9.331(1)

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 (梁)萧统撰 FB.59:9.331(2)

江文通集(四卷) (梁)江淹撰、(清)梁宾辑 FB.59:9.331(3)

何水部集(一卷) (梁)何逊撰 FB.59:9.331(4)

庾子山集(十六卷总释一卷)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并撰 FB.59:9.332(1)

庾子山年谱(一卷) (清)倪璠编 FB.59:9.332(2)

徐孝穆全集(六卷备考一卷) (陈)徐陵撰、(清)吴兆宜笺注 FB.59:9.333(1)

唐别集

初唐四杰文集(二十一卷) 中华书局辑 FB.59:9.333(2)

王勃文集(九卷) (唐)王勃撰 FB.59:9.333(3)

杨炯文集(七卷) (唐)杨炯撰 FB.59:9.333(4)

卢照邻文集(二卷) (唐)卢照邻撰 FB.59:9.333(5)

骆宾王文集(三卷) (唐)骆宾王撰 FB.59:9.333(6)

唐丞相曲江张文献公集(十二卷) (唐)张九龄撰 FB.59:9.334

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 (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 FB.59:9.335-336

杜工部集(二十卷卷首一卷) (唐)杜甫撰 FB.59:9.337

王右丞集(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唐)王维撰 FB.59:9.338

孟浩然集(四卷) (唐)孟浩然撰 FB.59:9.339(1)

唐元次山文集(十卷拾遗一卷) (唐)元结撰 FB.59:9.339(2)

颜鲁公文集(三十卷补遗一卷) (唐)颜真卿撰、(清)黄本骥编 FB.59:9.340

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FB.59:9.341(1)

刘随州集(十卷外集一卷) (唐)刘长卿撰 FB.59:9.341(2)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 (唐)韩愈撰 FB.59:9.342-343

唐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五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唐)柳宗元撰 FB.59:9.344-345

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刘禹锡撰 FB.59:9.346

孟东野诗集(十卷) (唐)孟郊撰 FB.59:9.347(1)

唐贾浪仙长江集(十卷) (唐)贾岛撰 FB.59:9.347(2)

李长吉歌诗(四卷卷首一卷外集一卷) (唐)李贺撰 FB.59:9.347(3)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集外文章一卷) (唐)元稹撰 FB.59:9.348

白香山诗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补遗二卷) (唐)白居易撰 FB.59:9.349-350

樊川诗集(四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FB.59:9.351

玉溪生诗笺注(六卷玉溪生诗详注补一卷) (唐)李商隐撰 FB.59:9.352

樊南文集详注(八卷附补) (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编订 FB.59:9.353

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玉溪生年谱订误一卷) (唐)李商隐撰 FB.59:9.354

温飞卿诗集(七卷别集一卷集外诗一卷) (唐)温庭筠撰 FB.59:9.355(1)

唐女郎鱼诗(一卷) (唐)鱼撰 FB.59:9.355(2)

宋别集

徐公文集(二十卷补遗一卷校记一卷) (宋)徐铉撰 FB.59:9.356(1)

林和靖诗集(四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宋)林逋撰 FB.59:9.356(2)

学士文集(十六卷) (宋)苏舜钦撰 FB.59:9.357(1)

司马温公文集(十四卷卷首一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57(2)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 (宋)梅尧臣撰 FB.59:9.360

欧阳文忠全集(一百五十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1-364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一卷) (宋)胡柯编 FB.59:9.361(1)

居士集(五十卷外集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1(2)

易童子问(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2(2)

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2(3)

表奏书启四六集(七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2)

欧阳文忠公奏议(十八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3)

河东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4)

河北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5)

欧阳文忠公奏事录(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6)

欧阳文忠公濮议(四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7)

崇文总目叙释(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8)

于役志(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1)

归田录(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2)

欧阳文忠公诗话(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3)

笔说(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4)

试笔(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5)

近体乐府(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6)

集古录跋尾(十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7)

欧阳文忠公书简(十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8)

欧阳文忠全集附录(五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9)

嘉佑集(十五卷) (宋)苏洵撰 FB.59:9.365

东坡集(四十卷) (宋)苏轼撰 FB.59:9.366-369

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 (宋)苏辙撰 FB.59:9.370-372

斜川集(六卷附录二卷订误一卷) (宋)苏过撰、(清)吴长元订误 FB.59:9.373

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 (宋)王安石撰 FB.59:9.374-376

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 (宋)黄庭坚撰 FB.59:9.377-378

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 (宋)陈师道撰 FB.59:9.379

淮海集(十七卷后集二卷词一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考证一卷) (宋)秦观著 FB.59:9.380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外集一卷正误一卷) (宋)陈与义撰 FB.59:9.381

诚斋集(四十二卷) (宋)杨万里著 FB.59:9.382

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放翁逸稿一卷) (宋)陆游撰 FB.59:9.383-385

渭南文集(五十卷) (宋)陆游撰 FB.59:9.386

南唐书(十八卷音释一卷) (宋)陆游撰、(元)戚光音释 FB.59:9.387

水心文集(二十九卷) (宋)叶适撰 FB.59:9.388

龙川文集(三十卷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 (宋)陈亮撰 FB.59:9.389

张子野词(二卷补遗二卷校记一卷) (宋)张先撰、朱孝臧撰校记 FB.59:9.390(1)

片玉集(十卷校记一卷) (宋)周邦彦撰、(宋)陈元龙集注 FB.59:9.390(2)

石湖词(一卷补遗一卷校记二卷) (宋)范成大撰、朱孝臧撰校记 FB.59:9.390(3)

稼杆长短句(十二卷补遗一卷补遗校记一卷) (宋)辛弃疾撰 FB.59:9.390(4)

白石道人诗集(二卷集外诗一卷附录一卷附录补遗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5)

白石道人诗说(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6)

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别集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7)

白石道人诗词评论(一卷) (清)许增辑 FB.59:9.390(8)

白石道人逸事(一卷补遗一卷) (清)佚名辑 FB.59:9.390(9)

梦窗词集(一卷补一卷小笺一卷) (宋)吴文英撰、朱孝臧撰小笺 FB.59:9.391(1)

苹洲渔笛谱(二卷集外词一卷校记一卷) (宋)周密撰 FB.59:9.391(2)

山中白云(八卷附录一卷校记一卷) (宋)张炎撰、(清)江昱疏证 FB.59:9.391(3)

花外集(一卷附录一卷) (宋)王沂孙撰 FB.59:9.391(4)

金元别集

元遗山诗集笺注(十四卷附录一卷补载一卷) (金)元好问撰 FB.59:9.392(1)

元遗山年谱(一卷) (清)施国祁编 FB.59:9.392(2)

