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床坦腹的故事_东床坦腹的故事如何评价王羲之的这种行为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6 0
  1. 把女婿称为东床是由谁而来的典故
  2. 坦腹东床成语典故
  3. 历史典故“东床袒腹”知识点都有哪些?
  4. 坦腹东床的典故
  5. 东床坦腹的典故是谁的 东床坦腹的典故说的是谁
  6. 东床袒腹的主人翁

在传统的古代社会,婚姻算是头等大事。哪怕是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也非常注重一段好的姻缘。而在古代婚姻的发展过程中,择婿是一个颇为讲究的事情,直到现在,都还有不少名人轶事流传。

世人比较熟悉的典故,有魏晋时期的东床快婿,也有两宋时期更有榜下捉婿。从表面上看,古人的择婿标准看似发生了明显改变,但实际上,这却是一种门观念的另类延续。

东床快婿,也叫东床坦腹,始终被人津津乐道。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俗话说,出名要趁早,王羲之在年轻时,便擅长绘画书法,并气度不凡,深受家族中的长辈称赞。

东床坦腹的故事_东床坦腹的故事如何评价王羲之的这种行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东床坦腹,家世是魏晋士族之间通婚的基础

当时,太傅郄鉴的女儿已经到了及笄的年纪,于是他便向王导商量,要在王氏家族中寻求一个后辈子弟当女婿。为此,王导让所有适龄的子弟都前往东厢房。不久之后,郄鉴的代表便来挑选姑爷了。

听说太傅郄鉴的女儿生的标致,又很有才华,王家子弟们都精神抖擞,试图给的郄鉴门生留下一个好印象。唯独王羲之,一个人侧卧在东床之上,解开了衣服露出自己的胸怀,还一边吃着东西。

郄鉴门生回去之后,便是这样说的:"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不曾想到,郄鉴听闻之后,便大喜道:"此人正是我的女婿!"

就这样,吃瓜群众王羲之便成了当朝太尉郄鉴的女婿。王羲之自己出身名门,又颇有才华,还迎娶了大家**,这显然是妥妥的人生赢家。正因如此,这则"东床坦腹"的典故,才会在民间广为流传。

从上文叙述可知,也从某种角度上点明了魏晋士族之间通婚的主要评判依据,那就是家世。

(二)一场利益交换

王羲之所在的家族,同样是颇为有名的琅琊王氏。在东晋南迁的过程中,王导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司马睿看重,后进封为丞相。王导另一个堂兄王敦,时任大将军、荆州牧,也是手握军权的存在。

王家兄弟俩掌控了朝堂上的军政大权,故而还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而郄鉴所在的高平郄氏,虽然不及王氏,但也是名门望族。郄鉴本人身为太傅,与王导同为辅政大臣之一,因此他提出联姻的打算时,王导自然不会拒绝。

事实上,崛起于两汉,兴盛于魏晋年间的门阀士族,始终靠着联姻手段,来完成双方之间利益上的交换。

联姻的两家一般都是旗鼓相当,即便是有差距,也不会相差太多。毕竟要完成利益上的各取所需,联姻双方都要拿出相对差不多的筹码来,才能保证各自利益不会有所损失。

学者陈寅恪曾说过:"魏晋以来的高门望族,正是凭借'婚'、'宦'二途,维系并巩固了他们的社会特权。"这句话,无疑是一针见血。

(三)门阀士族的壮大过程

门阀崛起在两汉时期,依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便是州郡长官向中央举荐地方上的才子。

显而易见,才子是否能被举荐,得益于地方长官的主观意愿。一般情况下,长官为了维持自己在地方上的统治地位,往往会与当地的士族集团合作。

士族在地方上拥有不俗的军事、经济与政治权力,有了他们的支持,地方长官便能掌握主动权。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汉末荆州牧刘表。当初刘表单骑入荆州,凭借自己以前的名声和皇族身份,如愿取得蒯氏、蔡氏等大族的支持。随后,刘表联合士族斩杀当地几十个匪首,***取雷霆手段坐稳了荆州之主的位子。

支持地方长官,对士族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很明显,他们的后辈子弟能否进入仕途,全靠长官向朝廷的表奏。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孙氏与江东豪族的联合。孙策死后,他的弟弟孙权继位,并任用朱治为吴郡太守,征辟了很多世家子弟入关。正是如此,如顾、陆、朱、张等大姓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东晋南迁之后,这些士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面讲的是魏晋门阀的"宦"途,而他们的"婚"途,则是为世家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开始,互相联姻的家族,大多都出身于一个地方。比如谯县曹氏与夏侯氏、丁氏,便联姻好几百年。不客气的说,整个谯县的各种利益,都已经被这几家给瓜分了。

