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好还匹夫无不报之仇_天道好还无往不复的天道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6 0
  1. 朱元璋我想对你说 300字
  2. 描写“朕”的霸气的句子有哪些?
  3. 跪求、、朱元璋抗元起义史事 、、及!
  4. 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随笔
  5. 历史上首次用骑兵击败蒙古铁骑的大将是谁?

说句实话,在讲志气这一方面,如今的我们还真的比不过古人们。古人写文章,那是不动则已,一动惊人。有些古代的文言文,是让你如今念起来,都能够感到热血沸腾的。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古人留下来的文章和名句。

首先,我们必须来看看汉朝的霸气名句。汉朝很威风,我们如今称其为大汉,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在汉朝的历史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恢弘,看到一种别样的自信。在汉朝的名句中,最著名的那一句,大概就是由西汉陈汤说出的那一句话了吧: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天道好还匹夫无不报之仇_天道好还无往不复的天道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你以为汉朝的名句就只有这些了吗?其实,西汉还有一位叫做傅介子的人,曾经对兰说过这样的话: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汉朝的士兵马上就要到了,是没有人敢动手的,如果动了,那等待你们的结局就是被灭国。可以说,如果不是拥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傅介子一定是不能说出这种话的。

当然,除了西汉以外,东汉其实也不差的。东汉曾流传出这样的一句话,叫做: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其实,这句话的存在,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们不能以我们如今的思想来理解当时的古人,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汉朝,人们是非常自信的,更是敢说出这种日月江河所到的地方,都是大汉的领土这种话!

说实话,这些话语都非常的简单,即便是如今的我们,都不需要翻译,便可以理解这种情怀,这种气魄了。其实,这种话不管是到了哪一个时代,都也还是我们想要见到的东西。其实,千年之前的我们,就已经是如此的硬气,如此的辉煌,而传承千年之后的我们,又怎能继续让自己陷入一种软弱的难堪中呢!我们必须自信,我们也正在强大,所以,要相信自己,相信你的国。

当然,除了汉朝以外,还有朝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叫做韩侂胄的南宋宰相?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为岳飞***,而除此之外,韩侂胄也留下了一篇让后世惊叹的檄文,那就是当年他在宋宁宗的支持下,进行开禧北伐的檄文。这篇檄文写的很好,至少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基调。

文章开篇一句:“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这句话就掀开了南宋北伐的目的。金国与南宋的仇恨,那真的是日久天长了。南宋打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在受金国的侮辱。当时,正值金国与蒙古对战之际,韩侂胄与宋宁宗决定北伐,一雪前耻,这才有了这样的一篇檄文。文章内容,写尽了南宋将士的血性和情怀。

而在最后结束的时候,韩侂胄是这样写的,他说:“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敏则有功,时哉勿失”。

这句话其实说的没有错,作为子孙,作为大臣,自然是要心中怀有对祖宗当年遭遇事情的愤慨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绪,所以我们要敏捷的对战,抓住机会,不要等到机会失去后才后悔。可以说,韩侂胄的这篇檄文写得是非常好的,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当然,除了这种关于国家自信的话,和一些为国争光的内容,在古代,也有一种对自己自信的描述。比说,在《孟子》中,就有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可以说,这句话实在是向我们展现出了一种自信的张扬啊!

这样的话,也就只有身处于春秋时期的乱世,拥有无限的才华,才敢说出这样的话吧!你说说,这样的语言,你难道不会为此而感到热血澎湃吗?这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孟子对自己自信的表现!

其实,我们看这些古代的名篇,古代的名句,你总会有种深深的感同身受。这其实就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血性。我们对我们的历史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对这样的名篇名句也感同身受。

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正面的引导,是在告诉我们,多年的先祖们,就已经在自信的彰显自己的本事了。哪怕曾经软弱,也还是在寻找机会去反抗。你说说,这样的精神难道不是你我应该学习的吗?