清容居士集(五十卷目录二卷札记一卷) (元)袁桷撰 FB.59:9.393-394

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元)虞集撰 FB.59:9.395-396

铁崖乐府注(十卷咏史注八卷逸编注八卷) (元)杨维桢撰 FB.59:9.3(1)

贞居词(一卷补遗一卷) (元)张雨撰 FB.59:9.3(2)

蜕岩词(二卷) (元)张翥撰 FB.59:9.3(3)

明别集

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卷首四卷) (明)宋濂撰 FB.59:9.398-400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十八卷遗诗一卷扣舷集一卷凫藻集五卷) (明)高启撰 FB.59:9.401-402

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明)方孝孺撰 FB.59:9.403-404

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 (明)归有光撰 FB.59:9.405-406

清别集

亭林诗集(五卷文集六卷余集一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407

南雷文定集(前集十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诗历四卷附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408

姜斋文集(十卷) (清)王夫之撰 FB.59:9.409(1)

壮悔堂文集(十卷遗稿一卷年谱一卷) (清)侯方域撰 FB.59:9.409(2)

吴诗集览(二十卷谈薮二卷补注二十卷) (清)吴伟业撰 FB.59:9.410-411

曝书亭集(八十卷附录一卷) (清)朱彝尊撰 FB.59:9.412-414

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十卷) (清)王士禛撰、(清)惠栋训纂 FB.59:9.415-416

安雅堂诗(一卷未刻稿五卷入蜀集一卷) (清)宋琬撰 FB.59:9.417

饴山诗集(二十卷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 (清)赵执信撰 FB.59:9.418

莲洋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清)吴雯撰 FB.59:9.419

敬业堂诗集(五十卷续集六卷) (清)查慎行撰 FB.59:9.420-421

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补遗二卷) (清)方苞撰 FB.59:9.422-423

樊榭山房集(十卷) (清)厉鹗撰 FB.59:9.424-425

山房诗集(三十七卷诗集补遗二卷文集三十五卷外集八卷) (清)袁枚撰 FB.59:9.426-428

戴东原集(十二卷覆校札记一卷) (清)戴震撰、(清)段玉裁撰 FB.59:9.429(1)

述学(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春秋述义一卷) (清)汪中撰 FB.59:9.429(2)

卷施阁文(甲集十卷乙集八卷诗二十卷) (清)洪亮吉撰 FB.59:9.430-431

更生斋文(甲集四卷乙集四卷诗八卷诗余二卷) (清)洪亮吉撰 FB.59:9.432(1)

骈俪文(三卷) (清)孔广森撰 FB.59:9.432(2)

惜抱轩文集(十六卷) (清)姚鼐著 FB.59:9.433-434

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补编一卷) (清)恽敬撰 FB.59:9.435(1)

茗柯文(初编一卷二编二卷三编一卷四编一卷词一卷) (清)张惠言撰 FB.59:9.435(2)

唐确慎公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436

定盦文集(三卷) (清)龚自珍撰 FB.59:9.437

曾文正公诗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 FB.59:9.438(1)

曾文正公文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 FB.59:9.438(2)

巢经巢文集(六卷诗集九卷诗后集四卷遗诗一卷附录一卷) (清)郑珍撰 FB.59:9.439(1)

定山堂诗余(四卷) (清)龚鼎孳撰 FB.59:9.439(2)

珂雪词(二卷补遗一卷) (清)曹贞吉撰 FB.59:9.440(1)

湖海楼词集(三十卷) (清)陈维嵩撰 FB.59:9.440(2)

弹指词(二卷) (清)顾贞观撰 FB.59:9.441(1)

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 (清)纳兰性德撰 FB.59:9.441(2)

灵芬馆词四种(七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3)

蘅梦词(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4)

浮眉楼词(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5)

忏余绮语(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6)

爨余词(一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7)

总集

文选(六十卷考异十卷) (梁)昭明太子辑、(唐)李善注 FB.59:9.442-445

六朝文絜(四卷) (清)许梿评辑 FB.59:9.446

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校勘记一卷附录一卷) (清)姚鼐辑 FB.59:9.447-448

骈体文钞(三十一卷) (清)李兆洛辑、(清)谭献评 FB.59:9.449-450

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 (清)黎庶昌辑 FB.59:9.451-453

经史百家杂抄(二十六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54-455

乐府诗集(一百卷) (宋)郭茂倩辑 FB.59:9.456-458

玉台新咏(十卷) (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 FB.59:9.459

古诗选(三十二卷) (清)王士禛辑 FB.59:9.460

古诗源(十四卷) (清)沈德潜辑 FB.59:9.461(1)

五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 FB.59:9.461(2)

七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 FB.59:9.461(3)

十八家诗抄(二十八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62-464

花间集(十卷) (五代)赵崇祚辑 FB.59:9.465(1)

草堂诗余(四卷) (宋)武陵逸史编 FB.59:9.465(2)

绝妙好词笺(七卷续抄一卷续抄补录一卷) (宋)周密辑 FB.59:9.466

词综(三十八卷) (清)朱彝尊辑 FB.59:9.467(1)

明词综(十二卷) (清)王昶辑 FB.59:9.467(2)

国朝词综(四十八卷) (清)王昶辑 FB.59:9.468

国朝词综二集(八卷) (清)王昶辑 FB.59:9.469(1)

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 (清)黄燮清辑 FB.59:9.469(2)

宋六十名家词(六十一种) (明)毛晋辑 FB.59:9.470-472

珠玉词(一卷) (宋)晏殊撰 FB.59:9.470(1)

六一词(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470(2)

乐章集(一卷) (宋)柳永撰 FB.59:9.470(3)

东坡词(一卷) (宋)苏轼撰 FB.59:9.470(4)

山谷词(一卷) (宋)黄庭坚撰 FB.59:9.470(5)

淮海词(一卷) (宋)秦观撰 FB.59:9.470(6)

小山词(一卷) (宋)晏几道撰 FB.59:9.470(7)

东堂词(一卷) (宋)毛滂撰 FB.59:9.470(8)

放翁词(一卷) (宋)陆游撰 FB.59:9.470(9)

稼轩词(四卷) (宋)辛弃疾撰 FB.59:9.470(10)

片玉词(二卷补遗一卷) (宋)周邦彦撰 FB.59:9.470(11)

梅溪词(一卷) (宋)史达祖撰 FB.59:9.470(12)

白石词(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470(13)

石林词(一卷) (宋)叶梦得撰 FB.59:9.470(14)

酒边词(二卷) (宋)向子諲撰 FB.59:9.471(1)

溪堂词(一卷) (宋)谢逸撰 FB.59:9.471(2)

樵隐词(一卷) (宋)毛开撰 FB.59:9.471(3)

竹山词(一卷) (宋)蒋捷撰 FB.59:9.471(4)

书舟词(一卷) (宋)程垓撰 FB.59:9.471(5)

