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两用中的近义词-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9-13 0
  1. 什么是中庸?
  2. 遵守的意思
  3. 儒家学说中中庸指什么
  4. 人家问我男朋友看上我哪了他就回答中庸之道四个字,这里的中庸之道什么意思?褒义还是贬义?
  5.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6. 什么是职业经理人
  7. 允执厥中正确解释
  8. 中庸之道的原则和其现实意义?

中庸?[ zhōng yōng ]?

1.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入《四书集注》。

2.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执两用中的近义词-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造句

1、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2、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义、智慧,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提倡心平气和、中庸之道。

3、在这种情况下,是应该不断地完善传统管理会计还是接受新生事物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笔者认为两者并举互补是可行之路,这种选择并不能简单看作是人的中庸之道。

4、做人要大气,要宽容,舍弃,幽默,中庸为大,包含要广。还要致广大,尽细微。

5、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什么是中庸?

问题一:中庸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词:中庸

拼 音 zhōngyōng

英 文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词 性 名词,形容词,

褒 贬 中性词

近义词 不偏不倚

反义词 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释 义 [名词]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形容词]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编辑本段]古籍《中庸》

英 文alleged to be written by Zi Si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s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Four Books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编辑本段]关于《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编辑本段]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编辑本段]中庸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

问题二:中庸是什么意思? [名词]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问题三:形容中庸的词语 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

允执其中

庸中皎皎

不夷不惠

佣中佼佼

庸中

庸中佼佼

伴食中书

市井庸愚

鸠集凤池

四书五经

澡雪精神

眢井瞽人

老沟壑

鹤困鸡群

问题四:中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哪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哪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问题五:表示中庸的词语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作主语、宾语;指中间派。

不偏不倚:bù piān bù yǐ,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表示公正、中立。

允执其中:yǔn zhí qí zhōng,允:诚信;执:保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作谓语;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庸中皎皎:yōng zhōng jiǎo jiǎo,庸:平庸;皎皎:美好。指平常人***别出众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不夷不惠:bù yí bù huì,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作谓语、定语;形容中庸温和。

佣中佼佼:yòng zhōng jiǎo jiǎo,指在平凡之人中才能较为特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超出常人的人。

庸中:yōng zhōng bì tóng,犹言出类拔萃。常人中显得才能特出者。同“庸中佼佼”。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庸中佼佼:yōng zhōng jiǎo jiǎo,庸:平庸;佼佼:美好。指平常人***别出众的。作宾语、定语;指人才

问题六:中庸是什么意思,词语中庸的解释,汉语词典 中庸_词语解释

拼音:zhōng yōng

解释: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3.中等;平常。4.指中等、平庸的人。

例句:在临朐时,用转运使李中庸荐改官。中庸没,无子,贺为主葬,图其象,岁时祠于家。

问题七:形容一个人特别中庸,是什么意思? 拼 音 zhōngyōng

英 文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词 性 名词,形容词,

褒 贬 中性词

近义词 不偏不倚

反义词 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释 义 [名词]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形容词]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词意探源: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贾谊《过秦论》:“材(才)能不过中庸。”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雍也》:“中雍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平庸、妥协、保守、折中。

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 *** 。”

问题八:中庸的意思 中庸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谨慎、妥善协调的处事方法(用一个字形容为:政)。

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 *** 。”

遵守的意思

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

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但是,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一破,则“中庸”不难解矣。骑墙,就是心持两端而不定的意思,而人家程子却说“不易之谓庸”,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根本道理上坚持不变才能叫做“庸”。按照他的解释,所谓中庸,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道),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这哪里有一点点“首尾两端、骑墙观望”的意思啊?

后人对“中庸”的误解,并非无中生有,考之《中庸章句》全文,孔子以及其后来的门徒的言论,大概就是误解的根源,比如孔子说: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这里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俺就“不如守中”了,守在中间,不偏不倚,不就是有点“骑墙”的嫌疑么?由此产生了我的第二个怀疑:《中庸》的许多内容多是后人乱加的。

按照古人记载,今天所说的儒家的“五经”(古代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包括《礼记》,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而《中庸》原来就是《礼记》中的一章,到宋朝,统治者才将它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说《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

问题出来了:这《中庸》既然是孔子之前就存在了,现在的《中庸章句》里那些大段孔子的话就明摆着是后儒追加进去的,也就是说,《中庸》被掺了水了。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加上朱熹等人的注解等等,现在的《中庸》绝对不是孔子之前《礼记》中的那个《中庸》了。