朱元璋我想对你说 300字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

基本介绍 名称 :开禧北伐 时间 :开禧二年(1206年) 参战方 :南宋,金国 结果 :双方罢兵议和 伤亡情况 :不详 主要指挥官 :韩侂胄,宋宁宗,金章宗,仆散揆 过程,评价, 过程 宋宁宗时期,在与金朝的关系上,又逐渐趋于紧张。宋宁宗因为不满金朝蛮横要求按旧时的礼仪行事,对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他也支持韩侂胄对金朝***取强硬的措施。 开禧元年(1205年)四月,宋宁宗***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主和派,使主战派得到了鼓舞,很得民心。同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 有人认为,“开禧北伐”是韩侂胄为捞取政治资本而***取的一次军事上的冒险行动。由于实行党禁,逼走赵汝愚,使韩侂胄在政治上失了人心。当时金朝的情况不太妙,金主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内讧迭起,北边部族又屡犯金朝边境,在连年征战中士兵疲敝,国库日空。于是韩侂胄认为有机可乘,就把恢复故疆、报仇雪耻作为建立功业的途径,作为争取人心、提高威望的一种手段。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还重新启用了辛弃疾等一批主张对金用兵的大臣。 开战之前,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分析形势之后,提出此时进行战争对宋朝不利,认为这场战争几无胜算。叶适不仅拒绝起草宣战诏书,还上书宋宁宗,认为轻率北伐“至险至危”。武学生华岳上书,认为此时南宋“将帅庸愚,军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馈粮不丰,形势不固,山砦不修,堡垒不设”,认定这次北伐将“师出无功,不战自败”。结果华岳被削去学籍,遭到监禁。反对的声音立即被韩侂胄镇压下去。韩侂胄请直学院士李壁起草了伐金诏书,以鼓舞士气:“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熟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于是宋朝军队不宣而战,首先对金朝军队发起了攻击。 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如泗州等地。但由于金朝事先得到了风声,觉察到南宋“将谋北侵”,已有了准备,在遭到进攻后立即进行了反击。由于韩侂胄用人不当,中路军统帅之一皇甫斌率军攻打唐州时被金军击溃,接着在攻打蔡州时大败于溱水,韩侂胄急忙把他撤了。北伐主战场两淮统帅邓友龙等也因兵败而被***不久,金军就在东、中、西三个战场上,对宋军发起了进攻,宋朝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守。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之下,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相继被金军占领,西路军事重镇和尚原与蜀川的门户大散关也被金军所占。韩侂胄想通过吴曦在四川战场挽回败局,但陕西河东招讨使吴曦却早已在四川暗通金兵,叛变称王。这场战争于第二年以宋朝战败而结束。 接着,又是兵败之后的谈判。而对南宋来说,战败以后的和谈是气短的。作为胜利者,金朝自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除了提出割地赔款之外,还要求将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谋缚送金国。打了败仗以后,就要有人到金军去谈判,这份差事朝廷中谁也不愿去,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萧山县丞方信孺作为南宋派出的谈判代表。方信孺不仅能言善辩,而且在金人面前威武不屈,金人将他投入监狱,断绝饮食,并以杀头相威胁,要求他答应金朝提出的割地赔款、缚送首谋等五个条件。方信孺不怕威胁,说缚送首谋,向来无此办法。金朝将领威胁说:“你不想活着回去吗?”方信孺说:“我奉命出国门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后金人也没有办法,只得将方信孺放回。 这年八月,韩侂胄听取了从金营中谈判回来的宋使方信孺的汇报。当方信孺汇报了割两淮、增岁币等金人提出的四项条件以后,变得欲言又止。韩侂胄问:“还有什么?”方信孺说:“我不敢说。”在韩侂胄的逼问之下,方信孺只得如实相告:“是要太师的人头。”韩侂胄听后大怒。多割一点地,多赔一点钱,韩侂胄还可以退一点,可最后一条是没有退路的。韩侂胄迁怒于方信孺,夺去方信孺***官阶,将其贬到临江军居住。 谈判的条件不能接受,只得硬著头皮再打仗。韩侂胄撤了两淮宣抚使张岩的职务,任命赵淳为两淮置制使,负责镇守江、淮。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中的主和派又形成了势力,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是主要的代表。杨皇后因当年韩侂胄在宋宁宗选皇后的问题上不倾向于她而怀恨在心,同时她也认为北伐过于轻率。他们通过皇子向宋宁宗进言:“韩侂胄再启兵端,将危社稷。”杨皇后也在旁边劝说宋宁宗,但宋宁宗很犹豫,一时难以定夺。杨皇后担心如果宋宁宗走漏风声,让大权在握的韩侂胄知道,后果将十分严重,就与史弥远、参知政事钱象祖等人密谋,设法除掉韩侂胄。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殿帅夏震派出的将士挟持,杀死于玉津园中。韩侂胄被杀以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把这一讯息告诉了金朝,并以此作为向金朝求和的砝码。此后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经过与金朝的谈判,按照金朝的要求,韩侂胄之首被送往金朝示众。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王朝与金朝签订了“嘉定和议”,和议条款为:两国境界仍如前;嗣后宋以侄事伯父礼事金;增加岁币银帛各五万;宋纳犒师银三百万两与金,疆界依旧。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称谓由以前的侄叔改变为侄伯,比“隆兴和议”更能显示契约的屈辱性。 评价 有人认为宋宁宗的宰相韩侂胄是位奸贼。但他为了收复故土江山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时应当肯定的。事实上由于宋朝官员、士大夫、文人墨客、文学鸿儒个个都贪生怕死、卖国求荣所以污蔑韩侂胄为巨奸,把他和秦桧相提并论。所以韩侂胄蒙受不白之冤近千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给韩侂胄***昭雪。现在有历史学者再次攻击韩侂胄为奸贼,这种论调甚嚣尘上。这是极度不公正的污蔑。他身虽死,但为南宋帝国换回了一些利益,不愧为北宋名相韩琦的后人了。但要批评的是,韩侂胄的军事准备不足,尽管政治准备较为充分,仍招致了这个结果。

