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的典故_人亡政息的也有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5 0
  1. 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
  2. 窑洞对的要义是回答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避免人亡政息确保政权长期存在
  3. 用人字组成四字的成语
  4. 请问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起汉朝的建立就离不开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但细分析一下,可以各自独当一面的汉初三杰里却是可以分出高下的。最下者可以说是有勇无智的韩信了。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说,韩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说句难听的话,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这里顺便说一句,史书里或多或少影射韩信有谋反的倾向,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从韩信的条件来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反,直至被害死。

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麽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我认为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作到了这一点。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份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张良说到作到,不但不作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心高气傲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人亡政息的典故_人亡政息的也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

1. 四字成语什么

亡羊补牢、

唇亡齿寒、

歧路亡羊、

亡命之徒

人琴俱亡、

追亡逐北、

多歧亡羊、

名存实亡、

救亡图存、

生死存亡、

自取灭亡、

家破人亡

亡国之音、

人亡政息、

三户亡秦、

齿亡舌存、

亡矢遗镞、

臧谷亡羊、

国破家亡、

危急存亡、

亡国灭种、

多藏厚亡、

若存若亡、

亡羊之叹、

亡戟得矛、

亡羊得牛、

存亡继绝、

亡国之声、

存亡绝续、

亡猿祸木

2. 什么亡什么存四字成语

没有 什么亡什么存 的四字成语,存 在第四位的成语如下: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

表示丧失殆尽。 齿亡舌存 亡:脱落,不存在。

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荡然无存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浩气长存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

浩然之气永远长存。 救亡图存 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

岿然独存 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53739 焉:哪儿;附:依附。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片瓦无存 一块瓦都没有了。

形容房屋全部毁坏。 硕果仅存 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

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 万古长存 万古:千秋万代。

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气息;尚:还。

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齿弊舌存 指刚者易折,柔者难毁。 风韵犹存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继继存存 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同“继继承承”。

目击道存 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

片甲不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片甲无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同“片甲不存”。 势不两存 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推亡固存 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3. 关于亡的四字成语

亡羊补牢、

唇亡齿寒、

歧路亡羊、

亡命之徒、

人琴俱亡、

名存实亡、

追亡逐北、

生死存亡、

自取灭亡、

家破人亡、

多歧亡羊、

救亡图存、

人亡政息、

臧谷亡羊、

亡国之音、

亡矢遗镞、

危急存亡之秋、

国破家亡、

亡国灭种、

三户亡秦、

齿亡舌存、

若存若亡、

危急存亡、

存亡继绝、

存亡绝续、

亡羊得牛、

亡戟得矛、

多藏厚亡、

亡羊之叹、

取乱侮亡

4. 带亡字的四字成语有那些

多藏厚亡 多歧亡羊 覆亡无日 刚克消亡 国破家亡 家破人亡 魂亡魄失 继绝存亡 进退存亡 救亡图存 名存实亡 请由此亡 歧路亡羊 穷亡解沮 人亡政息 人亡物在 亡戟得矛 亡魂失魄 亡羊补牢 危急存亡 物在人亡 亡国之音 亡命之徒 亡魂丧胆 追亡逐北 自取灭亡 败国亡家 出死断亡 存亡续绝 魂亡胆落 家散人亡 家亡国破 进退亡据 其道亡繇 取乱存亡 取乱侮亡 人琴两亡 人亡邦瘁 人亡家破 日饮亡何 死生存亡 死亡无日 死亡枕藉 推亡固存 亡不待夕 亡不旋跬 亡不旋踵 亡国大夫 亡国灭种 亡国之器 亡国之社 亡国之声 亡魂丧魄 亡可奈何 亡秦三户 亡矢遗镞 亡羊之叹 亡猿祸木 亡猿灾木 兴亡祸福 兴亡继绝 遗魂亡魄 有名亡实 鱼烂而亡 鱼烂取亡 臧谷亡羊 招亡纳叛 追亡逐遁 家破身亡 破国亡家 破家亡国 若有所亡 丧胆亡魂 家败人亡 齿亡舌存 唇亡齿寒 存亡安危 存亡继绝 存亡绝续 存亡未卜 若存若亡 三户亡秦 人琴俱亡 生死存亡 亡国破家 臧谷亡羊 兵败将亡 亡在旦夕 亡羊得牛。

5. 四字成语亡什麽补什麽

亡羊补牢 ::: 成语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作者出处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纳哦。

