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倾城的出处,一笑倾城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3 0
  1. 倾城这词的典故是什么.如题 这是出自哪里的
  2. 历史上谁是一笑倾城再笑亡国的美人?
  3. 成语很贵的笑:一笑()()再笑()()

倾城笑唐?李商隐《僧院牡丹》诗:“倾城惟待笑,要裂几多缯。” 宋?管鉴《青玉案?永春夜宴张叔信后堂席上用韵》词:“遏云轻唱倾城笑,玉面夜光互相照。” 明?刘征明《蝶恋花?屡挑以可不应闻花已谢再寄谑词》词:“檀板不闻尊前倒,油兰辜负倾城笑。” 明?吴绡《一斛珠?歌妓》词:“烟中一朵芙蓉裹,莫惜明珠买取倾城笑。” 清?洪亮吉《满江红?谭子受英雄儿女图》词:“千里偶追流**,万金顾买倾城笑。” 清?黄图珌《百尺楼?梅》词:“能添寿阳妆,恨少倾城笑。”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十五集卷一《淞滨琐话?记沪上在籍脱籍校书》:“黄金合买倾城笑,彩凤还期比翼飞。”

倾国笑宋?黄庭坚《题高君正适轩》诗:“妖娴倾国笑,丝竹感人深。” 宋?苏籀《和洪玉甫秘监荔枝三》诗:“唐亡倾国笑,何物免罹愆。” 宋?曾丰《赋桃李花》诗:“倾国笑容斜媚日,恼人香气上薰天。” 明?烟水散人《桃花影》第六回:“解佩孰酬倾国笑,晚烟空惜傲霜容。”

以上诗词中出现的 “倾城笑”、“倾国笑” 二字目,是用来比喻美女艳丽无比的迷人笑容,因而常用作绝色美女的比喻,也用来形容美丽的花儿盛开得艳丽迷人。

一笑倾城的出处,一笑倾城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两个词目虽然各自只有三个字,却隐藏着两个典故,一个用典即 “倾城” “倾国” 是明典,而另一个 “笑” 用典是暗典,需要深思熟虑后方可得知。

“倾城”、“倾国”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传〉》。

相传李延年是汉武帝的乐师,他有个妹妹 (失名) 长得天姿国色,延年想把妹妹介绍给汉武帝,但又不好直说,有一天他在汉武帝面前唱了首歌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 (回头看一眼 ) 倾人城 (使全城的人为之倾倒), 再顾 (回头再看一眼) 倾人国 (使全国的人为之倾倒)。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汉武帝一听后,大吃一惊,当今世上还有这么一位绝色佳人,于是急切地要马上见到这位北方佳人。李延年于是将妹妹带来,汉武帝一见,其美丽果然倾城独立,绝无仅有,大得武帝宠爱,不久立为夫人,号李夫人。但好景不长,李夫人得月子病而早死,汉武帝为她而得相思病,“相思病” 一词就是从这儿来的。汉武帝想她几乎到了发疯的地步,曾多次使方士用 “返魂香” 招她的亡魂相见,唐·白居易有 “反魂香降夫人魂” 的诗句,就是说这件事。“返魂香” “还魂香” 这一典故也就是从汉武帝这件事而来的。

正因为李延年所唱的这首歌,用“倾城” “倾国” 来形容他妹妹无比地美丽,后来的 “倾城倾国” “倾国倾城” 两个成语就这样产生了,常取李延年歌辞原意来形容美女面容非常美丽迷人。以上的 “倾城笑” “倾国笑” 中的 “倾城” “倾国”,很明显就是从这儿来的,因而也用来形容美女艳丽迷人的笑容。

但李延年歌辞中只言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并没有说 “一笑倾人城” “再笑倾人国”。但这儿确实用了 “倾城笑” “倾国笑”,这个 “笑” 的事情又从何而来?深入研究,原来揉进了另外一个典故,这个典故确有一笑倾城的。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楚国大文人宋玉的笔下。宋玉有一篇赋名叫《登徒子好色赋》。在赋中说:他的东边邻居有个妙龄女儿长得非常美丽,美丽到了什么程度,他没说,只打了个比方说她嫣然一笑,整个阳城、下蔡的贵族子弟都被她迷倒了。

原文是这样写的: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 (我乡里), 臣之里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边邻居的女儿。子,古时女子亦称子,见《正字通》)。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指高), 减之一分则太短 (指矮), 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阳城、下蔡,是楚国的两个大城市名,为豪门贵族所居)。”

根据这段文字,后来 “嫣然一笑” 或 “一笑嫣然” “嫣然笑” 这些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都是用来形容美女笑容之美艳的。

以上原文中虽然没有出现 “倾城” “倾国” 的字眼,但东邻女子嫣嫣然一笑能 “惑阳城,迷下蔡”。阳城、下蔡当时为楚国贵族们聚集的两个大城市。这儿就已把 “倾城” 这个意思表示出来了。“惑” “迷” “倾” 三字虽不同,但三字在这儿都有 “使人倒下” 的意思。东邻美女一笑能使阳城、下蔡两个城市的人全都迷惑倒下,“惑阳城、迷下蔡” 不正是 “倾阳城,倾下蔡” 吗?