描写“朕”的霸气的句子有哪些?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一个著名歌手,可能是一个著名演员,也可能是一个革命烈士……我心中就有一个崇拜的人,他是一个历史人物——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聪明机智、英勇善战、有勇有谋,这一个没有文凭的小农民在一次次的折磨下,成为了开国皇帝。

我喜欢他是因为:他聪明。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开始了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北上讨伐。朱元璋决定要先攻下山东、河南再攻元朝的首都——大都。“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我相信,这句话是咬牙切齿说出来的(因为朱元璋连乡试都没过),所以朱元璋还算聪明。不过,接下来三个月,朱元璋竟然就把山东搞定了,以现在的军事实力都不敢肯定,三个月能把一个山东占了。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指挥官三个月把山东占了,这一过程,无甚可说。最后,打破元军建立了明朝。

我崇拜他,他聪明机智、英勇善战、有勇有谋,我崇拜他,他却是一个没有文凭的小农民,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跪求、、朱元璋抗元起义史事 、、及!

1、朕若不死,你仍是太子。

2、天下一家,卧榻之侧朕岂容他人鼾睡

3、朕要你死,你不得不死

4、犯我大汉者,朕必诛之!

5、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

6、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7、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大丈夫提三尺剑横行天下,何惧一死?

9、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0、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11、如若为你权倾天下,我愿自此丢盔弃甲。

12、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13、一朝登基,六亲情绝。皇者寡也,帝者孤也。

14、吾吞天之各神,独揽地之五行。

15、朕即天下,逆朕者,杀无赦!

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随笔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北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

朱元璋此时又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

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要实现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作战***。

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认为要想彻底的击败元朝统治者,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

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我们可以想像到,朱元璋应该是咬牙切齿说出这句话的。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他们并未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没有把朱元璋和徐达当回事,在他看来,徐达军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纪律松散,战斗力差的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区别。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这位脱因帖木儿倒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和超一流的徐达常遇春相比,他还差得很远。

徐达和常遇春用自己的军事行动给他上了一堂军事理论课,他在济南还没回过味来,就发现自己驻守的山东已经遍插吴军的旗帜。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驻守在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五万军队,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战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

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并没有蒙古军队想像中的踌躇,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春。

他带领军队象飞一样的度过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鲁温做了俘虏。

历史上首次用骑兵击败蒙古铁骑的大将是谁?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的主角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朱元璋。朱元璋实乃一身孤胆夺天下,真正“白手起家”的开国之主,朱元璋从“讨饭”的和尚到“撞钟”的和尚到最后无可奈何的造反最终获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从一个芸芸众生中的无名之辈成为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投奔郭子兴后,朱重八就改名为朱元璋,一个新的冒险旅程开始,因为朱元璋日益显现自己的才能,军旅之中呼声的高低很影响上位者的权势伸展,对于郭子兴而言,朱元璋每显现一分才能,对朱元璋的厌恶就加重一分,但还未想将朱元璋置于死地,但坐视对他人其落井下石,泥人尚有三分土性何况朱元璋,当朱元璋从郭子兴出领兵出征开始,朱元璋的霸业一步步开始展开。

? 向郭子兴和平辞职后,朱元璋带着二十名精英开始大范围抓壮丁组建自己的军队,一路占领至应天,本来占据应天是一个大便宜,但是应天周边的邻居不是那么友善,北有元朝军队,东南有张士诚,东北有张明鉴,南面是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徐寿辉。各个都是大地主,都没有人看得上朱元璋这个土暴发户,但这样的漠视恰恰给了朱元璋一个壮大的机会。

? 陈友谅是朱元璋面对的第一个强劲的对手,陈友谅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可以说是造反起义的队伍中立场最坚定的一个人,但是陈友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陈友谅不知何为义气,如果是现代未入世事孩童不知义气尚可理解,陈友谅是行军打仗要靠义气取天下的,但他认为与任何事物相比义气都是可以丢弃东西,为了自己的目标,与老师、领导、朋友的义气均是可以放弃,最终他的不义让军队士气低迷,断绝了他胜利的希望。