坦庵词(一卷) (宋)赵师使撰 FB.59:9.471(6)

惜香乐府(十卷) (宋)赵长卿撰 FB.59:9.471(7)

西樵语业(一卷) (宋)杨炎正撰 FB.59:9.471(8)

竹屋痴语(一卷) (宋)高观国撰 FB.59:9.471(9)

梦窗(甲稿一卷乙稿一卷丙稿一卷丁稿一卷绝笔一卷补遗一卷) (宋)吴文英撰 FB.59:9.471(10)

近体乐府(一卷) (宋)周必大撰 FB.59:9.471(11)

竹斋诗余(一卷) (宋)黄机撰 FB.59:9.471(12)

金谷遗音(一卷) (宋)石孝友撰 FB.59:9.471(13)

散花庵词(一卷) (宋)黄升撰 FB.59:9.471(14)

和***词(一卷) (宋)方千里撰 FB.59:9.471(15)

后村别调(一卷) (宋)刘克庄撰 FB.59:9.471(16)

芦川词(一卷) (宋)张元干撰 FB.59:9.472(1)

于湖词(三卷) (宋)张孝祥撰 FB.59:9.472(2)

洺水词(一卷) (宋)程珌撰 FB.59:9.472(3)

友古词(一卷) (宋)蔡伸撰 FB.59:9.472(4)

龙洲词(一卷) (宋)刘过撰 FB.59:9.472(5)

初寮词(一卷) (宋)王安中撰 FB.59:9.472(6)

龙川词(一卷补一卷) (宋)陈亮撰 FB.59:9.472(7)

姑溪词(一卷) (宋)李之仪撰 FB.59:9.472(8)

归愚词(一卷) (宋)葛立方撰 FB.59:9.472(9)

石屏词(一卷) (宋)戴复古撰 FB.59:9.472(10)

海野词(一卷) (宋)曾觌撰 FB.59:9.472(11)

逃禅词(一卷) (宋)杨无咎撰 FB.59:9.472(12)

空同词(一卷) (宋)洪瑹撰 FB.59:9.472(13)

介庵词(一卷) (宋)赵彦端撰 FB.59:9.472(14)

平斋词(一卷) (宋)洪咨夔撰 FB.59:9.472(15)

文溪词(一卷) (宋)李公昂撰 FB.59:9.472(16)

丹阳词(一卷) (宋)葛胜仲撰 FB.59:9.472(17)

孏窟词(一卷) (宋)侯置撰 FB.59:9.472(18)

克斋词(一卷) (宋)沈端节撰 FB.59:9.472(19)

芸窗词(一卷) (宋)张矩撰 FB.59:9.472(20)

竹坡词(三卷) (宋)周紫芝撰 FB.59:9.472(21)

圣求词(一卷) (宋)吕滨老撰 FB.59:9.472(22)

寿域词(一卷) (宋)杜安世撰 FB.59:9.472(23)

审斋词(一卷) (宋)王千秋撰 FB.59:9.472(24)

东浦词(一卷) (宋)韩玉撰 FB.59:9.472(25)

知稼翁词(一卷) (宋)黄公度撰 FB.59:9.472(26)

无住词(一卷) (宋)陈与义撰 FB.59:9.472(27)

后山词(一卷) (宋)陈师道撰 FB.59:9.472(28)

蒲江词(一卷) (宋)卢祖皋撰 FB.59:9.472(29)

琴趣外篇(六卷) (宋)晁补之撰 FB.59:9.472(30)

烘堂词(一卷) (宋)卢炳撰 FB.59:9.472(31)

十五家词(三十七卷) (清)孙默辑 FB.59:9.473

梅村词(二卷) (清)吴伟业撰 FB.59:9.473(1)

棠村词(三卷) (清)梁清标撰 FB.59:9.473(2)

二乡亭词(二卷) (清)宋琬撰 FB.59:9.473(3)

南溪词(二卷) (清)曹尔堪撰 FB.59:9.473(4)

炊闻词(二卷) (清)王士禄撰 FB.59:9.473(5)

百末词(二卷) (清)尤侗撰 FB.59:9.473(6)

含影词(二卷) (清)陈世祥撰 FB.59:9.473(7)

溪南词(二卷) (清)黄永撰 FB.59:9.473(8)

月湄词(四卷) (清)陆求可撰 FB.59:9.473(9)

丽农词(二卷) (清)邹祗谟撰 FB.59:9.473(10)

延露词(三卷) (清)彭孙遹撰 FB.59:9.473(11)

衍波词(二卷) (清)王士禛撰 FB.59:9.473(12)

蓉渡词(三卷) (清)董以宁撰 FB.59:9.473(13)

乌丝词(四卷) (清)陈维嵩撰 FB.59:9.473(14)

玉凫词(二卷) (清)董俞撰 FB.59:9.473(15)

二主词(一卷) (五代)李璟、(五代)李煜撰 FB.59:9.474(1)

白香词谱(四卷) (清)舒梦兰撰、(清)谢朝征笺 FB.59:9.474(2)

元曲选(一百种) (明)臧懋循辑 FB.59:9.475-478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5(1)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5(2)

包待制陈州籴米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3)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4)

随何赚风魔蒯通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5)

温太真玉镜台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6)

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一卷) (元)萧德祥撰 FB.59:9.475(6)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5(7)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8)

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9)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一卷) (元)吴昌龄撰 FB.59:9.475(10)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11)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杂剧(一卷) (元)秦简夫撰 FB.59:9.475(12)

同乐院燕青杂剧(一卷) (元)李文蔚撰 FB.59:9.475(13)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一卷) (元)杨显之撰 FB.59:9.475(14)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一卷) (元)石君宝撰 FB.59:9.475(15)

楚昭公疏者下船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5(16)

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17)

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5(18)

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一卷) (元)白仁甫撰 FB.59:9.475(19)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一卷) (元)白仁甫撰 FB.59:9.475(20)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5(21)

朱砂担滴水浮沤记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22)

便宜行事虎头牌杂剧(一卷) (元)李直夫撰 FB.59:9.476(1)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2)

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3)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杂剧(一卷) (元)杨文奎撰 FB.59:9.476(4)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6(5)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一卷) (元)岳伯川撰 FB.59:9.476(6)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7)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一卷) (元)戴善夫撰 FB.59:9.476(8)

鲁大夫秋胡戏妻杂剧(一卷) (元)石君宝撰 FB.59:9.476(9)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10)

半夜雷轰荐福碑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1)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12)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3)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6(14)

说鱄诸伍员吹箫杂剧(一卷) (元)李寿卿撰 FB.59:9.476(15)

河南府张鼎勘头巾杂剧(一卷) (元)孙仲章撰 FB.59:9.476(16)

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一卷) (元)高文秀撰 FB.59:9.476(17)

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6(18)