不过,“阳城” “下蔡” 两个城名,虽然在宋玉笔下说的很具体,但是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知道的,而李延年歌辞中 “城” “国” 呢?虽然很笼统但都通晓易懂、很大众化,另外 “笑” 比 “顾” 用词又要好得多,这样后人引典时遂将二事揉合在一起取二者的优好之处组成词语灵活地运用到自己所需要的诗文里面,于是便有了 “倾城笑” “倾国笑” 这两个用典形式的出现。

这种现象,诗文中如另常见的 “一笑倾城” “一笑倾国” “倾城一笑” “一笑倾人国” “一笑倾城国” 等用典形式来看,二者合并用的痕迹则更为明显。

一笑倾城唐?李白《感兴》诗:“蛾眉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宋?柳永《少年游》词:“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 宋?邹登龙《雪霁梅月曲》诗:“漪缟袂兮谁子,粲一笑兮倾城。” 清?烟霞散人《凤凰池》第三回:“向道蛾眉能耗世,一笑倾城,祸水真难制。”

倾城一笑南朝?梁?荀济《赠阴梁州》诗:“倾城一笑得人留,舞罢娇娥敛黛愁。” 宋?杨修之《响屧廊》诗:“倾城一笑无遗迹,不见长廊响屧人。” 明?吴炳《绿牡丹》第二一出:“空劳,河滨未许趁春潮,博得倾城一笑。” 清?孙云凤《沁园春?眉》词:“但倾城一笑,舒来堪爱,捧心无语,颦亦增怜。”

一笑倾国]唐?李商隐《北齐》诗:“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宋?欧阳修《鹧鸪天》词:“学画宫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只知一笑能倾国,不信相看有断肠。” 明?杨用修《水龙吟?梅》词:“轻颦向人微笑,芳心谁识,对珠帘不卷,绮窗半露,嫣然一笑倾国。”

一笑倾人国唐?胡曾《咏史诗?褒城》诗:“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清?佚名《十美图》第四出:“是何人把花容细描?怎画得这般丰嫩,***一笑能倾人国,若堪呼走下青绡。”

一笑倾城国清?陶贞怀《天雨花》第九回:“一笑倾城国,娇姿举世无。”

例句甚众,不可枚举。

总之,“倾城笑” “倾国笑” 两个用典形式,是李延年的歌辞 “一顾倾城,再顾倾国” 与宋玉笔下的东邻美女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两个典故的混合体,是不能撤开单独来理解的。

倾城这词的典故是什么.如题 这是出自哪里的

这句话是说李夫人的。

李夫人出身于倡家,即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因犯法而被处腐刑,在宫中从事养狗的工作。后因善歌受到皇帝喜爱。汉书记载:李延年有一次在武帝酒宴前献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了后叹息说:“好歌!但世上真有这样的绝色佳人吗?”平阳公主告诉他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位佳人。于是武帝便召见延年的妹妹,果真“妙丽善舞”,李氏被武帝立为夫人。

历史上谁是一笑倾城再笑亡国的美人?

 出处

《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示例

一个太真妃~。 ★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花月痕》第七回:“所选的人,横竖是那并州几个粉头,又难道又有个倾国倾城的出来?”