6. 自什么自什么的四字词语

很多的额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自吹自擂擂:打鼓。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自吹自捧自我吹嘘,自己捧场。自产自销自己生产自己销售。

自僝自僽僝、僽:烦恼,埋怨。自寻烦恼,自相埋怨自动自觉自己主动去做。

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自惊自怪自己觉得又害怕又惊异自靖自献自靖:各自图谋实行其志。

指自谋献身于国事自觉自愿自己觉悟而愿意。自给自足给:供给。

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卖自夸夸:夸赞。

自己卖的东西自己夸好。比喻为自己吹嘘。

自媒自炫自我介绍,自我夸耀。 自弃自暴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

自轻自贱贱:藐视。自己看不起自己。

多指自己降低身份。自说自话独自决定,自己说了算。

自言自语。自生自灭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

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自私自利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自生自死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自受自作受:承受。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受累自始自终从开始到末了。 表示一贯到底。

自炫自媒自我夸耀,自作介绍。 自暇自逸暇:空闲,闲暇;逸:安乐,安闲。

自己找空闲安逸自业自得业:造作;得:获得,取得。佛家语,指自作自受。

自言自语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自怨自艾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

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自由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自繇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安闲随意的样子自做自当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受累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窑洞对的要义是回答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避免人亡政息确保***长期存在

张居正

张居正概况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详细: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庆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风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自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工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庆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十三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手”了。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踌躇满志。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篙倒台后,徐防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沼,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已,后发生嫌隙。高措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个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平心而论,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

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张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鉴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

隆庆五年,穆宗在后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基于上述看法,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他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张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张居正认为人“古之理财者,汰浮溢而不骛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理财还是要以节用为主。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比如他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据对“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沉滥者裁之”,竞“汰冗员二三”。同样,张居正也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同时,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作为一名杰出的理财家,张居正深知只顾节流尚不足以解决问题。而要彻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开辟财源,增加收入。

但张居正反对通过“开利源”来理财,因为在他看来,“夫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较多接触下层人民,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他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那末,如何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呢?当时明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而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为此,张居正提出惩办***,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白栋照旧策励供职。”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

—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七年(1579)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的***,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用人字组成四字的成语

ng>窑洞对的主要内容如下: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六位民主人士在***的邀请下,为促成两党和谈,从重庆飞往延安进行考察。提出了用“民主”途径解决历代弊端的思路。

本文从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重要意义三个方面对“周期率”谈话展开论述,并试图揭示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蕴含的现实启示。

科学解释:

“历史周期率”,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中国历史"治乱循环" 即中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中国***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才不敢松懈。只有***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著名的窑洞对发生发生在1945年。话说一九四五年七月一日,应***中央、******的邀请,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黄炎培和冷遹、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6位国民参政员,由重庆飞赴延安访问,黄炎培与***在窑洞谈话时提到的,窑洞之问一般指历史周期律。

请问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1. 用人,加,一,三个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三五成群sān wǔ chéng qún

[释义] 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

[语出] 明·余断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正音] 成;不能读作“cénɡ”。

[近义] 成群结队

[反义] 风流云散 形单影只

[用法] 多用于人群的分散。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成群结队”有别:~侧重于形容人群分散;数量不多;“成群结队”侧重于形容人群聚集;数量较多。

2. 用人字组成的成语有哪些

人不知,鬼不觉 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人才辈出 人才济济人财两空人存政举人地生疏人定胜天人多手杂人多嘴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非木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浮于事人欢马叫人急智人给家足人己一视人间地狱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人杰地灵 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人尽其才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困马乏 人马都很疲乏。

形容旅途劳累。人老珠黄 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象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人面兽心 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人面桃花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人民城郭 城郭:城墙。

城郭还是旧有的,可人都不是原来的。感叹事态变迁,物是人非。

人命关天 关天:比喻关系重大。指有关人命的事情关系及重大。

人命危浅 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人莫予毒 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

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弃我取 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人琴俱亡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人情冷暖 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

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人穷志短 穷:困厄;短:短小。

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人穷智短 穷:困厄;短:短小。

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思想迟钝,办法也就不多了。人取我与 取:拿;与:给。

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出售以获厚利。人去空 人已离去,楼中空空。

比喻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得而诛之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

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皆知 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

***自危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人山人海 人群如山似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人神共愤 人和神都愤恨。