西华山陈抟高卧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9)

庞涓夜走马陵道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20)

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杂剧(一卷) (元)王仲文撰 FB.59:9.476(21)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22)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6(23)

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6(24)

昊天塔孟良盗骨杂剧(一卷) (元)朱凯撰 FB.59:9.476(25)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6(26)

朱太守风雪鱼樵记杂剧(一卷) (元)庾天锡撰 FB.59:9.477(1)

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7(2)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杂剧(一卷) (元)王实甫撰 FB.59:9.477(3)

孟德耀举案齐眉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4)

包龙图智勘***花杂剧(一卷) (元)郑庭玉撰 FB.59:9.477(5)

死生交范张鸡黍(一卷) (元)宫大用撰 FB.59:9.477(6)

玉箫女两世姻缘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7(7)

宜秋山赵礼让肥杂剧(一卷) (元)秦简夫撰 FB.59:9.477(8)

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杂剧(一卷) (元)杨显之撰 FB.59:9.477(9)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一卷) (元)王晔撰 FB.59:9.477(10)

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杂剧(一卷) (元)范子安撰 FB.59:9.477(11)

布袋和尚忍字记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7(12)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杂剧(一卷) (元)张寿卿撰 FB.59:9.477(13)

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杂剧(一卷) (元)贾仲名撰 FB.59:9.477(14)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杂剧(一卷) (元)李行道撰 FB.59:9.477(15)

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7(16)

梅香骗翰林风月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7(17)

尉迟恭单鞭夺槊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7(18)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杂剧(一卷) (元)谷子敬撰 FB.59:9.477(19)

须贾大夫諕范叔杂剧(一卷) (元)高文秀撰 FB.59:9.477(20)

李云英风送梧桐叶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21)

花间四友东坡梦杂剧(一卷) (元)吴昌龄撰 FB.59:9.477(22)

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7(23)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杂剧(一卷) (元)曾瑞卿撰 FB.59:9.477(24)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7(25)

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26)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杂剧(一卷) (元)杨景贤撰 FB.59:9.478(1)

月明和尚度柳翠杂剧(一卷) (元)李寿卿撰 FB.59:9.478(2)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杂剧(一卷) (元)王子一撰 FB.59:9.478(3)

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杂剧(一卷) (元)孟汉卿撰 FB.59:9.478(4)

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5)

荆楚臣重对玉梳记杂剧(一卷) (明)贾仲名撰 FB.59:9.478(6)

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7)

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一卷) (元)石子章撰 FB.59:9.478(8)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9)

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一卷) (元)纪君祥传 FB.59:9.478(10)

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8(11)

梁山泊李逵负荆杂剧(一卷) (元)康进之撰 FB.59:9.478(12)

萧淑兰情寄菩萨蛮杂剧(一卷) (元)贾仲名撰 FB.59:9.478(13)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14)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8(15)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8(16)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一卷) (元)李致远撰 FB.59:9.478(17)

洞庭湖柳毅传书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8(18)

风雨像生货郎旦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19)

望江亭中秋切鲙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8(20)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8(21)

萨夜断碧桃花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22)

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8(23)

冯玉兰夜月泣江舟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24)

沙门岛张生煮海杂剧(一卷) (元)李好古撰 FB.59:9.478(25)

诗文评

文心雕龙(十卷) (梁)刘勰撰、(清)黄叔琳注 FB.59:9.479(1)

诗品(三卷) (梁)钟嵘撰 FB.59:9.479(2)

诗品二十四则(一卷) (唐)司空表圣撰 FB.59:9.479(3)

渔隐丛话(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 (宋)胡仔撰 FB.59:9.480-481

初月楼古文绪论(一卷) (清)吴德旋撰、(清)吕璜纂 FB.59:9.482(1)

说诗晬语(二卷) (清)沈德潜撰 FB.59:9.482(2)

鸣原堂论文(二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82(3)

词律(二十卷拾遗八卷补遗一卷) (清)万树辑 FB.59:9.483-484

佩文诗韵释要(五卷) (清)周兆基辑 FB.59:9.485(1)

词林韵释(一卷) (宋)佚名撰 FB.59:9.485(2)

风水产品

秦国丞相蔡泽,战国时燕国纲成(张家口怀安县)人。

秦开,战国时人,燕国名将。

魏象枢(1617年~1687年),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蔚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李直夫,元代戏剧家,作品有《便宜行事虎头牌》。

胡以温,字公峤,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学编》、《洙泗言仁录补》、《道因集》等。

孙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分校、国子监司业。著有《宣府镇志》。

马宝玉(1920年~1941年)河北蔚县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武士敏,怀安县柴沟堡人,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98军军长。

董存瑞,怀来南山堡人,舍生舍身炸碉堡模范***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武士敏(1892年~1941年),字勉之,1892年出生于怀安县柴沟堡镇,***军人,时任第98军军长。

柴书林(1913年~1995年),张家口张北县馒头营村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平津、渡江等战役。1964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阮慕韩,怀安柴沟堡人,解放后任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呼和浩特市。

王仲一(1901年~1931年)字壮飞,阳原县小盐厂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出席莫斯科召开的六大,当选为中央补委员。

张砺生(1888年~15年),原名张秉义,尚义县大西沟村人。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张砺生在北京和张家口组织反袁事宜。1949年9月,张砺生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开国大典。不久,被任命为政务院参事。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

,怀安县田家庄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院原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

李培之,烈士王若飞之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北赤城县龙关镇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苏(1901年~1988年)学名张希贤,蔚县人。历任察哈尔省、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刘永瑞,男,1953年生,宣化人,12年11月入党,2003年底出任张家口市委书记,2006年任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河北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郭志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11年7月生,生于河北张家口市。

冯瑞丽,怀安县人,总政治部歌剧团实力派流行音乐歌手。

李静,著名主持人。

朱军山,怀来县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吴樾,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张欧影,15年出生在张家口市,中国著名女子足球运动员。

张娜,中国著名女足队员。

王坤,中国著名女足队员。

刘亚莉,中国女足运动员。

蔡猛,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任央视马术类节目主持评论工作。央视优秀主持人之一。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

吕复(1879年~1955年),字建秋,涿鹿县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03年考中举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曾在日本东京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11年回国,曾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候俊山,梨园名伶、山西梆子、河北梆子花旦巨匠。名达,小名瑞子,早年艺名喜麟,生于清咸丰四年(1853年),卒于1935年,生于张家口万全县东洪庙村。他的戏深得慈禧和光绪的赏识,赐黄马褂,加封为六品顶戴。

祁培文,1936年12月生,河北阳原人。1953年6月加入中国***。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年在十五大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常委。2003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中纪委、中组部第二巡视组组长。

乔慎,涿鹿县原孙家沟公社北黄崖头村人,在任樊家梁、前湾、刘家湾三个山村巡回小学教师时,其模范事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登载过,受到过接见,参加过国庆观礼