(四)联姻是重要手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天下都不稳定了,经常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行为。这么一来,不少家族开始跨地区联姻,无论人口再怎么迁移,他们之间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牢牢的关系网。

最上面那几家,都是互相联姻。举个例子来说:王导、王敦都是第一代人物,如果第二代都是平庸之辈,那么王导便会出让一部分利益给自己的盟友。

等到第三代出现可培养的人才时,这些盟友也会贡献一部分***,让王氏子弟一路扶摇而上。这样一来,士族门阀便能保证长久兴盛下去。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便需要家族与家族之间的"门当户对",这便是门第观念最初成型的阶段。一个人的婚姻虽然是头等大事,可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之下,即便是出身高门的女子,也成为了一件筹码,用以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

(5) 宗法观念的遗留

总的来说,门阀之间的联姻,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它始终为家族利益而服务,是家族与家族之间维系关系、拓展势力与共享特权的必要手段。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家族对待联姻对象的考虑,也尤为慎重。所谓的门当户对,便是看这场婚姻背后的利益,是否能如愿进行等价交换。由此,门第观念逐渐成型,并影响着后代。

而从源头上来看,这种观念最早又起源于奴隶制时期,是一种宗法思想。大贵族与大贵族之间通婚,小贵族与小贵族之间联姻,平民只能娶平民,奴隶更是被随意买卖。

古代结婚场面

这种现象,已经牢牢印刻在社会与人们的思维观念中。即便宗法制没有继续延续下去,这种门第等级的观念,也始终根植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

魏晋时期的门第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当士族门阀制度逐渐确立时,它便是一种不容更改与挑衅的规则;即便门阀士族被瓦解,门第观念也会"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

(1) 门阀制度下的根深蒂固

据《梁史·侯景传》记载:梁武帝在位时,东魏的大将军侯景来降。为此,梁武帝很是开心,并给予了侯景很高的荣耀与赏赐。

可没过多久,侯景便提出要与王谢两家通婚。不曾想到,一向对侯景很宽容的梁武帝竟然拒绝了。他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梁武帝的话外音很明显:以侯景的身份地位,只能在二流的朱、张之下,他就算找人联姻,也只能选择三流的家族。至于一流的王谢之家,那想都不要想。

显然,在门阀制度已经确立的南北朝时期,就连皇室,也无法直接干预他们的通婚。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是不可撼动的。

南齐有个官员,叫做王源,出身士族之家。他贪图一个富商的聘礼,想要把女儿嫁出去,显然违反了士庶不通婚的要求。于是不少士族纷纷站出来,称王源"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还要求免去他的官职。

士庶不通婚,反映的便是门第观念。尽管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这样要求,但它的确是笼罩在绝大多数士族心中的一条不容更改的铁律。

(2) 宋代榜下择婿

在唐高宗时期,以长孙无忌为首的甘陇贵族集团,被李治借着武则天的手除掉。自此以后,门阀制度便逐渐走向了衰弱。

当时社会中的联姻,已经不再看家世了。正所谓,"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唐宋年间的婚姻,已经不把看对方的姓氏与出身了。

在宋代,流行一种颇为奇葩的择婿方式,叫做"榜下捉婿"。在科举考试放榜那天,不少达官贵人便会来到提前在榜下候着,一旦出现新科进士,他们便会被一拥而上的家丁给捉去。有些豪门家中,便提前准备好了一切,只待将人捉来,便会安排好成亲事宜。

当然,进士中的一些好苗子,往往会被朝中大员提前"预定"。欧阳修在第一次见自己的恩师胥偃,就直接与后者的女儿定了亲。待欧阳修高中进士之后,他便立即与胥偃之女完婚。在宋神宗时期,还有个大臣叫蔡卞,他在高中之日,便立即被王安石选为了女婿。

纵观宋朝历史,每一届的进士无论其美丑好坏,几乎都会被朝中大员先挑一遍,然后再给剩下的达官贵人选择。有的进士在考试之前,便已经成家立业了。但为了自己日后前途,甚至再会行再娶之举。

(3) 门第观念"换汤不换药"

其实,无论是东床快婿,还是榜下择婿,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的年代,世家之间联姻的首要标准,其实是看对方的家族与姓氏。

因为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才子依靠自己的家族与姓氏,便能轻松步入仕途,这便是他们自带的优势。