关于《中庸》中有***,已经为许多学者考证过,只不过在哪些内容是***,哪些内容是真方面有争议而已,对掺水,那是没有怀疑的。

我们不参与那些争论,但是能否简单化一些,既然《中庸》在孔子前就存在了,我们就无需考证,直接把孔子及其以后的各类门徒的言论和注释都删去,则所剩下的内容庶几乎可视为《礼记》之原始《中庸》矣!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发现,所谓《中庸》就是讲的“天人合一”的大道理,主张君子要坚持宇宙自然、社会人间通行的“大道”,不断学习以接近这个“大道”,严格要求自己,哪怕一个人独处时也和在大庭广众中一样坚持“大道”“不动摇”,所以《中庸》开宗明义,第一节就提出“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就是儒家修身的重要内容“慎独”一词的由来。

上古之人,对自然由不了解而产生神秘的崇拜,把天道,也就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当成人类唯一必须遵守的“大道”,而这些大道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必须和大自然保持一致,才有好日子过,你任意放大人的力量,不自量力的违反天道行事,不去“道法自然”,那就要吃大亏,所以连孔子也要敬天的。只是孔子把敬天思想无限放大,最后弄出个皇帝来代表天,天子啊,敬天变成敬皇帝,皇帝代表了天,成了儒家三纲之首,完全背离了“天人合一”哲学的本来面目,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性解放的借口。

那么“中庸”究竟如何解释呢?在《中庸》的第二段落,有几句话可以参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注意的是,这里是把人和自然并列来论述的,人中有自然,自然中有人,它说的道理无论对人还是对自然,都是管用的,所以开头讲的是人的喜怒哀乐,最后归结为天地自然,都要“中”,都要“和”。人“和”了、“中”了,就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天下太平;天地、自然“中”了、“和”了,万物就能正常生长发育了。

查《说文解字》,“中,内也。”后来引申为内心,《史记》说的“深中宽厚”,就是内心宽容仁厚的意思。“未发谓之中”,这个“中”,就是“内”的意思——没有发出来,不就是在内心里么?因此,这里《中庸》原文关于“中”的解释就更接近于《说文解字》的释义。

再看“庸”,《说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也就是《中庸》里说的“达道”——普天之下通行的大道理。

因此,所谓中庸,与其说是不偏不倚,不如说在内心里始终和普遍的大道真理保持一致更为准确。在这个意义上,中庸者,实际上就是“中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天和谐,道法自然,管理国家的人都“和”了,“中”了,不再乱折腾了——这难道不是很“中用”的根本道理么?

程子说《中庸》是儒家“心法“,我认为是说对了《中庸》的要害,《中庸》就是内心修炼以求和“达道”相一致的“心经”,儒家之所以重视它,其原因也在这里。至于他们将“达道”解释为三纲五常,屛弃了上古之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儒家学说中中庸指什么

遵守的意思是依照规定做,不违背。

一、释义:

1、遵守纪律。

2、遵守诺言。

3、遵守规则。

二、近义词:

1、恪守:恪守一词的意思是严格遵守规则、原则或标准。这表示对于规定的事情,必须遵循并执行,不轻易违背或违反。

2、听命:听命的意思是从命、服从命令。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特定情况下,根据上级或权威的指示,无条件地接受并执行命令。

3、依照:依照是指按照某种规定或标准进行。这意味着在处理事情或做出决策时,要以某个特定的规定、标准或流程为依据。

4、坚守:坚守的意思是坚决守卫、不离开。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面对困难或威胁时,坚定不移地捍卫某样东西或原则。

5、遵循:遵循是指遵照并依从某种规定、标准或习俗。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传统习俗或道德标准。

遵守的例句

1、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学生们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定,认真学习,不得随意违反校规。

3、在职场中,员工们需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不得做违法违规的事情。

4、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法乱纪,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5、医生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对患者负责,不得做出任何有损医德的行为。

6、在公共场所,人们应该遵守公共秩序,不得随意破坏公共设施。

7、学生会成员必须遵守学生会章程,认真履行职责,为同学们服务。

8、夫妻之间应该遵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不得有任何背叛行为。

9、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遵守团队合作的原则,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10、孩子们必须遵守家庭规矩,尊敬长辈,不得无理取闹或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人家问我男朋友看上我哪了他就回答中庸之道四个字,这里的中庸之道什么意思?褒义还是贬义?