陈有志,张家口市人,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涿鹿县温泉屯,搞农作物育种,被誉为“桑干河畔土专家”,事迹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被点名表扬,参加过全国学大寨会议,同一起和江青在会上吵过架。

王建民,张家口师专油画教研画家,2002年应邀先后在圣马利亚展览中心和贝鲁诺博物馆展出了其油画作品。

焦晃,祖籍河北张家口,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素有“莎剧王子”之誉。

侯玉琢,出生在张家口市,跆拳道运动员,中北大学学生,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世界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比赛亚军。

“虎头牌”一词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风水方面的用品都有哪些 1、屏保风水:

有人喜欢对方,或宠爱自己的孩子,就会把他们的照片做成屏保,他孙子才两三岁,十分可爱,但是经常生病和半夜惊悸。偶尔发现他的屏保后,劝他立即取消。孩子怎经得起突然而来的闹铃,和时明时暗的手机屏显呢?接受了意见后,孩子果然身体好多了。

2、脚下风水:有人走路不看脚下,不知道回避路面上的排水窨阱。长期以往,其实无形中已经将晦气、污气集于一身。大家试想,窨阱盖下都是些什么?正常情况下,窨阱盖下都是污水和垃圾等等。每次走在污水和垃圾上,人的好运气自然会受到阴损。

3、洗脸风水:

有人洗脸的时候喜欢用毛巾快速的擦一下脸,甚至用水拍拍脸颊即可,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额头在人的五官面相中,代表天。如果洗脸的时候,不用洗脸毛巾清洗额头,那你一天的好运气还在沉睡中。要想好运气从天而降,那么洗脸时就不要忘记先清洗额头。

4、车挂风水: 有些人对佛很虔诚,也渴求能够得到佛祖的护佑。于是在自己的车子里,悬挂佛珠、佛牌、佛像等等,以佑自己出行安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是错误的。车子基本上行驶在高速公路和人潮拥挤的街道上,属于吵杂喧闹的氛围,而供佛宜安静,不宜吵闹。

5、摆筷风水:

有时我们在家里吃饭,如果时间充裕,我们会精心的布置餐桌,摆放整齐筷子。但更多的人会把筷子随便往餐桌上一丢,或者筷子东一个西一个。将筷子长短不齐的,交叉的摆放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不吉利的,通常叫做三长两短。长期以往,会导致自己的财气不顺。

6、指甲恶风水: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小手指的长度超过无名指最上面的那条线,就代表吃喝不愁,生活富足。小手指留长指甲会让自己的运气翘起来,小手指剪短指甲则会让自己的运气受损。

7、犟顶恶风水: 无论是甜蜜的情侣还是老夫老妻之间,争吵是难以避免的。争吵后,一方先道歉,一定会让彼此的关系恢复到从前。但是生活中,男人常常爱面子,不肯认错。男人不肯认错,在卦术中形成了天地否卦。否卦,阐释了一种由安泰到混乱,由通畅到闭塞的现象,因此要想家庭关系畅通,男人还是先认错吧。

8、喝茶恶风水:有些人喜欢夜里喝茶,殊不知夜里喝茶也会坏了自己的好运气。茶叶五行中属木,代表了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生长的上升气场。夜晚则是平静的缓慢的下沉气场,两种气流属于对冲气场,从而影响自己的运气,因此夜晚喝茶需要注意喔。

9、断财恶风水:男人裤子后口袋要放钱,否则后无福禄,影响个人的财运。大家也会有疑惑,裤子后口袋放钱或者钱包会有被偷的可能,因此大家可以在裤子后口袋放少量钱币,以提升自己的财富运。

全国最大风水用品市场 广州芳村

鱼艺大世界

风水艺术大世界

古玩城

风水用品 福本命年专门做风水用品的

哪些日常用品能调理风水气场 关于物件的风水作用和意义。家中摆什么物品旺风水、怎么样摆旺风水、摆什么位置旺风水的问题?不论是摆、挂、敬何种物品,不论摆、挂、敬在什么地方,以下的内容忠告人们,认识清楚了,看透彻了,想明白了,摆、挂、敬什么都好,在任何位置,只要不妨碍正常活动,安全有保证,礼拜神佛的地方要清静,都会旺风水,否则什么都不是,如同废品收购站,物品堆砌库。物品摆放和其它“艺术”物品,如养鱼、种花;只要安全,不妨碍正常活动,便于观赏,便于管理,便于摆放,家中什么地方都是可以利用摆放的地方。是一种乐趣培养,指望作为风水应用的物品直接就有好的风水效应,是不可能的。但好的情趣,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是实。身心愉快,某种“灵感”来得快,这种灵感正确,就有可能带来财富也是事实。这也许就是作为风水物品能起到崔财、旺财作用的结论。总之,风水效果最终还是要靠发挥人的潜能和灵动才能实现。

卧牛摆放在风水中的作用?――――回答是:所有摆设物件、山造型、字画、标本、雕刻、装表、装饰、养鱼、养龟、种花、种树、敬奉的神圣、佛像,视同卧牛,风水效应义理相同。卧牛摆放在风水中有作用吗?回答是:没有。卧牛摆放在风水中真的没有作用吗?回答是:不一定。那么卧牛摆放在风水中的作用到底在那里?本人的回答如下:卧牛摆放还是卧牛摆放,卧牛摆放的作用在于欣赏和赏识,不能为赏而赏,为识而识,是要在欣赏和赏识中得到人生真谛和人生感悟。一、欣赏和赏识过程是培养和锻炼一个人的品性过程,心赏和赏识的含义,贵在能培养一个人持久、经常、衡定、感悟、象征的心性,克制一个人的性急、焦燥、狂妄、麻痹、懒散的心性,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行事的真谛,也是欣赏和赏识的真学问。二、欣赏和赏识不在于物品有何种效果,而在于你的心中要有感悟,通过欣赏和赏识心中疑聚出人生真理,否则欣赏和赏识的物品再好、心爱的作用再大,心中无感悟,也失去欣赏和赏识的真实意义。只有你心中有感悟、有启迪、有思想、萌生的是未来世界的新创意,才会因欣赏和赏识而成功,这就是欣赏和赏识的真实意义。否则,金山、银山照样可归于消失,真正的价值,有时起源于一种思想观念的萌发和更新。这才是欣赏和赏识物品能助人转运、能镇宅驱邪、具有珍宝效应和风水效应的真实含义。

本人的风水观就是前十二个字:

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这是风水总纲,最基本的总原则,是基础,房屋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基础都达到不到,应该说没有风水可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探讨更深层次的风水。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即实在,又便于掌握。和以上观点吻合,风水正面解读;和以上观点相背,风水反面诠释。现代小区成套的房户是按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的理念构思、设计、修建,就只能按这种构思、理念评判。用古“罗(骡)马”的理念套评,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