到了唐宋时期,门阀士族早就倾颓下去,由于科举制的盛行,导致读书人这个阶级更加抢手。在《宋史》中有传的臣子,其中半数是出身于平民之家,但他们的身份却始终都是士子。

结语

所以说,古代贵族择婿的标准,始终有着门第观念。魏晋时期,士族与庶族之间有门第之差;而在宋代,读书人与非读书人,也有着明显的门第之差。

综上可知,这种等级森严的门第观念,是因为封建官僚体系对于自身利益的主动维护。无论是门阀子弟,还是进士出身的读书人,他们在各自时代都是最有可能掌权的那一批人。所以这些贵族的择婿标准,也自然是在这个标准上进行的。

ng>

把女婿称为东床是由谁而来的典故

《东床坦腹》文言文翻译:郗太傅在京口,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询问调查他,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东床坦腹》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

《东床坦腹》注释

郗太傅:郗鉴太尉是掌管军政大权的官名。太傅:官名。“太傅”系“太尉”之误。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附近。门生:这里指门客。王丞相:晋朝的王导,做过丞相。

往东厢:到,去东厢房。可嘉:值得夸奖,值得赞许。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作者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幽明录》。

坦腹东床成语典故

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 王羲之 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相传晋朝时,太傅郗鉴的爱女郗璇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太傅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丞相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一天,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太傅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太傅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太傅郗鉴后来又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这个青年是王羲之,便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勤习书法,博***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自成一体,妍美流便。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宗尚,影响极大。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

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由此,“令袒”或“东床”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

“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历史典故“东床袒腹”知识点都有哪些?

  典源出处 晋 ·王隐 《晋书》:“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为谁,果是逸少,乃妻之。”《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曰:‘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晋书·王羲之传》亦载。

  释义用法 王羲之字逸少,小时即有风度操守。太傅郗鉴让门生从丞相王导家诸子中为他选一女婿。王氏诸子都修饰打扮等待客人,只有王羲之仍坦腹卧在东边床上,神色自若,郗鉴就选中了王羲之。后以此典褒称女婿。

  用典形式

 东床 唐 ·杜甫:“北部初高选,东床早见招。”唐 ·杨巨源:“鼓鼙喧北里,圭玉映东床。”

 东坦 宋·许月卿:“九京逢桂老,东坦愧羲之。”

 坦腹 唐·皮日休:“坦腹对宰相,岸帻揖天子。”

 露腹 宋·张咏:“脱尘还与比仙游,露腹何妨近品流。”

 东床人 唐·李白:“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

 东床腹 唐·白居易:“既倾南国貌,遂坦东床腹。”

 旧选床 唐·赵嘏:“手持碧落新攀桂,月在东轩旧选床。”

 卧床东 元·萨都拉:“晋府旧臣还塞北,星门娇客卧床东。”

 王郎坦腹 宋 ·黄庭坚:“王郎坦腹饭床东,太官分物来妇翁。”

 坦卧东床 元·王恽:“坦卧东床,恐减风云气。功名际,愿君著意,莫揾春闺泪。”

 坦腹东床 唐·李白:“坦腹东床下,由来志气疏。”

 羲之当妙选 唐·李商隐:“羲之当妙选,孝若近归宁。”

坦腹东床的典故

东床坦腹,意思指女婿,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成语典故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

东床坦腹的典故是谁的 东床坦腹的典故说的是谁

 坦腹东床的意思是旧作女婿的美称。那你们知道坦腹东床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坦腹东床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坦腹东床的典故

 袒腹东床这一典故在《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上均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说的是,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遣使者给王导带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个女婿。王导对郗鉴的使者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使者回去以后,对郗鉴报告说: "王家的儿郎们都不错,听到来挑选女婿,个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啥也没听到。"郗鉴说:"那就是这个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儿郗璇嫁给了王羲之。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坦腹东床的解析

 注音tǎn f? dōng chu?ng

 解释旧作女婿的美称。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女婿

 近义词东床坦腹、乘龙快婿

 成语示列书生愚见,忒不通变,不肯坦腹东床。 明?高明《琵琶记?金闺愁配》

坦腹东床的接龙

东床袒腹的主人翁

1、东床坦腹的典故说的是王羲之。

2、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坦腹的就是。

3、东床坦腹,汉语成语,拼音是dōng chuáng tǎn fù,意思指女婿,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是王羲之

具体故事如下: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

解释:指女婿。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示例:我是李府中**的保母,因老爷、夫人要聘公子~。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六回

原文:“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