? 张士诚可以说是与朱元璋不共戴天,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当年手无寸铁,头脑空白的农民起义军了,虽为农民起义军但朱元璋此时已经是有土地、有军队、有精英的地主了,拥有自己的战略眼光能与张士诚对抗,张士诚在平江这个坚城中继续修城,朱元璋一来就给自己的名将分配具体任务,不同角度十一支部队剑指平江,此外还在城外构筑长围,让平江这个坚城成为一个孤城,内外不交通,在朱元璋日夜进攻的情况下,张士诚坚持了八个月,但最终还是不敌如日中天的朱元璋。

? 造反的对手至此结束,剩下的就是真正的血海深仇的敌人——元

? 元与之前的对手都不同,之前的是竞争对手,大家只是为了争抢地盘,但元却不一样,元是逼迫朱元璋造反的根源,对于元,朱元璋是断然不会手下留情的。元处于北方,朱元璋占据江浙和湖广一带处南方,由于中国地势的原因,以南攻北很少取得胜利,所以朱元璋在战前的鼓舞“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不可谓不振奋人心,再加上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扶持,朱元璋可谓是势如破竹,虽王保保隐患未除,但已经帮明朝君主搬了家,朱元璋的势力占据了上风,1368年正月初四一个崭新的朝代——明建立在中华大地上。

? 朱元璋可以说刚开始是迫不得已地加入造反队伍,凭借的是一腔孤勇和在市井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但在朱元璋掌握了军队以后,朱元璋独具一格的挑选人才的眼光(毕竟向郭子兴辞职的时候是从几万人挑出来二十四元大将,而且这些大将为朱元璋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使他占据人和的优势,显示出了一种类似于第六感的军事才能,不论是和哪一个对手进行战争,一个之前从未有过从军经验的人居然没有出现从头再来的悲壮局面,不得不说朱元璋还是站在了天时地利的优势。天地人的推动下朱元璋最终建立了新的王朝,达到了一个他最初不会想到的一个高度,坐在王座之上,看着底下跪拜的朝臣,朱元璋完成了从一介白衣成为了一朝天子,在历史上书写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生。

大明开平王ng>常遇春,是历史上摧锋陷阵,所向必克的一员神将,更堪称功勋盖世,重光华夏的伟大民族英雄。观其生平事迹,纵比之骠骑将军霍去病再世,西楚霸王项羽复生,亦不遑多让。

作为朱元璋麾下首席先锋大将,在明军开国历次战争中,常遇春一直有着勇冠三军、功勋最著的决定性表现,足以进入历史上最顶级猛将之列,可以和项羽、冉闵、尉迟恭等著名猛将相提并论。

此外,常遇春的才干更绝不仅仅是一名猛将和斗将,而是和项羽一样,兼具大军统帅才能、同时智勇双全的全能型名将。他从南到北,攻城略地,斩获无数,所立战功,纵观五千年中国历史,可堪比拟者, 不超过十人之数。

***石大战时,元兵列阵岸矶,朱元璋军离岸三丈难登,常遇春飞舟而至,挥戈大吼,逆击冲阵,所向无前,元军一溃千里,其余诸将这才跟进,于是朱元璋方得以夺取金陵为根据地。

元将海牙以水师反攻,隔绝长江。常遇春到处布兵,迷惑敌人令其兵力分散,而后会合朱元璋主力,与之决战。决战之时,常遇春操纵轻舟,将海牙船队一分为二,再从左右两侧猛攻,斩俘无数,尽取敌船。

这两战彻底击垮了江南蒙元军主力,从此长江航路在朱元璋军管制下畅通无阻。

常遇春大战***石: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曾闻飞将上,落日吊开平。

之后在和张士诚、陈友谅争夺江南的历次战役中,常遇春所立功劳都是明军数一数二。

牛塘之战,徐达被张士诚军围困,常遇春星夜驰援,破敌擒将,解了徐达之围。

衢州之战,常遇春一边领兵围城,打造各类攻城器械,一边以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急攻下城,俘虏蒙元军甲士上万人。