摘要:中庸之德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庸之道上达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

关键词:儒家中庸思想智慧  

一、东西方文化中的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根据徐复观对《中庸》的注解:“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庸是“平常”和“用”相联系。其首要的含义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人所能实践,所能实现的平常行为。平常的行为是过或者不及的行为。中庸就是永远恪守中道的意思。中庸即是善,是适度。是最能体现***和道德的规范、要求;对于善的表现是什么,许多圣人贤哲在学理上已经做过大量的描述,生活中的善却是更实在,更富有意义。这种善由不偏不倚之行为而表现出来。是在***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也就是说,***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即是中庸之道,即是孔子所要建立的人道。

中庸之道出自于天,人秉承此道即是“性”,是人生命之内的道德性智慧;道体现在人身上,时时刻刻不离人,可以脱离人而存在的就不是道。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这个道理。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都秉承着这一共同的根源,因而,中庸之道是***皆可成就的道德智慧。显天道于中庸之中,是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根本点。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天赋的,是人性中蕴涵的,人性之外没有道德智慧可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具有的,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证知的。实现中庸之道德智慧即是实现人性。道德智慧不离人性,不离人生,能离者就不是道德智慧。

进一步理解中庸之道,就可以发现:儒家的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是事物的自然法则。“中和”之德使万物各得其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中”,“中”不是一分为二,“中”是相对于过与不及而言的尺度的适当。在中庸思想中,“过”已经超过了事物发展时度量的界限,过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不及”是低于事物发展时度量的界限,而导致相反方向的质的变化。因而,只有中庸才能够保证事物稳定的发展和变化。因而叩其两端而折中的方法,是最为合理的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对人而言,中庸思想要求人的任何思想言行都要随时处中、要适度。只有随时把握适度的智慧,思想言行才不至于落偏,才能符合“中”的思想。但同时中庸的运用需要极其高超的智慧境界,不能把“中”理解为对任何事情的折中。比如善恶就无法折中,必须要抑恶扬善。但要在善的范畴中,把握尺度,度量扬善中的对立双方的不同意见,取其适度的“中”而用之于民。在孔子看来,舜就是这样的大智慧者。“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审察周围人的言行,包含别人的短处而褒奖别人的长处,能够适度地把握好人们认识上的过与不及的两端,取中间的意见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所在。

“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对人来说是指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的思想言行。“和”意味着多样性的统一。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和而不同”。这是君子的重要标志。“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所以,君子与人相处尊重别人的意见,但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董仲舒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者,天地之大美;中者,天地之达理,圣人之所保守也。”“中”是天下万事万物之根本;“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万物就会各就其位,万物就获得了生生之德,得以繁育了。可见,中和之德不仅是规范人的情感行为的原则,更是宇宙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法则。

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王夫之则说:“中道者,即尧舜以来相传之极致,《大学》所谓至善。” 中庸是最完美的道德。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符合中庸之道是君子的必要条件,能够“和而不同”是君子的标准,而能够在隐居之时,也坚守中道而不后悔,这是圣人的行为。颜回就是这样的圣人:“回之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选择了中庸,得到了一条有益的道理,就牢记在内心,一刻也不忘记。可见,在儒家心中,中庸之重要性有多大!中庸是做人必须遵循的标准,符合了中庸,才能真正的把握“道”,才能真正进入贤圣之列。如果人能够呵护好自己的德性,能够慎独,能够恪守中道,那么天地万物就能各归其道。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真正的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每时每刻都恪守中庸的道德标准,而小人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常常表现得肆无忌惮。中庸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志。

如何修道?“修道之谓教”。极其完美的中庸之道需要完美的德行来实现。儒家提倡修“五达道”、“三达德”: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知德、勇德、仁德。***需要在这些基本的人伦关系中,修学、培植、贯通“三达德”。“三达德”是天命、人性的真实内容,“五达道”是现实人生际遇中的各种生存关系,将“三达德”实现于五达道之中,是将中庸之道落实到现实人生中去,为此,才能真正的发现道、体悟道,道才不至于流于神秘莫测。