故事

古代学者在剖析我国历史时,曾列举“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四大美女倾国案例。他们用商纣王、周幽王、汉成帝、唐玄宗四位君主分别被苏妲己、褒姒、赵飞燕、杨玉环美色迷惑,不爱江山爱美人,骄奢*逸,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来说明“女人是祸水”,她们足以“倾国倾城”。 在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大雅》和《小雅》篇分别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诗句。这就是讥讽周幽王宠幸绝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废而亡国的真实故事。哲夫、哲妇,即明达、才智者。倾城,是指城邦覆灭。“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意思是“智慧的丈夫为城,智慧的妇人坏城”。 据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中“褒城县”条下载:“褒国,在县东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褒国是褒姒的家乡。汉中地方志又记,褒国故址在骆骆坪,今属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唐代著名诗人胡曾也写有褒姒倾国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即所谓“倾城倾国”是倾覆邦国的意思。这就是“倾城倾国”或“倾国倾城”典故的出处。古人把西周灭亡的历史罪责强加在褒姒头上,显然有失偏颇。 后来,人们约定成俗,习惯用倾城倾国来形容妇人容貌很美。这句成语已作为绝色美女的赞词,并无贬意。这里的倾,已不是倾覆之意,而应作为倾慕理解。倾城倾国是说全城、全国得人都倾慕其美貌。这就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褒姒的美貌应受到所有人的羡慕。女人艳丽何罪之有!唐代官居御史大夫的大诗人元稹当年路过褒城时曾有感而发,留下了“花疑褒姒笑,栈息武侯征”的诗句。这位政治家和诗人把功业未就的哲夫诸葛亮和亡国人劫的褒姒相提并论,字里行间充满对这两位“哲人”遗憾及同情之心,这也是对那些历史学人所作的褒姒倾国结论的有力否定。

成语很贵的笑:一笑()()再笑()()

是的,是褒姒。

典故传说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国将其献给幽王。她的美貌令周幽王“见而爱之”,可谓一见钟情。周幽王对她非常宠爱,加上她的肚子也很争气,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叫伯服的小王子,更是娇宠得不得了。褒姒的手段可谓高明,最后竟然说动幽王废去申后及太子宜臼。幽王七年(前775年),她终于被光明正大地扶正,做了王后,而她的儿子伯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在那个时代,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信天命,那句有谶语性质的童谣举国上下都知道,而褒姒的身世也不是个秘密,可天命不可抗,君王又如此昏庸,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此,周朝的太史伯阳只能幽然叹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琱玉集》说褒姒性不喜笑,但“其一笑有百二十种媚”。因此,幽王为了博得她一笑,曾以“千金”之财征集能让美人欢笑的“金点子”,但耗去许多钱财,试了很多办法,或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或命宫人歌舞进临,或命司库每日进彩绢百匹、撕帛以取悦褒姒,可她就是不笑。后来,朝中有个“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大奸臣虢石父,出了个馊主意,这便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废太子宜臼逃回申国,申后的父亲在申国听到女儿被废后的消息,怕幽王加害,联合邻国犬延,率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杀到镐京,把京师围了个水泄不通。

 幽王吓得手足无措,士兵放烟鸣鼓,诸侯因上次受了戏弄,再也无人发兵,城破,幽王死。

是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由此衍生出成语倾国倾城,指因女色而亡国,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出处:汉代宫廷音乐家李延年创作的小诗——《李延年歌》。作品原文如下: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白话译文:

北国有一位美人,姿容简直是举世无双,她娴雅之性超俗而出众,不屑与众女为伍,无人知己而独立。

她只要对守城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城垣失守;倘若再对君王秋波那么一转,国家就要遭受灭亡的灾祸

但纵然是倾城、倾国,也不要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啊!

ng>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延年歌》被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根据《汉书·外戚传上》记载: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李延年献舞时唱了这首诗。汉武帝听后不禁感叹道:世间哪有这样的佳人呢?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就推荐了李延年的妹妹。汉武帝召来一见,果然妙丽善舞。从此,李延年之妹成了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

赏析:

在汉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的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这一首短短的诗歌,能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的向往之情,说明了这首诗的确有超众的魅力。

出语夸张,欲扬故抑。诗人将所咏美女赞为冠绝当代而独此一人,其美貌的程度竟至看她一眼城邦就会倾覆,再看她一眼国家就会沦亡,“美女亡国”之说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说的是男子有才能立国,女子有才毁社稷,旨在讽刺周幽王宠幸貌美而好迸谗言的褒姒以至亡国之事。此后,“倾城”、“倾国”就成了绝色美女的代名词。

在《李延年歌》里,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危言耸听,但绝不是以此来昭示君王,求鉴前史,而是反其意而用之,以其具有倾城倾国的巨大魅力来极言佳人之美,达到引动君王思美之心的目的。

情真意切,溢于诗间。《李延年歌》一诗,除了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外,其表达的情感是十分真挚的。李延年歌咏的佳人是自己的胞妹。无论是出于对胞妹的深爱之情而望她有个辉煌的前途,还是出于利己之心而进献胞妹,其诗中表现出的赞美都是热切的。

短短几句的小诗,“倾城”、“倾国”的字眼二度出现,推荐美人的主旨非常鲜明。先言有此绝美之人,再言美人的惊人魅力,然后向君王恳切呼告:您难道不知这具有倾城倾国之貌的佳人,一旦错过就再难得到了!拳拳之心意,殷切的情感,在一咏三叹之中挣到了充分的表达,产生了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拨动了汉武帝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