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之以法的出处-绳之以法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9-07 0
  1. ?绳之以法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挟之以威、诱之以利?这是什么意思?求详细。

绳字开头的成语有:

绳之以法、绳锯木断、绳其祖武、绳床瓦灶、绳愆纠谬、绳墨之言、绳趋尺步、绳愆纠缪、绳先启后、绳头小利、绳枢之士、绳营狗苟、绳不挠曲、绳枢之子、绳枢瓮牖、绳厥祖武、绳一戒百、绳愆纠违等。

1、绳之以法:意思是根据法律制裁。作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用法律来制裁。

绳之以法的出处-绳之以法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自《后汉书·冯衍传》

原文: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译文: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魏尚那样的忠诚,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

2、绳锯木断:意思是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出自《鹤林玉露》卷十

原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译文:一天偷一文钱,一千天就偷一千文钱,用绳子去锯木头锯到最后木头也会断,水滴一滴一滴也能把石头滴穿。

3、绳其祖武:意思是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作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继承祖辈事业。

出自《诗经·大雅·下武》

原文:“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译文:“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

4、结绳而治:意思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作谓语、宾语;指原始管理方法

出自《周易·系辞下》

原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译文:上古时期的人用结绳来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的圣人又改为以契刻文字的方式来记录事情

5、蝇营狗苟:意思是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的不知羞耻。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出自唐·韩愈《送穷文》

原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译文:像到处钻营,驱赶开了又马上回来。

?绳之以法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

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

用利益让百姓可以顺从;用感情让百姓感动; 用道理让百姓信服;用威严让百姓敬畏;用法律规则使百姓做人做事有原则;用行为引导百信做人做事方向;用恒心勤勉做事;用恒心坚持做每一件事;用恒心去学习每一件事;用仁德使百姓效仿;用仁德来指导百姓;用礼法来管束百姓;只要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挟之以威、诱之以利?这是什么意思?求详细。

出处:《后汉书·冯衍传》:「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释义:根据法律制裁。

读音:sheng zhī yǐ fǎ

反义词:逍遥法外

例句:

1.我会把他们都绳之以法.

2.你不想把他绳之以法吗?

3.马丁辛德利被绳之以法。

4.谁去将坏人绳之以法。

5.除非对她这样做的人被绳之以法。

6.我们会将凶手绳之以法的。

7.我们必须尽快将他绳之以法。

8.我们非常想将凶手绳之以法。

9.他会被绳之以法吗?

10.我们要查出他们在干什么并绳之以法!

11.蒙泰罗说,几内亚比绍应该取必要的步骤,将者绳之以法。

12.他将被绳之以法。

13.绳之以法的民族英雄?

14.将竭尽全力把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15.声明还说,沙特相信巴基斯坦 *** 有关部门能够抓获凶手并将其绳之以法。

16. *** 一直无力将很多犯下政治谋杀罪的人绳之以法,也无力整顿既无能又***的警察队伍。

17.当局曾保证,要将高层犯罪分子(多为政治家)绳之以法、实现体系非政治化、重编选民名册,并取其他一些在当局看来对公平选举至关重要的措施。

18. *** 组织可以认同, *** 有责任,也有权利将触犯法纪的人绳之以法,但是坚决反对的执行,因为是极为惨忍、不人道及卑鄙的惩罚,而且侵犯生命权。

19. *** 组织可以认同, *** 有责任,也有权利将触犯法纪的人绳之以法,但是坚决反对的执行,因为是极为残忍、不人道及卑鄙的惩罚,而且侵犯生命权。

《论语》中有: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那么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呢?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以情为先是进入对方内心世界的最好钥匙,能实现心灵的交流,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对他人表现的情真意切,关怀体贴,别人就会很容易接受的你的观点;如果你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反抗情绪。

《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典型的例子: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在这种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故事中触龙就是善于抓住整个的关键点,认真分析其特殊性,赵太后刚刚执政,由于过于溺爱孩子,没有足够的政治远见,因此不愿长安君出质于齐,盛怒之下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弃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还有人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的,我便把唾沫吐到他脸上。”面对暴怒的赵太后,触龙没有像别的朝臣一样一味地劝谏,毕竟盛怒之下的人是失去理智,不讲道理的,只有先安抚好情绪,才能逐步人他人从心理上接受的意见。触龙分析了赵太后暴怒的起因之后,一改大臣直言劝谏的方式,转移话题安抚赵太后的情绪,分散她的注意力。现由自己的近况问到赵太后的近况,由自己的衣食住行联系到赵太后的衣食住行,接着由自己为儿女谋求生计联系到赵太后溺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再引出王位继承问题,最后过渡到自己最初的目的: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出使齐国作为人质,搬兵救赵。不知不觉中使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最好方法,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

故事中触龙虽然走的是曲线救国的路线,但是收效明显,就是因为他善于找到与谈话对象的共同点,准确的把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才使长安君出质齐国,搬兵救赵的目的得以实现。之前与赵太后谈的如此种种都是围绕这一最终目的展开的,这就是心灵上的交流。没有心灵上的交流,即使有理也很难令人信服,就像故事中直言劝谏的大臣一样,大家都知道使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赵是唯一的办法,直言劝谏,却收效甚微。就是缺少心灵上的交流。而触龙巧妙地运用感情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够征服对方,是对方与自己在爱子这件事上产生共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赵太后高兴的接受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国的建议。在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有触龙这样的说话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