中庸之道在社会中的实现必须依据仁。儒家提出“修道以仁”,也就是只有依据仁,人们才能遵循中庸之道。仁的自身,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仁是最高的德性。“中庸之道,乃是‘仁’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流行、实现。儒家道德,必以仁为总出发点,以仁为总归结点。”可见,“仁德”是中庸之道的核心。“仁德”的基本内容是生生之仁,是仁义礼智四德。生生之仁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生命价值的本体。孔子“仁者,爱人。”韩愈“博爱之谓仁。”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儒家的“仁德观”使人对道的追求就转化为人生境界的提扬,转化到人的现实德性生命之修养中。自此,儒家对道的追求已从学理上落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实中;将终极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的人伦道德紧密结合起来,找到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条贯通之路。儒家把人伦关系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儒家道德文化中蕴涵的人伦之道和安身立命之道,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信奉的价值准则,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精髓。

守住中庸之道,达则兼济天下,困则独善其身。处在自己该处的位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奢望自己位子以外的东西,无论富贵、贫贱、困境、患难之中,都能泰然处之。安分尽伦,顺乎自然,等待时机。冒险和人为都是违背中庸之道,徒劳无益的行为。中国道家也提倡守中道,“中虚之道”是道家的养生处世的哲学和宗旨。在生活中,道家提倡以柔克刚、知足不争、不为天下先三大处世原则。精神实质是“无为而无不为”,其人生道德智慧以逍遥与超脱为主要特征,强调培植人的韧性、知足、甘于处下的品质。

从“仁”落下,到实现“真诚”,是修学中庸之道的关键。诚者是仁心之全体的呈现。真诚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人天生内心就真诚而明白大道理,二是有的人可以从明白道理入手进而能到达内心真诚。天地的德性是真诚不二,化生万物的。天、地、物、人皆共出于诚。“唯天下真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真诚—尽性(尽己、尽人、尽物之性)—知天”,是个体生命修学中庸之道的基本路径。惟有求真诚,才能得仁心。真诚贯穿于万事万物始终,真诚的功用一是为着成就自己,二是为了成就万物。最真诚的德性是永恒的,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的。诚可以消解一切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可以融合人与人、天与物、圣人与凡人之间的疆界。因此,真诚之德是修学中庸之道的重要品德。

佛教提倡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去掉执着心,臻至圆融无碍的“中道”智慧。因此,“中道”成为佛教***的最高智慧。

西方亚里士多德也特别强调中庸之道。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受理性原则指导的、符合中庸之道的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学,以揭示人生何以幸福、追求善的本质及善行的意义为终极目标,强调幸福只有在人生价值获得完全的实现以及个人的人性潜能得以全面发挥时才可以实现。“幸福是合乎德行的实现活动。”而德行是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中庸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是人的道德智慧之重要标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的庸言庸行之中。

二、中庸之道是极其高明的道德智慧

道德智慧秉承的是一种中庸精神,是一种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和能力。中庸的实践是要求人们遵循仁德——即仁义礼智信来寻求和选择中道,使言行不倚不偏,符合仁德之规约;要求人们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避免过度与不及,把握好分寸。中庸的真谛就是和谐、适度与圆融。“和”的本意是和谐、协调。《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心胸开阔,刚柔相济;对于一个社会或群体来说,就是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彼此融洽。和并非是一团和气,不辨是非,而是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在与人和谐共处的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主见。“适度”,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言行举止恰倒好处,当为则为,当止则止,把握好尺度和时机。适度并非让人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人“无为而无不为”,把握好为与不为的时机。圆融的本质是高度的和谐与融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

中庸之道是最高超的道德智慧,是极其高明的思想,体现了道德智慧的精神特质。它既以一系列博大精深的道德范畴为表征,如“道”、“仁”、“德”等,又表现在人们日常的、世俗的生活之中,表现为适恰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态度和境界。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的思想。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表现为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臻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道德智慧体现为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肯定他人、他物的存在价值,能领悟出与自己的适度关系,并能恰如其分地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将自己对道德智慧的领悟转化为道德的实践,在待人接物中充分地展现这种领悟性的道德智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求人能做到内外一致,身心和谐。

中庸之德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庸之道上达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宋儒“二程”将中庸之德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将中庸之德看作超越自然万物的永恒理性和道德本体。“中正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则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行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由此,中庸被赋予了终极意义,中庸之德所彰显的人生境界被提扬到“天人合一”的至圣道德境界。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肯定时褒义啦,不是褒义词,那还叫啥看上你的地方?估计你问这个恩提也是出于高兴的问的。

这里的中庸之道,是说你是一个保守、守旧的女孩,说白了就是和女性时尚相反的,再说白点就是说你很重贞操!! 男人都喜欢这样的女孩,守旧、贤惠、忠贞……古典般的女性。这种女人最可靠最值得爱