现在的房屋基本都是用不设祖先神位,就是加设神位,也是临时任意加设,便宜行事,不在房屋中轴对称中线的位置上,由于这一核心问题特例的改变,完全解除了房屋存在的所有诸多禁忌,其中就包括现在吵得纷纷扬扬众多的似是而非的问题。古代房屋,如果没有祖先神位,是大忌中的大忌,是大凶之中的大凶;神位都可以不要或者乱设,还有什么禁例不能破。所谓的风水***也只是死脑筋,徒有虚名而已。

如何选择、购置房屋,以各人的心向为主。心向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喜好”。各人喜爱不同,喜爱就是好风水。不喜爱,走到哪个地方,心情就压抑,甚至不舒服,这样的地方再好也是别人的好地方,不是当事人需要的好风水。上班族以选交通方便为主,照顾小孩上学,以选学校近为主,老年人居住,以选靠近公园为主,购物方便,以选靠近商场为......>>

风水用品店 这要看你需要什么类型的

如果你需要开光的吉祥物的话,个人佩戴或摆件的话。可以去寺庙或本命年(江苏福本命年,全国连锁,上市公司)

请问风水用品都有哪些啊?有人比较了解的吗? 算是问对人了呢,风水用品类别繁多,其功能的大小并不是由其价钱的高低而定的,风水用品的选用时

根据需要而选用的。选用的越恰当,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同时要注意选好了的风水用品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放置到合适的方位才能真正显其功效。

接下来详细说说!~

平安类:花瓶、竹树、心经、角符、等

旺财类:五帝古钱、蟾蜍、财神、玉璧、水晶、貔貅

招福类:五福临门、百福图、引福归堂、鹊鸟、佛手、福壁

升职类:封侯玉、鹿图、天禄、升官印、鲁班尺

聪明类:魁星赐斗、文昌君、三元及弟、文昌塔、毛笔、玉蝉

富贵类:牡丹图、吉祥如意、招贵风铃、三水朝贵、龙饰

镇宅类:龙、三羊开泰、玄武、鼎、镇宅之宝、八宝吉祥

婚恋类:鸳鸯、万年青、菱角、龙凤呈祥、和合二仙、桃花位

添丁类:麒麟送子、持荷童子、玉山、榴开百子

长寿类:南极仙翁、寿桃、鹤、松柏、寿龟、百寿图

化煞类:乾坤虎头镜、泰山石敢当、八卦(内外)、葫芦、九星化煞钱、三叉、六帝尺、六帝古钱、扇、符、钟馗、太岁壁、虎头牌

避小人类:青龙、龙形事物

除桃花类:桃花斩、金鸡制劫

最后再友情提示一下!~万事万物有相生相克之理,要了解家人的八字,配合方位确认应该放的东西和位置,有助于的东西留下,对家人不好的请它离开。

开运的风水用品有哪些 戴一个符合你命理的开光生肖玉器吧,旺身旺财,逢凶化吉!

本馆可根据你命理喜用择日开光的生肖玉器吊坠,和田玉,翡翠,金镶玉,包选生肖,包择日开光,包邮

风水中的聚宝盆指的是什么? 广义的聚宝盆就是能增强财位能量的东西。

风水中,不一定要摆聚宝盆,可根据所在方的五行属性摆放风水用品,如财位在东方,东南方,五行属木,可以摆放鱼缸,水养植物等五行属水和木的风水用品;南方属火,可以摆放常青植物,木雕瑞兽,电器,神台等属木和火的风水处品;西南方、东北方属土,可以摆放电器,山,瓷制瑞兽等五行属火和土的风水用品;西方、西北方属金,可以摆放水晶,金属制品(铜制最好);北方属水,摆放水养植物,鱼缸,金属制瑞兽等。

店铺招财防小人用什么风水产品好 市面上的产品不建议你用,道理很简单:已经规模化商业化的产品,在玄学上已经失去价值了。我有几个师弟都这样。建议你找个熟悉的人给你画个招财符或者种个风水符,再实地看看你的风水。不为别的,就为你的店铺能够生意兴隆

元杂剧如何兴起的?

《虎头牌》 元·李直夫作。写金元帅山寿马掌有虎符金牌,后叔父因违犯军令,他依法予以惩处。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山寿马因把守关口有功,被朝廷赏赐虎符金牌。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婶抚养成人,此时叔婶前来探望。叔父向他索去了原先所佩素金牌子,接替他把守关口。中秋节,叔父纵情饮酒,丢了关口。山寿马依照法令判他死罪,后因他追回了关口所丢牛羊马匹,便判他杖一百。之后山寿马又牵羊担酒探望叔父,向叔父说明军令必须严明,得到谅解。《虎头牌》全名《便宜行事虎头牌》,现存版本有:《元曲选》丙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元杂剧是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戏剧史上的又一枝奇葩。它是综合了初期的歌舞剧、滑稽剧和讲唱文艺两个重要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是中国戏剧正式形成的标志。

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包括乐、歌、舞、演、白五种形式的歌舞类和滑稽类的简单戏剧。继之而起的是宋代的杂剧。早期的杂剧,是指各种各类的戏、杂戏。宋杂剧以末泥(脚色名)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分四段演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称“艳段”。次做正杂剧,为杂剧的中心,即正戏,通名为“两段”;大抵以故事世务为滑稽、讽谏。最后为散段,叫做“杂扮”或“杂旺”;多半借装某些地方的“乡下人”,“以资笑谑”。金代也有杂剧,与宋代相同;至后期,又有别名称“院本”。因为它是行院人(、乐人、伶人、乞者等)流动演唱所用的戏剧脚本,故称“院本”。它继承了宋杂剧的滑稽、歌舞的传统内容,以耍笑为主,注重发科调笑,也偶有加一二支曲子的,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短剧。

在说唱艺术方面,则有诸宫调和散曲。

诸宫调是宋、金时期民间非常流行的讲唱文艺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唱辞和说白相间杂,配以音乐,叙述一个较长的完整的故事。在音乐曲调的选择和组成上,汲取唐、宋大曲、法曲、词、宋唱赚和当时流行的俗曲小调,把它们按宫调声律的类别,组成一套。然后一套接联一套,组成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每一宫或调所属的曲子都很多,把属于同一宫或调的曲子组合在一起,加上尾声或不加尾声,就构成一套。把若干套联接起来,就是“诸宫调”。唱奏时,以一人主唱,偶尔也有两人对话或和声的现象。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琵琶,乐器有锣、鼓和板。

这种艺术形式,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有说有唱,又有乐器伴奏,和戏剧已相当接近。所不同的是,诸宫调以一人说唱,以第三者的身份叙述故事,没有表演动作。