形容民愤极大。人声鼎沸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人生路不熟 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人生如寄 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人生如朝露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

人事代谢 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人手一册 ***拿着一本(书)。多形容书的读者多。

人寿年丰 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人死留名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人头畜鸣 鸣:叫。这是骂人的话,指虽然是人,但象畜类一样愚蠢。

也比喻人的行为非常恶劣。人亡物在 人死了,东西还在。

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

旧指一个掌握***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人微权轻 微:低下。

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人微言轻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人心不古 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

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惶惶 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人心如面 心:指思想、感情等。

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人心归向 向:归向,向往。

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人心所向 向:归向,向往。

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人心惟危 惟:是;危:险恶。

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人心向背 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

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人烟稠密 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人言藉藉 籍籍:纷乱的样子。人们指责、攻击的话哪里都流传着。

多用在说有关人家名誉的事。人言可畏 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

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人言啧啧 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人仰马翻 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

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人一己百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

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人以群分 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

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人欲横流 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放纵情欲,不顾道德正义。

人云亦云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3. 用人啥来着四个字成语

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出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后半句,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深究之大有学问。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

作品名称:用人不疑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朋党论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 者:欧阳修

4. 用人字头租四字成语

人来人往、

人定胜天、

人琴俱亡、

人欢马叫、

人山人海、

人情世故、

人心不古、

人生如梦、

人面桃花、

人情冷暖、

人浮于事、

人言可畏、

人声鼎沸、

人面兽心、

人满为患、

人云亦云、

人心叵测、

人尽其才、

人迹罕至、

人才济济、

人老珠黄、

人非草木、

人微言轻、

人模狗样、

人心难测、

人中骐骥、

人穷志短、

人约黄昏

人去楼空、

人之常情

5. 用人字组成ji是什么成语

人才济济

rén cái jǐ jǐ

解释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正音济;不能读作“jì”。

辨形济;不能写作“己”。

近义词人才辈出

反义词人才零落

例句科学院拥有大量博士生、硕士生;都是各个学科的主要研究人员;真可谓~。

第一,王安石变法寄希望于皇帝一人的支持。这是大多数封建社会的变法最大的局限之一。王安石变法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生活在建立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尊君卑民”、“家天下”的专制体制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变法能得到皇帝的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但是皇帝不可能做到“万寿无疆”,人亡政息是专制政体的常态。实际上在宋神宗死后,10岁的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第二,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要求官府对已经耕种的土地进行丈量,核定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定出税额高低,结果一批官僚大地主隐瞒的田产被清查出来,被迫纳税。单从技术层面上看,王安石的这些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它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其推行遭遇到了来自大地主和官僚的重重阻力。由于反对呼声太高,方田均税法最终未能在全国推行。而输均法,严重的抑制了大商人投机获取暴利的机会,因此遭到了来自商人的强烈反对。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这种限制国家权力的做法,自然遭到了来自官僚集团的反对。王安石作为宰相,由于宋初统治者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如前所述),实际权力比前朝已大为减少。而他面对的改革阻力,是小农经济基础上养成的“求稳惧变”的社会文化和强大的既得利益。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辞去相位之后,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商人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并且,王安石作为地主统治阶级的一员,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不会从根本上触动地主统治制度和阶级秩序,因此变法从根本上来讲不会彻底改变当时的生产关系,况且农民阶级的实际收益有限,这就决定了变法无法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第三,王安石变法所面对的保守派势力十分可怕。当时包括两宫太后(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都反对变法,而且英宗、神宗一系实非仁宗嫡嗣,只是由于仁宗无子,才把英宗选为皇储最后继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有较大的威慑力量。古代中国的保守派一直是站在改革的对立面。对新法,他们不是进行合理的质疑而使它臻于完善,而只是一味反对,必欲彻底清除而后快,不容许任何异己的存在。在王安石推行新政的时候,当本来也反对新法的苏轼在看到保守派要把新法中他认为还算合理的一些政策一概废除时,替王安石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却迭遭迫害。保守派理论家司马光开头还能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地规劝王安石。后来却在《奏弹王安石表》中感情冲动地斥王安石为“乱臣贼子”,必欲除之而后快,说“臣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王安石对保守势力估计不足,进行的变法太过激进,没有***取渐进式的改革,改变祖宗制度太甚(“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让保守派难以接受。其直接后果就是当保守派当权时,新政全部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