什么是职业经理人

《中庸》思想的精髓是:“诚”。

“诚”将天道、人道及天人合一思想完美地***在一起,《中庸》原文中,对于“诚”的解释有以下7种。

1、诚者,天之道也;

2、诚之者,人之道也;

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4、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5、诚者,自成也;

6、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7、诚者,非自成而已也。

从字面上讲,诚就是要人们“诚信、真实”,从***上讲,诚是一个道德范畴,强调为人处世时忠厚讲信用,不欺骗他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人如何才能达到诚的境界呢?孔子的回答是人必须修身、知人、行五道、三德。由此推展开来,提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九种常行大纲及其效用方法。

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具体而言,要内心虔诚,外表端庄整洁,不符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去做,这就是用来修身的方法;摒弃谗佞小人的坏话,疏远女色,轻视财物,珍视品德,这是劝勉贤人的好方法;尊崇他们的地位,丰厚他们的俸禄,用同一好恶标准以示公正无私,这是劝勉亲人的好方法。

给大臣们多设属官,让他们指挥办事,使得他们有精力思考国家大事,这才是抚慰大臣的方法;对待群臣要有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是劝勉士人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征役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是关怀劝勉百姓努力生产的好方法;每天视察工匠的工作情况,每月考察他们的成就,发放的钱粮工资要与他们的劳动功效相称,这是劝勉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

对远方的客人要热情迎接,盛情款待,热情相送,对有才能的人要给予奖励,要同情和容纳才能不足的人,这是用来安抚远方藩国和商旅宾客的方法。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被灭亡的国家,整顿混乱的秩序,支持弱小,让诸侯的朝聘按时进行,薄收他们的贡赋,丰厚天子的赏赐,这是安抚诸侯、使天下畏服的好方法。

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合理的重要保证。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一个“诚”字上,就是要真诚专一。

对于个人而言,修身在于至诚。修身并不是一个人抱经苦读、冥思苦想。首先,从修身的步骤来看,思修身则要事亲,要行孝悌礼仪,要事亲则要求知人,要知人则需知天,天即自然之理。能知天,则知人;能知人,则能事亲;能事亲,则能修身。可见,修身须从明辨善恶始,事无巨细,要做到有节制,随时处中,知行合一,推己及人并将善行发挥到极致。

中庸之道所真正推崇的,绝不是浮夸浅薄的处世之道,相反,却是更理性、更睿智的哲理——以诚立身,诚化天下,无论在任何年代,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而言都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扩展资料:

“中庸之道”是一种利益平衡的智慧,强调通过利益平衡来达到司法公正。清代法官认为审判的方法是“平此两造”,即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如此才能实现司法公正。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平衡术”,不仅指利益的平衡,还包括审判依据之间的平衡。中国古代儒家化的法官审理案件时注意寻求“情理”与法律之间的平衡。何谓“情理”?按照日本学者滋贺秀三的说法,情理就是人们的公平正义观。

情与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也有细微的区别,“理”更抽象一些,指道德原理、道德原则;“情”更具体一些,更感性一些,指道德规范、道德情感。中国古代法官以“情法允协”作为审判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指情法兼顾、情法平衡。《名公书判清明集》称法官审判就是“酌情用法,以平其事”,“酌情用法”就是平衡情理与法律,这样有助于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平衡。

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庸之道

允执厥中正确解释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保值、增值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通俗来讲,职业经理人就是以经营管理为生,并精于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的人。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生命链”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文化的先导!作为职业经理人,要充分合理利用企业的***,帮助企业获取最大利润,把企业不断推向前进。

大家认为,做一名职业经理人要具备以下条件:

1、头脑清醒,思维准确

在成都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里,运通的发展随时要基于各种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做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此时职业经理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和判断企业总体与局部、现实与未来的各种***的投入产出比。要创新思维,科学地研究制定企业新的战略规划,以符合企业正常运作为目的,以正确的思路解决战略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困难。

2、定位恰当,不受干扰

职业经理人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定位和选择,要综合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做职业经理人,成都地区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机会众多,选择企业,选择职位,担当责任,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不是拍拍脑袋就成为职业经理人的,但是,当你定位要做职业经理人后千万不要轻易更改,不要受任何干扰,特别是在没有很好准备和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匆忙改变,否则“口碑”的威力就要显现了。

3、服从领导,善用职权

汽车行业的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可以定位成主机厂和股东的“保姆”。他需要按照主机厂和股东的意愿,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努力呵护“双重品牌”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职业经理人应正视自己企业“保姆”的角色,服从主机厂和股东的领导,把握企业高层意图,根据股东指示,提出自己合理化见解,在股东的授权范围内努力发挥自身作用,推进决策的有效实施。