所谓散曲,指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元仁宗曲中的小令,其实就是词中小令的延续、扩大和发展。用以抒发个人感情和描写景物。其字数、用韵限制都不像词那样严格。

散套是以小令为单位,像诸宫调一样,将属于同一“宫”或“调”的几支小令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而成的。也叫“套曲”或“套数”。它可以用来叙述较完整的情节、故事,描绘较复杂的心理、感情,有时也可用来发表议论,讲谈哲理。散套虽汲取了诸宫调联套的方式,但在诸宫调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元杂剧就是在吸收以往的歌唱、舞蹈、表演、戏弄等戏剧因素、唱辞和说白相间而以歌唱为主的讲唱文艺因素和以宫调为纲的音律联套方式的基础上,对以往的艺术成果加以提炼、加工、改造和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唐、宋、金以来文艺形式的发展成果,为其后文艺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基础;元代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造成的社会矛盾,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科举的时停时开影响了读书人的仕途,一些读书人将其精力投入文艺创作,为元代继承和发展以往的文艺形式准备了作家队伍;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他们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戏剧艺术有了更多的观众;元朝又是个相当开放的社会,对文艺创作及其形式并不过多地干预和限制,这一切,都为元代杂剧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可能。元代杂剧的发展既是戏剧本身发展的结果,也与元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元杂剧脚本主要由折(又作摺、出)、楔子、宾白和曲调几部分组成。

折,可能是因演出时备用的台本是写在折叠式的小本上得名的。元杂剧一般分为四折。可能是沿于宋杂剧的四段,个别杂剧则有五折或六折,则是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杂剧组成的一个单位。一折里又可分为几场。每折有一个套曲。

楔子是第一场之前或折与折之间用来交待人物、情节的,安排在戏前的楔子,起着“序幕”的作用,对剧情开端,作一必要简炼地交待;安排在戏中两折之间的楔子,起着“过场”的作用,用以埋伏线索或加强两折间的联系。一般都很短小,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它基本上是用经过提炼加工的元代口语,间或也用诗、词或长短不齐的顺口溜。宾白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和带白。对白是剧中人物两人以上的对话;独白为一个人自叙或叙事;旁白,剧本上写作“背云”,即要背对其他演员,表示在另一处说话或叙述自己的内心活动,而不令剧中其他人物知道;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即在唱辞中偶尔加入几句说白,只有主唱的演员才可能有带白。

此外,尚有“题目正名”。所谓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

《窦娥冤》

题目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

正名荡风冒雨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

《博望烧屯》

题目关云长提闸放水。

正名诸葛亮博望烧屯。

题目正名,有的放在剧本开头,有的放在剧本末尾。关于它的作用,也就有“在正戏开演之前,作为报幕式的介绍剧情提要之用,还可以用种种方式,作为宣传广告之用”和作为全剧结束,“念完了断词和题目正名之后,就收场”两种判断。

元杂剧的角色约分为末、旦、净、杂四类,而以末、旦为主。

末是男角,相当于京剧里的“生”。男主角称“正末”,其余则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和末泥等名目。

旦是女角,女主角称“正旦”,另外尚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色旦等名目。

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里两种主要角色,因而用这两种角色扮演剧中的主要人物。由正末主唱的脚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脚本称“旦本”。

净用以扮演刚强狞猛的人物为主,多由男角扮演。有净、副净、二净、丑等名目。有时,净、末可以互易。

以上三类之外的或角色不明的统称为杂,如孤(官员)、祗从(侍从人员)、卒子(士兵)、细酸(书生、穷秀才)、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保儿(小孩儿)、邦老(盗贼)、曳剌(契丹语,剧中意为走卒、番兵)、杂当(杂色人)等,类似现代剧中的群众演员。

元杂剧中演员的面部化装已逐渐趋向定型。演员涂面化装办法,在唐代的参军戏中已经用。元杂剧中净角的面部化装即由参军演变而成。其他角色有红脸(如《单刀会》中有关羽)、黑脸(如《双献功》中的李逵)、粉白脸(如,《伍员吹寄》中的费得雄)、杂色(用几种颜色涂面,如《酷寒亭》中的萧娥),也有黑白二色的(《遇上皇》中的“搽灰抹粉学搬唱”的角色)等。

杂剧演员的服装,道具有巾、帕、衫、裙、袄、鞋、袜、杖、髯等,这些服装当是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加以美化、戏剧化而成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时代、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等使用不同的服饰、道具,以体现角色的身份、性格特征。

宋代城市的场所称“瓦子”,供演戏用的剧场称“勾阑”,也叫“构肆”,以棚搭成,中间划出一个方场,围以栏杆。观众坐在栏杆四周,大的勾阑可容数千人。金、元时期,出现了砖砌瓦盖的固定戏台。从考古发掘和建筑遗址看,元杂剧的舞台与近代旧式砖木结构的戏台大致相似。戏台三面突出,观众可由三面看戏;有前台和后台两部分,中部以一道墙隔开。前台是演出和乐队伴奏的地方。后台称“戏房”,是演员化装和休息的地方,有时后台还可以虚拟为内室或门外,通过后台“搭架子”的方式内外呼应,把观众的想象,引向视力所不及的地方。墙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门,即上下场的门。演员自左门上,表示来路;自右门下,表示去路。剧场多为露天的,规模大的可容千人以上。

勾阑的观众坐在“腰棚”、“神楼”上,居高临下地观看表演,剧中人物会显得小;而戏台则是把表演者升高,观众平视表演,会使人感到既省力又亲切。除了固定的剧场外,演员们,也可以冲州撞府,流动演出。

演出前,先贴“招子”,写出主要演员的名字和演出地点。有的也贴出剧目,供观众选择(点戏)。

戏台的墙上挂布制横额,上写剧团名称、主要演员名字。悬挂巨幅绣花的故事画帷幕,作为舞台背景。另外,还挂有旗牌、帐额、神峥、靠背等物,现代剧团叫作“摆台”的习惯,元杂剧中也已经出现了。

现代剧中叫做“道具”的物件,元杂剧叫做“砌末”。砌末的范围很广,多指与剧情有关的小物件,如金钗、钿盒、金钱、刀、剑、笏、扇等。

乐队由三五人组成,安置在前台的后部,靠近上场门的地方。伴奏的乐器有打击乐锣、鼓和拍板,管乐器的笛子,后期加入弦乐器琵琶等。

开演前,先有参场。所谓参场,就是在开演前,剧团主要演员穿着行头,与场面人员排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致意。同时,也是向观众展示剧团演出阵容。接着是“开呵”,也作开和。即简单介绍剧情。