龙湾之战,陈友谅数十万军顺江直下,欲攻金陵,常遇春分兵五路设伏,大破之,收复太平,战功居全军之首。

安丰之战,张士诚军强兵扼守,明军左右军诸将都进攻失利,又是常遇春横击敌阵,三战三捷,俘斩兵马无数。

元末群雄割据图

鄱阳湖大战时,明军二十万迎战号称六十万的汉王陈友谅大军,陈军人多船大,又处上游顺江而下,常遇春逆势奋击,呼声震天,所部人马无不以一当百。陈军头号骁将张定边,杀至朱元璋的座船,朱元璋命在旦夕时,常遇春一箭射伤张定边,令朱元璋脱险。苦战三日,明军放火烧毁陈军大量战船,又扼守鄱阳湖口,断绝陈军归路,将突围不成的陈友谅射杀,陈军从此分崩瓦解,再也不能和朱元璋争夺天下。

此战后,朱元璋率军搬师回金陵,留下常遇春进围陈友谅都城武昌。

武昌之战,陈友谅所封丞相张必先,自岳阳举湖南大军来救,常遇春乘其立足未稳,率军急攻,将其生擒。武昌城中士气尽失,陈友谅之子陈理绝望投降。陈友谅灭亡后,常遇春又率军连取吉安、赣州、南雄、韶州、安陆、襄阳等城,令明军尽得荆襄、湖广之地。

随后,常遇春和徐达挥军东进,讨伐张士诚,太湖、毗山、三里桥、乌镇、升山、湖州诸战,连克连捷,最后围攻张士诚国都平江(今苏州),驻军虎丘。

北濠之战,常遇春大破出城的张士诚军,差点生擒张士诚,令其胆落。最后和其他诸将,合攻破城,朱元璋也就此完成了江南的统一。

随后,常遇春受命为北伐大军副元帅,和徐达一起挥军北伐。

洛水之战,面对沿河列阵,意图半渡而击的蒙古大军,常遇春单骑而出,突击足有五万兵马的蒙元大阵,一人击破敌二十余骑将围攻,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一举击溃敌军,追亡奔逐五十余里,进而光复河南山东两省。

常遇春洛水突阵

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

就这样,常遇春和徐达一起统率大军,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替华夏***光复了自靖康南渡以来,丢失二百多年的北中国各省;他们更是四百多年后首次以胜利者之资踏足大都(即今日北京)的两位***将军。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是安史之乱***盛世中衰以来,我华夏民族最光辉的时刻!

此时蒙元在长城内外,尚有号称“四十万骑”的庞大兵力,其首席名将王保保不甘失败,***各路大军反攻。

太原之战,在己方骑兵已及、步军未至;而王保保已率十万大军来援的情况下,常遇春抓住一瞬即逝敏锐战机,趁着太原敌将丧失斗志、愿为内应的有利条件,亲自带领精骑衔枚夜袭,大出意料的王保保全军崩溃,尽数被歼,常遇春一路疾追,王保保逃到最后,身边仅剩十八骑。光这一战,明军就收降了甲士四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也是自铁木真统一蒙古,兴兵西征南下,“黄祸”恐惧笼罩全世界各国百余年来,***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辉煌大胜,在敌虏最擅长的场地下将其完败,从此彻底打断了蒙元军和明军在阵地战对决的的胆气。

之后,常遇春率领步骑九万,一路势如破竹,疾追穷寇,不出一个月便摧垮蒙元北方防线,攻破其上都开平府,追奔蒙元皇帝数百里。

开平之战,常遇春又俘虏元朝宗室亲王、平章大臣及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无数。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常遇春攻克开平

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遂克太原。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北取大同,转徇河东,下奉元路,与胜军合,西拔凤翔。帅步骑九万,发北平,径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攻大兴州,分千骑为八伏。守将夜遁,尽擒之,遂拔开平。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

常遇春攻克上都开平后,明朝和北元疆域图

就在这一战的归途,如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一般,常遇春竟也突发急病、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痛惜不已,将他的封号以他最后一战功勋,命名为“开平王”。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当然,人无完人,无论悍勇、统兵才干和***战绩,都犹如霸王复生的常遇春,也有和项羽一样好杀降的缺陷。

龙湾之战,常遇春与徐达设伏兵大破陈友谅军,俘虏三千,尽数杀之;长兴之战,又俘杀张士诚部五千余人;与其说是常遇春生性好杀,不如说是他把杀降当吓阻和激怒敌方的手段来娴熟使用。 朱元璋曾专门为此训诫,攻克赣州后常遇春依言不再杀俘,朱元璋为之大喜,赐书褒勉。

在朱元璋统一南方时,论战功,徐达常遇春两人相差无几,朱元璋最终选定徐达为北伐大军的主帅,而让常遇春屈居副帅。其实也正是因为常遇春杀降太多的缘故。毕竟快要建立统一的新王朝了,不能再纯靠杀戮来立国。