同时,职业经理人面对员工要扮演好“指挥家”的角色,要学会善用职权,化繁为简,将庞大的可能还是杂乱无章的工作按性质、特点和要求分类。“慧眼识金”,找到合适的员工将工作布置给他们,赋予其必要的职责权利,尽可能放手让其开展工作,并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这样就保证了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并持续地展开,真正做到“职位权力和个人魅力”完美结合。

4、遵守制度,严以律己

公司的规章制度都是在股东的意愿指导下由职业经理人来组织制定的,职业经理人应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制度,严以律己,摆正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不能因自己是“高级打工者”就自认为是“老大”,无视制度的束缚,给自己开“绿灯”。汽车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更应该从自我做起,一个小零件,一次小保养,都是一次人品检验!因此必须要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员工当好模范榜样,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员工中不断增强遵章守制的感染力和自觉性。

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能够成为职业经理人的人,相信都是有才德的人,是君子。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目的是为了产生效益,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回报。为此,经理人要善于合理把握机遇,善于聚结优势,善于系统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效益。而有些经理人却好大喜功,为了名利,利用一些不正当手段,使企业不光彩地得到效益,结果损坏了企业名誉和生存之本。还有一些经理人为贪图一己私利,借助自己经理人的特殊身份,损害企业利益,获取个人不当收入,这些都不是君子所为,最终都会导致身败名裂。

6、训练修养,中庸为道

修养,指人的修为和涵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至德。

在工作中,经理人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成熟的职业心态,能够胸怀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能谅人之短,补人之过,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包容他人,关怀员工,尊重别人,以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赢得众人的支持。职业经理人既不是单纯的技术专家,也不只是精通领导艺术的专家,他要善于以中庸之道修身养性,以达到自身与企业双赢的目的,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7、恪守信用,从容做人

讲信用是做人的根本。职业经理人与老板能否由“相识”到“恋爱”再到“拜天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记录。信用是一种***,是职业经理人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从容是一种气度,是职业经理人解决问题时自信的表现。

8、发挥才干、彰显魅力

职业经理人要一门心思放在企业的经营上,不仅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发展目标,通过调动***,有效授权,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要带出一支知识过硬、能力超强的团队,进行大量的在职专业化培训,提升员工整体水平,使企业优者更优,强者更强。同时,经理人要在经营管理的舞台上长袖善舞,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企业需要的时候成为能够控制局面的****、把握全局的商战指挥家,彰显有勇有谋、有信有仁、具有核心领导力的将才魅力。

随着战略发展需要,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庸之道的原则和其现实意义?

允执厥中的意思是言谈举止讲求诚信,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允执厥中其中允是真诚、信实的意思,执是坚持、固守的意思,厥是其、它的意思,中是中庸之道的意思。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一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它强调了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坚守中庸之道,避免走向极端。允执厥中是一句古代中国的成语,它源自于《尚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庸之道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张在处理问题时,要追求适度、平衡和和谐,避免过度或不足。这种思想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情感波动;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庸之道主张公正、公平、公开,避免偏袒和不公;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避免冲突和矛盾。

允执厥中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同时,允执厥中也被视为一种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追求适度、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避免走向极端。

允执厥中的具体体现:

1、平心静气:在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被情绪和偏见所左右,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遵守中正之道: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坚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避免走向极端。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处理方式。

3、持之以恒: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不因为环境的变化或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轻易放弃。

4、尊重他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不干涉他人的选择和决定。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保持礼貌和谦逊,不傲慢自大或轻视他人。

5、诚信公正: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做到诚信和公正,不撒谎、不欺诈、不偏心。在处理公共事务或担任公职时,能够秉公执法、廉洁奉公,不受私人利益或团体利益的影响。

6、自我修养:注重自我修养和内心的提升,追求至善之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思想觉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律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是否符合中正之道的要求。

7、谦逊低调:在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不张扬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而是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和协调。这种态度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使团队更加和谐、高效地完成任务。

8、追求和谐:在处理问题时,能够追求和谐的目标,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在面对问题和矛盾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使各方都能够接受并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决策。

中庸之道的原则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影响。

今天,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用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建议: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饭要七成饱,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比如要宽容,就是人与人互动中情绪的表现量在中度。没有情绪是不可能的,但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度里还是可以修炼的。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