正式演出开始,一般由冲末(间或也用其他角色)先出场,称“冲场”。剧中角色上场,除主唱演员外,一般都先念四句上场诗。内容依角色的身份、行业、年龄和剧情而有所不同。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般是全剧由一个角色主唱。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一个末或旦角,在不同的折中,可以扮演不同的人物,但必须同是旦或末。也有的杂剧由正旦、正末分担主唱角色。

除唱、白外,演员还要表演情态、动作,称为“科”。表演滑稽动作或语言令人发笑叫做“插科打浑”,也称做“介”。

此外,元杂剧也有现代戏剧中称为“效果”的各种声响。如剧中人弹琴,后台需发出相应的琴声;剧情中的雷声、风声、雨声、鸟叫、莺啼、雁鸣等等,后台均能传出相应的声响与剧情配合。

全剧结束前,在第四折的最后一曲之后,由一地位较高的人出场,对剧情作最后处理,称为“断出”或“断了”,全剧结束。

元杂剧每一折的第一支曲子之上,必须标明属于何宫或何调。

中国古代音乐,以“十二律”为基础。所谓“律”,就是乐音的高度。又有五声,所谓“声”,就是现在的“音阶”。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再加入变宫和变征,便成为七声,相当于现代音乐的1、2、3、4、5、6、7。十二律轮流为宫就成十二宫,十二宫各有七声,可得八十四调。但在实际应用上,到隋唐时,只存燕乐二十八调:即宫、商、角、羽四声,每声七调,计二十八调。其中宫声七调称宫,商、角、羽各七调称调。合起来即称“官调”,实则官与调的含义是一样的。到金、元时,则只有六宫十一调。北曲用的宫调,只有五宫四调。

宫调就是限定管色的高低。管色,就是俗称的调门。所谓宫调,“犹如现在的工字调、尺字调或C调、D调之类。各个宫调,因其所用的管色,有高低之分,所以,表现出来的音律,就自然不同”。根据燕南芝庵《论曲》的说法:

仙吕调——清新绵远南吕宫——感叹悲伤

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轻幽

大石调——风流蕴藉小石调——旖旎妩媚

高平调——条拗晃漾般涉调——拾掇坑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商角调——悲伤婉转

双调——健捷激袅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每一宫调又各包括若干曲牌(章),如正宫包括《端正好》、《衮绣球》等二十五曲;黄钟宫包括《醉花阴》、《喜迁莺》等二十四曲;大石调包括《六国朝》、《归塞北》等二十一曲。现存杂剧剧本所用的曲牌,大约有二百二十九个。

元杂剧一般是每本四折,每折有一个套曲,每个套曲各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所谓套曲,按北曲套数体制,一支正曲加一个尾声,就可组成一套,这是最基本的格式。每个套曲所联的曲数可多可少,一般可用十到十五支。

由于戏剧一般都具有联贯性;用联套形式,就可以取得音乐上的统一性。也就比较适合于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对于歌唱演员和乐师伴奏,也比较方便。

元杂剧的唱辞,为曲牌体长短句。在用韵上,比宋词严格。而在用字上,限制放宽,可以加入“衬字”和“增句”。所用的唱词,为元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语,但又不如宾白那样与口语接近,因为它受格式、音律的制约。元杂剧的语言有“既俗且雅,活泼自然”、“曲重本色,情真语切”、“因人施辞,切合声口”、“情景交融,声情相谐”、“曲白相生,构思巧妙”、“俗语运用,丰富生动”等特点。在口语、俗语、成语等的运用和修辞上也有其独到的特点,王国维、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元杂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它“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丰富了艺术形式,所以,才能提高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况且,它把当时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段,多方面的吸收过来,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并为后来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杂剧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

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

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

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就形式分类,则有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其悲剧有因黑暗势力的凶残造成悲剧的公案剧,有以家庭不幸为主题的社会习俗剧,有各种人物悲惨遭遇的历史传说剧。

喜剧有表现劝戒和讽刺的社会习俗剧;有追求自由爱情和美满婚姻,反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爱情婚姻剧;还有大量给人们进行历史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传说剧。

正剧则有受封建势力干扰、间阻、破坏而历经波折,终于团圆的爱情婚姻剧;有人物命运和政治斗争结合的历史传说剧;有思想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社会习俗剧;还有反映特殊社会习俗的水浒故事剧和神仙道化剧。

元杂剧作家,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等考察,大抵应在二百家左右。他们中有“隐居终身的老儒,也有飘泊不偶的穷书生;有才人、演员(他们就是为明代贵族作家朱权所不齿的所谓“倡夫”作家),也有医生、商贾;不仅有汉族作家,也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作家”,此外,还有一些作过平章、参政、总管、学士等官员的统治阶级上层人士。

自元太宗窝阔台灭金至至元十三年灭宋统一全国之初,即《录鬼簿》所说的“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时期,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高文秀、康进之、张国宾等。他们大都是北方(今河北、山西、山东)人,而以大都为其活动中心。

古代山水画鉴赏灭宋后到元顺帝后至元期间,即钟嗣成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时期,此时的杂剧作家有宫天挺、郑***、曾瑞、乔吉等,他们多是江浙人,或北方籍而流寓南方者。以杭州为活动中心。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都较前期为少,表现了元杂剧由盛转衰的情况。可能与全国统一后,北曲杂剧逐渐为南戏所取代有关。

至正之后,即元朝末年,也就是《录鬼簿》所说的“方今才人”时期。作家有秦简夫、萧德祥、罗贯中等,作家和作品都更形寥落,成了元杂剧的尾声。

由于元杂剧的作家大都出身低微,戏剧创作又为正统派的文人学士所轻,故即使是著名的杂剧作家,其生平事迹也流传甚少。

其中成就卓著者当首推关汉卿。他是一位伟大、杰出的戏剧活动家,被称为“梨园领袖”、“编修师首”、“杂剧班头”。字一斋,晚年号已斋叟,大都人。原籍山西解州(今山西解县,又一说为河北祁州,即今河北安月县),太医院户。约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年间,经历了金末战乱,对战争和蒙古统治中原初期生产的破坏、人民生活的苦难有着直接的深刻的体会。因而他的作品极富战斗性和反抗精神。妇孺皆知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蝴蝶梦》、《鲁斋郎》也是写得很成功的公案剧。《拜月亭》以蒙古军围攻燕京为背景,通过两对男女经历逃难生活,而双双结为夫妇的情节,描写了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创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

马致远则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作品有《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

白朴的作品现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和《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三种。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和再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所提高,并赋予崔莺莺、张生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斗争精神。

高文秀、康进之、李文蔚等以水浒人物为创作题材,写出了《黑旋风三献功》、《李逵负荆》和《燕青》等。

女真作家李直夫(本姓蒲察),作剧十二种,现存有《便宜行事虎头牌》。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是使人惊心动魄的好作品。

后期郑***的,《倩女离魂》、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等,也都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

元代的杂剧作品大约有六百余种。现存的剧作约在一百六十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